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住”及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关于动补结构“V/A住”的用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力图对“V/A住”结构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V/A住”是现代汉语常用的一种动补结构,与其他动补结构不同,“住”作补语已经渐趋虚化,它有其独特的个体特征。“住”用作结果补语时可表示两种意义:第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停止;第二,表示动作结果的“牢固、稳固”。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着重讨论了“V/A住”对动词的选择、“V/A住”的句法特征、“V/A住”的语义特征以及“V/A住”的语法化等几个问题。
     第二章从可进入“V/A住”结构的动词或形容词入手,明确可进入此结构的动词或形容词,并根据“住”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意义为之归类。最后排除了不能进入此格式的动词的类。
     第三章从句法特征入手,分析“V/A住”结构的主语和带宾语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主语对应不同性质“V/A住”结构;并初步解释了“V/A”带宾语和“V/A住”带宾语不一致的问题。接着分析“V/A住”结构与“了”的共现与区别,最后以具体的个案为例分析了相关固定短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化历程。
     第四章从语义入手,分析“V/A住”自主范畴,它是否自主主要依靠于补语“住”前的动词;并分析“V/A住”结构的表体倾向,确定“住”为准表体助词,有条件地表示“完成体”;接着分析“V/A住”结构所在句式的语义,并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V/A住”结构的隐喻。
     第五章从历时平面上研究“V/A住”语法化的历程,“住”在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而“V/A住”则始用于六朝、隋时期,但此时并不是动补结构,而是连动结构,到了清代,“VO不住”语法化为“V不住O”,动补式“V/A住”结构彻底形成。最后分析了其语法化的影响动因,“V/A住”结构的语法化主要受到了认知规律、结构形式的变化、语义变化以及同类动补格语法化的促动等因素的影响
This dissertation deals with the usage of“V/A ZHU”and related questions.“V/A ZHU”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tructures in modern Chinese. As a complement, the verb“ZHU”has became more and more empty. It has two meanings:“stop or make something/somebody stop”and“firm、stable”. On the basis of full description, we systematically analyses“V/A ZHU”and its related questions in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V/A ZHU”and our aim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part includes contents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fifth chapter. In chapter 2, we make a clear classification of the verbs and adjectives which can be put into this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two different meanings of“ZHU”.
     From the syntactic point of view, Chapter 3 not only analyzes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V/A ZHU”, but also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same thing between“V/A ZHU”and“V/A le”. And then we analyze the syntactic feature and lexic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xed phrases through“JIN BU ZHU”.
     From the semantic point of view, Chapter 4 demonstrates the independent feature of“V/A ZHU”, and its“aspect”. And then analysis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s in which“V/A ZHU”can be put. At last, we analyze the metaphor feature of the structure“V/A ZHU”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y.
     Chapter 5, on the basis of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demonstrat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V/A ZHU”. And then in section 2 of this chapter, reveals the main and important motives of its grammaticalization.
引文
陈昌来 1994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评述,汉语学习,第 2 期。
    ——— 2002《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 2003 《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陈克炯 1997 试论先秦汉语补语与动词的类-兼谈动补句的句法句型特点,语言研究,第2 期。
    曹 晋 2005 “V 成”、“V 掉”,“V 住”三个汉语述结式的语法化,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巧云 2000 动词作结果补语情况探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报,第 3 期。
    陈宝勤 2006 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语文研究,第 1 期。
    丁声树 1961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耀晶 1997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戴浩一 1990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语法功能刍议,第 4 期。
    董秀芳 1998 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语言研究,第 1 期。
    ——— 2002 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语言研究,第 3 期。
    范 晓 1985 略论 V-R,载于《语法研究和探索(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 V-R 及其所构成得句式,《语言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6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房玉清 1998 《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胡裕树 范晓 1995 《动词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1996 《动词研究综述》 山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胡裕树 1996 《现代汉语》(第 6 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敕瑞 2005 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中国语文,第 3 期。
    郭 锐 1995 述结式配价结构与成分整合,载于《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郑定欧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顺全 2001 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第 3 期。
    ——— 2002 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耿延惠 1995 试谈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 2 期。
    龚千炎 1994 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黄伯荣 1998 《动词分类和研究文献目录总览》,北京:高教出版社。
    何乐士 1990 《敦煌变文》与《世说新语》若干语法特点比较,载于《隋唐五代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91 元杂剧语法特点研究,载于《宋元明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0 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载于《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建锋 郭文国 2001 说“V 成”式动补结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 4 期。
    洪 波 2003 使动形态的消亡与动结式的语法化,载于《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吴福 祥 洪波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晓琴 2005 动结式的语义关系与句式变换,语言文字应用,第 9 期。
    吕叔湘 2004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蔺 璜 1998 八十年代以来动结式研究综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 期。
