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面对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严重挫折,人们提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中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构成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当代世界的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少命题,认真审视社会主义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命力。因此,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探寻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当代就具有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当代西方全球化理论源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虽然他们所讨论的全球化与马克思所阐述的世界历史一样,是指人类社会在横向上产生世界性的联系和交往以后在纵向上的发展进程,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全球性危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把人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看成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和基础,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看作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马克思通过他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地批判,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本文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日益超越空间、制度、文化等障碍界限,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展现出的全方位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从而最终在各方面达成一致的客观历史进程,其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趋势是共产主义。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前提。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的主导和推动下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率先得到了形成和发展。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性方面,它是不断地进行着的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过程和一定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它使得共产主义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前提向前迈进。我们遵循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确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角,着力于生产力及其运动方式层面的分析,即不单纯停留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而是在研究中把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生产关系作为分析的重点,从二者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这是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目的所在。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不只是福音,而且还具有制度带来的历史局限性。本文对经济全球化问题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研究是按照“理论指导——历史分析——现实分析——资本主义命运——社会主义前途——发展研究”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证的。在经济全球化研究方面,突出强调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生产力发展决定的世界性相互交往,力求揭示出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对历史进程的加速作用,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被历史扬弃的必然性。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的批判以及不断进行的斗争,看到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和实践。基于此,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有可能跳跃式发展的理论,我们把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与经济全球化现象和趋势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
     在研究中,我们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手段为批判武器、以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为事实根据,对全球化及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还将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理想,展现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自我实现的意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未来趋势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判断,目的是为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异常复杂并在不断发展,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其它方面的全球化运动也在日益彰显,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我们在今后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From 1980'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achieved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nd the severe setback of Socialist movement put forward such questions as: Whether socialism will definitely replace capitalism? In which way could China stick by the socialism route? The thinking and analysis on these questions become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significant reforms of the world an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that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achieved demand the rethinking of many accepted argument on socialist theory and the careful reconsidering of the vitality of socialism in the real world. Hence, the judgment on the tren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practicing non-capitalism in ecoculturally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ar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It initiates the whole paper.
     The modern theory of globalization among the western world originates from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Though the globalization they discussed is the same as Marx's world history which refers to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occurred after the horizontal world wide communication. However, western theory of globalization aimed at defending the capitalism. It failed to identify the world wide damage caused by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Marx's world history theory lays stress on real people and regards the production a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y of human being as the motivation and foundation in forming the world history. It also views the human's over-all development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world history development. Marx deeply criticizes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in his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 to turn the socialism from fantasy into science.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globalization is an objectiv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that will surpass the space, social system and cultural barriers. It leads to over-al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world-wide range, and finally achieves harmony. Its nature is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between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 which has a trend of communism. The above-mentioned i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dissertation.
