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行为体之一。一个国家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的多少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正在迅速适应世界潮流,不仅继续重视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也越来越重视和鼓励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伴随着中国产品迅速走向世界,中国企业也在加速进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跨国公司”。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实力较强,民营企业则经济实力较弱,并且和西方的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动则上百年的海外经营相比,中国企业成立的时间相对较晚,走向海外的历史则更是短暂。首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大多都是国有企业,在论述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时大多列举的是国有企业。众所周知,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更多的是购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并不是纯粹的企业发展战略。例如:中石油和中石化近年来在海外大举收购海外油气资源,不仅仅是企业在最求利润最大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非常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要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要均衡发展,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例过高,以及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例过低都是不合理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太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
     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促发展,是每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根据笔者六年多以来的亲身经历,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频频出现恶性竞争,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恶性肿瘤”,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当某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热点、而我国最先进入该国的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收益时,常常出现国内一批企业蜂拥而至的现象,在获取投资项目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相互拆台、自相残杀的情况,使东道国政府或其企业坐收渔利。许多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的招标中故意争取两家、甚至多家中国公司同时投标,往往引发中国企业进行血拼。其结果就是中国公司中标以后,由于合同价格过低而面临种种困难,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
     日本和韩国企业的经验值得重视。因为它们相信,即便是本国竞争对手在海外竞争的失败,也是自身的失败,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民族产业的失败。这是一种成熟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良好心态的体现,很值得中国企业效法。在中国企业整体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还远落后西方企业的现状下,任何一个企业所代表的都是中国企业的整体品牌,需要中国企业共同维护。同时,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尽快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恶性竞争。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迅速发展以及欧洲和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重心东移趋势明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备了对外投资的资本和科技实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高,中国企业产生了对外投资的强烈愿望;而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又急需中国的资金帮助西方世界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急需的资金由于西方资本的撤出而陷入困境,中国不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投资日益受到热烈欢迎。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本文提到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相对的。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企业就能把海外发展面临的挑战转变成机遇。同样,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吸取其他国内外企业海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机遇也将不复存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之路也将充满荆棘。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国有大型企业将继续积极进行海外投资,中小企业也将纷纷加入海外投资的浪潮。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最终将实现从“世界工厂”的生产大国向制造业超级大国和“世界市场”的转化,即实现从粗放工业模式向创新的后工业模式的转变。届时中国这个全球商品生产国、技术进口国将转变为新技术输出国和商品进口国。
During glob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rebecoming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actors. The number of famous transnationalcorporation has becoming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When it comes to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government not only continues to absorbmore foreign investments, bu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improve Chinese corporationsto invest worldwide.
     Since China becomes an official member of WTO on December11th,2001,Chinese foreign trade increased rapidly, Chinese corporations started joining the waveof globalization of world economy. In2003, Decision of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16th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said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is part of building socialist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building a more activate and opened economic system.
     In2007, Report of the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said it’s necessary toadhere to “going out” and “bringing in” policy for it’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new advanta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during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2012, Report of the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saidwe had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going ou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operations and foster a number of world-clas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Since China has long history of socialist planned economy, State OwnedEnterprises(SOE) is stronger than private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western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which have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Chinese enterprises were established very late. The history of overseas investment iseven shorter. So, at the beginning stage, most of enterprises going out are SOEs. Aswe all kn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upports the foreign investment by SOE. TheSOEs foreign investments are execut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rategy.
     Since China has long history of socialist planned economy, SOE is stronger thanprivate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wester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which have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Chinese enterprises were established very late.The history of overseas investment is even shorter. So, at the beginning stage, most of enterprises going out are SOEs. As we all kn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upports theforeign investment by SOE. The SOEs foreign investments are executing the Chinesegovernment strategy.
     Private enterprises foreign investment is much slower compared with SOEs. Thenatur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OEs andprivate enterprises. It’s not reasonable if the SOEs accounted for too much of the total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r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accounted for too little of the total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long term, small scal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sforeign investment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direct investment.
