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斋与佛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在文学、史学、佛学诸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集文坛盟主与东林党魁于一身,他的诗文创作、文学批评及学术观念,对明末清初文风、学风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牧斋自幼生长的虞山钱氏是一个极具奉佛传统的家族。在浓厚奉佛氛围影响之下,自少时起便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明亡后,因其降清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颇受时人诟病,佛教思想在其心态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暗中参与反清复明的同时,奉佛倾向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与明末清初诸宗僧侣,有着颇为广泛的交往。钱谦益学博识广,旁贯三教,思想上会通儒释,提出忠孝佛性论与反经明教说,强调佛教之政治功用,对诸宗利弊,均有一己之评价。有感于师友咐嘱之情,自觉担荷末法救弊之责,为践行反经明道之论,他先后疏解了《楞严经》、《心经》等佛教经典,整理了憨山德清、紫柏真可等人的文集,参与了《嘉兴藏》的刊刻。
     在积极参与佛教事务的同时,他的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也深受佛教的熏染。发之于诗,个体生命之思索,诸法无常之感叹,无不流露出浓厚的佛教情思;适值易代之际,他以“劫”为基础,在诗歌中构筑起另一世界,蕴含着他独特的心讔;大量佛教典故的借用,兼及自己的佛教感知,熔铸到诗歌中,佛理禅趣,和合为一别具一番意境。他撰制了诸如塔铭、募缘疏等大量释家类文章,在为文经历及文风转变中,佛教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诗文批评上,他试图以灵心论为基础,并辅以熏习说、六根互用说等,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沧浪诗话》大行于世之时,从诗法与悟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性总结;在文论中,他借用了大量的佛典譬喻,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论观点。
Qian Qianyi was a famous schoular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as Literature, Historiography, and Buddhism. As the literary chief and Donglin Party leader, his literature works poetic criticism and academic ideas have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 He grew up in a highly adored Buddism traditional family as Yushan Qianshi.In the strong impact in Buddha environmental, little since it has the indissoluble bound with Buddhism. After the fall of Ming, because of the surrender, popular people criticized. As the self regret, Buddhis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 of state of mind. Reversion of Ming Dynasty and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Buddhism faith was very evident. He has very closly contacts with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Buddhist monks. Qian Qianyi was very knowledgeable, versed in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ntegrat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terms of ideology, propose the viewpoint as Zhongxiao and Buddha-nature(忠孝佛性论),stressed Buddhism political functions. He has its own evaluation of the various sects of the Buddhist. Responding to the feelings of the teachers, taking up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covery of Buddhism, practice the reform view of Fanjing Ming jiao(反经明教), he annotation Buddhist sutra as Shurangama sutra and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collate his teacher's corpus as Hanshan Deqing and Zibo Zhenke,participate in the pression of Jiaxing Zang(嘉兴藏).
     Whil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Buddhist affairs, his literary cre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t. A manifestation in the poetry, his reflections of individual lives and laments of Dharmas impermanence, was showing strong emotions of Buddhism. On the occasion of Ming and Qing regime change, his used the theory of kalpa, build a Buddhist world in his poetry, with its realistic meaning. Borrowed a large number of Buddhist allusions, as well as the Buddhist perception, cast into hie poetry, constitutes a unique mood. He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Buddhist articles as Taming(塔铭),Muyuanshu(募缘疏); i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writing style changing, Buddhis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lay a different degree of impact. In poetry criticism, based on the spiritual heart, supplemented as the vasana or Liugen Huyong(六 根互用),building his theoretical system. In the case of the monk poetry flourished, he borrow the Shusun(蔬筍说) to evaluate, the monk 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Changlangshihua(沧浪诗话)was very popular, he from two aspects as Shifa(诗法)and Wujing(悟境),given the critical summarize. In literary criticism, he borrows a lot of Buddhist metaphor, euphemistic to express their point of view.
引文
[1] 如释见晔的《以憨山为例——探讨晚明佛教之“复兴内涵”》(《中华佛学研究》1998年第2期)、《以蕅益智旭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内涵》(《中华佛学研究》1999年第3期),释见一的《汉月法藏之禅法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998年第11期),连瑞枝《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中华佛学学报》1994年第7期)、《汉月法藏与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中华佛学学报》1996年第9期)。其中释见晔的两篇论文后收入其书《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师为中心》(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连瑞枝的论文系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佛教》(台湾“清华大学”1993年)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2] 江灿腾先生先后出版了《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争辩之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争辩与发展》(台北:南天书局1998年版)及《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系列专著,为晚明佛教研究地开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廖肇亨翻译的日本著名学者荒木见悟的《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为我们了解荒木见悟的明末清初佛教研究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 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5] 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 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此书1963年由日本京都平乐寺书店出版,书名《佛教と儒教——中国思想を形成するもの》,后由杜勤、舒志田翻译成中文,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3] [日]荒木见悟著,廖肇亨译《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4] [加]卜正民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按:关于钱谦益文学、史学诸方面的研究情况,近年学人所撰之硕、博论文及相关论著中已有详细地分析,且与本文论旨不甚相关,故从略。
    [1] 谢正光《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3至30页。
    [2] 陈洪、王红蕾《钱谦益与憨山德清的一段思想渊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13至115页。
    [3] 夏志前《<楞严)之诤与晚明佛教——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第26至33页。
    [4] 龚隽《宋明楞严学与中国佛教的正统性——以华严、天台(楞严经)疏为中心》, 《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33至47页。。
    [5] 王红蕾《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考论》, 《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第69至76页。
    [6] 张凌林《忠孝与佛性—钱谦益儒佛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7] 冯国栋《钱谦益塔铭体略论》, 《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第107至114页。
    [8] 陆海旸《钱谦益后期诗歌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 孙之梅《钱谦益的“香观”“望气”说》, 《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1期,第56至60页。
    [2] 陈洪《清初文论中的佛学影响》, 《南开学报》1996年第6期,第49至54页。
    [3] 杨敬民《钱谦益“香观说”与蒲松龄“以鼻观文”论之比较》,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2期,第184至188页。
    [4] 苏勇强,徐百成《钱谦益诗歌批评方法——望气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38至42页。
    [5] 苏勇强,陈宇《钱谦益诗歌批评方法——胎性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09至111页。
    [6] 师雅惠《佛境文心——试论佛学对钱谦益文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118至123页。
    [7] 杨遇青,王娟侠《论佛禅素质和晚明文学演进之思想脉络》,《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第89至93页。
    [8] 熊艳《钱谦益诗论的佛学影响》, 《文艺报》2011年5月27日第8版。
    [1]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24至188页。按:在《牧斋晚年家乘文》之先,已存在若干钱氏家族之谱牒材料,影响最大者主要有二:一为吴越时武肃王钱谬编撰的《大宗谱》,二为北宋时钱惟演编撰的《庆系谱》。至明时,钱谦益曾祖父钱体仁依《庆系谱》而重修钱氏宗谱。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是在已有族谱基础上,“谨访求旧潜,考正同异,条列世次”,考订整理而成,系了解虞山支钱氏家族历史极为重要的材料。
    [1]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26至127页。按:本文所引《初学集》、《有学集》、《牧斋杂著》之资料,若无特殊说明,均见钱仲联先生标校的《钱牧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下同,不赘。
    [2] [清]钱谦益《武林湖南净慈寺募建禅堂斋室延请禅师住持宗镜唱导文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02贝。
    [3] [清]钱谦益《君鸿七十寿序》, 《牧斋杂著》,第547页。
    [4] [清]钱谦益《戴母钱孺人五十初度序》, 《牧斋杂著》,第726页。
    [5]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24页。
    [6] 按:吴越钱氏一支,对后世影响最大。北宋钱惟演所作《庆系谱》,以吴越王钱镠为初祖,得到吴越钱氏后人的遵从。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即袭之。为更为清楚的体现钱氏辈份传承,本文中均以“第某世”标之。若无特殊说明,均以钱谬为第一世,依次类推而成。
    [7]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33页。
    [1] 杜继文等《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页。
    [2]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1页。
    [3]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2页。
    [4]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 282页。
    [5] 杜继文等《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页。
    [6] 详参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2卷《隋唐五代卷》(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8页。
    [7]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二《东涧集上》,第585页。
    [8]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6至1287页。
    [9] [宋]王偁著,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91至192页。
    [1]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三,第656至657页。
    [2]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25至126页。
    [3]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34页。
    [4]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306页上至306页中。
    [5] [清]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下。按:钱陆灿系钱谦益学生, 《康熙常熟县志》“泚笔于癸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之五月,至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月而始告峻”(见杨振藻序,见该书第2页上—第2页下),距钱谦益(1582—1664)去世仅二十余年的时间。
    [6][清]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卷一《建置沿革》,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下(下同,不赘)。
    [1] [清]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卷九《风俗》,第164页下。
    [2] [清]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卷九《节序》,第167页上。
    [3] [清]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卷九《节序》,第167页下。
    [4] [清]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卷九《节序》,第168页上。
    [5] [清]彭际清著《居士传》, 《新编卍续藏经》第149册,第935页上。
    [1] [清]彭际清著《居士传》, 《新编卍续藏经》第149册,第936页下。
    [2] [清]彭际清著《居士传》, 《新编卍续藏经》第149册,第936页下。
    [3] [清]彭际清著《居士传》, 《新编卍续藏经》第149册,第936页下。
    [4] [清]彭际清著《居士传》, 《新编卍续藏经》第149册,第937页上。
    [5] [清]彭际清著《居士传》, 《新编卍续藏经》第149册,第957页下。
    [6] [清]彭际清著《居士传》, 《新编卍续藏经》第149册,第958页上。
    [7] [清]彭际清著《居士传》, 《新编卍续藏经》第149册,第960页上。
    [8]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38页。
    [1]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40页。
    [2]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41页。
    [3]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42页。
    [4]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45页。
    [5]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45页。
    [6] 按:天顺为明英宗年号,起1457年丁丑,终1464年甲申,共8年,并无庚子,离其最近之庚子年为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故此处当误。
    [7]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47页。
    [8]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52页。
    [9]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 56页。
    [10]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72页。
    [1]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60页。
    [2]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60至161页。
    [3]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61页。
    [4] [清]钱谦益《破山寺志序》, 《初学集》卷二十九,第887页。
    [5] [明]屠隆《重建破山寺碑》,[明]程嘉燧《破山兴福寺志》卷三,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5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版,第107页。
    [6] [明]李维桢《破山寺碑跋》,[明]程嘉燧《破山兴福寺志》卷三,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5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版,第108页。
    [1]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67页。
    [2]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63页。
    [3]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64页。
    [4]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64页。
    [5] [清]钱谦益《藏逸经书标目后记》, 《有学集》,第1620页。
    [6] [清]钱谦益《接待庵记》, 《牧斋杂著》,第732页。
    [7] [清]钱谦益《接待庵记》, 《牧斋杂著》,第733页。
    [8] [清]钱谦益《古史谈苑摘绿后记》, 《有学集》卷四十五,第1493页。
    [9] [清]钱谦益《刻古史谈苑目录后序》, 《初学集》卷七十四,第1637页。
    [10] [清]钱谦益《刻古史谈苑目录后序》,《初学集》卷七十四,第1637页。
    [11] [清]钱谦益《古史谈苑摘绿后记》, 《有学集》卷四十五,第1493页。
    [1] [清]钱谦益《刻古史谈苑目录后序》, 《初学集》卷七十四,第1637页。
    [2] [清]钱谦益《古史谈苑摘绿后记》, 《有学集》卷四十五,第1493页。
    [3] [清]钱谦益《古史谈苑摘绿后记》, 《有学集》卷四十五,第1493页。
    [4] [清]钱谦益《古史谈苑摘録后记》, 《有学集》卷四十五,第1494页。
    [1] [清]钱谦益《破山寺志》, 《初学集》卷二十九,第887页。
    [2] [清]钱谦益《破山寺志》, 《初学集》卷二十九,第887页。
    [3] [清]钱谦益《瑞光寺兴造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06页。
    [4] [清]钱谦益《竺璠禅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9页。
    [5] [清]钱谦益《与京口性融老僧书》, 《初学集》卷七十九,第1703页。
    [1]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缘起论》, 《牧斋杂著》,第472至473页。
    [2] 参吕澂《楞严百伪》,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一,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70至395页。
    [3] [清]钱谦益《何君实墓志铭》, 《有学集》卷三十一,第1146页。
    [4] [清]钱谦益《跋雪浪师书黄庭后》,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0页。按:僧服艳色,当为世俗之风影响僧界之证。憨山德清《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四十四年乙丑”条云:“时寺僧服餙皆从俗,多艳色。(德清)予是时尽弃所习衣服,唯觅一衲披之,见者以为怪。”(殷梦霞编《佛教名人年谱》(上)《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5] [清]钱谦益《跋雪浪师书黄庭后》,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0页。
    [6] [清]钱谦益《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3至1574页。
    [7] [明]德清《八十八祖道影传赞》,《新编卍字续藏经》第14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998下。
    [8]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曹溪肉身塔院碑》,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55页。
    [1] 谢正光《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9至20页。
    [2] 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169页。
    [3] [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77页。
    [1] [清]徐鼒撰,王崇武点校《小腆纪年附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65至366页。
    [2] 参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至150页。
    [3]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4] [清]钱谦益《与孙子长》, 《牧斋杂著》,第290页。
    [5] [清]钱谦益《与邑中乡绅书》, 《牧斋杂著》,第823页。
    [6] [清]钱谦益《与邑中乡绅书》, 《牧斋杂著》,第823页。
    [7] [清]钱谦益《请诰命事略》, 《初学集》卷七十四,第1635页。
    [1] [清]钱谦益《与邑中乡绅书》, 《牧斋杂著》,第825页。
    [2]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 57页。
    [3] [清]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并序》, 《有学集》卷一,第9页。
    [4] 如《与尊王书》云:“甲申乱后,不复读书。近归心内典,又不复读外书。”(《有学集》第1361页)《与君鸿》云:“村居荒僻,繙经礼佛,居然退院老僧。”(《钱牧斋先生尺牍》,《牧斋杂著》第320页)《致》云:“衰迟贫病,归向空门。贝叶息心,禅灯送老。”(《钱牧斋先生尺牍》,《牧斋杂著》第359页)“感荷恩知,惟有向绣佛斋前,长明灯下,遥祝万福而已。”(《钱牧斋先生尺牍》, 《牧斋杂著》第362页)
    [5] 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66至1270页。
    [6] 王红蕾《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4至176页。
    [1] [清]钱谦益《辛丑二月四日宿述古堂张灯夜饮酒罢有作》, 《有学集》卷十一,第520页。
    [2] [清]钱谦益《红豆树二十年复花九月贱降时结子才一颗河东君遣僮探树得之》其八, 《有学集》卷十一,第551页。
    [3] [清]钱谦益《复徐巨源书》, 《有学集》卷三十八,第1324页。
    [4] 钱锤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66页。
    [1] 详参社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8页。
    [2] 按:陈垭先生《清初僧净记》中云:“至顺治十六年,木陈又请钱谦益为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页)顺治十六年(1658)实为塔铭撰成之年,木陈请铭的时间,实在此前。从牧斋“抱痾,又方在忧戚,都不见客”的拒撰《塔铭》理由来看,山晓本皙到达虞山拜访钱谦益,为顺治十五年(1658)冬。《桂殇四十五首》序云:“桂殇,哭长孙也。孙名佛日,字重光,小名桂哥,生辛卯(1651)孟陬月,殇以戊戌(1658)中秋日。聪明勤敏,望其其早成,儗作志传。毒痛凭塞,啜泣忍泪,以诗代之。……岁在屠维大渊献(1659年),如月二十五日蒙叟记。”(《有学集》,第455页)所谓“忧戚”者,正指牧斋悲佛日之殇。
    [3] [清]道忞《柬牧斋钱虞山》, 《布水台集》卷二十二, 《嘉兴藏》第26册,第395页中至下。
    [4] [清]道忞《明天童密云悟和尚行状》, 《布水台集》卷十六, 《嘉兴藏》第26册,第368页下至370页中。
    [5] [清]道忞《柬牧斋钱虞山》其一, 《布水台集》卷二十二, 《嘉兴藏》第26册,第395页中。
    [6] [清]道忞《复古南牧和尚》其十, 《布水台集》卷二十七, 《嘉兴藏》第26册,第414页中。
    [7] [清]钱谦益《与木陈和尚书》其二, 《牧斋杂著》,第250页。
    [8] [清]道忞《柬牧斋钱虞山》其二, 《布水台集》卷二十二, 《嘉兴藏》第26册,第396页上。
    [1] [清]钱谦益《与木陈和尚书》其一, 《牧斋杂著》,第348至349页。
    [2] [清]钱谦益《与木陈和尚书》其一, 《牧斋杂著》,第348页。
    [3] [清]道态《复西遯超道人》, 《布水台集》卷二十二, 《嘉兴藏》第26册,第396页中。
    [4] [清]道忞《复灵岩储姪禅师》, 《布水台集》卷二十二, 《嘉兴藏》第26册,第396页下。
    [5] [清]钱谦益《再与木陈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9页。
    [6] [清]钱谦益《再答张静涵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7页。