     Together with the emerging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led and pushed by capitalism, globalization has firstly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its economic facet. The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 basic facet of globaliz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globalization on continuous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o the globalization on certain productive relations. It comes from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between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 It enabl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sm on the basis of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both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related world wide communication. Following Marx's research methodology used in studying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dissertation puts perspective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 the focus does not rest on the settlement of production factors or the adjustment of productive structure, but lies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roductive relations that are presented dur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refore to explore, from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e above-mentioned two terms, the nature and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is is where the innovation lies and is als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demonstrates that capitalism has not only brought to human being evangelist,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e issue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hoice contemporarily made by China. It develops from rationale to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on to realistic analysis, and to an analysis of destiny of capitalism, futhur to the prospect of socialist future, and finally ends at development study.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predetermined world-wide interactio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during human development. It tries to expose the fact that learning and repl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which indic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sublation of the capitalism in its own historic process.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critiques made by people in different times from various angle and the constant struggles, it reveals human-being's longing and practicing of ideal society in the future. On this basis, following Marx's theory of human history's possible salutatory development, the paper combines socialism practice and movement with phenomenon and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its study. The above-mentioned is the logic structure and the cont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Guided by Marx's world history theory, taking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as instru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under two societies, the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argues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Socialism is a historical choice of Chin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imes,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not only to regain the prosperity of China, but also to present socialist ambition to the world, to display socialism significance in on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self-fulfillment. Critically arguing the nature and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rom Marxist perspective, we aim at consolidating communist ideal, in order to better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ily, worldwid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ppears to be complicated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which makes it a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project to be studied. Furthurmore,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globalization on the facets emerges gradually. Therefore, socialist movement and China are facing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which deserve futhu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转引自参考消息[N],2004-12-15(3).(美)罗伯特·萨缪尔森.不再那么超群.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1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1]“全球化”被《韦氏字典》定义为一个在全球空间与实践领域中促进各种活动、孕育各种动机的演绎过程,而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2]马歇尔·麦克卢汉,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的专业是文学,但学术成果大多数被归为传播学,他无视现代学术体制的专业分科,也无视北美正统的经验主义学风,声称自己“不解释,只探索”,因此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学术界之外。他创造了一大堆顺口溜式的奇谈怪论,生前无人理解,现在却广为流传。虽然没有亲历网络时代,但麦克卢汉已经在半个世纪以前为我们今天所遭遇的一切提前做出了预言.
    [3](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50-51.
    [2](英)拉尔夫·达伦多夫.:论全球化.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J].欧洲,2000,(1).
    [3]俞可平.全球化的“二律背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4):10..
    [1]俞可平,黄卫平.拿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23.
    [2]黄卫平.全球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4):6.
    [3]杨雪冬,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5.
    [1](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9.
    [2]琳达·韦斯.论全球化与“无权力国家”的神话.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全球化论丛Ⅲ[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德)安德列·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Moore,K.and Lewis,D.Birth of the Multinational[M].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5](美)保罗·斯威齐,20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于1949年创办左翼杂志《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并任该刊主编直至辞世。几十年来,在《每月评论》杂志社,斯威齐独自或与人合作发表了大量揭露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文章和专著,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作为历史的现在》(1953)、《垄断资本》(与保罗·巴兰合著,1966)、《繁荣的终结》(与哈里·麦格道夫合著,1981)、《革命后社会》(1982)、《马克思主义四讲》(1982)。这些论著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日本现代经济研究会把他列为自魁奈以来30位大经济学家之一.
    [6](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M].周晓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转引自王列.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德)卡尔·海因茨·巴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与后果[J].政治与现代史,1995,(49).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路爱国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转引自李玫.国际社会风云变幻扩大开放的中国做何选择[N].北京青年报,1999-5-24(16).
    [3]转引自李玫.围际社会风云变幻扩大开放的中国做何选择[N].北京青年报,1999-5-24(16).
    [4]汪道涵.全球化与中国经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4).
    [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路爱国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62-165.
    [6]转引自岳长龄.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J].战略与管理,1995,(6).
    [1]转引自岳长龄.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J].战略与管理,1995,(6).
    [2](英)拉尔夫·达伦多夫.《论全球化》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J].欧洲,2000,(1).
    [3](德)格拉德·伯克斯贝格和哈拉德·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66.
    [4](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全球化与后现代价值观[J].朱德米译.文化研究,2004,(5).
    [5]胡雁.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专辑).
    [6]向从武.全球化的动力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4).
    [1]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德)卡尔·海因茨·巴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与后果[J].政治与现代史,1998,(3).
    [3]Fischer,S.Globalization:Threat or Opportunity[J].An IMF Issues Brief,April,13,2000.
    [4](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9.
    [3](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路爱国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4.
    [4]Sklair,L.The 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
    [5]Albo,G.The world economy market imperatives and alternatives[J].In Monthly review,vol.12,1996,p16.
    [6]罗肇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J].太平洋学报(汕头),1998,4.
    [7]李琮.世界经济学新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10.
    [8]肖枫.两个主义一百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292.
