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体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服务是世界各国政府最核心的行政职能。我国公共服务体制作为行政职能体系与行政运作制度的重要范畴,是政府对社会有效管理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底线”的制度支持和资源保障,更是政府“善治”践履的行政基础。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的实践运行以及其综合绩效都表现出极大的协同性缺失问题,即在外部系统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非均衡,在内在层面与目标、组织、战略、执行整合的不协调。在新世纪着力化解公共服务协同缺失造成的均等化差异,成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导目标,因而如何重构并优化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体制的课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着力从制度变迁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学说、公共管理学科现代趋向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结合实证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坚持公平正义的均等价值取向,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体制的内涵范畴、历史变迁、现实困境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国际经验和国内范例两个角度来探索在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发展场域中的协同体制的基本体系与运行机制,借鉴新制度主义、协同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的有益见解和多中心治理、社会话语理论的创新观点,尝试提出协同政府、广域行政、公共财政、事权重组等优化公共服务协同体制的政策性建议。
     本论文涵括导论及五章共六个部分:
     导论部分阐释了研究缘起及其意义、说明了研究主题,概要性评述了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作了必要缕析与界定,阐明了研究方法及主体分析框架。本文基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换,从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学科研究的实践意义、行政改革的指向效果三个维度提出,政府在行政管理流程上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理念价值和运作效果的整体要求,应实现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取向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有效协同,关键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等若干方面的统筹配合。
     第一章是对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沿革的路径审视。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系统考察我国建国以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变迁轨迹,并就每个阶段体制运行状况、运作特点进行制度背景、制度功能、制度演进的全方位描述。尤其结合人民公社制度、城市单位制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我国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的制度成因。论述了改革开放后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路径依赖产生的消极表现。论文认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现状的根本成因是建国后逐步形成、强化的非均等制度安排,以及改革开放后未能与经济体制改革统筹进行的公共服务体制沿革,历史状况是现实问题的重要诱因。
     第二章为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现实分析。结合协同理论、耗散理论,对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公共服务体制的综合绩效和主要问题进行细致描述。并结合公共服务现实困境的具体表现,探究其内在原因以期寻求解决对策。论文认为,我国当前公共服务体制中城乡差异、区域失衡、群体差别的现实矛盾,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在财政制度、思想观念、行政执行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协同缺失,必须寻求范式转换加以解决,政府应当通过从内外部两方面着手寻求制度变迁的强制性驱动力。
     第三章是西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比较分析了主导西方国家公共服务体制的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应吸收其所包含社会责任、公平、参与的观念,导入效率竞争的机制,遵循公民导向的价值。指出要合理选择适合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的实施模式,并从指导思想明晰化、法律制度系统化、管理方式规范化、供给形式多样化四大方面为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协同体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四章是基于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的例证研究。论文对城乡统筹这一公共服务体制的场域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运作进行分析,提出体制发展的场域环境中亟需关注的体制核心因素。从协同模式、协同内容两大方面描述了重庆区域政府的创新经验,提出区域政府在公共服务协同体制构建上有效利用外在场域对体制变革的“负熵流”和强化制度变迁系统中的“序参量”作用两点理论启示。
     第五章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的创新路径,从目标、组织、战略、执行四大协同层次提出我国公共服务协同体制的构建路径。在目标层应坚持均等化的目标取向,在对社会福利最优化、公共效用最大化的共同追求中整合公共服务满意度、公共性、效益性三大目标,落实以人为本的目标效果。在组织层应通过协同政府、广域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在纵向和横向的维度优化公共服务的组织框架。在战略层应实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在财政支付职能、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优化国家财政管理手段,同时进行事权重组,在政府纵向层级间明晰职责分工,推进机构体制改革。在执行层应兼顾供给、需求、运营机制的配套统一,形成基于政府为主导、多中心治理的多元供给体系,赋予公众有效参与公共需求表达的社会话语权,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方面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运营。
Public Servi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of different country's governments. Chinese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the government's important path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area of our society. Especially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provide people with basic production and living resources. These resources are also the base of "good governance". Along with the transition in Chines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quickly developmen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government's (?)blic service system as well as it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showed great problems on lack of synergy. In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efforts to resolve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in public service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equalization, as well as enhance the administrative ability and achieve reform objectiv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ve system. So, there a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how to optimize and reconstruct the urban and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uses a variety of methods from the politics,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dheres to the fair value of equal justice for basic public service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synergic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basic public s service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plore the basic system of synergic in the field of public servic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xamples of domestic perspective. The author learns from the new system theory, synergic system theory,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 multi-center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al discourse theory views of innovation. In the meaning while, the author tries to gi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implementing co-government and wide-area administration, optimizing public finance, as well as reorgan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the government.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 summary of comments on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study. Including the basic concept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and analysi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evolution path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With the method of system's economics, the author studies the changes in urban and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and do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n every stage of operation,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with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the system functions, and th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reality analyzes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urrent problems such as regional imbalance, 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i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was due to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in 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caused b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must seek to convert in paradigm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ek to the mandatory driving force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nges i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Chapter III i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author thinks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western advanced experience such as clear guiding principle, Systematic legal system,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
     The Chapter IV is example study o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Chongqing province.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content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ve experiences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e model of synergy and the other is the exact synergy contents in Chongqing province.
