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政府形象再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十六大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挑战和考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1我国政府的负责、亲民、务实、透明的形象深入人心,并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我国政府的良好形象不断地激励着全国人民,增强了人们不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由此可见,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巨大的。大众传媒是传播政府形象的介质,因此,政府形象的再现与新闻媒体有着紧密的联系。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传媒对政府活动的报道,因使用的新闻源、新闻立场、新闻内容、编排形式的不同就会展现出不同的政府形象。
     本论文以《人民日报》对于政府形象的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十六大以来的政府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考察在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的转型期,我国主流媒体构建政府形象的样貌,并揭示政府形象再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整体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体文本进行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文本形式所反映出来传播主体的态度、立场和传播模式进行描述。从微观切入,扩大至宏观层面。以定量研究为基础,结合量化的数据结果,使用梵·迪克的相关理论对数据所反映的深层意义进行话语分析。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第一部分,提出人民日报政府形象再现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政府形象的内涵及政府形象进行定位。第二部分在对国内外形象再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理论框架,并根据框架理论建立起内容分析的维度。第三部分从6个方面对《人民日报》呈现出来的政府形象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每年对政府有相当大的报道量,新闻信源大多都是具有高权威性的政府部门,内容主要是外交、会议和经济。通过这样的报道,《人民日报》塑造出了一个进取、负责、务实、服务、透明的政府。第四部分对《人民日报》政府报道的新闻文本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在国际框架中,《人民日报》的国际类报道充分表现了中国和国际上各国共同发展、和平共处、积极进取,是一个负责任、进取、真诚、富有正义感的成熟的大国形象。在国内框架上,《人民日报》通过会议、经济、三农、民生等报道体现出我国政府的负责、务实、亲民、法制的形象。而文本结构凸显政府的领导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第五部分分析《人民日报》再现政府形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回归新闻本位,做好平衡报道;找好切入点,小中见大,增强亲和力。
Since the Sixteen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facing the ups and downs,our Communist Party and government have stood the challenge and the test of the history.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our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have forged ahead, overcome various all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form—opening up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ages of our government have always being responsible,close to the people, pragmatic and transparent,and have gained broad recognition.They give people a satisfactory answer.The good images of our goverment have increased the confidence.Therefore the good images of goverment has huge appealing power and cohesive force.The mass media is an important medium which communicates government’s images to people.In the process of news production,the reports of government represent different images due to different news resources,position,news content and typesetting.
     This paper aims at the reports of government in People’s Daily and analyzes that how our main media construct the images of government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in transition.Then it discloses the problems of the represent of the government.This paper adopts several ways of research: sample survey,content analysis,discourse analysis, case analysis.The content analysis is the way to the frame of the text.Then the communicator’s attitude and the communication model are summarized.From microcosm to macrocosm,it is based on the quantifiable data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ata’s meaning.
     Its main content and frame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s background,the meaning and the methods,and then it explanated the releated conception.The second section reviewed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and definited the innovation and analysis dimensions.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part of the content analysis.It studied the releated data of the repreaent of the images. The dimensions concluded the amount of the report,the news resources,the page of the report,topic, inclination and so on.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framework is revealed.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great mount of news report abou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news source.The content concluded diplomacy、meetings and theeconomics.The images of the government is positive,responsible ,pragmatical,transparent,service-oriented.The forth sec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van dijk’s discourse analysis,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is analyzed.In the International Frame,the report shows that our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sincere,and is rich in sense of justice,while making our best try to make progress.In the Domestic Frame, the report shows that our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pragmatical and to treat the people as one would treat one's family.The fifth part is to find the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and provided some proposition.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report need to go furthur in news standard and to make the balance report.It also need to find a tiny cut.
