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十万大山地区瑶族经济社会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瑶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广西环北部湾地区是目前广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是关于此地区瑶族经济发展的研究还十分欠缺。笔者选取了该地区的十万大山瑶族经济作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资料与历史古籍相结合的方法,力求通过对瑶族经济的不同时期发展的研究,来探索瑶族经济发展道路。
     十万大山的瑶族,与其他的内陆民族不同,它既沿海又沿边,又位于中国西部,对其研究有典型意义。十万大山是我国最重要的南亚热带雨林地区,又是环北部湾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研究十万大山的瑶族经济社会经济将是对历史的回顾,也力图阐释瑶族的生产、发展问题,也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做进一步探索,促进瑶族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为我国南部边疆的稳定服务。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论述十万大山经济变迁情况,同时论述了经济变迁带来的社会制度、结构变化及影响。第一部分描述了十万大山瑶族经济发生、发展的背景——十万大山的自然历史环境、居民情况。第二部分论述了从明清进入十万大山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处于“刀耕火种”背景下的十万大山瑶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其特征表现为:游耕经济、原始公社残余、中央权力薄弱。第三部分分析解放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十万大山瑶族的社会经济概况。解放后后,瑶族才基本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社会经济发生了较大变革,但是十万大山的匪患仍然在肆虐;新中国在社会巨变与十年浩劫中前进,十万大山瑶族地区也经历了这一特殊时期。其后,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越关系的冲突,发生了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由于特殊的边境地理位置,十万大山不可避免地陷入战争之中。总体来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相对山外的世界,十万大山瑶族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第四部分研究了广西十万大山瑶族的社会经济转型与发展。通过对比高林、汪乐、米强三个瑶族村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变化,论述了瑶族经济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第五部分分析了十万大山地区瑶族发展的未来之路,评价十万大山地区瑶族经济生产方式的特征——惯性经济、边缘性经济特点,总结了在此影响下的十万大山瑶族经济发展问题。归纳了十万大山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走自觉发展的道路、实施后发经济战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建设的良好机遇。
Yao is an ancient nationality in China. Round-Beipu-Gulf in Guangxi is the fast economicdevelopment area ,but in where the stud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ao nationality isweakness . Base on field data and ancient books, the author choose economic of Yao nationalityin shi-wan da-shan mountain to b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way of economy developing bystudy different periods economic of Yao nationality.
     Yao nationality in shi-wan da-shan mountain is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t the inlandnationality.The study has typical value because it is located in western China , whatmore it isboth coastal area and border area. The study will be looking back history and want to explain theproblem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opromote construction of har- monious society and stable frontier in south China.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ao nationality in shi-wan dashanmountain the same time into social structure changechange .The article is organized asfllows:
     Chapter one deseribes the background of Yao nationality economic in shi-wan da-shanmountain which introduce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s;
     Chapter two analysis Yao nationality economic in swidden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from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The main features are nomadic cultivation、the residualprimitive commune and the weakness centralize.;
     Chapter three deseribes Yao nationality economic since 1949 to 1980s. Facing wickedenvironment,it has developed quite slowly in highly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Chapter four assesses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comparison of threeGaolin、Wangle、Miqiang.,and then, analysis the process to be marketization andindustrialization.
     Chapter five analysis the future way of economy developing;And summarizes how todevelop.it conconcludes consicous development、later development strategyand the chance ofconstructing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Wide beibu gulf.;
引文
① 十 万 大山 [ E B / OL ] . 十万 大山 ht t p: / / w w w .q s n g . c n/ ht m l / b kj z x/ s h a nm ai V i e w / 2 0 07 0 71 1 1 1 91 2 7. ht m. l
    ①夏霖、杨奇森、黄乘明、李友帮.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兽类区系及动物地理研究初报[J].动物学杂志,2002(1).
    ②周放、周解等:十万大山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
    ③谭伟福.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61.
    ④谭伟福.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14.
