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政府转型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基层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以及基层政府公务员职责的不断调整,致使影响基层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基层政府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的复杂化和严峻化。转型时期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主要面临着八大心理健康问题,即转向市场经济的落差心理、唯权是用的寻租交易心理、知识观念更新的紧张心理、引入问责体制的担忧心理、心理沟通不畅的压抑心理、职务晋升的巨大压力心理、人际关系敏感的戒备心理和官至富随的逐利获益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基层政府公务员自身感知发生了巨大偏差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与相关制度安排缺欠所导致的。为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多条渠道,全面协调好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基层政府公务员自身三大因素,不断加强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维护力度。第一,重视基层政府公务员心理测评活动;第二,健全基层政府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第三,大力推行基层政府公务员援助计划;第四,提高基层政府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第五,加强基层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指导;第六,优化基层政府公务员行政生态环境。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of the society, all of them depend on the civil servants especially whether basic unit civilservants can be responsible and efficient. As a kind of special group, the basic quality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partyand country's image, but also deeply affect the direction and the process of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Strengthen internal quality, establish good image, be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erve the people", thi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basicunit civil servants. Visible, it will achieve the final goal if they have a higher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ncluding mental quality. However, at present, the careersitua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 our country is worrisome. The huge work pressure, socialpressure, life stress and mental pressure, etc., which lead to seven professional includingcivil servants career become the high incidence area of karoshi. And the career situationof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is more worrisome. Along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highlight constantly, the problem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fact, the problems'existence is not individual phenomenon in the short period, but a common and difficultproblem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s frame mainly includes eight parts, introduction, text, conclusion andappendix, etc., the body part has five chapters. Through butting the concept, thebackground, present investigation and the cause,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rder of valuerationality--system rationality--tools rationality, to build up the framework. Based on it,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plans of promoting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mental health.
     The first chapter: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psychological health. Analyze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basic unit civilservants' mental health, and tak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paper holds,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mental health refers to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can achieve their own inner balance by effective mental self-adjustment when they carryout business activities under pressure, so their psychology adapt to objectiveenvironment, they can complete grassroots administrative work positively andeffectively.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clude the psychology of public management,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eor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ersonality tendencytheory, and social influence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The factors that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fluences on basic unitcivil servants' mental health. Through the deep analysis of government's systemenvironment, political environment,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connect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psychological change with its professionalenvironment chang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ystem environment frombureaucratization to democratizatio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from simplification topluralistic, and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from industrial to knowledge and socialenvironment from single to divercity,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transformation periodon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mental health.
     The third chapter: The investigation of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mental healthcondition during transformation period. It is based on three views of the economicrestructuring, the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from lowlevel, medium level, and serious level to investigate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mentalperformance during transformation period. Mainly including, the economictransformation leads to the gap mind and rent-seeking mind; the government transactionleads to the nervous mind from updating conception of knowledge, the worrying mindfrom introducing accountability system, the depressed mind from not communicatingwell, and the stressed-out mind from the promotion; the society transaction leads to thealert mind from the sensi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mind for the quick buck.
     The fourth chapter: The causes of our country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mentalhealth problem during transformation period. Butt subjective factors and objectivefactors,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Among them, thesubjective factor is mainly refers to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self perception deviation,including market mental unbalance, group competition pressure, complex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and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role design. The objective factor is mainlyrefers to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releva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cluding salary imbalance, administrative system change, the compatibility problem of organizationpattern, the lack of mental adjustment, the inertia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socialrestriction.
     The fifth chapter: As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mental factors and basic unitcivil servants'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to improve our country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mental health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mental health needsgovernment, social forces, civil servants themselves and various factors to cooperate.First,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evaluation activities; Second, improve the promotionmechanism; Third, carry out aid plans for basic unit civil servants; Fourth, improve theirmental adjustment ability; Fifth,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mental health; Sixth,optimize administra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引文
①杨光军:《公务员心理健康:一个被忽视的话题》,《领导科学》2002年第5期,第40-41页。
    ②李景华:《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与管理对策探讨》,《理论导刊》2008年第10期。
    ②《一半公务员出现工作倦怠》,《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第1期。
    ①王斌,刘琳:《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评价》,载于《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2006年8月。
    ①转引自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3期。
    ②G.W.Allport.Becoming: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a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1955.