    蒋冀骋 2003 新编佛经词典初论,语言研究,第 23 卷 1 期。
    蒋绍愚 2000 《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解惠全 1982 谈实词的虚化,载于《汉语语法化研究》(2005),吴福祥主编
    吕叔湘 1981 补语结构的多义性,中国语文,第 6 期。
    ———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临定 1984 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汉语学习,第 2 期。
    ——— 1990 《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0 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第 4 期。
    李小荣 1994 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汉语学习,第 5 期。
    刘丹青 1994 “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第 3 期。
    ——— 1996 苏州方言的体范畴系统与半虚化体标记,载于《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胡明扬主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 1990 “VA 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第 1 期。
    ——— 1991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汉语学习,第 1 期。
    ——— 2005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斌玉 1999 “VA 了”述补结构再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 期。
    刘 焱 2007 “V 掉”的语义类型与“掉”的虚化,中国语文,第 2 期。
    刘月华 潘文娱 故韡 200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蓝 纯 1999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李晋霞 2002 “V 来 V 去”格式及其语法化,语言研究,第 2 期。
    李芳杰 1994 汉语基本词组的语义结构模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1 期。
    李子云 1990 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中国语文,第 5 期。
    刘街生 2006 动结式组构的成分极其关系探讨,语言研究,第 26 卷 2 期。
    马庆株 1989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3) 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92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马真 陆俭明 1996 形容词作结果补语考察,汉语学习 第 1、4、6 期。
    马希文 1987 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句式,中国语文,第 6 期。
    梅立崇 1994 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孟 琮 2005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麦 穗 2002 广西贵港方言“住”,语言研究(特刊)。
    彭伶楠 2006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X 了”的虚化与词汇化研究-以“好了、行了、完了、罢了”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任 鹰 2001 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中国语文,第 6 期。
    沈家煊 1994 “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 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 5 期。
    ———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2003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 3 期。
    邵敬敏 1998 说“V 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第 1 期。
    施春宏 2005 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宋文辉 2004 补语的语义指向为动词的动结式的配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 期。
    ——— 2004 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核心,现代外语,第 2 期。
    石毓智 1992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中国社会科学,第 6 期。
    ——— 2002 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语言研究,第 1 期。
    沈红红 2006 留学生“住”作结果补语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2000 《应用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太田辰夫 1953 近代汉语无心动词的形成过程,中国语文,第 10 期。
    唐正大 2002 “V 起来”的格式语义,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王 力 1980 《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 2000 《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红旗 1996 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汉语学习,第 1 期。
    ——— 2001 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 1 期。
    王玲玲,何元建 2002 《汉语动补结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砚农 1987 《动词就-结果补语搭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吴为善 2003 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汉语学习,第 2 期。
    吴福祥 2002 动补结构“V 死 O”的来源,古汉语研究,第 3 期。
    ——— 2005 《汉语语法化研究》(吴福祥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时仪 2003 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 1 期。
    薛 红 1985 后项虚化的动补格,汉语学习,第 4 期。
    向 熹 1993 《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辛永芬 2003 论能够作结果补语的动词,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1 期。
    邢 程 2004 作补语的趋向动词的引申义,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 2 期。
    熊仲儒 2004 动结式的致事选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2 卷 4 期。
    玄 玥 2007 “V 成”述补结构的句法形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1期。
    延俊荣 2001 动结式 V+RV 带宾语的标记模式,语文研究,第 4 期。
    ——— 2002 动结式 V+RV 带宾语情况考察,汉语学习,第 5 期。
    杨敬宇 1999 广州方言动态助词“住”的历时渊源,学术研究,第 4 期。
    姚亦登 金江丰 朱文夫 鞠彩萍 2002 高邮话动词后的“块”与“住”,贵州大学学报,第 3期。
    袁毓林 1991 祈使句和动词的类型,中国语文,第 1 期。
    袁家骅 1996 《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杨建国 1959 补语式发展试探,载《语法论集》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 斌 2002 《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 斌 张谊生 2000 《现代汉语虚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 斌 方绪军 2000 《现代汉语实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8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 2005 《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国宪 1988 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分析,汉语学习,第 4 期。
    赵艳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旺熹 1999 《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谊生 2000 论与现代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分类、性质与范围,中国语文,第 1 期。
    詹人凤 1989 动结式短语的表述问题,中国语文,第 2 期。
    张秀松 2006 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 21 卷 1 期。
    祝敏彻 1988 《朱子语类》中的动词补语—并论动词后缀,载《王力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3 再谈使成式动结式的产生年代,古汉语研究,第 2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06 《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