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铁路和港口,这两种工业化时代的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近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近代徐连经济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即肇始于东陇海路及其附属终端吞吐港的诞生。
     路、港的筹筑、面世充满了曲折、坎坷。但路港一体格局的影响又是历史性的,巨大而深远,是徐海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拐点”。其历程对今天和未来本区的进一步而言,仍不无相当的启示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学、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首先,详尽分析了变革中的徐海地区区域发展状况,接着,在解剖史料、梳理史实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东陇海路及其附属港口艰难的面世过程,特别是当时激烈的路线之争,在此基础上,以路港一体为中心,全方位探讨和论析了路、港的多维影响,最后,对徐连经济区实现振兴的路径选择提出了一点肤浅的看法。
The emergency of the railway and port , this two new kind of vehicle of industrialization times,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zone in neoteric and modern sense. The start of the formation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XuLian economic zone just began with the birth of the Eastern LongHai Road and its affiliated terminal port.
     The planning and coming into being of the road and the port was full of difficulties and frustrations. However,its influence was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t was huge and far-reaching.It was the grave turn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XuHai region.It is still exerting great illumination to its present and further development.This article,employ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s , history and geography , firs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of XuHai region during transformation in detail,then by analyzing and sorting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facts,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enduring process to build the road and port,especially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n the route,and based on all these,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multidimensional effect of the road and port comprehensively,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humble advice on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XuLian economic zone.
引文
①叶依广:《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 页。
    ②郭振淮:《经济区与经济区划》,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 页。
    ③郭振淮:《经济区与经济区划》,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 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年版,第 64 页。
    ②叶依广:《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 页。
    ③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53 页。
    ④于建玮:《经济发展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2 页。
    
    ①张明龙:《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05 页。
    ②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 页。
    ①根据 1910 年海关关册杭州口报告,火车各类货物运费平均相当于拖轮运费的 86%;根据国民政府铁道部调查资料,1934 年火车各类货物运费平均,大约相当于汽车运费的 24%,驴、马车运费的 38%。见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 页。
    ②武伟:《铁路经济带与点轴开发及其结构系统》,《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 年第 2 期。
    ③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7—140 页。
    ①杨玉生:《港口发展与沿海经济》,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13 页。
    ①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民国四十三年),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 93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2年版,第 402 页。
    ②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29—132 页。
    ③“苏北”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有关其界定,目前有几种不同看法。一是与“苏南”相对,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区,即传统的“江北”。二是以灌溉总渠为界的“淮河以北”地区,“东临黄海,西接皖豫,北毗山东”,包括今天的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及盐城市的部分地区(姜新著《苏北近代工业史》)。三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区域,“主要由里下河平原及东面的沿海平原组成,即废黄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黄海海岸以西的平原地区”,包括原淮阴、盐城、扬州三市所辖各县及南通市部分辖县(吴必虎著《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另外就是近年来流行的三个板块区分法,即苏南、苏中、苏北,苏北指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宿迁五地级市。为理解和研究方便,本文亦采用此三分法。
    ①武同举:《淮系年表全编》第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9 年版,第 1—2 页。
    ②《宋史·河渠志》,转引自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37 页。
    ③章开沅:《张謇与近代社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0 页。
    ④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五《风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252 页。
    ①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五《风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253 页。
    ②荀德麟:《论黄淮水患对淮阴的改造》,《江淮水利史论文集》,第 37 页。
    ③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五《风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253 页。
    ④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8 页。
    ⑤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五《风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253 页。
    ⑥(清)唐仲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舆地考·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64 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77 页。
    ⑦连云港政协:《连云港文史资料》(第 7 辑),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0—31 页。
    ⑧韦恒:《一个区域的工业化之路——苏南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 页。
    ⑨殷惟和:《江苏六十一县志》(下卷),《赣榆县·村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①张謇,王豫照:光绪《赣榆县志》,卷三《建置·集镇》,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0 年版,第 65 页。
    ②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舆地考·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64 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77 页。
    ③张謇,王豫照:光绪《赣榆县志》,卷 4《疆域·风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年版,第 107 页。
    ④张謇,王豫照:光绪《赣榆县志》,卷 4《疆域·风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年版,第 107 页。
    ⑤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4 页。
     ①沈蕃:《辛亥前后的江北名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 8 辑),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 151 页。
    