    [9]指在2005年11月22日在广州举办的“2005年中国(广州)汽车论坛”.
    [1]王永贵.经济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
    [2]赵景峰.马克思主义框架下的经济全球化本质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房宁等.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论争和文化对话[J].东方文化,1999,(3).
    [5]刘文汇.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J].社会主义研究,2003,(1).
    [6]转引自张谊浩.当代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J].山东经济,2005,(1).
    [1](英)约翰·H·邓宁·全球化若干反论之调和[J].国际贸易问题,1996,(3):14-19.
    [2]聂火云 彭春燕.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评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5):86-87.
    [3]吕有志.正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现实及其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5):43.
    [4]周安伯.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命运[J].哲学研究,2002,(1):10.
    [5](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依附结构的分析.载肖新煌编.低度发展与发展[C].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5,171.
    [6]A.G.Frank(1969),"Latin America:Underdevelopment or revolution",MonthlyReview Press:371-409.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9.
    [2]张义生.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J].南京社会科学,2000,(12):18.
    [3]褚鸣.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1999,(6):64-65.
    [1]约翰·罗尔斯,1921年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罗尔斯政治哲学的特色,在于他对“公平”意义下的“正义”价值的强调。此前的政治哲学,往往局部强调自由、平等、幸福、效率等某一项价值。罗尔斯认为一个社会是否公平,乃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所以剥夺个人自由、歧视他人、以多数为名迫害少数、或者坐视个人之间的命运差距,都违反了正义。著有《正义论》一书.
    [2](美)迈克·桑德尔.自由主义与自由的局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美)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8.
    [1](美)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7-278.
    [2]Taylor,C.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209.
    [3](美)迈克尔·瓦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9.
    [1](美)罗佰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315.
    [2](美)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仲崇东.“意识形态终结论”评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2,(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1](英)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161-162.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2003,(5).
    [1](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余文烈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94.
    [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6.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5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1.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56:10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27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1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11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15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395,3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8.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3.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7.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M].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64.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63.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6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2]转引自关立新.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及其意义[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3.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山版社,1995:8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69.
    [1]D·Held,A·M eGraw,D·Goldblatt,J·Peratton.GIobal Transform ations:Politics,Economicsand Culture Ⅰ[M].London:Polity Press,1997.P197-235.
    [1]卢新德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发展,使生产力发生某种质变,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此,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据此他推出结论说,从生产关系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市场、种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参见卢新德.经济全球化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03年第5期)。我同意他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但以此来代替经济全球化的其它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通过国际垄断资本来实现的,而国际垄断资本的本质则是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国际垄断资本的本质。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1](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4.
    [3]刘永瑞、穆书涛把跨国公司看作是除了科技革命和政府对外经济交往之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第三种力量。他们认为,跨国经营活动和方式的系统化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制,如果把全球经济比作一张网,那么跨国公司就是一只梭,它把世界经济各种要素和主体织成了一张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网。所以,从纯粹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机制。虽然科技进步、政府对外经济交往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影响和推动作用,但是,在正常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中,其他的非经济因素是通过影响跨国公司来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刘永瑞,穆书涛.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机制作用[J].经济论坛,2003,2.).
    [4]柳丰华.全球化的本质——垄断资本主义的跨国化[J].国外理论动态,2002,(11).
    [1](美)成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5.
    [1]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R].
    [2]转引自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76.
    [3](美)威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M].张定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2.
    [4](美)威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M].张定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9.
    [1]WTO Aunual Report,2002-2004.
    [2](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M].常志霄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2.
    [1]朱民,鄂志寰.世纪之交的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格局[J].国际金融研究,2000,(3).
    [2]唐任伍.论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及其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1]杨哲英.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南北经济关系调整[J].辽宁大学学报,1999,(6).
    [1]WTO Aunual Report,2002-2004.
    [2]WTO Aunual Report,2002-2004.
    [1]资料来源:[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tt.htm,2006-7-5.