    [7] [清]钱谦益《复灵岩老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94页。
    [8] [清]道志《复西遯超道人》, 《布水台集》卷二十二, 《嘉兴藏》第26册,第396页中。
    [1] [清]钱谦益《再与木陈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8页。
    [2] [清]钱谦益《答张静涵司农第一札》,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5页。
    [3] [清]钱谦益《再答张静涵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7页。
    [4] [清]钱谦益《己亥夏五十有九日灵岩夫山和尚偕鱼山相国静涵司农枉访村居双白居士确庵上座诸清众俱集即事奉呈四首》其四, 《有学集》卷十第488页。
    [1] 周法高编《钱曾足本牧斋诗注》卷十,三民书局1973年版,第2432至2434页。按:《钱曾足本牧斋诗注》一书,内地流传极少,但对研究钱谦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详参邓小军《周法高<钱曾足本牧斋诗注>书后》, 《学林漫录》第十六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7至146页)。蒙陈庆元先生厚爱,购得此书后,慨然以复印本相赠,十分感激,特表谢忱!又:此《塔铭》又见于《天童寺志》(杜洁祥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522页),前题云:“勅赐慧定禅师密云悟和尚塔寺之南山幻智庵右,宗伯虞山钱谦益撰铭序曰”诸字,《塔铭》底本系用牧斋二次修改本,但仍有个别文字稍异。一者,详列法嗣十二人之名单,其云:“嗣法如大沩如学、邓慰法藏、梁山海明、径山通容、金粟通乘、宝华通忍、龙池通彻、天童道忞、雪窦通云、鹤林通门、善权通贤、天童通奇十有二人,皆亲承炉鞲。”其二,修改稿之“师既殁,介子裁书介天童上座某属余为塔铭”, 《天童寺志》为“师既没,介子裁书介鹤林门公属余为塔铭。”三者,文末署云:“海门弟子虞山蒙叟钱谦益槃谈谨造。”此中原因,一者争论之起,由于没有详列人名,此次详列,实补前作之失。二者,将“上座某”换成“鹤林 门公”者,则为确切无误的指出第一次受黄毓祺之托,向钱谦益请铭之人为鹤林牧云通门,系钱谦益同乡。黄氏选牧云为请铭人,可谓再合适不过。
    [1] [清]钱谦益《答木陈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90页。
    [2] [清]钱谦益《复天然昱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91页。
    [3] [清]钱谦益《与继起和尚五首》其一, 《牧斋杂著》,第334页。
    [4] [清]钱谦益《与继起和尚五首》其一, 《牧斋杂著》,第335页。
    [5] [清]钱谦益《三答静涵张司农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7至1388页。
    [6] 参《有学集》卷十《灵岩方丈迟静涵司农未至》(《有学集》卷十,第511页); 《灵岩呈夫山和上二首》(《有学集》卷十,第512至513页)。
    [1] [清]钱谦益《老藤如意歌》, 《有学集》卷十二,第605页。
    [2] 参《报慈图序赞》(《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25至1426页)及《与继起和尚书》其四(《牧斋杂著》第336页。)
    [3] [清]弘储说《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八,《嘉兴藏》第34册,第317页上至317页中。
    [4]按:钱谦益与道独之关系,详参后文论证。钱谦益与顾与治及祖心函可之关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亦有详论,兹亦略之。 (参氏书第五章《复明运动》,第934至9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50年版)
    [5]按:牧斋关于宗宝道独弟子天然函昰之名,或作“函昱”,或作“天然顯公”,今一并依原名改正,作“函罡”。
    [1] [清]钱谦益《秋日杂诗二十首》其十一, 《有学集》卷十二,第587页。
    [2] [清]钱谦益《复天然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91页。
    [3] [清]钱谦益《复澹归释公》, 《有学集》卷四十,第1393页。
    [4] 周法高《足本钱曾牧斋诗注》,第1868页。
    [5] [清]钱谦益《金道隐使君》,《有学集》卷四,第165页。
    [6] 详参陈垣《清初僧诤记·记馀》,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0至91页。
    [7] 周法高《足本钱曾牧斋诗注》,第1868页。
    [8] [清]钱谦益《复澹归释公》, 《有学集》卷四十,第1392页。
    [9] [清]钱谦益《赠觉浪和尚序》, 《有学集》卷二十二,第908页。
    [10] [清]大成等编《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嘉兴藏》第25册,第685页上。
    [11] [清]钱谦益《松影和尚报恩诗草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85页。
    [1] [清]钱谦益《觉浪和上挽词八首》其七, 《有学集》卷十,第510页。
    [2] 详见大成等编《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嘉兴藏》第25册,第685页上。
    [3]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1页。
    [4] [清]钱谦益《次韵酬觉浪大和尚》, 《有学集》卷九,第434页。
    [5] [清]钱谦益《觉浪和上挽词八首》, 《有学集》卷十,第507页。
    [6] [清]钱谦益《觉浪和上挽词八首》其八, 《有学集》卷十,第51 1页。
    [7] 周法高编《足本钱曾牧斋诗注》卷十,第2440页。
    [8] 按:方以智名号颇多,披缁后经常改易,称呼多变,计有“无可、五老、药地、墨历、浮庐、五老峰无知子、噅噅子、炮药者、闲翁曼、高座道人、吉支、极丸学人、廪山大智、无无关智、栾庐之孤、浮山之孤、易贡游子、浮度愚者、浮庐散人、药游老人、无可智道人。人或讹称之为木立,或简称之为木大师、木公、无大师、可大师、药公、愚公、浮公、宓山师。”(参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9]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51页。
    [1] [清]钱谦益《题无可道人借庐语》, 《有学集》卷五十,第1626页。
    [2] 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3] [清]钱谦益《和普照寺纯水僧房壁间诗韵,邀无可、幻(幼)光二道人同作》,《有学集》卷八,第406页。
    [4] [清]钱谦益《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3至1574页。
    [5] [清]钱谦益《跋雪浪师书黄庭后》,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0页。
    [6] 按: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谦益与李长蘅前往望亭拜谒雪浪,此间牧斋是否与雪浪弟子交往、与他哪些弟子交往,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也不能排除。万历三十六年(1668)十一月十五日,雪浪洪恩殁后,一雨法师“置钵于虞山北秋水庵,将终老焉。已而应天界之请,休夏于断臂压。”(《一雨法师塔铭》,《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5页)一雨既生在虞山北秋水庵终老之计,则在虞山或有较好人脉基础。牧斋若有拜访,或在此时。
    [7] [清]钱谦益《石林长老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6页。
    [1] [清]钱谦益《黄子羽六十寿序》, 《有学集》卷二十三,第923页。
    [2] [清]钱谦益《中峰苍雪法师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页。
    [3] [清]钱谦益《丙子仲春日茂相公谢政遄归招邀燕赏余与其仲启美张异度徐九一刘渔仲追陪信宿游虎丘支硎诸山记事四首》其三, 《初学集》卷十,第344页。
    [4] [清]苍雪读彻《过访钱虞山北归》, 《南来堂集》卷三, 《续修四库全书》第1393册,第532页上。
    [1] [清]钱谦益《中峰苍雪法师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5页。
    [2] [清]钱谦益《南来堂拾稿题词》, 《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85-1 586页。
    [3] [清]钱谦益《道开法师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9页。
    [4] [清]钱谦益《道开法师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9页。
    [5] [清]钱谦益《汰如法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7页。
    [6] [清]钱谦益《汰如法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7页。
    [7] [清]钱谦益《书华山募田供僧册子》, 《有学集》卷四十五,第1402页。
    [8] [清]钱谦益《又书汰如塔铭后》, 《有学集》卷五十,第1624页。
    [1] [清]钱谦益《固如法师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70页。
    [2] [清]钱谦益《固如法师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70页。
    [3] [清]钱谦益《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2至1573页。
    [4]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 《大正藏》第10册,第192页中。
    [5]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704页。
    [1] [清]钱谦益《跋雪浪师书<黄庭>后》,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0页。
    [2] [明]洪恩《雪浪集》卷下,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0册,第705页下。
    [3] [明]洪恩《雪浪集》卷下,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0册,第706页上。
    [4]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712页。
    [5] [清]钱谦益《中峰苍雪法师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5页。
    [6] [清]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8页
    [7] [清]钱谦益《石林长老塔铭》,《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7页。
    [8] [清]钱谦益《石林长老小传》, 《有学集》卷三十七,第1289页。
    [9] [清]钱谦益《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晋阶朝列大夫管公行状》, 《初学集》卷四十九,第1266页。
    [10]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蒙钞缘起论》, 《牧斋杂著》,第474页。
    [1] [清]钱谦益《破山寺志序》, 《初学集》卷二十九,第888页。
    [2] 性融长老,具体情况不详。《幽溪别志》卷八载云:“江右进贤人,弱冠从莲池大师剃染,尝以三观之旨请问,师命信幽溪,听学六载,弘法吴中。”知其先从祩宏剃染,听法于传灯处六年,弘法吴中。(参《幽溪别志》卷八,《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1册,第287页。)
    [3] [清]钱谦益《与京口性融老僧书》, 《初学集》卷七十九,第1703页。
    [4] [清]钱谦益《与京口性融老僧书》, 《初学集》卷七十九,第1704页。
    [5] [明]智旭《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 《嘉兴藏》第36册,第342页上。按:智旭虽被时人称为“莲宗九祖”,但在天台宗传承中,亦占有一席之地,被视为天台教学的代表人物。清守一在《宗教律诸宗演派》中云:“百松传无尽灯,灯传灵峰蒲益智旭大师,为灵峰宗,间开净土法门,演派四十六。”(《续藏经》第150册,第537页下。)然始终以“私淑”自称而不入天台法脉者,“诚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诮”(智旭《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嘉兴藏》第36册,第342页上),有意避开法脉之争也。智旭去世后,弟子尊他为天台宗第二十八世祖,并改“智旭”为“正旭”,以期与天台六十四辈法系谱中“正”字辈相通。本文为叙述方面,将其纳入天台宗中。
    [6] [清]钱谦益《书蕅益道人自传后》, 《有学集》卷五十,第1628页。
    [7] [清]钱谦益《书藕益道人自传后》, 《有学集》卷五十,第1627页。按:牧斋所言《四书解》,即《八不道人传》中所云《四书藕益解》,智旭四十九岁(1647年)左右所撰。据智旭弟子成时《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序说》载,智旭著述当时未行于世者,有“《大记》、 《明咒行法》《四书蕅益解》”(参《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说》, 《嘉兴藏》第36册,第357页上),或为牧斋“微言规切”所致。今本施维,周建雄整理的《周易四书禅解》,编辑寄语云:“此书因不符合当时主流文化,流传不广,至今已罕见其书,而且《孟子》一章已失传。”(见是书《编辑前言》,巴蜀书社2004年版)
    [8] 释弘一《蕅益大师年谱》, 《弘一大师全集》第7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页上。
    [9] [清]钱谦益《古慧明寺重修禅堂记》, 《有学集》卷二十七,第1019页。
    [10] 释弘一《蕅益大师年谱》, 《弘一大师全集》第7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页下。
    [1] [清]饯谦益《与素华禅师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3页。
    [2] 按:是年,白法性琮七十九岁。观牧斋《有学集》卷二十五有《白法长老八十寿序》、智旭《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八有《白法老尊宿八十秩寿序》,知白法性琮信函往来于牧斋、智旭间,系为第二年(1655)八十大寿之事作准备。
    [3] [明]智旭《复钱牧斋》,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 《嘉兴藏》第36册,第343页下。
    [4] [明]智旭《复钱牧斋》,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 《嘉兴藏》第36册,第343页下。
    [5] [明]智旭《复钱牧斋》,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 《嘉兴藏》第36册,第343页下。
    [6] [明]智旭《寄钱牧斋》,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 《嘉兴藏》第36册,第343页中至343页下
    [7] 释弘一《蕅益大师年谱》, 《弘一大师全集》第7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3页上
    [1] [清]钱谦益《素华法师像赞》, 《牧斋杂著》,第839页。
    [2] [清]钱谦益《介卿陈府君墓志铭》, 《牧斋杂著》,第577页。
    [3] [明]德清述《八十八祖道影传赞》, 《新编卍续藏经》第147册,第998页下。
    [4] [清]钱谦益《题武林两关碑记》, 《有学集》卷四十九,第1597页。
    [5] [清]钱谦益《牧斋杂著》之《牧斋外集》卷十四,第745页
    [6] [清]钱谦益《与时伯和》, 《牧斋杂著》,第228页。
    [7]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其十二, 《有学集》卷三,第99页。
    [8]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其十二, 《有学集》卷三,第99页。
    [9] [清]钱谦益《武林湖南净慈寺募建禅堂斋室延请禅师住持宗镜唱导文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02页。
    [1] 按:因《金刚经》、《华严经》疏解之作存佚未知,姑以《楞严经疏解蒙钞》与《般若心经略疏小钞》为中心,对钱谦益的佛教疏解之作,略作考释。
    [2] 参孙之梅、王琳《钱谦益的佛学思想》(《佛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165至170页;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247至252页。
    [3] [清]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十四下, 《十三经注疏》,第2779页下至2780页上。
    [4] [清]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十四下, 《十三经注疏》,第2780页上。
    [5] [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十四,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6页
    [1]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90页。
    [2]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等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4页。
    [3]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等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5页。
    [4]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等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6页。
    [5]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7页中。
    [6] [清]钱谦益《赖古堂文选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68至769页。
    [1] [清]钱谦益《新刻十三经注疏序》, 《初学集》卷二十八,第851页。
    [2] [清]钱谦益《新刻十三经注疏序》, 《初学集》卷二十八,第851页。
    [3] [清]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六下, 《十三经注疏》,第2714页中。
    [4] [清]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六下, 《十三经注疏》,第2715页上。
    [5] [清]钱谦益《娄江十子诗序》, 《有学集》卷二十,第845页。
    [6] [清]钱谦益《娄江十子诗序》, 《有学集》卷二十,第845页。
    [7] [清]钱谦益《答徐世源书》, 《有学集》卷三十八,第1314页。
    [1] [清]钱谦益《北禅寺兴造募缘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9页。
    [2] [清]钱谦益《北禅寺兴造募缘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9页。
    [3] [清]钱谦益《复即中乾老》,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4页。
    [4] [清]钱谦益《复即中乾老》,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4页。
    [5] [清]钱谦益《书金陵旧刻法宝三书后》,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798页。
    [6] [清]钱谦益《大报恩寺补修南藏法宝募缘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396至1397页。
    [7] [明]紫柏《法语》, 《紫柏尊者全集》卷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126册,第645页上。
    [1] [明]紫柏《书某禅人募刻大藏卷后》, 《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五, 《新编卍续藏经》第126册,第903页下。
    [2] [明]紫柏《石门文字禅序》, 《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四, 《新编卍续藏经》第126册,第873页上。
    [3]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三,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26页。
    [4]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三,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27页。
    [5] [清]钱谦益《佛顶枝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十, 《新编蛎续藏经》第21册,第759页下。
    [1] [清]钱谦益《书金陵旧刻法宝三书后》,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798页。
    [2] [清]钱谦益《秋日杂诗二十首》其八,《有学集》卷十二,第585页。
    [3] [清]钱谦益《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其二十五, 《有学集》卷十三,第656页。
    [4] [清]钱谦益《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其四十一, 《有学集》卷十三,第670页。
    [5] [清]钱谦益《与朱长孺三首》其二, 《牧斋杂著》,第235页。
    [6] [清]钱谦益《牧斋杂著》,第259页。
    [7] [清]钱谦益《牧斋杂著》,第330页。
    [8] [清]钱谦益《读武闇斋印心七录记事》, 《有学集》卷五十,第1631页。
    [9] [清]钱谦益《书漓益道人自传后》, 《有学集》卷五十,第1627页。
    [1] [清]智旭《灵峰蒲益大师自传》,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一, 《嘉兴藏》第36册,第253页。
    [2] 参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第248至249页。
    [3] [清]钱谦益《与惟新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1页。
    [4]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蒙钞缘起论》, 《牧斋杂著》,第472至473页。
    [1]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蒙钞缘起论》, 《牧斋杂著》,第473页。
    [2] [清]钱谦益《佛顶目录后记》,《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79页上。
    [3] [清]钱谦益《耦耕堂诗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783页。
    [4] [清]钱谦益《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 《有学集》卷九,第425页。
    [5] [清]钱谦益《佛顶目录后记》,《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79页下。
    [6] [清]钱谦益《佛顶目录后记》,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79页下。
    [7] [清]钱谦益《佛顶目录后记》,《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0页上。
    [8] [清]黄宗羲著,吴光校点《黄宗羲全集》第1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0页。
    [9] 《楞严经疏解蒙钞》的佛教文献学意义,详参拙文《<楞严经疏解蒙钞>的文献学价值》(《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67至71页。)
    [1] [清]钱谦益《佛顶目录后记》,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79页下。
    [2] [清]钱谦益《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绝句三十首》其七, 《有学集》卷六,第281页。
    [3] [清]钱谦益《秋日曝书得鹤江生诗卷题赠四十四韵》, 《有学集》卷八,第368页
    [4] [清]钱谦益《示藏社介丘道人兼识乩神降语》, 《有学集》卷八,第408页。
    [5] [清]钱谦益《重记》, 《牧斋杂著》,第478页
    [6] [清]钱谦益《后记》, 《牧斋杂著》,第476页。文中言“七年”者,实自顺治八年至顺治十四年初稿完成之时。
    [1] [清]钱谦益《与徐元叹二首》其一, 《牧斋杂著》,第251页。
    [2] [清]钱谦益《后记》, 《牧斋杂著》,第476页。
    [3] [清]钱谦益《后记》, 《牧斋杂著》,第477页。
    [4]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一, 《牧斋杂著》,第337页。
    [5]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一, 《牧斋杂著》,第337页。
    [6]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二, 《牧斋杂著》,第338页。
    [7]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二, 《牧斋杂著》,第338页。
    [8]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三, 《牧斋杂著》,第338页。
    [9]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六, 《牧斋杂著》,第340页。
    [1]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八, 《牧斋杂著》,第341页。
    [2]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八, 《牧斋杂著》,第341页。
    [3]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九, 《牧斋杂著》,第341页。
    [4]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十, 《牧斋杂著》,第342页。
    [5]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十一, 《牧斋杂著》,第342页。
    [6]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十二, 《牧斋杂著》,第342至343页。
    [7]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十四, 《牧斋杂著》,第34,4页。
    [1]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十四, 《牧斋杂著》,第344至346页。
    [2] [清]钱谦益《首楞二十五圆通揀法解》, 《有学集》卷四十四,第1472页。
    [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4] 清初通理《楞严经指掌疏悬示》云:“前崇福下五十五家,俱系蒙钞所载”,此说未确。其著录“福唐沙门可度笺释”,未见于钱氏《古今疏解品目》。又通理著录明及明前《楞严经》疏解之作,除补充乳峰德水大师摘脉下七家及可度笺释外,全依《古今疏解品目》,自云“按蒙钞有正书有附引(谓正书下双行附引),今依《灌顶疏》,皆作正书”,并将疏注次序打乱,附引部分重新辑出成书,未见钱氏《品目》编排之用心,其《楞严经指掌疏悬示》中“辨章学术,考镜渊流”的目录学之功用几不可见。
    [5]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741页。
    [6] 龚隽《宋明楞严学与中国佛教的正统性——以华严、天台《楞严经》疏为中心》, 《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34页。
    [7] 吕澂《楞严百伪》, 《吕澂论著选集》卷一,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70页。
    [8]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102页下。
    [1]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上至82下。
    [2]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4页上
    [3]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4页上。
    [4]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上。
    [5]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3页上
    [6]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3页上
    [7] 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底再版的《佛学名著选刊》,收有惟则的《楞严经会解》,足见其书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8]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4页下。
    [1]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4页下。
    [2]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4页下。
    [3]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上。
