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是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以考试为重要竞争方式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
     本文拟从制度创新的视角,运用制度创新理论(第一章)来透视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近30年的创新历程(第二章),分析阐述现行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实施过程中在考试资格、考试标准、考试方法、考试程序、考试监督、考试评价反馈等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并从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制度监督三个方面展开归因分析(第三章)。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的创新,必须借鉴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经验和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教训,充分吸收国外高级公务员选拔考试的有效手段和成功经验(第四章)。明古今之变,察中外之异,达现实之用。当前,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的创新,应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处着眼,从制度自身体系中的资格制度、标准制度、方法制度、程序制度、监督制度以及评价反馈制度等细微处着手,系统谋划,稳步推进,并从各项制度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改进的措施两个维度,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第五章)。同时,列举了现行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创新的典型范例,为本文制度创新研究成果的可行性给出了部分实际例证(第六章)。
     总之,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制度创新的历史,制度创新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性课题。要保持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科学、规范、有效建构的重要保证。
Th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cadre selection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came out as a result of pesonnel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It is a new system arragement which is carried out by party comittees and their personne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according to two requirements that the cardres must possess both competence and merit, especially merit, and also be appointed by the party,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openness, competi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excellent ones, with examin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etitve way to select cardes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30-year innovation process of th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cadre selection in our country (chapter2) from the viewpoint of system innovation, with the theories of system innovation(chapterl) and 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s,struture and system of current system as well as the system defects in terms of qualification, standard, procedur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of the examination which had been spotted in the practice of this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present out an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this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it.(chapter3). Doubtlessly, if we want to have this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cadre selection innovated, it is a must to borrow experience from bo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or talents selec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selecting high-ranking civil servants abroad. Bisides,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non-minitary officials selec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 (chapter4). Once we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and today as well as home and abroad, we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m to help solve current problems. A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cadre selection nowdays, it entails having a systematic arragement and a steady push by emphasizing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system in a macrol level while studying from the micro level in terms of qualification, standard, procedur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of this syste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gives out it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sures for system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which must be obeyed in the process of each system's design as well as specific and concrete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chapter5). Apart from what mentioned above, this article also shows us typical examples of innovation in th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cadre selection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at present, which can act as a partial demonstr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regarding system innovation argued in this paper.(chapter6)
     In a word,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 is simultaneously a history of system innovation, and in 21st century, system innovation would become a worldwide research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order to keep the flex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cadre sel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get the system innovated continually and the system innov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make th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ystem more scientific, standard, as well as efficient.
引文
① 廖平胜:《科举考试与现行领导干部考试成因及时代价值之比较》,《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8年第4期。
    ② 《墨子·尚贤》
    ③ 《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加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人民日报》1999年6月10日,第1版。
    ①参见任剑涛:《公选与权力开放》,《学海》2004年第6期。
    ②胡崇仁:《竞争性选拔的制度属性、逻辑起点与效用分析》,《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③吴翰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①郁吉忠:《论制度思维方式与制度分析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
    ②黄建:《制度分析方法: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利器》,《理论月刊》2008年第8期。
    ①陈朝宗:《制度学原理论纲》,《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②[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转引自邹东涛:《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科技信息》2001年第5期。
    ①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664页。
    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622页。
    ③参见杨伟敏:《制度本体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6页。
    ①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②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③参见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④参见林荣口:《制度变迁中的权利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①[美] 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9页。
    ②转引自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3页。
    ③转引自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3页
    ④参见陈文新,王君丽:《对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新解读》,《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⑤[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5页。
    ⑥参见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利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⑦[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①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参见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③参见刘献君、陈敏主编:《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④彭志勇:《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66页。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0页。
    ②[英]卡尔·波普:《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③[英]卡尔·波普:《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①参见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利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②彭志勇:《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3页。
    ③郭燕梅:《九所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分析》,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页。
    ①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陈昕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②参见陈海东《高校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推动作用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1页。
    ③参见陈海东《高校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推动作用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页。
    ④参见陈琦:《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理论辨析》,《理论探索》,2004年第10期。
    ⑤辛鸣:《制度论——哲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第119页。
    ① 参见刘再春:《论制度的本质、功能和创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8期。
    ② 彭志勇:《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5页。
    ③参见辛鸣:《制度论——哲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第119页。
    ④郭燕梅:《九所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分析》,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页。
    ①籍庆利、田永丰:《制度变迁中的创新精神探析》,《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① 李有贵:《制度创新机制论》,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32页。
    ①[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②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页。
    ③参见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参见刘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9页。
    ①参见吴瀚飞著:《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第197页。
    ②参见徐颂陶等:《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中国人才》2007年第12期。
    ③参见吴瀚飞著:《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①参见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第80页。
    ②《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①参见吴瀚飞著:《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4页。
    ② 参见谭海涛:《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0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59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① 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年,第82页。
    ②参见吴瀚飞著:《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③参见徐颂陶等:《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中国人才》2007年第12期。
    ① 参见吴瀚飞著:《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5页。
    ②参见刘钢:《党政领导十部选拔任用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9页。
    ③参见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士论文,第87页。
    ④参见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士论文,第87页。
    ①参见汪继红:《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42页。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编:《创造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编:《组工通讯》(1982),党建读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
    ①参见吴瀚飞著:《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十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参见彭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9年,第17页。
    ①《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人民网。www.people.com.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网。www.people.com.
