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哲学到身体美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或用来指代一门学科,或仅用作一种美学术语。然而,它的出现在国内外学界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身体探讨经历了从哲学话语到美学话语的主线转换。这一变化不仅带来了现代身体话语的繁衍,而且促进了传统形而上美学的改造与革新。就身体美学的合理性来看,它既有美学学科原本包含身体的历史依据,又具有解决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问题的现实意义。身体美学不仅关涉身体问题,而且涉及美学问题。它贯通了历史与现实,连接着理论与实践。因此,对于身体美学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必将对美学学科发展有所助益。
     论文从后现代知识现状所展现的身体见解出发,考察现存身体美学的模式、样态,分析身体美学在现阶段形成、发展的原因,发掘身体从哲学领域到美学领域转变的内在逻辑线索。论文以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作为研究的支撑点与出发点,辐射其他相关的身体美学理论,通过对身体美学的研究,以窥后现代语境下身体问题之一斑。在具体研究层面,论文从身心问题、经验问题、艺术问题以及实践问题四个方面揭示身体美学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论述身体美学诞生是身体哲学逻辑演进的合理结果,为身体美学提供一个宏观的视野,在身体哲学中给予其合理的定位,同时具体分析身体美学的理论来源与生成原因。身体美学的诞生得益于探讨身体的理论在哲学中的逐步完善,美学理论中潜在的身体因子也开始酝酿萌芽。身体在美学中的讨论被要求系统化、学科化,以适应后现代语境下美学的现实需要。
     身体美学在身体哲学中的定位体现在身体美学的产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近代以来,各门学科脱离哲学纷纷建立,这是身体美学产生的大背景。身体美学表现出了不同于身体哲学的独有特色,初步形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美学不是仅仅生成于哲学之中,它也是通向哲学的一种路径。恰如美学之于哲学,身体美学不但有助于对自己的感觉解放、身体关怀,而且可以改善对他人、社会的伦理与政治关注,实现哲学追求的知识、自我认识、美德、幸福和公正的目的。
     实用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与东方传统哲学是身体美学生成的三大理论来源。这种理论源头的影响分别体现在分析身体美学、实用主义身体美学和实践身体美学三个维度。
     身体美学的生成是后现代语境中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哲学发展、消费社会现实与个人学术修养是影响身体美学生成的主要原因。
     以现实的消费社会为例,其中的新媒介在身体美学的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媒介是身体器官的延伸,在造成了身体危机的同时,也充当了验证身体美学可行性和必要性的一种手段。
     第二章主要论述身体美学与身心问题。身心问题是身体哲学与身体美学的本体论问题。本章具体分析身体美学与机能主义身心观、身体美学生成的身心原因、身体美学身心观的形成与特征以及身体美学身心问题的现实意义。
     身体美学与机能主义身心观主要体现为:古典实用主义倡导身心一元论的机能主义身心观,新实用主义者罗蒂是语言心灵主义的代表,倡导取消论身心观。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身心机制是在继承前者、批判后者的基础上形成的。
     身体美学生成的身心原因:哲学中诸多探讨人的复杂问题都可简约为身心问题,比如人/物关系。探讨身心原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身心二元关系、身心统一关系以及身心失衡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身体美学的出场。
     身体美学的身心观是身心一元论,表现为以身为体、以心为用的特点。历史上身心关系有多种表现形态,身体美学身心观只是延续了其中的一种。古典实用主义、现象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学科、派别对身体美学身心观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身体美学的身心问题研究有助于学科建构与知识传承,在方法论与本体论方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章探讨身体美学与经验问题。经验是实用主义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本章主要围绕身体实用主义与经验、身体美学与身体经验、生活经验以及身体经验的改善四个问题来阐述。
     身体实用主义与经验体现在:本节梳理了西方经验发展的大致脉络。在经验的合法性遭受语言学挑战的背景下,指出重视经验是近代哲学美学的一种趋势。同时,探讨经验的重要价值,比如它是贯穿于身体实用主义谱系的一条红线。
     在具体层面,身体美学是身体实用主义发展的总结。身体实用主义、后结构主义与现象学对身体经验的探讨,揭示了身体经验直接决定着身体美学存在的合法性。
     生活经验对于身体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生活经验为身体美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保障;生活经验契合于身体美学所追求的提高认识、增强愉悦的目的以及哲学实践的目标。经验之间的连续性是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能够相互转化的原因:经验之间不存在代替的问题,有的只是同一种经验的改造与发展。
     身体美学与身体经验的改善表现为:身体经验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实用主义具有改良特性,它要求身体经验的不断完善。因此,寻求身体经验改善的方式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改变习惯的身体等无疑成为首选对象。
     第四章主要论述身体美学与艺术问题。针对艺术、美学中身体的缺失现象,亟需重新定位艺术、美学与身体的关系,这也是身体美学存在的理由。本章具体考察了身体美学与艺术生理学,艺术创造、接受和批评,后现代艺术以及“艺术即经验”等几个问题。