    ①(民国)张明善署、上思县志办公室点校.上思县志[Z].内刊本.1994:93.
    ①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17.
    ②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26.
    ③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12;姚舜安.瑶族与长沙武陵蛮[J].湖南民族研究.1983:试刊号.
    ④(唐)姚思廉.粱书[M].卷34.张绩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3、132-135、644;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49;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629.
    ②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45.
    ③张有隽.关于瑶族迁入越南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1996(4).
    ④(明)林希元纂.陈秀南校.钦州志卷一风俗[Z].政协灵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1990:43.
    ⑤(清)谢启琨.广西通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6906.
    ①(明)林希元纂修、陈秀南校.钦州志.政协灵山委员会文史资料[Z],内刊本1990:43.
    ②张有隽、邓文通.十万大山山子瑶农村公社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③(元)孛兰兮等撰、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下册[Z].上海:中华书局,1966.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7.
    ②莫金山.居山游耕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广西民族研究,2005(2).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4.
    ②毛殊凡.瑶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39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4.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35.
    ①格雷斯.木薯加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1.
    ②(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三.外国门下·猺人[M].上海:中华书局1999:119.
    ③莫金山.居山游耕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广西民族研究,2005(2).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49.
    ①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19.
    ②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2.
    ③尹绍亭.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云南刀耕火种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33.
    ④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269.
    ①胡起望.试论瑶族游耕的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1988(1).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64.
    ①作者不详.防城县调查[M].广西区图书馆铅印本,1952:63.
    ②(民国)张明善署、上思县志办公室点校.上思县志[M].内刊本,1994:128-130;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62、172、616.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62.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618.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62.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62.
    ①(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96.
    ③(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96.
    ①高言弘、李维信.广西瑶族经济的特点[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1)..
    ①张有隽.天主教传入十万大山瑶族地区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1982(2).
    ①庾裕良等.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G].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I46.
    ②张有隽.天主教传入十万大山瑶族地区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1982(2).
    ③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288.
    ①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644.
    ②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A].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82-83.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33.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50.
    ①张有隽.十万大山山子瑶农村公社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3(3).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201.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203.
    ①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508-509.
    ①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4.
    ①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503.
    ②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510.
    ③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286.
    ①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30
    ②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30.
    ③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46.
    ①上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95.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45.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609.
    ④张有隽.十万大山瑶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A].见: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33-47.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译.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69.
    ②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解释[J].学习与探索,2006(6).
    ③所谓“话语”,“通常指的是和一个机构有关的一种语言,它包括表达了这个机构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语句。”(澳)J·丹纳赫等著、刘瑾译.理解福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92.
    ④申恒胜.乡村社会中的“国家在场”[J].理论与改革,2007(2).
    ⑤Taylor·Jay,TheRiseandFallofTotalitarianismintheTwentiethCentury,NewYork:ParagonHousePublishers1993,pp.143-166.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A].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0.
    ①陆治蓉.广西兴边富民行动成果显著[EB/OL].中国宗教网http://www.mzb.com.cn/onews.asp?id=9078
    ②资料来源:防城港市委宣传部提供《防城港市边境建设大会战汇报材料》,廖翠荣2005年8月21日收集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民族事务局办公室.
    ①数据来源:南屏瑶族乡政府办李林蔚(男,瑶族,35岁,政府办主任)提供《南屏瑶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工作情况汇报》,廖翠荣、唐亚林2007年8月24日收集于南屏瑶族乡政府办公室.
    ①资料来源:瑶族高林村村委提供《高林村基本情况》,廖翠荣2005年7月20日收集于高林村村委.
    ①资料来源:细坑村村主任邓有连(男,瑶族)、村支书赵有保(男,瑶族)提供《细坑村简介》,廖翠荣2006年4月23日收集于细坑村村委员会办公室.