    ③转引自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3期。
    ④吴智育:《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现状综述》,《学理论》2009年第14期。
    ⑤张春兴,杨国枢著:《心理学》,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⑥胡江霞:《“从心所欲不逾矩”——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2期。
    ⑦谭和平:《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研究》,《心理科学》1998年第5期。
    ⑧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2001年第4期。
    ①Schultz, D.G. Models of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acific Grove,CA: Brooks/Cole.1977.
    ②G.W.Allport.Becoming: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a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1955
    ③胡江霞:《“从心所欲不逾矩”——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2期。
    ①张春兴,杨国枢著:《心理学》,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②谭和平:《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研究》,《心理科学》1998年第5期。
    ③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2001年第4期。
    ①刘东超著:《中国当代官员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分析》,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②刘东超著:《中国当代官员的心理健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③薛泽通著:《当代公务员心态健康讲座》,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
    ④李强,姚琦等著:《公务员心理保健》,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黄训美著:《公务员心理保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王登峰,崔红:《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类型》,《应用心理学》2005年第3期。
    ②河北省张家口市政研会课题组:《由“催粮纳税”到“服务群众”——关于基层公务员心态的调查》,《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10期。
    ③祝琳:《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公务员公共精神现状分析与对策》,《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李雪峰:《我国司局级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分析》,《领导科学》2001年第6期。
    ②谭力华:《对县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的思考》,《创造》2000年第4期。
    ③邱中慧:《贵州省厅局级公务员心理素质调研》,《贵阳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①张万英,郑雪:《广东省领导干部人格特征状况研究》,《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②霍团英:《杭州市中青年领导干部人格特征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5期。
    ③何周富,徐国强,邓启清:《成都市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调查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①张万英:《浅析当今女性领导干部的人格特征状况》,《四川精神卫生》2007年第2期。
    ②辽宁省直机关妇委会:《精兵简政应体现男女平等原则——辽宁省直机关部分女干部心态调查与建议》,《中国妇运》2000年第4期。
    ①夏金华:《试论公务员的认知结构》,《理论月刊》2003年第12期。
    ②方忠义:《国家公务员的人格特征》,《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③李中,杜鹃,彭立红:《论新时期我国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塑造》,《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④沈传亮:《当代中国群体政党认同的实证分析——以公务员群体为对象》,《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陶济:《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张纪,付大鹏,康莉:《机构改革中公务员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长白学刊》1999年第4期。
    ③杜学玉,郝林军:《政府机构改革前公务员的心态及调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①吴浩军:《论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弘扬公务员精神》,《新西部》2008年第6期。
    ②沈锦坤:《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视域下的公务员服务意识》,《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7期。
    ②张柏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8页。
    ①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②郭济:《政府权力运筹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9页。
    ③甘培强:《和谐社会建设中基层公务员的定位与作用》,《行政与法》2007年第1期,第36页。
    ①转引自俞国良主编:《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③安徽省人事厅组编:《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页。
    ①王巧捧:《基层公务员,有多少吸引力》,《廉政瞭望》2008年第5期。
    ②参见拙文:《转型时期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33页。
    ①胡月星、许晓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熊光清主编:《公务员九大能力建设培训教程(下册)》,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485页。
    ③邱霈恩等著:《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①孙奎贞等编著:《国家公务员创新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②栾珊、谢忠宝:《关于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理论专刊)》,2007年,第126页。
    ①熊光清主编:《公务员九大能力建设培训教程(下册)》,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484页。
    ②邱霈恩等著:《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①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②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9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9页。
    ②李虹著:《健康心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①汪大海、高琳、李永瑞著:《国家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①郭海英主编:《公务员健康指南》,浙江:浙江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①赵杰:《服务型政府的新定位》,《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4日。
    ②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③吴敬琏:《建设一个公开透明问责的服务型政府》,《决策信息》2003年第7期。
    ④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⑤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谷艺、马云峰、李樱秋:《基层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辽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l期。
    ③孙学玉、周义程:《服务型政府的评估及其要素设计》,《理论前沿》2004年第9期。
    ①参见邓小平1986年9月26日会见波兰统一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雅鲁泽尔斯基时的谈话;1986年11月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1987年3月8日同坦桑尼亚共和国总统姆维尼的谈话;1987年6月12日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金茨的谈话;1987年8月29日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的谈话。转引自杨龙芳:《论中国政治市场开放过程中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
    ②转引自《基层民主大事记》,《光明日报》2012年7月11日。
    ③转引自凌之敏:《知情权何以位列“四权”之首》,《北京青年报》2008年12月22日。
    ①匡自明:《转型期中国基层民主的特征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政治意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②彭真:《通过群众自治实行基层直接民主》,载《彭真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李兆友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②叶奕乾著:《现代人格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页。
    ③高兆明:《多元社会的价值冲突与政治正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①高兆明:《多元社会的价值冲突与政治正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②张树义:《变革与重构——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理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③王进、林波:《权利的缺陷:中国司法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128页。
    ④张树义:《变革与重构——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理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①《中国农业年鉴(2000)》,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②李强:《社会分层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2月26日。
    ④费孝通:《“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摘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1月15日。
