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人类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最为重要的因素。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不断生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能否有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大多数国家及政府关注的热点。然而,政府职能转变虽然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多数文献却都是从经济和社会的宏观层面分析政府职能,从微观层面研究具体领域的政府职能的成果并不多,特别是直接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的研究成果较少。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及数量分析等方法,在跨学科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应用行政生态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理论),一方面,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政府职能及其转变展开跨学科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需求;同时,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和设计问题。
     通过梳理发达国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活动和措施,本文归纳出发达国家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政府职能的三大特征:“服务性”、“相机性”和“双强格局”。第一,服务性,即发达国家注意防范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问题,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服务性。第二,相机性,即发达国家常常根据本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情况,相机确定阶段性的工作重点,适时调整政府职能,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双强格局”,即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及其政府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干预,积极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设立精干的主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职能部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形成了“强政府、强社会”的双强格局。
     本文借助CAS理论,对政府和政府职能及其转变作了理论分析。首先,借助CAS理论,采用“隐喻”的方式,把政府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并分析了政府的动态变化性、开放性以及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互动性。其次,本文借助生物学和复杂适应系统的隐喻,把政府职能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统”,指出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政府内部文化制度与外部环境双重选择的过程和结果。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演变历史是一个从集中控制型政府职能向干预型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得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的结论,并通过调查问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制约因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我国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定位:“强政府、强社会”和“督导-服务型”。在上述定位的基础上,本文从角色的角度指出了政府职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供给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从宏观层面指出了我国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五个总体功能:法规驱动功能、利益协调功能、激励导向功能、有效制衡功能、中介服务建设功能。在微观层面,本文指出,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改革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估机制,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
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Sci-tech has become the main drive to support and lead the huma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One country's Sci-tech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decide it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As the mainstay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the universities have produced large amount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every year. Whether or not can it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Sci-tech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the ratio of the universities'Sci-tech achievement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the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has been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is a hot issue of academic research, yet most of the literature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ones focus o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directly are of few.
     Based on comparison analysis,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cology theory,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CAS theory), on one hand, based on normativ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study, the paper did a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o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its conversion;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se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demand of th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China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 the end,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experience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design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th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aper summarized three features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service properties ","flexible properties" and "sagacious-mighty pattern". Firstly, "service properties "means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of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dual failur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so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has obvious service properties. Secondly, "flexible properties" means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ten determine the key task periodically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and adjust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ccordingly, so that they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irdly, " sagacious-mighty pattern " mean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h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he government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no exception to choose the intervention means, actively advance the government service function, establish the sagacious functional departments which are on charge of th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service organization, and so forms the " sagacious-mighty " pattern.
     Based on CAS theory, the paper mad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change. Firstly, by means of CAS theory, using "metaphor". The paper considered the government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and analysed the dynamic changes, the openness and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of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government. Secondly, based on the metaphor of th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and the biology science, the paper consedere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as a dynamic continuum, argu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is of double choice process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al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government.
     By reference to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in the transforming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the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China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the universities:"big government, big society" and "supervise-service". Based on that, the paper pointed out five overall func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Regulations drive function, interest coordination function, incentive guided function, effectively balance function, and intermediary service work function; meanwhile, it pointed out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angle of role:the provider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i-tech achievements system, defenders of the market order and the public service providers. From the microcosmic angle, the paper pointed we should do the following respects of work in the fiel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the universities: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tech, Perfecting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i-tech achievements of the universities, establishing the multi-channel investment syste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Sci-tech achievem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ir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actively 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i-tech achievements.
引文
①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M].李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1.
    ①沈亚平.公共行政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35-36.
    ①沈亚平,王骚.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73-74.
    ②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87-188.
    ①王邦佐.试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角色[N].解放日报,1993-9-8.
    ②沈亚平,王骚.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06.
    ③颜如春.当代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探析[J].探索,2006(3):65-68.
    ①陈继红.对两种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的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9-20.
    ②胡冬云.从学术到产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思考.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2-983.
    ①杭雪花,刘海燕,叶晨.试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过程和模式.国外丝绸,2005(6):26-28.
    ②吴鑫.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97.
    ③邹东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4-55.
    ④陈美章.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J].科技与法律季刊,2000(2):26-28.
    ⑤傅廷斌,李建平.高校与企业结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较好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2):24-28.
    ⑥徐红燕,周亚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份制模式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63-64.