    ①资料来源:林碧挺(男,壮族,上思政府办主任)提供《上思县2006政府工作报告》,廖翠荣、唐亚林2007年8月19日收集于上思政府办.
    ②资料来源:防城港市防城区民族事务局韦芳(女,壮族,防城港市防城区民族事务局局长)提对供《防城区沿边经济长廊简介》,廖翠荣2005年8月23日收集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民族事务局办公室.
    ③资料来源:韦必钫(男,壮族,上思县糖业局办公室办事员)提供《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简介》,廖翠荣、廖玉玲、唐亚林2007年8月20日收集于上思政府办.
    ①资料来源:何思源(男,壮族,那良玉桂八角流通协会法人代表、那良农技站主任)提供《那良玉桂八角流通协会简》,廖翠荣2006年4月28日收集于那良农技站.
    ①资料来源:林碧挺(男,壮族,上思政府办主任)提供《上思县农业减负统计数字》,廖翠荣亚、唐林2007年8月19日收集于上思政府办.
    ①资料来源:上思县统计局提供《上思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廖翠荣、廖玉玲、唐亚林2007年8月20日收集于上思县统计局.
    ②数字来源:汪乐村支书蒋伟标提供,而收入额为调查估算数字。廖翠荣、唐亚林2007年8月23日收集于汪乐村村委办公室.
    ①刘永华.八角种植与加工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4.
    ②(民国)黄大受、张明善纂修:上思县志卷三食货志[M].上思县志办公室点校版:1994.
    ③梁润德.广西八角茴香之调查[J].农声,1934(178).
    ①资料来源:细坑村村主任邓有连(男,瑶族)、村支书赵有保(男,瑶族)口述材料,廖翠荣2006年4月23日收集于细坑村村委.
    ②资料来源:细坑村村主任邓有连(男,瑶族)、村支书赵有保(男,瑶族)口述材料,廖翠荣2006年4月23日.收集于细坑村村委.
    ①资料来源:瑶族高林村村委提供《高林村基本情况》,廖翠荣2005年7月20日收集于高林村村委.
    ②资料来源:防城港市防城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提供《高林瑶族异地安置项目可行性方案》,廖20翠05荣年7月19日收集于高林村村委.
    ①数据来源:南屏瑶族乡政府办李林蔚(男,瑶族3,5岁,政府办主任)提供《南屏瑶族乡基本况》情,廖翠荣、唐亚林2007年8月24日收集于南屏瑶族乡政府办公室.
    ①资料来源:蒋伟标(男,瑶族,南屏乡汪乐村支书)提供《汪乐村简介》,廖翠荣、唐2亚00林7年8月23日收集于米强村村委办公室.
    ①资料来源:李从东(男,瑶族,南屏乡米强村村支书)提供《1999年上思县南屏乡米强村基本情况调查表》,廖翠荣、廖玉玲、唐亚林2007年8月15日收集于米强村村委.
    ②资料来源:李从东(男,瑶族,南屏乡米强村村支书)提供《米强村简介》,廖翠荣、廖玉玲亚、唐林2007年8月15日收集于米强村村委.
    ①资料来源:李从东(男,瑶族,南屏乡米强村村支书)提供《2005年上思县南屏乡米强村“兴村富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廖翠荣、廖玉玲、唐亚林2007年8月15日收集于米强村村委.
    ①郭跃华:西部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9).
    ①资料来源:大皇后村村委提供《大皇后村简介》,廖翠2荣007年8月8日收集于大皇后村村委.
    ②资料来源:下渌村村委提供《下渌村简介》,廖翠荣2007年8月7日收集于下渌村村委.
    ①资料来源:苏明芳(男,京族,1952年生,中专毕业,1997年起任尾村党支部书记)提供《尾村简介》,周作为2007年8月21日收集于尾村村委.
    ①(民国)黄大受、张明善纂修.上思县志卷三食货志[M].上思县志办公室点校版:1994.
    ②(日)竹村卓二著,金少萍、朱桂昌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0.