    [2](美)迈克尔·坦泽尔.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影响.转引自李其庆主编.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7.
    [3](美)保罗·肯尼迪.美国霸权地位得益于长期经济增长[N].参考消息,2002-2-18.
    [1]刘劲松.“数码鸿沟”对世界、亚洲和中国的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
    [1](英国)马丁.沃尔夫在《全球化的十诫》中指出,“世界需要更多的全球化,而不是更少的全球化。”“贫富差距和持续贫困不是世界经济仍然有限一体化的结果,而是全球政治分裂的结果。”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J].2004,(7).
    [2](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李德伟,盖建玲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3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世界银行专家J.F.里斯查德给全球问题所下的定义为:全球问题是除全球所有国家整体行动框架之外别无解决方法的问题。他认为,实质性的全球问题有20个左右,如何在未来20年中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今后几代人在这个星球上的生活质量。这些问题可分为三大类:(1)关于跨国界的影响和我们所生存空间的自然界限。即“全球公共财产”。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共享这个地球。(2)关于全球关注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全球合作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这类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共享人道主义。(3)关于立法和规则问题,因为存在“钻空子”的人,所以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如何共享我们的规则。(J.F.里斯查德.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赵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刘山.世界经济变化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1,(1).
    [1]亚洲悲剧影响世界各个角落[N].参考消息,2004-12-31(6).
    [2]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9,Oxfort University Press,p65.
    [3]侯石.一台极度倾斜的天平[J].半月谈,1999,(8).
    [4]郭连成.经济全球化及其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1999,(1).
    [1]南北差距严重程度令人吃惊[N].文汇报》,2004-9-4.
    [2](突尼斯)穆罕默德·达瓦斯在《全球化的两面性》中说,“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全球进程使得追求发展和保持国内外稳定成了艰巨且琐碎的任务。一方面,全球化参与者贸易份额及投资增长的保证,但另一方面,它又加大了不稳定和脱离社会发展的危险。”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5).
    [3]资料来源:[EB/OL].http://search.people.com.cn/rmw/GB/rmwsearch/gi_search_pd.jsp,2004-2-20.
    [1](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直面全球化[M].赵绍棣,黄其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437).
    [1]资料来源:[EB/OL].http://search.people.com.cn/rmw/GB/rmwsearch/gj_search_pd.jsp,2001-12-26.
    [2](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175-176.
    [3](波)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M].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3.
    [4](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M].高湘泽,冯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16.
    [5]陈源在《经济全球化》一文中认为,“全球化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利益,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具体到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平等(国家之间或国家内部);二是变动性(在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中)”,国外社会科学.2003(2).
    [1](黎巴嫩)穆罕默德·穆萨里.全球化的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2004.(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1](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M].孙福生,陈敦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45.
    [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8.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1]转引自赵汇,吴涛.透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J].学术界,2005,(6).
    [1](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我的发展思想的五个阶段[J].世界经济译从,1983(11).
    [1]资料来源:[EB/OL]http://www.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8-19.
    [1]刘鹏.美国人口本周将突破3亿可持续发展成疑[N].经济参考报,2006-10-13.
    [2](德)弗里茨·福尔霍尔茨.享乐主义者造成的负担[N].时代周报,1994-7-22.
    [3](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3:175.
    [1](美)理查德·隆沃思.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1](巴西)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美)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M].商务印书馆,2001:254.
    [1]久加诺夫把资本主义的这种调整称为“人的面孔”,即资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对工人阶级的要求作出明显的让步。但是,这种让步绝非自愿。这不是资本主义的功劳,而完全是社会主义的功劳。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和道德上与资本主义尖锐对立,激励各国劳动人民奋起斗争,使资本主义作出让步。(俄)久加诺夫.全球化——绝境还是出路?[J].国外理论动态,2002,(12).
    [2]转引自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67.
    [1]马克斯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1.
    [2]马克斯思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394.
    [3]郑一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未来的新看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1).
