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及其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岑参,盛唐著名诗人。关于其籍贯,历来有南阳、江陵诸说,结合岑参家世的历史考察与相关诗文史传的释读,我们认为,岑参的籍贯应是河南颍阳,从唐代仕宦家族称引郡望的角度而言,亦可从其旧望而称南阳。关于其生卒年,学者们的意见众说纷纭,我们从唐代及第进士守选三年的应有之义出发,新定其生年;再以岑参入蜀诗对照其嘉州出守时令,新定其卒年岁月。
     盛唐时期,儒、释、道三教都扎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岑参思想亦深受三教之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其众多诗歌作品中寻绎到清晰的痕迹。可以说,儒、释、道三教共同构筑了岑参诗歌创作深厚的思想文化背景。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发现始终鲜活而生动地呈现于人们面前的却是岑参对功名富贵的执著追求:每当在这方面有所进展,岑参诗歌就能表现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当遭遇挫折,岑参诗歌则会显示出生意萧条或愤世嫉俗的气象来。根据岑参的主要生平行迹及其诗歌的题材关注,我们可以将其诗歌分为山林读书诗、河朔游历诗、西域军旅诗、京都唱和诗、虢州写景诗、蜀中山水诗等六大类来进行读解,结合其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各有侧重的比较考察,能较为清楚地探知其诗歌创作心路。
     本文对岑参西域军旅诗研究的相关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考察与讨论,具体展开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岑参诗歌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系年新证、人物新考与诗意新解。结论以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八月,武判官即武就,该诗创作有着沉重的史实背景,并不具备我们通常理解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而是充满了沉郁悲愁的诗意特征。二是探析岑参轮台诗中轮台称谓之具体涵义。认为轮台的涵义复杂多变,深受汉轮台故事形成之影响。岑参轮台诗中轮台有时作为广大西域地区的代称,有时指称庭州与西州辖境,有时指谓整个庭州地界,较多专指的则是当时北庭都护府府治所在地。三是在考察岑参西域军旅诗与西征本事话题论争的基础上,认定岑参诗歌描写了两次不见于史籍的西征本事,即西征播仙与西征阿布思余部,并对这两次西征的平叛性质进行了初步论析。
     本文对岑参诗歌的诸多特色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文章认为:岑参诗歌最为集中而且响亮地张扬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面貌,代表了盛唐之音最富于光芒和神采的意义,展示了盛唐诗歌艺术美的基本内涵。无论是其书剑报国的豪情壮志与英雄主义情怀,还是苦中寻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是英勇进取、坚忍不拔的事业气概,还是开放雄健的阳刚美格调,都可以看成是盛唐之音的充分透射。岑参诗歌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其全力描写异域风光与西域军旅生活方面。雄奇怪异的西域风物,浑朴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慷慨有气节的西域军旅生活描写,这些无不宣示着一种独特的、无以取代的诗美风貌。岑参有一个敏感的艺术心灵,好美的艺术个性,对外界的审美感知能力强而且独特。在诗歌创作中,岑参能做到随物赋形,因地制宜地展开自然而流畅的艺术表达,注意营造动人的诗歌意境,语言流丽新巧,从而形成了悲壮奇丽的艺术风格。
Cen Shen was a famous poet in the bloom of Tang dynasty. There are several standpoints about his native place such as Nanyang and Jiangling. However, through reviewing his family history and other documents, I conclude his native place is Yingyang, Henan province. There ar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bout his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and I infer them according to existent materials.
     In the bloom of Tang dynasty, three denominations including the Confucianists, Buddhism and Taoist; influenced Cen Shen effectively which we can see from his poems and the three denominations built a frame for his thoughts and writings. Under that condition, Cen Shen showed us his persistence in pursuing reputation and fortune. Whenever he made progress in that aspect, he expressed high-spirited passion in his poems. However, once he met with obstacles, he showed us his depression and disappointment at the society. Considering Cen Shen's traveling of all his life and the contents of his poems, I categorize his writings into 6 kinds and I clearly present the motivation and mentality of his produce.
     In this dissertation, I make emphasis on the confused points of his poems about being in the arm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I analyze them from there aspects. First, aiming at his famous Bai Xue Ge Song Wu Pan-Guan Gui Jing, I make exhaustive analysis and conclude that the poem was writing on August of the 15th year of Tianbao emperor (756 AC) and Wu Pan Guan referred to Wu Jiu. Furthermore,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em is gloom rather than what we have generally thought buoyant. Second, I analyze the actual meaning of Lun Tai in his poems and sum up that Lun Tai has variable definitions for the influence of Lun Tai story in Han Dynasty. Sometimes, it refers to The Western Regions, sometimes it refers to Tingzhou and Xizhou and mostly, it refers to the region where the capital of Bei Ting Du Hu Fu placed at that time. Last, I find that Cen Shen's described 2 punitive expeditions towards Bo Xian and the rest force of A Bu Si that were not memorized in history and we also characterize the purpose of the 2 expedit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 I also do research on some obvious features about Cen Shen's writings. I believe that his poems expressed positive spirit of making great progress and they also present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bloom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e contents of his writings ranges from glorious sacrifice on the battlefield to being positive even in adversity and all of them can be thought as a particular character of that time. The special feature of Cen Shen's poems is about the descriptions of scener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bing in army in that district. He detailed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and the special customs of minority and the heroic lives in the army that embodied the particular and unique features of his poems.
     Cen Shen had a sensitive heart to art and he also had a special personality of pursuing beautiful things in life. When he was writing, he could always describe things accurately and fabricate very beautiful background that embodies his solemn and stirring style.
引文
① [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版,1983年第2版,第181页。
    ② [明]边贡《刻岑诗成题其后》,《岑嘉州诗七卷》,四部丛刊本(据明正德庚辰济南刊本影印),书后题跋。
    ③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9页。
    ④ 杜甫《寄岑嘉州》,[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2页。
    ⑤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杜诗详注》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0页。
    ⑥ 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① 上引书,第107页。
    ② [宋]陆游《跋岑嘉州诗集》,《陆放翁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58页。
    ① 本小节吸收诸多学界既有研究成果,重点参考论著有张忠纲《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杜晓勤《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等,重点参考论文有蒋寅《20世纪后期唐代文学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20世纪海外唐代文学研究一瞥》(《求索》2001年第5期)、阎琦《20世纪8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陈伯海《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等。
    ② 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
    ③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大江书铺,1931年版。
    ④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开明书店,1935年版。
    ⑤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1941年版。
    ⑥ 杨荫深嚷高适与岑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按,周勋初、姚松先生亦著有题名近似的《高适和岑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⑦ 按,以上两段文字主要参考廖立先生《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的《引言》部分相关内容,特此说明。
    ① 赖义辉《岑参年谱》,岭南学报,1930年5月,第1卷第2期。
    ②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清华学报,1933年6月。
    ③ 闻一多《岑嘉州交游事辑》,清华周刊,第三卷第九十八期。
    ④ 李嘉言《岑诗系年》,《文学遗产增刊》三辑。
    ⑤ 曹济平《岑参生年的推测》,1957年10月6曰《光明日报》第177期《文学遗产》。按,此文收入《唐诗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⑥ 陈铁民《岑嘉州系年商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3期。
    ⑦ 胡大浚《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读岑参诗札记之一》,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⑧ 柴剑虹《岑参边塞诗系年补订》,载《文学遗产》增刊14辑。
    ⑨ 廖立《岑嘉州编年考补》,中州学刊,1982年第2期。
    ⑩ 廖立《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
    11 廖立《岑参诗友考(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2 任晓润《岑参生年、籍贯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13 孙映逵《岑参生年考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14 孙映逵《岑参游河朔考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15 孙映逵《岑参边塞经历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16 孙映逵《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与胡大浚先生商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17 胡大浚《再论岑参“西征”诗本事——答孙映逵同志》,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18 张春山《岑参首次赴安西之时间与背景》,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① 王刘纯《岑参交游考辨——阎防、杜位与严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② 王勋成《岑参去世年月辨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③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④ 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
    ⑤ 廖立《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岑参《感旧赋并序》,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① 徐嘉瑞《岑参》,郑振铎主编《中国文学研究》,《小说月报》第十七卷号外,商务印书馆,1927年6月版,上册第389页。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166页。
    ③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册第351~352页。
    ④ 郑振择《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郑振择全集》第八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⑤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52页。
    ⑥ 刘开扬《唐诗的风采》,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136~147页。
    ① 陈贻焮《谈岑参的边塞诗》,西渡编《名家读唐诗》,经典阅读书系,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② 赖寒吹、林楠《参诗是歌颂武功的吗?》,《文史哲》,1957年第2期,第63页。按,该文收入《唐诗研究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4页)。
    ③ 马茂元《唐代诗人短论》,《人文杂志》,1959年第1期,第30页。
    ④ 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册第62页。
    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② 卢苇《岑参西域之行及其边塞诗中对唐代西域情况的反映》,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③ 柴剑虹《岑参边塞诗和唐代的中西交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④ 苏者聪《岑参是“浪漫主义的边塞诗人”吗?》,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5年第5期。
    ⑤ 陶尔夫、刘敬圻《盛唐高峰期的西部诗歌——岑参边塞诗新探》,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⑥ 吴宗渊《岑参边塞诗的音乐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⑦ 陈刚《试论岑参的边塞诗对陆游的影响》,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⑧ 王友德《岑参诗中的轮台及其它》,文史哲,1978年第5期。
    ⑨ 廖立《岑诗边塞地名考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⑩ 孙映逵《岑参边塞诗地名考释四则》,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7页。
    11 陈铁民《也谈岑参诗中的“冰片”》,《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
    12 柴剑虹《“胡芦河”考——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之一》,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13 柴剑虹《“桂林”、“武城”考——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之一》,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14 柴剑虹《岑参边塞诗中的“阴山”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15 柴剑虹《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学林漫录》第七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页。
    16 柴剑虹《岑参边塞诗中的破播仙战役》,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2页。
    ① 参见刘朝谦《岑参的蜀中写景诗》,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第83~87页。
    ② 参见颜邦逸《岑参早期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60~63页。
    ③ 参见苏雨恒《盛唐自然景物诗的开拓者——对岑参诗的全面认识和评价》,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74~79页。
    ④ 参见孙映逵《岑参山水景物诗面面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116~121页。
    ① 参见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9~292页。
    ② 吴功正《唐代美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③ 张学忠《试论岑参七言古诗的艺术风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版第2期。
    ④ 王锡九《论岑参的七言古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① 钟振振《唐诗新说二题》,名作欣赏,2003年第12期,第43~44页。
    ② 参见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33~39页。
    ③ 王勋成《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考》,文史哲,2003年第2期。
    ④ 参见陈铁民、李亮伟《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⑤ 参见王勋成《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期5期。
    ⑥ 参见沈玲、刘琳《岑参诗歌中的儒家理念》,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① 参见谭全球《岑参诗歌的辞奇神弱》,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② 参见刘越峰《岑参诗歌常见意象营构方式举隅——兼论岑参诗歌新奇风格的发展》,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③ 参见何玉兰《岑参在川诗文简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④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7~594页。
    ⑤ 廖立《岑嘉州校勘浅议》,中州学刊,,1983年第1期。
    ⑥ 廖立《岑参篇目异录叙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省文学学会《文学论丛》(第二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66页。
    ⑦ 王刘纯《<岑参集校注>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⑧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⑨ 阮廷瑜《岑嘉州诗校注·例略》,“中华丛书”,“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0年版。
    ① 廖立《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 莫砺锋《莫砺锋诗话》之十一《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02页。
    ① [唐]杜确《岑嘉州诗序》、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辛文房《唐才子传》等都说:“岑参,南阳人。”
    ② 《湖北江陵旧志》、《大清一统志》称岑参江陵人。闻一多先生认为诸书称南阳者,是从其旧望,真正看岑氏一门在唐代的籍贯,应为江陵。参见闻一多《岑嘉州诗系年考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闻先生此说一出,风从者甚多。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宰相世系表二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册第2667~2668页。
    ② 同上引书,第2672页。
    ③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四十八《萧詧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872~873页。按,《北史》卷九十三《僭伪附庸萧詧传》同。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岑文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3965页。
    ① [唐]唐临《冥报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子部第1264册第401~402页。
    ② 同上引书,第405页。按,另《法华传记》卷五《中书令岑文本十一》、《法苑珠林》卷六《六道篇第四》亦转载有唐临《冥报记》的这个内容。可参看。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册第2535页。
    ④ 同上引书,第2536页。
    ① 同上引书,第2538页。
    ② 同上引书,第2539页。
    ③ 同上引书,第2538~2539页。
    ④ [唐]唐临《冥报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子部第1264册第402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册第2539页。
