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商事质押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应收账款质押在我国的出现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但发展迅速。现有法律制度不能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对应收账款质押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相关研究工作,能够使立法者和其他法律工作者认识到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树立商事担保理念,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安排。
     首先,从质押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近现代各国债权质押制度看,应收账款质押的发展是和经济历史的发展紧密相结合的。从古巴比伦将人作为客体的担保,古罗马的信托、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直到近现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债权担保、英美国家的应收账款担保,均是所处时代经济发展的结果。这种历史沿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同时,人类对法律制度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应收账款是近现代商业发展的产物,以其作为标的的质押同样具有典型商事担保属性,在直接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均与民事担保存在区别:前者的直接目的在于融资和投资获利,后者则在于日常消费;前者的价值取向是便捷和效率,后者则是公平。因此,在民商合一的现有法律体制下,我们应当树立商事担保理念,从而构建一套符合商事行为价值取向的应收账款质押法律制度规则。
     其次,会计应收账款是指商事主体因销售货物、提供服务、出租财产而对另一方主体享有的支付货款、服务费用、租金等货币债权请求权。法律上的应收账款涵义较为宽泛,《美国统一商法典》对此作出定义的同时列举了8种具体形式。英国的浮动担保和大陆法系的一般债权质押进一步扩大了可质押权利的范围。为了适应金融需求,我国法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对“应收账款”做出了规定,但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人民银行关于“应收账款”的解释法律层次过低,容易引起担保效力上的争议;二是我国关于“权利质押”以及“应收账款”封闭式、列举式的法律规定不利于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因此我们建议:一是以效力更高的法律、行政法规或司法解释规范应收账款质押问题,以避免争议;二是建议法律对“应收账款”和“可质押权利”作更为开放、概括式的规定,以利于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首要问题是对我国特有的“收费权”作概括式的规定;更为积极的作法是将“法律未禁止的权利”均作为可以质押的权利,即一般债权只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成为质押标的:可以转化成货币资金,不具有人身专属性质,法律未禁止。
     第三,应收账款质押合同具有担保合同的特征,即从属性、补充性,同时,由于其商事属性又使它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担保性特征。在应收账款商事质押合同要素中,我们应关注以下问题:虽然我国法律对应收账款的合同主体没有身份限制,但是,非营利性组织既不能成为应收账款质押合同的出质人,也不能成为应收账款质押合同的质权人,其行为不能与非营利性组织的身份相背离;对于某些类型的债权,公司不能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设定应收账款质押;作为应收账款标的的不动产收费权至少应当符合如下4个要件:获得行政许可,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服务性质,服务合同具有强制性特征以及现金收入相对稳定。此外,在实践中,通知应收账款质押次债务人的行为对次债务人应当具有一定的效力,相关法律对此应做出适当的规制和调整。
     第四,大陆法系一般债权质押的公示方式有三种——“交付债权凭证”、“通知次债务人”、“登记”,这些方式各有利弊;美国应收账款担保登记和英国浮动担保登记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商业发展,代表了商事担保公示制度的发展方向。在借鉴英美法系公示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对应收账款质押实行登记公示制度,但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成立专门登记机构;建立“登记+通知次债务人”的公示模式;将非银行一般商事主体应收账款转让纳入登记;由出质人而非质权人提出登记申请;明确权利冲突时的顺位;登记有效期与法定担保物权期限相衔接等。
     最后,应收账款质权的实现具有特殊性,除了就变卖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外,还可以直接向次债务人行权。在质权实现的过程中,应高度关注法律风险的防范。来自于外部的应收账款商事质押法律风险有:效力风险、登记制度风险、潜在的权利冲突;来自于内部的法律风险有:应收账款基础合同产生的风险、应收账款次债务人产生的风险、应收账款出质人产生的风险和会计记账方法产生的风险。为了防范这些风险,我们要完善相关法律,建立正确的商事担保理念,正视商事主体的特殊法律地位,充分尊重和保护商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并正确对待商事主体的营利性行为。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应收账款质押进行管理和规制的法律授权对象和范围,并将应收账款质押同动产质押在法律上区别对待。质权人应从完善内控机制、严格审查程序、规范质押合同等方面防范欺诈、违约等法律风险,即依据不同的风险偏好,对应收账款质押交易关系人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选择良好的应收账款;明确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条款,约定出质人应当向质权人交付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原件,约定出质人的通知义务,次债务人或出质人做出特定的声明与保证以及约定详细的违约责任等。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came into being in China and witnessed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ten years. However, the recent legislation can hardlymeet the demand of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dissertationattempts to make the legislators and the relevant staff in this field to be aware of the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so that the concept ofcommercial pledge will be formed and relevant legislation and regulation will beconstructed and perfected.