    [1]马克思思洛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9-420.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66页.
    [1]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4.
    [2]斯大林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8.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5.
    [2]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2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6-87.
    [2](美)罗伯特.F.萨谬尔森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失败》一文中认为,“事实上,全球资本主义带来的好处是不确定的,有些社会一点也没有得到,而其他一些社会也仅获得很少一点。”《美国外交》2001年第1期,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7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3](英)J.桑托斯认为,“在菲律宾的电视业中,来源于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将在发展中与为现代化的地方文化共存。”J.桑托斯.全球化与传统:菲律宾电视业和文化的矛盾[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序言.
    [2](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62.
    [3](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2.
    [1]杨红.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1999(5).
    [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转引自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9.
    [3]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霍赛·费利克斯·特扎诺什.社会主义和社会进步.中央编译局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所编译.未来的社会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193-194.
    [2]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梁树发把全球化的实质定位于社会主义,认为“反资本主义”是全球化运动的逻辑。(参见梁树发.《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76页.)
    [1]高放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6.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7-1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3]胡振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J].中国工运,2006,(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11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1061.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9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88.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3.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1]耿明俊.全球化与中国国家主权[J].社会主义研究,2003,(1).
    [1]程恩富,朱富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思路.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9.
    [2]左大培.经济全球化之下的民族产业[Z].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网站,2005年10月11日.
    [3]王朝才,傅志华,隆武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全球化与中国[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80.
    [4]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5-12-26日.
    [1](英)德克斯特·罗伯茨.牵中国—发而动世界全身——中国能否应对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2)
    [2](美)托马斯.巴尼特.全球化,并非全球美国化[N].参考消息,2005-1-10.
    [3](美)法里德·扎米里亚.唯一的超级大国[N].参考消息,2004-1-10.
    [4]侯云翔.国家经济安全—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的新课题[J].理论探讨,2002,(1).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7-2(1).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2).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9-13(1).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1).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13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121.
    [1](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3.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0.
    [1]房宁等.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梁展.全球化话语[M].上海三联书店,2002.
    [3]谢立中、孙立平.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吴易风、顾海良、张雷声、黄泰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刘永佶.主义、方法、主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马健行.帝国主义理论形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顾海良.在马克思经济学道路上[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9]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庞中英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第8卷——全球治理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12]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李惠斌.全球化: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程光泉.全球化与价值冲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5]唐晋主编.大国崛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张家栋.全球化时代的恐怖主义及其治理[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17]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8]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樊纲.全球化与中国[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21]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2]陈漓高,杨新房,赵晓晨.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3]张世鹏、殷叙彝主编.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1998.
    [24]俞可平主编.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5]王列、杨雪冬主编.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6]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7]林振江、梁云祥主编.全球化与中国、日本[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8]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9]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示”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0]李慎明.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2]谈世中、王耀媛、江时学等.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3]李黑虎、潘新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4]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5]刘康.全球化、民族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6]贺金端.全球化与交往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7]刘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38]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9]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0]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41]石中元.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话说全球意识[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42]任平主编.全球化发展:模式、理论与选择[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3]王逢振主编.全球化症候[C].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4]张永春.我是谁,我们又是谁:当代中国人与全球价值观冲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45]金耀基.全球化、文化转向与多元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1998-8-5.
    [46]王逢振.全球化与民族主义[J].外国文学动态,1998,3.
    [47]郭连成.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联动效应论[J].世界经济导刊,2000,2.
    [48]李静霞.论全球经济的不平等性[J].国际经贸探索,2001,5.
    [49]李慎明.试谈新时期全球化的指导原则和实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5.
    [50]唐任伍.论全球化规则的扶强抑弱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51]许箐.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商学院学报,2001,6.
    [52]何自力.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J].南开学报,2002,2.
    [53]彭升庭、荣先恒.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再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3.
    [54]张幼文.经济全球化的要素分布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0.