     The Chapter V is the path of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writ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build a synergic path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goals, organiza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meaning while, the author described a detailed frame about how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efficient and equitabl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引文
[1]《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8年2月24日,第1版。
    [2]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迟福林:《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新型中央地方关系》,《廉政了望》 2006年第12期,第41页。
    [1]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第406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65年版,第64、145页。
    [1]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财贸经济》 2007年8期。
    [2]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1页。
    [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学者登哈特夫妇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其主要思想认为: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非掌舵。在新公共服务中,公共行政官员不是其机构和项目的主人,他们的职责既不是单一的掌舵,也不是划桨。他们应该以一种通过充当公共资源的管家、公共组织的保护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以及社区参与的催化剂来为公民服务。服务理念强调的是,公共管理的权力和合法性来源于公众,公众的满意度是评判公共管理活动的最终标准,管理者应抱着服务的信念,像仆人服务主人一样去对待公众。参看罗伯特·B·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中国行政管理》 2002年第10期,第14页。
    [2]胡元聪:《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法视野——以市场与国家关系为视角》,《经济体制改革》 2007年第6期,第16页。
    [3]Tyler Cowen,The Theory of Market Failure:a Critical Examination,George Mason University Press.1988,p3.
    [4]张东豫,莫光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地区差异及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第23页。
    [5]袁方成:《使服务运转起来:基层治理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第13页。
    [1]陈崇林:《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版,17-19页。
    [2]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6页。
    [3]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浙经论坛》 2007年第13期,第25页。
    [4]陈文科,吴春梅:《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转型问题》,《广东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第5页。
    [5]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486页。
    [6]有的学者根据公共物品间相互关系,将公共服务分为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前者是法律、法规等制度总和,它的特点是不仅本身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形态,其提供与维持需要耗费一定资源(即制度运作成本),而且,该公共物品的内容、结构与创新等,对其他公共物品的配置、供给产生决定性影响。”参看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与制度安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参看董礼胜:《中国公共物品供给》,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版,第17页。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575页。
    [1]《论语·季氏》。
    [2][英]洛克著,叶启芳、理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第6页。
    [3]联合国大会第A/RES/2200(XXI)号决议《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
    [1]吴忠民:《论机会平等》,《江海学刊》 2001年第1期,第53页。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97页。
    [1]H·哈肯著,张纪岳、郭治安译:《协同学导论》,西北大学科研处 1981年,第254页。
    [1]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中国行政管理》 2004年第5期,第58页。
    [1]盛洪:《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陈昕主编:《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三联书店 1994年版。
    [2]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29页。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社 2004年版。
    [1]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192页。
    [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76页。
    [3]《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3年版。
    [1]《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人民日报》 1956年6月16日,第2版。注:由于建国初期,财政报告统计口径与现行不一致,财政支出仅列支:经济建设费支出、社会文教费支出、国防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债款支出、对外援助和其他支出6大科目,因而公共服务支出仅能通过社会文教费支出科目反映。
    [1]刘学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8年版,第90页。
    [2]董礼胜:《中国公共物品供给》,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版,第65页。
    [1]王安东,胡家强:《中国革命史文献简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1]赵梦涵:《建国初期财政体制与政策目标模式选择的经验分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第47页。
    [2]冯云廷:《城市公共服务体制: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第18页。
    [1]温铁军:《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性》,《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年9月18日。
    [2]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0-261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447页。
    [4]于建嵘:《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6-17页。
    [1]张新光:《“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观》,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年版,第16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经济和农民负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年版,第219页。
    [1]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年版,第63页。
    [1]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92页。
    [1]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70页。
    [2]注:1965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杭州、上海等地调研,针对农村缺医少药、城乡医疗差距大的现状,于6月26日对当时的医疗卫生保健制度提出批评,提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意见,被称为“六二六指示”。
    [1]马海龙:《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发展》 2006年第9期,第67页。
    [2]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 1993年第5期。
    [1]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第53页。
    [2]资料来源: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128页。
    [1]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中国农村观察》 2002年第4期。
    [1]山东省民政厅:《健全乡镇政府职能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山东莱芜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经验》,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2]张新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乡镇经济》 2002年第2期,第20-21页。
    [3]郭春丽:《新农村公共财政》,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版,第59页。