    ⑦袁贵平.浅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演变.江苏高教,2003(1):70-71.
    ①罗金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6):28-29.
    ②王国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原因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5(12):135.
    ③龚完全,熊正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科技管理研究,2006(12):129-130.
    ④杨永锋、龚建清、谢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1997(1):6-9.
    ⑤郝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途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97-99.
    ①张孝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3(3):152-153.
    ②曹勇,邹珊刚,杨佐仪.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大自然探索,1995(1):101-107.
    ③高杰,周敬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17.
    ④郝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途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97-99.
    ⑤张孝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3(3):152-153.
    ⑥高杰,周敬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17.
    ⑦龚完全,熊正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科技管理研究[J],2006(12):129-130.
    ⑧李友生,李玉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27.
    ①常非,赵长禄,史天贵.美国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策略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7-29.
    ②孙卫,肖红,原长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6(6):114-117.
    ③雷朝滋,黄应刚.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比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5):45-52.
    ④于惊涛,武春友.美国校企合作案例及评价标准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5):89-96.
    ⑤李仁芳.智价企业策略联盟新体制——产学研合作创新[EB/OL].www. tim. nccu. edu. tw/jflee/research/ r03.htm,2006-08-01.
    ①毕会英.政府在大学技术转移中的职能定位.科技管理研究,2006(1):23.25.
    ②游文明等.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职能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4(3):47-42.
    ③张炼.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8(6):50-51.
    ④吴文华.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科技管理研究,1999(2):44-45.
    ⑤胡恩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2):32-33.
    ⑥林彬.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行为探析.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55-57.
    ⑦李丹,陈雅兰.浅析我国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扮演.引进与咨询,2003(10):33-35.
    ①王飞绒,吕海萍,龚建立.政府在产学研联合中的影响分析——基于浙江省产学研调查情况[J].中国科技论坛,2003(5):65-69.
    ②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1):43-45.
    ③李滨虹,王成.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J].沈阳干部学刊,2007(2):37-38.
    ④连燕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展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6(1):4-6.
    ⑤冯敏.高校科研创新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5(4):52-54.
    ⑥周济.在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bupt.edu.cn/news/pages/index/464/31.htm
    ①刘力.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2(1):70-73.
    ②钟海清.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技产业[J].高等教育研究,2000(1)::81.
    ③张清辉,郝远,白明.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与制度选择研究文献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11):34-36.
    ④郝远.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5(8):42-46.
    ⑤张清辉,郝远,白明.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与制度选择研究文献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11):34-36.
    ① Pinto J,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Across the Project Life Cycle[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1998 (5):21.
    ② Bo.Carlsson,Ann-Charlotte Fridh,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A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J].Evloutionary Economics,2002(12):199-232.
    ③ Alan Macpherson,The contribution of academic-industry interaction to product innovation:The case of New York State s medical devices sector[J],Regional Science 2002,81:121-129.
    ④ Fischer,M,Varga,M,Spatial Knowledge Spilbvers and university Research:Evidence from Austria[J],Ann Reg Sci,2003,37:303-322.
    ① Griliches,Z,Producitivity,R&D 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6:141-154.
    ② Jaffe,A.B., Real A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9,79:957-970.
    ③ Anselin L,varga A and Z J. Acs, Geographic Spilbvers and university Research: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J],Growth and Change,2000,31:501-516.
    ④ Greunz,L,Geograph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Knowledge Spilbversbet,veen European Regions[J],Ann reg sci,2003,37:657-680.
    ⑤ R.D.Md Renz,D,O.Board Practices of Especially Effective and Less Effective Lo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J],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0,3(2):142-156.
    ⑥ Pamela Ackroyd,Stephen Ackroydl,Problem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Britain:Is More Accountability The Solu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blanagement,1999,12 (2):171-185.
    ⑦ Rodney Me Adam, William Keogh, Brendan Galbraith, Don Laurie, Defining and improving technology transfer business and management[J], Technovation,2005,25:1418-1429.
    ⑧ Daniel W. Elfenbein, Publications, patents, and the market for university invention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Vol.2007:1-28.
    ⑨ Rory P. O'Shea, Thomas J. Allen, Arnaud Chevalier, Frank Roc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noff performance of U. S. universities [J], Research Policy,34(2005):994-1009.
    ⑩刘绍平,刘纯朝,张光明,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75-77.
    ① Renelle Guichard,Suggested repositioning of defence R&D Within the French system of innovation[J], Technovation,25 (2005):195-201.
