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终身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的六十年代,在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普及并在世界众多国家达成共识以后,它也逐渐从一种思潮而转化为各国可予具体实施的政策与发展策略。作为具体政策的终身教育在英、美、日等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并在形成与推广的过程中逐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体制与机制。由于终身教育体制的构建对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经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中国终身教育从理念的导入到体制机制的建设,都比西方要晚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的推广、政策的制定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都有了加速的迹象。其标志之一即是,无论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是党的第十六大、第十七大的报告,都把“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们看到了中国终身教育的实践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尤其是在政府宏观层面政策的推动与促进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还面临着各种障碍,如确立合理的政策价值基础、包括立法在内的政策目标还未切实实现,终身教育从理念迈向政策乃至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就现今的状况来看,中国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终身教育的完善机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也还处在推进的过程中。因此若要实现以上目标无疑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特别是顶层的改革运筹与设计,并加大出台有针对性政策的力度。但由于政策的制定又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并涉及各种既有体制机制改革与重建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对旧政策的定位与反省,新政策的创新与突破都需要得到专家学者的严密理论论证与教育行政部门的仔细考量。为此,总结与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判,对今后完善或制定新的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换言之,为了制定能够体现终身教育本质理念、且对我国本土实践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梳理及评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并从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实乃是一项具有紧迫感与现实意义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基于以上的问题意识,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已经出台的国家及地方涉及终身教育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的视角,来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终身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及其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回顾并诠释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过程及政策化的进程,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这一进程进行整体的分析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今后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终身教育政策,以及促进终身教育理念最终在中国实践层面的有效推进与深入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参考。
     除了绪论与结论以外,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其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章就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导入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考察。主要回顾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本土实践,并探讨与研究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引入之后,中国终身教育在政策层面的具体推进。
     第二章以详实的政策文本的考察,梳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发展演进与变化,并通过具体分析每个发展阶段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终身教育政策文本内容的两个维度来深度剖析各个发展阶段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社会背景、价值基础、政策导向及主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章结合地方层面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动向,重点分析了我国终身教育政策推进较具代表性的三个省市,即上海、北京与福建。通过具体分析每个地方的政策环境、政策动因及具体政策文本内容,来揭示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政策又是如何在地方推动以及推动过程中又应如何与地方本土情况相结合,包括遭遇的一系列制度性的摩擦,由此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终身教育政策的过程,这对进一步考察终身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与政策化进程至关重要。
     第四章是对我国己在开展的终身教育政策化所取得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其方法是通过对终身教育的政策目标、政策运行机制与政策保障体制的确立等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探讨一个外来的教育理念又是如何融入本土,其又受到怎样的制约,以及多维政策目标下又应如何去评价其“得”与“失”。
     第五章则是从观念与技术层面对中国终身教育政策化的应然体系构建,提出了若干具有建设性与开创性的意见与建议,主要从确立合理的终身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构建清晰且易于操作的终身教育制度体系及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开放教育制度的角度对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本土化、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实现问题进行了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The theory of lifelong education originated in the sixties of the20th century and after it gradually reached a consensus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lifelong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one kind of ideology to a kind of specific policy and strategy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by many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y in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is comparatively mature, which has gradually built a relatively 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promotion.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put great emphasis on lifelong education due to its stimulation on national 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is later than the western countries for nearly twenty years, bu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opulariz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re all accelerated. Both the "Educ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1995and the party's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perfecting modern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important agenda. Under the push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we see the practi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has overcome many difficulties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ill be awake to realize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s also facing all sorts of obstacles. Since legislation and other policy goals have not been achiev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from ideas to policy and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So far, China has still not established a perfect mechanism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s also in the process of advancing. To achieve these goals we definitely need to work harder, especially on the reform of the top management and design, and take more efforts to introduce targeted policy. But since policy making is a complex process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involved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the innovation of new policy and breakthroughs need rigorous argument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careful consideration by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summarize and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y process of30years, and make the objec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which is fundamental to new policies in the future. In other word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essen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idea, and guide the practice of our local policy, we need to have a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y of30years an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which is a subject with urgent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problems above,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se the texts of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ies and its guiding ideology of30year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is process to carry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we could form scientific lifelong education in future policy mak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eventually promotes lifelong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al level and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study mainly includes five parts and its content and logical structure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examines the era background and its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when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reflects local practi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policy of30years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Chapter Two does a research on evolution and changes of China's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y of30years with detailed policy texts. Through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policy background and policy text of each stage to profile deeply the policy social background, value basis and policy guidan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Chapter Three combines local level trend of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ies and analyses three representative local policy texts, namely Shanghai, Beijing and Fujian. Through concrete analysis of policy environment, policy factors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each place, we try to reveal how national level of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ies are implemented in local places, including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friction and local policy features, which is vital to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policy localization in China.