    [4]参看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年版,附录。
    [5]马宏图、李铮:《2005:河南乡镇大变革》,《河南日报》 2006年1月15日,第1版。
    [1]周秀平等:《精英“化缘型”供给》,《调研世界》 2006年第5期,第2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
    [2]国家统计局:《2004-2005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汇编》。
    [1]何重达、吕斌:《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城市问题》 2007年第11期,第51页。
    [1]黄佩华:《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信出版社 2003年版,第146页。
    [1]郑秉文:《引入“全民低保”要慎之又慎》,《中国证券报》 2006年7月25日,第15版。
    [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18页。
    [2]《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卷第243、248页,2007年卷第281、296页。
    [3]《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1]王敬尧、宋哲:《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第29页。
    [2]基于重庆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协同战略研究》调研数据。
    [3]数据来源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6年中国公共服务评价指数报告》、历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
    [1]中新社:《邱哓华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于五比一》,中国新闻网,2002年10月21日。
    [1]基于重庆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协同战略研究》调研数据。
    [1]注:仅就川、渝部分农业为主远郊县进行了相关调查,其中乡镇外出务工人口最多达到劳动力人口70%以上,2007年适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随父母外出就读比例平均值21.8%。
    [2]董礼胜:《中国公共物品供给》,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版,第64页。
    [1]《25年前,计划单列首选重庆》,《重庆晚报》 2008年05月12日,第4版。
    [1]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年版,第184页。
    [2]刘学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8年版,第155页。
    [3][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106-107页。
    [1]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与制度安排》,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第48页。
    [2]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第64页。
    [3]叶齐茂:《如果中国只有10个村子》,《中国建设报》 2005年9月12日。
    [4][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88年版,第5页。
    [1]彼德·斯坦等著,王献平译:《西方社会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85页。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5年6月27日。
    [1]《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版,第372页。
    [2]程宇:《公共服务供需均衡的制度变迁范式》,《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
    [3]王超、席一凡:《对“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研究的新方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1][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治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4-15页。
    [2]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55页。
    [1]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邓伟志、张种汝、范明林:《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138页。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年版,第493页。
    [1][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20页。
    [2][美]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1]胡龙照、汤丽君:《论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经济论坛》 2007年第12期。
    [1][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42页。
    [1]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中国行政管理》 2004年第5期,第58页。
    [1][日]牛山久仁彦:《广域行政:自治体经营》,东京株式会社 2003年版,第25页。转引自林慈玲:《地方政府跨域合作研究——日美与我国经验之比较》,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论文。
    [1]参见HTTP://www.abag.ca.gov
    [1]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年版,第39页。
    [1]《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转引自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年版,第207页。
    [2][美]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三联书店 2000年版,第204页。
    [1]姜杰、张喜民、孙立宁:《管理学名著概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294页。
    [2]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1][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65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4.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5.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6.胡伟:《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7.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8.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1998-2003中国政府机构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9.任杰、梁凌编著:《共和国机构改革与变迁》,华文出版社 1999年版。
    10.张坚石等:《地方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华夏出版社 1994年版。
    11.谢庆奎:《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年版。
    12.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3.李学举:《中国乡镇政权的现状与改革》,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14.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5.李大林:《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年版。
    16.柴松岳:《政府改革—地方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转变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7.傅明贤、张怀平:《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及机构设置》,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8.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9.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0.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2.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3.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4.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5.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政府间财政分工及分工方式》,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年版。
    26.黄佩华:《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年版。
    27.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8.任洁:《公共服务能力》,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9.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年版。
    3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
    3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与制度安排》,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页。
    33.董礼胜:《中国公共物品供给》,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版。
    34.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年版。
    35.刘学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8年版。