    [55]侯尚志.经济全球化之新的机遇和风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1.
    [56]安维复.科技革命与苏联兴亡[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1.
    [57]黄蕾.经济全球化载体倾斜研究[J].经济问题,2004,6.
    [58]王冬梅.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特点[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
    [59]谢瑞巧.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5.
    [60]姜桂石、刘回清.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7.
    [61]刘玉枚.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量化研究[J].世界经济导刊,2004,2.
    [62]马春林、吴冲锋.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J].管理科学学报,2003,6.
    [63]马春林,吴冲锋.从要素的价格差异分析经济全球化程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
    [64]陈有真.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5.
    [65]胡昭玲.经济全球化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学家,2004,4。
    [66]吴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N].人民日报,2002-2-1.
    [67]路爱国.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2000,5.
    [68]路桐.从西雅图会议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J].世界经济,2000,2.
    [69]张晓霞,吴若非.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国有资产重组[J].云南社会科 学,2000,增刊.
    [70]李勃.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后发优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2.
    [71]张五常.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2.
    [72]杨争光.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战线,2000,2.
    [73]陈德照.经济全球化:实质、规律、特征、误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2.
    [74]张燕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3,4.
    [75]李棕.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J].理论前沿,2001,5.
    [76]侯水平.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观点综述[J].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党校学报,2003,1.
    [77]徐道英.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时期与国际竞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6.
    [78]刘军梅.经济全球化与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J].世界经济研究,2002,5.
    [79]王国中.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互补性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问题,2002,12.
    [80]陈德明.21世纪经济全球化十大发展趋势[J].国际问题研究,2002,1.
    [81]陈惠雄.全球化:经济位差与发展理性[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6.
    [82]王兴和.全球化时代的南北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83]姜辉.世纪之交西方传统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新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1.
    [84]文力.“社会主义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1.
    [85]周荣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我国提供的机遇、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1.
    [86]罗天虹.全球化是西方化吗[J].教学与研究,2000,4.
    [87]徐洋.全球化与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00,4.
    [88]张光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回顾[J].国外理论动态,2000,1.
    [89]肖枫.关于社会主义的十个观点[J].国外理论动态,2000,1.
    [90]余文烈.市场社会主义论战一百年[J].国外理论动态,2000,1.
    [91]魏小平.资本主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J].国外理论动态,2000,1.
    [92]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当代资本主义[J].新华文摘,1997,9.
    [93]吴志鹏.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03,1.
    [94]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6.
    [95]唐昌黎.经济全球化两面观[J].理论学刊,2003,2.
    [96]郝立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N].光明日报,2000-1-1.
    [97]丁冰.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6.
    [98]薛誉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的阻力[J].世界经济,2003,2.
    [99]胡迎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与发展中国家道路的选择[J].理论与现代化,2003,1.
    [100]周新城.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导刊,2003,6.
    [101]吕有志.经济安全问题的由来及其战略地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4.
    [102]王明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问题,2002,6.
    [103]张晓红.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前景透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5.
    [104]韩小明.经济全球化、WTO与“国家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
    [105]张帆.经济全球化的热点问题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4.
    [106]刘曙光.经济全球化研究进展综述[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2.
    [107]袁秀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2001,2.
    [108]孔祥富.经济全球化的系统分析[J].新东方,2002,5.
    [109]徐松.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十大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9.
    [110]康胜.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运动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2,5.
    [111]李玉珂.试析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J].国际论坛,2002,5.
    [112]夏顺忠.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南北两极分化成因浅析[J].社会科学,2002,9.
    [113]程恩富,朱富强.经济全球化:若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7.
    [114]沈立人.泛论经济全球化[J].特区经济,2002,4.
    [115]刘秀芬.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势与价值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2.
    [116]柳剑平.经济全球化中的政治化现象[J].当代亚太,2002,5.
    [117]杨国昌、钟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新世纪经济发展战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
    [118]唐任伍.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片面性及其对中国带来的挑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
    [119]陈耀庭.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3.