    [4]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下。
    [5]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下。
    [6]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下。
    [7]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下。
    [8]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5页上。
    [1]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6页上。
    [2]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6页下。
    [3]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5页下。
    [4]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5页下。
    [5] 龚隽《宋明楞严学与中国佛教的正统性》, 《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第33页。
    [6] [清]钱谦益《楞严解叙》, 《牧斋杂著》,第424页
    [7] [清]钱谦益《复即中乾老》,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4页。
    [8] [清]钱谦益《楞严解叙》, 《牧斋杂著》,第424页。
    [9]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102页上至102页下。
    [10]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102页下。
    [1]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下。
    [2]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下。
    [3] 王红蕾《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疏解蒙钞>考论》, 《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第74页。
    [4]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106页上。
    [5]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2页下。
    [6] [清]钱谦益《楞严志略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66页。
    [7] 子璿是否真的参访瑯琊慧觉,尚存疑问。王颂认为,禅宗语录中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这种“先知式的口吻反倒让人感到有造作的痕迹。”“禅宗把他当作一个典型人物编入公案,客观上也起到了贬抑教门的作用。”(王颂《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5至6页。)
    [1] [清]钱谦益《与侯月鹭》其一, 《牧斋杂著》,第231页。
    [2]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 《嘉兴藏》第18册,第119页中。
    [3]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二, 《嘉兴藏》第18册,第127页中。
    [4]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一之一, 《嘉兴藏》第18册,第139页上。
    [5]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一之二, 《嘉兴藏》第18册,第147页下。
    [6]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一之三, 《嘉兴藏》第18册,第157页上。
    [7]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二之一, 《嘉兴藏》第18册,第166页下。
    [8]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二之二, 《嘉兴藏》第18册,第177页中。
    [9]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二之三, 《嘉兴藏》第18册,第181页下。
    [10]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三之一, 《嘉兴藏》第18册,第191页上。
    [11]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三之二, 《嘉兴藏》第18册,第200页上。
    [1]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四之一, 《嘉兴藏》第18册,第215页中。
    [2]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四之二, 《嘉兴藏》第18册,第226页上。
    [3]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五之一, 《嘉兴藏》第18册,第231页下。
    [4]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五之二, 《嘉兴藏》第18册,第242页中。
    [5]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六之一, 《嘉兴藏》第18册,第250页下。
    [6]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六之二, 《嘉兴藏》第18册,第259页上。
    [7]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六之三, 《嘉兴藏》第18册,第263页上。
    [8]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十之三, 《嘉兴藏》第18册,第345页上。
    [9]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二, 《嘉兴藏》第18册,第355页上。
    [10]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四, 《嘉兴藏》第18册,第380页中。
    [11]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五, 《嘉兴藏》第18册,第392页下。
    [12]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六, 《嘉兴藏》第18册,第405页中。
    [13]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七, 《嘉兴藏》第18册,第411页中。
    [14]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八, 《嘉兴藏》第18册,第417页中。
    [1] [清]钱谦益《与含光师》其二, 《牧斋杂著》,第338页。
    [2] [清]钱谦益《复澹归释公》, 《有学集》卷四十,第1393页
    [3] [清]钱谦益《复天然昱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92页。
    [4] [清]钱谦益《致蔡魁吾》其四, 《牧斋杂著》,第202页。
    [5] [清]通理《楞严经指掌疏悬示》, 《新编卍续藏经》第24册,第166页上
    [6] [清]通理《楞严经指掌疏悬示》, 《新编断续藏经》第24册,第166页上。
    [1] 《清实录》第19册《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页上至第156页上。
    [2] 转引自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2页。按: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三节《钱谦益禁毁书目》中,从军机处档及宫中档殊批奏折中,将有关钱谦益著述被禁之官方奏折一一辑录,为学人了解钱氏著述禁毁提供了许多材料。下文所据,多转于此。
    [3] 转引自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6页。
    [4] 转引自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7页。
    [1] 转引自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3页。
    [2] 参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3至104页。
    [3] 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5页。
    [4] 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7页。
    [5] 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1至112页。
    [6] 方广铝《般若心经译注集成·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7] 方广铝《般若心经译注集成·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1]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4页上。
    [2]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3] [宋]赞宁《宋高僧传》, 《大正藏》第50册,第732页中。
    [4] [唐]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大正藏》第33册,第552页上。
    [5] [唐]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大正藏》第33册,第552页上。
    [6] [唐]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大正藏》第33册,第552页上。
    [1] [宋]师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新编卍续藏经》第103册,第574页上。
    [2] [宋]师会《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大正藏》第33册,第568页下。
    [1] [唐]澄观《华严经行愿品疏》, 《新编卍续藏经》第7册,第489页上。
    [2] [唐]澄观《华严经行愿品疏》, 《新编卍续藏经》第7册,第490页上至490页中。
    [1]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21页上至721页下。
    [2]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20页下。
    [3] [清]钱谦益《桂殇四十五首》其二十一, 《有学集》卷九,第461页。
    [4] [清]钱谦益《与毛子晋》其二十二, 《牧斋杂著》,第307页。
    [5] [清]钱谦益《与毛子晋》其四十, 《牧斋杂著》,第314页。
    [6] [清]钱谦益《与毛子晋》其十一, 《牧斋杂著》,第302页。
    [7] [清]钱谦益《与毛子晋》其十三, 《牧斋杂著》,第303页。
    [1] [清]钱谦益《与毛子晋》其四十二, 《牧斋杂著》,第314页。
    [2] [清]钱谦益《与毛奏叔》其二, 《牧斋杂著》,第319页。
    [3] 关于《法界观》的真伪问题,讨论颇多,目前比较倾向于认为《法界观门》非杜顺所作,而是八世纪后半叶,有人根据法藏的《发菩提心章》的部分内容编纂而成并托名杜顺,详见王颂《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至118页的相关论述。又钱谦益在此处提到的杜顺传智俨,若从华严宗派义理传承角度讲自没问题,若论《法界观》的传承,却可商讨。因为在目前所见智俨的相关材料中,不仅没有提到《法界观门》之名,也没有涉及到类似的思想。
    [4]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3页上。
    [5]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3A页上。
    [6]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20下至720页上。
    [1] 按:后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原文云: “又散乱心失空众生者,谓初发心菩萨,离空如来藏义,以失变坏物修行,名为空解脱门。此以何义?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实有法断灭后时得涅槃,如是菩萨失空如来藏修行:又复有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又生如是心,离色等法别更有空,我应修行令得彼空。”(见《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 《大正藏》第31册,第840页上)
    [2] [唐]澄观《华严法界玄镜》, 《大正藏》第45册,第672页下。
    [3]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40页下。
    [4] [清]饯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40页下至741 上
    [1]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4页上。
    [2]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4页上。
    [3] 转引自王颂《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4]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5页上。
    [5]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5页上。
    [6]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52页下至753页上。
    [7] [宋]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 《大正藏》第44册,第398页中。
    [1] [宋]宗鉴《释门正统》, 《新编卍续藏经》第130册,第912页下至913页上。
    [2] [宋]宗鉴《释门正统》, 《新编卍续藏经》第130册,第913页上至913页下。
    [3] [宋]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 《大正藏》第44册,第398页中。
    [4]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7页下。
    [1]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7页下。
    [2]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43页上。
    [3]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46页上。
    [4]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8上。
    [5]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50页下。
    [6] 详参慈怡等主编, 《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4页下至3065页上。
    [7] 详参慈怡等主编, 《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6960页下至6962页上。
    [1] [唐]法藏《般若心经略疏》,《大正藏》第33册,、第554页上。
    [2] [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第715页上。
    [1] [清]钱谦益《致李石台》, 《牧斋杂著》,第207页。
    [2] [清]钱谦益《复朱沧起》, 《牧斋杂著》,第222页。
    [3] [清]钱谦益《复李肤公》, 《牧斋杂著》,第227页。
    [4] [清]钱谦益《与侯月鹭四首》其一, 《牧斋杂著》,第231页。
    [5] [清]钱谦益《与吴时应二首》其二, 《牧斋杂著》,第251页。
    [6] [清]钱谦益《与王楚先》, 《牧斋杂著》,第317页。
    [7] [清]钱谦益《与福先二首》其一, 《牧斋杂著》,第322页。
    [8] [明]函昰《与钱牧斋宗伯》,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卷十, 《嘉兴藏》第38册,第184页上至中。
    [1] [清]孙念劬《般若心经汇纂》, 《新编卍续藏经》第42册,第48页上。
    [2] 按:钱谦益与憨山大师的思想渊源,连瑞枝《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佛教》(台湾“清华大学”1993年硕士论文)、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齐鲁书社1996年版)、陈洪(《钱谦益与憨山德清的一段思想渊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王红蕾(《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均有探讨,但详略不同,个别细节尚有未尽之处。笔者择其要略,在尽量避免重复的同时略作补充。
    [3]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82至583页。
    [4]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一,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25页。
    [1]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83页。
    [2]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83页。
    [3]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曹溪肉身塔院碑》,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55页。
    [4] [清]钱谦益《憨大师入塔四首》其四, 《初学集》卷九,第277页。
    [5]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700页。
    [6] 按:《憨山大师梦游全集》收有《答钱受之太史》书信七封,为考察二人交往提供了一些线索,陈洪、王红蕾对此已有论述。参陈洪《钱谦益与憨山德清的一段思想渊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王红蕾《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七, 《憨山老人梦游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8]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託生辨》, 《有学集》卷四十三,第1471页。
    [1] [清]钱谦益《一树斋集序》, 《初学集》卷三十三,第944页。
    [2]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七,《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30页。
    [3]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69页。
    [4]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86页。
    [5]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69页。按:此先刻之《法语》五卷,现存《嘉兴藏》第22册,卷一尾题“崇祯己巳(1629)岁夏日匡山木石庵识。”
    [6] [清]钱谦益《致憨大师曹溪塔院住持诸上座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3页。
    [7] [清]钱谦益《长至前三日吴门送龚孝升大宪颁诏岭南兼简曹秋岳左辖四首》, 《有学集》卷七,第359页。
    [8] [清]钱谦益《岭南刻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1至872页。
    [9]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1页。
    [1] 侍者福善等辑录《憨山老人梦游集》,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999页上至999页下。
    [2] [清]释今释《录梦游全集小纪》,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207页上至207页下。
    [3] 侍者福善等辑录《憨山老人梦游集》,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999页下。
    [1] 侍者福善等辑录《憨山老人梦游集》,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1000页下至1001页上。
    [2]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69页。
    [3]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六,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28页。
    [4] [清]钱谦益《岭南刻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2页。
    [5]按:钱谦益《又答觉浪和尚》中云:“憨大师《梦游集》,仗灵隐、柄壑二公,得窥全宝。……今欲流通大师全集,广募众缘,仰求老和尚拈起笔管,即以屠刀而为说法,使现在世间,屠儿书生,不改各人面孔,人人作贤刦一佛,不亦快乎!”(见《有学集》卷四十,第1378页)从“广募众缘”诸字看,钱谦益请觉浪道盛为刊刻《梦游集》而募缘,但具体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由此可知, 《梦游集》之刊刻,非全靠毛晋一家之力。又牧斋曾为自己的《楞严经疏解蒙钞》等佛学著作刊刻流通而请侯月鹭出面,向席氏兄弟募缘,如与侯氏信中云:“村庄多暇,订正《金刚》、《楞严》二疏,已付梓人矣。因毛子晋去岁捐馆,家计停偬,刻赀未能相继,不得不为劝募之计,而又不能强干不相知者。”(见《牧斋杂著》,第231页)牧斋此次请觉浪道盛出面募缘刻《梦游集》,当与了晋去世相关。姑记于此,俟再详考。
    [1]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1页。
    [2] [清]钱谦益《岭南刻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2页。
    [3] [清]钱谦益《与毛奏叔四首》其二, 《牧斋杂著》,第319页。
    [4] [清]钱谦益《与毛奏叔四首》其四, 《牧斋杂著》,第319页。
    [5] [清]钱谦益《与毛奏叔四首》其三, 《牧斋杂著》,第319页。
    [6] [清]钱谦益《紫柏尊者别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4至875页。
    [1] [清]钱谦益《紫柏尊者别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4页。
    [2] [清]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153页下。
    [3] [清]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98页上。
    [4] [清]钱谦益《紫柏尊者别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3页。
    [5] [清]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1 52页下。
    [1] [清]钱谦益《跋紫柏大师手扎》, 《有学集》卷四十六,第1536页。
    [2] [清]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 《续藏经》第127册,第150页下。
    [3] [清]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 《嘉兴藏》第23册,第55页中。
    [4] [明]云栖祩宏《云栖大师遗稿》卷一, 《嘉兴藏》第33册,第123页上。
    [5] [清] 钱谦益《宋文宪公护法录序》, 《初学集》卷二十八,第862页。
    [6]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二,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25至326页。
    [7]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二,《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26页。
    [1]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二,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27页。
    [2] [明]憨山德清著,孔宏点校《答钱受之太史》其二,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27页。
    [3] [明]顾大韶《炳烛斋稿》,清道光二十年钞本, 《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04册,第613页下至614页上。
    [1] [明]祩宏《云栖法汇》卷十四,《嘉兴藏》第33册,第64页上。
    [2] [明]宋濂著,袜宏辑,钱谦益订《护法录》卷一, 《嘉兴藏》第21册,第616页上。
    [3] [明]宋濂著,祩宏辑,钱谦益订《护法录》卷三, 《嘉兴藏》第21册,第639页中。
    [4] [明]宋濂著,祩宏辑,钱谦益订《护法录》卷五, 《嘉兴藏》第21册,第657页上。
    [5] [明]宋濂著,祩宏辑,钱谦益订《护法录》卷六, 《嘉兴藏》第21册,第663页上。
    [1] [明]宋濂著,株宏辑,钱谦益订《护法录》卷七, 《嘉兴藏》第21册,第668页下。
    [2] [明]宋濂著,株宏辑,钱谦益订《护法录》卷八, 《嘉兴藏》第21册,第674页上。
    [3] [明]宋濂著,株宏辑,钱谦益订《护法录》卷九, 《嘉兴藏》第21册,第684页上。
    [4] [明]宋濂著,祩宏辑,钱谦益订《护法录》卷十, 《嘉兴藏》第21册,第688页上。
    [1] 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页。
    [2] 按:作为阶段性成果, 《钱谦益与<嘉兴藏>》一节现已发表。
    [3] [清]钱谦益《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00页。
    [1] [明]密藏道开《刻大藏愿文》, 《嘉兴大藏经》第23册,第3页上。
    [2] [明]钱谦益《化城寺迎佛饭僧募缘疏》, 《径山志》卷五, 《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2册,明文书局1980年版,第501页。
    [3] [明]憨山德清《径山化城寺澹居铠公塔铭》,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九,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618页上。
    [4] [明]吴用先《请澹居铠公主刻藏》, 《径山志》卷八,第793页。
    [5] [明]吴用先《答钱太史》, 《径山志》卷八,第803页。
    [6] 按:慈门德公,俗姓钱氏,生平事迹不详。从其化城寺出事后退居虞山,吴用先致书钱谦益,望其准允重返化城来看,或为虞山钱氏人。 《初学集》卷八十一收有《慈门上人书<华严经>偈》一文,即为德公而作。
    [7] [明]吴用先《请慈门主化城》, 《径山志》卷八,第802页。
    [8] [明]吴用先《答钱太史》, 《径山志》卷八,第804页。
    [9] [清]钱谦益《化城寺重建大殿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1页。
    [1] 参钱谦益《题无生上人募铁瓦疏》,见《径山志》卷五,第498页。
    [2] 见《径山志》卷五,第504至505页。
    [3] [清]钱谦益《藏逸经书标目后记》, 《有学集》卷五十,第1620页。
    [4] [清]钱谦益《牧斋晚年家乘文》, 《牧斋杂著》,第164页。
    [5] [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 《有学集》卷十六,第751页。
    [6] [清]钱谦益《嘉兴营泉寺白法长老塔表》,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2页。
    [7] [明]智旭《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八, 《嘉兴藏》第36册,第394页下。
    [8] [清]白法性琮《<金刚经如是解>跋语》, 《新编卍续藏经》第39册,第409页上。
    [9] [清]钱谦益《嘉兴营泉寺白法长老塔表》,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2页。
    [10] [明]智旭《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八, 《嘉兴藏》第36册,第394页下。
    [11] [清]钱谦益《白法长老八十寿序》, 《有学集》卷二十五,第966页。
    [1] [清]钱谦益《嘉兴营泉寺白法长老塔表》,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3页。
    [2] [清]钱谦益《书白法老人洒病十偈》,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48页。
    [3] [清]钱谦益《嘉兴营泉寺白法长老塔表》,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3页。
    [4] [清]钱谦益《紫柏尊者别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3页。
    [5] [清]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 《嘉兴藏》第23册,第55页上。又《新编卍续藏经》本文字与《嘉兴藏》同,详见第127册,第89页上。
    [6] 详参《初学集》卷五十四,第1366至1368页。
    [7] 按: 《密藏开师遗稿》题作“紫柏第六世孙契颖寿梓”,则其第六世之称,以紫柏为第一世。
    [8] [明]道开《密藏开禅师遗稿》卷一, 《嘉兴藏》第23册,第3页上。
