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东亚国家遭受沉重损失,围绕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讨论和反思一直没有停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开始成为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的出现,标志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已将新自由主义作为普世的发展范式。从那时开始,很多国家都开始了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历程。
     在全面考察了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地区的改革实践,尤其是东亚地区国家的改革实践进程以后,发现这些新自由主义性质的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后果。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正是这些国家在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亚国家开始重新寻求经济复苏之路,东亚国家的下一步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呢?这时摆在很多国家面前的政策选择有两个: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即要求东亚国家进行更为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以此来摆脱金融危机。另外一个选择则是东亚国家自己“不约而同”提出来的,即通过区域合作来共同抵御国际经济风险,从而实现经济的复苏。哪一个选择才是更好的呢?通过对金融危机之后的新自由主义方案与区域合作方案的效果进行简单比较,本文认为进行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东亚国家的最优发展战略选择。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been suffering heavy losses from the 1997 Financial Crisis.“What should be blamed for the Financial Crisis?”To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neo-liberalism and criticizes that its major doctrines of“laissez-faire”and“anti-interventionism”do not hav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In 1970s, neo-liberalism replaced Keynesianism to become the mainstream economic theory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1990s, the ma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institutions and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reached the“Washington Consensus”and consider neo-liberalism as a universal“developing model”.Since then, a number of countries started the neo-liberal Financial reform.
     An assessment upon this wave of neo-liberal reforms all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those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found that neo-liberalism does not work anywhere. The neo-liberal financial reforms undertaken in Thailand、Indones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in 1990s are the major reason of the 1997’s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these countries began to seek a road for economic recovery. There were two main choices in their face. One was proposed by IMF, which asked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to carry out a complete neo-liberal reform. The other was proposed by themselves, which asked to take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defend international risks and to resume economic growth. Which road is a better way?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made a simpl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neo-liberal reform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a better solution.
引文
1【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9页。
    2【美】弗里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业斯里安著,杨毅、钟飞腾、苗苗译,王正毅校:《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和合作》的序言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3【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0页。
    4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9页。
    5【美】弗里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业斯里安著,杨毅、钟飞腾、苗苗译,王正毅校:《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和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的序言部分。
    6注:以上资料搜索结果截止2009年3月10日。
    7Greg Kaza,“The Mont Pelerin Society's 50th Anniversary”,转引自林光彬、张蔚:《新自由主义研究综述与研究新思路》,《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8 Steven Chan, East Asia and the trials of Neoliberalis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p. ix.
    9 ibid. p.46
    10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0页。
    1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开拓者。
    16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13页。
    22李其庆:《新自由主义本质辨析》,引自《理论视野》2004年第3期。
    23【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主编,陈刚译:《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1页。
    
    24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55页。
    25秦亚青:《新自由制度主义》,引自秦亚青主编:《理性与国际合作: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
    知识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57页。
    26【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1页。
    27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42页。
    28左大培:《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几个问题》,引自《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期。
    29李其庆:《新自由主义辨析》,引自《理论视野》,2004年第3期。
    35Richard Robison & Kevin Hewison,East Asia and the trials of neoliberalism,London:Routledge Press,2006,p.ix
    36方福前:《论新自由主义的两面性》,转引自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42页。
    37吴易风:《略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转引自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12页。
    38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页。
    39Richard Robison & Kevin Hewison,East Asia and the trials of neoliberalism,London:Routledge Press,2006,p.ix
    41林光彬、张蔚:《新自由主义研究综述与研究新思路》,引自《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42李小科:《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义”——兼谈对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翻译》,引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3Richard Robison & Kevin Hewison,East Asia and the trials of neoliberalism,London:Routledge Press,2006,p.ix
    44【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主编,陈刚译:《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3页。
    45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6页。48欧根·冯?庞巴维克(1851~1914),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49【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著,晏智杰等译:《经济思想的成长》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7页。
    50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丁美洲经济结构改革(1973—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54页。
    51【英】赛亚·伯林:《论自由》,转引自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页。
    52【英】John Gray,Liberalism (Britain: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6),p.ix。转引自秦亚青主编:《理性与国际合作: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第3页。
    53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7页。
    
    56【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8页。
    58【法】查理·路易·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5页。
    59【法】夏尔·季德、夏尔·利斯特:《经济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页。
    6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66页。
    61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42页。
    62吴易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56页。
    6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页。
    64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45页。
    65Steve Chan, East Asia Dynamis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p.45
    66帅勇:《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72页。
    67Steve Chan,East Asian Dynamis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p.46
    68亚历山大大帝出巡,遇到躺在大桶里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亚历山大大帝”。哲学家则回答,“我是狗儿第欧根尼。”(第欧根尼是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创始人,因此自称为“狗儿”)亚历山大大帝顿时肃然起敬,问,“有什么可以为您效劳的吗?”哲学家回答:“有,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这个故事被后世的很多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引用,以表示他们反对政府干预的态度。详情参见【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著,梁实秋译,《沉思录——一个“帝王哲学家”的人生感悟》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4页。
    