     Chapter Four analyses the former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y of China in detail, including policy goal, policy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policy supporting system to explore how a foreign international idea grows and is restricted in China and how to evaluate "gain" and" loss" under multi-dimensional policy objectives.
     Chapter Five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and innovat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China's lifelong education policy ought-to-be system from the conceptual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which mainly has a discussion on buliding reasonable value basis and operational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tegrating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reducing policy barriers in the view of systematic, scientific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引文
①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②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① 有关于此的典籍、论述有许多,这里仅举几例来说明:伊斯兰教的教义就要求信徒“从生到死不断地探求训诲”;而在孔多塞提出的《关于公共教育全体认识的报告素养及其法案》中则指出:“就教育而言,人类必须通过年龄的各个阶段来获取全部的知识,并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终审的学习来确保知识的获得”;在我国的《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记录,在民间也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老格言,等等诸如此类的论述,不胜枚举。更多相关论述,请参阅:吴遵民著.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3-15.何齐宗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14.
    ② 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3-5.
    ① [法]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滕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② 指联合国第16届全体大会。1970年,是联合国决定的“国际教育年”,该年教科文组织着手的49项教育工程,都跟终身教育有关,而且国际教育年的成果评价表明,终身教育当时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执行的主题之一。参见:齐宗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4.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9-205.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9-102.
    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8.
    ⑤ 1985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四次成人国际教育大会上通过,指出,“所谓学习权乃是:读与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52-53.
    ① 台湾学者以及国内部分学者也将回归教育翻译为回流教育,其本质是相同的,本文统一采用回归教育。
    ② 起初,经合组织选择了瑞典、法国和南斯拉夫三个国家派出工作组协同工作,拟定回归教育的方案,随着工作的展开,到20世纪70年代,回归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比较广泛的影响。1970年、1971年、1973年、1975年,分别召开了四次回归教育讨论会,参与的国家愈来愈多,并都对回归教育产生了兴趣,随着讨论会的进行,多个有关回归教育的报告陆续发表,随之,回归教育开始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推广。由此可见,经合组织对回归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参阅:何齐宗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2-144.
    ③ 孙世路.回归教育.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00:543-544.
    ④ 徐慧卿.我国终身教育政策执行模式之研究——以终身学习法为例[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5:2-3.
    ① 参见: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教育政策分析·1998[M].刘明堂,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② 参见: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教育政策分析·1999[M].刘丽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③ 参见: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教育政策分析·2001[M].谢维和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② 周满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8-219.
    ③ 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32-34.
    ① 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52-155.
    ④ 赵艳,胡乡峰.我国终身教育的现状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4):94-96.
    ② 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2007:388-398.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极其政策的形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71-287.
    ③ 曹井新,张丽平等.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J].继续教育,2008(8):1-2.
    ①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
    ① [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6.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180.
    ③ [意大利]埃托雷·捷尔比.生涯教育——被压迫与解放的辩证法[M].前平泰志,译.东京:东京创元社,1983:198.转引自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新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1-223.
    ② 转引自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3:39.
    ①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9.
    ②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5.
    ③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0.
    ④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5-44.
    ⑤ 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4.
    ③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71-287.
    ① 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6-181.
    ① 郝克明.关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A].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6:7.
    ② 郝克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报告[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1..
    ③ 厉以贤.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在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58-62.
    ① 张昌波.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分析[J].成人教育,2003(2):17-19.
    ② 纪军.终身学习及其若干教育政策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21-23.
    ③ 夏玲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历史必然性与政策设想[J].职业教育(教科版),2006(10):48-50.
    ④ 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7-341.
    ⑤ 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1-181.
    ② 梁明伟,刘晓芳.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26-29.
    ③ 杨克瑞.终身教育立法势在必行[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31-32.