    [9] [清]钱谦益《密藏禅师遗稿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8页。
    [1] [清]解印《密藏禅师遗稿后跋》, 《密藏开禅师遗稿》卷下, 《嘉兴藏》第23册,第33页下。
    [2] [明]道开《密藏道开禅师遗稿》卷上, 《嘉兴藏》第23册,第18页下。
    [3] [明]道开《密藏道开禅师遗稿》卷上, 《嘉兴藏》第23册,第31页下。
    [1] 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
    [2] [清]钱谦益《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00页。
    [3] [清]钱谦益《与周安石五首》其二, 《牧斋杂著》,第237页。
    [4] [清]钱谦益《与周安石》其四, 《牧斋杂著》,第238页。
    [5] [清]钱谦益《复吴时应》其二, 《牧斋杂著》,第250至251页。
    [6] [清]钱谦益《与黄观止》, 《牧斋杂著》,第257页。
    [7] [清]钱谦益《与继起和尚书》, 《牧斋杂著》,第493页。
    [1] [明]颛愚观衡撰《紫竹林颛愚和尚语录》卷七,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55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上至438下。
    [2] [明]颛愚观衡《刻方册藏经目录序》,《紫竹林颛愚和尚语录》卷七,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55册,第439页上。
    [3] [明]颉愚观衡《刻方册藏经目录序》,《紫竹林颛愚和尚语录》卷七,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55册,第439页上。
    [4] [清]钱谦益《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398页。
    [5] [清]钱谦益《与王中恬》, 《牧斋杂著》,第316页。
    [1] [清]钱谦益《与王楚先》, 《牧斋杂著》,第317页。
    [2] 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第109册,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360至362页。
    [1]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三,第944页。
    [2] [明]云栖祩宏《竹窗二笔》,《嘉兴藏》第33册,第45页中。
    [3] [明]云栖祩宏《竹窗三笔》, 《嘉兴藏》第33册,第65页中。
    [1] [明]紫柏真可《紫柏老人集》卷九, 《卍续藏经》第126册,第787页上至下。
    [2] [明]传灯《性无善恶论》卷一, 《卍续藏经》第101册,第839页下。
    [3] [明]传灯《性无善恶论》卷一, 《卍续藏经》第101册,第840页上
    [4] [清]钱谦益《阳明近溪语要序》, 《初学集》卷二十八,第862至863页。
    [5]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二十八,第862页。
    [6] 按:对程、朱之学暗台禅理之说,明人多有论及者,如牧斋之座师傅新德曾云:“二程闢禅,语录中却多妙义,是从儒宗中透入禅宗,暗合而不自知。”(参《初学集》卷六十三,第1485页)
    [7] [清]钱谦益《一树斋集序》, 《初学集》卷三十三,第944页。
    [1] 杨曾文《宋元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2] [北齐]颜之推《归心篇》,《大正藏》第52册,第107页中。
    [3] [隋]智顗《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 《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259页下。
    [4] [北宋]契嵩《镡津文集》卷三, 《大正藏》第52册,第661页下。
    [5] [北宋]契嵩《镡津文集》卷八, 《大正藏》第52册,第686页上。
    [6] [清]钱谦益《陆孟凫墓志铭》, 《有学集》卷三十一,第1132页。
    [1] [清]钱谦益《大梁周氏金陵寿燕序》, 《有学集》卷二十四,第953页。
    [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9页下。
    [3] [清]钱谦益《王季和墓志铭》, 《初学集》卷五十五,第1376至1377页。
    [4] [清]钱谦益《先太淑人述》, 《初学集》卷七十四,第1639页。
    [5] [清]钱谦益《先太淑人述》, 《初学集》卷七十四,第1640页。
    [1] [清]钱谦益《张母黄孺人墓志铭》, 《初学集》卷五十九,第1443页。
    [2] [清]钱谦益《张母黄孺人墓志铭》, 《初学集》卷五十九,第1443页。
    [3] 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3页中。
    [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49页下。
    [5]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53页上。
    [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52页中。
    [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55页下。
    [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58页上。
    [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40页上。
    [1] [唐]道宣《周祖平齐召僧叙废立抗拒事》, 《广弘明集》十, 《大正藏》第52册,第153页中。
    [2]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十八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5页。
    [3] [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十, 《大正藏》第22册,第140页下。
    [4] [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卷二, 《大正藏》第24册,第1006页上。
    [5] [宋]契嵩《镡津文集》卷三, 《大正藏》第52册,第660页中。
    [1] [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二, 《大正藏》第48册,第982页中。
    [2] [明]祩宏《云栖法汇》卷十三, 《嘉兴藏》第33册,第45页上。
    [3] [明]李贽《焚书》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1页。
    [4] [清]钱谦益《锡山高氏白华孝感颂并序》,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52页。
    [5]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大正藏》第16册,第778页下至779页上。按:牧斋文中云“佛说《大报恩经》,有人右肩持父,左肩持母,经历千年,便利背上,犹不能报父母之恩。”(见《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52页),然检《大方便佛报恩经》,却无此文,或牧斋即指《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耶?
    [6] [东晋]僧加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十一, 《大正藏》第2册,第601页上。
    [7] [明]朱鸿《孝经总类》, 《续修四库全书》第151册,第33页下。
    [1] [明]朱鸿《孝经总类》, 《续修四库全书》第151册,第276页下。
    [2] [明]朱鸿《孝经总类》, 《续修四库全书》第151册,第277页上。
    [3]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 12页。
    [4] [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乐保群等校点《困学纪闻》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3页
    [5] 吕妙芬《晚明<孝经>论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论及其文化脉络》,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编委会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第2页。
    [6] [明]朱鸿《孝经总类》, 《续修四库全书》第151册,第22页下。
    [7] [明]陈继儒《孝经序》, 《白石樵真稿》卷一,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6册,第22页上。
    [1] [清]饯谦益《古史谈苑摘录后记》, 《有学集》卷四十五,第1494页。
    [2] [清]钱谦益《报慈图序赞》,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25至1426页。
    [3] 项楚《从印度走进中国——敦煌变文中的帝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2008年第1期,第5页。
    [4]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二十四, 《四库全书》集部第1282册,第315页上。
    [5]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二十四, 《四库全书》集部第1282册,第864页上。
    [6]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大正藏》第2册,第177页中。
    [1] [明]智旭《阅藏知津》卷二十五, 《嘉兴藏》第32册,第99页中。
    [2] 杜继文《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9页。
    [3] 杜继文《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2页。
    [4] [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四, 《大正藏》第47册,第912页下至913页上。
    [1] 详参《佛光大辞典》,第5200页上至5201页下。
    [2] [宋]祖詠编《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卷一, 《嘉兴藏》第1册,第801页下。
    [3]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2页。
    [4] [清]钱谦益《赠双白居士序》, 《有学集》卷二十二,第911页。
    [5] [清]钱谦益《明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铭》, 《有学集》卷三十四,第1216页。
    [1] 陈垣《清初僧诤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页。
    [2] 陈垣《清初僧诤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3页。
    [3] [清]木陈道忞《布水台集》, 《嘉兴藏》第26册,第339页上至339页中。
    [4] [清]钱谦益《山翁禅师文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6页。
    [5] [清]钱谦益《山翁禅师文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6页。
    [6] [清]钱谦益《山翁禅师文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7页。
    [1] [清]钱谦益《与木陈和尚》其二, 《牧斋杂著》,第349页。
    [2] [清]徐枋《居易堂集》卷十九, 《续修四库全书》第1404册,第317下至318上。
    [3] [清]钱谦益《报慈图序赞》,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25页。
    [4] 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5] 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6] [清]钱谦益《华首空隐和尚塔铭》,《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73页。
    [1] [清]钱谦益《复澹归释公》, 《有学集》卷四十,第1273页。
    [2] [清]钱谦益《罗浮种上人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86页。
    [3]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88页。
    [4] 杜继文《序》,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 [清]钱谦益《大报恩寺修补南藏法宝募缘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395至1396页。
    [1]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572页。
    [2] [清]黄宗羲著,吴光校点《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89页。
    [3]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18页。
    [4] [明]祩宏《天说一》, 《云栖法汇》卷十, 《嘉兴藏》第33册,第71下至72上。
    [5] [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6] [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1] [明]王世德撰《崇祯遗录》, 《明史资料丛刊》第4辑,第11页。
    [2] 参牟润孙《注史斋从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0至121页。
    [3] [清]王誉昌撰,吴理注《崇祯宫词》卷上[清]杨复吉辑《昭代从书·戊集续编》
    [4] [清]王誉昌撰,吴理注《崇祯宫词》卷上[清]杨复吉辑《昭代从书·戊集续编》
    [5] [明]文秉《烈皇小识》卷六, 《台湾文献史料从刊》第5辑,第147页。
    [6] 参[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十三,第314至316页。
    [7] [明]文秉《烈皇小识》卷六, 《台湾文献史料从刊》第5辑,第148页。
    [8] [明]文秉《烈皇小识》卷六, 《台湾文献史料从刊》第5辑,第157页。
    [1] 详参牟润孙《注史稿丛稿》之《崇祯帝之撤像及其信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7至126页),黄一农《两头蛇》附录《崇祯帝撤佛像及其与天主教之关系》(上海:上海古籍山版社2006年版,第79至82页)
    [2]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19页。
    [3] [清]钱谦益《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57页。
    [4] 慈怡等编《佛光大辞典》,第3782页下。
    [5] [清]钱谦益《与木陈和尚》其一,《牧斋杂著》,第348页。
    [6] [清]钱谦益《答张静涵司农第一札》,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5页。
    [1]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8页。
    [2] [清]张延玉《明史》卷二十四,第326页。
    [3] [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十四,第326页。
    [4] 参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至139页;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86至188页。
    [5]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8页。
    [1] [清]钱谦益《远法师书论序赞》,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27页。
    [2] 《沙门不敬王者论》篇首序云:“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庚冰,凝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81页)篇末题云:“晋元兴三年,岁次阏逢,于时天子蒙尘,人百其忧,凡我同志,佥怀缀旒之叹,故因述斯论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87页)
    [3] [清]钱谦益《远法师书论序赞》,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28页。
    [4] [清]钱谦益《远法师书论序赞》,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28页。
    [1] [清]钱谦益《远法师书论序赞》,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28至1429页。
    [2] [清]钱谦益《书远公明报应论后》, 《有学集》卷五十第1617页。
    [3] [清]钱谦益《后秋兴之十》其二, 《牧斋杂著》,第54页。
    [4] [清]钱谦益《后秋兴之十》其三, 《牧斋杂著》,第54页。
    [5] [清]钱谦益《后秋兴之十》其七, 《牧斋杂著》,第57页。
    [6] [清]钱谦益《远法师书论序赞》, 《有学集》卷四十二,第1428页。
    [1] [清]钱谦益《大报恩寺修补南藏法宝募缘疏》, 《有学集》第1395页。
    [2] 按:晚明佛教史家每以云栖袜宏(1535-1615)、紫柏真可(1544-1604)、憨山德清(1546-1623)、蕅益知旭(1599-1655)并称“四大师”,然就四人之年龄而论,实非同辈之人。紫柏、憨山年龄相差二岁,云栖、憨山相差十一岁,故在时人眼中,多称三人为同辈中人。然智旭实少云栖六十四岁,少憨山五十三岁,若称同辈,显系不可。钱谦益对紫柏等三老,显以师相称;然对小自己十七岁之智旭,称师者,实为尊称,若依实际而言,以“友”形容二人之关系,似更为妥。钱氏文中屡然三大师,显将智旭排除在外。
    [3] [清]黄宗羲《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 《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513页。
    [4] [明]道盛《憨山大师全集序》,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二十一, 《嘉兴藏》第34册,第714页下。
    [5] [清]黄宗羲著,吴光校点《黄宗羲全集》第1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89至390页。
    [1] [清]钱谦益《寿闻谷禅师七十序》, 《初学集》卷三十七,第1043页。
    [2] [清]钱谦益《闻谷禅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八,第1567页。
    [3] [清]钱谦益《武林重修报国院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10页。
    [4] 按:钱氏所言禅宗之问题,并非自万历三老去世后所新出现的,更多则是已有问题的遗留和反弹。又紫柏、憨山虽为一时佛门龙象,然因法嗣未详,且.受时人所讥。黄宗羲云:“紫柏、憨山,亦遂受未详法嗣之抹杀,此不附之害也。其后胡喝乱棒,声焰隆盛,鼓动海岳。”(参《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513页)
    [5] [清]钱谦益《武林重修报国院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10页。
    [6] 慈怡等《佛光大辞典》,第6451页上。
    [7] [北宋]蒋之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大正藏》第16册,第479页上。
    [1] 按:达摩所传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唯有“一切佛语心”一品。然对此“心”字,却有二解:一作“中心”解,指此经为一切佛语之“中心”;二作“心”解,指一切佛语,以论心为主,后者为禅林所宗,成传佛心印之据。
    [2] [宋]正受集注《楞伽经集注》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页下。
    [3] 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4] 转引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
    [5] 转引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
    [6] [清]钱谦益《武林重修报国院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10至1111页。
    [7]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哦槃经》卷二十, 《大正藏》第12册,第485页下。
    [1]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0页251页。
    [2] [清]钱谦益《天台山天封寺修造募缘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4页。
    [3] [清]钱谦益《题佛海上人卷》,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8页。
    [4] [清]钱谦益《赠双白居上序》, 《有学集》卷二十二,第911页。
    [5] [清]钱谦益《古慧明寺重修禅堂记》, 《有学集》卷二十七,第1020页。
    [1] 参[唐]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卷一, 《大正藏》第47册,第504页上。
    [2] 参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392至398页。
    [3]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84至885页。
    [4]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85页。
    [5] [清]钱谦益《张母黄孺人墓志铭》, 《初学集》卷五十九,第1443页。
    [6] [清]钱谦益《李孝贞传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26至727页。
    [7] [清]钱谦益《古慧明寺重修禅堂记》, 《有学集》卷二十七,第1181页。
    [8] [宋]圜悟克勤著,尚之煜校注《碧岩录·序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1] 详参廖肇亨《惠洪觉范在明代——宋代禅学在晚明的书写、衍异与反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4年版,第797至835页);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第二章第二节《文字禅之再唱》(《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50至60页)等。
    [2] [清]钱谦益《石梦禅师语录小引》,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91页。
    [3] [清]钱谦益《书西溪济舟长老册子》,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32页。
    [4] [清]钱谦益《书西溪济舟长老册子》,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32页。
    [5]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6]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7] 陈垣《清初僧净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页。
    [8] [清]钱谦益《松影和尙报恩诗草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84页至885页。
    [1] [清]钱谦益《竺璠禅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9页。
    [2] [清]钱谦益《古慧明寺重修禅堂记》, 《有学集》卷二十七,第1019页。
    [3] [清]钱谦益《古慧明寺重修禅堂记》, 《有学集》卷二十七,第1019页。
    [4] [清]钱谦益《书金陵旧刻法宝三书后》,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798页。
    [5] [明]袜宏《竹窗二笔》, 《嘉兴藏》第33册,第55页上。
    [6]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四十五,第4081页。
    [7] [明]株宏《竹窗二笔》, 《嘉兴藏》第33册,第55页上至55页下。
    [8] [清]钱谦益《重建包山寺大殿募缘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12页。
    [1] [清]钱谦益《武林重修报国院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11页。
    [2]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0页。
    [3] 清]钱谦益《题佛海上人卷》,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8页。
    [4] [明]智旭《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 《嘉兴藏》第36册,第346页中。
    [5] [清]行泽说《神鼎云外汗师语录》卷十四, 《嘉兴藏》第33册,第324下至325上。
    [6] 参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二《法门之纷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至290页;《清初僧净记》,第484至555页。
    [7] [清]钱谦益《华首空隐和尚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73页。
    [8] [清]饯谦益《藏逸经标目后记》, 《绛云楼题跋》,第87页。
    [9] [清]钱谦益《戏题付衣小师》, 《有学集》卷九,第443页
    [1] [清]钱谦益《次韵酬觉浪大和尚》, 《有学集》卷九,第434页。
    [2] [清]钱谦益《题佛海上人卷》,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8页。
    [3]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曹溪肉身塔院碑》,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55页。
    [4]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0页。
    [5] [清]钱谦益《题佛海上人卷》,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9页。
    [6] [清]钱谦益《又题佛海上人卷》,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9页。
    [7] [清]钱谦益《答觉浪和尚》,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6页。
    [8] [清]钱谦益《答觉浪和尚》,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7页。
    [1] [清]钱谦益《又答觉浪和尚》,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8页。
    [2] [清]钱谦益《又题佛海上人卷》, 《初学集》卷八十六,第1809页。
    [3] [清]饯谦益《题十八祖祖道始颂》, 《有学集》卷五十,第1616页。
    [4] [清]钱谦益《致憨大师曹溪塔院住持诸上座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82页。
    [5] 陈扬炯等《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6]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55页。
    [7]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十二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40页。
    [8] [明]智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大正藏》第37册,第364页中。
    [1] 详参圣严《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所附《明末净土教著述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85至87页。
    [2] [明]株宏《水陆会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云栖大师遗稿》, 《嘉兴藏》第33册,第147页中。
    [3] [明]祩宏《阿弥陀经疏钞》卷三, 《新编卍续藏经》第33册,第446页上。
    [4] [明]智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大正藏》第37册,第363页下。
    [5] [明]智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大正藏》第37册,第365页上。
    [6] [明]圆澄《宗门或问》,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卷八, 《新编卍续藏经》第126册,第328页下。
    [1] [清]钱谦益《庄乐居士命工采画阿弥陀佛》, 《初学集》卷八十二,第1743页。
    [2] [后秦]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下。
    [3] [清]钱谦益《庄乐居士命工采画阿弥陀佛》, 《初学集》卷八十二,第1743页。
    [4] [清]钱谦益《莲蕊楼记》, 《有学集》卷二十六,第1000至1001页。
    [1] [唐]李通玄《华严经合论》卷六, 《新编卍续藏经》第5册,第747页上。