    [120]黄一鸣.美国新经济与经济周期[J].现代经济,2000,4.
    [121]张雷声.从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122]任鸿杰.千年末的亚洲资本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0,3.
    [123]宋萌荣.希腊学者谈全球化与向社会主义过渡[J].国外理论动态,2000,3.
    [124]张自立.历史的具体的看待经济全球化[J].真理的追求,2001,7.
    [125]陶大镛.中国如何参与全球化进程[J].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1.
    [126]张骥.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J].探索,2000,6.
    [127]张骥.经济全球化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4.
    [128]张骥、武树霞.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建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129]张骥.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2.
    [130]柳其君.经济全球化与效率、公平[J].社会科学,2002,6.
    [131]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6.
    [132]安应民.论经济全球化的多重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2002,3.
    [133](英)戴维·赫尔德等,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4](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文军等译.全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5](法)雅克·阿达,何竟、周晓幸译.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36](法)弗朗索瓦·沙奈,齐建华译.资本的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37](法)弗朗索瓦·沙奈等,齐建华、胡振良译.金融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38](加)刘易斯·W·保利,王徽、华玮玮译.金融一体化与全球政治[M].华 夏出版社,2001.
    [139](美)詹姆斯·米特尔曼,刘得手译.全球化综合征[M].新华出版社,2002.
    [140](英)齐格蒙特·鲍曼,郭国良、徐建华译.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1](英)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42](美)罗兰·罗伯森,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3](日)星野昭吉,刘小林、张胜军译.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M].新华出版社,2000.
    [144](美)诺姆·乔姆斯基,徐海铭、季海宏译.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45](英)马丁·阿尔布劳,高湘泽、冯玲译.全球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6](美)丹尼·罗德瑞克,熊贤良、何蓉译.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M].北京出版社,2000.
    [147](美)爱德华·M·格莱汉姆,胡江云、赵书博译.全球性公司与各国政府[M].北京出版社,2000.
    [148](英)D·史密斯,龚维斌、梁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49](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1-3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50](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路爱国、丁浩金译.历史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51](美)K·霍普金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吴英译.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2](英)安东尼·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53](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4](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55](英)安东尼·吉登斯,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M].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0.
    [156](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赵文书译.自反性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7](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路国林译.自由与资本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58](德)乌尔里希·贝克、尤尔根·哈贝马斯等,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5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0](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张世鹏等译.全球化的陷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61](美)罗伯特·吉尔平,杨宇光、杨炯译.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162](英)阿兰·鲁格曼,常志霄、沈群红、熊义志译.全球化的终结[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63](墨西哥)海因兹·迪德里齐等,徐文渊译.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64](美)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5](加)埃里克·麦克卢汉,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6](美)乔治·索罗斯,王宇译.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67](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胡善君、许建东译.全球化的十大谎言[M].新华出版社,2000.
    [168](美)爱德华·勒特韦克,褚律元译.涡轮资本主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169](美)理查德·隆沃斯,应小端译.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70](美)理查德·布隆克,林季红译.质疑自由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71](英)约翰·迈克斯威特、爱德瑞恩·伍德里奇,盛健、孙玉海译.现在与未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172](美)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4](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陈清侨等译.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7.
    [175](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王逢振、陈永国译.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6](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7](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三好将夫,马丁译.全球化的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8](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92.
    [179](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0](古巴)菲尔德·卡斯特罗,王玫等译.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1](美)布鲁斯·罗宾斯,徐晓雯译.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8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83](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迟越、王红生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84](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1992年版.
    [185](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6]世界银行.中国的参与: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87](德)贡德·弗兰克,刘北成译.白银资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88](德)贡德·弗兰克,高戈等译.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89](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杨衍永等译.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90](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91]里斯本小组,张世鹏译.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92]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93]世界银行.变动中的世界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194](英)卡尔·波普尔,郑一明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95](英)弗雷德里希·奥·哈耶克,王明毅、冯兴元译.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96](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远方出版社,1998.
