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诉民事信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目前信访量高,引起的社会问题突出,理论界、实务界和社会各方面对信访高度关注等现象,结合实践中的体验,从理论、实证、历史文化、境外相似制度比较等角度对我国涉诉民事信访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涉诉民事信访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具有理论依据、历史文化根源和现实基础,并对我国改进涉诉民事信访制度的构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涉诉民事信访的基本范畴,主要界定了涉诉民事信访的概念,概括指出其特点,进而描述了涉诉民事信访的性质,分析了涉诉民事信访的秩序价值、正义价值。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涉诉民事信访与民事诉讼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从法理的角度分析,认为信访权属于公民的主观公权利,并体现为监督权和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涉诉民事信访追求的目的是社会的和谐,发挥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正好与民法的价值追求相契合;从诉的利益角度看涉诉民事信访,认为诉的利益立足于解决民事纠纷,从诉讼法的角度,为法律的周延打开一个突破口,以实现正义的最大化,与涉诉民事信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有目的的一致性和功能的相似性。并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分析了涉诉民事信访与民事诉讼之间有着共同法理基础、共同存在于法院之中、实际中彼此交织的关系。第二章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涉诉民事信访进行了历史文化比较和境外相似制度比较研究,既为涉诉民事信访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论据,又为改进我国涉诉民事信访制度提供借鉴。第三章主要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南方Z市H基层法院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笔者所掌握的其他地区的情况,对涉诉民事信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涉诉民事信访在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是:涉诉信访是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一个重要“缓冲器”;为法院解释和疏导工作提供了一个合乎民众习惯的“窗口”;涉诉信访机构是司法效能社会信息的“集散器”。认为涉诉民事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涉诉民事信访成为法院无奈与尴尬的难题;工作观念与方法的错位使涉诉民事信访呈现日渐增多态势;涉诉民事信访与民事审判的交织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冲击有“双刃剑”作用;涉诉民事信访理论发展与现实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第四章主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涉诉民事信访机制的构想,分近、中、远期目标进行阐述。近期目标是制订《人民法院信访工作规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中期目标是加快民事司法改革(主要是审级制度与再审制度改革),制订《信访法》;远期目标是在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引入诉的利益概念,把法院涉诉民事信访制度作为诉的利益理论的运用载体;构建有中国特色的ADR机制,使涉诉民事信访机制成为分流、指导民事纠纷解决路径的平台。此外,还就加强对信访理论的研究,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和民事纠纷解决社会化观念等提出见解。
At present, China exists the following phenomenon: the amounts of Letters and Visits is high, the social problem arousing by Letters and Visits is outstanding, and every aspects of societ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Letters and Visit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henomenon of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through experiences in practice, theory, positivism,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comparison of similar system in other countrie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dealing with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have theoretic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realistic ba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improving China’s system dealing with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This paper divides into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Author analyzed the basic category,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Meanwhile , author discussed the order values and justice values of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Author analyz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and civil lawsuit at the bases of above analysis. From the angle of jurisprudence, author claims that the right of writing letters to and visiting to the people's government for help belongs to subjective right of people , and embodies the right of superintendence and the right of acquiring right relief. The aim that the system dealing with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pursue is harmony of society. This aim is corresponds to the values of civil lawsuit which are solve the civil conflicts and realize maximum justice. Then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and civil lawsuit have similar aims and functions. At the bases of above demonstrations, author analyzed the same jurisprudence base and the relations existing in court activities between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and civil lawsuit. In chapter two, author studied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through comparing with history, culture and similar system in other countrie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but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system dealing with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In chapter three, author mainly used the method of demonstration to research. Author studied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through investigating court of Z city and facts of other districts, and pointed out the func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Author claims that the status of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in civil lawsuit is the“buffer”between court and party, the“window”that court use for explaining and leading. The institutions dealing with Letters and Visits are the places to gathering and scattering the informations of judicial function. Now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becomes the difficult problem that court must to solve. Malposition of concept and method dealing with the Letters and Visits makes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write letter to or visit government for help.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and civil lawsuit have some impacts on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which have“the double-edged sword”effect. There is big gap between theory developing and real require about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In chapter four,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to improve mechanism dealing with the Letters and Visits relating to civil lawsuit. The short-term aim is establish People’s Court Regulations on Letters and Visits, and perfect related measures. The medium-term aim is quicken the reform of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 Letters and Visits Law. The long-term aim is introduce conception of litigation advantage to mechanism of solving civil conflicts, and establis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R mechanism. Furthermor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strengthe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Letters and Visits, cultivate people’s believe in law, strengthen the authority of law.