    [2] [唐]李通玄《华严经合论》卷六, 《新编卍续藏经》第5册,第746下至747页上。
    [3] [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大正藏》第48册,第351页下至352页中。
    [4] [明]祩宏《云栖法汇》卷十四, 《嘉兴藏》第33册,第60页中。
    [1] [明]祩宏《云栖法汇》卷十五, 《嘉兴藏》第33册,第76页中。
    [2] [清]钱谦益《莲蕊楼记》, 《有学集》卷二十六,第1000页。
    [3] [清]钱谦益《莲蕊楼记》, 《有学集》卷二十六,第1001页。
    [4] [明]程嘉燧《破山兴福寺志》卷二, 《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5册,第75页。
    [1]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七,第161至162页。
    [2] [宋]知礼《释难扶宗记》,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卷五, 《新编卍续藏经》第95册,第831页上。
    [3] [明]程嘉燧《破山兴福寺志》卷二, 《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5册,第82页。
    [4]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3页上。
    [5]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3页上。
    [6]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3页上。
    [7] 参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第12卷,第377至382页。
    [8] 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第12卷,第385页。
    [1]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6页下。
    [2]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6页下。
    [3]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86页下。
    [4] [清]钱谦益《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晋阶朝列大夫管公行状》, 《初学集》卷四十九,第1258页。
    [5] [清]钱谦益《李长蘅墓志铭》, 《初学集》卷五十四,第1349页。
    [6] [清]钱谦益《李长蘅墓志铭》, 《初学集》卷五十四,第1351页。
    [7] [清]钱谦益《王淑士墓志铭》, 《初学集》卷五十四,第1352页。
    [8] [清]钱谦益《复吴江潘力田书》, 《有学集》卷三十九,第1350页。
    [9] [清]钱谦益《与朱长孺》其二, 《牧斋杂著》,第235页。
    [1] [清]钱谦益《与陆勅先》其七, 《牧斋杂著》,第289页。按:袁津琥先生在《钱谦益手批<华严经>残稿的下落》(《读书》,2005年第11期)中曾提到钱谦益手批《华严经》八十卷藏于某省图书馆, “经文为明刊本,批语似犹有钱夫人柳氏手笔。”(第20页)曹旅宁先生的《一点补充》对此加以证实(《读书》,2006年第2期第12页)
    [2] 金鹤冲《钱牧斋先生年谱》, 《牧斋杂著》第951页。
    [3] [清]钱谦益《与惟新和尚书》, 《有学集》卷四十,第1370页。
    [4] [清]钱谦益《普德寺募修禅堂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05页。
    [5] [清]钱谦益《心经略疏小钞缘起论》, 《牧斋杂著》,第612页。
    [6]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二,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90页下至91页上。
    [1] 朱则杰《清诗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2] [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大正藏》第48册,第357页下。
    [3]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 《大正藏》第1册,第204页下。
    [1] [明]刘宗周《刘子全书》卷十八《恸哭时艰立伸讨贼之义疏》,道光十五年刻本。
    [2] [明]刘宗周《刘子全书》卷四十下《年谱》,道光十五年刻本。
    [3]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45页。又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对钱谦益“怯懦”之性格特点,多有表述。如云:“牧斋之降清,乃其一生污点。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见《别传》第1024页)论及钱谦益说服马进宝无功而返,回家途中所作《东归漫兴》其六时云:“牧斋性本怯懦,此行乃梨洲及河东君所促成。惴惴而往,施施而归,故庆幸之情,溢于言表也。”(见《别传》第1028页)
    [4] 卢川、孙之梅《钱谦益入清后“诗其人”辨》, 《齐鲁学刊》2010年第3期,第129页。
    [5]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七十四,第1643至1644页。
    [1] 详见李庆《钱谦益:明末上大夫心态的典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在对钱氏之物质生活进行分析之后,认为“他们享受着当时物质文时所带来的各种欢快,表现出强烈的享乐意识。(第42页)在选择忠十传统纲常青史留名还是选择自我享乐,暂时的安宁,亦即在死与生之间, “对忠君观念实际上并不执著,反之,对自已的享乐却十分追求,有很强生命意识的钱谦益来说,选择后者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第42页)
    [2] 范景中,周书田编纂《柳如是事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至274页。
    [3] [明]文秉《甲乙纪事》,孟昭庚等点校《南明史料(八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60页。
    [1] 佚名《研堂见闻杂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2] 《海角遗编》,转引自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3] [清]钱谦益《与邑中乡绅书》, 《牧斋杂著》,第823页。
    [4] 印鸾章《清鉴》,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57页。
    [5] [清]吴伟业著,李学颖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1页。
    [1] [明]赵士锦《甲申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1至72页。
    [2] [清]钱谦益《题邵得鲁迷涂集》, 《有学集》卷四十九,第1587页。
    [3] [清]李瑶《绎史摭遗》,周骏富编《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05册,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212页。
    [4] 《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五下,亦见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二十二, 《大正藏》.第53册,第451页上至452页上。
    [1] [清]钱谦益《陈百史集序》, 《牧斋杂著》,第676页。
    [2]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1] [清]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并序》, 《有学集》卷一,第9页。
    [2] 范景中,周书田编纂《柳如是事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3] 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其四注云: “余与二仆,共梏拲者四十日。”
    [4] [清]钱谦益《秋槐诗集》, 《有学集》卷一,第10页。
    [1] [梁]陶弘景撰,赵益点校《真诰》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5页。
    [2] [梁]陶弘景撰,赵益点校《真诰》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7页。
    [3]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八,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572页上至572页下。
    [4]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八,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572页上至572页下。
    [5] [明]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江文通集汇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页。
    [6]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15页。
    [7] [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 《大正藏》第3册,第303页下。
    [8] [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 《大正藏》第12册,第341页下至342页上。
    [1] [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页下。
    [2]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四,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3] [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35页。
    [4]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页。
    [5] 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页。
    [6] 转引自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页。
    [7] 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页。
    [1] [清]钱谦益《题秋槐小稿后》, 《牧斋杂著》,第503页。
    [2]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52页。
    [3] [清]钱谦益《再次藏之他字韵》, 《有学集》卷一,第21页。
    [4] [宋]张敦颐著,王进珊点校《六朝事迹编类》,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5] [后秦]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上
    [6] [后秦]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页下。
    [1]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193页上至193页下。
    [2] [清]钱谦益《新安方氏伯仲诗序》, 《有学集》卷二十,第843页。
    [3] [清]陈作霖《明代金陵人物志》(不分卷),周骏富编《明代传记从刊》第150册,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375页。
    [4]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三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3页。
    [1] [清]钱谦益《见盛集陶次他字韵诗重和五首》, 《有学集》卷一,第26页。
    [2]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4至1695页。
    [3] [清]钱谦益《策关策进诗有示》, 《有学集》卷一,第43页。
    [4]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7页。
    [1]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47页。
    [2] [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435页上至435页中。
    [3] 李小荣《虚构与真实——论僧肇<临刑偈>及相关故事的来源与影响》, 《文学与文化》2010年第3期,第22页。
    [4]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939页。
    [5]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939页。
    [6] 周法高编《足本钱曾牧斋诗注》,三民书局1973年版,第1658页。
    [7] 按:瞿式耜《报中兴机会疏》云:“忽臣子壬午举人玄锡,因臣孙于去腊离家,未知其到粤消息,遣家僮胡科探视。于七月十五日自家起程,今月(九月)十六日抵臣桂林公署,赍带臣同邑旧礼臣钱谦益寄臣手书一通,累数百言,绝不道及寒温家常字句,惟有忠驱义感,溢于楮墨之问。盖钱谦益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念本朝,而规画形胜,瞭如指掌,绰有成算。”故牧斋写信时间,当在夏天,而瞿昌文已于顺治五年(1648)冬离家,自浙江而福建,五月至梧州,六月十九日,至桂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瞿式耜会面。
    [1] [唐]道世道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版,第5至6页。
    [1] [清]钱谦益《书修建聚奎塔院殿宇缘起后》, 《牧斋杂著》,第602页。
    [2] [清]钱谦益《庚寅人日小集即事》, 《有学集》卷二,第73页。
    [3] [清]钱谦益《石涛上人自庐山致萧伯玉书于其归也漫书十四绝句送之兼简伯玉》, 《有学集》卷四,第131页。
    [4] [清]钱谦益《读云林园事略追叙昔游凡一千字》, 《有学集》卷八,第363页。
    [5] [清]钱谦益《读建阳黄帅先小桃源记戏题短歌》, 《有学集》卷八,第423页。
    [6] [清]钱谦益《乙亥夏五十有九日》, 《有学集》卷十,第486页。
    [7] [清]钱谦益《恤庐诗》,.《有学集》卷十一,第555页。
    [8] 范景中,周书田编纂《柳如是事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4至25页。
    [9] 按:明清国变,士人之死节殉国者众,身未死者,亦言(心)已死,借此以明志。如方以智在顺治八年春,不从马蛟麟之劝降,剃发为僧。冬,作《辛卯梧州自祭文》云:“死生一昼夜,昼夜一古今,此汝之所知也。汝以今日乃死耶?甲申死矣!”(见《浮山文集后编》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359页下)所谓甲申死者,乃心死而非身死,在表达出自己超脱的生死观之时,又道出忠于故国之情。
    [1]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554页。
    [2]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819页。
    [3] [清]钱谦益《与范眉生》, 《牧斋杂著》,第263页。
    [4] [清]钱谦益《尹孔昭墓志铭》, 《有学集》卷三十一,第1125页。
    [5] [清]钱谦益《再次茂之他字韵》, 《有学集》卷一,第21页。
    [6] [明]朱棣集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7页。
    [7] [明]朱棣集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7页。
    [1] [清]钱谦益《咸子诗序》, 《有学集》卷十九,第805页。
    [2] 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至108页。
    [3] [唐]王绩著,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
    [4] [清]饯谦益《林那了七十初度》, 《有学集》卷二,第49页。
    [1]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 《有学集》卷三,第89页。
    [2]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 《有学集》卷三,第90页。
    [3] [明]憨山德清《肇论略注》卷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96册,第587页上。
    [4]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 《有学集》卷三,第91页。
    [1]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 《有学集》卷三,第96页。
    [2] [晋]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3] [清]钱谦益《东归漫兴六首》其四,《有学集》卷三,第108页。
    [4] [清]钱谦益《乙未秋许更生扶侍太公邀侯月鹭于止路安卿登高莫釐峰顶口占二首》其二, 《有学集》卷五,第237页。
    [5] 按:杜甫《柏学士茅屋诗》云:“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仇兆鳌注云:“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牧斋此处借用此典,表明清国变之事。
    [6] [清]钱谦益《朱内翰开宴二首》, 《有学集》卷五,第240页。
    [1] [清]钱谦益《投宿崇明寺僧院有感二首》其一, 《有学集》卷八,第414页。
    [2] [清]钱谦益《桂殇四十五首》, 《有学集》卷九,第464页。
    [3] [清]钱谦益《己亥正月十三日过子晋湖南草堂张灯夜饮追忆昔游感而有赠凡四首》其三, 《有学集》卷十,第475页。
    [4] [清]钱谦益《梅公司马枉访江村赋诗见赠奉答二首》其一, 《有学集》卷十一,第529页。
    [5]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173页上至173页下。
    [6]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173页下至174页上。
    [1] [清]钱谦益《题朱玉耶画扇》, 《有学集》卷二,第50页。
    [2] [清]钱谦益《孟阳冢孙念修自松圆过访口占送别二首》其一, 《有学集》卷四,第1 58页。
    [3] [清]钱谦益《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 《有学集》卷九,第425页。
    [4] [清]钱谦益《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 《有学集》卷九,第426贞。
    [5] [清]钱谦益《戊戊新秋日吴巽之持孟阳面扇索题为赋十绝句》其一, 《有学集》卷九,第435页。
    [6] [清]钱谦益《乙未除夕寄内》, 《有学集》卷六,第262页。
    [1] [晋]葛洪著,程毅中点校《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2] [清]钱谦益《高会堂酒阑杂咏》, 《有学集》卷七,第315页。
    [3] [清]钱谦益《云间诸君子肆筵合乐饷余于武静之高会堂饮罢苍茫欣感交集辄赋长句二首》其二, 《有学集》卷七,第319页。
    [4] [清]钱谦益《徐武静生日置酒高会堂赋赠八百字》, 《有学集》卷七,第335页。
    [5] [清]钱谦益《徐武静生日置酒高会堂赋赠八百字》, 《有学集》卷七,第335页。
    [1] 按:中劫与小劫虽名称不同,然所指时量相同。从梵语语源来说,同为antara-kalpa之译,而大劫则为梵语maha-kalpa之意译。(详参《佛光大辞典》第2812页上至中)
    [1] [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 《大正藏》第8册,第840页中。又上论“劫”之语,详参[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劫量篇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至第30页); 《佛光大辞典》“四劫”条(第1694页中至1695页中)、“劫”条(第2811页中至2814页中);方立夫《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二十三章《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7至644页)。
    [2] 按:“劫”本为佛教中解释世界成、住、坏、空之学说,系佛教思想之一种。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因与“劫灰”、“劫后人种”等结合,便具有诗歌意象之特征,从而带有具体的指向及现实寓义。
    [3]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五,第190页。
    [4] [梁]慧皎撰,汤用彤点校《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页。
    [1] [清]钱谦益《人日示内二首》其一, 《有学集》卷二,第75页。
    [2] [清]钱谦益《次韵答何寤明见赠》, 《有学集》卷二,第51页。
    [3] [清]钱谦益《石源上人自庐山致萧伯玉书》其二, 《有学集》卷四,第1 30页。
    [4] [清]钱谦益《寿冯云将八十》, 《有学集》卷五,第198页。
    [5] [清]钱谦益《送黄生达可归岭南》, 《有学集》卷九,第445页。
    [6] [清]钱谦益《霞老累夕置酒》, 《有学集》卷七,第343页。
    [7]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 《有学集》卷三,第90页。
    [8] [清]钱谦益《云间董得仲投赠三十二韵依次奉答》, 《有学集》卷七,第323页。
    [9]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 《大正藏》第54册,第439页上。
    [10] [清]钱谦益《己亥正月十三日过了晋湖南草堂》, 《有学集》卷十第476页。
    [11] [清]钱谦益《读云林园事略追叙昔游凡一千字》, 《有学集》卷八,第363页。
    [1] 尊者法救造《杂阿毗昙心论》,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8册,第959页下。
    [2] [清]钱谦益《题京口避风馆诗为淮南李小有作》, 《有学集》卷五,第246页。
    [3]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8页。
    [4] [清]钱谦益《燕市别惠房二老》, 《有学集》卷一,第6页。
    [5] [清]钱谦益《寿丁继之七十》, 《有学集》卷五,第183页。
    [6] [清]钱谦益《甲午春日观吴园次怀人诗卷》, 《有学集》卷五,第185页。
    [7] [清]钱谦益《放歌行赠栎园道人游武夷》, 《有学集》卷六,第266至267页。
    [1] [唐]般刺蜜帝译《楞严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第120页上
    [2]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四之一, 《续藏经》第21册第322页上。
    [3]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四之一, 《续藏经》第21册,第322页下。
    [4]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四之一, 《续藏经》第21册,第323页上至323页下。
    [5] [清]钱谦益《古诗赠新城王贻上》, 《有学集》卷十一,第543页。
    [6]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页。
    [1] [清]钱谦益《放歌行赠栎园道人游武夷》, 《有学集》卷六,第266至267页。
    [2] [清]钱谦益《龚孝升四十初度附诗燕喜凡二十二韵》, 《有学集》卷五,第206页。
    [3]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九,第449页。
    [4]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一,第555页。按: “劫后人种说”在牧斋诗歌中的表现及其影响,亦为牧斋以“劫”为中心的佛教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前面已有论及,姑且略之。
    [5] 按:佛教中的二十八天,一般而言,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与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包括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爱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其中自无烦天以下五天称五净居天;无色界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
    [6] 详参项楚先生的《从印度走进中国——敦煌变文中的帝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5页至第9页)
    [7]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5至76页。
    [1]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1页。又: 《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八之四中,引《大智度论》,对忉利天有过详细解释,内容略同《法苑珠林》所引,故略之(详参其书第596页上至596页下)。
    [2] [清]钱谦益《龚孝升四十初度附诗燕喜凡二十二韵》, 《有学集》卷五,第207页。
    [3] [清]钱谦益《採花酿酒歌示河东君》, 《有学集》卷九,第450页。
    [4] [清]钱谦益《和烧香曲》, 《有学集》卷十三,第628页。
    [5] [清]钱谦益《灯屏词》其六, 《有学集》卷五,第229页。
    [6] [清]钱谦益《茸城惜别》, 《白学集》卷七,第347页。
    [7]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三, 《大正藏》第54册,第1104页中。
    [8]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三,第628页。
    [9] [清]钱谦益《秦淮花烛词十二首为萧孟防作》其二, 《有学集》卷九,第430页。
    [10]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八之四, 《续藏经》第21册,第597页上。
    [11] [清]钱谦益《灯屏词十二首》其五, 《有学集》卷五,第228页。
    [12] [清]钱谦益《遵王敕先共赋胎仙阁看红豆花诗》其五, 《有学集》卷十一,第538页。
    [1] 按:牧斋诗歌“讔”之特色,在《初学集》中已有流露。卷一《九月初二日奉神宗皇帝遗招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四首》其三在称颂万历皇帝治世功绩时。“杨柳深宫月,梧桐别院春”一句对王皇后之遭遇深表同情,暗寓对万历帝讽刺之意。对此,钱曾注云:“夫公身为臣子,何忍明斥椒风?故婉约其词,使读之者回环吟咀,深思自得,黯然魂消,几有鸟乌枯菀之虑。”(见《牧斋初学集诗注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 [清]钱谦益《闽中徐存永陈开仲乱后过访》其三, 《有学集》卷二,第78页。
    [3] [清]钱谦益《闽中徐存永陈开仲乱后过访》其四, 《有学集》卷二,第79页。
    [4]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03页。
    [5] [清]钱谦益《辛卯春歌者王郎北游》, 《有学集》卷四,第124页。
    [6] [清]钱谦益《高会堂酒阑杂咏》, 《有学集》卷七,第315页。
    [1] [清]钱谦益《复遵王书》, 《有学集》卷三十九,第1360页。
    [2]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汪钝翁与严白云论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页。
    [3] [清]钱谦益《吟罢自题长句拨闷二首》其一, 《牧斋杂著》,第70至71页。
    [4] [清]钱谦益《题族孙遵王破山断句诗后二首》, 《牧斋杂著》,第11 1页。
    [5] [清]钱谦益《吾炙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1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页下。
    [1] [清]钱谦益《广陵登福缘佛阁四首》其二, 《有学集》卷四,第122页。
    [2] 参章开沅主编《清通鉴》“顺治八年”条,其云:“庚申(十二日),帝亲政,至太和殿受朝贺,发布诏书。”(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14页。)
    [3] 参[清]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57至659页。
    [1] [清]钱谦益《丁酉长至宿长干禅榻》, 《有学集》卷八,第389页。
    [2]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51页。
    [3] [清]钱谦益《丁酉仲冬十有七日长至礼佛大报恩寺偕石溪诸道人然灯绕塔乙夜放光应愿欢喜敬赋二十韵纪其事》,《有学集》卷八,第391至392页。
    [1] 金鹤冲《钱牧斋先生年谱》, 《牧斋杂著·附录》,第949页。
    [2] [梁]僧祜撰,苏晋仁点校《出三藏记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43页。
    [3] 转引自刘韶军《古代占星术注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4] [清]姚鼒撰,王崇武点校《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22页。
    [5] [梁]慧皎撰,汤用彤点校《高僧传》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8页。
    [6] [清]钱谦益《金陵杂题二十五绝句》其二十四, 《有学集》卷八,第422页。
    [7] [清]钱谦益《句容崇明寺登毗卢阁》, 《有学集》卷八,第413页。
    [1]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册,第309页下。