    ①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99 页。
    ②徐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徐州文史资料》(第 8 辑),1988 年版,第 14 页。
    ③朱炳旭:《明海州史小录》,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 页。
    ④谈迁:《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97 页。
    ①殷惟和:《江苏六十一县志》(上卷),《淮阴·城市》,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91 页。
    ②(清)唐仲冕:《重修山阳县志》,卷四《漕运》,《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55 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③吴锡麒:《还京杂记》,见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三补编》,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38 页。
    ④光绪《淮安府志》,卷二《疆域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03 页。
    ⑤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第 300 页。
    ⑥范以煦:《淮壖小记》卷四。
    ⑦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第 338 页。
    ⑧咸丰《清河县志》,卷三,《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55 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0 页。
    ⑨谈迁:《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16、204 页。
    ⑩荀德麟:《淮阴市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 16 页。
    ①光绪《淮安府志》,卷二《疆域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0 页。
    ②这则材料摘自淮安绅商于 1905 年修建的恩公路碑碑记,此碑仍在楚州城区内。转引自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03 页。
    ③殷惟和:《江苏六十一县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91 页。
    ④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城市地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93—196 页。
    ⑤殷惟和:《江苏六十一县志》,《宿迁县·城市》,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103 页。
    ①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城市地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97 页。
    ②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城市地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00—201 页。
    ③陶澍:《筹议海运折子》,《陶文毅公全集·奏疏》卷八《海运》,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 年。
    ④程袖峰:《淮郡典故》,卷一“山川类”中的“草湾河”条,上海图书馆藏。
    ⑤沈葆桢:《漕项无从划拨海运难以议分折》,光绪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沈文肃公政书》卷七《两江总督任内奏折》。见吴元炳:《沈文肃公政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6 辑),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1521 页。
    ⑥《续清河县志》,卷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⑦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王家营志·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⑧殷惟和:《江苏六十一县志》,《宿迁县·城市》,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103 页。
     ①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64 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谢彬:《中国铁道史》,上海:中华书局 1929 年版,第 386 页。
    ②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民国四十三年),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 93 辑),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00 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160 页。
    ④赵如珩:《江苏省鉴》,第五章第二节“交通”,上海:新中国建设学会,1934 年版。
    ①《张之洞致盛宣怀电》(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六日),盛宣怀:《愚斋存稿》(第 26 卷),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年版,第 12 页。
    ②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第 8 册),南京,1935 年版,第 588 页。
    ③《盛宣怀致李鸿章电》(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一日),盛宣怀:《愚斋存稿》(第 27 卷),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年版,第 3 页。
    ④《盛宣怀致总署电》(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盛宣怀:《愚斋存稿》(第 25 卷),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年版,第 31 页。
    ⑤《盛宣怀致李鸿章电》(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盛宣怀:《愚斋存稿》(第 26 卷),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年版,第 1 页。
    ⑥《盛宣怀预筹铁路还款并保全支路折》(光绪二十五年十月),盛宣怀:《愚斋存稿》(第 4 卷),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7 页。
    ⑦《陈夔龙、盛宣怀会奏请展造开封、河南支路议定合同折》(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二十日),(清)朱寿朋:《东华录·光绪朝》(第 182 卷),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第 13 页。
    ⑧《邮传部尚书林绍年奏拟请续借汴洛比款折》,邮传部参事厅:《邮传部奏议类编·路政》,第 24—25 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006 页。
    ②《吕大臣及张袁两军机会奏津浦路线取道皖境并准苏路公司赶筑北线折》,《申报》,1908 年 4 月 19 日,第 4 版。
    ③许鼎霖:《苏路北线意见书》,《申报》,1908 年 9 月 15 日,第 4 版。
    ①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第 16 册),南京:1935 年版,第 79 页。
    ②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006 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007 页。