    ⑤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165页。
    ①钟鸣、王逸:《两极鸿沟?当代中国的贫富阶层》,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3页。
    ①郭海英主编:《公务员健康指南》,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②任欣:《官场“潜规则”》,《前线》2005年第10期,第53页。
    ③吴爱明、刘文杰著:《政府改革:中国行政改革模式与经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②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三个层次划分的思想,参见熊光清主编:《公务员九大能力建设培训教程(下册)》,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487-490页。
    ③许燕、王芳、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7页。
    ①张丽艳:《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浅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7页。
    ②曾国平:《政府转型期行政心理障碍及其治理》,《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①苏宝忠等著:《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6-79页。
    ①李美华、曾练武:《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心理困境与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①张燕冬:《政府转型是关键》,《钱江晚报》2009年2月23日。
    ①池中军著:《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及其重构》,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②张非非等:《转型期基层干部精神压力调查》,《半月谈》2010年第7期,第33页。
    ①[美]特里·L·库伯著:《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7页。
    ②施水泉:《公务员心理压力调查》,《决策》2011年第7期,第45页。
    ③广东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编:《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127页。
    ③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1页。
    ①王洪涛、薛明:《我国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行政与法》2006年第3期,第41页。
    ①李景华:《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与管理对策探讨》,《理论学刊》2008年第2期,第65页。
    ①刘东超著:《中国当代官员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分析》,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①柳士双:《公务员薪酬制度缺陷及其合理化》,《行政与法》2004年第1期,第42-43页。
    ①彭国甫:《领导者人际关系论》,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②转引自侯瑞鹤、荆建华、王越霞:《良好人际关系铺就成功坦途》,《河南日报》2006年3月15日。
    ①宋书文主编:《管理心理学词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
    ①[美]乔治·T·米尔科维奇、杰里·M·纽曼著:《薪酬管理》(第九版),董克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美]克里斯托弗·波利特、海尔特·鲍克尔特著:《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①刘英娟:《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现代行政文化价值取向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第11期,第131页。
    ①张康之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江彩云:《公务员心理健康探究》,《新领导》2007年第6期,第19页。
    ①参见崔会玲、杨俊峰:《公务员心理困境:一个急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卫琳:《我国公务员心理契约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③Herriot P,Pemberton C. A new deal for middle managers. People Management,1995,(12):32.
    ①沈秋:《对科级公务员职务晋升问题的研究——以湖州市科级公务员职务晋升为例》,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0月,第13页。
    ①王冠鑫、石小兵:《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不合理的理论探究》,《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第36页。
    ②Harwell T.D.Potter F. J. Aiding Troubled Employee the Prevalence Cos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eeAssistanc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3.86(6):804-808.
    ③罗国忠、冯江平:《员工帮助计划的新进展》,《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第6期。
    ④宁本荣:《试论我国公务员援助计划的实施困境与有效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第75页。
    ①何跃、李晓萌:《公务员援助计划的实施模式与运行路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98页。
    ①张忠伟:《政府转型时期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建设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9期,第197页。
    ②罗小玲:《基于职业生活满意度的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13页。
    ①王沪宁著:《行政生态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②参见罗梁波:《行政学研究的比较分析——从资源配置的观点看行政学学理取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39页。
    1、蒋云根,茅华英.政治心理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2、刘崇顺,王铁.大潮下的情感波动——变革社会心理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陈代昌,李盛文.政坛:青年领导者心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4、鲁英,林英家.中国当代领导心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美]夏洛特·布勒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陈宝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6、邵道生.当代社会的病态心理——分析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7、[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俞可平.政治学通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9、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美]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2、薛泽通.当代公务员心态健康讲座[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13、刘东超.中国当代官员的心理健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4、汪大海,高琳,李永瑞.国家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6、徐颂陶.心理调适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7、王蓓.孙中山政治心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8、李德志.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9、徐岫茹,王文祥.公务员心理健康快读[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20、何跃青.如何进行压力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刘东超.中国当代官员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2、刘远我.职业心理健康自测与调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3、池中军.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及其重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5、黄建钢.政治民主和群体心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6、蒋云根.组织行为的心理分析[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27、刘志宏.现代心理学导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28、刘英陶,陈晓平,赵中利.管理心理学(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9、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公务员道德建设与行为规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0、[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5版)[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1、胡仙芝.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及心理素质测评应试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32、王东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3、吴岩.领导心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4、屠春友.现代领导心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5、颜世富.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6、[英]保罗·加尔布雷斯.与压力共处[M].贺桂芬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37、杨海蛟.新中国政治学的回顾和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38、程贵铭.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9、颜世富.成功的心理训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0、[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李颖.灾后心理干预应“以人为本”[N].中国改革报,2008-06-03.