    69周穗明:《自由主义的变革与20世纪资本主义的演进》,引自《经济学刊》2001年第4期。
    70吴易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论述评》,引自《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
    71徐洋、范大祺:《“金融危机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座谈会》,引自《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72【美】哈罗德·U·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373页。
    73【英】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摘自《现代外国经济学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3月版,转自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页。
    74【美】哈罗德·U·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375页。
    75吴易风:《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论争的历史考察》,引自《当代思潮》,2002年第2期。
    761947年4月1日,“朝圣山学社”正式在瑞士成立,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家的著名大学的36位世界一流学者,他们包括芝加哥大学的哈耶克、阿隆·迪雷克特(Aaron Dierector)、米尔顿·弗里德曼、弗兰克·奈特;巴黎大学的阿莱斯;斯坦福大学的卡尔·勃兰特(Karl Brandt);纽约大学的约翰·达文波特(John Davenport)、黑兹利特(Hazlitt)、冯·米塞斯;剑桥大学的斯坦利?丹尼森(Stanley R Dennison);弗莱堡大学的瓦尔特·欧根(Walter Eucken),牛津大学的埃里希·艾克(Erich Eyck);普林斯顿大学的格雷汉姆(Graham);布法罗大学的弗里茨(Fritz)、马克·卢普;底特律大学的米勒,伦敦经济学院的卡尔·波普尔、莱昂尼尔·罗宾逊、韦奇伍德(Wedgwood),曼切斯特大学的博兰尼、约翰·朱克斯(John Jewkes),日内瓦大学的威廉姆·拉帕德(William Rappard)、威廉·卢朴克(Wilhelm Ropke);罗得岛大学的乔治·斯蒂格勒等人,囊括了目前公认的几乎所有新自由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朝圣山学社”的学术目标和宗旨是:通过鼓励诸多不同学科,尤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就公共的和国际的重大问题进行交流而与学术专科化或专门化取向作斗争;通过增进那些信奉某些相同的理想和重大观念的人士之间交流观点的方式,为维护和改善自由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详情参见林光彬、张蔚:《新自由主义研究综述与研究新思路》,引自《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77F.A.hayek,Collected Works of F.A.Hayek IV,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p.192
    78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0页。
    79张幼文等著:《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290页。
    80周穗明:《自由主义的变革与20世纪资本主义的演进》,引自《经济前沿》2001年第4期。
    81江时学:《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引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年第6期。
    82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丁美洲经济结构改革(1973—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37页。
    83【美】弗里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业斯里安著,杨毅、钟飞腾、苗苗译,王正毅校:《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和合作》序言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84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经过很多学者的努力,尤其是引入数学分析工具以后,古典自由主义逐渐由理论变为严谨的经济学,在当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85详情请参见车卉淳、周学勤:《芝加哥学派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86Milton Friedman,Schools a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August,1974,p.14,转引自何秉孟主编:
    《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43页。
    87【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88Steve Chan,East Asian Dynamis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p.44
    89方福前:《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引自《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2期。
    90Steve Chan, East Asian Dynamism, 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p.45
    91彭东辉、李瑞娟:《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取向及其批判》,引自《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92 M.C.Howard and J.E.King,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A Materialist Analysis, Palgrave Macmillan,2008,p.6
    93【法】亨利·勒帕日:《我们的弊病在于国家干预太多》,引自《世界经济译丛》1980年第3期第14页。
    94 M.C.Howard and J.E.King,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A Materialist Analysis, Palgrave Macmillan,2008,p.5
    95M.C.Howard and J.E.King,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A Materialist Analysis, Palgrave Macmillan,2008,p.3
    96丁冰:《失灵的药方——看西方学者如何批评新自由主义》,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97方福前:《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引自《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2期。
    98丁冰:《失灵的药方——看西方学者如何批评新自由主义》,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99M.C.Howard &J.E.King,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A Materialist Analysis,Palgrave Macmillan,2008, p.1
    100丁冰:《失灵的药方——看西方学者如何批评新自由主义》,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101 M.C.Howard &J.E.King,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A Materialist Analysis,Palgrave macmillan,2008, p.4
    102何秉孟:《新自由主义及其模式正在走向衰落》,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103程毅、夏安凌、韩玉贵主编:《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22页。
    104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437页。
    105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437页。
    108Thomas J.McCormick,America’s Half-Century: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in Cold War,Baltimore:John Hopkins U.Pr.1989,p.218.
    112陈银娥、胡卿卿:《经济全球化中的新自由主义》,引自《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3期。
    113伊西奥·拉莫内:《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呼唤乌托邦》,《外交世界》(法)1998年第5期,转引自陈银娥、胡卿卿:《经济全球化中的新自由主义》,引自《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6卷第3期。
    114张世鹏:《历史比较中的欧洲“第三条道路”》,引自《当代思潮》2003年第2期。
    115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76页。
    116吴易风:《略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转引自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12页。
    117李其庆:《新自由主义辨析》,引自《理论视野》2004年第3期。