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has been closelyrelated to the economy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pledge and moderncreditor’s rights pledge system. From early times when Chaldaic offered pledge asthe object and the other forms of pledge such as trust、pledge and mortgage appearedin Rome to contemporary times when continental European countries set up thesecurity for an obligation and UK and America established the pledge of accountsreceivable, these are all the outcome of the corresponding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sense that people’s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to legislation development nourish theprosperity of economy in return. In the meantime,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as theproduct of modern commerce, bears the features of typical commercial pledge and itdifferentiates itself in the direct goal and values orientation in that the former aims atfinancing and gaining profits while the latter belongs to ordinary consumption; the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former is convenience and efficiency and the latter is fairness.Therefore, we ought to build the concept of commercial pledge in accordance withthe legal system of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s and to construct a setof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Secondly, accounting accounts receivable refer to the commercial subject enjoys the rights of claim for currencies such as providing the payment, givingservice fees and offering rent because of selling goods, offering services, rentingproperties to the other subject. The definition of accounts receivable iscomparatively broad in legal sense as the American Uniform Commercial Codeprovides eight specific forms for the definition. The floating pledge of Britain andthe general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of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expand the scope ofthe pledge rights. In China,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in its legal sense is more generalthan the same term in its accounting sense in that this is due to the demand offinancial practice and the influence of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But theregulation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in China has two major flaws. The first one isthe fact that the law level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is lowwhich will lead to the dispute about pledge validity. The second is that the enclosingand listing legislation of the pledge rights and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will become abarrier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We suggest that weshould clarify the types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that can be pledged in terms oflaw、administration and judicature to avoid disputes. The second suggestion is thatwe should define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in more openand general sense to facilitat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booming. Weshould regulate the rights of charging which is unique in China in a special way andinclude the rights that are not forbidden by law for example, the general creditor’sright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ights of pledge as long as the following threerequirements are satisfied: being able to be converted into currency capital, not beingpersonal, not being forbidden by law.
     Thirdly,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contract be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guaranty contract, namely, dependency, complementary, independent guarantyfeatures due to its commercial property. In its contrac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following problems: although there is not limitation on the identity of the subject of the contract in Chin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an’t be taken as the pledgor nor thepledgee of the contract and its operation can’t go against its identity; for some typesof creditor’s rights, they should compose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 the companiescan’t set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gainst the procedure prescribed by thelaw; the charging rights of the real estate shall at least comply with relevantadministrative permission, the service provided has the nature of public service, theservice bears the feature of binding and cash income is relatively stable. Besides, weshould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the secondary obligator and the obligation inpractice.