    [1] [清]钱谦益《竹谿草堂歌为宝应李子素臣作》, 《有学集》卷六,第256页。
    [2] [清]钱谦益《乳山道士劝酒歌》, 《有学集》卷十,第479页。
    [3] [清]钱谦益《放歌行赠栎园道人游武夷》, 《有学集》卷六,第266页。
    [4] [清]钱谦益《放歌行赠栎园道人游武夷》, 《有学集》卷六,第266页。
    [5] [清]钱谦益《放歌行为绛趺堂主人姚文初作》, 《有学集》卷十三,第615页。
    [1] 按:笔者所作原始表格分题名、诗句、词目、典源、备注五部分,四万三千余字,故略而不列,此处只述其大概。钱曾注典时,采用《翻译名义集》、《法苑珠林》处极多,姑仍其旧,不再还原到原始经典,仅对其中若干失注、误注处予以改正。
    [2]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续藏经》第21册,第745页上。
    [3] 周裕锴《禅宗语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1]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745页下至746页上。
    [2]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四,第115页。
    [3] 按:心函上人,生平事迹不详。据笔者所见,张丹有《昭庆寺访心函上人》(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6册《武林大昭庆律寺志》,第338至339页),吴伟业有《题心函上人方庵》,其云:“顶相安禅稳,圆尘覆钵销。谁知眠丈室,不肯效团焦。石鼎支茶灶,匡床挂瘿瓢。一枝方竹杖,夜雨话参寥。”(见《吴梅村全集》第109页)谢良琦《醉白堂诗文集》中收有《立冬日,同周玉铉、傅子雯、心函上人夜集昭’庆精舍,上人首唱,分得欢字》及《五日,马涑庵、傅子雯、蒋楚生、心函上人小集》两诗(分别见清谢良琦著,熊柱点校《醉白堂诗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370页)。综此,知心函长老为一善于文事之僧,且与文士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往来。
    [1] [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首万行首楞严经》卷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第21页下至24页下。
    [2]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三,第103页。
    [3] [清]钱谦益《石涛上人自庐山来致萧伯玉书于其归漫书十四绝句送之兼简伯玉》, 《有学集》卷四,第131页。
    [4] 侯传文《佛经的文学性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0页。
    [5] [清]钱谦益《芥阁诗次中峰苍老原韵四首》其一, 《有学集》卷五,第233页。
    [6] [清]钱谦益《七月朔日含光法师驻锡红豆村》其四, 《有学集》卷六,第305页。
    [7] [清]钱谦益《和遵王述怀感德诗四十韵兼示夕公敕先》, 《有学集》卷十三,第631页。
    [1] [唐]实叉难陀译《大广方佛华严经》卷七十九, 《大正藏》第10册,第435页上。
    [2] [清]钱谦益《芥阁诗次中峰苍老原韵四首》其一, 《有学集》卷五,第233页。
    [3] [清]钱谦益《七月朔日含光法师驻锡红豆村》其四, 《有学集》卷六,第305页。
    [4] [清]钱谦益《桂殇四十五首》其四十三, 《有学集》卷九,第471页。
    [5] [清]钱谦益《埋庵老人曾孙歌》, 《有学集》卷十二,第601页。
    [6]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其八, 《有学集》卷三,第96页。
    [7] [清]钱谦益《丁老行送丁继之还金陵兼简林古度》, 《有学集》卷一,第21页。
    [8] [清]钱谦益《长干送松影上人楚游兼柬楚中郭尹诸公二首》其一, 《有学集》卷六,第261页。
    [9] [清]钱谦益《放歌行为绛趺堂主人姚文初作》, 《有学集》卷十三,第615页。
    [10] [清]钱谦益《次日自拂水步至吾谷登南岩憩维摩寺金粟堂》, 《初学集》卷九,第290页。
    [11] [清]钱谦益《《觉浪和尚挽词八首》其六》, 《有学集》卷十,第510页。
    [12] [清]钱谦益《恤庐诗》, 《有学集》卷十一,第556页。
    [1] [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页下至119页上。
    [2] 周叔迦《周叔伽佛学论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58页。
    [3] 周叔迦《周叔伽佛学论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62页。
    [4] [隋]杜顺说,[唐]智俨撰《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第516页下至517上。
    [5] [隋]杜顺说[唐]智俨撰《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第517页上。
    [1] [清]钱谦益《广陵登福缘佛阁四首》其一, 《有学集》卷四,第121页。
    [2] [清]钱谦益《七月朔日含光法师驻锡红豆村谈玄累日石师潘老赋听法诗拈华严玄谈四字为韵如次奉和》其一《有学集》卷六,第302页。
    [3] [清]钱谦益《七月朔日含光法师驻锡红豆村谈玄累日石师潘老赋听法诗拈华严玄谈四字为韵如次奉和》其一《有学集》卷六,第302页。
    [4]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第10页上至第10页中。
    [1] [清]钱谦益《七月朔自含光法师驻锡红豆村谈玄累日石师潘老赋听法诗拈华严玄谈四字为韵如次奉和》其一《有学集》卷六,第303页。按:十玄门有新古之别,古十玄系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及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经文义纲目》中所立。法藏后期《华严经探玄记》中之十玄,被称为新十玄。钱曾注文所释之十玄系新十玄。与古十玄相比,新十玄将诸藏纯杂具德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主伴圆明具德门,
    [2] [清]钱谦益《七月朔日含光法师驻锡红豆村谈玄累日石师潘老赋听法诗拈华严玄谈四字为韵如次奉和》其《有学集》卷六,第303页。
    [3]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第10页中至第10页下。
    [4]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9至90页。
    [5] [清]钱谦益《石梦禅帅语录小引》,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91页。
    [1]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6页。
    [2]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04页。
    [3]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4页。
    [4] [清]钱谦益《赠顶目山人》, 《有学集》卷一,第17页。
    [5] [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大正藏》第51册,第430页中。
    [1] 详参周裕锴《百僧一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至15页。
    [2] [清]钱谦益《丙申春就医秦淮》其二十九, 《有学集》卷六,第290页。
    [3] [清]钱谦益《西湖杂感》其二, 《有学集》卷三,第91页。
    [4] [清]钱谦益《灵岩呈夫山和尚二首》其二, 《有学集》卷十,第512页。
    [5] [清]钱谦益《赠寒山凝远知妄二僧》其一, 《有学集》卷十一,第547页。
    [1] [清]钱谦益《赠寒山凝远知妄二僧》其二, 《有学集》卷十一,第547页。
    [2] [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下至30页上。
    [3] [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下。
    [4] 李小荣《酒肆与淫舍:李白维摩信仰中的取舍问题》,见《佛教与中国文学散论》,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
    [5] [清]钱谦益《休休歌示禅人汉月》, 《初学集》卷三,第116页。
    [6] [清]钱谦益《寿丁继之七十四首》其四, 《有学集》卷五,第184页。
    [7] [清]钱谦益《圯桥行赠趋庭李太公夫妇八十燕喜》, 《有学集》卷十二,第568页。
    [1] [清]钱谦益《朱五兄藏名酒肆自号陶然余为更之曰逃禅戏作四小诗》其二, 《有学集》卷四,第171页。
    [2] [清]钱谦益《朱五兄藏名酒肆自号陶然余为更之日逃禅戏作四小诗》其三, 《有学集》卷四,第按:钱谦益爱酒,详参谢正光先生在《钱牧斋之酒缘与仙佛缘》(《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四卷第二期,第17至48页)。
    [3] 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张潮辑《虞初新志》卷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第41至42页。
    [4] [清]钱谦益《陆子玄置酒墓田丙舍弃妓彩生持扇索诗醉后戏题八首》其三, 《有学集》卷七,第331页。
    [5] [清]钱谦益《云间诸君了再饷余于了玄之平原北皋子玄斐然有作次韵和答四首》其二, 《有学集》卷七,第341页。
    [6] [清]钱谦益《霞老累夕置酒彩生先别口占十绝句记事兼订西山看梅之约》其八,《有学集》卷七,第344页。
    [7] [唐]般刺密谛译[元]惟则会解《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1]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96页上。
    [2] 按一角仙人之本事,详参白化文《从“一角仙人”到“月明和尚”》,《三生石上旧精魂——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8至75页。
    [3] 详参李小荣《论以性喻禅——以“体露金风”为例》,见《佛教与中国文学散论》,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至234页。
    [4]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二十,第838至839页。
    [1] 按:所谓钱谦益的“古文”,笔者认同裴世俊先生《钱谦益古文首探》中的界定,“(古文)属于‘杂文学’的范围”(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9页);“根据古文分类和散文特点,我们自然将钱氏除诗歌以外的散体文章,作为本书《钱谦益古文首探》的范围和对象。”(同前第12页)。
    [2] 塔铭之撰制,与塔密切相关,关于两者之起源、发展、演变、分类等,潘高凤《唐代塔铭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均有论述,故略而不论。
    [3] [清]叶昌炽《语石》卷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1]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庐山五乳峰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八,第1564至1565页。
    [2]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曹溪肉身塔院碑》,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55页。
    [3] [清]钱谦益《道开法师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8至1269页。
    [4] [清]钱谦益《嘉兴营泉寺白法长老塔表》,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3页。
    [5] [清]钱谦益《紫柏尊者别集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75页。
    [6]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託生辨》, 《有学集》卷四十三,第1471页。
    [1] [清]钱谦益《书汰如法师塔铭后》, 《有学集》卷五十第1621页。
    [2] [清]钱谦益《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1页。按:无极先师,学界认为系无极明信,如黄忏华之《图释中国佛教史》、工红蕾之《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江灿腾之《晚明佛教从林改革与佛学争辩之研究》、《晚明佛教改革史》等。夏清瑕先生在《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中已辨其非(见《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甚是。今再补证材料一则,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三《法性寺优昙华记》云: “尝忆余龆年,初弃家。吾祖西林大师,延守愚先师,住奘师塔院。”(《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543页下)
    [3] [清]钱谦益《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4页。
    [4] [清]钱谦益《汰如法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7页。
    [1] [清]钱谦益《中峰苍雪法师塔铭》;《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4至1265页。
    [2] [清]钱谦益《石林长老塔铭》,《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7页。
    [3] [清]钱谦益《道开法师塔铭》,《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8页。
    [1]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庐山五乳峰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八,第1560页。
    [2]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庐山五乳峰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八,第1560页。
    [3] [清]钱谦益《憨山大师庐山五乳峰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八,第1561页。
    [4]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5] [清]钱谦益《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57页。
    [1] [清]钱谦益《一雨法师塔铭》,《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5页。
    [2] [清]钱谦益《汰如法师塔铭》,《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8页。
    [3] [清]钱谦益《又书汰如塔铭后》,《有学集》卷五十,第1623页。
    [4] [清]钱谦益《一雨法师塔铭》,《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6页。
    [5] [清]钱谦益《一雨法师塔铭》,《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6页。
    [6] [清]钱谦益《一雨法师塔铭》,《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6至1577页。
    [7] [清]钱谦益《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58页。
    [1] [清]钱谦益《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58至1259页。
    [2] [刘宋]佛陀什《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 《大正藏》第22册,第2页中至第2页下。
    [3] [清]钱谦益《华首空隐和尚塔铭》,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72页。
    [4] [清]钱谦益《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1至1572页。
    [5] [清]钱谦益《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1至1572页。
    [1] [清]钱谦益《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初学集》卷六十九,第1573页。
    [2]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至2628页。
    [3] [清]钱谦益《嘉兴营泉寺白法长老塔表》, 《有学集》卷三十六,第1262页。
    [4]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1] 详参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至149页。
    [2] [清]钱谦益《募建表胜宝恩聚奎宝塔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31页。
    [3] [清]钱谦益《五台山募造尊奉钦赐宝塔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18页。
    [4] [清]钱谦益《五台山募造尊奉钦赐宝塔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19页。
    [5] [清]钱谦益《径山募造大悲阁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3页。
    [1] [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正藏》第20册,第109页下。
    [2] [明]朱棣《御制大悲总持经咒序》, 《大正藏》第20册,第105页下。
    [3] [清]钱谦益《寒山寺报恩寺募建大悲殿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14页。
    [4] [清]钱谦益《寒山寺报恩寺募建大悲殿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14页。
    [5] [清]钱谦益《白椎庵建造弹指阁华严堂募缘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16至1417页。
    [1]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 《大正藏》第2册,第67页上。
    [2] 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3] [清]钱谦益《一树庵募造佛殿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2页。
    [4] [清]钱谦益《一树庵募造佛殿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3页。
    [5] [清]钱谦益《戒幢法院募铸双铜塔疏》, 《牧斋杂著》,第818页。
    [1] [清]钱谦益《华山寺募缘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6页。
    [2] [清]钱谦益《华山寺募缘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6页。
    [3] [清]钱谦益《华山寺募缘疏》, 《初学集》卷八十一,第1726页。
    [4] 何李《唐代记体文研究》中以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例,对汉魏六朝的记体文进行了统计,共得记体文92篇,其中79篇与佛教相关,其中翻译记43篇,杂记14篇,造像记22篇。单从统计数字,即可看出记体文与佛教间的渊源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17至18页)
    [1] [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2] [清]钱谦益《龙树庵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05页。
    [3] [清]钱谦益《龙树庵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05页。
    [4] [清]钱谦益《龙树庵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05页。
    [5] [清]钱谦益《龙树庵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06页。
    [1] [清]钱谦益《龙树庵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06页。
    [2] [清]钱谦益《龙树庵记》, 《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07页。
    [3] [清]钱谦益《武林重修报国院记》,《初学集》卷四十二,第1109页。
    [4] [清]钱谦益《天台泐法师灵异记》, 《初学集》卷四十三,第1123页。
    [5] [清]钱谦益《地藏庵记》, 《有学集》卷二十七,第1026页。
    [1]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休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
    [2] 按:牧斋文中多次痛斥明人改书陋习,如《跋列女传》云:“秦汉古书,多为今世妄庸人驳乱,其祸有甚于焚燎,不可不辨。”(《有学集》卷四十六,第1519页)其斥张商英删改《楞严经》之举,详见拙文《<楞严经疏解蒙钞>的文献学价值》(《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67至71页)
    [1]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2]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至256页。
    [3] [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上。
    [4] [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下。
    [5] [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下至262页上。
    [6] [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干顷堂书目》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上。
    [1] [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百三十四, 《续修四库全书》第326册,第342页上。
    [2] [清]钱谦益《绛云楼题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3] [清]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3页。
    [4] [清]饯谦益《绛云楼题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5]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46页。
    [1] [清]钱谦益《答山阴徐伯调书》, 《有学集》卷三十九,第1347页。
    [2] [清]钱谦益《陈百史集序》,《牧斋杂著》,第676页。
    [3] [清]钱谦益《陈百史集序》,《牧斋杂著》,第676页。
    [4] [清]钱谦益《答山阴徐伯调书》, 《有学集》卷三十九,第1347页。
    [5] [清]钱谦益《陈百史集序》, 《牧斋杂著》,第676页。
    [6] [清]钱谦益《读宋玉叔文集题辞》, 《有学集》卷四十九,第1588至1589页。
    [7] [清]龚鼎孳《祭虞山先生牧斋钱学士之文》, 《牧斋杂著》,第964页。
    [8] [清]顾苓《东涧遗老钱公别传》, 《牧斋杂著》,第961页。
    [1] [清]钱谦益《读苏长公文》, 《初学集》卷八十三,第1756页。
    [2] [宋]苏辙《栾城后集》卷二_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27页。
    [3] [宋]苏轼《苏轼文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9页。
    [4] 吴明兴《苏轼佛教文学研究》,佛光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14页。
    [5]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八,第3787至3788页。
    [6]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八,第3787页。
    [7] [清]钱谦益《书李文正公手书东祀录略卷后》, 《初学集》卷八十三,第1759页。
    [8] [清]钱谦益《李香岩蕊香幢阁稿序》, 《有学集》卷十六,第752页。
    [9] [清]钱谦益《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 《有学集》卷十六,第729页。
    [1] [清]钱谦益《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 《有学集》卷十六,第730页。
    [2] [清]钱谦益《与京口性融老僧书》, 《初学集》卷七十九,第1703页。
    [3] [清]钱谦益《何君实墓志铭》, 《有学集》卷三十一,第1146页。
    [4] [清]钱谦益《觉浪和尚天界初录题语》, 《有学集》卷五十,第1624页。
    [5] 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66页。
    [6] [清]钱谦益《与遵王书》, 《有学集》卷三十九,第1361页。
    [7] [清]邹式金《有学集序》, 《牧斋杂著·附录》,第952页。
    [8] 郑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07页。
    [9] 裴世俊《钱谦益古文首探》,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113页。
    [1] 李金松《钱谦益对散文艺术的开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1页。
    [2] 李金松《钱谦益对散文艺术的开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1页。
    [3] 李金松《钱谦益对散文艺术的开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1至62页。
    [4] [明]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 《初学集》,第52至53页。
    [5] 冯国栋《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之文学内蕴及其在造型艺术上的意义》,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复日.大学2004年版,第65页。
    [6] 候传文《佛经的文学性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0页。
    [1] 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2] [清]钱谦益《读武闇斋印心七录记事》, 《有学集》卷五十,第1631页。
    [3]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藏》第8册,第752页。
    [4] [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 《大正藏》第8册,第217页上。
    [5]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 《大正藏》第14页,第547页中。
    [6] [清]钱谦益《复徐巨源书》, 《有学集》卷三十八,第1325页。
    [1] [清]钱谦益《题纪伯紫诗》, 《有学集》卷四十七,第1548页。
    [2] [清]钱谦益《戏题徐仲光藏山稿后》, 《有学集》卷四十九,第1605页。
    [3] [唐]般剌蜜帝译《楞严经》卷七, 《大正藏》第19册,第1 38页下。
    [4] [清]钱谦益《启祯野乘序》, 《有学集》卷十四,第686页。
    [5] [清]钱谦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 《有学集》卷十匕,第764页。
    [6] [唐]般刺蜜帝译《楞严经》卷九, 《大正藏》第19册第149页中。
    [7] [清]钱谦益《湖外野吟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803页。
    [1] [清]钱谦益《再与严子论诗语》, 《有学集》卷十八,第1575页。
    [2] [唐]般刺蜜帝译《楞严经》卷四, 《大正藏》第19册,第121页中。
    [3] [清]钱谦益《湖外野吟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804页。
    [4] [清]钱谦益《赠别胡静夫序》, 《有学集》卷二十二,第898页。
    [5] [清]钱谦益《读武闇斋印心七录记事》, 《有学集》卷五十,第1632页
    [6] 按:儒家类如《河洛》之图出《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端门之命”出《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赤虹黄玉”或指谶讳家言(《开元占经》等占卜之书中多有记载,《四库总目》卷九十六有云:“赤虹黄玉尤谶纬诞语,而信为古书。”)释家类“阿难海之集”指佛经之结集,系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遮具盘之藏”,出澄观《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二,其云:“东晋沙门支法领,志乐大乘,捐躯求法,至遮拘盘国,请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昙无竭之宝床金牒”典出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七,“释提桓因言: ‘善男子!是台中有七宝大床,四宝小床重敷其上。以黄金牒书般若波罗蜜置小床上,昙无竭菩萨以七宝印印之,我等不能得开以示汝”;《灵飞经》系道教经名,主要讲存思之法;“良常之铭”,或指《良常山苍龙溪新宫铭》,见《茅山志·金薤编》(第十二篇下); “骊山老母之丹诀”, 《崇文总目辑释》卷四载: “《阴符大丹经》一卷骊山老母注”, 或指此。其他类如“雕龙”典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驺爽;“白马非马”典出《公孙龙子·白马论》;“蒯通”事见《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云“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郑虔”,杜甫《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滎阳郑公虔》中有云:“药纂西极名,兵流指诸掌。贯穿无遗恨,荟蕞何技痒。”