    ④《苏路股东会应议事件意见书》,《申报》,1908 年 3 月 19 日,第 2 版。
    ⑤(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 年版,第 7 页。
    ⑥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79 页。
    ⑦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95 页。
    ⑧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06—107 页。
    ⑨曾鲲化:《中国铁路史》,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98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37 页。
    ⑩《筹商开办汴淮铁路》,《申报》,1907 年 2 月 18 日,第 5 版。
    ①《苏路股东会应议事件意见书》,《申报》,1908 年 3 月 19 日,第 2 版。
    ②《苏州商会研究苏路南北线情形》,《申报》,1908 年 6 月 22 日,第 5 版。
    ③《清江浦绅商学界对于苏路北线意见书》,《申报》,1908 年 9 月 19 日,第 4 版。
    ④《淮安绅商学界对于苏路北线之意见书》,《申报》,1908 年 9 月 17 日,第 4 版。
    ⑤《淮扬徐三属旅宁同乡致调查员唐沈二君书》,《申报》,1908 年 8 月 24 日,第 4 版。
    ⑥《苏路北线近闻》,《申报》,1908 年 7 月 15 日,第 4 版。
    ⑦《淮扬徐三属旅宁同乡致调查员唐沈二君书》,《申报》,1908 年 8 月 24 日,第 4 版。
    ⑧《续记苏路股东开会事》,《申报》,1908 年 3 月 31 日,第 4 版。
    ①许鼎霖:《苏路北线意见书》,《申报》,1908 年 9 月 15 日,第 4 版。
    ②《清江浦绅商学界对于苏路北线意见书》,《申报》,1908 年 9 月 19 日,第 4 版;《卢守于令查勘瓜清路线会同清河县上江督苏抚禀》,《申报》,1908 年 9 月 19 日,第 4 版。
    ③《苏路公司股东会纪事》,《申报》,1909 年 4 月 16 日,第 3 版。
    ④《清史稿·职官六》,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3467 页。
    ⑤张嘉璈:《中国铁道建设》,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6 年版,第 10 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157 页。
    ②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160 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160—1161 页。
    ④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161 页。
    ⑤《邮传部奏勘明开徐海清路线情形筹拟及时兴办折》,《申报》,1910 年 3 月 19 日,第 2 版。
    ①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民国四十三年),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 93 辑),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02 页。
    ②谢彬:《中国铁道史》,上海:中华书局 1929 年版,第 393 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236 页。
    ④《苏路总理复旅京股东单束笙书(改线借款抵制部办)》,《申报》,1911 年 3 月 10 日,第 4 版。
    ⑤《徐通铁路呈请借债自筑》,《申报》,1911 年 5 月 25 日,第 4 版。
    ⑥《苏路总理复旅京股东单束笙书(改线借款抵制部办)》,《申报》,1911 年 3 月 10 日,第 4 版。
    ⑦《邮传部照会苏路公司文》,《申报》,1911 年 7 月 5 日,第 5 版。
    ①《邮传部照会苏路公司文》,《申报》,1911 年 7 月 5 日,第 5 版。
    ②《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卷首十页,1936 年上海版。转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919 页。
    ③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1—112 页。
    ④交通部:《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下集),北京:1922 年版,第 3 页。
    ①徐协华:《中国港务问题手稿》第七章第一页。转引自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1 页。
    ②赵如珩:《江苏省鉴》,第五章第二节“交通”,上海:新中国建设学会 1934 年版。
    ③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5—46 页。
    ④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2 辑),政协出版社,1984 年版,第 52 页。
    ①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8 辑),政协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55—156 页。
    ②《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四,《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 97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0—21 页。
    ①赵如珩:《江苏省鉴》,第六章“实业”第五节第五目“连云港”,上海:新中国建设学会 1934 年版。
    ②《海兰路选择海口之争点》,《申报》,1913 年 4 月 2 日,第 6 版。
    ③许绍遽:《连云一瞥》,彭云:《海州文献丛书》(第 1 辑),连云港报社印刷厂 1990 年版,第 24 页。
    ④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8 辑),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55—156 页。
    ①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第 14 册),南京:1935 年版,第 552—553 页。
    ②《陇海路进行计划》,《民国日报》,1920 年 6 月 1 日,第 7 版。
    ③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第 14 册),南京:1935 年版,第 567—568 页。
    ④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8 页。
    ⑤《陇海路工近况》,《申报》,1923 年 4 月 20 日,第 6 版。
    ⑥谢 彬:《中国铁道史》,上海:中华书局 1929 年版,第 265 页。
    ①《苏议员对陇海路意见》,《民国日报》,1923 年 5 月 15 日,第 7 版。
    ②《苏议员请缓筑陇海路东段》,《申报》,1923 年 5 月 6 日,第 10 版。
    ③《陇海路南北线争点之剧烈》,《民国日报》,1923 年 5 月 29 日,第 10 版。
    ④《海门各界争陇海路线》,《民国日报》,1923 年 5 月 22 日,第 7 版。
    ⑤《陇海路路线问题(赞成京同乡主张)》,《申报》,1923 年 5 月 13 日,第 10 版。
    ⑥《陇海改线与张謇之意见》,《申报》,1923 年 6 月 9 日,第 10 版。
    ⑦《陇海路路线问题(赞成京同乡主张)》,《申报》,1923 年 5 月 13 日,第 10 版。
    ①《陇海改线与张謇之意见》,《申报》,1923 年 6 月 9 日,第 10 版。
    ②《陇海路南北线争点之剧烈》,《民国日报》,1923 年 5 月 29 日,第 10 版。
    ③《旅京海人对陇海覆勘之声明》,《申报》,1923 年 12 月 15 日,第 6 版。
    ④《陇海路将继续开工》,《民国日报》,1923 年 7 月 19 日,第 7 版。
    ⑤《苏人争陇海南北线问题》,《申报》,1923 年 5 月 15 日,第 6 版。
    ⑥《陇海路线问题争议未己》,《申报》,1923 年 5 月 29 日,第 7 版。
    ⑦《旅京海人对陇海覆勘之声明》,《申报》,1923 年 12 月 15 日,第 6 版。
    