     Surviving in the competition and developing in the competition is the only wayfor development of every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ofmore than six years, vicious competitions among Chinese enterprises appear fluently.Vicious competition has become a “cancer”for overseas development of Chineseenterprises. It not only harms their own economic interests, but also harms the overallimag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Korean enterprises worthy of China Enterprisesattention. They believe that even their competitors failed to compete overseas is alsotheir failures. Because it means a failure of their country’s national industry. This is amature competitive market environment reflecting good business mind and worthy ofChinese enterprises following. The overall strength and brand influence of Chineseenterprises is far behind the Western companies under the status quo. Any Chinesebrand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overall brand of all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shouldbe safeguard jointly. Meanwhile, the concerni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industry associations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fullinvestig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o avoid overseas vicious competition of Chineseenterprise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and thefinancial crisi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eastward trend of the worldeconomy is obvious. The position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especially China, in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continues to increase. After morethan30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modern enterprises system, have the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for overseasinvestment. Favorab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reason for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direct investment are relative. If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learn lessons from theenterprises of Western countries,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be able to transform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 vice vers.
     As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join the wave of overseas investment,China will eventually realize the transform from the “world factory”model of theproduction power to “world market”.
引文
①见党的十四大报告。
    ②见党的十五大报告。
    ③见党的十六大报告。
    ①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见党的十七大报告。
    ③见党的十八大报告。
    ①储信艳:总理卖高铁,变身“超级推销员”,《新京报》,2013年12月3日。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3/12/03/295611.html
    ①李汉君:《中国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②Stephen Herbert Hymer: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0.
    ①何春超:《国际关系史(1945——1980)》,法律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55-56页。
    ①H. G. Johnson (1970):“The Efficiency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in C. p.Kindleberger (ed.)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 Symposiu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②H. G. Johnson (1977):“Economic Benefits”, in H. R. Hahlo, J. G. Smith and R. W. Wright (eds) Nationalism and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egal,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Aspects, Netherlands: A. W. Sijhoff.
    ③R. E. Caves:”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38,February,1971.
    ①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73.
    ②陈漓高等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①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1966.
    ①滕维藻、陈荫枋主编:《跨国公司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326页。
    ②赵春明主编:《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③Buckley. P. J. and Kasson. M.C.: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Press,1976.
    ④Peter J. Buckley and Mark Casson:“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1976, The Macmillan PressLtd.
    ①陈漓高等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Stephen Herbert Hymer: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 MIT Press,1976.
    ①John H. Dun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Allen&Unpin,1981.
    ①John H. Durning:“Electr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Krishna Kumar and Mcleod, Maxwell G.:Multinational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D. C. Heath and Company,1981, P.6.
    ①[日]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论》,日本钻石出版社1977年版。