    36.冯云廷:《城市公共服务体制: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
    37.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版。
    38.王雍君:《政府间财政关系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9.郭小聪主编:《政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0.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年版。
    41.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92页。
    42.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年版。
    43.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版。
    44.国家行政学院国际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评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
    45.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46.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7.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8.彭和平等:《国外公共行政学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年版。
    49.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0.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1.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2.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53.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54.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5.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56.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7.徐晓林、杨兰蓉编著:《电子政府导论(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8.安德鲁·坎贝尔,任通海译:《战略协同(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版。
    59.郭治安:《协同学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60.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1.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07年版。
    62.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年版。
    63.埃莉诺·奥斯特洛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年版。
    64.盖伊·彼德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5.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版。
    66.戴维·奥斯本等:《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7.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8.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9.戴维·H 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人大版 2003年版。
    70.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版。
    71.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2.V·登哈特、R·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73.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4.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年版。
    75.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6.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77.特里·L·库珀著,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8.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 1980版。
    79.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80.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81.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版。
    82.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三联书店 2004年版。
    83.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8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85.纳特、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6.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87.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8.尼断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出版社。
    89.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90.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91.奥斯特罗姆、帕克斯和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92.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9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版。
    94.哈维·S·罗森,赵志耕译:《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95.科诺里、曼洛,崔军等译:《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年版。
    96.郭春丽:《新农村公共财政》,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版。
    97.陈崇林:《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版,
    98.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第64页
    99.牛山久仁彦:《广域行政:自治体经营》,东京株式会社 2003年版,第25页。
    100.邓伟志、张种汝、范明林:《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138页。
    10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102.陈文科、吴春梅:《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转型问题》,《广东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
    103.陈伟东:《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区建设》,《江汉论坛》 2005年第12期。
    104.迟福林: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新型中央地方关系,《廉政了望》 2006年第12期。
    105.张东豫、莫光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地区差异及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06.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浙经论坛》 2007年第13期。
    107.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财贸经济》 2007年8期。
    108.宋惠芳:《农村公共产品: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逻辑起点》,《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2007年第1期。
    109.于建嵘:《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10.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中国农村观察》 2002年第4期。
    111.张新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乡镇经济》2002年第2期。
    112.马海龙:《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发展》 2006年第9期。
    113.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114.何重达、吕斌:《中国单位制度社会功能的变迁》,《城市问题》 2007年第11期。
    115.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中国行政管理》 2004年第5期,第58页。
    116.张国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及其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17.江涛:《科学共同体“范式”概念的文化价值蕴涵》,《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年第9期。
    118.陈方:《库恩的“范式”与夏皮尔的“背景信息”的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
    119.程宇:《公共服务供需均衡的制度变迁范式》,《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
    120.程又中:《国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财政分摊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121.王敬尧、宋哲:《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122.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123.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124.龙兴海:《农村公共服务观察:公平问题及对策》,《求索》 2006年第11期。