    ①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13页。
    ② [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六,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1~172页。
    ③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6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宰相世系表二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册第2671页。
    ⑤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七《选举三·食货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5页。
    ⑥ 参见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① 张景毓《县令岑君德政碑》,[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45~4147页。
    ② 同上引书,第4147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宰相世系表二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册第2670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册第2539~2540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岑文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3968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45页。
    ③ [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册第2535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岑文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3965页。按,汉之南阳,唐代属称邓州。称岑文本为南阳棘阳人本来只是唐人沿袭过去“好称郡望”做法的产物,除去南阳棘阳的旧望,岑文本与南阳可谓无涉。到有唐一代,汉代南阳之名已然不在,称岑文本为邓州棘阳人,则有不伦不类之嫌。正确做法是,要么称“南阳棘阳人”,要么不称此地而称其人当下籍贯地名。闻一多先生对称岑文本为邓州人的做法亦表示批评:“他若《新书·文本传》又称邓州人,则不悟望著南阳,本从汉郡,汉之南阳不因唐郡更名而为邓州也。夫诸书狃于六代积习,匿本贯而标郡望,已为无谓,此更改称邓州,则又歧中之岐。《全唐诗》、《全唐文》岑参小传并从之,不思之甚矣.”(闻一多《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126页)
    ⑤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1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8页。
    ②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册第439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④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⑤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册第2540~2541页。按,《新唐书》卷一百二《岑文本传》,与引略同。可参看。
    ①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②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制科》,《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1册第104页。
    ③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按,本文所引诗如未注明作者或出处,则均为引自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中岑参诗,不再出注。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六《关市》,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80页。
    ① 参见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10页。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64~665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册第2443~2444页。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64~665页。
    ① 曹济平《岑参生年的推测》,1957年10月6日《光明日报》第177期《文学遗产》。按,此文收入《唐诗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0页。
    ② 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③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① 同上引。
    ②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6页。
    ③ 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页。
    ④ 刘开扬《岑参年谱》,《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3页。
    ① 孙映逵《岑参生年考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32页。
    ② 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37页。
    ① [清]徐松著,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页。
    ② 孙映逵《岑参生年考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32页。
    ③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39页。
    ④ 赖义辉《岑参年谱》,《岭南学报》,1930年5月,第1卷第2期,第117页。
    ① 孙映逵《岑参生年考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29页。
    ② 赖义辉《岑参年谱》,《岭南学报》,1930年5月,第1卷第2期,第129~130页。
    ③ 同上引。
    ① 刘尚勇《岑参生卒年考》,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第80页。
    ② 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6~63页。
    ① 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35~38页。
    ② 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34页。
    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797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83~2984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80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册第3052页。
    ① 按,十月冬集,次年三月铨选授官完毕,此所谓一年一次。整个年度铨选工作须在六个月内完成。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
    ②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册第184页。
    ③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57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王丘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册第3132页。
    ⑤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册第182页。
    ⑥ [清]徐松著,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⑦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册第162页。
    ⑧ 《文苑英华》卷五百三《历生失度判》下有李昂、畅诸、王泠然判对各一道,卷五百一十五《举抱瓮生判》下有王泠然判对一道,卷五百四十四《登城判》下有王泠然判对一道。另,《全唐文》卷二百(转下页) 九十四亦载有《文苑英华》中王泠然的三道判对。可参看。铨选试判是两道,《文苑英华》、《全唐文》等载有三道,除铨选试判的两道外,另一道当是王泠然东宫校书郎满秩后,移右威卫兵曹参军前参加铨选所试的两道判对之一。
    ① [清]徐松著,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②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0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772页。
    ②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9页。
    ③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历代制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2页。
    ④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册第6802页。
    ⑤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十一《刘祥道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册第2751页。
    ① 岑参《感旧赋并序》,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② 本段所引未出注者,均为《感旧赋并序》之文,见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482页。
    ① [宋]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贡举部三·条制第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08页。
    ② [宋]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五《铨选部·考课》,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70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69页。
    ② 参见赖义辉《岑参年谱》,《岭南学报》,1930年5月,第1卷第2期,第123~125页。
    ①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②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369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第294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三《裴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353~3354页。
    ③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209~7210页。
    ④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3册第180页。
    ⑤ [宋]李畴等编《文苑英华》卷八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665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一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册第2179~2244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56~2957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裴漼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册第3130~3131页。
    ③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990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第292页。
    ⑤ 同上引书,第308页。
    ⑥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215页。
    ⑦ 同上引书,第217页。
    ⑧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一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71~3172页。
    ⑨ [清]王咏《金石萃编》卷一百六,《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史部第889册第300~301页。
    ① 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② 同上引书,第91页。
    ①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738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174~7175页。
    ② 同上引书卷二百二十四,第7187页。
    ③ 同上引。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六《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172页。
    ⑤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43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崔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399页。
    ②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190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第278页。
    ④ 同上引书,第282页。
    ⑤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191页。
    ① 同上引。按,《新唐书》卷六《代宗本纪》:“三月癸未,剑南东川节度使张献诚及崔旰战于梓州,败绩。”亦指“癸未”日。而《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三月辛未,张献诚与崔旰战于梓州,为旰所败,仅以身免。”这里战败之时记为“辛未”,较“癸未”提前十二天。《旧唐书》所指“辛未”大概突指迎兵布阵之时,而实际战败当为《资治通鉴》、《新唐书》所指之“癸未”。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杜暹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册第4424页。
    ③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191~7192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崔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399~3400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4页。
    ② 参见《历代法宝记》,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51册第179页。
    ③ 按,崔宁即崔旰,唐代宗赐名宁。事见岑参《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溪宴》诗。
    ④ 此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意见。参见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123页。
    ⑤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195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88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传》,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册第3046~3048页。
    ① 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部分第4页。
    ② 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第278~279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15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90页。
    ⑤ 同上引书,第99页。
    ⑥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册第918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136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199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213页。
    ④ 同上引书,第215页。
    ⑤ 同上引书,第216页。
    ⑥ 同上引书,第216页。
    ⑦ 同上引书,第222页。
    ⑧ 同上引书,第223页。
    ⑨ 同上引书,第227页。
    ⑩ 同上引书,第230页。
    (11)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第584页。
    (12) 同上引书,第609页。
    ① 《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册第925~928页):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己丑,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其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等,每年准明经例举送。至闰四月,玄宗梦京师城南山趾有天尊之像,求得之于整屋楼观之侧。至天宝元年正月癸丑,陈王府参军田同秀称于京永昌街空中见玄元皇帝,以“天下太平,圣寿无疆”之言传于玄宗,仍云桃林县故关令尹喜宅傍有灵宝符。发使求之,十七日,献于含元殿。于是置玄元庙于太宁坊,东都于积善坊旧邸。二月丁亥,御含元殿,加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辛卯,亲祔玄元庙。丙申,诏:《史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升入上圣。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毫州真源县先天太后及玄元庙各置令一人。两京崇玄学各置博士、助教,又置学生一百员。桃林县改为灵宝县。田同秀与五品官。四月,诏崇文习《道德经》。七月,陇西李氏敦煌、姑臧、绛郡、武阳四房隶于宗正寺。九月,两京玄元庙改为太上玄元庙,天下准此。十月,改新丰骊山为会昌山,仍于秦坑儒之所立祠宇。新作长生殿改为集灵台。二年正月丙辰,加玄元皇帝尊号“大圣祖”三字,崇玄学改为崇玄馆,博士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更置大学士员。三月壬子,亲谒玄元宫,圣祖母益寿氏号先天太后,仍于谯郡置庙。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州为紫极宫。九月,谯郡紫极宫宜准西京为太清宫,先天太皇及太后庙亦并改为宫。三载三月,两京及天下诸郡于开元观、开元寺,以金铜铸玄宗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躯。七载二月,于大同殿修功德处,玉芝两茎生于柱础上。五月,玄宗御兴庆殿,授册尊号日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十二月,以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改为降圣阁。改会昌县为昭应县,改会昌山为昭应山。封昭应山神为玄德公,立祠宇。初,太清宫成,命工人于太白山采白石,为玄元圣容,又采白石为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之右。皆依王者衮冕之服,缯彩珠玉为之。又于像设东刻白石为李林甫、陈希烈之形。及林甫犯事,又刻石为杨国忠之形,而瘗林甫之石。及希烈、国忠贬,尽毁瘗之。八载六月,玉芝产于大同殿。先是,太白山人李浑称于金星洞仙人见,语老人云,有玉版石记符“圣上长生久视”。令御史中丞王鉷入山洞,求而得之。闰六月四日,玄宗朝太清宫,加圣祖玄元皇帝尊号曰圣祖大道玄元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尊号并加“大圣”字,皇后并加“顺圣”字。五日,玄宗御含元殿,加尊号曰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大赦。自今已后,每至稀袷,并于太清宫圣祖前设位序。太白山封神应公,金星洞改嘉祥洞,所管华阳县改为真符县。两京及十道一大郡,置真符玉芝观。九载十月,先是,御史大夫王鉷奏称太白山人王玄翼见玄元皇帝于宝山洞中。乃遣王鉷、张均、王倕、韦济、王翼、王岳灵于洞中得玉石函《上清护国经》、宝券、纪箓等,献之。十一月,制:“承前宗庙,皆称告享。自今己后,每亲告献太清、太微宫,改为朝献,有司行事为荐献。亲告享宗庙改为朝献,有司行事为荐享。亲巡陵改为朝陵,有司行事为拜陵。应诸事告宗庙者,并改为表。其郊天、后土及享祠祝文云‘敢昭告’者,并改为‘敢昭荐’。十载正月,有事于南郊,于坛所大赦。自今已后,摄祭南郊,荐献太清宫,荐享太庙,其太尉行事前一日,于致斋所具羽仪卤簿,公服引入,亲授祝版,乃赴清斋所。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册第2030~2031页。
    ① [唐]杜光庭《历代崇道记》,[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九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21页。
    ②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卢藏用传》:藏用能属文,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学练气,为辟谷,登衡、庐,彷洋岷、峨。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长安中,召授左拾遗。……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按,《大唐新语》卷十等亦载其事。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册第5127页。
    ② 司马承祯居王屋山时间,卫凭《大唐王屋山中岩台贞—先生庙碣》(《道家金石略》唐076号,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道藏》第33册“洞神部记传类”收录此碑,旧避宋讳改“贞”为“正”,题卫阱撰,《全唐文》卷三百六([清]董诰等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11月第1版)据此收入,改题卫凭撰)及杜光庭撰《天坛王屋山圣迹记》(《道藏》第33册“洞神部记传类”)作开元十二年令置观,而《茅山志》卷二十二([元]刘大彬撰,《道藏》第9册“洞真部记传类”)司马承祯撰《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自称“子微将归衡岳,暂憩茅山,……时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九月十三日己巳书”,可见开元十二年令居王屋山不确,应以《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司马承祯传》([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5月第1版)所载“开元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为是。至于其卒年,卫凭《贞一先生庙碣》及李渤《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系为开元二十三年。(卫凭《贞一先生庙碣》:“岁乙亥(即开元二十三年)夏六月十八日,顾谓近侍曰:……已蜕形矣。”《全唐文》卷七百十二李渤撰《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传》云:“至二十三年告化,时八十九。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又御制碑文。”)《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司马承祯传》及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称开元十五年卒,实不确(《圣迹记》云“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卒)。《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开元十九年)五月,壬戌,初立五岳真君祠。”其注引程大昌《演繁露》日:开元十九年,司马承祯言:“今五岳神祠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敕各置真君祠一所。又引杜佑曰:开元九年,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言:“今五岳神祠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上奇其说,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册第6796页)则司马承祯开元十九年在世。又司马承祯《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末识“开元乙亥岁(即二十三年)四月壬子,时白云先生在王屋山,蛭延陵县主簿绰禀命亲视镌勒”。可见司马承祯开元二十三年尚在世,此与卫凭《贞一先生庙碣》所载“岁乙亥夏六月十八日”卒、李渤《贞一司马先生传》云“二十三年告化,时八十九”等正相合。综上,司马承祯开元十五年始居王屋山,开元二十三年卒,年八十九。