    ①[美]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公司》,叶刚、杨宇光译,上海翻译公司1986年版。
    ①Lall Sanjajy: The New Multinationals, Chichester and New York,1983.
    ②洗国明主编:《国际投资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陈漓高等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2000年第4期,第14页。
    ②Jan Tinbergen,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ppendix vi,“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s.” 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③程惠芳、阮翔:《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世界经济》2004年第11期,第23~30页。
    ④陈漓高等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李汉君:《中国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②丁德章,张皖明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③丁德章,张皖明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①阮煜琳: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引发强烈关注,中新网,2014年1月11日。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01-11/5724587.shtml
    ②《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4月。
    ③《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4月。
    ①2012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简明统计,商务部网站:2013年1月18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301/20130100006031.shtml
    ①王晓雄:不断扩大的中国海外投资,《环球时报》,2013年1月19日。
    ①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2003)》
    ①胡蜂:《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①资料来源:商务部、国际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第3页。
    ①资料来源:商务部、国际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第18页。
    ②裴长洪:《中国国际商务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①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商务部、国际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当年《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②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①管克江:《打造中国印尼友谊桥》,人民网,2006年4月26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41214/4331384.html
    ①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②[美]保罗·罗伯茨:《石油恐慌》,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③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天然气或成突破口,人民日报,2012年10月26日。
    ①马振岗,甄炳禧:《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杨华:《接战略并购把企业做强做大——中海油收购印尼资产内情》,《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第11期,第20~22页。
    ③中海油跨国兼并使出大手笔——成功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油田资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网站,2002年1月8日。http://www.cnooc.com.cn/data/html/news/2002-01-18/big5/204477.html
    ④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⑤杨华:接战略并购把企业做强做大——中海油收购印尼资产内情,《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第11期,第20~22页。
    ①万宁:蓝星成功收购法国安迪苏,《中国证券报》,2006年1月24日,第12版。
    ①朱剑红:蓝星海外收购“三字经”——中国企业在海外,《人民日报》,2007年8月27日,第8版。
    ②蓝星收购发过罗地亚有机硅业务使我国有机硅生产规模跃居世界第三,《有机硅咨询》,2006年11月,第1页。
    ①朱剑红:蓝星海外收购“三字经”——中国企业在海外,《人民日报》,2007年8月27日,第8版。
    ②蓝星星火有机硅厂公司网站。http://www.lxxhsi.cn/jxxhyjgc/gywm/gsjj/A210101web_1.htm。
    ③中石化上百亿收购加能源公司,《环球时报》,2011年10月11日,第11版。
    ④中国企业注资美能源市场,《环球时报》,2012年1月5日,第11版。
    ①中国全额收购加主要油砂项目,《参考消息》,2012年1月5日,第五版。
    ②国家电网公司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公司25%股份,CCTV《经济信息联播》,2012年2月4日。http://finance.jrj.com.cn/industry/2012/02/04222112170763.shtml
    ③张艳:中国北车获孟加拉国合同动车核心技术首输国外,《京华时报》,2012年4月5日。http://news.sohu.com/20120405/n339744020.shtml。
    ④中国首次输出高铁核心技术,《参考消息》,2012年4月7日,第8版。
    ①董昌华:万向集团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公司,全景网络证券时报,2001年9月5日。http://finance.sina.com.cn/s/20010905/103875.html。
    ①李关云:浙江民企万向集团抢占美国汽配约三成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19日。
    ①李关云:浙江民企万向集团抢占美国汽配约三成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19日。
    ②闫磊:尘埃落定万向收购A123获美批准,《经济参考报》,2013年1月30日。
    ③[法]拉尔松,[中]赵纯均:《中国跨国企业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①刘杨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策略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②耿弘:《进入壁垒与现代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172页。
    ①关于海尔海外发展的内容来自于海尔官方网站,笔者进行了分析和整理,http://www.haier.net/cn/about_haier/haier_global/
    ①汪小星:华为2012年揽2202亿销售收入,《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23日。
    ①时海涛,于峰: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现代商业》,2011年4月27日。
    ①徐玲英,方霞:蒙努1737万美元收购美知名家具企业,《经理日报》,2011年10月8日,第7版。
    ①甘小虎:浙商海外抄底蒙努收购前老板杰妮芙,《青年时报》,2011年11月16日。
    ②徐岚: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机械巨头,中国资本证券网,2012年2月1日。http://www.ccstock.cn/stock/gongsi/2012-02-01/A689700.html。
    ①《三一重工泵车从上海港起航驰援日本预计24日抵达大阪》,新华网,2011年3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3/23/c_13793829.htm