    125.王静:《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126.王磊:《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127.包兴荣:《城乡社会性公共服务统筹刍议》,《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
    128.王家永:《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探讨》,《财会研究》 2007年第10期。
    129.聂左玲、汪崇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制度研究》,《理论探索》 2007年第7期。
    130.王泽彩:《财政均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索》,《财政研究》 2007年第1期。
    131.杨宇立:《基于平等权利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132.肖鹏:《公共服务提供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研究》,《财政研究》 2007年第3期。
    133.魏涛:《论民营化视阈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 2007年第5期。
    134.唐亚林:《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学术界》 2008年第1期。
    135.包兴荣:《社会公正话语下的城乡社会性公共服务统筹刍议》,《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136.邓蓉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资料通讯》 2007年第5期。
    137.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讨综述》,《经济研究参考》 2007年第42期。
    138.江永清:《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县乡政府行为变革》,《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139.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浙江经济》 2007年第13期。
    140.刘国军:《完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理论研究》 2007年第3期。
    141.张彬:《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差距、成因及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142.“公共服务均等化”课题赴美加考察团:《加拿大和关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的考察》,《宏观经济研究》 2008年第2期。
    143.蒋云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构》,《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144.钟振强、宋丹兵:《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5期。
    145.赵晓男、刘霄:《制度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逻辑基础和分析框架》,《当代财经》 2007年第7期。
    146.杜栋:《协同、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现代管理科学》 2008年第2期。
    147.吴冠岑、刘友兆、马贤磊:《我国城乡制度变革的制度变迁理论解析》,《农业经济》 2007年第5期。
    148.曲延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困境与创新——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框架》,《改革与战略》 2007年第2期。
    149.李颖:《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性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0期。
    150.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甘肃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151.宋晓林:《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前沿》 2007年第10期。
    1 52.陈家琰、李广海、徐大立:《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153.王超、席一凡:《对“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研究的新方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154.谷成:《财政均等化:理论分析与政策引申》,《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年第10期。
    155.黄解宇、常云昆:《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模型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8期。
    156.张恒龙、陈宪:《我国财政均等化现状研究:1994-200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12期。
    157.孙红玲:《中国区域财政横向均衡与均等化分配模型》,《中国工业经济》 2007年第12期。
    158.曹淑芹:《公共性社会公平、责任意识与服务理念塑公共行政的精神》,《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159.王旭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社会公平:政府规制及其选择》,《现代经济探讨》 2006年第12期。
    160.吴洪涛、梁莹:《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给我国的启示》,《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年第1期。
    161.卢洪友:《公共物品供给的政府效率及其条件分析》,《财经问题研究》 2003年第3期。
    162.贺新宇:《政府体制创新与公共管理职能重塑》,《中国行政管理》 2003年第6期。
    163.Rod Hague Martin Harrop Shaun Breslin:Comparative Government and Politician Introduction,Customer Services Department.Macmillan Press Ltd,1998.
    164.Adams,Guy & Danny Balfour:Unmasking administrative evil.Thousand Oak:Sage Publication,Inc,1998.
    165.Khan Aman & W.Bartley Hildreth.Eds:Budget theory in the public sector.Westpoint:Quorum Books,2002.
    166.Laura Langbein:Public Program Evaluation:A Statistical Guide.M.E.Sharpe,Inc,2006.
    167.Tyler Cowen:The Theory of Market Failure:a Critical Examination.George Mason University Press,1988.
    168.Kettl,Donald F:The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169.Thomas,John Clayton: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5.
    170.Owen Hu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4.
    171.Spiro Herbert J:Respoonsibility in Government:Theory and Practice.New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69.
    172.Martin,Douglas:Private Group Signs Central Park Deal to Be is Manager.New York Times,12February 1998.
    173.Bohm,P:an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estimating the demand for public goods.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73,.
    174.Foley,D.K.Lindahl's:solution and the core of an economy with publicgoods.Econometrica.38January 1970.
    175.Rohr,John A:Ethics for Bureaucrats:An Essay on Law and Virtue,2nd edition.New York:Marcel dekker,1989.
    176.Thompson,James D:Organizations in Action.New York:McGraw Hill,1967.
    177.Wright,Deil S: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l Relation.Belmont,Calif:Duxbury Press,1978.
    178.Jenning,Edward T.and JoAnn G.Ewalt: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Administrative Consolidation,and Policy Performance.Public Administraion Review 1998,58(5).
    179. VilIa,D.R:Postmodern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2,86(3).
    180. Smith, M.J:From policy communication to issue network:Salmonella in eggs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food.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1), 69(summer).
    181. Taylor-Gooby,P:Public Opinion, Ideology and State Welfar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5.
    
    182. Peters,B.G,and B.W.Hogwood:In Search of the Issue Attention Cycle. Journal of Politics, 1985,4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