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叙述与形象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户籍制度的改革,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大量涌向城市。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使得他们的生存状况自然成为了许多作家影视作者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在文学刊物上大量的出现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小说,同时也出现大量的关于农民工的影视作品。从中发现,虽然每个导演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切入影片的角度,但是在整体上呈现出对农民工苦难形象塑造与叙述的倾向和趋势,对这种苦难形象的相关文本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其背后深刻蕴含存在,也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部分,正文一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主要界定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即新世纪以来影视剧中的农民工的苦难形象,并对研究对象的概念、时间进行明确的界定,以及对80年代以来的关于农民工影片做了简单地梳理。第一章: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为主体的影片为依据,对影视文本中农民工形象进行类型分析,并挖掘其“苦难”的共性存在。在此,我把影视文本中所出现的农民工形象分为四种类型:底层的“泥鳅”;成功的奋斗者;走向毁灭的沉沦者;迷失的夏娃。第二章:探讨导演是如何通过文本叙事和影视语言对农民工进行苦难的形象塑造。在文本叙事中,导演通过物质困境和精神困境来展开苦难主题的建构;及其在这样双重困境的挤压下最终归宿的无所依归的悲剧;在影视中,通过其独特的叙事语言,即镜头、声音、色彩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来展示镜像下农民工的苦难形象。第三章:探讨分析影视文本中农民工苦难形象背后的深刻成因:一是特殊时代的产儿;二是导演对农民工人文主义的精神关怀。第四章:研究分析影视文本中的农民工苦难形象在当下现实存在状况及其所引起的苦难美学效应,并深一步探讨其背后原因和意义。结语:概括了刻意追求农民工苦难形象的缺陷及农民工影片新走势。
In the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appeared in most of big cities. The emergence of this special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makes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many writers. The migrant workers become the topic not only in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ry magazines, but also in a number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lthough the directors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expression, there is a same tone in these films and televisions, which is to tend to shape migrant workers as the image of the suffering.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s, which show the suffering of migrant workers image and narrative tendencies and trend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 behind ,it will have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is used to define the main thesis of this study, the suffering image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concept of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limit of time, and to sort films about migrant workers sinc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Chapter 1: Based on the film about migrant workers since the 90's, the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is typed and analyzed, and the common existence of their "suffering" is excavated. Here, the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Loach" at the lowest estate, the successful fighter, the loser walking to the destruction and the lost“Eva”. Chapter II: The second part expatiates how the directors construct the images of the suffering of migrant workers. Directors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ffering theme from the pligh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of migrant workers when they get into a big city. The ultimate goal of migrant workers is attributed to nothing in the duple extremity. as a visual art, which has its own unique way of expression. Becaus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s a special art of seeing and hearing. It has a special language, that is, through the lens, sound, color used to show the suffering of its mirror image under. Chapter III: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the reason that the large numbers of suffering images of migrant workers appear: the first one is the special time; the second one is the humanitarian concern of the director for the bottom migrant workers. Chapter IV: The reality existence of the suffering images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suffering are further explored the depth and meaning behind the reas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defect of pursuing the suffering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painstakingly and the new trend of the films and televisions about migrant workers.
引文
①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37页。
    ②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95页。
    ③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9月,第283页。
    ④宋家玲编著:《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01月,第106页。
    
    ⑤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86页。
    ⑥北京电影学院85级全体同学:《中国后黄土地现象》,《上海艺术家》,1989年第1期。
    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7年,第12页。
    ⑧[澳]杰华,吴小英译:《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59页。
    1、[澳]德波拉·史蒂文森(Deborah Stevenson):《城市与城市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刘传江、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澳]杰华、吴小英译:《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6、蒋述卓:《城市的想象与呈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高秀芹:《文学中的中国城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8、赵鑫珊、周玉明著:《人脑?人欲?都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9、陆象淦:《死的世界活的人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0、[英]齐格蒙特?鲍曼、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美]韦恩?布斯著、付礼军译:《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黄煜文:《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和城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14、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中华书局,2008年。
    15、爱德华?W?萨义德著、陆建德校:《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6、[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7、(美)米勒著、申丹译:《解读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美)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赵毅衡著:《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
    20、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1、[俄]托多罗夫、王东亮、王晨阳译:《批评的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22、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
    23、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24、南帆著:《冲突的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992年。
    25、孟华等著:《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6、王宇著:《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27、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28、史柏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9、赵炎秋:《形象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0、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年。
    32、陈思和:《不可一世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3、禹建湘著:《乡土想象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三联书店,1985年。
    35、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林出版社,2000年。