     艺术生理学可以说是身体美学演绎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探讨艺术生理学对于身体美学研究具有比较与借鉴意义,艺术生理学通过身体美学实现了现代转换,而身体美学的建立有助于重新挖掘以往的艺术生理学资源。
     身体美学与艺术创造、接受和批评的关系表现为:现代美学、艺术面临日益脱离身体的狭隘化窘境,而身体与艺术创造、接受和批评密切相关。从艺术方面来看,身体美学不仅能解决艺术自律的困境,提高艺术接受水平,同时还能够指导艺术创作。
     后现代艺术表现出学科分野模糊、超越艺术等级限制等特征,契合了身体美学的需要。
     身体美学与“艺术即经验”的关系表现为,它继承与发展了杜威“艺术即经验”的身体自然主义观点。
     第五章主要探讨身体美学与实践问题。身体实践的提出需要一定的需求动因,消费社会失衡的身体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这一动因。身体实践为处理身体危机提供了可能性方案。因此,探讨身体问题的身体美学不能回避实践问题。本章主要探讨了身体实践的形成原因,以及身体实践与消费社会、年龄现象的关系。
     从实践理论到哲学实践体现为:揭示了一条从认识论到实践论、从实践理论到实践训练的线索。这为身体美学的实践维度提供了一种历史视角。
     身体实践形成的原因表现为:实用主义理论本身具有改良性的特质,而身体训练无疑是身体改善比较好的方式之一;养生伦理的悠久传统对舒斯特曼产生了深远影响;舒斯特曼的身体实践反过来强化、检验了身体美学的实践理论;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身体成为消费对象从而使得自我身体保养受到格外重视。
     身体实践与消费社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费的符号化与视觉化倾向是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身体也未能幸免,它在消费社会中沦为一个毫无生机的符号或影像身体美学则通过身体实践促成身体内在经验的培养,为问题的转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身体实践与年龄现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年龄与身体相关,而且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学界对于身体美学与年龄现象关系的探讨相对较少,这种情况有待改观。同时,彰显身体实践在年龄现象中的意义也十分必要。
Somaesthetics is a new term appearing in recent years. Sometimes it refers to a subject, and sometimes it means it an aesthetic term. However, it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ion on the body has experienced a conversion from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conversion to the main talking about aesthetics. The conversion has brought not only the prosperous modern body discourse,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n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s for the rationality of somaesthetics, it has historical basis of the body in aesthetics, also it can solve body problem in postmodern consumer society. Somaesthetics not only relates to physical issues,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aesthetic matters. It runs through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connects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fore,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field research will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From the view of body which presented in the state of postmodern knowledge, we will research the mode and pattern of somaesthetics, analyze underlying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explore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transition from philosophy to the aesthetics. This essay set Shusterman's somaesthetics as the starting and suppo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reflecting other relevant theories about somaesthetics and intending intend to delve into body issues under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ism by the study of body aesthetics. As for the specific stud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reveal how somaesthetics appears from four aspects:mental and physical, experiential, artful, and practical.