    ①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7册第325~326页。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5页。
    ③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7册第153页。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五《王嘉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册第2496页。
    ⑤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54册第971页。
    ⑥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版,第5册第81页。
    ⑦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962页。
    ⑧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7册第157~158页。
    ⑨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版,第19册第560~561页。
    ⑩ 《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四套第三册第268页。
    ① 参见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一辑),东方出版中心,1980年版,第62~73页。
    ① 张海沙《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
    ① 本句所引诗句出自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二诗。
    ①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②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015页。
    ③ 按:有一处表面看稍具关心民瘼性质,但细看则不然。岑参《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诗有“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句。蜀地西山亦可谓唐王朝与吐蕃的军事斗争前沿,防御稍有松懈,即有失地可能。高适在蜀地任职就曾丧师失地,丢掉了好几个州。岑参此论亦完全是书生意气。其“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句只是纯为其错误立论服务。该诗以首二句立论:“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立论即错误。由诗可知诗人并未亲历西山,则又当非写实。因此,仅以此句不足以证出岑参关心民瘼的思想特质。
    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按,引文中“这些都是乐府歌词中的上等作品”所说的“这些”指此段前面所列的《燕歌行》、《古大梁行》、《营州歌》诸诗。
    ① 按,陈铁民先生最新出版的《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对其1981年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认为岑参现存诗当合计379目,395首。我们认为,这其中尚有两首诗不能肯定地收归岑参名下,其一为《南溪别业》,其二为《江行遇梅花之作》。《全唐诗》中《南溪别业》为重出诗,另一同名同作署名为蒋冽。综合考察诗意内容,我们认为此诗当非岑参之作,而应属将冽作品。《江行遇梅花之作》诗,仅见于敦煌写本残卷伯二五五五,诗下署名岑参。据徐俊先生《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版),伯二五五五卷其录诗206首,其中署作者姓名者仅六首,在未署名的200首中,作者可考者只有20首,则此卷所录,近百分之九十为无名氏之诗。《敦煌诗集残卷辑考》第748页注《江行遇梅花之作》诗云:此诗不见于今存岑参集及《全唐诗》等,原卷题下署作者岑参名,自是岑诗无疑。李嘉言《岑诗系年》录此诗后附记云:“案岑参江陵人,而足迹不及江陵以东。此曰‘西飞直送到吾家’,其非岑作明矣。”李嘉言“非岑诗说”影响甚大,陈铁民《岑参集校注》即依其说不收此诗。后廖立《敦煌残卷岑诗辨》辨正李嘉言“非岑诗说”云:谓岑参江陵人,足迹不及江陵以东,与此诗之“西飞直送到吾家”方位不符,盖未细考岑参身世。唐世岑氏自岑文本移家长安后,岑参一支即与江陵无涉,其父、祖均不居江陵,岑参本人更是一生足迹不及江陵,当然也说不上“家”在江陵。诗中所言胡姬,恐怕也是寄托之辞,勿须考证岑参家中,是否真有一个胡姬。这是写诗,不是写史,香草美人,均非实指。《江行》为岑参作于南方者,因北方概不称江,故此诗当作于蜀中。蜀中多梅,“思乡肠欲绝”云云,也与岑参罢官寓蜀时心情相合。此诗为岑参之作,似勿须多辩。(《文献》第寸‘三辑)廖说可从。廖、徐等人据以为据的是此诗题下署名为岑参。我们以为,此卷为敦煌写本不错,但不能视其为百分之百准确无误。伯二五五五残卷大多为无名氏作品,作品与作品前后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完全是作者随意所录(曾有学者将《江行遇梅花之作》下面一首《冀国夫人歌词七首》亦作岑参诗,现均已辨明其非);又异字、错讹等俯拾皆是(“岑参”之“参”即为异写),则岑参之署名亦当有误窜可能。诗写思乡,而“西飞直送到吾家”,则故乡在西;又诗有“胡姬”,岑参一生胡汉区分很明显,当不会以胡姬为自己寄意对象:再,此诗格调青春、美好,而岑参对巴南生活一直并无好感,其时年过半百,心态低沉,未见有此类格调诗作。总之,我们认为《江行遇梅花之作》亦非岑参诗。
    ① 按,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谓岑参生于开元三年,即岑植初任仙州刺史之时。
    ① 廖立《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② 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923页。
    ② 参见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05页。
    ③ 参见《岑参事迹著作考》,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7~60页。
    ① 参见孙映逵《岑参诗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9页。
    ②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42页。
    ③ [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六十八《帝王部·求贤第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册第763页。
    ④ [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五十三《帝王部·尚黄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册第595页。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册第1361页。
    ②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六,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2页。
    ① 参见[清]徐松著,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356页。按,天宝六载(747)亦有“风雅古调”科的制举考试,登科者有薛据。见《登科记考补正》第360页。
    ② 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4页。
    ③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923页。
    ④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册第351~355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163页。
    ⑥ [晋]葛洪《神仙传》卷九《壶公》,《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0(转下页) 册第322页。
    ① 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49~150页。
    ②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① 郑振择《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郑振择全集》第八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十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58~2259页。
    ①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6页。
    ② 同上引书,第105页。
    ③ 同上引书,第107页。
    ④ 同上引书,第104页。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6页。
    ⑨ 此节部分内容参考廖立先生《岑参评传》之六《长安闲居》(廖立《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116页)。
    ⑩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6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96页。
    ②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16页。
    ③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10页。
    ④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96页。
    ①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页。
    ② [清]施补华《岘慵说诗》一五二,《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1版,1978年新1版,下册第991页。
    ①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突厥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册第5159页。
    ① 参见廖立《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页。
    ② 按,此节部分观点参考刘朝谦先生《岑参的蜀中写景诗》(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较多,相关引述文字随文附名,不再出注。
    ① 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647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崔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399~3400页。
    ③ [后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水经注疏》卷二十七,《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史部第727册第374页。
    ① [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卷四百五,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嘉庆重修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史部第621册第467页。
    ① 参见何玉兰《岑参在川诗文简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第95页。
    ① 莫砺锋《莫砺锋诗话》之十一《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02页。
    ① 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336页。
    ② 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③ 廖立《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8页。
    ④ 《文学遗产》编辑部编《文学遗产》增刊(十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3页。
    ⑤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⑥ 王素《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岑参的一些资料》,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三十六期,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1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26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228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封常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209页。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429页。按,封常清兼北庭都护,诸书俱云在十三载(754)三月,独《唐会要》云在十二载(753)三月,其“二”字必“三”字之讹。《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忠义程千里传》:“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忠义程千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第4903页)程千里罢北庭,乃留佐羽林,所遗北庭之职,则封常清继之,是以程千里留佐羽林之日,亦即封常清兼北庭之时也。程千里既以十三载(754)三月授金吾,佐羽林,则封常清之兼北庭不得在十二载(753)三月明矣。又《新唐书》卷六十七《方镇表四》:“(十三载)安西四镇复兼北庭节度”([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册第1869页),即指封常清而言。此亦封常清兼北庭在十三载(754)之证。
    ⑤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230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150页。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203页。
    ② 同上引书,第1205页。
    ③ 同上引书,第1449页。
    ④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864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李栖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735页。
    ②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87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李栖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735页。
    ④ 李嘉言先生《岑诗系年》、陈铁民《岑参诗校注》、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均将此诗系于至德元载(756)春。如算在至德元载(756)春,则岑参自天宝十三载(754)春夏间赴边至此只正好两年,与“奉使三年”有不和,更与“独未归”有扞格。
    ① 参见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39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53页。此状连署者为左拾遗裴荐,右拾遗孟昌浩、魏齐聃,左补阙韦少游等四人。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884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高仙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203页。
    ② 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① [宋]王安石选编《唐百家诗选》,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之王安石选辑,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版,第36页。
    ②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版,上册第353页。
    ③ [明]唐汝询选释、[清]吴昌祺评定《删订唐诗解二十四卷》(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612册第139页。
    ④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二十九,据明汪宗尼校订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6页。
    ⑤ 《甘肃通志》卷四十九《艺文》,《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8册第739页。
    ⑥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⑦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册第1603页。
    ⑧ [宋]王尧臣等编,[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第五卷,国学基本丛书,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343页。
    ① [宋]晁公武撰,[宋]赵希弁附考《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志四卷、附志一卷、后志二卷、考异一卷)卷十七,影印《续古逸丛书》本,丛书集成续编,第001册(总类)第94页。
    ② 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版。其卷二十三“岑参”条下录十五首,卷二十六“王季友”条下录一首,卷七十六“僧景云”条下录一首,共计十七首。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二《李峘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343页。
    ② [宋]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宋刻残本影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72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966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肃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242页。
    ⑤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87页。
    ①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八百九十七,宋刻明刻合本影印,又以明刻为主,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724页。此碑文当为元和五年权德舆所撰。《通志》卷七十三:“赠吏部尚书武就碑。右郑余庆。”《金石录》卷九:“第一千六百九十五,唐赠吏部尚书武就碑,权德舆撰,郑余庆正书,元和五年二月。”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96页。
    ③ 同上引书,第5097页。
    ④ 同上引。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武元衡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4159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册第1604页。
    ③ [宋]史弥坚修、[宋]卢宪纂《嘉定镇江志》卷十六,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483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宰相表四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141页。
    ⑤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全三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87页。
    ⑥ 同上引书,第888页。
    ⑦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97页。
    ⑧ 参见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38页。
    ⑨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97页。
    ① 参见[清]徐松著,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355页。
    ② 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4页。
    ③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9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册第1922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97页。
    ②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87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李栖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735页。
    ④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45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李栖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735页。
    ②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045页。另,《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六《刑考五》同。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167页。
    ④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622页。
    ①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页。
    ②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第289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武元衡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4161页。
    ⑤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五上《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第420页。
    ① [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李栖筠传》附李吉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743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四《令狐彰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册第3531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李栖筠传》附李吉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744页。