    ③参见曾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9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创造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参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104页
    ①参见《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4月
    ②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①参见文军:《制度建构的理性构成及其困境》,《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②参见龚波曾桂生:《高校竞技体育中的制度缺失》,《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2期。
    ③参见秦德君:《执政绩效探微:战略、评估及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①参见秦德君:《伦理精神与制度理性》,《深圳特区报》2010年10月19日 。
    ②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转引自秦德君:《伦理精神与制度理性》,《深圳特区报》2010年10月19日。
    ③参见张秀琴 司汉武 张利国:《人情社会与理性社会》,《理论月刊》2009年第6期。
    ①参见涂晓春:《制度惰性与我国的体制改革》,《改革与开放》2007年第4期。
    ②参见邓纯余冯莉:《晚清实业教育的制度化惰性探源及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9期。
    ③参见张桂英:《论管理制度缺失》,《管理纵横》
    ④参见刘贵莲王俊:《制度刚性与经济改革》,《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
    ①参见刘海峰著:《科举考试的教育学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①转引自林白,朱梅苏著:《科举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②参见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1997年第4期。
    ③余秋雨:《十万进士》,《收获》1994年第3期。
    ①《通典》卷15《选举》(3)。
    ②《容斋随笔》卷5。
    ③徐有守:《中外考试制度之比较》,“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284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篇》卷84。
    ①转引自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88页。
    ②《新唐书·选举志上》
    ① 《目知录》卷16《拟题》。
    ① 《历代名臣奏议》卷169。
    ②参见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③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93。
    ①《通典》卷15《选举》(3)。
    ① 《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民国元年2月28日。
    ② 参见杨学为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628-633页。
    ①参见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305页。
    ①参见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下册)》,中华书局1984版,第362页。
    ②参见何增光:《袁世凯政府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参见常洪波:《南京国民政府文官选任制度的历史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①龚祥瑞:《文官制度》,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②参见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①参见罗之芹:《英国高级文官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计划》,《中国人才》2009年第3期。
    ②参见康乃美、蔡炽昌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309页。
    ③参见康乃美、蔡炽昌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313页。
    ①参见林小禅:《美、英、法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人才瞭望》2003年第8期。
    ②参见朱立言,龙宁丽:《美国高级文官制度与政府回应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①参见赵洪俊,刘晔华,吴瀚飞:《美国高级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和考试测评方法》,《领导科学》2001年第2期。
    ②参见赵洪俊,刘晔华,吴瀚飞:《美国高级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和考试测评方法》,《领导科学》2001年第2期。
    ①东风,红岩:《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行政人事管理》,1996年第2期。
    ②东风,红岩:《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行政人事管理》,1996年第2期。
    ①参见艾理生:《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模式的思考》,《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参见梁熙扬:《宜宾市是如何公推公选县长人选的》,《领导科学》2002年第18期。
    ①参见《四川打出“全国统筹公选”牌被誉为“中国式民主”的新突破》,《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第38期。
    ①参见《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通讯》2009年第1期。
    ②参见于亚博:《从公推公选起步——“江苏选拔干部新政”透视》,《领导之友》2005年第1期。
    ① 杨志坚 翟杰全:《制度与制度科学》,《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选集》(1—3卷),北京:人民山版社,1993年、1994年版。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土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赵洪俊主编:《中国领导人才能力测评技术参考手册》,北京:新华山版社2006年版。
    7.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美]哈格斯等著、朱丹译:《领导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英]毕瑟姆著、韩志明等译:《官僚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韦庆远等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王乐理主编:《政治文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马振清主编:《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董志勇编:《行为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孙彤、李悦主编:《职业设计与优选人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郭成纲主编:《西方管理学说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8.彭剑锋等主编:《管理者能力评价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廖平胜等著:《考试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廖平胜等著:《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1.廖平胜著:《考试学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廖平胜等著:《考试管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梁其健等著:《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刘海峰等著:《中国考试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刘海峰著:《科举考试的教育视野》,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8.康乃美等著:《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卷1一卷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中国考试史专题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雷祯孝编:《中国人才思想史》,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
    33.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34.刘虹著:《中国选士制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5.杨齐福著:《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臧知非、沈华著:《分职定位一历代职官制度》,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37.刘耀中编:《人员测评》,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38.苏永华等编:《人事心理学》,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刘俊生著:《公共人事管理比较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周大仁主编:《国家公务员制度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刘永芳、房慧聪编:《人格评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德]西维尔特著、方厚生译:《职业能力测试》,北京: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43.邱霈恩著:《现代领导测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库塞基等著、杨婷译:《成功领导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孟艾芳著:《领导者决策与分析案例》,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46.[美]波特著、高登第等译:《竞争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7.[美]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8.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山版社2004年版。