    ④ 陈宜安,裴晓敏,杨孔炽.21世纪人类发展的可能之路——关于立法促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议[J].成人教育,2009(3):4-7.
    ① 叶忠海.加快终身教育法规的制定(下)[N].上海科技报,2007(5-30):A03.
    ② 吴遵民,黄欣,刘雪莲.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法律制度研究[J]继续教育,2006(6):19-21.
    ③ 吕欢.终身学习的法律研究[J].法治与社会,2008(30):1-2.
    ④ 吴遵民,黄欣,蒋侯玲.终身教育立法的国际比较与评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2):1-9.
    ① 吴遵民,黄欣,蒋侯玲.终身教育立法的国际比较与评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2):1-9.
    ② 孔炽,陈宜安.福建省终身教育立法的实证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5:189.
    ③ 何鹏程,吴遵民.上海市终身教育地方立法的实践及其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51-55.
    ① 黄欣,吴遵民,池晨颖.终身教育立法的制订与完善——关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7):18-22.
    ② 叶忠海.加快终身教育法规的制定(下)[N].上海科技报,2007(5-30):A03.
    ③ 项秉健.关于我国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立法的基本思路、原则及框架构想[J].新职教,2000(3).
    ④ 葛洪.全民终身教育的法理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语境的分析(上)[J].教育导刊,2006(11):7-10.
    ⑤ 葛洪.全民终身教育的法理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语境的分析(下)[J]教育导刊,2006(12):4-7.
    ① 杨晨.我国终身教育立法三难[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47-49.
    ① 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39.
    ② 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39.
    ① 林德金.政策研究方法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30-39.
    ① [法]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扉页.
    ① 周蕴石,周南照.论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1982(5):1.
    ② 曹延亭.终身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1987(4):40.
    ① 曹延亭.终身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1987(4):40.
    ② 曹延亭.终身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1987(4):41.
    ① 《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九条.援引同上.
    ② 《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一条.援引同上.
    ① 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373.
    ①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8.
    ① 训政为孙中山提出的关于建国的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宪政构想中的第二个阶段。
    ②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0-112.
    ① 董纯朴.中国成人教育史纲[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93.
    ②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6.
    ③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76.
    ④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61.
    ① 毛泽东论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34.
    ②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8.
    ① 王炳照,闫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440.
    ② 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375.
    ① 臧永昌.中国职工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235.
    ② 余博.成人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75.
    ③ 臧永昌.中国职工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250.
    ④ 臧永昌.中国职工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255.
    ①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8.
    ② 王炳照,闫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64.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9.
    ①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51.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9.
    ③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75.
    ④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G].北京: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9.
    ① 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5.
    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业余教育的制度和措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79.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教育研究所,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④ [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⑤ [日]持田荣一等编修.终身教育大全[M].龚同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⑥ [英]泰特缪斯主编.国际成人终身教育手册.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M]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北京:职教育出版社,1990.
    ⑦ 刘秀峰,廖其发.新时期我国终身教育发展述评[J].继续教育.2011(6):18
    ①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05-212.
    ②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4-1985)[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05.
    ① 吴遵民.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中国终身教育思想及其政策的形成和展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0-232.
    ② 1981年,我国政府派遣以教育部副部长高沂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第38届世界教育大会,会议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其中之一即是,“成人教育将更加收到重视,终身教育的原则将广泛得到运用,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节选贾学谦撰稿,周玉良审稿《联合国教科组织与中国教育领域的合作》。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4-1985)[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4-89.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G].北京: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9.
    ③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8)[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70-272.
    ②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4)[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4-50.
    ① 节选自1949-2008年中国各级教育学生规模(万人)表格.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5.
    ① 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70-171.
    ④ 匡计洪.试论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61-66.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6)[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90-292.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0)[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56.
    ②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7)[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5-92.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0)[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9.
    ①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2003-10-22.
    ① R.M. Hutchins. The Learning Society [M]. 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968:1-12.
    ② R.M. Hutchins. The Learning Society [M]. 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968:1-20.
    ①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国际交流协会.北京教育[R].1996:35-37.
    ② 摘自《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北京市十大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1988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46-49.
    ③ 摘自《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奋力开拓首都教育协调发展新局面》.(徐锡安同志于1997年1月20日在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1988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28-34.