    ⑤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武元衡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4160页。
    ① [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4页。
    ②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82页。
    ③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15页。
    ④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册第137页。
    ⑤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新一版,第203页。
    ⑥ 参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新一版,第203~211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17页。
    ②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34页。
    ③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册第193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97页。
    ⑤ 参见熊飞《唐代诗人张谓生平事迹考略》(下),《文献》,1999年10月第4期,第65页。
    ⑥ [唐]林宝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卷五,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97页。
    ① [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4页。
    ②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页。
    ③ [清]徐松著,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437页。
    ④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5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徐浩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册第4966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二《顾少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册第4994页。
    ⑦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19页。
    ⑧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四,《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3册第(转下页) 330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第301页。
    ②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7220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李栖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737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杨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722页。
    ⑤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高仙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205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887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高仙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206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高仙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578页。
    ④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07页。
    ⑤ [宋]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一《外臣部·朝贡》,宋刻残本影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49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册第6251页。
    ⑦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嗣业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298页。
    ① 闻一多《岑嘉州诗系年考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高仙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206页。
    ① 萧涤非等撰《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603页。
    ② 刘建勋编著《唐诗三百首便览》,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③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④ [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卷十二第248页。
    ⑤ [明]周珽辑《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二十《盛唐七言古诗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八年刻本影印,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26册第50页。
    ① 萧涤非等撰《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603页。
    ② 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③ 孙钦善等选注《高适岑参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页。
    ④ 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新世纪古典文学经典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⑤ 林力、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年版,第772页。
    ⑥ 同上引。
    ⑦ 陶光友《深挚的情谊 高亢的战歌——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董扶其等编辑《阅读与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
    ⑧ 张燕瑾编著《唐诗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①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册第3876页。
    ②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册第2917页。
    ① 李振中《谈岑参诗中梨花意象意义及成因》,《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第30页。
    ① 李初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感情基调小议》,《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一期,第25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册第2936页。
    ① 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外一种)》,“岑仲勉著作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1页。
    ②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388页。
    ③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44页。
    ④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49页。
    ⑤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55页。
    ⑥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56页。
    ⑦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26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29页。
    ① 参见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②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系列第3辑,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③ 同上引书,第205页。
    ④ 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① [清]王夫之评选、王学太校点《唐诗评选》(王夫之品诗三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 [明]唐汝询选释、[清]吴昌祺评定《删订唐诗解二十四卷》,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612册第139页。
    ①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93页。按,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四(无世次下)录校的这首萧沼缺题诗与《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五王烈《塞上曲》(二首)有一半内容重出。重出部分为萧沼缺题诗的下半部分与王烈《塞上曲》(二首)其一。土烈《塞上曲》(二首)其一:“红颜岁岁老金微,砂碛年年卧铁衣。白草城中春不入,黄花戍上雁长飞。”其二:“孤城夕对戍楼闲,回合青冥万仞山。明镜不须生白发,风沙自解老红颜。”重出诗中,王诗“红颜岁岁”萧诗作“容颜日日”,王诗“金微”萧诗作“金彳敖”,王诗“雁长飞”萧诗作“应长飞”。比较可知,王诗字句准确,诗意顺畅,而萧诗则用词生硬,诗意难通。萧诗作“容颜日日”还罢了,作“金彳敖”、“应长飞”则难解。“金微”作“金彳敖”不确,“金微”应指金微山或金微都督府。李白《从军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崔湜《早春边城怀归》:“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崔泰之《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关山绕玉塞,烽火映金微”,虞世南《从军行》:“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徐彦伯《闺怨》:“征客戍金微,愁闺独掩扉”,‘资治通鉴》卷四十七:“(汉永元三年)二月,遣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塞,围北单于于金微山”,这里的“金微”指金微山:《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太宗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以铁勒回纥部置汗海都督,置金微都督府”,《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贞观二十一年)丙申,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这里的“金微”指金微都督府。“雁长飞”作“应长飞”难解、不通,当是“雁”讹写为“虑”,应作“雁长飞”。萧诗出自敦煌遗书伯三六一九卷,出现这些字句问题唯一的解释是敦煌卷子书写质量本就参差不齐,简写、俗字现象较为普遍,伯三六一九卷的写手大概文学修养水平不高,把诗句抄错了。不仅诗句抄错了,可能诗人的名字都搞错了,我们怀疑此诗根本就不是萧沼的手笔,因为《全唐诗》录王烈诗共五首,就其中所录《塞上曲》(二首)而言,两首诗完全是一个格调,可以认可为一人所作,另外,《全唐诗续拾》所录萧沼缺题诗的上半部分亦与这两首诗格调雷同,最明显的是都有“红(容)颜”一词。由此又可知,《全唐诗续拾》所录萧沼缺题诗实为上下两部分,是两首诗。王烈,《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五诗前《王烈小传》云:“王烈,大历间人,诗五首。”(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52页)
    ①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台湾商务印书馆等,1985年版,第586页。
    ② 同上引书,第592页。
    ① 谢寿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199页。
    ①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1998年第8次印刷,第1646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09页。
    ③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
    ④ 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命题研究组编《大学语文》,全国各类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应试专家指导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⑤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3年印刷,第209页。
    ①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94页。
    ② 《汉语大词典》:【轮台诏】汉武帝一生,致力开拓西域,国力大损。至晚年深悔之,遂弃轮台之地,并下诏罪己,谓之“轮台诏”。事见《汉书·西域传赞》。宋杨万里《读罪己诏》诗:“莫读《轮台诏》,令人泪点垂。”(《汉语大词典》(第九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3页)
    ③ 《汉语大词典》(第九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2~1293页。
    ① 张永鑫《且说轮台》,《名作欣赏》,1992年第六期,第124页。
    ② 吴宗海《岑参诗“轮台辨”》,《文学遗产》,2000年第二期,第52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册第1645~1646页。
    ②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百七十四《州郡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57~4559页。
    ③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3册第385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047页。
    ②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六,《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0册第460页。
    ③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台湾(转下页) 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4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三《张守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第3193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一百三十三《张守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4548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047页。
    ① [清]萧雄《听园西疆杂述诗四卷》,《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4册第384页。
    ② 薛宗正《唐轮台名实核正》,《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③ 林必成《唐代“轮台”初探》,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第39页。
    ① 陈戈《唐轮台在哪里》,《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3期。
    ② 钱伯泉《轮台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渊源考》,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第55页。
    ③ 徐百成、贾慧群《岑参轮台诗中“胡俗”揭秘》,丝绸之路,1994年第4期,第26页。
    ① 苏北海 《唐轮台城位置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第106页。
    ① 此图摘引自林必成《唐代“轮台”初探》,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第41页。
    ② 同上引书,第111页。
    ① 徐百成、贾慧群《岑参轮台诗中“胡俗”揭秘》,丝绸之路,1994年第4期,第26页。
    ② 崔志勇《说尽塞垣是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琐记》,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2期,第80页。
    ③ 王友德《岑参诗中的轮台及其它》,《文史哲》,1978年第5期,第79页。
    ④ 参见王有德《再谈唐代轮台问题——兼与林必成同志商榷》,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第81页。
    ⑤ 陈云霓《“轮台”今在何处》,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第63页。
    ⑥ 张敏《米泉几处古城遗址与出土文物》,余骏升主编《历史在诉说——昌吉历史遗址与文物》,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① 陈戈《唐轮台在哪里》,《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3期。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下《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册第6107页。
    ③ [清]萧雄《听园西疆杂述诗四卷》,《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4册第384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册第6230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册第6265页。
    ① 陈戈《唐轮台在哪里》,《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3期。
    ② 苏北海《唐轮台城位置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第105页。
    ③ 同上引书,第602页。
    ④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4页。
    ①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一《李广利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册第2699~2701页。
    ② 同上引书,第2700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传》,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册第3176页。
    ② [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册3217~3218页。
    ③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五十《异域传下》,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册917页。
    ④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册第3873页。
    ①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册第3912页。
    ② 参见上引书,第3912~3914页。
    ③ 同上引书,第3916页。
    ④ 同上。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传》,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册第3179页。
    ②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册第3873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梁诗》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50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粱诗》卷二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04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隋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2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梁诗》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17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33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下《吐蓄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册第6107页。
    ②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九十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34页。按,诗题下注云“一作宋之问诗”。
    ③ 陈尚君辑《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39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下《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册第6107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册第1384页。
    ② 薛天纬《岑参诗与唐轮台》,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第41~42页。
    ① 按,伊州到庭州的主要驿道有两条,此述之道又为两条中之最重要大道。另亦有从伊州北过天山,经伊吾军东向,过独山守捉、蒲类,赴庭州州治的北道。参见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
    ② 按,兼可指谓天山北面北庭都护、节度使的全部辖境。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册第1645~1646页。
    ①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②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年谱》,[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60页。
    ③ 同上引书,第176页。
    ① 参见王永兴《论唐代前期北庭节度》,载于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8~101页。
    ① 赖义辉《岑参年谱》,《岭南学报》,1930年5月,第01卷第2期,第110页。
    ① 同上引书,第131页。
    ②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2~303页。
    ③ 按,刘先生在这里录文有误,“《送封常清出征》”当为“《送封常清西征》”,“西”字误为“出”字。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六“事实”门“花门”条,《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1册第451页。
    ④ 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310页。