    ③彭兆荣:无边界记忆——广西恭城平地瑶“盘王婆”祭仪变形[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①谢明学、玉石阶.瑶族传统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21.
    ②数据来源:南屏瑶族乡政府办李林蔚(男,瑶族,35岁,政府办主任)提供《2005年3月南屏瑶族乡小学教学点建设材料运费一览表》,廖翠荣、唐亚20林07年8月24日收集于南屏瑶族乡政府办公室.
    ①(英)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218.
    ①数据来源:南屏瑶族乡渠坤村新村屯张道辉口述(男,瑶族,40岁,村民),廖翠荣2007年8月24日收集于张道辉家.
    ②严复.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A].见:严复.严复文选·原富[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355.
    ③数据来源:南屏瑶族乡渠坤村冯景雄口述(男,壮族,55岁,村民),廖翠荣2007年8月24日收集于冯景雄家.
    ④严复.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A].见:严复.严复文选·原富[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355.
    ①(美)迈克尔·P·托达罗,印金强、赵荣美译.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79.
    ②(法)弗朗索瓦·佩鲁著,张宁等译.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
    ①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1.
    [1](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清)知不足斋丛书刻本.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北京文殿阁书庄国学文库本.
    [3](元)孛兰兮纂.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Z].北京:中华书局,1966.
    [4](明)林富修,黄佐纂.(嘉靖)广西通志[Z].明嘉靖七年(1526年)抄本.
    [4](明)苏濬.(万历)广西通志[Z].桂林:桂林图书馆缩微胶卷.
    [5](明)张国经修、郑抱素.廉州府志[Z].崇祯十年(1637年)刻本.
    [6](明)李贤等.明一统志[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7](清)谢启昆.(嘉庆)广西通志[Z].光绪十七年(1891年)图书集成排印本.
    [10](清)沈秉成,、苏宗经.(光绪)广西通志辑要[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1](清)戴梦熊.(康熙)上思州志[Z].南宁:广西区图抄本.
    [12](清)陈兰滋纂修.(道光)上思州志[Z].南宁:广西区图抄本.
    [13](清)张堉春.廉州府志[Z].高州登云楼刻版:清道光十三年(1833).
    [14](清)阮元修,陈昌齐、谢兰生等纂.广东通志[Z].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1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M].光绪二十七年(1901)图书集成排印本.
    [16](清)和珅等.钦定大清一统志[Z].见:高贤治.台湾方志集成第一輯清代篇[Z].台北:台湾宗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1995).
    [17](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8](民国)蒙起鹏等.广西通志稿[Z].桂林:桂林图书馆油印本.
    [19](民国)李燕伯.(民国)防城县小志[Z].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抄本.
    [20](民国)黄知元等.(民国)防城县志(初稿)[Z].桂林:桂林图书馆抄本.
    [21](民国)黄大受、张明善.上思县志[Z].上思县志办公室1994年内刊本.
    [22]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广西史料卷[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民俗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人口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5]防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26]防城港史志编辑部.防城港史志[G].内刊本,1995.
    [27]上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防城港市委员会.防城港文史资料第一辑综合本[G].内刊本,1994.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防城港市委员会编.防城港文史资料第二辑[G].内刊本,1996.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防城港市委员会编.防城港文史资料第三辑[G].内刊本,1997.
    [31]广西上思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上思文史资料第六辑刘永福在上思[G].内刊本,2002.
    [32]防城港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防城港市纪事第一辑1993-1997[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6]刘兴全等.中国西部开发史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8]范宏贵等.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9]梅公毅.越南新志[Z].北京:中华书局,1945.
    [10]范宏贵.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2]陈修和.越南古史及其民族文化之研究[M].出版社不详,民国32年(1943).
    [13]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范宏贵译.越南北方少数民族[M].南宁: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辑,1986.