引文
① 黄埔区法院 2004 年、2005 年、2006 年统计数字。
    ②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月报》,2006 年第十六期。
    ③ 广州市两级人民法院立案工作会议材料,2005 年 6 月。
    ④ 王亚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民事审判的交织——以涉法信访的处理为中心》,载于《法律适用》,2005年第 2 期。
    ⑤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涉诉信访与现代司法理念》,载于 www.qzfz.gov.cn/
     ⑥ 见《信访条例》第四条。
    
    ⑦ 郝建臻:《我国信访制度的宪法思考》,载于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年 6 月。
    ⑧ 朱最新、朱孔武:《信访制度的法理探析》,载于《河北法学》,第 24 卷第 6 期,2006 年 6 月。
    ⑨ 郝建臻:《我国信访制度的宪法思考》,载于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年 6 月。
    
    ⑩王亚明、陈新民:《涉法信访的价值、成因及改革设想》,载于《政法学刊》,第 22 卷第 4 期。
    11 有关论述参见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
    12 王亚明、陈新民:《涉法信访的价值、成因及改革设想》,载于《政法学刊》,第 22 卷第 4 期。
    
    13 朱最新、朱孔武:《信访制度的法理探析》,载于《河北法学》,第 24 卷第 6 期。
    14 陶钟灵:《论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法理基础》,载于《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24 卷第 4 期。
    15 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 年 7 月,修订本,第 25 页。
    16 同注 15,第 27—30 页。
    17 马凌云、施君:《浅论诉的利益》,载于《研究生法学》,2006 年第 1 期。
    18 同注 17。
    
    19 同注 17。
    20 江伟 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第 39 页。
    21 相庆梅:《民事诉权论》,载于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4 月,第 29 页。
     22 王亚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民事审判的交织——以“涉法信访”的处理为中心》,载于《法律适用》,2005 年第 2 期。
    
    23 郝建致:《我国信访制度的宪法思考》,载于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年 6 月,第 7—8 页。
    24 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载于《法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
    25 朱最新、朱孔武:《信访制度的法理探析》,载于《河北法学》,第 24 卷第 6 期,2006 年 6 月。
    26 韩冰:《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构建(上)——法律文化及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载于《前沿》,2005 年第 2 期。
     28 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0 年。
     29 范愉:《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载于《比较法研究》2003 年第 4 期。
    30 摘自《Z 市 H 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书》,2002 年 8 月
    31 有关内容可参见徐建新:《涉诉信访的现状及机制完善》,载于《法律适用》,2005 年第 5 期;张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两级法院涉诉上访访问题研究》,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10 月。
     32 转引自郑宁、钟秋:《论司法最终解决原则与民事主管制度的冲突》,载于《法制与经济》,2006 年第 7 期。
     33 张卫芳:《我国信访法制度研究》,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4 月
    34 所谓法律效益,就是指实施法律所产生的有益的社会效果同法律的全部社会效果之比。参见郭道晖:《立法的效益与效率》,载于《法学研究》,1996 年第 2 期。
     35 转引自王亚亲、陈新民:《涉法信访的价值、成因及改革设想》,载于《政法学刊》第 22 卷第 4 期,2005年 8 月。
     36 郝建臻:《我国信访制度的宪法思考》,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年 6 月。
     37 杨秀清:《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载于《河北法学》,第 22 卷第 5 期,2004 年 5 月。
     38 邵明:《论诉的利益》,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
     39 [美]哈罗德·J 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 年版。
    1. 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0 年。
    2. 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 年 7 月,修订本。
    3. 江伟 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刘敏著:《裁判请求权研究——民事诉讼的宪法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王亚新等著:《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5 年。