    [1] 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2] [清]钱谦益《石梦禅师语录小引》,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91页。
    [3] [宋]法应集,[元]普会续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四, 《新编卍续藏经》第115册,第106页上。
    [4] [清]钱谦益《回金汤主人戏论》, 《牧斋杂著》,第506页。
    [5] [清]钱谦益《武林湖南净慈寺募建禅堂斋室延请禅师住持宗镜唱导文疏》, 《有学集》卷四十一,第1402页。
    [1] 孙之梅《灵心、世运、学问——钱谦益的诗学纲领》,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第23至29页。
    [2] 诸家高论,篇题如下:朴璟兰《钱谦益的文学本质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21至126页;翁容《灵心、世运、学问——钱谦益诗论小议》,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40到45页;丁功谊的《灵心、学问、世运、性情——论钱谦益的诗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26至129页;张永刚《灵心、世运、学问——论钱谦益的诗学体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7至50页。
    [3] [清]钱谦益《李君实恬致堂集序》, 《初学集》卷三十一,第907页
    [4] [清]钱谦益《题杜略自评诗文》, 《有学集》卷十五,第1594至1595页。
    [1] [清]钱谦益《题徐季白诗卷后》, 《有学集》卷四十七,第1563页。
    [2] [清]钱谦益《爱琴馆评选诗慰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14页。
    [3] [清]钱谦益《族孙遵王诗序》, 《有学集》卷十九,第828页。
    [4] [清]钱谦益《物斋杂著》,第111页。
    [5] [清]钱谦益《题闻照法师所藏画册》, 《有学集》卷四十六,第1544页。
    [6] [清]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57页。
    [7] [清]钱谦益《家塾论举业杂说》, 《有学集》卷四十五,第1508页。
    [8][清]钱谦益《虎丘退庵储和尚语录序》, 《有学集》卷二十一,第880页。
    [9] [清]钱谦益《石林长老小传》, 《有学集》卷三十七,第1289页。
    [10] 按:在佛教经典中,关于“心”的论述不可胜数。若追寻其梵语源头,不外乎二:其一,“心”为梵语citta的意译,音译作质多,具体含义有三:首先,“心”系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系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其次,单指心王,属五位之一,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再次,系唯识学名词,指第八阿赖耶识,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又称集起心。其二, “心”为梵语hrd或hrdaya之意译,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的中性名词。亦含有中心(处中者)、真实心(万法本具之真如法性,如来藏心)及精要、精髓(《般若心经》之“心”)诸义项。 (详参慈怡等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5页上至1396页上)
    [1] [唐]宗密《原人论》, 《大正藏》第45册,第710页上。
    [2] [唐]宗密《原人论》, 《大正藏》第45册,第710页中。
    [3] [唐]宗密《原人论》, 《大正藏》第45册,第710页下。
    [4] [元]圆觉《华严原人论解》, 《新编卍续藏经》第104册,第283页下。
    [5] [元]圆觉《华严原人论解》, 《新编卍续藏经》第104册,第283页下至284页上。
    [1] 圣严法师《华严心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2] [清]钱谦益《赖古堂宝画记》, 《牧斋杂著》,第903至904页。
    [3] [清]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331页上。
    [4] [唐]不空译《大方广如来藏经》, 《大正藏》第16册,第461页下。
    [5]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 《大正藏》第16册,第459页上。
    [6] [梁]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页。
    [1] [清]钱谦益《书旧藏宋雕两汉书后》, 《有学集》卷四十六,第1530页
    [2] [清]钱谦益《耦耕堂诗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782页。
    [3] [清]钱谦益《与吴梅村书》, 《有学集》卷三十九,第1363页。
    [4] [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 《有学集》卷十六,第751页。
    [5] [清]钱谦益《萧伯玉墓志铭》, 《有学集》卷三十一,第1127页。
    [6] [清]钱谦益《题遵王秋怀诗》, 《有学集》卷四十七,第1552页。
    [7] [清]钱谦益《陈百史集序》, 《牧斋杂著》,第677页。
    [8] [清]钱谦益《梅杓司诗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791页。
    [9] [清]钱谦益《梅杓司诗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791页。
    [1] [清]钱谦益《题族孙遵王破山断句诗后二首》, 《物斋杂著》,第11 1页。
    [2] [清]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56页。
    [3] [唐]玄奘译,韩廷杰校释《成唯识论校释》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8页。
    [4] [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三, 《大正藏》第43册,第242页中。
    [1] 详参《成唯识论校释·序言》(第10至20页), 《成唯识论校释》卷二(第128至132页),《唯识三十颂导读》(谈锡永主编,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74至91页)
    [2] [梁]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北京:中毕书局1992年版,第78页。
    [3] 按:在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有云:“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参[宋]释正受《楞伽经集注》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上)其实真正对其进行详细解释的,还是再《起信论》的相关疏解之作中。释正受《楞伽经集注》中在解释此语时,即引用了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三中的疏语。
    [4] [唐]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三三, 《大正藏》第44册,第269页中。
    [1] [清]钱谦益《乞兰诗示西隐长老》, 《初学集》卷十八,第579页。
    [2] [清]钱谦益《疁城汪云凭诗引》, 《牧斋杂著》,第499页。
    [3] [唐]玄奘译,韩廷杰校释《成唯识论校释》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1页。
    [4] [清]钱谦益《琅瑕类纂序》, 《有学集》卷十四,第695页。
    [1] [清]钱谦益《赖古堂文选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68页。
    [2] [宋]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 《大正藏》第33册,第173页下至174页上
    [3] [清]钱谦益《赖古堂文选序》,《有学集》卷十七,第768至769页。
    [4] [清]钱谦益《赖古堂文选序》,《有学集》卷十七,第769页。
    [5] [清]钱谦益《赖古堂文选序》,《有学集》卷十七,第769页。
    [6] [清]钱谦益《疁城汪云凭诗引》,《牧斋杂著》,第499页。
    [1] [清]钱谦益《唐诗鼓吹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09页。
    [2] [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 《有学集》卷十六,第751页。
    [3] 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4页。
    [4] 参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8至512页。
    [1] [清]钱谦益《与吴梅村书》, 《有学集》卷三十九,第1363页。
    [2] [清]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56页。
    [3] [清]钱谦益《赠别胡静夫序》, 《有学集》卷二十二,第898页。
    [4]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 《大正藏》第12册,第503页上
    [5] 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9页。
    [6] 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4页。
    [7] 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5页。
    [1] 赖永海主编《楞严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5至166页。
    [2] 详参周裕锴《“六根互用”与宋代文人的生活、审美及文学表现——兼论其对“通感”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36至153页。
    [3] 参周裕锴《“六根互用”与宋代文人的生活、审美及文学表现——兼论其对“通感”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36至153页。
    [4] [清]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卷二,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108页下。
    [5] [清]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卷二, 《新编卍续藏经》第127册,第119页下。
    [6] [清]钱谦益《孙郎长筵劝酒歌》, 《有学集》卷十一,第524页。
    [7] [清]钱谦益《方生行送方尔止还金陵》, 《有学集》卷十二,第602页。
    [8] [清]钱谦益《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 《有学集》卷十三,第624页。
    [9] [清]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有学集》,第638页。
    [1] [清]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有学集》,第670页。
    [2] [清]钱谦益《送方尔止》, 《有学集》二十二,第905页。
    [3] [清]钱谦益《迎神曲》, 《有学集》卷十三,第619页。
    [4] [清]钱谦益《丙春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其二十九, 《有学集》第290页。
    [5] [清]钱谦益《于润甫八十序》, 《初学集》卷三十七,第1030页。
    [6] [清]钱谦益《张元长真赞》, 《初学集》卷八十二,第1738页。
    [7] [清]钱谦益《知非堂诗集序》, 《牧斋杂著》第416页。
    [8] [清]钱谦益《慈门上人书华严经偈》, 《初学集》卷八十二,第1744页。
    [9] [清]钱谦益《和烧香曲》, 《有学集》卷十三,第628页。
    [1] [清]钱谦益《尊王敕先共赋胎仙阁看红豆花诗吟叹之余走笔属和八首》其三,《有学集》卷十一,第538页。又,在牧斋的文中,也经常出现香严童子之典,如《石林长老七十序》中云:“公被服儒雅,兼综油素,不畜盈长,不招徒侣。雀喧鸠聚之众,非屏之也,香严水观,湛如而已。”(《有学集》卷二十五,第968页。)
    [2] 按: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其一中,已有将“香观说”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的趋向。钱谦益文学创作与诗文批评并用,在继承苏、黄诸人的同时,又大大丰富了其内涵。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中盲僧用嗅觉品评文章的高下,或受钱谦益香观说的影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参陶礼天《鼻观说:嗅觉审美鉴赏论》(《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第39至47页);孙之梅《钱谦益的“香观”“望气”说》(《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1期,第56至60页);杨敬民《钱谦益“香观说”与蒲松龄“以鼻观文”论之比较》(《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2期,第184至188页);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至227页)。
    [3] [清]钱谦益《与徐元叹》, 《牧斋杂著》,第335页。按:因天童塔铭之争,钱谦益对汉月法藏门下高徒继起弘储有了更多地了解,加之其忠于故国之行为举措,使他晚年与弘储关系密切。顺治十七年(1660)春,牧斋得徐元叹新诗于继起弘储处,故作《香观说书徐元叹诗后》, “并诒和尚观之,以发一笑。”(《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68页)其中所涉及的六根互用之佛理,自然逃不出继起法眼。继起读后,立即点出“此六根互用,心手自在法也。”(《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69页)故牧斋“作《香观后说》以讯旦公,并再质之退老。”(《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70页)
    [4] [清]钱谦益《与徐元叹》, 《牧斋杂著》,第252页。
    [5] [清]钱谦益《香观说书徐元叹诗后》, 《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67页。
    [1] [清]钱谦益《后香观说书书介立旦公诗卷》, 《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69至1570页。
    [2] 按:牧斋诗歌中营造山一个异彩纷呈的感官世界,声、色、香、味俱全。就香而言,若按佛家的说法,《初学集》中则以世俗之香为主,诸如兰香(《五月望夜汎西湖归山庄作》:“玉箫声中兰气香,月照兰舟如洞房”)、菊香(《客涂中有怀吴中故人六首》其一:“莲叶漏残秋雨后,菊花香淡夜禅初”)、荷香(《荷花辞十首》其五:“荷花的的水中央,荡子牵舟一水旁。刺密荷稠那得见,回船隔浦满风香”)、蜡梅香(《陆仲子移赠蜡梅二株次前韵为谢》其二云:“野外垂垂销暗香,移来庭院借君芳”)、梅香(《梅圃谿堂》云:“过墙月亚疏枝影,度水风含别磵香”)、桂花香(《新阡八景诗》之《团桂天香》云:“三秋落子金波里,一夜飘香玉魄中”)、茶香(《谢于昭远寄庙后茶次东坡和钱安道韵》:“感君寄惠手自煎,洗杓停匙坐倾听。活火新泉沸石铫,泼触乳花发香性”)、酒香(《金坛于润甫酿五加皮酒》中云:“我饮不五合,颇知酒中味。苦爱北酒佳,芳香入梦寐”)、食品之香(《荷叶鼎诗》:“须臾荷香炊旋熟,软美无烦更淘漉”)。此外,也不乏种种浓艳之香,如《杂忆十首次韵》其八云:“莫讶脂香传并口,朱唇啮过不多时。”《长干行》云: “陌头白汗薰香粉,马上黄沙与画眉。”《仿元微之何处生春早二十首》其十云:“脂泽流香煖,铅华溅水融。”其十四云:“何处生春草,春生锦被中。芳香留半臂,兰露泛熏笼。然而在《有学集》中,或因晚年佛教信仰的影响,牧斋诗中之香,明显的带有出世色彩,与佛教相指涉者大量增加。诸如描绘佛事(《赠盛子久》云: “家山只在柴门外,梵罢香销看翠屏。”《腊月八日长干薰塔》云:“梵呗经声笼棋角,栴檀香气结楼台”)、戒香(《金陵杂题绝句二十五首》其十一云:“水榭新诗赞戒香,横陈嚼蜡见清凉”)、香灯(《广陵登福缘佛阁四首》其一云:“度世香灯里,降魔应器中”)、香象(《桂殇四十五首》其二十一云:“香象衔悲频顶礼,金经捫泣重笺疏。”《缘天都峰趾度断凡桥下木梯憩文殊庵》云:“香象拒门表奋迅,神鸦乞食离嗔贪”)、众香国(《赠同行康孝廉》云:“众香国里分香去,群玉峰头探玉还”)、忉利天香(《灯屏词十二首》其六云:“香风却载红云下,忉利新看香市回”)。俗世之香,因与佛事相关,而带有浓厚的出世色彩。如写菊花,则云“小筑楯栏香国十,平分月令晚芳华”(《天遗家篱菊盛开》其二):写梅花,则云:“月落山僧潜掣泪,暗香枝挂返魂幡”(《丙申春就医秦淮 寓丁家水阁》其二十六):写食物之香,则云:“贯花贝叶繙长寿,炊饭香杭请应真”(己亥正月十三日》其二)、“新炊自罨田家饭,应供居然发众香”(《己亥夏五十有九日》)、“秋衾昔梦禅灯稳,春饼残牙粥鼓香。”(《丙申元日》)当然,茶香、酒香,在《有学集》中亦间有体现,略带香艳的宝马香车,却成为对明时盛景的追忆,带有些许的凄凉与无奈,“宝马香车火树中,沉香甲煎燎霜空”(《秦淮花烛词四首》其一);“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金陵杂题》其十);“柳市春风荡玉钩,香车宝马簇红楼”(《秦淮花烛词十二首为萧孟昉作》);“全疑月面为人面,不辨衣香与坐香。”(《灯楼行壬寅元夜赋示施伟长》)。
    [1] [清]钱谦益《香观说书徐元叹诗后》, 《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67页。
    [2] [清]钱谦益《二王子今体诗引》, 《有学集》卷二十,第858页。
    [3] 按:如《后香观说》中云:“古人以苾蒭喻僧。苾蒭,香草也。蔬筍,亦香草之属也。为僧者,不具苾蒭之德,不可以为僧。僧之为诗者,不谙蔬筍之味,不可以为诗。旦公具苾蒭之德,而谙蔬筍之味者也。其为诗也,安得而不香。”(见《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69页)而其香之本性,则为“本色”之香,如评徐元叹诗云:“元叹摆落尘坌,退居落木庵,客情既尽,妙气来宅,如薛瑶英肌肉皆香,其诗安得而不香?”(《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68页)所谓“客情既尽,妙气来宅”,系指只有涤除客情中的种种尘染,方可显露本有之妙气,故妙气系宅于内而发于外; “肌肉皆香”,此香亦是非由外薰而得,而是发于身体自然之真。故其“香观说”中“香”,近于本色论,贵在于自然本真。而其风格特征,亦如牧斋文中引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及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燕寝凝清香”,其风格特征则在一“清”字。
    [4] [清]钱谦益《范长倩公集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793页。
    [5] [清]钱谦益《题交芦言怨集》, 《有学集》卷十九,第829页。
    [1] [清]钱谦益《杨弱生且吟序》, 《有学集》卷二十,第852页。
    [2] [清]钱谦益《题冯子永日草》, 《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77页。
    [3] [清]钱谦益《题冯子永日草》, 《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 577页。
    [4] [清]钱谦益《尊拙斋诗集序》, 《牧斋杂著》,第413页。
    [5] [清]钱谦益《尊拙斋诗集序》, 《牧斋杂著》,第412页。
    [6] [清]钱谦益《尊拙斋诗集序》, 《牧斋杂著》,第412页。
    [7] [清]钱谦益《尊拙斋诗集序》, 《牧斋杂著》,第411页。
    [1] [清]钱谦益《严印持废翁诗稿序》, 《初学集》卷三十三,第951页。
    [2] [清]钱谦益《王元昭集序》, 《初学集》卷三十二,第932页。
    [3] [清]钱谦益《施愚山诗集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60页。
    [4] [清]钱谦益《增城集序》, 《初学集》卷三十三,第958页。
    [5] [清]钱谦益《邵幼青诗草序》,’《初学集》卷三十二,第935页。
    [6] [清]钱谦益《王元昭集序》, 《初学集》卷三十二,第933页。
    [1] [清]钱谦益《季沧苇诗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59页。
    [2] [清]钱谦益《尊拙斋诗集序》, 《牧斋杂著》,第659页。
    [3] [清]钱谦益《淮上诗选序》, 《牧斋杂著》,第659页。
    [4] [清]钱谦益《胡致果诗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801页。
    [5] [清]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04页。
    [6] [清]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05页。
    [1] 赖永海,杨维中译注《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6页。
    [2] 赖永海,杨维中译注《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6页。
    [3] [清]钱谦益《李缁仲诗序》, 《有学集》卷二十,第838至839页。
    [4]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四之一,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329页上。
    [5] [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六之三, 《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第472页下。
    [1] [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卷二十九,第949至950页。
    [2] 赖永海,杨维中译注《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4页。
    [3] 参详智顗《摩诃止观》卷三, 《大正藏》第46册,第21页中至21页下。
    [4] [清]钱谦益《空一斋诗序》, 《有学集》卷十二,第842页。
    [1] [清]钱谦益《赠别胡敬夫序》, 《有学集》卷二十二,第898页。
    [2] [清]钱谦益《香观说书徐元叹诗后》, 《有学集》卷四十八,第1568至1569页。
    [3] 按:对于牧斋诗论中对于“伪”的批判,孙之梅等诸位学人论之甚详,可参《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第三章之《文学思想(中)——僦剽奴》(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279至313页)及杨连民《钱谦益诗学研究》第二章《钱谦益诗学理论的“批判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至162页)。
    [4] [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 《有学集》卷十六,第751页。
    [5] [清]钱谦益《虞山诗序》, 《初学集》卷三十二,第922至923页。
    [1] [清]钱谦益《李缁仲诗序》, 《有学集》卷二十,第838页。
    [2] [清]钱谦益《陈古公诗集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799页。
    [1] 朱东润《沧浪诗话参证》, 《中国文学论集》,上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页。
    [2]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北京:三联书社1986年版,第124页。
    [3] 详参朴英顺《严羽<沧浪诗话>及其影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1O月,第79至120页。
    [4]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5]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6]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7] [明]解缙《说诗三则》, 《明诗话全编》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3页。
    [8] [明]李东阳《答周子书》, 《明诗话全编》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8页。
    [9] [明]王廷相《李空同集序》, 《明诗话全编》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1页。
    [10] [明]谢榛《诗家直说》, 《明诗话全编》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9页。
    [1] [清]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_十二,北京:中华毫书局1965年版,第1507页下。
    [2]按:虞集所有的《唐音原序》中云: “襄城杨伯谦好唐人诗,五言、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以盛唐、中唐、晚唐别之,凡几卷,谓之《唐音》。”(参[元]杨上弘编选,[明]张震辑注,[明]顾磷评点,陶文鹏、魏祖钦点校, 《唐音评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唐音原序》)
    [3] [明]王行《唐律诗选序》, 《明诗话全编》第1册,第247页。
    [4] [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5]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2页。
    [6] [明]胡用麟《诗薮》, 《明诗话全编》第5册,第5447页。
    [7]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
    [1] [明]黄子肃《黄子肃诗法》, 《明诗话全编》第2册,第961页。
    [2] [明]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 《明诗话全编》第2册,第2047至2048页
    [3] [明]谢榛《四溟诗话》, 《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37页。
    [4] [明]桑悦《跋唐诗品汇》, 《明诗话全编》第2册,第1616页。
    [5] [明]王世懋《艺圃撷馀》, 《明诗话全编》第5册,第4827页。
    [1] [明]江盈科《江盈科诗话》, 《明诗话全编》第6册,第5846页。
    [2] [清]钱谦益《唐诗英华序》, 《有学集》,第707页。
    [3] [清]钱谦益《唐诗鼓吹序》, 《有学集》,第709页。
    [4] [清]钱谦益《顾伊人诗序》,《牧斋杂著》,第442至443页。
    [1] [清]钱谦益《唐诗英华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07页。
    [2]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43页。
    [3] [清]钱谦益《题徐季白诗卷后》, 《有学集》卷四十七,第1563页。
    [4] [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页。
    [5] 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1页。
    [1] [明]李东阳《镜川先生诗集序》, 《明诗话全编》卷二,第1665页。
    [2] [清]钱谦益《唐诗英华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07页。
    [3] [清]钱谦益《周元亮赖古堂合刻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67页。
    [4] [清]钱谦益《唐诗英华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07页。
    [5] [清]钱谦益《唐诗英华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07页。
    [6] 按:此诗语出皎然的《诗式》,其序云: “夫诗者,众妙之华宝,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徵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至如天真铤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见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页。其校记中注云:“授,原本作表,误,今据王梦间《诗要格律》所引。
    [7] [清]钱谦益《冯已苍诗序》, 《初学集》卷四十第1087页。
    [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9至190页。
    [2] [清]钱谦益《徐元叹诗序》, 《初学集》卷三十二,第924页。
    [3]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 《大正藏》第1册,第43页下。
    [4]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六, 《大正藏》第12册,第396中至396下。
    [1]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三十五, 《大正藏》第25册,第320页上。
    [1] [清]钱谦益《鼓吹新编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10至711页。