    [14]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15]吴永章.瑶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16]王文光编.中国南方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7]《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18]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19]孙尚志.中国环北部湾地区总体开发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20]潘琦.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A].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1]《过山榜》编辑组.瑶族《过山榜》选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2]蒲朝军,过竹.中国瑶族风土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3](日)竹村卓二著,金少萍、朱桂昌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4]谢明学、玉时阶.瑶族传统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25]李远龙.族群与认同: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26]袁少芬.民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7]张有隽.边境上的族群——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A].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28]覃圣敏.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9]苏胜兴等.瑶族风情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30]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31]广西瑶学会.瑶学研究论文集[A].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32]广西瑶学会.瑶学研究[A].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33]胡起望、华祖根、吴永明.瑶学研究论文集[A].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98年刊本.
    [34]广西民族研究所.瑶学研究论文集[A].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5]项光谋,符彩仁.防城港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沿海城市[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36]李全兴等.防城港市:中国大西南出海口[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37]政协防城港市委员会,防城港市旅游局.防城港市旅游览胜[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8]张有隽,邓文通.上思十万大山瑶族宗教信仰调查[R].南宁:广西民族学院研究室,1981.
    [39]张有隽,邓文通.上思十万大山瑶族社会历史调查[R].南宁:广西民族学院研究室,1982.
    [40]陆元才.上思县歌谣集[M].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上思县故事集编辑组内刊本,1987.
    [41]陆元才.上思县民间故事集[M].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上思县故事编辑组内刊本,1988.
    [42]邓汝就.让甜蜜的事业更甜蜜:上思糖厂的实践与广西糖业发展的思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43]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44]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45]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46]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47]徐礼煜、杨苑璋.刀耕火种替代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48]李皓.转型与跨越——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9]刘秀玲等.边境经贸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0]刘伦文、谭志满.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土家族乡村社区调查研究[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参考报纸、期刊:《广西日报》、《防城港日报》、《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论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2]覃乃昌.20世纪的瑶学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3(1).
    [3]曾昭璇.十万大山自然地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1).
    [4]廖国一.壮族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模式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廖国一、王雪芳.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7(3).
    [6]王雪芳、廖国一.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5).
    [7] 王雪芳.环北部湾滨海跨国旅游圈的构想——环北部湾地区边境旅游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8] 张泽洪. 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J].民族研究,2002(1).
    [9] 徐正荣.大板瑶:把民族服饰一丝不苟穿在身上[J]. 民族团结,1998(1).
    [10] 玉时阶.瑶族习惯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11] 张有隽.十万大山山子瑶农村公社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3).
    [12] 曹廷藩.关于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J].地理学报,1959(5).
    [13] 黄天勇.二战期间法军进入广西十万大山揭秘[J].文史春秋.2006(6).
    [14] 梁甫基.论广西上思民歌的音调框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Z1).
    [15] 关俊利.十万大山旅游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16] 文军.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商品开发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5(2).
    [17] 谭伟福.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建设[J].贵州科学,2004(3).
    [18] 凌常荣.上思十万大山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J].广西社会科学.2003(3).
    [19] 陈明芳.华南和东南亚古代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J].南方文物,1999(2).
    [20] 何颖.从传统到现代: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J].学术论坛,2006(10).[ 2 1 ]〔美〕R·MC·内亭著,张雪慧译.文化生态学和生态人类学[J].民族译丛,1985(3).
    [22] 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课题组.艰苦奋斗兴边富民:广西开展兴边富民行动的实践与启示[J].求是,2003(8).
    [23] 范丽萍.广西环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对越南经济交往:防城港市个案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7(9).
    [24] 付广华.龙脊壮族梯田文化的生态人类学考察[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25] 蓝武芳.三村变迁——环北部湾壮族农村经济转型与文化变迁[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Hjorleifur jonsson.Yao Minority Identity and the Location ofDifference in the South China Borderlands. ON LINE.ETHNOS,VOL65:I ,2000. pp.56-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