     The whol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ims to discuss that somaesthetics is the reasonable results of logic evolution of body philosophy, so as to provide a macro view for somaesthetics and give it the reasonable positioning in body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concrete analysis will be done in this chapter to discuss the the source of theory and the reasons of somaethetics generation. The emerge of somaesthetics benefits from the gradual perfection on body theory in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otential body factors in aesthetic theory also brew bud. As a result, systematization and disciplinization are required in the discussion on body in aesthetic theory to meet the realistic need of aesthetics in postmodern context.
     The positioning of somaesthetics in body philosophy is reflected in that the emerge of somaesthetics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ince modern times, different subjects have been set up breaking away from philosophy, and this is the context in which somaesthetics was born. Showing its unique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body philosophy, somaesthetics has formed as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preliminarily. Aesthetics is not only generated in philosophy, it is also a path to philosophy. As aesthetics is to philosophy, somaesthetics not only conduces to the liberation of feelings and body care, and also can draw the attention to other people, social ethics and politics, so as to attain the aim of which philosophy pursuit, such as knowledge, self-knowledge, virtue, happiness and fairness.
     Pragmatism philosophy,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ea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re the sources of three main theories which generate from somaesthetics. As theoretical source, their influence lay respectively in three dimensions:the analysis-somaesthetics, the pragmatism-somaesthetics and practical-somaesthetics.
     The appear of somaesthetics is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factors interweaving in postmodern context, such as history and reality, social and personal. Among these factors, philosophy development, the reality of consumer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are major causes which generated from somaesthetics.
     Let's take actual consumer society for example, new media in consumer socie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orn of somaesthetics, for it is not only an extension of the body organs, but bring about body crisis and also serves as a means to check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somaesthetic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somaesthe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ind. The issue of body-mind is the ontology matter of body philosophy and somaesthetics. In this chapter, specific analysis will be done about somaesthetics and the functionalist view on body-mind, the reas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in which somaesthetics generated,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ew on body-mind of somaesthetics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ssue of body-mind of somaesthetics.
     Somaesthetics and the functionalist view on body-mind mainly embodied in:the classical pragmatism initiated the functionalist view on body-mind. While,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nguage mentalism, Rorty advocated the theory cancelling of body-mind. Based on these views, Schusterman constructed his body-mind mechanism of somaesthetics with succession of the former and critique of the latte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reasons somaesthetics generate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Many complex problems on human in philosophy study can be contracted to the issue of body and mind, such as human and object. Exploring for reasons of body and mind has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Binary, unity and imbalance of body-mind all promoted the appearance of somaesthetics to a certain extent.
     As the monism of body-mi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ew on body-mind of somaesthetics are to take the body as root and take the mind as its fun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ind has a variety of forms in history, the view on body-mind of somaesthetics just inherits to one of these forms. Classical pragmatism,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view on body-mind of somaesthetics.
     The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body-mind of somaesthetics contributes to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knowledge inheritance and also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and ontology.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somaesthetics and experiences:experience is one of the basic categories of pragmatic aesthetics. This chapter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pragmatism and somatic experience, somaesthetics and somatic experience,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somatic experi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experience is challengeing of linguistics, we reveal the path of western experience's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at the emphasis on experience is a kind of trend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nd we discus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experience, e.g. it is a red line throughout the genealogy of body pragmatism.
     To be specific, somaesthetics is summary of the body pragmatism's development. It reveals the aesthetics experience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body's legitimacy by discussing body pragmat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phenomenology of somatic experience.
     Life experience has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body aesthetics. Life experience provides the necessary premise safeguard for somaesthetics; Life experience comforms to the aims of raising awareness, enhancing the purpose of pleasure, and the target of philosophy practice of somaesthetics. The reason why the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life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because experience has the continuous process, Experience can't be replaced, and it only can be transformed and developed.