    ①《陇海路路线问题》,《申报》,1923 年 5 月 13 日,第 10 版。
    ②《陇海改线与张謇之意见》,《申报》,1923 年 6 月 9 日,第 10 版。
    ③《陇海终点问题》,《申报》,1923 年 5 月 22 日,第 10 版。
    ④沈蕃:《辛亥前后的江北名流》,连云港政协:《私企旧事》,政协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0 页。
     ①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1 页。
    
    ①《大公报》,1933 年 11 月 10 日,第 4 版。
    ②刘峻峰:《陇海铁路终端海港》,《工程》,第 12 卷第 2 期,1937 年 2 月。
    ③《陇海路近况(东段支路)》,《民国日报》,1931 年 11 月 10 日,第 1 版。
    ①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数据》(中文部分),第九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42 页。
    ②《陇海老窑车站建筑中》,《申报》,1935 年 4 月 4 日,第 9 版。
    ③赵如珩:《江苏省鉴》,第六章“实业”第五节第五目“连云港”,上海:新中国建设学会 1934 年版。
    ④夏开儒:《海港与开港计划》,重庆:青年书店 1941 年版,第 64 页。
    
    
    ①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2 页。
    ②连云港档案馆藏《陕西各界连云港考察记》。
    ①刘洪石:《一座神奇的城市—新浦》,《连云港论坛》,2002 年第 3 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300—301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371 页。
    ④连云港政协:《新浦街的变迁》,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3—15 页。
    ⑤连云港政协:《新浦街的变迁》,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3—15 页。
    ①连云港政协:《新浦街的变迁》,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1 页。
    ②张传藻,曹寿田:《海州史话》,连云港:海州区委宣传部 1987 年版,第 54 页。
    ③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1 辑),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3 页。
    ④曹寿田:《连云港市近代经济基本状况及其特点》,连云港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私企旧事》2000 年版,第 6页。
    ⑤连云港政协:《新浦街的变迁》,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39 页。
    ⑥连云港政协:《新浦街的变迁》,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60 页。
    