    118“华盛顿共识”包括10点政策改革建议:第一,加强政府的财政纪律,尽量减少地方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中央银行的预算赤字,采取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第二,调整政府公共开支的轻重缓急次序。重新调整安排公共预算的方向,将预算重点转向基础教育、初级卫生医疗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第三,改革税制。主要是拓宽税收基础,同时减少边际税率以刺激企业的积极性。这样就容易使得公司企业主阶层的税收负担减少,而普通民众的税收负担增加,从而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第四,推进利率自由化政策,放弃政府对银行借贷利率的限制,改由市场自发调节银行的借贷利率。第五,实行竞争性的汇率政策。实行统一汇率,并确保其竞争性,以促进非传统出口的迅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货币的贬值。第六,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关税来取代数量上的贸易限制,即消除非关税壁垒,实行低关税。第七,对外国直接投资实行自由化政策,允许外国直接投资的自由流入和流出,消除阻碍国际资本流动自由流动的障碍。第八,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影响。第九,政府必须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和对竞争的限制,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企业的行为。第十,颁布法规,确保私人财产所有权。详细情况参见J.Williamson,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or Neo-liberal Manifesto?,Richard M. Auty & John Toye,eds.”Challenging the Orthodoxies”,Development Studies Association,1996,pp.13—23.
    119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93页。
    120J.Williamson,”What Should the World Bank Think about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the World Bank Resarch Observe,vol.15,No.2,p.254
    121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241页。
     122田春生:《“华盛顿共识”及其政策评析》,引自《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23任勤:《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教训及启示》,引自《理论参考》2004年第12期。
    126李珍:《“华盛顿共识”与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127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225页。
    129美洲开发银行著,江时学等译:《拉美改革的得与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30江时学:《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引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年第6期。
    132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226页。
    135John Williamson eds,Latin American Adjustment:How Much has Happened? 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imics,1990,p.14
    136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228页。
    137美洲开发银行著,江时学等译:《拉美改革的得与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139李珍:《“华盛顿共识”与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140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232页。
    142美洲开发银行著,江时学等译:《拉美改革的得与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页。
    143《“新自由主义对拉美的影响”研讨会综述》,引自《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第6期。
    144江时学:《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引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年第6期。
    145《新全球首富诞生墨西哥电信巨子取代比尔·盖茨》,引自网易新闻中心2007年8月7日http://news.163.com/07/0807/11/3L9PBTU6000120GU.html。
    146田春生:《“华盛顿共识”及其政策评析》,引自《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47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美经济结构改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92页。
    148【波兰】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演讲摘要》,2004年3月13日。
    149【俄】C.A.坦基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危机抑或全球美国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4页。
    150【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版,第4页。
    151张树华:《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16页。
    152周肇光:《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国际影响》,引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53罗文东:《新自由主义剖析:实质和影响》,引自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76页。
    154【俄】C.A.坦基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危机抑或全球美国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5页。
    155田春生:《“华盛顿共识”及其政策评析》,引自《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56热若尔·罗兰,2001年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教授,当代著名的转型经济学研究专家,代表作有《转型与经济学:政治、市场与企业》、《苏维埃经济系统的经济政策》、《转轨与经济学》等。
    157李其庆:《新自由主义辨析》,引自《理论视野》2004年第3期。
    158田春生:《“华盛顿共识”及其政策评析》,引自《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59丁冰:《失灵的药方——看西方学者如何批评新自由主义》,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160罗文东:《新自由主义剖析:实质和影响》,引自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75页。
    161杨斌:《与“海归派”谈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引自《开放导报》2004年第3期。
    162《美国次贷危机大事记》,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163《奥巴马在乔治城大学就经济形势发表演讲》,引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09年4月14日http://chinese.wsj.com/gb/20090414/BUS007644.asp?source=whatnews2。
    164杨鹏飞:《美国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引自东方网2008年10月13日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81013/u1a3915322.html。
    165M.C.Howard and J.E.King,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A Materialist Analysis,Palgrave Macmillan,2008,p.6
    166杨鹏飞:《美国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引自东方网2008年10月13日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81013/u1a3915322.html。
    168【美】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引自《红旗文稿》2008年第13期。
    169于祖尧:《贪婪导致危机——从“次贷”危机透视美国经济》,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170【美】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引自《红旗文稿》2008年第13期。
    171程恩富、王佳菲:《“猛虎”是怎样放出笼的——论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172【美】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引自《红旗文稿》2008年第13期。
    