     The improvement of somaesthetics and Somatic experience is present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experience has great aesthetic value, and pragmatism can be used for improvement, also it requir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ence itself. Therefore, searching for the ways of improving somatic experience becomes a problem needs to consider, and changing habitual body is certainly the preferred object.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issue between somaesthetics and art, For the deficiency phenomenon of art and somaesthetics, we need to redef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 aesthetics and body, which are also the reasons for somaesthetic existing. I will analyze the somaesthetics, physiology of arts, artistic creation, acceptance and criticism, post-modern art and "art as experience" specifically.
     Physiology of arts is indispensable premise to somaesthetics. So to speak,discussing physiology of arts have great meaning for somaesthetic comparing and studying. Physiology of arts have completed modern transformation by somaesthetic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maesthetics can helps physiology of arts to dig the past art resourc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maesthetics, creation of art, acceptance of art and criticism of art is:aesthetics and art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narrow, the body is closely related to art creation, art acceptance and criticism. From the angle of art, somaesthetics is necessary for birth:somaesthetics is able to deal with the plight of art discipline; somaesthetics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art acceptance; somaesthetics can guide the artistic creation.
     Postmodern arts blur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subjects and surpass the grade limit of art, these characteristics fit the demands of the somaesthet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aesthetics and "art as experience" is that somaesthetics inherits and develops a body's natural viewpoint of Dewey's "art as experience".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somaesthetics and practical issues:practice is difficult to break away from a certain demand, that perhaps is the reason of imbalances of body ecological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Body practice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deal with crisis of body. As the theory of body, somaesthetics obviously can't shy away from this topic.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t provid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somaesthetics's practice dimensions. It offers a clue which is from epistemology to practic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raining.
     The causes of the body practice's formation are presented through following ways: pragmatism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itself, and body training is a better way to improve boy; The tradition of Health ethics can influence schusterman; Schusterman's body practice, in turn, strengthens the practice, and examines the somaesthetics the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 culture, the body becomes the consumption object so that the body maintenance especially receive attention.
     Body practice and consumer socie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obvious phenomenon of consumer society is the propensity to consume in the visual symbo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body also can't escape this kind of consumption form.Body becomes a lifeless symbol or image. And somaesthetics provides a project that can convert this problem, namely that the body practice contribu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body inner experience.
     Physical practice and age phenomenon shows that age is relate to body, the relationship of two can not be avoided. At present academia body aesthetics and age of the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small, this situation should be changed. Further,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body practice in age phenomenon significance.
引文
① 彭富春著《身体身体美学》,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② 王晓华著《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走向主体论身体美学的建构》,载《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西方主体论身体美学的诞生踪迹》,载《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
    ③ 廖述务著《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大众文化视野中“身体美学”的反思与重构》,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南帆指导。
    ④ 杨春时著《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载《文艺研究》,2008年第5期。
    ① 王晓华著《低估身体身体美学研究的一个欠缺》,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9日。
    ② 朱立元编著《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③ 南帆著《身体的叙事》,载《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1期。
    ① [荷兰]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① Richard Shusterman, 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② Richard Shusterman, Aesthetic Experience:From Analysis to Eros; Richard Shustennan and Adele Tomlin (eds), Aesthetic Experience, New York:Routledge,2008.
    ③ Richard Shusterman, Asian Ars Erotica and the Question of Sexual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65, Issuel,2007, pp.55-68.
    ④ Richard Shusterman.Photography as Performative Proces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70, Issuel, Winter2012, pp.67-78.
    ⑤ Alexander Nehamas.Richard Shusterman on Pleasure and Aesthtic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6, No.1,Winterl998, pp.49-51.
    ⑥ Martin Jay, Somaesthetics and Democracy:Dewey and Contemporary Body Art,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Vol.36, No.4,Winter2002, pp.55-69.
    ⑦ [法]M.吉海勒著《拓展经验:论舒斯特曼在当前实用主义中的地位》,载《世界哲学》,2011年第6期。
    ① Wojciech Malecki, Embodying Pragmatism:Richard Shusterman's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heor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pub, inc,2010.
    ② Pentti Maattanen, Shusterman on Somatic Experience, Action, Criticism, 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 Vol.9,No.1, Jan2010,pp.55-66.