    ①连云港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私企旧事》,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0 页。
    ②《苏建长将察勘连云港市政区》,《申报》,1934 年 2 月 23 日,第 9 版。
    ③《连云市划界范围确定》,《申报》,1935 年 8 月 15 日,第 3 版。
    ①连云港档案馆藏《陕西各界连云港考察记》。
    ②《铁道半月刊》,1936 年第 9 期,第 32 页。
    ③刘洪石:《一座神奇的城市—新浦》,《连云港论坛》,2002 年第 3 期。
    ④连云港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私企旧事》,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 页。
    ⑤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 年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941—942页。
    ①王有声:《灌云墟沟渔业之调查》,实业部上海鱼市场筹备委员会编:《水产月刊》,第 1 卷第 6 期,1934 年,第26 页。
    ②王有声:《灌云墟沟渔业之调查》,《水产月刊》,第 1 卷第 6 期,1934 年,第 26 页。
    ③王刚:《连云港在渔业上之地位及应有之设施》,《水产月刊》,第 1 卷第 9 期,1935 年。
    ④《水产月刊》,第 1 卷第 11 期,1935 年。
    ⑤《水产月刊》第 3 卷第 7 期,1936 年。
    ⑥《陇海路东段完成后之徐州(海产由铁路运销内地)》,《申报》,1925 年 10 月 10 日,第 11 版。
    
    ①王刚:《连云港在渔业上之地位及应有之设施》,《水产月刊》,第 1 卷第 9 期,1935 年。
    ②《水产月刊》第 1 卷第 5 期,1934 年。
    ③《水产月刊》第 1 卷第 5 期,1934 年。
    ④连云港档案馆藏《陕西各界连云港考察记》。
    ①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商业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27 页。
    ②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7 辑),政协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54 页。
    ③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商业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28 页。
    ④连云港政协:《新浦街的变迁》,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1 页。
    ⑤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7 辑),政协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64—169 页。
    ⑥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4 辑),政协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 页。
    ⑦李洪甫,姚芝庆:《连云港市经济史料》,连云港经济学会 1985 年版,第 145 页。
    ⑧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5 辑),政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7 页。
    ⑨《东海民报》,1929 年 3 月 20 日,第 4 版。
    ⑩刘峻峰:《陇海铁路终端海港》,《工程》,第 12 卷第 2 期,1937 年 2 月。
     ①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7 辑),政协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38—158 页。
    ①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历科题名碑录》(清代部分),第 3 册、第 4 册。
    ②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连云港教育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③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连云港教育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④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连云港教育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 页。
    ⑤李洪甫:《连云港地方史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86 页。
    ⑥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连云港教育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 页。
    
    ①李洪甫:《连云港地方史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86 页。
    ②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5 辑),政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5 页。
    ③李洪甫:《连云港地方史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76—377 页。
    ④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6 辑),政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5 页。
    ⑤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98 页。
    ⑥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6 辑),政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1—66 页。
    ⑦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6 辑),政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3 页。
    
    ①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4 辑),政协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3 页。
    ②刘振殿:《创建新浦天后宫记》,《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7 辑),政协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48 页。
    
    ①连云港档案馆藏《陕西各界连云港考察记》。
    ②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1 页。
    ①连云港档案馆藏《陕西各界连云港考察记》。
     ①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4 页。
    ①余明侠:《晚清时期(1882—1911 年)徐州近代工业发展概述》,《学海》,2000 年第 1 期。
    ②胡碧澄:《灌叟撮记》,第 5—6 页。
    ③胡恩燮:《患难一家言·序》,《白下寓园集》卷八。
    ④曹洪涛:《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7 页。
    ⑤《我国铁路沿线区煤产运销之研究》,《铁道半月刊》,第 2 卷第 3 期,1935 年。
    ⑥郑良玉:《今日徐州》,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2 年版,第 221 页。
    ①曹洪涛:《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7 页。
    ②根据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154 页数据推算所得。
    ③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24 页。
    ④曹洪涛:《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 页。另外根据顾朝林先生的“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1933-1936 年)列表”,徐州也位处 10-20 万人口城市之列,见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76 页。
    ⑤《徐州筑路西迅(造成二百英里)》,《民国日报》,1924 年 5 月 29 日,第 6 版。
    ⑥《徐州市政之新改进(修筑环城马路)》,《民国日报》,1926 年 5 月 12 日,第 4 版。
    ⑦《徐州实行拆城》,《民国日报》,1928 年 1 月 18 日,第 2 版。
    ⑧王培棠:《江苏省乡土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43 页。
    ⑨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城市历史地理》,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8 页。
    