    [197](德)马克斯·韦伯,于晓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93.
    [198](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99](美)莱斯特·瑟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0](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秋水译.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1](法)米歇尔·阿尔贝尔,杨祖功等译.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02](日)星野昭吉,刘小林、张胜军译.全球政治学[M].新华出版社,2000.
    [203](美)布热津斯基,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04](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5](澳)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李东燕译.主权的终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06](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07](美)大卫·格里芬,鲍世斌等译.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08]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世界—萨米尔·阿明访谈录[J].世界经济与政 治,2001,2.
    [209](俄)尤里·曾列特尼科夫.所有制关系与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4.
    [210](美)爱德华·S·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21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超越民族国家?——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212](德)乌利希·贝克.全球化对未来民主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1.
    [213](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三种全球化理论的分析与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1.
    [214](美)哈斯利坦.全球化及其缺陷[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8,12.
    [215](法)J·德里达.评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4.
    [216](美)J.A.熊彼特.<共产党宣言>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地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4.
    [217](德)J.哈贝马斯.东欧剧变与<共产党宣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4.
    [218](意)乔万尼·A·科尼亚.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收入不平等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3.
    [219]Amin,Samir.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London,Zed Books,1997.
    [220]Arnason,Johan.Global Culture:nationalism,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London,Sage,1990.
    [221]Arnason,Johann.The Soviet model as a mode of globalization,Thesis Eleven,41,1995.
    [222]Axford,Barrie,The Global System:Economics,politics and culture,New York,St.Martin's,1995.
    [223]Beck,Ulirich.What is Globalization? London,Polity Press,2000.
    [224]Brenner,Robert,The origins of capitalism development:a critique of neo-Smithian Marxism,New left Review,1977.
    [225]Bull,Hedley & Watson,Ian,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26]Burton, J. . World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27]Carnoy, Martin,Castells, Manuel, Cohen, Stephen & Cardoso, Ernando. H. The New Global Econo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Basingstoke,Penn State press.
    [228]Clark, Ann Marie,Friedman,Elisabeth J. and Hochstetler,Kathryn. The sovereign limits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Worm Politics,Oct. 1998.
    [229]Close,Paul, Ohki-Close,Emiko. Supranationalism in the New Worm Order: Global process reviewed,London,Macmillan,1999.
    [230]Dittgen,Herbertt. "World without borders?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state,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vol. 34, No. 2,1999.
    [231]Dunn,Christopher. Global Formation: structures of the word economy, Oxford,Blackwell, 1989.
    [232]Elkins,D. J. "Globalization,telecommunication,and virtual ethnic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8 (2), 1997.
    [233]Evans,Peter. "The eclipse of the state? Reflectisns on statenes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World politics,N. 50,1997,p62-87.
    [234]Gil-Diaz,Francisco,Carstens,Agustin. "one year of solitude: some pilgrim tales about Mexico's 1994-1995 cri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May1996.
    [235]Greider W. One Word,rdady or not: the manic logic of global capitalis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97.
    [236]Gonzales,Felipe,Lafontaine, Oskar et al,Shaping Globalisation,Friderich Ebert Stiftung, 1998.
    [237]Held,David,McGrew, Anthong Goldblatt,David and Perraton,Jonathan,Global Transformations,London,Polity Press, 1999.
    [238]Hirst,Paul,Thompson,Grahame.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London,Polity Press, 1996.
    [239]MacEwan,Arthur. Globalizatim and stagnation,Monthly Review,Apr, 1994.
    [240]MacLean,John,Philosophical roots of globalization and philosophical routes to globalization In Randall D. Germainde,Globalization and its critics:Perspectives from political economy, NY,ST. Martin's Press,INC,2000.
    [241]Mennell,Stephan. The globalization of human society as a very long-term Social process:Elias's theory, In M. Fea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London,Sage,l 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