     Fourthly, the classification of general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into “delivery ofcreditor’s rights certificate”,“notification of the secondary obligator” and“registration” in continental law system ha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 America’saccounts receivable registration and UK’s floating guarantee registration systemadapt to the modern commerce development well representing the tendency ofcommercial pledge publicity system. Our country draws lesson from the twocountries, but there are many flaws to be perfected. In details we should establishspecific registration institutes; set up the publicity mode of “registration+notification of the secondary obligator”; the transfer of accounts receivable of thenon-bank general commercial subject should be registered; the pledgor instead of thepledgee should be the side to apply for the registration; we should also clarify theorder of rights when dispute arises; the validity of registration should be cohesivewith the term of legal real rights for security.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edge rights of accounts receivable hasparticularity, in addition to enjoying the priority of compensation with regard to theselling price, they can also claim rights to the secondary debtor directly. We shouldpay attention to the legal risks and validity risks coming from the external pledge ofaccounts receivable, risks of registration rules, conflicts arising from potential rights. In respect to the internal legal risks, we ought to be aware of the risks of basiccontracts, risks from the secondary debtor and the pledgor, risks from the accountingregistr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se risks, it is a must to perfect the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top of the list, we should establish propercommercial pledge concept to place the commercial subject in its special positionand to grant the subject sufficient authorization as well as proper attitude to theprofitable behavior of the commercial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we ought toclarify the objects and the scope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pledge of accountsreceivable and differentiate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with the pledge of realestate in the legal sense. The pledgee should prevent the risks coming from therelevant sides in the transaction of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selectsuperior accounts receivable on the basis of perfecting internal manipulation andenhancing legal review procedure. We should also standardize the pledge contract,clarify the registration terms of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prescribe theoriginal documents provided by the pledgor to the pledgee, and prescribe thenotification obligation of the pledgor. The debtor should give specific announcementand promise as well as offering detailed prescription of the liability of breach toprevent the risks of fraud and violation.
引文
①[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5页。
    ②[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①王家福:《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①田土城:《担保制度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第18页。
    ①王闯:《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页。
    ②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258页。
    ①[意]斯奇巴尼编:《物与物权》,范怀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②[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①[意]斯奇巴尼编:《物与物权》,范怀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①[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1—344页。
    ②徐同远:《担保物权论:体系构成与范畴变迁》,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0页。
    ③周枏:《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25页。
    ①市民们从诸侯或国王那里获得了“集市权”——只有城市当局才有权开办市场进行集市交易,同时城市有权管理集市,维持市场秩序和协调解决市场纠纷;能够确定“城郊禁地”——在城市、教堂、城堡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只有城市当局或地主有经营酒馆、磨坊的专营权,同时禁止这个范围以外的农村手工业者进入城市,以保护城市手工业者的利益;能够颁布“城市宪法”——保证市民们享有广泛的自主权,不再受封建等级的束缚,均享受“相同”的权利,并最终形成了城市自治。参见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2页。
    ①[日]林毅:《德国中世城市法研究》,转引自陈华彬:《外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法]雅克·盖斯坦、吉勒·古伯:《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③沈达明:《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2页。
    ④尹田:《法国财产法对中国物权法的借鉴意义》,载于海涌:《法国不动产担保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李世刚:《关于法国担保制度的改革》,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第167—171页。
    ①范健、王建文:《商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②张谷:《商法,这只寄居蟹——兼论商法的独立性及其特点》(上),载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法治与法学何处去(上、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刘凯湘:《论商法的性质、依据与特征》,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5期,第33页。
    ①姚建宗:《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②姚建宗:《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①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②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
    ③[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谢怀栻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①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②英美法系没有“无过错责任”这一法律术语,而是存在着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的区分。所谓的绝对责任是指成文法明文规定的致损原因,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必须无条件地承担责任而无免责余地。而严格责任通常有一定的免责机会。大陆法系的无过错责任通常也都有一定的免责条件。因此,大陆法系的无过错责任同英美法系的严格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分配理论来讲是具有共同之处的。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但是使用“无过错责任”容易造成他人误解,责任人即使没有主观过错也必须承担法律强制施加给他的法律责任。
    ①[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托尼·韦尔、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①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①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00—301页。
    ①周林彬、王爽:《商事担保概念初探》,载《法学》2013年第3期,第3页。
    ①徐洁:《担保物权功能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532页。
    ②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③参见刘得宽:《民法诸问题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①刘得宽:《民法诸问题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283页。
    ②[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以民法财产法为中心》,王闯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①曾大鹏:《商事担保立法理念的重塑》,载《法学》2013年第3期,第11页。
    ②关于商法基本原则目前我国法学界有多种论述,且具体内容不尽相同。本文认为与商事担保活动,即商行为有关的基本原则有保障交易简便迅捷原则和保障交易安全原则,而这两项基本原则又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商行为进行规范的。保障交易简便、迅捷原则是在积极意义上促进商行为的产生、变更,而保障交易安全原则则是在消极意义上防止已经生效的商事法律行为被撤销或认定为无效,其目的在于保障交易的简便、迅捷。两者其实是保障商事行为有效性这一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答案。
    ①作为小商人而存在的个体工商户根据《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也必须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使用和保管账簿、凭证。但依法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不设置账簿或者暂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除外。但是我国正逐步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逐步规范个体工商户,因此这一商主体不建账户
    ①高圣平:《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页。
    ①金人庆:《贯彻实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代序)》,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1》,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朱振雨、杨成文:《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与研究》,载《齐鲁珠坛》2013年第3期,第27页。
    ①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 West Group,1999, at18.