    ①我国企业占据国际工程承包商225强小半江山,商务部网站,2012年11月13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difang/anhui/201211/20121108432640.html。
    ①曹开虎:中铁建沙特项目巨亏内幕:拆迁不力延误进度,《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0月29日。
    ①曹开虎:中国铁建沙特项目亏损将由国家埋单,《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6月29日。
    ①蔡燕兰:中国铁建麦加轻轨巨亏调查:10亿美元的赌注,《理财一周报》,2010年10月29日。
    ①向鹏成,牛晓晔: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失败成因及启示——以波兰A2告诉公路项目为例,《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5期,第26页。
    ①张东伟:中国公司波兰遭遇“水土不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17日,第2版。
    ②徐芸茜:央企海外投资精心亏损日甚国资委率先出手整治,《华夏时报》,2011年7月1日。
    ①杨华:《接战略并购把企业做强做大——中海油收购印尼资产内情》,《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第11期,第22页。
    ①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①陈筱红:双龙5年吞掉上汽30亿元,《北京青年报》,2009年8月3日,第B1版。
    ②陈竹,胡润峰等:完败双龙,《财经》,2009年2月16日,第1版。
    ①退出并购优尼科:中海油得到了什么?《每日经济新闻》,2005年8月3日。
    ②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①杜舟:09年IT十大丑闻:中兴通讯攻击竞争对手,《IT时代周刊》,2010年2月23日。
    ①王嘉鹏:跟随战略激化同质竞争华为中兴暗战升级成明斗,《新世纪》,2011年5月9日。
    ①一一:华为VS中兴:狼的软肋与牛的弱点,eNet硅谷动力,2011年7月14日。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1/0711/A20110711882912.shtml
    ①陶景洲:华为为什么去海外打官司,《新世纪》周刊,2011年7月4日,第24页。
    ①王敏:中铝与蒙古煤炭合同生变蒙方称煤价低拒绝履约,新华网,2013年1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1/28/c_124290786.htm
    ①09年IT十大丑闻九:中兴通讯攻击竞争对手,《IT时代周刊》,2010年2月20日,第42页。
    ①胡鞍钢:中国2011年是世纪经济增长“火车头”,中新社,2012年3月5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3-05/content_5320765.html
    ②中国外贸总额首超美国贸易规模世界第一,网易财经,2013年2月10日。http://money.163.com/13/0210/11/8NBMH8QD00253B0H.html
    ③田学科:中美专利体系之差异——访美国思科达专利事务所专利代理人马方良,《科技日报》,2012年12月21日。
    ④余晓洁:科技部公布一份中国科技实力的“清单”,新华网,2011年2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8/c_121098504.htm。
    ①冯斌:利比亚营救书写中国撤侨新篇章,《法制日报》,2011年3月1日,第9版。
    ②金焱:中海油大交易,《财经》杂志,2012年8月13日,2012年第20期,第2页。
    ①全球企业人民币使用量日增,《参考消息》,2013年7月18日。
    ①张琪:人民币超欧元成第二大常用货币,《环球时报》,2013年12月4日。
    ②马振岗,甄炳禧:《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③耿雁冰,云军:去年我国并购项目占海外投资超五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1月8日。
    ①见十八大报告。
    ②李志勇、苏雪燕——麦肯锡:中国企业低人力成本优势正在收到挑战管理提高将成竞争突破口,新华网,2012年9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9/13/c_113069047.htm
    ③黄深钢、张遥:中国还有低成本优势吗?《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7月12日。
    ①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2年5月4日。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参见“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京开幕”,《人民日报》,2012年5月4日。
    ①岳连国、刘红霞:2012年中俄贸易额创新高,新华网,2013年1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18/c_114412992.htm。
    ②王嵎生:为中印关系说句公道话,人民网,2012年12月8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2/1208/c157278-19832584.html。
    ①陈继勇,王清平: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第65页。
    ②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8》,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③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网综合,2012年4月20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4-20/content_5731324.html。
    ①全球经济中心东移趋势明显,中财网,2011年1月22日。http://www.cfi.net.cn/p20110122000727.html。
    ①张宇燕、徐秀军:《201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当代世界》,2011年第12期,第9页。
    ②翁东辉,吴洪英:世界经济在风雨中奋力前行,《经济日报》,2012年12月30日,第8版。
    ③曹辛:协力取得造福两国公民的经济成果,《南方周末》,2012年2月3日,第1版。
    ④王瑟,杨慧峰:欢迎中国来投资,《光明日报》,2012年9月3日,第3版。
    ①非洲欢迎中国投资,新华网,2011年1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30/c_121040392.htm。
    ②财富世界500强出炉中国上榜公司达69家创纪录,中国新闻网,2011年7月7日。http://www.ce.cn/macro/more/201107/07/t20110707_22528662.shtml。
    ③世界经合组织:中国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科技日报》,2006年12月6日。
    ①丁德章,张皖明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①(德)马克思·M·哈贝,佛里茨·克劳阁,麦克·R·塔姆:《并购整合并购企业成功整合的七个策略》;张一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常红晓,李永春:中国研发投入赶上发达国家均值,财新网,2012年10月26日。http://china.caixin.com/2012-10-26/100452608.html
    ②季谭:专家详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四大科技差距,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月10日。
    ①孙英兰: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12月19日。
    ②余靖静,王政: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四成左右,新华网,2011年1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1/08/c_111153743.htm。
    ①玲娜:三桶油”一天赚7.5亿仍喊亏损盲目扩张和垄断为主因,中国广播网,2012年3月30日。http://finance.cnr.cn/jjpl/201203/t20120330_509356741.shtml。
    ①Aileen S.P. Baviera:“The Influence of Domestic Politics on Philippine Foreign Policy: The case ofPhilippines-China relations since2004”,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5thJune,2012.