    ① 孙映逵《岑参诗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8页。
    ② 胡先生的意思是:其《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中所举岑参两首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被闻一多先生系年于“天宝十三载冬破播仙”出师送行时。
    ③ 胡大浚《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甘肃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82页。
    ① 同上引书,第77页。
    ② 同上引书,第80~81页。
    ③ 阮廷瑜《岑嘉州诗校注》,中华丛书,“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0年版,第164~167页。
    ④ 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① 廖立《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6~327页。
    ② 同上引书,第331页。
    ① 孙映逵先生在其《岑参诗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注①云:“本文于岑参的行年系诗多依据闻一多先生的《岑嘉州系年考证》(《闻一多全集》卷三》和李嘉言先生的《岑诗系年》(《文学遗产增刊》三辑)。以下各章一也同。”
    ②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唐诗杂论》,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114页。
    ①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六“事实”门“花门”条,《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1册第451页。
    ② 按,此误。准确地应该说,现存岑参诗中,诗题点明“西征”的诗只有胡先生所说的这两首。
    ③ 胡大浚《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甘肃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80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26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228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四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309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①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册第3879页。
    ②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丛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151页。
    ④ 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唐人行第录(外三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5页。
    ⑤ 孙映逵《岑参边塞经历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第60页。
    ① 廖立《岑诗西征对象及出师地点再探》,《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227页。
    ② 宁志新《岑参的边塞诗与唐朝在西域的战争》,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总第24期),第98页。
    ③ 按,“此处不例外”一语,指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之“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和《北庭西郊侯封大大受降回军献上》之“大夫讨匈奴,前月两出师”中的“匈奴”同样是借指北方入侵之敌。
    ④ 胡大浚《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甘肃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79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1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百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47~8448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附《郭子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册第3474页。此诏书又见《旧唐书·德宗本纪上》、《新唐书·郭子仪传》、《唐会要》卷七十三、《全唐文》卷五十等。
    ①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册第6752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册第5233页。
    ③ 廖立《岑诗中阴山等地名问题》,《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册第329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07~4308页。
    ①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册第3916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高仙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203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册第6251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07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十八《杜暹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册第3076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尉迟胜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册第3924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151页。
    ① 此指孙映逵《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3期。
    ② 胡大浚《再论岑参“西征”诗本事——答孙映逵同志》,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第62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135页。
    ② [宋]王应麟辑《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3册第2463~3464页。
    ③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六《陇右道七》,《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0册第457~458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册第1645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王方翼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4135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046页。
    ② 同上引书,第1047~1048页。
    ③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上册第264页。
    ① 刘满《岑参“西征”诗地名探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第48页。
    ② 苏北海《岑参<轮台歌>的几个考证》,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第83页。
    ③ 见新疆旅游网http://www.china-holiday.com/newterms/xinjiang/zhuming/muchang.htm。
    ④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一,《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0册第672页。
    ⑤ [后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水经注疏》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史部第726册第302~303页。
    ① 吴相洲《岑参四首战事诗解读》,《唐诗十三论》,“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305页。按,省略号为笔者所加,内容为《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诗,因本文上面已引,故于此从略。
    ② 同上引书,第309页。
    ① 按:其意是包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诗在内。
    ② 廖立《吐鲁番出土文书与岑参》,《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册第5195页。
    ②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七《四裔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18页。
    ① 同上。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九十八《回纥》,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743页。
    ③ [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册第5198页。
    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七《四裔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18页。
    ①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四《四裔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98~2699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215页。按,此前载籍尚有阿布思开元初降唐的记载。如《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突厥传上》云:“(开元三年)其秋,默啜与九姓首领阿布思等战于碛北,九姓大溃,人畜多死,阿布思率众来降。”(《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册第5173页)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上《逆臣安禄山传》:“布思者,九姓首领也,伟貌多权略,开元初,为默啜所困,内属,帝宠之。”(《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册第6415页)一种可能性是开元初降唐的这个阿布思与天宝初降唐的阿布思为同一人。武后时,突厥默啜方强,取铁勒故地,回纥与契苾、思结、浑等部度碛,徙居甘、凉间(见《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七《四裔考》回纥),其时大概同罗并未同行,因此后面有开元三年秋“默啜与九姓首领阿布思等战于碛北”事,之后阿布思战败,便南过沙漠归唐。开元七年河西节度使王君口诬陷回纥“潜有叛计”,其首领承宗被流死于瀼州,回纥部落反叛,同罗可能也随之而去,归突厥。至天宝初,突厥内乱,阿布思又随突厥而降唐。天宝四载,突厥白眉可汗为回纥所杀,突厥灭。另一种可能性是开元初与天宝初的阿布思为二人,阿布思都是同罗首领。第一、二种可能性可以兼容。第三种可能性是天宝初降唐的阿布思为正统突厥贵族,与前述同罗首领无关。第三种可能性的可疑性最强,《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天宝元年八月)对此也有严重质疑,特别是其所谓西叶护是否即为阿布思则很值得怀疑。综合考察下来,我们认同第一种可能性。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忠义程千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4903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上《逆臣安禄山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册第6415页。
    ⑤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10页。
    ① 同上。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忠义程千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4903页。
    ③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18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149页。
    ⑤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18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逆臣安禄山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册第6415页。
    ⑦ 花门,山名,在居延海北三百里。《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军东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鹘衙帐。”《元和郡县图志》:“甘州张掖东北至花门山一千四百五十里。”则其地当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境,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岑参《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花门南,燕支北,张掖城头云正黑”。唐初在花门山设立堡垒,以抵御北方外族,天宝时为回纥所据,后因以“花门”为回纥代称。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诗云“花门将军善胡歌”,又有《戏问花门酒家翁》。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上《逆臣安禄山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册第6415页。
    ② [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忠义程千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册第4903页。
    ③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6910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崔光远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318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忠义张巡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册第5537页。
    ①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八《四裔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25页。 2000年版,第613页。)
    ①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l版,上册第264页。
    ② 林必成《唐代轮台初探》,《新疆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第50页。
    ③ 参见柴剑虹《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学林漫录》第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 孙映逵《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地名》,《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3期,第40页。
    ① 廖立《走马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总第43期),第73页。
    ① 这个意思应该也是后人将首句之所以能改成“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的初衷所在。显而易见,在“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里,把“行”理解成古代的一种诗体,即歌行体的的“行”,更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
    ② 程千帆《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程千帆全集》之第八卷《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75页。
    ②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六《邮政上》,《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子部第953册第360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448页。
    ④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51页。
    ⑤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75页。
    ⑥ [宋]刘,放《彭城集》卷七,《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6册第61~62页。按,[宋]孙绍远编《声画集》卷三《幽州图》(《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9册第845~846页)亦收录此诗,只“抚事伉慨时惊呼”之“伉”作“慷”。
    ⑦ [金]元好问集《中州乐府》,《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5册第360页。诗后附注云:“好问曾见王防御公玉说彦高此词句句用琵琶故实,引据甚明。今忘之矣。”另,《词综》卷二十六、《词苑丛谈》卷六等亦录有此诗。
    ⑧ [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五,《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429册第696~697页。
    ①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按,施蛰存先生举沈德潜为例说明问题,其实将《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诗题改为“《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并非沈德潜首创,此项工作在元人杨士弘编《唐音》、明人高棅《唐诗品汇》等书中即已宣告完成。
    ①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② 元人杨士弘编《唐音》、明人高棅《唐诗品汇》、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等则均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多出“封大夫”三字。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25页。
    ②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页。
    ①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26页。
    ② 同上引书。
    ③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谈丛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①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第74~75页。
    ①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64页。
    ① [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453册第47~48页。
    ② [清]曾国藩撰,王启原辑《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史部第559册第855页。
    ③ 孔镜清《陆游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① 胡大浚《充实善信 悲壮奇丽——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第75页。
    ② 郑振择《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郑振择全集》第八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③ 同上引。
    ① 参见许总《论岑参诗歌的文化性格与艺术风貌》,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19~20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06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07页。
    ② [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册第141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册第3052页。
    ④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1页。
    ① [唐]杜环原著,张一纯笺注《经行纪笺注》,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页。
    ① [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页。
    ② 按,即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③ [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71页。
    ④ 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346页。
    ⑤ 许总《论岑参诗歌的文化性格与艺术风貌》,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21页。
    ① [清]邢昉《唐风定》卷八,1934年贵阳邢氏思适斋刻本。
    ① [明]徐祯卿《谈艺录》,《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79册第131~132页。
    ② [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8页。
    ③ 自注:公诗多从戎西边时所作。
    ① [南宋]陆游《夜读岑嘉州集》,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册第24330页。
    ② [宋]陆游《跋岑嘉州诗集》,《陆放翁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58页。
    ① [明]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695册第465页。
    ① [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集部第1701册第10页。
    ②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30页。
    ③ [宋]张溟《云谷杂记》卷二,《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2册第368页。
    ④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三《三句诗》,《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700册第130页。
    ⑤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二《明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700册第226页。
    ⑥ [清]郭(鹿各)《灵芬馆诗话》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集部第1705册第346页。
    ⑦ [清]平步青《霞外搪屑》卷八上,《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子部第1163册第615~616页。