    2、董素英.突出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3、王合清.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N].重庆日报,2008-01-21.
    4、陈碧云,李小平.人格测验在人事测评中的应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2).
    5、李美华,曾练武.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心理困境与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6、罗国忠,冯江平.员工帮助计划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文摘,2006,(07).
    7、杨永杰.自我管理思想的演进[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6).
    8、张奎良.从民到人的历史切换——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新视角[J].求是学刊,2006,(01).
    9、徐东华,葛蕾蕾,候思齐.我国公务员人性化管理问题初探[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03).
    10、李士坤.对“以人为本”两种诠释的剖析[J].学习与探索,2006,(03).
    11、石杰.探讨构建公务员职业发展的良性机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12、辛燕琴.重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J].党建研究,2006,(01).
    13、史少博.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J].理论学刊物,2006,(01).
    14、郭海龙.自我管理视野中的人的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01).
    15、郑忆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16、万涛.谈公务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17、李德志.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J].党政干部学刊,2005,(07).
    18、王雁飞.员工援助计划(EAP)在我国的现状与前景[J].人才开发,2005,(06).
    19、范绍庆.官僚制精神与中国行政组织文化的重建[J].公共行政,2005,(06).
    20、石杰.探讨构建公务员职业发展的良性机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21、郭海龙.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必然归属[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06).
    22、公务员“压力管理”问题需引起重视[J].领导决策信息,2005,(21).
    23、陈代国.应关心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J].领导干部论坛,2005,(04).
    24、郭海龙.政治文明与个人自我管理[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04).
    25、赵深徽.失衡与重构:变革环境下公务员的心理契约及管理方略[J].公共行政,2005,(04).
    26、宋国学.自我学习的理论模式: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05,(04).
    27、汪大海,唐德龙.从“发展主义”到“以人为本”——双重转型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的路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5,(04).
    28、邹兴明.论以人为本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29、汪大海,唐德龙.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的价值回归及其模式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5,(03).
    30、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31、黄明娣.“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32、崔会玲,刘立惠.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33、张传开.论“以人为本”及其与人本主义的关系[J].学术界,2005,(02).
    34、黄训美.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5,(01).
    35、黄林华,顾戛良.以人为本的历史演化、时代内涵及终极归宿[J].理论探索,2005,(01).
    36、陈勇.关于“以人为本”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理论与现代化,2005,(01).
    37、李荣海.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学”发展理路[J].理论学刊,2005,(01).
    38、贺来.“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J].哲学研究,2005,(1).
    39、刘巩,王建武,尚健生.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及要求[J].求是,2004,(22).
    40、高学善.善用权变理论进行自我管理[J].领导科学,2004,(18).
    41、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
    42、虞崇胜.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9)
    43、张景荣,赵永忠.“以人为本”近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8).
    44、薛德震.“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当代思潮,2004,(06).
    45、周庆行,吴新中.“以人为本”:危机管理的核心原则与灵魂[J].新视野,2004,(05).
    46、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05).
    47、霍团英.中青年处级干部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04).
    48、杨永杰.自我管理思想的演进[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6).
    49、赵清文.论《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J].管子学刊,2004,(04).
    50、张奎良.马克思视域中的以人为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3).
    51、郑钟炎,程竹松.论公务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属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52、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03).
    53、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J].哲学研究,2004,(02).
    54、胡琳琳,胡鞍钢.以人为本投资健康——再论中国宏观经济与卫生健康[J].卫生经济研究,2004,(01).