    ②中兴通讯在菲律宾国家宽带网项目面临考验,《财经》,2007年10月1日。
    ①石岩:中国政府力促“走出去”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新华网,2013年3月4日。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3-03/04/c_114847560.htm。
    ②丁刚、颜欢:中企在秘鲁高原铜矿建新城,《环球时报》,2013年9月23日。
    ③马振岗,甄炳禧:《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①陈知瑜:乍得暂停中石油开采活动,《环球时报》,2013年8月15日。
    ②厄瓜多尔油田招标英国媒体非议中企,《环球时报》,2013年28日。
    ①丁德章、张皖明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②马振岗,甄炳禧:《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①谭喆等:中国投资助推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新华网,2011年9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08/c_122006486.htm
    ②邱永峥,刘畅:美媒攻击中国武器出口“不负责”,《环球时报》,2012年8月28日,第3版。
    ①美2011年武器出口创历史新高,《参考消息》,2012年8月28日,第6版。
    ②美国欲联合拉美抵制“中国制造”,《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10月15日,第12版。
    ①Einhorn. Bruce:“Huawei’s3Com Deal Flops”, Businessweek. Com, February21,2008.
    ②中企威胁论是捕风捉影,《环球时报》,2912年10月13日,第6版。
    ③陈一鸣:美众院认定华为“危害美国安全”,《参考消息》,2012年10月8日,第3版。
    ④张春敏:中国企业海外并热潮的冷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8期,第39页。
    ①赵建军:国外扶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政策及其启示,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1页。
    ①姜波、刘成军:汲取美国实践经验发展我国海外经营,载《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4期,第28页。
    ②CFC系英文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简称,是指那些在避税地设立的由本国居民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外国公司。CFC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该公司建立在本国领土之外的低税区或避税地;二是该公司由本国居民直接或间接控制;三是设立CFC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对本国的纳税义务。按照“注册地标准”进行判断,CFC常常表现为由本国公司或个人控制的外国基地公司。
    ③陈凡:长臂管辖:美澳等国返程投资的监管原则,《中国外汇》,2006年第10期,第26页。
    ①王洛林:《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268页。
    ①陈漓高:《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4页。
    ②红辉:支持海外投资的美日政府经验,《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月14日,第8版。
    ①“U.S.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Program”, at http://www.state.gov/e/eeb/rls/fs/2006/22422.
    ①李富有、何娟: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7页。
    ②Quota and voating shares before and after inmplementaton of reforms agreed in2008and2010.
    www.imf.org/external/np/sec/pr/2011/pdfs/quota_tbl.pdf
    ①张广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六大风险,《经济》,2011年09期,第56页。
    ①“09年IT十大丑闻九:中兴通讯攻击竞争对手”,《IT时代周刊》,2010年2月20日,第42页。
    ②邓瑶:境外资产超4万亿国资委警示央企海外恶性竞争,《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5月10日,第19版。
    ③徐芸茜:央企海外投资惊心亏损日甚国资委率先出手整治,华夏时报,2011年7月1日。
    ①徐芸茜:央企海外投资惊心亏损日甚国资委率先出手整治,华夏时报,2011年7月1日。
    ②邢厚媛:在新起点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商报》,2005年4月11日。
    ①王岐山呼吁中美兑现彼此承诺,《参考消息》,2012年12月21日,第三版。
    ②李汉君:《中国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③李汉君:《中国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①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5%评:需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30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9-30/3365935.shtml。
    ①《2012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简明统计》,商务部网站,2013年1月18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301/20130100006031.shtml。
    1.李汉君:《中国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何春超:《国际关系史(1945——1980)》,法律出版社1986年第二版。
    3.文池,《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4.陈漓高等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滕维藻、陈荫枋主编:《跨国公司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赵春明主编:《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7.洗国明主编:《国际投资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9.《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4月。
    10.胡蜂:《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裴长洪:《中国国际商务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2.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3.马振岗,甄炳禧:《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14.刘杨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策略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耿弘:《进入壁垒与现代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8》,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7.王洛林:《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18.刘阳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策略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胡佐超、余平:《企业专利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唐风:《生死抉择》,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版。