    50.梁琴、钟德涛主编:《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1.张立荣主编:《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2.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何怀宏著:《问题意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54.金岳霖著:《知识论》(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5.[德]洪堡著、林荣远等译:《论国家的作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赵洪俊主编:《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教程》,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57.邹永贤主编:《国家学说史》(上、中、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8.徐邦友主编:《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9.钱穆著:《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0.[英]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6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2.叶庆丰主编:《政治文明建设论》,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63.金铮著:《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4.吴忠民著:《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5.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66.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67.任爽等著:《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8.陈德顺著:《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9.杨适著:《中西人论的冲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0.洋龙著:《政治制度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1.陈显明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汪洪涛著:《制度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姜海如主编:《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编:《外国公务员制度》,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版。
    75.盛洪著:《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杨永福著:《规则的分析与建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盛洪著:《治大国若烹小鲜》,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78.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9.彭学农著:《从制度经济学看哲学与经济学之互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1.李法宝等主编:《官吏、官制、官文化及历史走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2.秦德君著:《政治设计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83.吴大英等主编:《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84.何俊志著:《结构、历史与行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86.[美]道格拉斯·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7.[美]道格拉斯·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88.吴瀚飞著:《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编:《创造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
    90.陆学艺主编:《社会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91.王建华著:《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2.林荣日著:《制度变迁中的权利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徐勇著:《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4.徐勇著:《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9年版。
    95.唐鸣著:《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唐鸣著:《中国乡村政权建设与社会发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7.程又中著:《苏联模式的兴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李有贵:《制度创新机制论》,中南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2.余长火:《制度创新与第三条道路》,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硕士论文。
    3.张玲:《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4.赵伟文:《韦伯制度文明思想研究——兼论当代中国制度创新》,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十论文。
    4.赵二龙:《试论中国新时期的制度创新》,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硕十论文。
    5.唐全中:《试论我国现代社会制度创新》,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6.彭志勇:《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博士论文。
    7.辛鸣:《制度论——哲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十论文。
    8.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十论文。
    9.于学强:《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理论初探》,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博士论文。
    10.林学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博士论文。
    11.王忠武:《制度创新的趋势和对策》,《新疆社科论坛》1995年第1期。
    12.王忠武:《制度创新论纲》,《文史哲》1995年第4期。
    13.肖玉明:《论制度创新及其成本》,《理论导刊》1997年第4期。
    14.毛寿龙:《制度创新与政府功能》,《浙江学刊》1995年第5期。
    15.陈和智:《对制度创新的理论探讨》,《时代金融》2006年第6期。
    16.吴晓松:《制度创新的理论、机制和应用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
    17.陈朝宗:《制度创新规律研究》,《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8.唐兴霖:《制度创新:主体、过程和途径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7年第1期。
    19.李文涛、苏琳:《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1年第11期。
    20.黄景贵:《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1.王玉明:《政府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2.王名杰:《党政领导人才素质测评与选拔机制研究述评》,《理论前沿》2007年第3期。
    23.丁海涛:《试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技术创新》,《行政与法》2004年第1期。
    24.胡凯波:《关于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5.宋涛:《论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6.吉林省委组织部:《关于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27.王汉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分析》,《长江论坛》2004年第3期。
    28.宁华强:《公务员选拔考核的测评机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
    29.李兴亮:《“公选”方式制度化中的困境与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0.李军:《邓小平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理论的实践回应》,《实事求是》2004年第3期。
    31.周新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研究》,《组织人事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2.王斌:《公选热中的冷思考》,《领导科学》2001年第16期。
    33.周雪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简议》,《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34.周述彬:《政治文明亮点:人事管理中群众主体地位的确立》,《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5.李从洋:《公选:让“考手”走开》,《领导科学》2002年第22期。
    36.赵洪俊:《公选:选任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领导科学》2001年第5期。
    37.丁发友:《不拘一格降人才——点击干部选拔任用关键词》,《领导科学》2005年第10期。
    38.王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唯实》2005年第2期。