    173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80页。
    174Steve Chan,East Asian Dynamism,Boulder:Westview Press,p.44
    175赵春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命运与发展前景》,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176【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页。
    177秦华孙、王顺祝、谷源洋主编:《亚洲区域合作路线图》,时事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1页。
    179Steve Chan,East Asian Dynamism,Boulder:Westview Press,p.13
    
    180秦华孙、王顺祝、谷源洋主编:《亚洲区域合作路线图》,时事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1页。
    181江立华、杨燕树:《东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46页。
    182秦华孙、王顺祝、谷源洋主编:《亚洲区域合作路线图》,时事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3页。
    183世界银行政策调研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17页。
    184秦华孙、王顺祝、谷源洋主编:《亚洲区域合作路线图》,时事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1页。
    185江立华、杨燕树:《东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43页。
    187江立华、杨燕树:《东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50页。
    189程毅、夏安凌、韩玉贵主编:《国际政治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29页。
    190江瑞平:《激变中的日本经济——世纪之交的观察与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186页。
    191程毅、夏安凌、韩玉贵主编:《国际政治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31页。
    192【美】J.卡普兰:《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美国企业家指南》,美国商务部1972年,第10页。转引自赵春明:《从神话到现实——东亚崛起与现代化模式》,武汉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26页。
    193赵春明:《从神话到现实——东亚崛起与现代化模式》,武汉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29页。
    194江立华、杨燕树:《东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58页。
    195朴正熙(1917年—1979年),1961年发动“5.16”军事政变推翻李承晚政权上台,从1961—1979年担任总统,执政期间韩国经济高速发展,1979年遇刺身亡。
    196赵春明:《从神话到现实——东亚崛起与现代化模式》武汉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29页。
    197江立华、杨燕树:《东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63页。
    199 Steve Chan,East Asian Dynamis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p.65
    200最近的例子是韩国著名经济学家安忠荣,他曾经在1991—1992年间担任马来西亚总理府经济企划厅工业化综合开发计划研究团团长。详细情况参加【韩】安忠荣著,田景等译:《现代东亚经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作者简介部分)。
    201赵春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命运与发展前景》,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202陈力峰:《并未终结的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及其前景》,引自《亚太经济》1999年第8期。
    203庄礼伟:《亚洲的病痛——剖析“裙带资本主义”》,引自《南风窗》2001年第6期。
    204陈力峰:《并未终结的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及其前景》,引自《亚太经济》1999年第8期。
    206彭金荣:《韩国经济再现“汉江奇迹”的原因和启示》,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07骆莉:《关于东亚模式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思考》,引自《亚太纵横》,1999年第2期。
    
    209Steve Chan,East Asian Dynamism,Boulder:WestviewPress,1990,p.13。
    210骆莉:《关于东亚模式中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思考》,引自《亚太纵横》1999年第2期。
    211Steve Chan,East Asian Dynamism,Boulder:WestviewPress,1990,p.48。
    
    212江瑞平:《激变中的日本经济——世纪之交的观察与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177页。
    213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68页。
    214孙煜扬:《谁主沉浮——东亚模式演变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51页。
    215邵志勤:《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08页。
    216江瑞平:《激变中的日本经济——世纪之交的观察与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4页。
    217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65页。
    219曹伯龙:《东亚金融危机成因的系统性分析》,引自《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20江瑞平:《激变中的日本经济——世纪之交的观察与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8页。
    
    222江瑞平:《激变中的日本经济——世纪之交的观察与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178页。
    223邵志勤:《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87页。
    224程恩富、王佳菲:《“猛虎”是怎样放出笼的——论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225【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593页。
    226程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59页。
    
    227资料来源自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Interim Assessment December 1997》。
    228刘静、徐莹:《潮起潮落——谈新自由主义兴起和衰落》,引自《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1月第1期。
    230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64页。
    232Ross.H.Mcleod & Ross Garnaut,eds,East Asia in Crisis from being a miracle to needing on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8,p.12
    233王宇:《钉住制度如何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望》,引自《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0期。
    235王宇:《钉住制度如何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望》,引自《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0期。
    236邵志勤:《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87页。
    
    237吴崇伯:《印度尼西亚金融自由化试析》,引自《世界经济》,1996年第9期。
    238马立明:《论印度尼西亚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及其前景》,引自《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5期。
    239罗英祥:《印尼经济复苏的前提探讨》,摘自陈乔之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98页。
    240马立明:《论印度尼西亚新自由主义政策及前景》,引自《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5期。
    241吉姆·克罗蒂、康库克·李著,韩德强译:《韩国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奇迹还是灾难?》,引自《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3期。
    242孙煜扬:《谁主沉浮——东亚模式演变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24页。
    243孙煜扬:《谁主沉浮——东亚模式演变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28页。
    244吉姆·克罗蒂、康库克·李著,韩德强译:《韩国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奇迹还是灾难?》,引自《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3期。
    246程恩富王佳菲:《“猛虎”是怎样放出笼的——论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247对冲基金(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其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冲基金才有了更广阔的投资机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通货膨胀的威胁逐渐减少,同时金融工具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对冲基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据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2日报道,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额已经达到1.1万亿美元。
    248卫红:《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金融稳定:结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博士论文2002年4月26日,第39页。
    