    21.杨国安:《鲜花与荆棘: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2.周叔莲、王延中、沈志渔:《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3.谢祖墀:《方向:中国企业应该学习什么》,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24.吴晓云:《中国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战略:理论模型、检验指标及其实证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9》,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6.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0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27.赵晓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长期发展趋势》,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28.冯鹏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9.曹洪军:《中国对外投资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葛察忠、夏友富:《中国对外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政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戴宁春:《中国对外投资项目案例分析——中国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项目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夏庆杰:《可持续的中国对外投资: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33.何帆:《中国对外投资:理论与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储信艳:总理卖高铁,变身“超级推销员”,《新京报》,2013年12月3日。
    2.胡美东:中国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800亿美元,《中国日报》,2009年9月9日。
    3.《参考消息》,2012年1月5日。
    4.《环球时报》,2011年10月11日。
    5.李关云:浙江民企万向集团抢占美国汽配约三成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19日。
    6.张艳:中国北车获孟加拉国合同动车核心技术首输国外,《京华时报》,2012年4月5日。
    7.徐芸茜:央企海外投资精心亏损日甚国资委率先出手整治,《华夏时报》,2011年7月1日。
    8.李跃群:三一重工联手中信产业基金3.6亿欧元收购德国机械巨头,《东方早报》。2012年1月31日。
    9.张东伟:中国公司低价中标波兰基建因水土不服被迫中止,《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17日。
    10.中国铁建承建沙特铁路项目预计亏41亿元,《中国证券报》,2010年10月26日。
    11.陈喆:吉利15亿美元迎娶沃尔沃未来中国瑞典双总部并行,《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8月3日。
    12.张宇燕、徐秀军,《201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当代世界》,2011年第12期,第9页。
    13.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2000年第4期。
    14.程惠芳、阮翔: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世界经济》2004年第11期。
    15.杨华:接战略并购把企业做强做大——中海油收购印尼资产内情,《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第11期。
    16.万宁:蓝星成功收购法国安迪苏,《中国证券报》,2006年1月。
    17.蓝星收购发过罗地亚有机硅业务使我国有机硅生产规模跃居世界第三,《有机硅咨询》,2006年11月。
    18.董昌华:万向集团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公司,《全景网络证券时报》,2001年9月。
    19.汪小星:华为2012年揽2202亿销售收入,《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
    20.时海涛,于峰: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现代商业》,2011年4月。
    21.徐玲英,方霞:蒙努1737万美元收购美知名家具企业,《经理日报》,2011年10月。
    22.甘小虎:浙商海外抄底蒙努收购前老板杰妮芙,《青年时报》,2011年11月。
    23.曹开虎:中铁建沙特项目巨亏内幕:拆迁不力延误进度,《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0月。
    24.蔡燕兰:中国铁建麦加轻轨巨亏调查:10亿美元的赌注,《理财一周报》,2010年10月。
    25.向鹏成,牛晓晔:《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失败成因及启示——以波兰A2告诉公路项目为例》,《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5期。
    26.陈筱红:双龙5年吞掉上汽30亿元,《北京青年报》,2009年8月3日。
    27.陈竹,胡润峰等:完败双龙,《财经》,2009年2月16日。
    28.退出并购优尼科:中海油得到了什么?《每日经济新闻》,2005年8月3日。
    29.杜舟:09年IT十大丑闻:中兴通讯攻击竞争对手,《IT时代周刊》,2010年2月23日。
    30.王嘉鹏:跟随战略激化同质竞争华为中兴暗战升级成明斗,《新世纪》,2011年5月9日。
    31.陶景洲:华为为什么去海外打官司,《新世纪》周刊,2011年7月4日。
    32.田学科:中美专利体系之差异----访美国思科达专利事务所专利代理人马方良,《科技日报》,2012年12月21日。
    33.冯斌:利比亚营救书写中国撤侨新篇章,《法制日报》,2011年3月1日。
    34.金焱:中海油大交易,《财经》杂志,2012年8月13日,2012年第20期。
    35.黄深钢、张遥:中国还有低成本优势吗?《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7月12日。
    36.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2年5月4日。
    37.陈继勇,王清平: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
    38.翁东辉,吴洪英:世界经济在风雨中奋力前行,《经济日报》,2012年12月30日。
    39.曹辛:协力取得造福两国公民的经济成果,《南方周末》,2012年2月3日。
    40.王瑟,杨慧峰:欢迎中国来投资,《光明日报》,2012年9月3日。
    41.世界经合组织:中国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科技日报》,2006年12月6日。
    42.张春敏:中国企业海外并热潮的冷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8期。
    43.孙英兰: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12月19日。
    44.李富有、何娟: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5.陈凡:长臂管辖:美澳等国返程投资的监管原则,《中国外汇》,2006年第10期。
    46.姜波、刘成军:汲取美国实践经验发展我国海外经营,载《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4期。
    47.赵建军:国外扶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政策及其启示,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8.张广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六大风险,《经济》,2011年09期。
    49.邢厚媛:在新起点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商报》,2005年4月11日。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8》,李桂芳主编,2008年版。
    2.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1-9。
    3.《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4月。
    4.《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2003)。
    5.《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际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
    6.《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发会议。