    ① Robertson et 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Mode:A transaction cost conceptual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98,19,154-172
    ② Mariko Sakakibara. Heterogeneity of firm capabili-ties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motiv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Summer Special Issue)
    ③ George et al. The effects of business:University alliances on innovative outpu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study of publicly traded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 (6):183-194.
    ④黄爱宝.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内涵比较分析[J].学海,2005(3):37-40.
    ①萨础日娜.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之比较[J].行政论坛,2009,16(1):10-12.
    ②王沪宁.行政生态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8.
    ①陈禹.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以及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4): 35-36.
    ①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②陈禹.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以及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4):35-36.
    ③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5-6.
    ④ Kennedy J, Eberhart R 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 Neural Network,1995(4):1942-1948.
    ⑤周成虎,孙战利,谢一春.地理元胞自动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8-39.
    ① Wolfman M 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Automata[M]. Singapore:The Wo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Ltd,1986.
    ②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①王德吉.复杂环境下自适应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①杨华基,李鸿阶.世界各国(地区)加快自主创新政策及其借鉴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10-13.
    ①陈士俊,柳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R].天津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2010:44-45.
    ②雷朝滋,黄应刚.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比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5):45-52.
    ①王芳.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7(2):58-59.
    ①赵子郡.从英国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J].联合早报,2008-11-05.
    ②陈士俊,柳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R].天津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2010:44-45.
    ①林耕,国外科技中介机构运作模式及思考[J]. http://www.szsmb.gov.cn/content.asp?id=6422.
    ②雷朝滋,黄应刚.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比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5):45-52.
    ①郭励弘.一些发达国家政府的创新服务[J].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920/n222138012.shtml.
    ①唐丽艳,闫如玉,王国红.创新驿站中科技中介项目特性——浅析及其风险识别[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4):28-31.
    ②郭洪波.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3(1):45-47.
    ①郭洪波.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3(1):45-47.
    ①张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1(4):63.
    ②郭洪波.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3(1):45-47.
    ③王鸣.俄罗斯对科研机构实行的优惠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9):23.
    ①刘曼红.促进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J].银川科技,2006(1):22-23.
    ①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3-15.
    ②拉尔夫·斯泰西.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35.
    ①朱光磊.政府过程的学说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4-52.
    ②张立荣,方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政府治理公共危机模式革新探索[J].软科学,2009,23(1):6-11.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96.
    ②沈亚平,王骚.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9.
    ①齐守印.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应遵循的主要原则[J].理论前沿,2004(19):24-26.
    ②廖昆明.转变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6(5):31-32.
    ③李才平.科学界定政府职能[J].地方政府管理,2001(1):6-7.
    ①张康之.论政府职能模式的三种类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3):35-39.
    ①张康之.论政府职能模式的三种类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35-39.
    ②沈亚平,王骚.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75-76.
    ①维托德·瓦斯尼基.知识、创新和经济:一种演化论的探索[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9.
    ①何婷婷,刘志迎.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180-182,201.
    ①刘志迎,赵晓丹.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2):72-75.
    ①罗联社.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5-77.
    ①曾方.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①C. Hood,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London:Macmillan,1983:133-152.
    ①曾方.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1-72.
    ①唐五湘,黄伟.科技成果转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40.
    ①李同胜,黄建余.跨世纪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8):44.
    ①王新生.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法律问题探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7-41.
    ①科技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R].科技统计报告,2009(26):1-3.
    ①科技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R].科技统计报告,2009(26):1-3.
    ②科技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R].科技统计报告,2009(26):1-3.
    ①赵秀红.国家大学科技园面临十年“大考”[J].中国教育报,2009-7-23-3.
    ① C.Freeman.TechnologyandEconomicPerformance:LessonsfromJapan.London:PrinterPubllsh,1987.
    ①胡恩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2):32-33.
    ①徐峰,康相武.我国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8(6):3-7.
    ②王勉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29.
    ③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MainMod.asp?Mainq=I&Subq=2.
    ④数据来源:2007年财政部教科文司《关于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有关问题的分析报告》
    ①王干,徐江桥等.论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政策,2004(6):5-7.
    ②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f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1):43-45
    ③游文明,丛曙,张煌.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职能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30):121-123
    ①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0-111.
    ②秦晖.警惕抽象谈论大政府与小政府[J].学习月刊,2002(10):15.