    ③ Shaun Gallagher, Somaesthetics and the Care of the Body, Metaphilosophy, Vol.42, Issue3, April2011, pp.305-313.
    ④ Kimberly Powell, Somaesthetic Training, Aesthetics, Ethics,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Richard Shusterman's "Body Consciousness", Action, Criticism, 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 Vol.9, No.1, Jan2010, pp.74-91.
    ⑤ J. Scott Jordan, Shusterman, Merleau-Ponty, and Dewey:The Role of Pragmatism in the Conversation of Embodiment, Action, Criticism &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 Vol.9, Issuel, Jan2010, p.67.
    ① [英]布莱恩·特纳著《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① [英]怀特海著《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6页。
    ② [美]威廉·詹姆士著《彻底的经验主义》,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注释14。
    ③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17页。《权力意志》,第1046条。
    ④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78页。
    ①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② [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① 转引自[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著《梅洛-庞蒂》,关群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10页。
    ① 姚文放著《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① 彭富春著《身体身体美学》,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②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著《美学与哲学》,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第1页。
    ① [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② [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郭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34页。
    ②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③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①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②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③ [美]约翰·杜威著《确定性的寻求》,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④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2-63页。
    ⑤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54-255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注释2。
    ② [德]鲍姆嘉通著《美学》,简明、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① [英]鲍桑葵著《美学史》,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2页。
    ②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1885-1889年遗稿》,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26页。
    ③ [德]尼采著《偶像的黄昏》,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① [德]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9页。
    ②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前言第3页。
    ③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95页。
    ④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11页。
    ①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4页。
    ② [法]米歇尔·福柯著《尼采·谱系学·历史学》,汪民安、陈永国主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③ [法]米歇尔·福柯著《尼采·谱系学·历史学》,汪民安、陈永国主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①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466页。
    ② 安乐哲、陈霞、刘燕著《古典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载《世界哲学》,2006年第5期。
    ① [日]永田广志著《日本哲学思想史》,陈应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6页。
    ② [日]中江兆民著《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8页。
    ③ 金克木著《印度文化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60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60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61页。
    ③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65页。
    ①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工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1页。
    ②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Penguin Group Inc,2005, p.156.
    ③ [美]理查德·罗蒂著《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导论第10页。
    ① 李泽厚著《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
    ② [英]艾伦著《生理学美学》,蒋孔阳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页。
    ① 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② 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① [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② [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③ [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前言第5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导言第13页。
    ② Richard Shusterman, Practicing philosophy: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 New York:Routledge,1997, p.176.
    ①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2页。
    ① [美]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193页。
    ②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③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生活即审美》,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② [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190页。
    ③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7页。
    ①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6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通过身体思考:人文学科的教育》,胡永华译,载《学术月刊》,2007年10月。
    ①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5卷(1895-1898),杨小微、罗德红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② 贺麟著《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③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原序第5页。
    ④ 高建平著《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①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① [美]理查德·罗蒂著《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导论第5页。
    ② [英]鲍山葵著《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注2。
    ③ [德]鲍姆嘉通著《美学》,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④ [德]鲍姆嘉通著《美学》,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① [德]鲍姆嘉通著《美学》,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② Richard Shusteman,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eauty,Rethinking Art,Maryland:Rowman and Littleld,2000, p.267.