    7.《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制。
    1.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1-01/20/c_121003655.htm新华网,2011年1月。
    2.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10121/12329291530.shtml新浪网,2010年1月。
    3.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11-02/2628880.shtml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
    4.http://www.ce.cn/macro/more/201107/07/t20110707_22528662.shtml中国经济网,2011年7月。
    5.http://finance.jrj.com.cn/industry/2012/02/04222112170763.shtmlCCTV《中国信息联播》,2012年2月。
    6.http://www.gov.cn/gzdt/2011-01/20/content_1782697.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月。
    7.http://news.dahe.cn/2011/06-29/100759010.html大河网,2011年5月。
    8.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301/20130100006031.shtml商务部网站,2013年1月。
    9.http://world.people.com.cn/GB/41214/4331384.html人民网,2006年4月。
    10.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5,20121026256307669.html东方财富网,2012年10月。
    11.http://www.cnooc.com.cn/data/html/news/2002-01-18/big5/204477.html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网站,2002年1月。
    12.http://www.haier.net/cn/about_haier/haier_global/海尔公司网站。
    13.http://www.huawei.com/cn/华为官方网站。
    14.http://www.ccstock.cn/stock/gongsi/2012-02-01/A689700.html中国资本证券网,2012年2月。
    15.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1/0711/A20110711882912.shtmleNet硅谷动力,2011年7月。
    16.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3-05/content_5320765.html中新社,2012年3月。
    17.http://money.163.com/13/0210/11/8NBMH8QD00253B0H.html网易财经,2013年2月。
    18.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4-20/content_5731324.html中国日报,2012年4月。
    19.http://www.cfi.net.cn/p20110122000727.html中财网,2011年1月22日。
    20.http://finance.cnr.cn/jjpl/201203/t20120330_509356741.shtml中国广播网,2012年3月30日。
    21.http://china.caixin.com/2012-10-26/100452608.html财新网,2012年10月26日。
    22.www.imf.org/external/np/sec/pr/2011/pdfs/quota_tbl.pdf Quota andvoting share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s agreed in2008and2010.
    1. Stephen Herbert Hymer: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ms: A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0.
    2. H. G. Johnson (1970):“The Efficiency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the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in C. p. Kindleberger (ed.) The InternationalCorporation: A Symposiu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3. H. G. Johnson (1977):“Economic Benefits”, in H. R. Hahlo, J. G. Smithand R. W. Wright (eds) Nationalism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egal,Economic, and Managerial Aspects, Neitherlands: A. W. Sijhoff..
    4. R. E. Caves:”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38, February,1971.
    5. 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th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6. 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1966.
    7. Buckley. P. J. and Kasson. M.C.: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 Macmillan Press,1976.
    8. Peter J. Buckley and Mark Casson:“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Enterprise”,1976, The Macmillian Press Ltd.
    9. Stephen Herbert Hymer: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 A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IT Press,1976.
    10. John H. Dun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Enterprise, London: Allen&Unpin,1981.
    11. John H. Durning:“Electr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Krishna Kumar and Mcleod, Maxwell G.: Multinationals from DevelopingCountries,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D. C. Heath and Company,1981.
    12.[日]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论》,日本钻石出版社1977年版。
    13.[美]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公司》,叶刚、杨宇光译,上海翻译公司1986年版。
    14. Lall Sanjajy: The New Multinationals, Chichester and New York,1983.
    15. Jan Tinbergen,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ppendix vi,“An Analysisof World Trade Flows.”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16.[美]保罗·罗伯茨:《石油恐慌》,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17.[法]拉尔松,[中]赵纯均:《中国跨国企业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8.(德)马克思·M·哈贝,佛里茨·克劳阁,麦克·R·塔姆:《并购整合并购企业成功整合的七个策略》;张一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9. Aileen S.P. Baviera:“The Influence of Domestic Politics onPhilippine Foreign Policy: The case of Philippines-China relations since2004”,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5thJune,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