    ①殷朝晖.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关系——国际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78-8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世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研究组:《世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概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钱俊生:《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读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4]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许玮:《国外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与技术转移》,北京: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1992年版。
    [6]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
    [7]蒋东仁:《政府环境与产业集群成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9]刘靖华:《政府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沈荣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2]陈东琪:《新政府干预论》,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胡家勇:《政府干预理论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18]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界面移动与模式选择》,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沈亚平:《公共行政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沈亚平,王骚:《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天津:南并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沈亚平:《行政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沈亚平:《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文建东:《公共选择学派》,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24]谢罗奇:《市场失灵与政府治理——政府经济职能与行为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谢庆奎:《中国政府体制分析》,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6]杨宇立,薛冰:《市场公共权利与行政管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张文寿:《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与思考》,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28]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0]龙献忠:《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何建坤,周立,张继红等:《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经田旭,孙晓燕:《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科技职能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韩小明,周业安,蒋东生等:《创新型国家与政府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卢锐:《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政策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5]杨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程华等:《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R&D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重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游建胜:《英国科技政策与科学园》,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丛树海等:《科技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9]孙文祥,彭纪生,仲为国:《从引进到创新——中国技术政策演进、协同与绩效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李侠:《喧嚣与凝视:透视转型期的科技政策与公共生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金芳,黄烨菁:《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障碍与出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罗伟编:《科技政策研究初探》,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43]宝胜:《创新系统中的多主体合作及其模式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5]李明德:《美国科学技术的政策、组织和管理》,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6]梁祥君:《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7]郑晓齐,叶茂林:《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8]刘念才,赵文华:《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杨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罗公利,肖焰恒,边伟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陈劲:《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2]高萍:《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年版。
    [53]赵晖:《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甘峰:《比较政府新论:生态政治学视野中的政府与治理》,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0年版。
    [55]刘俊生:《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薛澜,苏竣,何晋秋:《中国高等学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战略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何建坤等:《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首都地区案例研究与数量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张乃根,陈乃蔚:《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曹鹏:《技术创新的历史阶段性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证》,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美]奥斯本和盖布勒:《再造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埃利斯·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3][美]埃利斯·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构建》,宋全喜,任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4][日]乾侑:《日本科技政策》,葛化东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英]布朗,[英]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张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美]布坎南:《民主才争论》,穆怀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8][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与政府》,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0][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译,杭州:杭州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
    [14][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李玲玲,鄞益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瑞典]西格法德.哈里逊:《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8][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赢利部门世界》,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莱斯特·萨拉蒙:《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何增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万鹏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德]马提尔斯·若丝:《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责任》,载《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李梅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3][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4][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6][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澳]休·史卓顿和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昭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29][英]约翰·穆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王景,肖福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反思与重构》,《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常健:《论中国公共政策理念的第二次价值转向》,《湖南科学》,2006年第4期。
    [3]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4期。
    [4]曹堂哲:《公共经济的主体选择理论依据和标准》,《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5]曹生军:《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思考和谐社会的构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陈通:《我国R&D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评价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年第3期。
    [7]李滨虹,王成:《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沈阳干部学刊》,2007年第1期。
    [8]李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作用》,《理论前沿》,2001年第4期。
    [9]孙波:《政府在推动科技中介产业化发展中的对策探讨》,《陕西科技》,2007年第5期。
    [10]侯保疆:《从概念的理论内涵看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7期。
    [11]程祥国等:《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与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2]刘志辉,唐五湘:《新时期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年第3期。
    [13]陈振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考及其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14]闻媛:《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研究》,2004年第6期。
    [15]杜鹃,李焱焱,叶斌,肖引,桑建平:《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2期。