    249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13页。
    250胡亮:《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46页。
    252详情参见吉姆·克罗蒂、康库克·李著,韩德强译:《奇迹还是灾难:韩国的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引自《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3期。
    253【法】费朗索瓦·沙奈著:《金融全球化》,齐建华、胡振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89页。
    257【法】费朗索瓦·沙奈著:《金融全球化》,齐建华、胡振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99页。
    258周穗明:《西方全球化理论与反全球化思潮》,引自《岭南学刊》2002年第1期。
    259李其庆:《新自由主义辨析》,引自《理论视野》2004年第3期。
    260张雷声:《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看资本主义历史走向》,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61吴进红:《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的IMF》,引自《南京财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62 1998年1月8日,克林顿在“空军一号”专机上给犹豫不决的印尼总统苏哈托打电话,要求他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要求的国内经济改革。随后,克林顿接着对苏哈托总统说,“必须找到一种途径,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础上同社会各个层面交往”。详情参见彼得·格里尔:《亚洲迫使美国采取新的对策: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危机可能迫使克林顿重新考虑他的中国优先政策》,引自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8年5月18日,转引自翟崑:《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印尼民主化进程的干预》,《外交评论》2005年8月,第83期。
    
    263吴易风:《简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引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5期。
    264陈卓:《国际环境的未定因素》,引自《瞭望》2008年第9期。
    265【美】诺姆·乔姆斯基著,徐海铭、季海宏译《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1页。
    266马立明:《论印度尼西亚新自由主义政策及前景》,引自《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5期。
    267王彩波:《东亚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引自《求是学刊》1997年第5期。
    268朱安东:《“伯克利黑帮”与印尼40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实践》,引自《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11期。
    269江时学:《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引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年第6期。
    270结构性权力是指在特定领域形成游戏规则的能力。
    271金融结构性权力是指为支配信贷可获得性的各种安排,以及决定各国货币之间交换条件的所有权利结构的总和。
    272【英】苏珊·斯特兰奇著,李红梅译:《赌场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页。
    273 Barry Eichengreen,”Bad Credit History”, Current History,Vol.108,,January,2009,p14
    274张礼卿主编:《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354页。
    275赵英军:《金融自由化政策为何被“误解”》,引自《国际金融报》2000年4月20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6/435/43250.html。
    276张聪、成昱虹:《投资型非寿险与投资型寿险的对比分析》,摘自《海南金融》2006年第3期。
    277赵英军:《金融自由化政策为何被“误解”》,引自《国际金融报》2000年4月20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6/435/43250.html。
    
    278《“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研讨会”发言摘登》,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7期。
    279翟丰玉:《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7期。
    280邵志勤:《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3页。
    282曹伯龙:《对东亚金融危机成因的系统性分析》,引自《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84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80页。
    285曹伯龙:《对东亚金融危机成因的系统性分析》,引自《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87《亚太时报》,1998年8月9日,转引自赵洪《东盟国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摘自《南洋问题研究》,杂志,1999年第2期。
    288赵洪:《东盟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反思》,引自《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2期。
    289赵洪:《东盟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反思》,引自《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2期。
    1 290赵英军:《金融自由化政策为何被“误解”》,引自《国际金融信息报》1999年1月12日第1版。
    291肖开伦:《金融危机后东盟对外策略的调整》,引自《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1期。
    292 Ross.H.Mcleod & Ross Garnaut,eds,East Asia in Crisis from being a miracle to needing on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8,p.22
    293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02页。
    294【澳门】黄枝连:《社会变迁中的“暴动操作—暴动解除”刍议》,引自《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
    295【日】井上治:《走向分裂的印度尼西亚》,引自《南洋资料译丛》2002年第2期。
    296翟崑:《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印尼民主化进程的干预》,《外交评论》2005年8月第83期。
    297彼得·格里尔《亚洲迫使美国采取新的对策: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危机可能迫使克林顿重新考虑他的中国优先政策》引自《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8年5月18日,转引自翟崑:《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印尼民主化进程的干预》,《外交评论》2005年8月第83期。
    298Michael Richardson,”Asian Nations Assail Social Cost of Reform”,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uly 27,1998.http://www.iht.com/IHT/MR/98/mr072798a.html。
    299赵春明:《从神话到现实——东亚崛起与现代化模式》,武汉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4页。
    300《“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研讨会”发言摘登》,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7期。
    301单玉丽:《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东亚模式”》,引自《亚太经济》,2000年第3期。
    