    55、刘岩,黄建萍,霍士英.浅谈“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程序[J].护理学杂志,2003,(07).
    56、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57、柳新华.公务员应具备的个人素质[J].中国行政管理,2003,(02).
    58、李雪峰.我国司局级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分析[J].领导科学,2001,(06).
    59、吴倬.“以人为本”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60、佘瑞琴.以人为本的心理疗法——患者中心疗法[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61、张纪,付大鹏,康莉.机构改革中公务员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白学刊,1999,(04).
    62、邱柏生.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J].复旦学报,1996,(04).
    63、李美华,曾练武.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心理困境与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64、罗国忠,冯江平.员工帮助计划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文摘,2006,(07).
    1、 Jon A. Krosnick&KathleenM. McGraw. Psychological Political Science VersusPolitical Psychology True to ItsName: A Plea for Balance[A].KristenRenwickMonroe editor, PoliticalPsychology[C].Mahwah,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2002.79-94.
    2、Shanto Iyengar&W illiam J.McGuire. Interdisciplinary Cross-Fertilization[A]. ShantoIyengar andW illiam J.McGuire editors,Explorations in PoliticalPsychology[C].Durham: DukeUniversity press,1993.1-2.
    3、 DavidO. Sears. PoliticalPsychology [A]. Neil J. Kresseleditor,Political Psychology(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C].New York: ParagonHouse Publishers,1993.12-38.
    4、 Morton Deutsch&CatarinaKinnval.l What isPoliticalPsychology[A]. KristenRenwickMonroe editor, Political Psychology[C].Mahwah: 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 Publishers,2002.15-42.
    5、 JonAKrosinick. IsPoliticalPsychologySufficientlyPsychologica?lDistinguishingPolitical Psychology from Psychology Political Sci-ence[A].H. Kuklinski editor,ThinkingAboutPoliticalPsychology[C].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87-216.
    6、 DanaWard.PoliticalPsychology:Origins and Development[A].Kristen RenwickMonroe editor, Political Psychology [C].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Publishers,2002.61-78.
    7、 J E Ferrie.M J Shipley.G Davey Smith.Change in health inequalities among Britishcivil servants: the Whitehall II study[J]. Journal of Epidemiol and CommunityHealth.2002December;56(12):922–926.
    8、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jech.bmj.com G Mein1.PMartikainen1.H Hemingway. Is retirement good or bad for mental and physicalhealth functioning?Whitehall II longitudinal study of civil servants[J].Journal ofEpidemiol and Community Health2003;57:46-49
    9、 N Adle. Singh-Manoux A. J Schwartz.Social status and health: A comparison ofBritish civil servants in Whitehall-II with European-and African-Americans inCARDIA[J]. 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8,66(5):1034-1045.
    10、Lallukka T.Lahelma E.Rahkonen O.Find all citations by this author (default). Orfilter your current search Associations of job strain and working overtime withadverse health behaviors and obesity: Evidence from the White hall II Study,Helsinki Health Study, and the Japanese Civil Servants Study[J]. Social Science&Medicine (1982)[2008,66(8):1681-1698]
    11、Murata C.Yatsuya H.Tamakoshi K.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insomnia among malecivil servants in Japan[J]. Sleep Medicine.2007,8(3):209-214
    12、Sekine Michikazu.Chandola Tarani.Martikainen Pekka.Sex differences in physicaland mental functioning of Japanese civil servants: Explanations from work andfamily characteristics[J]. 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0,71(12):2091-2099.
    13、Michikazu Sekine, Takashi Tatsuse, Sadanobu Kagamimori.Sex inequalities inphysical and mental functioning of British, Finnish, and Japanese civil servants:Role of job demand, control and work hours. 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1,73(4):595-603.
    14、 Hemingway H.Shipley M.Mullen MJ.Social and Psychosocial Influences on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Civil Servants (TheWhitehall IIStud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3,92(8):984-987]
    15、Sekine M.Chandola T.Martikainen P.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physical andmental functioning of Japanese civil servants: Explanations from work and familycharacteristics[J]. Social Science&Medicine (1982)[2006,63(2):430-445]
    16、 Michikazu Sekine.Ali Nasermoaddeli, Hongbing Wang.Spa resort use and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leep, sickness absence and hospital admission: TheJapanese civil servants study[J].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Medicine.2006,14(2):133–14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