    [16]戴天柱:《公共品提供和配置中的博弈行为研究》,《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4期。
    [17]肖洪武:《科技成果推广‘与政府的科技管理》,《科技资讯》,2006年第6期。
    [18]万金荣,张庆海:《中外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19]董文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价值去向》,《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0]道格拉斯·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21]张中华:《美国政府、大学在科技成果商业化中的作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2]冯兴元:《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3]冯云廷,张素芬:《公共设施与服务的供给:民营化及其有效边界》,《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4]程勉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
    [25]杨京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26]胡冬云:《从学术到产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思考》,《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7]杨增能,肖武军:《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研究》,1998年第2期。
    [28]任青青,叶深溪,陈焕新:《打造高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2期。
    [29]徐鸿武:《对政府职能的理性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0]陈玉祥:《治理视野下的官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分析》,《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第9期。
    [31]刘琼莲:《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与公民权的实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2]韩朝华:《明晰产权与规范政府》,《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33]张康之:《论政府职能模式的三种类型》,《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34]林慧岳:《论科技政策的体系结构和决策模式》,《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10期。
    [35]胡鞍钢,郭勇:《从垄断市场到竞争市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5期。
    [36]卢晓东:《美国联邦政府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37]江波:《政府行为边界与公共物品供给:一种规范的建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38]李侠,邢润川:《论科技政策制定主体的变迁与模型选择》,《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1期。
    [39]王新平:《大学在国家技术转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技进步管理》,2002年第10期。
    [40]徐娜,赵立泉,崔丽丽:《服务滨海新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1]张惠玲:《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及对策》,《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2]胡志鹏,张洪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究》,2009年6月第4卷第2期。
    [43]于晓娜,王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创新》,《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4]雷晓康,贾明德:《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管制及其创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5]杭雪花,刘海燕,叶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探索综述》,《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6期。
    [46]方焱松,张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7]杨异,陈国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需求分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8]刘宇宸,刘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博弈模型》,《价值工程》,2008年第5期。
    [49]梁小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6月号下。
    [50]、李江涛:《论政府能力》,《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51]吴大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6期。
    [52]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3期。
    [53]王洛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作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54]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3期。
    [55]王小勇,宁建荣,张娟:《国内外关于技术转移机构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9 年第1期。
    [57]周星:《国内外技术转移理论研究述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58]刘玉庭:《教育产业化与国际教育市场》,《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59]李应博,吕春燕,何建坤:《基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下的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1期。
    [60]陈静,林晓言:《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我国技术转移新途径分析》,《技术经济》,2008年第7期。
    [61]孟力,陈少雄,李东:《基于双螺旋推进互馈机制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1期。
    [62]丁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11期。
    [63]骆新华:《技术转移:理论与政策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3期。
    [64]瞿志豪,陆建国:《技术转移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第4期。
    [65]杨晨,施学哲:《价值链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规程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66]孙晓静:《坚持体制创新,加速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育机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3期。
    [67]欧阳斌:《借鉴国外产学官合作模式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现代企业》,2008年第5期。
    [68]马忠法:《借鉴美国高校技术转移机制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第8期。
    [69]王颖超,梁祥君:《近年来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0]李波辉:《略论科技中介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年科学》,2009年第9期。
    [71]吴鑫:《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2]杨琅玲:《论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环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5期。
    [73]陈恒,李振亚:《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8期。
    [74]易红郡:《美国高等院校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初探》,《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75]姚剑,汪俊:《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作用分析》,《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6期。
    [76]武学超,徐辉:《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与启示》,《高教探索》,2008年第3期。
    [77]杨展:《牛津模式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8]汪小梅,白利娟,袁薇:《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研》,《工业工程》,2007年第1期。
    [79]姬海舰:《试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路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年第3期。
    [80]付哗,马强:《试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的构建与运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1]赵海军:《透过技术转移规律看政府的职能定位》,《公共行政》,2007年第10期。
    [82]刘世成:《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体系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10期。
    [83]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科技政策与管理》,2008年第3期。
    [84]陈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85]宋传增,姚树奎:《由“剑桥现象”看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6]张中异:《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探索与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10期。
    [87]李志军:《政府在促进技术转移中的作用》,《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第4期。
    [88]汪永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政府能力的供求变化及平衡战略》,《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89]汪永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90]王绍光:《分权的底线》,《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2期。
    [91]毕会英:《政府在大学技术转移中的职能定位》,《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92]于建国:《中美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比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第1期。
    [93]胡冬云,李林:《中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述评》,《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第4期。
    [94]王金秀:《“政府式”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构建》,《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
    [95]王锋,陶学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问题分析及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96]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中国行政管理》,2004第3期。
    [97]吴春华:《政策创新中的政策规划与传输》,《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98]许飞琼:《香港:政府、社团和市场三结合》,《世界知识》,2002年第8期。