    ① 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309~310页。
    ② [清]施补华《岘傭说诗》九七,《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1版,1978年新1版,下册第984页。
    ③ [清]宋育仁《三唐诗品》,民国铅印本。
    ① 廖立《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7~268页。
    ② 同上引书,第128~131页。
    ③ 许总《论岑参诗歌的文化性格与艺术风貌》,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16~17页。
    ① 同上引。
    ② 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册第58页。
    ③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78页。
    ④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
    ⑤ 按:《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好”,第3121页;“奇”,第1839页。《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好”,第397页:“奇”,第389页。徐复等编《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好”,第1351页;“奇”,第745页。以上二字释义中均不见有“好奇”义例。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文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转下页) 版,第546页。
    ① 《汉语大词典》(第四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287页。
    ② 韩永昌主编《心理学》(修订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③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9~182页。
    ① 同上引书,第179页。
    ② 同上引书,第182页。
    ③ 同上引书,第1497页。
    ④ 同上引书,第1498~1499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06页。
    ②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08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20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69页。
    ⑤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66页。
    ⑥ 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册第58页。
    ⑦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
    ① [清]张玉书、陈廷敬等编著,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标点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②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③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0页。
    ④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27页。
    ⑤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1页。
    ⑥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56页。
    ⑦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40页。
    ⑧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百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003页。
    ⑨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99页。
    ⑩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51页。
    (11)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7页。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百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126页。
    ②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62页。
    ③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04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08页。
    ⑤ 韩永昌主编《心理学》(修订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① 此为与张谓重出诗。陈铁民《岑参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廖立《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等俱作岑参诗。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1042页。
    ① [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589册第682页。
    ② [清]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册第174~175页。
    ③ 王国维《人间词话》,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 [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589册第677页。
    ② [清]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册第168~169页。
    ③ 王朝闻《寓教育于娱乐》,简平主编《王朝闻集》(7)《开心钥匙》,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① [清]冯继聪《论唐诗绝句·岑参》,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0页。
    ①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五,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② [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589册第680页。
    ③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下,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转下页) 年版,下册第1898~1900页。
    ① 指岑参五律《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诗,诗云:“玉垒天晴望,诸峰尽觉低。故园江树北,斜日岭云西。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高山徒仰止,不得日攀跻。”
    ② 明]唐汝洵选释,[清]吴昌祺评定《删订唐诗解》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612册第259页。
    ③ [清]王尧衢笺注《古唐诗合解》卷十二,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38页。
    ① [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589册第677~678页。
    ② [清]冯继聪《论唐诗绝句·岑参》,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9页。
    ③ [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589册第682页。
    ④ [明]唐汝洵选释,[清]吴昌祺评定《删订唐诗解》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612册第259页。
    ① [清]王尧衢笺注《古唐诗合解》卷十二,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39页。
    ② [明]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589册第682页。
    ③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701册第11页。
    ④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下册第2397~2398页。
    ①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历代诗别裁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① [明]唐汝洵选释,[清]吴昌祺评定《删订唐诗解》卷二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集部第1612册第333页。
    ② [清]王尧衢笺注《古唐诗合解》卷十六,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464~465页。
    ① [明]陆时雍撰《诗镜总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2页。
    ②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五,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①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128页。
    ① 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② [宋]陆游《跋岑嘉州诗集》,《陆放翁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58页。
    《安禄山事迹》,[唐]姚汝能撰,曾贻芬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白话文学史》,胡适著,“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宝刻丛编》,[宋]陈思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5月据清刊本影印。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王明著,“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5年版。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2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被开拓的诗世界》,程千帆、莫砺锋、张宏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比兴思维研究:对中国古代一种艺术思维方式的美学考察》,李健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边塞诗派选集》,王军、李晔选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尚永亮撰,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版,1983年第2版。
    《藏园订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中华书局,1993年版。
    《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版。
    《岑参》,管士光著,“中国文史人物故事书箱”[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岑参集校注》(修订本),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岑参评传》,廖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岑参诗传》,孙映逵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
    《岑参事迹著作考》,廖立著,“学人文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岑参研究》,史墨卿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岑嘉州集》,岑参著,“宛委别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岑嘉州诗笺注》,廖立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华书局,2004年版。
    《岑嘉州诗七卷》,四部丛刊本(据明正德庚辰济南刊本影印)。
    《岑嘉州诗校注》,阮廷瑜著,“中华丛书”,“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0年版。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郑振择全集》第八卷,郑振择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禅宗诗歌境界》,吴言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禅宗思想渊源》,吴言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禅宗哲学象征》,吴言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长安史迹研究》,[日]足立喜六撰,王双怀、淡懿诚、贾云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长安志》,[宋]宋敏求撰,“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89年版。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编,[清]钱东垣等辑释,“国学基本丛书”,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词曲概论》,龙榆生著,“大家小书”系列第3辑,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
    《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查屏球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2000年版。
    《大历诗风》,蒋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大历诗人研究》,蒋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大清一统志》,[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嘉庆重修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大唐六典》,[唐]李隆基撰,[唐]李林甫注,[日]广池千九郎校注,[日]内田智雄补订,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大唐西域记校注》,[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1985年版。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许德南、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命题研究组编,全国各类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应试专家指导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带经堂诗话》,[清]王士稹著,张宗柟纂集,戴鸿森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版。
    《道教与唐代社会》,王永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道教与唐代文学》,孙昌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登科记考》,[清]徐松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著,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读常见书札记》,周本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读史方舆纪要》(全六册),[清]顾祖禹撰,中华书局,1957年版。
    《读书札记》(一集),陈寅恪撰,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杜诗镜铨》,[清]杨伦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杜臆》,[明]王嗣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敦煌的唐诗续编》,黄永武、施淑婷编,“文史哲学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丛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著,方诗铭、周殿杰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廿二史札记》(订补本),[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二十史朔闰表》,陈垣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撰,《丛书集成新编》第1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甘肃通志》,《四库全书》第5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高适岑参诗选》,刘开扬、刘新生编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03年版。
    《高适岑参诗选》,孙钦善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高适岑参诗选》,吴相洲选注,“古典诗词名家”,中华书局,2005年版。
    《高适岑参诗选评》,陈铁民选评,“新世纪古典文学经典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高适岑参诗选注》,涂元渠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高适岑参选集》,高文、王刘纯选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高适和岑参》,周勋初、姚松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高适年谱》,周勋初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高适与岑参》,杨荫深著,“国学小丛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古代边塞诗精选点评》,赵运仕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古代交通地理丛考》,王文楚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
    《古代交通地理文献研究》,辛德勇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蒋寅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陈允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陈少松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古唐诗合解》,[清]王尧衢笺注,岳麓书社,1989年版。
    《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汉语诗律学》,王力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后村诗话》,[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
    《嘉定镇江志》,[宋]史弥坚修、[宋]卢宪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接受反应文论》,金元浦著,山东教育出出版社,1998年版。
    《鲒埼亭集外编》,[清]全祖望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金石萃编》,[清]王昹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金石论丛》,岑仲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经行纪笺注》,[唐]杜环原著,张一纯笺注,“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2000年版。
    《旧唐书》(全十六册),[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五代史》(全六册),[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清]张玉书、陈廷敬等编著,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标点整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版。
    《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历代边塞诗选注》,张树亚选注,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历代崇道记》,[唐]杜光庭撰,[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
    《历代法宝记》,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
    《历代名人年谱》,[清]吴荣光撰,上海书店,1989年版。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历代唐诗论评选》,陈伯海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薛宗正著,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灵芬馆诗话》,[清]郭虐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柳亭诗话》,[清]宋长白,《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著,上海书店,2004年版。
    《陆放翁全集》,[宋]陆游著,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陆游诗文选注》,孔镜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论唐诗绝句》,[清]冯继聪撰,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德]康德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美学》(全四册),[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美学范畴研究》,王耘著,唐代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美学概论》,王朝闻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美学基本原理》(修订本),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学三书》,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美学四讲》,李泽厚著,三联书店,2004年版。
    《孟子正义》,[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民国诗话丛编》,张寅彭主编,上海书店,2002年版。
    《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唐]郑处梅、裴庭裕撰,中华书局,1994年版。
    《明诗话全编》,(1—10册)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冥报记》,[唐]唐临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莫砺锋诗话》,莫砺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能改斋漫录》(全二册),[宋]吴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彭城集》,[宋]刘攽撰,《四库全书》第10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七缀集》,钱钟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千唐志斋藏志》,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茄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中国古典文学》,郑临川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两册),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中华书局,1997年版。