    ①徐盈:《徐海一带》,《国闻周报》,第 13 卷第 34 期,1937。
    ②赵尔巽:《清史稿》,卷 58·志 33·地理 5,北京: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1991 页。
    ③徐盈:《徐海一带》,《国闻周报》,第 13 卷第 34 期,1937。
    ④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商业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 页。
    
    ①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东方杂志》,第 27 卷第 6 期,1930 年 6 月。
    ②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5 辑),政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1 页。
    
    ①转引自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 年版,第 231 页。
    ②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轻工业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4 页。
    ③何炳贤:《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 1933 年版,第 71 页。
    ④《徐州林业好现象》,《民国日报》,1924 年 3 月 11 日,第 7 版。
    ⑤转引自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 年版,第 232 页。
    
    ①《徐州农产输出之调查》,《民国日报》,1926 年 7 月 24 日,第 4 版。
    ②何炳贤:《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 1933 年版,第 71 页。
     ①沈嘉荣:《江苏史纲》(近代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98—202 页。
    ①根据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张同铸《江苏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 年版)、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等书整理而得。
    ②刘广京:《1862—1874 年英美在华轮运业的竞争》,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29 页;郭孝义:《江苏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2 页。
    ③刘荫棠:《江苏公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2、282 页。
    ④何炳贤:《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 1933 年版,第 74 页。
    ⑤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58 页。
    ⑥徐州冶金局:《徐州冶金志》(未刊稿),1985 年版,第 18 页。
    ⑦《江苏省建设月刊》,第 2 卷第 2 期,1935 年。转引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课题组:《江苏史纲》(近代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11—413 页。
    ⑧荀德麟:《淮阴市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 页。
    ①钱钟汉:《抗战前无锡六个民族工业系统的原始资本积累及其发展变化》,江苏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第 10 页。
    ②王同楼,吕焕泰:《永泰丝厂史料》,无锡政协档案,第 3 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258 页。
    ④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4 辑),北京:三联书店 1961 年版,第 95 页。
    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课题组:《江苏史纲》(近代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12 页。
    ⑥彭安玉:《近代江苏市镇化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93 年第 4 期。
    
    ①《山阳县(淮安)志》(民国十一年),卷一,《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55 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②董献吉:《徐州市志》,北京:中华书局 1994 年版,第 873 页。
    ③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4 页。
    ①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数据》(中文部分),第九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18 页。
    ②《苏省筹筑通海铁路(全部经费七千余万元官商分筹,今年六月开工明年年底完成)》,《申报》,1934 年 4 月 16日,第 10 版。
    ③《铁道部计划兴筑镇东铁路(镇江—东台)》,《申报》,1935 年 4 月 29 日,第 7 版。
    
    ①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5 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71—515、649—664 页;《江苏统计年鉴·2006 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79—534 页。
    
    ①张嘉璈:《中国铁道建设》,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6 年版,第 111 页。
    ②《列宁全集》,第 2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年版,第 347 页。
    