    [99]许云霄,米君利:《谈我国公共投资政策的有效边界》,《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1期。
    [100]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01]张铭:《在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之间——西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对话》,《外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02]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03]周晓亮:《市场失灵及其制度矫正的两种经济理论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04]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5期。
    [105]卓光英,付饶,程利伟:《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06]徐增辉:《公共选择理论与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理论导报》,2008年第5期。
    [107]骆诺:《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失灵及对策》,《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08]李焱焱,叶冰,杜鹃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10期。
    [109]冒澄:《创业型大学研究文献综述》,《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
    [110]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4期。
    [111]苏竣,姚志峰:《孵化器的孵化——三螺旋理论的解释》,《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3期。
    [112]刘元芳,彭绪梅,彭绪娟:《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1期。
    [113]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114]边伟军,罗公利:《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官产学合作创新机制与模式》,《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115]温晓阳:《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16]党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性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6期。
    [117]陈碧堂:《高校校办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5期。
    [118]陈康敏,李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探讨》,《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7期。
    [119]张惠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特点及政府角色》,《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第11期。
    [120]刘东辉:《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大力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7期。
    [121]萨础日娜:《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之比较》,《行政论坛》,2009年第1期。
    [122]张清辉,郝远,白明:《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与制度选择研究文献述评》,《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1期。
    [123]雷朝滋,黄应刚:《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比较》,《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5期。
    [124]郭洪波:《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初探》,《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1期。
    [125]郭洪波:《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126]朱光磊:《政府过程的学说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问题》,《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4年第4期。
    [127]李才平:《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1期。
    [128]王新生:《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法律问题探析》,《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29]黄爱宝:《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内涵比较分析》,《学海》,2005年第3期。
    [130]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31]芮国强:《行政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及其方法论意蕴》,《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32]张海峰:《治理视域中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33期。
    [133]黄燕,庄开明,杜伟:《完善高校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1期。
    [134]王志凌,罗蓉:《贵州生物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G. Peters.The Future of Governing:Four Emerging Model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Kansas,1996.
    [2]Nelson R.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Analysis.Amsterdam:North Holland,1987.
    [3]Michael Mintrom:Policy Entrepreneurs and School Choice, 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 D.C.,2000.
    [4]Nelson R.Understanding Technical Change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Amsterdan:North Holland,1987.
    [5]Kenis,Patrick,The External Control of Netwo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Governance,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Barceloria,Spain,2002:4-5 October.
    [6]OECD.Research Group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Internet Working Papers,1997.
    [7]Kenneth Preiss.Modelling of knowledge flows and their impact.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3(1)36-46.
    [8]Freeman C,Clark J,Soete L.A Study of Long Wav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 Frances Printer,1982.
    [9]Da Yong Chang. Applicatings of the extent analysis method on Fuzzy AHP.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6,95.
    [10]Coleman,J.S.,& Hoffer, T: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The Impact of Conununities,New York:Basic Books.1987.
    [11]Heinz Dieter Meyer, William.L.Boyd:Education between State, Markets and Civil Societ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Mahwah, New Jersey, London,2000.
    [12]G. Peters. The Future of Governing:Four Model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Kansas.1996.
    [13]Jeffrey R Henig:School Choice--limits of the Market metaph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1994.
    [14]Kahne,J. Refieaming educational policy:Democracy community and the individual. New York:Knopt.1996.
    [15]Patel P,Pavitti K.The Natur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OECD,STI.1994.No.14.
    [16]Arrow, Kenneth.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
    [17]Bernheim, B. D.On the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18]C.Freeman.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1987.
    [19]Palfrey.T.R. and H.Rosenthal.Private incentives in social dilemma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35.
    [20]Richard. J. Stillman. Preface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A Search for Themes and Direction.New lock:St Martin's Press,1991.
    [21]William L.Boyd:Compa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0.
    [22]Paul M.Romer:Eudogeuous Techaological change Joural Political Economy,1990, vol.98, No.5.
    [23]Pavitt Keith.R&D, patenting and innovative activities.A statistical exploration.Research Policy 1982, Vol.11 No.1.
    [24]Romer P,l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Vol.94,5(Oct.).
    [1]蔡玉胜:《地方政府竞争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2]肖小军:《中国政府职能定位与转型路径分析——从管制、公共服务、财政与民间组织的视角》,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3]温新民:《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3月。
    [4]曾方:《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5]吴景松:《政府职能转变视野中的公共教育治理范式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6]王成军:《基于TH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月。
    [7]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天津: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8]董亚炜:《政府职能、国家权力与社会培育——当代中国行业协会的政治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9]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10]王德吉:《复杂环境下自适应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1]郝远:《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选择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12]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13]赵刚,李昕:《中美科技政策论坛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