    张义德:《培养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9.陈苏华、顾久伟:《如何使公选工作更具科学性》,《领导科学》2004年第8期。
    40.胡崇仁:《竞争性选拔的制度属性、逻辑起点与效用分析》,《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41.胡小君:《竞争性选举与公选:现状比较与前景分析》,《学习论坛》2004年第11期。
    42.顾文明:《公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领导科学》2004年第24期。
    43.金守东:《公开选拔,你离大家的希望有多远》,《领导科学》2005年第4期。
    44.王离湘:《公开选拔要做到“严”、“公”、“准”》,《领导科学》2001年第5期。
    45.李善峰:《第一位“公推公选”县长的诞生》,《决策咨询》2004年第1期。
    46.胡祖言:《公选,怎样走出一条新路?》,《组织人事学研究》2001年第6期。
    47.江苏泰州市委组织部:《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思考》,《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2期。
    48.朱一言:《“公选”考试与“高分低能”》,《开放时代》2000年第2期。
    49.刘俊生:《官员任用模式研究》,《江苏社会科学》
    50.王济萍:《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研究与探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1.刘俊生:《中日集权型公共人事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天中学刊》2001年第8期。
    52.王伟强:《对健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制度的思考》,《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
    53.李宗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伦理追寻》,《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4.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5.胡向东:《科举之人才观、考试观及其现实影响述论》,《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5年第5期。
    56.冯陶:《北宋初期科举制度研究综述》,《晋阳学刊》2003年第1期。
    57.陈琦:《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理论辨析》,《理论探索》2004年第1期。
    58.李民等:《中国历代领导人才的选拔理论与实践史略》,《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59.孙柏瑛:《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60.贺培育:《制度学刍议》,《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61.陈文新,王君丽:《对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新解读》,《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62.任剑涛:《公选与权力开放》,《学海》2004年第6期。
    62.任建明:《领导干部选拔制度模式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3.赵晖、祝灵君:《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64.刘再春:《论制度的本质、功能和创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8期。
    65.黄相怀:《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逻辑》,《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66.郑前程:《制度主义的演进与复兴——政治学中的制度理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67.杨光斌:《制度范式:一种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 第3期。
    68.杨龙:《政治领域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评析》,《文史哲》2003年第4期。
    69.李瑞昌:《政策网络:经验事实还是理论创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70.孙立平:《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5期。
    71.杨立华、杨爱华:《三种视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2.田野:《全球治理中的制度供给:一种交易费用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
    73.陈家刚:《全球化时代的新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6期。
    74.张敏:《浅析二十世纪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两条主线》,《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5期。
    75.陈振明:《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新知识图景一学科、流派与主题》,《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76.金贻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77.欧阳景根:《政治的经济分析视角与政治科学的发展方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8.王振海:《政府人行为的经济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9.董建新:《政府是否是“经济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80.何晓斌:《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发展》,《社会》2002年第12期。
    81.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3期。
    82.杨龙:《评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政治观》,《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2期
    83.房玉霞:《民主与制度文明的内在逻辑——论二者的一致性》,《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84.刘俊杰:《干部选拔民主化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0期。
    85.马蔡琛:《公共管理制度变迁的适切性分析》,《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6.沈佩萍:《反思与超越——解读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3期
    87.廖平胜:《科举考试与现行领导干部考试成因及时代价值之比较》,《湖北招生考试》2008年第4期。
    88.杨兵杰:《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场争论》,《社会科学》2004 年第5期。
    89.张康之、罗乐:《探讨公务员制度的代表性》,《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0.杨海坤、蔡佩:《当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关于公务员伟岐的讨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91.黄新华:《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一当代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评述》,《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92.褚松热:《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局限——评公共选择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93.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94.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95.谢立中:《理解当代中国: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96.何建华:《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及其对伦理学的启示》,《岭南学刊》2005年第3期。
    97.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白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98.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99.程又中:《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0.唐鸣:《谈谈政治行为主义》,《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1期。
    101.廖平胜:《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制度现实分析与瞻前探讨》,《考试研究》2005年第1期。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4.《2005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6.《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7.《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8.《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9.《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
    10.《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
    11.《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12.《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
    13.《关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意见》
    14.《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
    15.《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