引文
2熊堰秋:《温家宝河南考察亲驾拖拉机续:两台农机将被收藏》,《郑州晚报》,6月13日。
    3《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2009年3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年3期。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2月25日,第1版。
    5肖泽平:《重庆北部新区政府形象传播调查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
    6同上。
    7顾杰:《现代行政管理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8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第1页。
    9廖为建:《论政府形象的构成与传播》,《市政管理》,2001年第3期。
    10张宁:《中国转型期政府形象的媒体再现》,,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8页。
    11蒋林峰:《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伦理维度》,《中南大学》,2006年第3期
    12李力:《“WTO”与政府形象重塑》,《理论界》,2003年第4期。
    13刘祖云等:论我国政府形象的三大转变》,《社会科学家》, 2005年第2期
    14华艳红:《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形象塑造》,《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页。
    15李素萍:《论政府形象的建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16陈国权、王勤:《责任政府:以公共责任为本位》,《行政论坛》,2009年第6期。
    17陈国权、王勤:《责任政府:以公共责任为本位》,《行政论坛》,2009年第6期。
    18陈国权,王勤:《责任政府:以公共责任为本位》,《行政论坛》,2009年第6期。
    19金国坤:《江泽民依法治国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6期
    20闻洪涛:《关于近年来政府形象研究的综述》,《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1戈夫曼:《框架分析》,剑桥,1974年,第13页。
    22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王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0期,第89页。
    23 Gamson,William A.(1988):A Constructionist A Proach to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in Symbolic Interactionism,11.
    24 Entman, R. M. (1991). Framing U.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 Contrasts in narratives of the KAL and Iran Air inciden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1, 6-27.
    25 [美]塔奇曼:《做新闻》,麻争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26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重大报道策划与创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27邵志择:《关于党报成为主流媒介的探讨》,《新闻记者》,2002年,第3期。
    29梵迪克著:《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30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31刘湖边:《民生新闻的社会功能》,《新闻前哨》,2006年第10期。
    32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248页。
    33陈仕洪:《创新时政新闻,提高舆论引导有效性》,《青年记者》,2008年第24期第3页。
    [1]彭焕萍:《媒介与商人—1983—2005<经济日报>商人形象话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2]陈媛媛:《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媒介形象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黄旦:《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彭伟步:《信息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童兵:《童兵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王志敏、王志新:《新闻热点报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13]何志武、石永军:《电视新闻采写》,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 [英]安德斯·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7]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8] [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 [英]伯顿:《媒体与社会》,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 [法]罗兰·巴特:《神话学》,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1]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1999年版。
    [23]孙瑞祥:《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域》,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4] [美]沃纳·J·塞弗林、詹姆斯·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5] [荷兰]梵迪克:《news as discause》,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6]邵培仁主编:《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与舆论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3] [美]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4]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郭超人:《喉舌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6]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8]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周宪、许钧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9]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詹文都:《政府公共关系》,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版。
    [42]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43]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44]邵培仁:《媒介经营管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张建星:《新闻的创意时代》,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
    [46]曹随、陆奇:《政府机关形象设计与形象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7]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管文虎:《国家形象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赵劲夫主编:《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形象》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50]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51]胡宁生著,《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52]廖为建:《公共关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3]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54]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5]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56]孙培旭:《论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57]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58]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9]彭伟步等:《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0]夏雨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议程设置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1]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