    ②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和美国法学会编:《美国统一商法典》,潘琪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第211页。
    ②高圣平:《动产抵押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164页。
    ①李峰、王全弟:《美国应收账款担保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03页。
    ①[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①李峰:《应收账款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8—31页。
    ①梁慧星:《物权法草案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第18页。
    ①王利明:《收费权质押的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2期,第41—43页。
    ①刘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创新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3页。
    ①崔建远:《合同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①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8页。
    ①白彦:《独立担保制度探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92页。
    ②曾大鹏:《商事担保立法理念的重塑》,载《法学》,2013年第3期,第14页。
    ①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①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②有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律师撰文指出《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要求以“影像格式在‘质押财产描述附件’栏目中上传《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协议》,否则,登记无效。《登记协议》至少应载明以下内容:①质权人与出质人已签订质押合同;②由质权人办理质押登记;③出质人已经告知质权人自质押登记起过去四个月之内所有有效的出质人名称,或出质人已经告知质权人所有有效及曾经有效的身份证件号码;④协议双方的签字或签章。”第三项内容没有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规则》中有明确表述,考虑到银行业内部规则往往具有超越其法律地位的效力这一我国现实国情,其很可能是担保法律实务中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内部规则。如果是这样的话,应收账款质押合同还应当增加一项主要合同条款。参见金振朝:《关于应收账款质押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8295,最后访问日期为2014年4月7日。
    ①宋晓明:《物权法担保物权编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物权法担保物权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南方法律网:http://www.lawyervip.cn/flfg02/20090831173348970.html,最后访问日期为2014年4月7日。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0页。
    ①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
    ①王利明:《收费权质押的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2期,第41页。
    ①高圣平:《物权法与担保法:对比分析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97页。
    ①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7页。
    ①参见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432页。
    ①金振朝:《关于应收账款质押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8295,最后访问日期为2014年4月7日。
    ①刘保玉、孙超:《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8页。
    ①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美国统一商法典》译文中的“储蓄账款”表述成我国语境下的“存单”。
    ①[德]克里斯托夫克恩:《普通的债权让与、债权质权及担保性债权让与》,张一驰译,载《中德私法研究》总第5卷2009年版,第121页。
    ②严格意义上的让与担保即狭义上的让与担保,特指担保人将财产所有权让与债权人作为债权实现的担保,债权人虽从形式和名义上取得了所有权,但却不是真正的所有权,仅就该物享有变卖后所得价款的优先受偿权。广义上的让与担保,除了包括狭义让与担保外,还包括现实中真实转让所有权的担保。
    ②李峰:《应收账款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第110页。
    ①参见葛伟军:《英国公司法原理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84-285页。
    ①王利明:《试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上)》,载《求索》2001年第5期,第48页。
    ①王洪亮:《不动产物权登记立法研究》,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2期,第118页。
    ②申卫星:《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页。
    ①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页。
    ①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316页。
    ②刘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的创新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①马特:《物权变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②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①彭颖:《应收账款质押在银行实务中的风险及防范合同法新论》,载《法律审查参考》2011年第10期,第24页。
    ①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04页。
    ①刘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创新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①高圣平:《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的构建及其评价》,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3页。
    ②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册)(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①高圣平:《动产担保交易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页。
    ①葛力伟、段维明、张芳、吴中明:《析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制度的立法缺陷》,载《金融论坛》2008年第2期,第22页。
    ①谢菁菁:《国际保理中应收账款转让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②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专题报告第42期》,转引自汤一齐:《论我国应收账款质权的保护》,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①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5页。
    ①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①参见刘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创新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132页。
    ①刘燕:《验资报告的“虚假”与“真实: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第100—101页。
    ①范健:《商事担保的构成与责任特殊性》,载《法学》2013年第3期,第18页。
    ②周林彬、王爽:《商事担保概念初探》,载《法学》2013年第3期,第3页。
    1.[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下册),申卫星、王洪亮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克布斯:《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王娜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下册),谢怀栻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托尼·韦尔、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6.[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7.[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年版。
    8.[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9.[意]斯奇巴尼编:《物与物权》,范怀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12.[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以民法财产法为中心》,王闯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3.[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法]雅克·盖斯坦、吉勒·古伯:《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德]克里斯托夫克恩:《普通的债权让与、债权质权及担保性债权让与》,张一驰译,载《中德私法研究》总第5卷2009年版。