    ①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 1976 年版,第 1 页。
    ②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4 页。
    ③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 页。
     ① 夏开儒:《海港与开港计划》,重庆:青年书店 1941 年版,第 63 页。
    ②《连盐铁路列入“十一五”规划》,《新华日报》,2006 年 11 月 10 日,A3 版;《淮安四年后新建三条铁路》,《新华日报》,《新华日报》,2006 年 12 月 12 日,A3 版。
    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1、2、4、5、6、7、8 辑),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
    徐州市政协:《徐州文史资料》(第 8 辑),1988 年版。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奏疏》(卷 8),海南出版社 2000 年版。
    吴元炳:《沈文肃公政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6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7 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 8 辑),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 1、3 册),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盛宣怀:《愚斋存稿》(第 26 卷),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5 年版。
    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第 8、14、16 册),1935 年版。
    (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 182 卷),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邮传部参事厅:《邮传部奏议类编·路政》,1908 年版。
    交通部:《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下集),1922 年版。
    《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 4),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 97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3 年版。
    连云港政协:《私企旧事》,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2000 年版。
    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数据(中文部分)》(第九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连云港档案馆藏《陕西各界连云港考察记》。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5 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 22 卷),人民出版社 1955 年版。
    连云港政协:《新浦街的变迁》,连云港政协出版社 1989 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 年下册),科学出版社 1957年版。
    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历科题名碑录》(清代部分)。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4 辑),三联书店 1961 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王同楼,吕焕泰:《永泰丝厂史料》(二),无锡政协档案。
    李洪甫,姚芝庆:《连云港市经济史料》,连云港经济学会 1985 年版。
    胡碧澄《灌叟撮记》。
    胡恩燮《患难一家言·序》,《白下寓园集》卷 8。
    《清史稿》(职官六),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乾隆《淮安府志》(卷 15),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 年版。
    王士性:《广志绎》(卷 2),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 10),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64 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谈迁:《北游录》,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重修山阳县志》(卷 4),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55 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三补编》,辽海出版社 2005 年版。
    光绪《淮安府志》(卷 2),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 年版。
    范以煦:《淮 小记》(卷 4)。
    咸丰《清河县志》(卷 3),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55 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荀德麟:《淮阴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程袖峰:《淮郡典故》(卷 1),上海图书馆藏。
    《续清河县志》(卷 1),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王家营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 10),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64 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光绪)《赣榆县志》(卷 3),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0 年版。
    许绍遽:《连云一瞥》,海州文献丛书·第 1 辑,连云港报社印刷厂 1990 年版。
    民国《山阳县(淮安)志》。
    徐州冶金局:《徐州冶金志》(未刊稿),1985 年版。
    王培棠:《江苏省乡土志》,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东海民报》;《国闻周报》;《新华日报》(2006 年);
    《铁道半月刊》;《水产月刊》;《工程》;《东方杂志》;《连云港论坛》;
    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 93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2 年版。
    武同举:《淮系年表全编》(第 1 册),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9 年版。
    殷惟和:《江苏六十一县志》(上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谢彬:《中国铁道史》,中华书局 1929 年版。
    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 1934 年版。
    (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 年版。
    曾鲲化:《中国铁路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98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8 年版。
    张嘉 :《中国铁道建设》,商务印书馆 1946 年版。
    夏开儒:《海港与开港计划》,重庆青年书店 1941 年版。
    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 1976 年版。
    何炳贤:《中国实业志·江苏省》,1933 年版。
    叶依广:《区域经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版。
    郭振淮:《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8 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年版。
    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于建玮:《经济发展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
    张明龙:《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年版。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杨玉生:《港口发展与沿海经济》,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
    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0 年版。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 1990年版。
    章开沅:《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江淮水利史论文集》。
    韦恒:《一个区域的工业化之路—苏南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朱炳旭:《明海州史小录》,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3 年版。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江苏地理研究室:《江苏城市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年版。
    张传藻,曹寿田:《海州史话》,海州区委宣传部 1987 年版。
    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 年版。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李洪甫:《连云港地方史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
    郑良玉:《今日徐州》,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2 年版。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沈嘉荣:《江苏史纲·近代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荀德麟:《淮阴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 年版。
    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 年版。
    刘荫棠:《江苏公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年版。
    郭孝义:《江苏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0 年版。
    刘广京:《1862~1874 年英美在华轮运业的竞争》,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张同铸:《江苏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 1993 年版。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曹洪涛:《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 年版。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4 年版。
    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连云港教育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商业分志》,方志出版社 2000 年版。
    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轻工业分志》,方志出版社 2000 年版。
    武伟:《铁路经济带与点轴开发及其结构系统》,《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 年第 2 期。
    余明侠:《晚清时期(1882~1911 年)徐州近代工业发展概述》,《学海》,2000 年第1 期。
    彭安玉:《近代江苏市镇化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93 年第 4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