    302骆丽:《关于东亚模式中国家与市场地位的思考》,引自《亚太纵横》19999年第2期。
    303道格拉斯·西科尔斯基:《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解释与争议》,引自《印度尼西亚季刊》第26卷第4期。
    304金哲奎:《东亚的成功与挫折》,引自《当代韩国》1999年春季号。
    305何方:《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7期。
    306赵春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命运与发展前景》,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307李珍:《“华盛顿共识”与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308曹伯龙:《东亚金融金融危机形成的系统性原因》,引自《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09朱光耀、郑权:《金融危机、经济安全与政府债务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310周芳芸:《东亚金融危机后两种复兴模式的比较》,引自《亚太经济》2000年第2期。
    311Robert E. Robin,“The Financial Crisis in Asia”,Vital Speeches,Vo.l LX IV No.9,p.269.转引自李珍:《“华盛顿共识”与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引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312曹伯龙:《东亚金融危机成因的系统性分析》,引自《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13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32页。
    315曹伯龙:《东亚金融危机成因的系统性分析》,引自《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17王巍、张金杰:《国家风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黑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30页。
    319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91页。
    321姜爱林、陈海秋:《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五国金融监管》,引自《天府新论》2008年第2期。
    
    322邵志勤:《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73页。
    323马立明:《论印度尼西亚新自由主义政策及前景》,引自《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5期。
    324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96页。
    