    ④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年鉴2000卷[M].北京:北京年鉴社,2000:480.
    ① 摘自《上海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1-1993上海教育年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5-187.
    ① 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6上海教育年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7-26.
    ② 原文如下:“(四)在教育体系上,要努力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的学校必须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要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发挥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裔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的教育培训,为职工转岗、分流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要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抓好青少年校外教育。以各级各类成人学校为主要载体,联合社会各种办学力量,为市民普及科学常识、法律常识、社会文化生活常识和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教育服务,从而逐步构建并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0上海教育年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31.
    ① 原文如下:“(四)努力把上海建成适应新时代的‘学习型城市’。当21世纪来临之时,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智力资源将越来越成为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最为宝贵的资源。拥有强大的智力资源,才具有发展的强大基础。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进入一个不断学习的时代,构建‘学习型城市’,全面提高社会的知识含量。”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0年上海教育年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2-35.
    ① 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0上海教育年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2-100.
    ① 黄欣,吴遵民,池晨颖.终身教育立法的制订与完善——关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7):18-22.
    ① 陈宜安.立法推动终身学习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福建省终身学习实施与特色[J].终身教育,2010(8):27-33.
    ① 吴遵民,黄欣,蒋侯玲.终身教育立法的国际比较与评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No.18202:1-9.
    ① 蔡亮光,沈光辉.福建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及其特色刍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29-32.
    ① 吴遵民,国卉男,赵华.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53-58.
    ① 孙冬喆,吴遵民,赵华.论学分银行建设与自学考试制度转型[J].开放教育研究,2012,v.18;No.10006:40-44.
    ① 转引自范国睿等著.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7,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485.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0.
    ① 杨晨.我国终身教育立法三难[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48.
    ①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7-243.
    ②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终身教育蓝皮书二卷—2011[M].现代出版社,2012:141.
    ①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终身教育蓝皮书二卷—2011[M].现代出版社,2012:150.
    ② 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145.
    ① 吴遵民.实践终身教育论——上海市推进终身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30-140.
    ② 小林文人,末本城,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4.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6.
    ① 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5-188.
    ① 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9.
    ② 胡梦鲸.终身教育典范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台湾:师大书苑,1997:161.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2.
    ① 吴遵民.实践终身教育论——上海市推进终身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8-240.
    ② 卡尔·达尔曼,曾智华,王水林.终身学习与中国竞争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3.
    ① 王海东.学分银行:自考制度转型的方向与机遇[J].考试研究,2011(4):12-16.
    ① 吴遵民.能否由自考机构建设学分银行[N].中国教育报,2012-10-26.
    ① R.M. Hutchins. The Learning Society [M]. 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968.1-25.
    ① 吴遵民,邓璐.重塑教育的灵魂——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及其路径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3(3).
    1.[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弗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许庆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美]卡尔·达尔曼,曾智华,王水林.终身学习与中国竞争力[M].窦现金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日]池田荣一,森隆夫,诸冈和房编修.终身教育大全[M].龚同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7.[意大利]埃托雷·捷尔比.生涯教育——被压迫与解放的辩证法[M].前平泰志,译.东京:东京创元社,1983:198.转引自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新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
    8.C·J·泰特缪斯.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M].程方平等编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9.世界银行报告.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终身学习——发展中国家的挑战[M].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决议[DB/OL]. [1976-11-26]. http://uil.unesco.org/fileadmin/keydocuments/AdultEducation/en/dec laration-nairob_e.pdf/.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M].联合国教14.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15.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教育政策分析·1998[M].刘明堂,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教育政策分析·2001[M].谢维和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7.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M/OL].吴明烈,译.http://www.docin.com/p-8773835.html.
    18.顾明远,孟凡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9.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0.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00.
    21.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新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3.吴遵民.实践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4.吴雪萍.终身学习的推进机制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5.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6.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7.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28.高志敏等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郝克明主编.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0.郝克明、周满生主编.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1.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2.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3.周蕴石编著.终生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34.董明传,谢国东,叶忠海,高玉斌.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5.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1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6.何齐宗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7.周满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8.林德金.政策研究方法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
    39.董纯朴.中国成人教育史纲[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40.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1.毛泽东论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42.王炳照,闫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43.臧永昌.中国职工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44.余博.成人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45.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6.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业余教育的制度和措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79.