    6. 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
    7. 应星著:《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 年。
    8. 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9. [美]哈罗德·J 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 年。
    10. 《Z 市 H 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书》,2002 年 8 月
    11. 蔡虹:《法院主管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1 年第 5 期。
    12. 蔡文强,余箐:《由立案误区谈及民事诉权的基本保障》,载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7 卷第 2 期。
    13. 常怡,黄娟:《司法裁判供给中的利益衡量:一种诉的利益观》,载于《中国法学》,2003 年第 4 期。
    14. 陈丹,唐茂华:《试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脱困”—日本苦情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15. 邓建民 肖春:《刍议民事诉讼中诉的利益》,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 6 期。
    16. 范愉:《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载于《比较法研究》2003 年第 4 期。
    17. 高远程,张慧民:《也谈确立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的提诉权和参诉权的必要》,载于《检察实践》,1999 年第 5 期。
    18. 郭道晖:《立法的效益与效率》,载于《法学研究》,1996 年第 2 期。
    19. 韩冰:《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构建(上)——法律文化及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载于《前沿》,2005 年第 2 期。
    20. 何渊:《理顺相关制度确保“信访终结”行之有效》,载于《今日新观察》,2006年第 4 期。
    21. 江一河,汤耀国:《信访悖论》,载于《新闻周刊》,2002 年第 5 期。
    22. 姜明安:《信访制度及解决争议的机制亟待创新》,载于《中国改革》,2004 年第 11 期。
    23. 柯阳友,高玉珍:《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分流、协调与整合》,载于《河北法学》,2006 年第 8 期。
    24. 柯阳友,吴英旗:《诉权入宪:构建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
    25. 李锋:《司法机关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载于《新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第 4 期。
    26. 李炜:《青岛市涉法上访现象的调查与思考》,载于《东方论坛》,2006 年第 5期。
    27. 李业秋:《论多元化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载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第 20 卷第 3 期,2006 年 9 月。
    28. 廖永安:《我国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重构》,载于《法学论坛》,2005 年第 3期。
    29. 林莉红:《论信访的制度定位—从纠纷解决机制系统化角度的思考》,载于《学习与探索》,2006 年第 1 期。
    30. 刘湖平,闫丽丹:《试论法的基本精神》,载于《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 年第 23 卷第 4 期。
    31. 刘庆富,谷国文:《ADR 运动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促变与更新》,载于《人民司法》,2003 年第 3 期。
    32. 刘松枝:《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载于《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第 5 期。
    33. 刘志刚:《司法审查视野中的诉的利益》,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6 期。
    34. 龙浴玉,程帆:《以当事人角度为切入点论诉讼起诉条件的反思》,载于《当代经理人》,2006 年第 13 期。
    35. 罗玉宝,张立才:《诉讼当事人上访不上诉的原因及对策》,载于《农村·农业·农民》,2004 年第 6 期。
    36. 马凌云、施君:《浅论诉的利益》,载于《研究生法学》,2006 年第 1 期。
    37. 麦宜生:《纠纷与法律需求——以北京的调查为例》,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3 年第 1 期。
    38. 邵明:《论诉的利益》,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
    39. 史东洋:《涉诉信访的程序性设计》,载于《辽东学院学报》,2006 第 1 期。
    40. 宋英辉,吴卫军:《中西传统诉讼文化比较初论》,载于《诉讼法学研究》,2002第 1 卷。
    41. 孙海霞:《试论民事诉讼中上诉利益的衡平救济》,载于《决策探索》,2005 年第 8 期。
    42. 唐东楚:《民事再审与审判监督关系之辨正》,载于《中南大学学报》,2004 年第 2 期。
    43. 陶钟灵:《论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法理基础》,载于《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24 卷第 4 期。
    44. 田文利,李海波:《现代信访制度之双向重构》,载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45. 王保国: 《法院涉法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载于《新东方, (The New Orient)》,2005 年第 22 期。