    ① 潘菽著《论所谓心身问题(续)》,载《心理学探新》,1982年第2期,第8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著《斐多》,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 转引自[美]简·盖洛普著《通过身体思考》,杨莉馨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 刘成纪著《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 刘悦笛主编《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② 姚文放著《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③ 王晓华著《低估身体身体美学研究的一个欠缺》,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9日。
    ① [美]瓦伊尼、金著《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第3版),郭本禹等译,北京:北京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第33-39页。
    ② [法]笛卡尔著《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0页。
    ① 关于embodied一词,日前国内有多种译法,比如具体化、身体化等。以embodied cognition为例,有具身认知、身体化认知等译法,比如程相占译为身体化认知(理查德·舒斯特曼著《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0页注)等。杜维明提出“体知”(embodied knowing)概念(《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376页),张再林、陈立胜等人沿用“体知”来研究中国古典身体哲学,如张再林指出“体知”(embodiment cognition),即“体之于身”的身体之知,区别于借助意识、思维的“识知”或“思知”(《中国古代“体知”的基本特征及时代意义》,《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8页。
    ②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0页。
    ③ [法]安德烈·罗宾耐著《模糊暖昧的哲学:梅洛-庞蒂传》,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④ [美]威廉·詹姆士著《彻底的经验主义》,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注释14。
    ①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② 高新民编著《人自身的宇宙之谜——西方心身学说发展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89年版,第448页。
    ① [英]鲍山葵著《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① [日]汤浅泰雄著《灵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马超等编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页。
    ② [美]简·盖洛普著《通过身体思考》,杨莉馨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 [美]理查德·罗蒂著《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页。
    ② [美]理查德·罗蒂著《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页。
    ① [法]M.吉海勒著《拓展经验:论舒斯特曼在当前实用主义中的地位》,载《世界哲学》,2011年第6期。
    ② 关于“经验”概念历史梳理可参见李媛媛著《杜威美学思想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梅的博士论文《杜威的经验概念》(2008年,俞吾金指导)。
    ① [美]罗伯特·B.塔利斯著《杜威》,彭国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56页。
    ① [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页。
    ② [美]威廉·詹姆士著《彻底的经验主义》,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注释14。
    ③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④ John Dewey, Experience and Nature,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29, p.249.
    ① 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5页。
    ② [德]汉斯·罗伯特·耀斯著《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③ [波]符·塔达基维奇著《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4页。
    ④ John Dewey,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0, p.1.
    ① [法]米·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页。
    ② [法]米·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601页。
    ③ [英]怀特海著《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7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和亚洲思想》,彭锋译,载《世界哲学》,2003年第2期。
    ② [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8页。
    ② Richard Shusterman, Practicing philosophy: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 New York:Routledge,1997, p.161.
    ③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④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页。
    ⑤ [法]米歇尔·福柯著《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⑥ [法]米歇尔·福柯著《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⑦ [法]米歇尔·福柯著《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①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1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3页。
    ① Richard Shusterman, Performing Live:Aesthetic Alternatives for the Ends of Art,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0, p181.
    ① [英]本·海默尔著《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6页。
    ②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③ 程相占著《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5期。
    ①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页。
    ② [英]本·海默尔著《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5页。
    ③ [英]本·海默尔著《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3-24页。
    ①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生活与美学》,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7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5卷(1895-1898),杨小微、罗德红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③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生活即审美》,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译本前言第XV页。
    ④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16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4页。
    ②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译本序第1页。
    ② Richard Shusterman, Body Consciousness: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p.Ⅻ.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4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2-253页。
    ③ Richard Shusterman, Body Consciousness: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p.134.
    ① [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第83,75,76页。
    ② Richard Shusterman, Body Consciousness: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PP.140-141.
    ①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② 转引自[美]斯蒂文·洛克菲勒著《杜威:宗教信仰与民主人本主义》,赵秀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2页。
    ① [德]尼采著《尼采反对瓦格纳》,陈燕茹、赵秀芬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② 朱光潜著《从生理学观点谈诗的“气势”与“神韵”》,《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页。
    ① 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21页。
    ② 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1页。
    ③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页。
    ④ [美]理查德·罗蒂著《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8页,注释8。
    ⑤ [德]尼采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1页。
    ① 彭富春著《身体身体美学》,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63页。
    ② [加]埃克伯特·法阿斯著《美学谱系学》,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55页。
    ③ [苏]巴赫金著《巴赫金全集》(第六卷),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页。
    ④ [苏]巴赫金著《巴赫金全集》(第六卷),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页。
    ① [加]埃克们特·法阿斯著《美学谱系学》,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53-554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页。
    ③ Richard Shusterman, 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p.42.