    《清诗话》,[清]王夫之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求阙斋日记类钞》,[清]曾国藩撰,王启原辑,《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全唐诗》(两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全唐诗》(全二十五册),[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全唐诗》[增订本](全十五册),[清]彭定求等编,陈尚君等增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版。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佟培基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潘百齐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全唐诗>名物词研究》,阎艳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版。
    《全唐诗人名考》,吴汝煜、胡可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全唐诗人名考证》,陶敏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全唐文>职官丛考》,陈国灿、刘健明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唐文纪事》(全三册),[清]陈鸿墀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全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吴汝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张伯伟著,江苏: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容斋随笔》,[宋]洪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融合与超越——隋唐之交诗歌之演进》,张采民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李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陈炎等著,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
    《三唐诗品》,[清]宋育仁,民国铅印本。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明]周埏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26册,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八年刻本影印,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删订唐诗解二十四卷》,[明]唐汝询选释、[清]吴昌祺评定,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12册,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年版。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神仙传》,[晋]葛洪撰,《丛书集成新编》第10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审美的游离:论唐代怪奇诗派》,姜剑云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盛世风韵》,杜道明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盛世危言》,郑观应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盛唐边塞诗的审美特质》,苏珊玉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盛唐边塞诗评》,漆绪邦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盛唐诗》,[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诗筏》,[清]贺贻孙撰,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法举隅》,林东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李亮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诗话总龟》,[宋]阮阅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诗境浅说》,俞陛云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诗镜总论》,[明]陆时雍撰,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诗律》,郭芹纳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诗论》,朱光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诗骚诗学与艺术》,潘啸龙、蒋立甫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诗史》,李维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诗式校注》,[唐]皎然撰,李壮鹰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诗薮》,[明]胡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诗与唐人小说》,崔际银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诗源辩体》,[明]许学夷撰,“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
    《史讳举例》,陈垣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水经注疏》,[后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说诗晬语》,[清]沈德潜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张少康著,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宋本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高僧传》,[宋]赞宁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诗话全编》(全十册),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陈引驰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隋唐两京考》,杨鸿年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成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杜晓勤撰,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太平广记》,[宋]李防等撰,中华书局,1961年版。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四库全书》第4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太平御览》(全四册),[宋]李防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
    《谈艺录》(补订本),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谈艺录》,[明]徐祯卿撰,《丛书集成新编》第79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唐百家诗选》,[宋]王安石选编,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之王安石选辑,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89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唐刺史考》,郁贤皓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刺史考全编》,郁贤皓撰,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边塞诗初探》,何寄澎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版。
    《唐代边塞诗传》,李炳海、于雪棠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边塞诗研究》,马兰州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资料》,[日]平冈武夫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唐代的七言古诗》,王锡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唐代的外来文明》,[美]谢拂撰,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歌诗与诗歌—论歌诗传唱在唐诗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吴相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代关中氏族与文学》,李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翰林学士》,毛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刘统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贾晋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傅绍良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台湾商务印书馆等,1985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程千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代美学史》,吴功正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代美学思潮》,霍然著,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墓志汇编》(全二册),周绍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绍良、赵超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幕府与文学》,戴伟华著,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石云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奴婢制度》,李季平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唐代区域经济研究》,翁俊雄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铨选与文学》,王勋成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氏族研究》,李浩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唐代诗歌》,张步云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傅璇琮撰,中华书局,2003年新一版。
    《唐代诗学》,乔惟德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唐代试策考述》,陈飞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唐代书法家年谱》,朱关田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文化》(全三册),李斌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八卷本),傅璇琮、罗联添主编,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俞钢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唐代文苑风尚》,李志慧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唐代行政地理》,[日]平冈武夫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任士英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研究论集》(全四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版。
    《唐代诏敕目录》,[日]池田温编撰,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程蔷、董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方镇年表》(全三册),吴廷燮撰,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戴伟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唐风定》,[清]邢叻撰,1934年贵阳邢氏思适斋刻本。
    《唐国史补》,[唐]李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会要》,[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
    《唐集叙录》,万曼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鉴》,[宋]范祖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唐九卿考》,郁贤皓、胡可先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绝句史》,周啸天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仆尚丞郎表》,严耕望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唐人传奇》,李宗为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唐人行第录》(外三种),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唐人选唐诗新编》,傅璇琮编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清]劳格、赵钺撰,徐敏霞、王桂珍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声诗》,任半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诗百话》,施蛰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比较研究》,房日晰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历代诗别裁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吴相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周勋初主编,江苏: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
    《唐诗大系》,闻一多撰,《民国丛书》第三编第九十一册,上海书店,1991年版。
    《唐诗的风采》,刘开扬著,上海书店,2000年版。
    《唐诗的美学阐释》,李浩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诗分类研究》,张浩逊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唐诗风格论》,王明居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唐诗风格美新探》,王明居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唐诗风貌》,余恕诚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唐诗概论》,苏雪林著,上海书店,1992年版。
    《唐诗格律通论》,徐青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唐诗归》,[明]钟惺、谭元春辑,《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唐诗合解笺注》,[清]王尧衢笺注,单小青、詹福瑞点校,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诗汇评》,陈伯海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唐诗鉴赏大典》,林力、肖剑主编,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年版。
    《唐诗论丛》,陈贻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诗论学丛稿》,傅璇琮著,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唐诗美学论稿》,陈铭著,中洲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美学探索》,张福庆著,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唐诗品汇》,[明]高棅撰,据明汪宗尼校订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诗评选》(王夫之品诗三种),[清]王夫之评选、王学太校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谭优学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续编》,谭优学撰,巴蜀书社,1987年版。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唐诗三百首便览》,刘建勋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性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诗十三论》,吴相洲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唐诗食品词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闫艳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版。
    《唐诗史》,许总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唐诗史案》,陈文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唐诗抒情艺术研究》,潘百齐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通论》,刘开扬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诗小札》,刘逸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诗选本提要》,孙琴安著,上海书店,2005年版。
    《唐诗选析》,张燕瑾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唐诗学史稿》,陈伯海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唐诗演进论》,罗时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唐诗艺术范式论》,潘百齐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艺术技巧》,师长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宋绪连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诗艺术学导论》,潘百齐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与政治》,孙琴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唐诗语言研究》,蒋绍愚著,中洲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唐诗杂论》,闻一多撰,“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史史料学》,黄永年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2002年版。
    《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陶文鹏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宋诗学论集》,谢思炜撰,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刘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全四册),傅璇琮主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唐学与唐诗》,查屏球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唐音佛教辨思录》,陈允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唐音质疑录》,吴企明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语林校证》(全二册),[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清]赵钺、劳格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丛书集成新编》第83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听园西疆杂述诗四卷》,[清]萧雄撰,《丛书集成新编》第9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晚唐诗风与士风》,赵荣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昌龄集·高适集·岑参集》,曾亚兰编校,“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岳麓书社,2000年版。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诗精选200首》,傅如一、姜剑云选注,“唐宋诗词三十家”,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文格与人格——艺术风格论》,何西来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文坛佛影》,孙昌武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文心雕龙注释》,[梁]刘勰著,周振甫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岳麓书社,2002年版。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童庆炳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文学语言美学修辞》,雷淑娟著,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文苑英华》,[宋]李防等编,中华书局,1966年版。
    《文章辨体序说》,[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册),胡经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册),胡经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西方形式美学》,赵宪章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58年版。
    《西文哲学史》,[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惜抱轩文集》,[清]姚鼐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习学记言序目》,[宋]叶适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霞外攟屑》,[清]平步青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岘傭说诗》,[清]施补华撰,《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1版,1978年新1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文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小清华园诗谈》,[清]王寿昌撰,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筱园诗话》,[清]朱庭珍撰,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心理学》(修订三版),韩永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新刻增补艺苑卮言》,[明]王世贞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新乐府诗派》,钟优民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新唐书》(全二十册),[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艺概》,[清]刘熙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童庆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艺术的起源》,[德]格罗塞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艺术哲学》,[法]丹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艺文类聚》(精装二册),[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音注岑嘉州诗》,王石君音注,上海:文明书局,1923年版。