    36、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7、刘慧英著:《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38、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9、[加]诺斯罗普?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吴持哲校译:《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40、陈吉德著:《影视编剧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41、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42、陈继会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43、邹建:《中国新生代电影多向比较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44、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著:《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5、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46、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47、宋家玲袁兴旺著:《电视剧编剧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48、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49、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50、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51、[法]乔治?萨杜尔著:《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52、[美]隆?莱博著、葛忠明译:《思考电视》,中华书局,2005年。
    53、[美]戴维?莫利著、史安斌主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
    54、南野:《电视:影像的重述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55、(美)张英进著、胡静译:《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56、陈犀禾:《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57、周月亮、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58、孙沛然:《影视文化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
    59、金冠军主编:《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60、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6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2、汪流著:《电影编剧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63、郑树森:《文化批评和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4、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65、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
    66、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67、罗艺军:《20世纪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68、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9、石长顺:《电视文本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70、张凤铸编:《中国电影电视剧理论纵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1、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72、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
    74、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5、刘炘:《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76、刘建勋编:《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77、尹鸿:《镜像阅读九十年代影视文化随想》,海天出版社,2007年。
    78、南野等著:《影视作品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79、宋家玲编著:《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80、张冲:《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81、刘婷:《影像叙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
    82、刘震云:《我叫刘跃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83、孙惠芬:《民工》,作家出版社,2005年。
    84、孙惠芬:《歇马山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85、刘庆邦:《神木》,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
    1、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丁帆:《论近期小说中乡土与都市的精神蜕变》,《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徐德明:《“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4、丁帆:《“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文学评论》,2005年04期。
    5、陈军:《“乡下人进城”影像中的文学叙述——论贾樟柯的<小武>与<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4期。
    6、徐德明整理:《“乡下人进城”: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迁移文学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7年04期。
    7、江腊生:《当代农民工书写的想象性表述》,《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8、刘云:《艰难的历程——论“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农民立场》,《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3月上旬刊。
    9、丛坤赤:《困境中的探寻——解读<城的灯>中的“乡下人进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10、柳冬妩:《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文艺争鸣》,2005年3期。
    11、徐德明:《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论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文艺争鸣》,2007年04期。
    12、徐德明:《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论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文艺争鸣》,2007年04期。
    13、徐德明:《“乡下人进城”叙事与“城乡意识形态”》,《文艺争鸣》,2007年06期。
    14、孟繁华:《“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文艺争鸣》,2007年06期。
    15、赵园:《回归与漂泊——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乡土意识》,《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16、陈思和、王晓明:《<泥鳅>:当代人道精神的体现》,《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17、葛红兵:《让农民发声,还是让农民沉默?——我对尤凤伟<泥鳅>的批评》,《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18、刘伟厚:《躲不开的悲剧——试论刘庆邦的矿井小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9、施战军:《“进城”:文学视角的挪移和城市主体的强化》,《扬子江评论》,2007年06期。
    20、徐凤:《出也“伤痛”,归也“伤痛”——论<民工>与<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中生存遭际的互文性》,《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1、逢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2、邵宁宁:《城市化与社会文明秩序的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进城”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3、韩春燕:《在街与道之间徘徊——解析孙惠芬乡土小说的文化生态》,《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24、孙德喜:《进城的路到底有多远——从贾平凹的长篇新作<高兴>看进城农民的命运》,《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5、黄善明:《论20世纪90年代“乡下人进城”小说的故事类型》,《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5月03期。
    26、谷显明:《尴尬?堕落?漂泊——新世纪小说中进城乡下女性生存境遇探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6月03期。
    27、薛晋文:《物欲?类型?想象——直面当下农村题材剧创作的三大误区》,《艺术广角》,2008年01期。
    28、丁帆:《文明冲突下的寻找与逃逸——论农民工生存境遇描写的两难选择》,《江海学刊》,2005年06期。
    29、潘峰:《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进城农民形象的人格心理特征》,《电影评介》,2008年3月。
    30、李达:《难以超越的精神羁绊——新时期以来小说中进城乡下人形象的人格局限》,《理论与创作》,2007年04期。
    31、陈理慧:《农民刘高兴“城市生活”的文化隐喻意义——对贾平凹<高兴>的一种解读》,《理论月刊》,2008年08期。
    32、徐学鸿:《“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偏离和反思》,《作家杂志》,2009年06期。
    33、邵明:《伤痛中的现代渴望——近期小说“农民工”书写的意识建构功能》,《理论与创作》,2006年05期。
    34、南帆:《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11期。
    35、徐学鸿:《现代性观照下底层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创作观察》,《电影文学》,2007年10期。
    36、李雪梅:《他者视域中农民工形象的现代性缺失》,《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37、李凌俊:《“民工剧”何以成热点?》,《文学报》,2005年05期。
    38、张蓉、王锋:《关于民工剧热播原因的思考》,《当代文坛》,2005年06期。
    39、杨梦:《当前民工剧存在问题浅析》,《理论界》,2006年4期。
    40、胡谱忠:《<我叫刘跃进>:商业化的阶级表达》,《电影艺术》,2008年03期。
    41、张惠:《追求真实发掘真相——浅议电视剧<渴望城市>的纪实魅力》,《当代电视》,2008年03期。
    42、王丽:《民工剧及其文化意义初探》,《时代文学》,2009年02期。
    1、《中国电影年鉴》
    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1、《人生》
    2、《黄山来的姑娘》
    3、《小武》
    4、《上车,走吧》
    5、《十七岁的单车》
    6、《盲井》
    7、《天下无贼》
    8、《一诺千金》
    9、《求求你,表扬我》
    10、《泥鳅也是鱼》
    11、《世界》
    12、《落叶归根》
    13、《三峡好人》
    14、《爸爸的三轮车》
    15、《外面的世界》
    16、《留守孩子》
    17、《我叫刘跃进》
    18、《靖水河畔》
    19、《城市的河》
    20、《我坚强的小船》
    21、《草根英雄》
    22、《婚礼》
    23、《为幸福歌唱》
    24、《苹果》
    25、《一年到头》
    26、《高兴》
    27、《工地上的女人》
    28、《北京你好》
    29、《农民工》
    1、《外来妹》
    2、《姐妹》
    3、《山城棒棒军》1、2
    4、《马大帅》1、2、3
    5、《城市星空》
    6、《我是农民》
    7、《生存之民工》
    8、《民工》
    9、《都市外乡人》
    10、《渴望城市》
    11、《红旗渠的儿女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