    ① [加]埃克伯特·法阿斯著《美学谱系学》,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9页。
    ① [美]埃伦·迪萨纳亚克著《审美的人》,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页。
    ①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导言第1页。
    ②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艺术中的理性》,张德兴主编《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5页。
    ③ [德]海德格尔著《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3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0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0页。
    ③ [法]罗兰·巴特著《文之悦》,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27页。
    ① [法]罗兰·巴特著《文之悦》,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26页。
    ② [意]维柯著《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③ [意]维柯著《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181页。
    ① [加]约翰·奥尼尔著《身体五态:重塑关系形貌》,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② [英]布莱恩·特纳著《身体与社会》,马海良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① [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7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导言第7页。
    ③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④ 钱钟书著《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①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3页。
    ② [加]约翰·奥尼尔著《身体五态:重塑关系形貌》,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③ [英]哈尼夫·库雷西著《身体》,卢肖慧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2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3页。
    ① [法]米·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79页。
    ②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66页。
    ③ [美]J·萨特康普编《罗蒂和实用主义》,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9页。
    ①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3页。
    ② [美]阿诺德·柏林特著《环境美学政治》,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2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③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9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94页。
    ② [美]托马斯·亚历山大著《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谷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③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30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5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7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6-49页。
    ③ 刘悦笛主编《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2页。
    ④ 毛崇杰著《实用主义的三副面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2页。
    ② [美]诺埃尔·卡罗尔著《超越美学》,李媛媛译,高建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1页。
    ③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3页。
    ① [意]克罗齐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8页。
    ① [美]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页。
    ② [苏]图甘诺娃著《后现代主义及其哲学根源》,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③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6页。
    ④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译本序第3页。
    ① [美]罗伯特·B.塔利斯著《杜威》,彭国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③ [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著《梅洛-庞蒂》,关群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页。
    ①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③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④ [美]威廉·詹姆士著《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6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确定性的寻求》,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文版序,第4页。
    ③ 朱立元主编著《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生活即审美》,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② [法]蒙田著《蒙田随笔全集》(下卷),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2001重印),第62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9页。
    ② [美]威廉·詹姆士著《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载《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1日。
    ② F.Matthias Alexander, Man's Supreme Inheritance, London:Chaterson LTD,1946, p.ⅹⅸ.
    ① [法]米歇尔·福柯著《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②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载《世界哲学》,2011年第5期。
    ①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中的身体》,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②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中的身体》,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① [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② [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③ [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
    ②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2007重印),第35页。
    ③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2007重印),第36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1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页。
    ③ [古希腊]柏拉图著《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4页。
    ④ [英]布莱恩·特纳著《身体与社会》,马海良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版序言第3页。
    ⑤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①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②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299页。
    ③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63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②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07重印),第128页。
    ③ 姚文放著《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载《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①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07重印),第128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58页。
    ②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3页。
    ①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曾繁仁等著《身体美学:研究进展及其问题》,载《学术月刊》,2007年8期。
    ① 司有仑主编《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页。
    ②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①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Shusterman, Richard. Practicing philosophy: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 New York:Routledge,1997.
    Shusterman, Richard. 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eauty, Rethinking Art,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0.
    Shusterman, Richard. Performing Live:Aesthetic Alternatives for the Ends of Ar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0.
    Shusterman, Richard. Surface and Depth:Dialectics of Criticism and Culture.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2.
    Shusterman, Richard. Body Consciousness: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Shusterman, Richard. Aesthetic Experience:From Analysis to Eros. Shusterman, Richard. Tomlin, Adele (eds.), Aesthetic Experience, New York:Routledge,2008.
    Shusterman, Richard. 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Dewey, John. Human Nature and Conduct, 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2.
    Dewey, John.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Penguin Group Inc,2005.
    Dewey, John. Experience and Nature,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29.
    Alexander, F.Matthias. Man's Supreme Inheritance, London:Chaterson LTD,1946.
    Alexander, F.Matthias. Constructive Conscious Control of the Individual, Integral Press,1987.