    4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G].北京: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4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7)[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8)[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8)[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9)[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0)[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1)[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2)[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3)[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4)[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5)[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6)[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7)[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8)[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9)[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0)[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1)[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2)[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3)[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4)[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5)[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6)[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7)[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9)[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0)[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1)[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76.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终身教育蓝皮书(首卷——2010)[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77.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8.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9.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0.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1.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2.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3.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5.
    86.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年鉴2000卷[G].北京:北京年鉴社,2000.
    87.北京教育志编委会.北京市普通教育年鉴(1949-1991)[G].北京:北京年鉴社,1992.
    88.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1988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89.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1997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
    9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1998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
    9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1999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9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0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9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1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9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2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9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3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96.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4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97.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5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98.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6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99.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7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10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8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10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09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
    10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10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10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11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
    10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年鉴2012卷[G].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2.
    105.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1-1993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6.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4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06.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5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7.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6上海教育年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08.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7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09.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8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0.上海教育委员会编.1999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11.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0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2.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1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3.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2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4.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3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5.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4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16.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5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7.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6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8.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7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9.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8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20.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09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21.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10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22.上海教育委员会编.2011上海教育年鉴[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陈乃林.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J].教育研究,2000(4).
    2.陈乃林.公民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认知与践行现状——从江苏的调查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3.贺宏志,林红.当代世界终身教育的政策及管理与立法[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6).
    4.陈乃林.关于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1(1).
    5.陈乃林.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多维解读[J].成人教育,2008(1).
    6.崔雪梅等.访韩国放送通信大学之感受[J].成人教育,2005(4).
    7.冯巍.OECD国家终身学习政策与实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8.方正淑.韩国终身教育的现状与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1997(4).
    9.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中国成人教育,2000(12).
    10.郝克明.关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J].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2006.
    11.郝克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报告[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1).
    12.郝克明.关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A].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6:7.
    13.何其宗.全球视野的终身教育理念[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4.厉以贤.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在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15.厉以贤.终身学习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
    16.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17.厉以贤.终身教育、终身学习需要载体[J].中国远程教育,2004(12).
    18.叶忠海.中国成人教育创新和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10).
    19.叶忠海.试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学习化社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0(5).
    20.叶忠海.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
    21.焦春林.我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政策综述[J].成人教育,2009(6).
    22.梁明伟,刘晓芳.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9).
    23.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5(6).
    24.吕欢.终身学习的法律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10).
    25.刘小强.新世纪欧洲终身学习的新战略[J].继续教育,2005(10).
    26.刘思安.日本、美国、英国对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2004(1).
    27.宋效忠.欧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28.孙绵涛.中国1978年后教育体制改革政策的内容分析——兼论教育政策内容的评价标准 [J].教育展望,2006(2).
    29.唐亚豪.论学习型社会的成人教育理想[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5(3).
    30.欧梅佐.终身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思潮[J].外国教育资料,1977(3).
    31.吴雪萍,赵传贤.美国终身学习的发展动力及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32.吴遵民.试论日本生涯学习振兴法德制定过程、背景和问题点[J].上海成人教育1997(9).
    33.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34.吴遵民,黄欣,蒋侯玲.终身教育立法的国际比较与评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2).
    35何鹏程,吴遵民.上海市终身教育地方立法的实践及其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51-55.
    36.肖利宏.当前美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J].继续教育,2005(1).
    37.张锁柱.日本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J].日本问题研究,1998(4).
    38.张民选.OECD重塑成人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39.朱小玉,刘万亮.世界全民教育十年历程[J].教育参考资料,2001(7).
    40.谢国东.“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现实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2007(5).
    41.谢国东.走向美好未来的生活与学习——成人学习的力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42.谢国东.职工高等教育应实行学分制[J].北京成人教育,1985(7).
    43.谢国东.中国初等教育阶段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同等学历认证的制度安排[J].教育导刊,2007(6).
    44.刘秀峰廖其发.新时期我国终身教育发展述评[J].继续教育.2011(6):18-20
    45.赵艳,胡乡峰.我国终身教育的现状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4).
    46.曹井新,张丽平等.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J].继续教育.2008(8):1-2.
    47.张昌波.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分析[J].成人教育.2003(2):17-19.