    325邵志勤:《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03页。
    326孙煜扬:《谁主沉浮——东亚模式演变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38页。
    327韩德强:《奇迹还是灾难:韩国的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引自《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3期。
    329ADB, Asian Developm ent Outlook, 2007, http: / /www1adb. org/ documents/books/ado /2007 /part010405. asp.
    330李其庆:《新自由主义辨析》,引自《理论视野》2004年第3期。
    331【美】丹尼·罗德里克著,王勇译:《新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让开放起作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前言第8页。
    332孙煜扬:《谁主沉浮——东亚模式演变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54页。
    333【美】丹尼·罗德里克著,王勇译:《新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让开放起作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前言第12页。
    334邵志勤:《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94页。
    336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著:《亚洲金融一体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54页。
    337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著《亚洲金融一体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52页。
    338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41页。
    339江瑞平:《东亚投资合作步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引自东亚思想库网络http://www.neat.org.cn/chinese/xsdt/contentshow.php?content_id=231。
    340《东盟与对话国峰会希望推动合作最大化提振信心》,引自中国政府网2009年4月9日http://www.gov.cn/jrzg/2009-04/09/content_1281300.htm。
    341郑昭阳:《东亚国家贸易合作及其影响》,引自《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10期,转引自东亚思想库网络http://www.neat.org.cn/chinese/zlzx/contentshow.php?content_id=31。
    342《亚行:东亚各国自由贸易协议利大于弊》,引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2009年4月15日http://chinese.wsj.com/gb/20090415/bas110320.asp?source=whatnews2。
    343刘国光、杨承训:《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潮与金融危机的对话》,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4期。
    344吴文劲、张卫国、吴涛:《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国际化影响分析》,引自《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345程恩富、王佳菲:《“猛虎”是怎样放出笼的——论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引自《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346【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版,第6页。
    347马立明:《论印度尼西亚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及其前景》,引自《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5期。
    [日]平田润:《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危机与政策危机——以印尼为例》,摘自《南洋资料译丛》2003年第4期
    [日]藤田和子:《东南亚的工业化与跨国企业》,摘自《南洋资料译丛》2003年第1期
    [印尼]哈迪·苏萨斯特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印度尼西亚经济复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摘自《南洋资料译丛》2004年第1期
    [美]戈拉德·爱泼斯坦著温爱莲译《金融化与世界经济》,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美]格里格·葛兰汀著,李春兰、杨柳译《弗里德曼与皮诺切特在智利的新自由主义实验》
    《“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研讨会”发言摘登》,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7期
    《“新自由主义对拉美的影响”研讨会综述》,摘自《拉丁美洲研究》第二十九卷第六期2007年12月
    《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政策调研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美】丹尼·罗德里克著王勇译《新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让开放起作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姜鹏、董素华译:《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美】高柏著《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1版
    于同申:《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沉浮》,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马亚明、郑飞虎:《从进化博弈论的角度看东亚模式》,摘自《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2期
    马炼,施祖留:《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摘自《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第23卷第6期2005年11月
    王文龙、唐德善:《新自由主义、东亚模式与经济发展》,摘自《东北亚论坛》第17卷第3期2008年5月
    王文寅:《哈耶克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价值》,摘自《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6期
    王正毅:《超越“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1990年代以来IPE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自《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王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学说——评析苏珊斯特兰奇的〈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导论〉》,摘自《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王志伟:《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摘自《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王彩波:《东亚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摘自《求是学刊》1997年第5期
    王梦熊、刘菊如:《东亚工业化及其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1期
    韦伟强:《哈耶克、凯恩斯之争谁赢了?——评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摘自《理论观察》第6期2006年12月
    卢静:《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述评》,摘自《国际论坛》2005年第1期
    刘世奎:《超越新自由主义——发展中国家发展政策选择》,摘自《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刘亚干:《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挑战》,摘自《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刘劲松:《从东亚金融危机看世界经济的体制性问题》,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
    刘秀莲:《东亚模式调整若干问题评析》,摘自《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
    刘遵义:《十年回眸:东亚金融危机》,摘自《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孙杰:《从东亚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货币合作》,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
    朱天飚:《发展型国家的衰落》,摘自《经济社会体制(双月刊)》2005年第5期
    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江时学:《东亚和拉美的金融自由化比较》,摘自《世界经济》2001年第9期
    米歇尔·康德苏:《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摘自《南洋资料译丛》1998年第4期
    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
    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
    何新华:《威权主义之后东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演变和终结》
    余伟民:《从全球史观看东亚金融危机》,摘自《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6期
    吴兴唐:《“新自由主义”思潮和美国因素》,摘自《当代世界》2007年第3期
    吴志成、李敏:《国家-社会-市场:理论述评与比较分析》,摘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
    吴易风、丁冰、李翀:《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吴洪英:《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益案例——读〈经济全球化与墨西哥对外战略的转变〉有感》,摘自《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第10期
    吴嘉蓉:《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国家与市场理论》,摘自《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宋玉华、徐忆琳:《国际金融资本运动规律初探——东亚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思考》,摘自《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宋鸿兵:《国际金融集团在苏联东欧剧变和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阴险而可耻的角色》,摘自《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张凡:《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思想的演变》,摘自《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4期
    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张幼文:《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的几个特点》,摘自《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幼文:《东南亚货币风波的启示》,摘自《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张幼文:《金融安全的国际条件与国内条件》,摘自《上海金融》1999年第7期
    张幼文等著《世界经济学——原理与方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张宇燕:《东亚金融危机与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摘自《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3-4期
    张帆:《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摘自《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8期
    张国庆:《政府政策选择与东亚金融危机——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公共政策分析》,摘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张留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拯救东亚金融危机的方案及其争议》,摘自《经济经纬》2003年第5期
    张艳艳:《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路径研究》,摘自《黑龙江经贸》2005年第5期
    张雷声:《发展中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理论反思》,摘自《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5期
    张毅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缺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摘自《经济经纬》2007年第4期
    李剑:《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及其道德风险——东亚金融危机的信息经济学分析》,摘自《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李珍:《“华盛顿共识”与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李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分析》,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3期
    杜方利:《东亚发展模式与东亚金融危机》,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2期
    杨斌:《“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及其危害》,摘自《探索》2005年第4期
    沈红芳著《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东亚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沈红芳:《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研究》,摘自《当代亚太》2003年第5期