    [2]张克旭等:“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2期。
    [3]刘迅、张金玺:“人民日报艾滋报道框架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
    [4]陈丹:“中国媒介的大众健康传播——1994—2001年《人民日报》‘世界艾滋病日’报道分析”,《新闻大学》,2002年第3期。
    [5]张克旭等:《从媒介现实到手中现实——从框架理论看电视报道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2期。
    [6]高芳:“简析框架理论”,《青年记者》,2008年第17期。
    [7]刘泽江:“新闻框架理论探析”,《大学时代(B版)》,2006年第3期。
    [8]赵宇峰:“试析政府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策略”,《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12期。
    [9]卢冰山:“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百年综述”,《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0]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11]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框架”,《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
    [12]陶建杰:“台湾主流报纸对“嫦娥一号”的报道研究—以新闻文本框架建构为视角”,《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3]辛妍:“创新,党报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省级党报论坛综述》,《新闻战线》2008年第2期。
    [14]周跃敏:“党报理应占领民生新闻的制高点”,《传媒观察》,2007年第9期。
    [15]徐赳赳:“Van Dijk的话语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年第5期。
    [16]李琰:“框架构建理论透视下的中国主流媒体的外国报道——以2007年《人民日报》国际版的外国报道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赵为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的应用:现状、局限与前景”,《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8]李敏:“地市党报灾害报道的框架建构与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以2009年石家庄雪灾为例”,《新闻界》,2010年第2期。
    [19]陈琦:“传播学视阈的西安旅游形象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0]丁柏铨、夏雨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上)”,《新闻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21]李瑞芳:“框架与新闻文本之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张成良、高家林、李静:“大学生媒体形象建构的嬗变——以框架理论的观点”,《新闻界》,2008年第5期。
    [23]张英军、贾岳:“新时期党报功能定位及增强影响力探讨”,《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
    [24]张思玮:“《中国青年报》医患关系报道的框架分析”,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5]徐玲英:“‘申博’的媒体呈现: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6]陆晔:“香港中文报纸中的中国内地新闻: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新闻大学》,1998年第02期。
    [27]颜如春:“政府形象管理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
    [28]万仕同:“党报:前面风光万千——‘新时期党报定位与功能拓展’研讨会综述”,《新闻战线》,2005第1期。
    [29]钱诚一:“试论毛泽东的党报理论和实践”,《新闻实践》,2005年第1期。
    [30]汪江元:“从转型期医生媒介形象看我国都市报报道”,《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1]徐庭婧:“《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程设置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2]曲延春:“‘华南虎事件’与政府形象塑造”,《公共管理》,2009年第2期。
    [33]鲍晓娜:“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形象重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4]刘伟:“香港特区政府形象构建策略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5]肖泽平:“重庆北部新区政府形象传播调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6]陈晶:“汶川地震中政府形象塑造”,《中国减灾》,2010年第4期。
    [37]刘小燕、丁学梅:“政府形象传播的类型及方法”,《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4期。
    [38]张宁:“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9]代玲玲:“新闻框架与真实建构—以台湾四大主流报纸对‘马英九特别费案’一审判决新闻报道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0]倪握瑜:“上海党报都市报传播形态比较研究”,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1]赵为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的应用:现状、局限与前景”,《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2]孙江华、严威:“中国省级区域传播形象的统计测度及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4期。
    [43]徐艳晴、马龙:“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形象的塑造”,《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4]林剑、段从宇:“网络媒介中的大连地方政府形象塑造文献综述”,《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4月。
    [45]院菊霞:“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2008年初中国雪灾报道为例”,《湖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1期。
    [46]马友平、汪崇渝:“新媒体参与重庆形象宣传与塑造分析——以大渝网、重庆政府网报道为例”,《电影评介》,2010年第2期。
    [47]刘晓燕:“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框架”,《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
    [48]李建利:“话语分析与新闻语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9]林杨:“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我国政府形象的建构”,《东南传播》,2007年第1期。
    [50]林喦、王亚男:“传播学视野中的政府形象刍议”,《传播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Goffman,E.(1974).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Ganse, H.(1979):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3]Giber,W.(1964):New is What Newspapermen Make It,inLewis, A.&White, D.M.(eds.), 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4] Tuchman,G.(1978):Making News:A Stud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Gamson,William A.(1988):A Constructionist A Proach to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in Symbolic Interactionism,11.
    [2] Graber,Doris A.(2005):Politieal Communieation Faces the 21st , Century,i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5(9).
    [3] Westly,B.H.&Maclean,M.S.(1957),A Conceptual Model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Journalism Quarterly,1957,No.34.
    [4] Tuchman,G.(1973):Making News by Doing Work:Routinizing the UnexPected,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ety,79.
    [5]Pan,Z.&Kosicki,G.M.(1993):Framing Analysis: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