    48.纪军.终身学习及其若干教育政策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21-23.
    49.夏玲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历史必然性与政策设想[J].职业教育(教科版).2006(10):48-50.
    50.梁明伟,刘晓芳.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26—29.
    51.杨克瑞.终身教育立法势在必行[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31-32.
    52.陈宜安,裴晓敏,杨孔炽.21世纪人类发展的可能之路——关于立法促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议[J].成人教育.2009(3):4-7.
    53.叶忠海.加快终身教育法规的制定(上)[N].上海科技报.2007(5-30):A03.
    54.吕欢.终身学习的法律研究[J].法治与社会.2008(30):1-2.
    55.孔炽,陈宜安.福建省终身教育立法的实证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5(1):189.
    56.叶忠海.加快终身教育法规的制定(下)[N].上海科技报.2007(5-30):A03.
    57.项秉健.关于我国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立法的基本思路、原则及框架构想[J].新职教.2000(3).
    58.葛洪.全民终身教育的法理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语境的分析(上)[J].教育导刊.2006(11):7-10.
    59.葛洪.全民终身教育的法理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语境的分析(下)[J].教育导刊.2006(12):4-7.
    60.杨晨.我国终身教育立法三难[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47-49.
    61.曹延亭.终身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1987,4(41).
    62.周蕴石,周南照.论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1982,5(1).
    63.匡计洪.试论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61-66.
    64.陈红平.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概念解读与关系辨析[J].成人教育,2012,v.32:No.30203:36-37.
    65.张昭文.关于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与政策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2,No.29304:5-10.
    66.吴遵民,国卉男,赵华.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v.32:No.33417:53-58.
    67.徐慧卿.我国终身教育政策执行模式之研究——以终身学习法为例[D].台湾国立师范大 学.1995:2-3.
    68.杨瑾.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6.
    69.周晟.日英终身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0.王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燕山大学,2010.
    71.李晓媛.韩国终身教育法制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D].山西大学,2011.
    72.王智勇.论韩国终身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D].鲁东大学,2012.
    73.陈晓蔚.中、日、韩终身教育法律法规内容的比较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74.出头理子.中日终身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75.巨瑛梅.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演变及现状[D].北京师范大学,1999.
    76.周晟.日英终身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7.苏丹.终身教育保障体制的中美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78.周建高.日本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南开大学,2009.
    79.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8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10/tab40/.
    81.上海教育.http://www.shec.edu.cn/.
    82.福建省教育厅.http://www.fjedu.gov.cn/html/index.html.
    1. Ann Hodgson. Policies, politics and the future of lifelong learning[M]. London: Sterling, VA:Kogan Page,2000.
    2. Boli,J.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anencyclopedia [M].NewYork:Routledge Faimer,2002.
    3. B.Guy Peters and Frans K.M.Van Nis-pen.Public Policy Instruments[M].Edward:Elgar,1998.
    4. B:Yeaxilee:.Lifelong Education[M].London:cassel,1992.
    5. Douglas E. Mitchell and Margaret E. Goertz. Education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the twentieth anniversary yearbook of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M]. New York:Falmer Press,1990.
    6. Geoffrey Elliott. Lifelong learning:the politics of the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M].London:Philadelphia,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1999.
    7. Kenneth Wain.The learning society in a postmodern world[M]. The education crisis.New York: P. Lang,2004.
    8. Lengrand,P. Lifelong Education Growth of the concept. In C.J. Titmus. Lifelong Education for Adults: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M].Oxford:Pergamon Press,1989.
    9. Longworth,N&Davies,W.K.Lifelong learning[M].london:Kogan Page,1996.
    10. Mayor,F. UNESCO-An Ideal in Action 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of a Visionary Text [M]. Paris:UNESCO 1997.
    11. Michael Strain,Bill Dennison,etc.Policy,Leadership&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Education [M]. 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1998.
    12. Ohn A Codd.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Documents[J].Educati onal Policy,1988(3).
    13. OCED.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meeting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 at Minisrterial Level[M].16-17January,OECD,Paris,1996.
    14. OECD.Literacy Skills for the Knowledge Society[M].Human Resourses, Cananda, 1998.
    15. Preston,Rosemary.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feling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99,45(5-6):561-574.
    16. R. M. Hutchins. The Learning Society[M]. 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96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