    沈红芳:《东亚金融危机理论纷争与危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摘自《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
    沈红芳:《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与变迁研究》,摘自《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沈红芳:《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管窥》,摘自《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沈红芳:《东盟四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逆向转变》,摘自《亚太经济》2000年第5期
    沈红芳:《菲律宾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特点》,摘自《亚太经济》2003年第2期
    谷书堂、禹在基:《从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对亚洲模式的思考——以韩国经济模式为案例的分析》,摘自《经济评论》1999年第3期
    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编陈刚等译《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陈力峰:《并未终结的东亚模式:略论东亚模式及其前景》,摘自《亚太经济》1999年第4期
    陈平著《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丁美洲经济结构改革(1973—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陈平、杨志敏:《从阿连德革命到“新保守主义试验”拉美新自由主义兴起的经济与政治》,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陈漓高:《东亚金融危机与时代大趋势》,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
    单玉丽:《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东亚模式”》,摘自《亚太经济》2000年第3期
    周先平:《韩国金融自由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摘自《当代亚太》2005年第1期
    周芳芸:《东亚金融危机后两种复兴模式的比较》,摘自《亚太经济》2000年第2期
    周道许编著《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庞中英:《东亚金融危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摘自《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1-2期
    庞中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教训与影响》,摘自《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1期
    罗文东:《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分析》,摘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6年第5期》
    金仁淑:《从东亚金融危机看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四大矛盾问题》,摘自《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金英姬:《20世纪80-90年代的韩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自由化》,摘自《当代韩国》2001年春季号
    侯若石:《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东亚金融危机》,摘自《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6期
    赵志耘、郭庆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亚洲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的分析》,摘自《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2期
    赵春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命运与发展前景》,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赵洪、孙谦:《东盟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反思》,摘自《东南亚》1999年第2期
    赵洪:《东盟与东亚经济合作》,摘自《亚太经济》2006年第4期
    唐袅:《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别名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桑红:《东亚金融危机问题研究综述》,摘自《高校社科信息》1999年第4期
    秦亚青、王燕:《建构共同体的东亚模式》,摘自《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贾根良:《重新理解东亚模式:演化经济学的新框架》,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郭天明:《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再认识》,摘自《科学经济社会》第23卷总第101期2005年第4期
    顾钰民、伍山林《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4版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4版
    高歌、张红凤:《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带给我们什么》,摘自《山东经济》总143期第6期2007年11月
    崔朝东:《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大的自我调整及其影响和启示》,摘自《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5期
    曹伯龙:《东亚金融危机成因的系统性分析》,摘自《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梁勇著《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黄静波:《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摘自《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彭五堂:《弗里德曼和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摘自《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窦胜祥:《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金融危机:原因及启示》,摘自《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
    詹晓宁、滕维藻:《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兼论跨国并购对东亚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影响》,摘自《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翟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印尼民主化进程的干预》,摘自《外交评论》总第83期2005年8月
    樊纲:《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政策、制度与危机应对》,摘自《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3-4期
    樊勇明:《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机制》,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3期
    戴平辉:《结构性权力下的美国霸权》,摘自《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1期
    魏永芬编著《金融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Aiko Ikeo,conomic development in twentieth century East Asia (Routledge 1997)
    Akio Hosono and Neantro Saavedra-Rivano:East Asian miracl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 Macmillan Pr. 1998)
    Amitav Acharya: 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Routledge,2001)
    Bell Daniel: Beyond liberal democracy( The Univ. Pr. 2006) 13 Kohli Harinder., Mody Ashoka.and Walton Michael: Choices for efficient private provis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East Asia (World Bank, 1997)
    Clark D.Neher, Ross Marley: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Westview Pr. 1995)
    Clive J.Christie:A modern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Tauris Academic Studies,1996)
    Curley Melissa and Thomas Nick: Advancing East Asian regionalism (Routledge,2005)
    David B.Dewitt, Carolina G Hernandez: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in South East Asia (Ashgate Pub. 2003)
    David Kelly and Anthony Reid: Asian freedoms (Cambridge Univ. Pr. 1998)
    Edward J.Lincoln :East Asia economic regionalism
    Garry Rodan and Kevin Hewison eds.: Neoliberalism and conflict in Asia after 9/11(Routledge,2006)
    Globalization, Inequality, and "Double Movement" in East Asia. By: Kim, Wonik.
    Conference Papers -- New England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7 Annual Meeting, Gordon de Brouwer, Kawai Masahiro,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East Asia (Routledge2004) H.Hirakawa and Y-H Kim eds: Co-design for a new East Asia after the crisis (Springer,2004)
    Halib Mohammed and Tim Huxley: An introduction to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Tauris Academic Studies,1996)
    Hans C.Blomqvist,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Praeger,1997)
    Henry S. Rowen: Behind Est Asian growth (Routledge1997)
    Howard M.c.and J.E.King :Rise of Neoliberalism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A Materialist Analysis (Palgrave Macmillan,2008)
    Klenner, Wolfgang Watanabe, Hisashi: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dynamics ( Springer,2002 )
    Lee Simon and McBride Stephen eds.: Neo-liberalism, state power and global governance (Springer,2007).
    Low, Linda: 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hallenges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4)
    Neoliberal Construction of East Asian Miracle in North-South Debate: Power, Identity, and Practice. By: Yong Wook Lee. Conference Papers --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2006 Annual Meeting
    No 'return to the state':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alism against neo-liberalism. By: Kelly, Robert E.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Jun2008, Vol. 18 Issue 3,
    Peter C. Y.Chow,conomic integr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East Asia (Edward Elgar, 2007)
    Pierre-Bruno.Ruffini: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multinational investment behaviour (Edward Elgar, 2004)
    Rethinking neo-liberal state building: building post-conflict development states.Preview By: Barbara, Julien.Development in Practice, Jun2008, Vol. 18 Issue 3, pp307-318,
    Robison Richard and Hewison Kevin eds,East Asia and the trials of neo-liberalism (Routledge,2006).
    Ronald D. Palmer : Building ASEAN 20 Years of Southeast Asian Cooperation(Macmillan and Co. Ltd)
    Ronald I.McKinnon:Exchange rates under 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MIT Pr., 2005)
    Ross H McLeod, Ross Garnaut: East Asia in crisis (Routledge,1998) 21 A.E.Safarian, Wendy.Dobson: East Asia in transition (The Univ. Pr.,2002)
    Shahid Yusuf:Global change and east Asian policy initiatives (The World Bank,2004)
    Steve Chan :East Asian dynamism (Westview Pr.,1993)
    Warren I Cohen:East Asia at the center(Columan Univ. Pr.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