    16.王家福:《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17.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周枏:《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9.高圣平:《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0.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陈华彬:《外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刘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创新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24.贾林青:《保险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1》,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6.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高圣平:《动产抵押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版。
    28.沈达明:《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9.刘萍主编:《中国动产担保创新经典案例》,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30.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1.马新福主编:《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2.范健、王建文:《商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3.姚建宗:《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5.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6.黄斌:《国际保理——金融创新及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7.李国安:《国际融资担保的创新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谢菁菁:《国际保理中应收账款转让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39.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0.马新彦:《美国财产法与判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1.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2.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徐洁:《担保物权功能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4.刘得宽:《民法诸问题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高圣平:《动产担保交易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李进之等:《美国财产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8.徐学鹿:《商法总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49.王闯:《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0.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1.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4.高圣平:《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56.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7.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9.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崔建远:《合同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1.高圣平:《物权法与担保法:对比分析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62.潘琪译:《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
    63.葛伟军:《英国公司法原理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美]布拉德福德·斯通:《美国统一商法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 Bryan A. Garner,Editor in Chief,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1999,West Group.
    1.李峰:《应收账款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2.闫子路:《论担保物权》,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徐同远:《担保物权论:体系构成与范畴变迁》,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4.汤一齐:《论我国应收账款质权的保护》,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5.张娟:《弗兰克与卢埃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6.董学立:《美国动产担保制度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7.孙新强:《美国统一商法典——法理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8.黄家镇:《德国流通式不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9.孙超:《应收账款融资的法律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1.朱振雨、杨成文:《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与研究》,载《齐鲁珠坛》2013年第3期。
    2.李峰、王全弟:《美国应收账款担保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梁慧星:《物权法草案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
    4.王利明:《收费权质押的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2期。
    5.田土城:《担保制度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6.李世刚:《关于法国担保制度的改革》,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
    7.刘凯湘:《论商法的性质、依据与特征》,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5期。
    8.向逢春:《德日动产让与担保制度构建比较研究及借鉴》,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
    9.周林彬、王爽:《商事担保概念初探》,载《法学》2013年第3期。
    10.曾大鹏:《商事担保立法理念的重塑》,载《法学》2013年第3期。
    11.高圣平:《美国动产担保交易法与我国动产担保物权立法》,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
    12.许菁菁:《论动产担保制度——以美国统一商法典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8期。
    13.王利明:《收费权质押的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2期。
    14.刘燕:《验资报告的“虚假”与“真实: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5.葛力伟、段维明、张芳、吴中明:《析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制度的立法缺陷》,载《金融论坛》2008年第2期。
    16.高圣平:《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的构建及其评价》,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7.彭颖:《应收账款质押在银行实务中的风险及防范合同法新论》,载《法律审查参考》2011年第10期。
    18.申卫星:《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9.曾富全:《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理念变化》,载《会计之友》2013年第8期。
    20.杨文辉、高圣平:《应收账款质押属于物的担保》,载《人民司法》2012年第14期。
    21.范健:《商事担保的构成与责任特殊性》,载《法学》2013年第3期。
    22.费安玲、龙云丽:《论应收账款质权之实现》,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23.白彦:《独立担保制度探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金振朝:《关于应收账款质押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8295.
    2.宋晓明:《物权法担保物权编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物权法担保物权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http://www.lawyervip.cn/flfg02/20090831173348970.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