    [2] [清]钱谦益《成社诗序》, 《牧斋杂著》,第667页。
    [3] [清]钱谦益《杨明远诗引》, 《有学集》卷二十,第856页。
    [4]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九, 《大正藏》第12册,第421页下。按;此譬喻在唐代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中亦有收录。
    [1] [清]钱谦益《鼓吹新编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10至711页。
    [2] [清]钱谦益《成社诗序》, 《牧斋杂著》,第668页。
    [3]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三, 《大正藏》第12册,第381页下至382页中。
    [1] [隋]灌顶撰《涅槃经会疏》卷三, 《新编卍续藏经》第56册,第818页下。
    [2] 僧伽斯那撰,[萧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卷四, 《大正藏》第4册,第555页上。
    [3] 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五, 《大正藏》第25册,第191页中至191页下。·
    [4]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四, 《大正藏》第36册,第106页上。
    [1] [清]钱谦益《鼓吹新编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11页。
    [2] [清]钱谦益《袁祈年字田祖说》, 《初学集》卷二十六,第826至827页。
    [3] [清]钱谦益《曾房仲诗序》, 《初学集》卷三十二,第929页。
    [4] [清]钱谦益《刘咸仲雪庵初稿序》, 《初学集》卷三十一,第909页。
    [1] [清]钱谦益《王元昭集序》, 《初学集》卷三十二,第932页。
    [2]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570至571页。
    [3]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571至573页。
    [1] [清]钱谦益撰集,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69页。
    [2] [明]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页。
    [3] [明]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4] [明]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页。
    [5] [明]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3页。
    [6] [明]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页。
    [1] [清]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570至571页。
    [2] [清]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571至572页。
    [3]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7页。
    [4] [清]钱谦益《杨明远诗引》, 《有学集》卷二十,第856页。
    [5]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八, 《大正藏》第12册,第411页上。
    [6]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 《大正藏》第12册,第525页下。
    [1] [清]钱谦益《鼓吹新编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12页。
    [1]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 《大正藏》第12册,第378页上至378页下。
    [2] 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62页。
    [1] [清]钱谦益《陈古公诗集序》, 《有学集》卷十八,第799页。
    [2] [清]钱谦益《俞嘉言医门法律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19页。
    [3] [清]钱谦益《鼓吹新编序》, 《有学集》卷十五,第711页。
    [4] 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20页。
    [1] 作为阶段性成果, 《雹珠喻》一节现己发表。
    [2] [清]钱谦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 《有学集》,第764页。
    [3] [清]钱谦益《读宋玉叔文集题辞》, 《有学集》卷四十九,第1589页。
    [1] [清]钱谦益《李梦沙望古斋集序》, 《牧斋杂著》,第441页。
    [2] [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藏》第8册,第832页下。
    [3] [隋]法智《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大正藏》第1册,第894页中。
    [4]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三, 《大正藏》第1册,第21页下。
    [5] [宋]施护译《轮王七宝经》卷一, 《大正藏》第1册,第821页上。
    [1]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央掘魔罗经》卷二, 《大正藏》第1册,第527页中至527页下。
    [2] [清]钱谦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64页。
    [3] [清]钱谦益《读宋玉叔文集题辞》, 《有学集》卷四十九,第1588至1590页。
    [1] [清]钱谦益《李梦沙望古斋集序》, 《牧斋杂著》,第440至441页。
    [2] 关于王世贞晚年自悔论的研究,可参孙学堂《<读书后>与弇州晚年定论》,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0至36页;裴世俊《试析钱谦益的“弇州晚年定论”——兼及钱锺书对“定论”的评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52至56页;焦中栋《“王世贞晚年定论说”考辨》,《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第99至102页;魏宏远《王世贞晚年“自悔”论》,《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82至87页等。
    [3] [清]钱谦益《宋下叔安雅堂集序》, 《有学集》卷十七,第764页。
    [1]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496页。
    [2]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437至438页。
    [3]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第7368至7369页。
    [4]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372页。
    1.[清]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 [清]钱谦益著,卿朝晖辑校《牧斋初学集诗注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清]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藏经书院编《新编卍续藏经》第2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
    5.[清]钱谦益《般若心经略疏小钞》(藏经书院编《新编卍续藏经》第4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
    6.周法高编《足本钱曾牧斋诗注》,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版。
    7.[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8.[清]钱谦益撰集,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9.[唐]杜甫著,钱谦益注《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0.[清]葛万里《牧斋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4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1.[清]彭城退士《钱牧翁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4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2.金鹤翀《钱牧斋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4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3.张近凡《清钱牧斋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4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4.方良《钱谦益年谱》,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
    1.[清]徐卍《小腆纪年附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2.[明]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6.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7.[清]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清]瞿式耜《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1.[清]王夫之《永历实录》,长沙:岳麓书社,1982年版。
    12.[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唐]法藏著,方立天校释,《华严金师子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7.[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8.[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9.[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1.印鸾章《清鉴》,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22.[清]查继佐《罪惟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3.不著作者《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4.[唐]王绩著,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5.[隋]智顗著,李安校释,《童蒙止观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26.[宋]张敦颐著,王进珊点校《六朝事迹编类》,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
    27.[清]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8.[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9.[唐]般刺密帝译,天如惟则会解《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1年版。
    30.释弘一《弘一大师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梁]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2.藏经书院编《卍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33.[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4.[明]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5.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36.[明]李清《三垣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37.[唐]玄奘译,韩廷杰校释,《成唯识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8.[明]管志道《问辨牍》《续问辨牍》(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06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9.[清]黄宗羲等《南明史料八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每版。
    40.[宋]王偁著,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
    41.章开沅主编《清通鉴》,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42.[清]柳如是撰,周书田,范景中辑校《柳如是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43.[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44.[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45.钱海岳《南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6.[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等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7.[清]万斯同《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8.[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乐保群等校点《困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9.赖永海主编,赖永海、杨维中译注《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50.[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
    2.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
    3.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陈国庆,刘莹《中国学术思想编年》(明清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明末清初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7.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8.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陈垣《清初僧诤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2.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3.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陈允吉《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16.陈自力《释惠洪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7.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9.杜继文等《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方立天《佛教哲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2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顾诚《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24.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5.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6.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版。
    27.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9.[日]荒木见悟著,杜勤等译《佛教与儒教》,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0.[日]荒木见悟著,廖肇亨译《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31.[日]山口益著,肖平、杨金萍译《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2.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33.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江灿腾《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争辩之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
    36.江灿腾《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7.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8.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版。
    39.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李小荣《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41.李小荣《佛教与中国文学散论》,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42.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44.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5.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46.马奔腾《禅境与诗境》,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47.牟润孙《注史稿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8.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潘桂明,吴忠传《中国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0.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1.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2.裴世俊《钱谦益古文首探》,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53.裴世俊《四海宗盟五十年——钱谦益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54.[加]卜正民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6.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57.钱锺书《谈艺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58.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9.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88年版。
    60.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1.石俊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62.释见一《汉月法藏禅法之研究》,台北:法鼓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63.释见晔《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师为中心》,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64.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65.释圣严著关世谦译《明木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66.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7.孙昌武《禅思与诗情》,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68.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9.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0.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7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74.王红蕾《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5.王颂《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716.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77.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8.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79.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80.[荷兰]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1.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2.杨连民《钱谦益诗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3.姚卫群《印度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4.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5.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杨曾文《宋元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8.张曼涛主编《明清佛教史篇》(《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北:大零文化出版社,1980年版。
    89.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
    90.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91.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2.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93.朱则杰《清诗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连瑞枝《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佛教》,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2.张永贵《钱谦益与晚明社会》,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3.[韩]朴璟兰《明末清初的文学与思想》,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4.刘福田《钱曾<牧斋诗注>之史事考察》,东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5.袁丹《钱谦益与文献学》,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6.古尊师《钱谦益诗歌三变》,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7.邬烈波《钱谦益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8.陆海旸《钱谦益后期诗歌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焦中栋《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刘悦《钱谦益诗学简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龚艳《<投笔集>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苏勇强《钱谦益诗学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杨思贤《钱谦益政治生涯与文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4.李欣锡《钱谦益明亡以后诗歌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5.楼军熠《钱谦益<钱注杜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万彩玲《钱谦益与明代诗学批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刘卉《钱谦益散传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9.张凌林《忠孝与佛性一钱谦益儒佛思想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孙之梅《钱谦益的“香观”“望气”说》,《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1期。
    2.连瑞枝《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中华佛学学报》1994年第7期。
    3.陈洪《清初文论中的佛学影响》,《南开学报》1996年第6期。
    4.连瑞枝《汉月法藏与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中华佛学学报》1996年第9期。
    5.陈永革《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6.谢正光《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杨敬民《钱谦益“香观说”与蒲松龄“以鼻观文”论之比较》,《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2期。
    8.夏志前《(楞严)之诤与晚明佛教——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9.苏勇,强徐百成《钱谦益诗歌批评方法——望气说》,《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0.龚隽《宋明楞严学与中国佛教的正统性——以华严、天台<楞严经)疏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11.师雅惠《佛境文心——试论佛学对钱谦益方案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2.冯国栋《钱谦益塔铭体略论》,《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13.王红蕾《钱谦益(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考论》,《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14.苏勇强,陈宇《钱谦益诗歌批评方法——胎性说》,《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杨遇青,王娟侠《论佛禅素质和晚明文学演进之思想脉络》,《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
    16.熊艳《钱谦益诗论的佛学影响》,《文艺报》2011年5月27日八版。
    1. Hsu Sung-Peng: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9.
    2. Yu Chun-Fang: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Columbia Univirsity Press,1981.
    3. Yu Chun-Fang:Zibo Zhanke:A Buddist Leader in Late Ming China, Ann Arbor, Mich.:Univ.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5.
    2.荒木见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东溟の生涯とその思想》,东京:创文社,1979年。
    3.荒木见悟《阳明学の开展佛教》,东京:研文出版社,1984年。
    4.荒木见悟《阳明学の位相》,东京:研文出版社,1992年。
    5.长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团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3年。
    6.荒木见悟《忧国烈火禅:禅僧觉浪道盛のたたかぃ》,东京:研文出版社,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