    46. 王福华:《两大法系中诉之利益理论的程序价值》,载于《法律科学》,2000 年第 5 期。
    47. 王福华:《新时期改造我国民事审判权的若干思考》,载于《烟台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
    48. 王先江,张有梅,莫良元:《信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讨》,载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 年第 8 卷第 3 期。
    49. 王亚新、陈新民:《涉法信访的价值、成因及改革设想》,载于《政法学刊》第22 卷第 4 期,2005 年 8 月。
    50. 王亚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民事审判的交织——以涉法信访的处理为中心》,载于《法律适用》,2005 年第 2 期。
    51. 肖建华:《正当当事人理论的现代阐释》,载于《比较法研究》,2000 第 4 期。
    52. 徐秉晖:《信访制度的价值重塑和制度重构》,载于《理论界》,2006 年第 10期。
    53. 徐建新:《涉诉信访的现状及机制完善》,载于《法律适用》,2005 年第 5 期。
    54. 杨秀清:《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载于《河北法学》,第 2004 年 22 卷第5 期。
    55. 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载于《法学研究》,2004 年第 3 期。
    56. 张葆君:《民意表达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载于《武汉学刊》,2005 年第 5 期。
    57. 张晓薇:《滥用诉讼权利之比较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2004 年第 4 期。
    58. 郑宁、钟秋:《论司法最终解决原则与民事主管制度的冲突》,载于《法制与经济》,2006 年第 7 期。
    59. 朱最新、朱孔武:《信访制度的法理探析》,载于《河北法学》,第 24 卷第 6 期,2006 年 6 月。
    60. 郝建臻:《我国信访制度的宪法思考》,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年 6 月。
    61. 付文慧:《我国法治面临的一大困境及其克服》,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年 7 月。
    62. 李小倩:《民事公诉制度研究》,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3 月。
    63. 相庆梅:《民事诉权论》,载于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4 月。
    64. 张卫芳:《我国信访法制度研究》,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4 月。
    65. 胡轶:《诉权概念及其要件调查——以程序保障为视角》,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4 月。
    66. 刘思圻:《转型期我国信访制度创新研究》,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5 月。
    67. 陈燕:《信访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5 月。
    68. 胡小林:《论中国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5 月。
    69. 姚占伟:《涉法信访与司法权威的确立》,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5 月。
    70. 杨菁:《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6 月。
    71. 王爱农:《驳回起诉问题研究》,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6 月。
    72. 张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两级法院涉诉上访访问题研究》,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年 10 月。
    73. 《最高法院首次提出“司法和谐”理念》,载于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7 年 1 月。
    74.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载于 148 在线网,www.148online.com/law/,2005年 7 月。
    75. 傅一波:《美、英、日三国司法 ADR 对我国构建司法 ADR 的启示》,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 2006 年 4 月。
    76. 广州市两级人民法院立案工作会议材料,2005 年 6 月。
    77.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月报》,2006 年第十六期。
    78. 黄埔区法院 2004 年、2005 年、2006 年统计报表。
    79.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涉诉信访与现代司法理念》,载于 www.qzfz.gov.cn/
    80. 李新军:《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控制导论》,载于法律快车网,http://lunwen.lawtime.cn/,2006 年 1 月。
    81. 林振通:《域外司法 ADR 机制考察》,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2007 年 1 月。
    82. 乔宏起 :《审级与再审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载于天津法院网,http://tjfy.chinacourt.org,2006 年 10 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