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地下金融犯罪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下钱庄、标会、民间借贷等主要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在沿海发达地区日益盛行并由此延伸至次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二元”金融结构逐步成型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本人认为通过打击地下非法金融活动、完善金融管理体制、以市场需求促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使个人效用与利润选择达到均衡、有效监控“资金流”和“人口流”及构建民众的法律意识和信贷风险意识来打击和防范地下金融犯罪。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underground banks, mark so, the main form of private loans and other financial activities are in th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and thus be extended to sub-developed areas since the 1980's.The forming of "Binary" financial structure becomes a problem in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I propose that though fighting against illegal financial activities,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ased on market needs, we can ha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onal choice and profit balance, effective monitoring of "capital flow" and "population flow", construct a people's legal awareness and credit risk awareness and prevent the underground financial crime as well.
引文
1、(美)曼昆(N.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美)曼昆(N.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英)阿弗里德·马歇尔;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著;郑艳文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美)布坎南,瓦格纳著;刘廷安,罗光译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版
    6、(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7、(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著;陈光金译 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穆怀朋译民主财政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11月版
    1、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Asli Demirguc-Kunt),罗斯·莱文(Ross Levine);黄纯纯译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3、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建军等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6、蒋寒迪,张孝锋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奕分析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
    7、诸葛隽 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8、傅为群近代民间金融图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9、李扬,王松奇 中国金融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李玉泉,王洪彬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11、李洪尧等知识经济与金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周焕涛金融·时间简史:2004-2005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吕胜江,李小龙金融“君主”康德苏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年
    14、董裕平金融:契约、结构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15、曾筱清,杨益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6、杨兆全主编;刘晓夏[等]撰稿金融案例分析与判案技巧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7、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18、田超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及制度安排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9、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0、罗金生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渐进转轨中的中小商业银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1、岳志 现代合作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2、禹钟华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功能观视角下的金融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3、(美)罗伯特·E.利坦(Robert E. Litan),迈克尔·波默里诺(Michael Pomerleano), V.桑德拉拉加(V. Sundararajan)编;陆符玲译金融部门的治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作用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4、[德]卢卡斯·门克霍夫(Lukas Menkhoff),[德]诺伯特·托克斯多尔夫(Norbert Tolksdorf)著;刘力,贾春新等译金融市场的变迁: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了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聂富强等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6、张立洲 走向混业经营之路:金融创新、金融结构与经营体制变迁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7、利子平,胡祥福金融犯罪新论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28、谭秉学,王绪祥金融犯罪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29、薛瑞麟金融犯罪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薛瑞麟金融犯罪再研究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李佳音我国地下钱庄成因的经济学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19
    2、段军平以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企业经济2007/07
    3、李友刚从地下钱庄与洗钱的关系探讨遏制洗钱工作的对策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4、莒娜论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经济研究导刊2007/02
    5、徐文霞地下金融产生的原因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05
    6、徐文霞中国地下金融市场的危害及其规制集团经济研究2007/04
    7、谢珍我国地下金融发展状况及理论思考特区经济2007/01
    8、李西平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探讨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1
    9、吴韦华农村地下金融的经济理论解释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6/07地下金融产生的制度动因分析蒋寒迪现代商业2006/06
    10、郑兰祥地下金融对我国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影响探析特区经济2006/11
    11、胡延华重塑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村金融特区经济2006/10
    12、施剑雄浅谈中国地下金融商场现代化2006/36
    13、高梅 中国地下金融:现状与监管 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2期
    14、关迎平台湾地下金融的发展及当局采取的整治对策
    15、崔砺金、李江破译“地下金融”的黑匣子——浙江民间资本市场调查当代经济-2002年2期
    16、李建军田光宁中国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指数设计与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
    17、李璞 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浙江地区的调查分析 浙江金融-2007年8期
    18、张靖霞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演进路径探析:基于需求视角的解释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年6期
    19、李永平农村非正规金融效率:观点、评价及对我国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20、黄建新关注草根金融 经济导刊-2007年7期
    21、刘杰燕兴胜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垂直一体化” 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3期
    22、靳婧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与对策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2期
    23、黄薇、李然、郑炎成基于合会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