    Malecki, Wojciech. Embodying Pragmatism:Richard Shusterman's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heory, 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 pub, inc,2010.
    [美]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著《皮尔斯文选》,涂纪亮、周兆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威廉·詹姆士著《彻底的经验主义》,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美]威廉·詹姆士著《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威廉·詹姆斯著《詹姆斯文选》,万俊人、陈亚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郭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人性与行为》,陈冬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确定性的寻求》,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杜威文选》,涂纪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杜威等著《实用主义》,杨玉成、崔人元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杜威全集·早期著作》(五卷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1卷),马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美]乔治·桑塔亚那著《诗与哲学》,华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理查德·罗蒂著《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理查德·罗蒂著《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理查德·罗蒂著《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4年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生活即审美》,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文集》,刘韵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著《性经验史》,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日]汤浅泰雄著《灵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马超等编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布莱恩·特纳著《身体与社会》,马海良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英]克里斯·希林著《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简·盖洛普著《通过身体思考》,杨莉馨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加]约翰·奥尼尔著《身体五态:重塑关系形貌》,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高小康、张节末著《人体美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杨大春著《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再林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民安著《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弗兰克·梯利著、[美]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英]李斯托威尔著《近代美学史评述》,蒋孔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英]伯纳德·鲍桑葵著《美学史》,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美]凯·埃·吉尔伯特、[联邦德]赫·库恩著《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波]符·塔达基维奇著《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凌继尧著《西方美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立元编著《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三、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瓦伊尼、金著《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第3版),郭本禹等译,北京:北京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著《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著《斐多》,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重印)年版。
    [德]鲍姆嘉滕著《美学》,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下卷),韦卓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德]席勒著《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德]黑格尔著《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德]尼采著《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德]尼采著《尼采反对瓦格纳》,陈燕茹、赵秀芬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德]尼采著《偶像的黄昏》,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尼采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德]胡塞尔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德]阿多诺著《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德]海德格尔著《尼采》(上、下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2007重印)。
    [德]汉斯·罗伯特·耀斯著《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德]赫尔曼·施密茨著《新现象学》,庞学铨、李张林译,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法]丹纳著《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法]蒙田著《蒙田随笔全集》(下卷),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2001重印)。
    [法]笛卡尔著《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著《美学与哲学》,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
    [法]米·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著《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罗兰·巴特著《文之悦》,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
    [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安德烈·罗宾耐著《模糊暧昧的哲学:梅洛-庞蒂传》,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意]维柯著《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意]克罗齐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奥]维特根斯坦著《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匈]阿格妮丝·赫勒著《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生活与美学》,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苏]巴赫金著《巴赫金全集》(第六卷),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罗伯特·B.塔利斯著《杜威》,彭国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著《梅洛-庞蒂》,关群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美]J·萨特康普编《罗蒂和实用主义》,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埃伦·迪萨纳亚克著《审美的人》,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诺埃尔·卡罗尔著《超越美学》,李媛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美]斯蒂文·洛克菲勒著《杜威:宗教信仰与民主人本主义》,赵秀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托马斯·亚历山大著《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谷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鲍山葵著《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07重印)。
    [英]道格拉斯著《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英]本·海默尔著《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英]怀特海著《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加]埃克伯特·法阿斯著《美学谱系学》,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日]永田广志著《日本哲学思想史》,陈应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日]中江兆民著《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荷兰]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蒋孔阳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张德兴主编《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主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金克木著《印度文化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贺麟著《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泽厚著《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朱光潜著《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彭立勋著《审美经验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高新民编著《人自身的宇宙之谜——西方心身学说发展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89年版。
    钱钟书著《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姚文放著《现代文艺社会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司有仑主编《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周宪著《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姚文放著《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刘成纪著《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凌继尧著《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王柯平著《<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秀福著《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姚文放著《现代文艺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毛崇杰著《实用主义的三副面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刘悦笛主编《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媛媛著《杜威美学思想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姚文放主编《审美文化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赵彦芳著《诗与德:论审美与伦理的互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王柯平著《流变与会通:中西诗乐美学释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