    《瀛奎律髓》,[元]方回选评,[清]纪昀刊误,诸伟奇、胡益民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社,1994年版。
    《雍录》,[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丛书集成新编》第93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全三册],[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中华书局,1994年版。
    《原诗》,[清]叶燮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云谷杂记》,[宋]张溟,《丛书集成新编》第12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云笈七签》,[宋]张君房辑,齐鲁书社,1988年版。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6年版。
    《昭昧詹言》,[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胡可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东方出版中心,1980年版。
    《中国古代接受诗学》,邓新华著,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古代名人生卒历史大事年谱》,[清]吴荣光编,陈垣校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论稿》,郭英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三册),金启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陶东风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陈文忠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郭英德等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穌等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版。
    《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谢巍编撰,中华书局,1992年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李德清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中华书局,1978年版。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穌编,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中国诗歌美学》,萧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诗话珍本丛书》,蔡镇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著,大江书铺,1931年版。
    《中国诗学》(全四册),李笑野等著,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中国诗学》,[美]刘若愚著,韩铁椿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诗学批评史》,陈良运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诗学研究》,张伯伟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诗学之精神》,胡晓明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壁编,上海书店,1981年版。
    《中国文学简史》,林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孙学堂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文学流变史》,郑宾于撰,《民国丛书》第三编第五十二册,上海书店,1992年版。
    《中国文学论丛》,钱穆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中国文学美学》,吴功正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文学史新编》,张长弓著,开明书店,1935年版。
    《中国文学小史》,赵景深著,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
    《中国选本研究》,邹云湖著,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中国韵文通论》,陈中凡撰,《民国丛书》第一编第五十七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刘航著,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孟二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唐政治与文学》,胡可先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外史地考证》(外一种),岑仲勉著,“岑仲勉著作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中州乐府》,[金]元好问集,《四库全书》第13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资治通鉴》(全二十册),[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
    《走向盛唐》,尚定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桂林”、“武城”考——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之一》,柴剑虹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胡芦河”考——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之一》,柴剑虹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奇外无奇更出奇”——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艺术探奇》,马汉亭撰,南都学坛,1990年第5期。
    《“盛唐边塞诗派”质疑》,孟二冬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岑参集校注>的几个问题》,王刘纯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交河郡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与岑参行年小考》,熊飞撰,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边塞诗人岑参》,黄天撰,学术研究,1978年第2期。
    《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与胡大浚先生商榷》,孙映逵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读岑参诗札记之一》,胡大浚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岑参“西征”诗地名探讨》,刘满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岑参》,程新撰,南都学坛,1989年第3期。
    《岑参》,徐嘉瑞撰,郑振铎主编《中国文学研究》上册,《小说月报》第十七卷号外,商务印书馆,1927年6月。
    《岑参<轮台歌>的几个考证》,苏北海撰,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
    《岑参边塞经历考》,孙映逵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岑参边塞诗刍论》,秦绍培、段海蓉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廖立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岑参边塞诗的阳刚之美》,李岩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岑参边塞诗的音乐美》,吴宗渊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柴剑虹撰,《学林漫录》第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
    《岑参边塞诗地名考释四则》,孙映逵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
    《岑参边塞诗和唐代的中西交往》,柴剑虹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岑参边塞诗系年补订》,柴剑虹撰,载《文学遗产》增刊14辑。
    《岑参边塞诗中的“阴山”辨》,柴剑虹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岑参边塞诗中的破播仙战役》,柴剑虹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
    《岑参出游考》,廖立撰,中州学刊,1997年第2期。
    《岑参的边塞诗与唐朝在西域的战争》,宁志新撰,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
    《岑参的蜀中写景诗》,刘朝谦撰,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岑参的西域诗及历史功绩》,苏北海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张海沙撰,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
    《岑参赴嘉州时事考——兼论杜甫<寄岑嘉州>诗系年》,刘尚勇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岑参赴西域时间路途考补》,廖立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岑参交游考辨——阎防、杜位与严维》,王刘纯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岑参轮台诗中“胡俗”揭秘》,徐百成、贾慧群撰,丝绸之路,1994年第4期。
    《岑参年谱》,赖义辉撰,岭南学报,1930年5月,第1卷第2期。
    《岑参篇目异录叙议》,廖立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省文学学会《文学论丛》(第二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岑参去世年月辨考》,王勋成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王勋成撰,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岑参山水景物诗面面观》,孙映逵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岑参生年、籍贯考》,任晓润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岑参生年的推测》,曹济平撰,1957年10月6日《光明日报》第177期《文学遗产》。
    《岑参生年考辨》,孙映逵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岑参生年再辨——兼及各说的论证方法》,廖立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岑参生卒年考》,刘尚勇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岑参诗“泸水南州远”小考》,杨艳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岑参诗“轮台辨”》,吴宗海撰,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岑参诗歌常见意象营构方式举隅——兼论岑参诗歌新奇风格的发展》,刘越峰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岑参诗歌的辞奇神弱》,谭全球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岑参诗歌中的儒家理念》,沈玲、刘琳撰,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岑参诗是歌颂武功的吗?》,赖寒吹、林楠撰,文史哲,1957年第2期。
    《岑参诗友考(上)》,廖立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岑参诗与唐轮台》,薛天纬撰,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岑参诗中的轮台及其它》,王友德撰,文史哲,1978年第5期。
    《岑参是“浪漫主义的边塞诗人”吗?》,苏者聪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5年第5期。
    《岑参首次赴安西之时间与背景》,张春山撰,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岑参挽歌考》,王勋成撰,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
    《岑参西部风情诗刍议》,严寅春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岑参西域诗中的火山、赤亭、走马川考》,李羿萱撰,西北史地,1995年第4期。
    《岑参西域之行及其边塞诗中对唐代西域情况的反映》,卢苇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地名》,孙映逵撰,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3期。
    《岑参西征组诗探析》,杨惠芬、张春平撰,河北学刊,2000年第3期。
    《岑参写景诗绘画美再探》,窦春蕾撰,唐都学刊,1999年第4期。
    《岑参游河朔考辨》,孙映逵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岑参在川诗文简论》,何玉兰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岑参在新疆的诗歌创作》,刘正民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岑参早期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颜邦逸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岑嘉州编年考补》,廖立撰,中州学刊,1982年第2期。
    《岑嘉州交游事辑》,闻一多撰,清华周刊,第三卷第九十八期。
    《岑嘉州系年考证》,闻一多撰,清华学报,1933年6月。
    《岑嘉州系年商榷》,陈铁民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3期。
    《岑嘉州校勘浅议》,廖立撰,中州学刊,1983年第1期。
    《岑诗边塞地名考补》,廖立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岑诗系年》,李嘉言撰,《文学遗产增刊》三辑。
    《充实善信悲壮奇丽——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述论》,胡大浚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王勋成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葛晓音撰,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
    《从岑参在封常清幕的处境、职责看其诗歌战报式特点》,吴相洲撰,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2期。
    《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程千帆撰,《程千帆全集》第八卷《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敦煌边塞文学研究》,邵文实撰,博士论文,1996年。
    《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王伟康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王玉梅撰,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高适征诣长安岑参献书西周在洛阳辨》,廖立撰,中州学刊,1994年第2期。
    《高扬盛唐精神的岑参西域诗作——兼与李杜诗作的比较》,安凌撰,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
    《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陈铁民、李亮伟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汉轮台、唐轮台和岑参轮台歌的考证》,苏北海撰,西域历史地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尚永亮撰,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李白诗歌中的“一片奇气”的学理探析——兼论李白之奇与岑参、韩愈的异同》,梁瑜霞撰,唐都学刊,2004年第3期。
    《轮台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渊源考》,钱伯泉撰,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论岑参边塞诗的传播意义》,葛琳撰,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论岑参边塞诗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戴伟华撰,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矛盾心态》,任文京撰,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论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卢苇撰,兰州:西北史地,1984年。
    《论岑参的七言古诗》,王锡九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论岑参诗歌的文化性格与艺术风貌》,许总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论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赵镇平、赵慎修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年第2期。
    《论盛唐诗歌意境特征及其审美范式的形成》,许总撰,人文杂志,1996年第4期。
    《论唐代前期北庭节度》,王永兴撰,载于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论唐代西域地理名称的变迁——岑参诗中的安西、北庭、碛西、镇西》,朱秋德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米泉几处古城遗址与出土文物》,张敏撰,余骏升主编《历史在诉说——昌吉历史遗址与文物》,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浅谈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沈欣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且说轮台》,张永鑫撰,名作欣赏,1992年第六期。
    《深挚的情谊高亢的战歌——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陶光友撰,董扶其等编辑
    《阅读与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
    《神出古异横绝太空——试论岑参边塞诗的雄奇美》,王国琦撰,鄂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盛唐高峰期的西部诗歌——岑参边塞诗新探》,陶尔夫、刘敬圻撰,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盛唐诗风和殷墦诗论》,李珍华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盛唐自然景物诗的开拓者——对岑参诗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苏雨恒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试论岑参的边塞诗对陆游的影响》,陈刚撰,两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试论岑参七言古诗的艺术风格》,张学忠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版第2期。
    《试探岑参诗中的西域胡人》,谢建忠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说尽塞垣是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琐记》,崔志勇撰,新疆社科论坛, 2005年第2期。
    《谈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余忻撰,语文学刊,1984年第5期。
    《谈岑参的边塞诗》,陈贻焮撰,西渡编《名家读唐诗》,经典阅读书系,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唐代“轮台”初探》,林必成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唐代边塞诗的转折》,张金亮撰,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任文京撰,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
    《唐代长安诗坛种种(上)》,武复兴撰,人文杂志》,1980年第3期。
    《唐代长安诗坛种种(下)》,武复兴撰,人文杂志,1980年第4期。
    《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廖立撰,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
    《唐代诗人短论》,马茂元撰,人文杂志,1959年第1期。
    《唐代诗人张谓生平事迹考略》(上),熊飞撰,文献,1999年第3期。
    《唐代诗人张谓生平事迹考略》(下),熊飞撰,文献,1999年第4期。
    《唐轮台城位置考》,苏北海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唐轮台名实核正》,薛宗正撰,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唐轮台在哪里》,陈戈撰,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3期。
    《唐诗新说二题》,钟振振撰,名作欣赏,2003年第12期。
    《唐诗中的,<命运>交响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崔宝国撰,语文学刊,1999年第3期。
    《唐玄宗时西域战争性质与岑参边塞诗》,廖立撰,中州学刊,1985年第4期。
    《天宝之风尚党——论盛中唐之交诗坛风气的转移》,张安祖撰,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吐鲁番出土文书与岑参》,廖立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岑参的一些资料》,王素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三十六期,中华书局,1992年。
    《王维、李颀、高适、岑参的七言歌行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刘建国撰,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第2期。
    《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考》,王勋成撰,文史哲,2003年第2期。
    《西域音乐歌舞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王开元撰,新疆艺术(汉文版),2000年第5期。
    《也谈岑参的西部诗歌——兼论盛唐诗人的出塞风尚》,葛培岭撰,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
    《也谈岑参诗中的“冰片”》,陈铁民撰,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
    《有关岑参生平的几个问题》,王勋成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寓教育于娱乐》,王朝闻撰,简平主编《王朝闻集》(7)《开心钥匙》,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再论岑参“西征”诗本事——答孙映逵同志》,胡大浚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再谈唐代轮台问题——兼与林必成同志商榷》,王有德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