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诉讼程序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由法定的诉讼主体间行为和诉讼文书构成的一系列环节、步骤地总称。以时间为序,刑事诉讼程序可以分为“顺向运行程序”和“逆向运行程序”。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是以时间为序从新角度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作出分类,指刑事诉讼程序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出现法定情况,程序瑕疵或者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先前经过的阶段归于无效,程序回逆的诉讼特殊情况。
     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表现为审查起诉阶段的程序回逆、庭审阶段的程序回逆和执行阶段的程序回逆,包括了退回补充侦查、二审发回重审、审判监督程序、死刑复核发回重审或改判等程序。这些阶段虽然内容繁杂,但对于实体正义及程序的自身完善都意义重大。遗憾的是,我国尚无学者以时间纬度对刑事诉讼程序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试图打开刑诉研究的新方向,借鉴经典热力学的概念,以崭新的角度对刑事诉讼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注重程序本身设置的合理性,国外立法和刑事诉讼中各项程序的比照互补,归纳这些刑事可逆性程序的特性功效和缺陷,希望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弥补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的散乱和薄弱,为司法实践找到一条尽量合理的出路。
     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概述。在这个部分笔者介绍了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的概念和特征及其理论基础,指出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是诉讼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出于某些原因的考虑,打破时间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原则,使程序逆回,重复某些已经进行的诉讼程序。它具有涉及主体广泛、实施条件特定、效力特定等特征。
     对于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的理论基础,笔者主要介绍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的概念来源和其合理性,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是借鉴经典热力学的概念,以时间纬度来对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研究。首先,它具有实体上的价值。在刑事领域,世界各国对正义的追求大同小异,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刑事立法需要程序法来实现,同时科学的程序法才能保证实体正义的尽量实现。刑事可逆性程序作为刑事诉讼法的特别程序也具有这样的效应,但无论出于它的制定目的、它的实效还是出于它对法律功能的补救,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都有着更高的实体价值。再次,它具有独立的程序价值。这不仅仅表现在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对司法理念的实现中,还表现在它对于程序自身完善,自我补救的功能中。最后,它是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相互协调,公正是司法的第一要素,在公正和效率发生冲突的时候,效率应屈居下位。当然,对此消极作用,也应该严格限制刑事可逆性程序的运用,司法公正和效率不可偏颇,只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相互妥协和让步。
     第二部分为我国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现状分析,在这个部分,笔者介绍了我国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的法定种类和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主要通过目前我国对审查起诉阶段退回补充侦查、庭审中补充侦查、二审发回重审、审判监督程序、死刑复核发回重审或改判等程序的立法规定,对这些程序的可逆性进行介绍。对这些法定种类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面的立法建议作下铺垫。
     第三部分为国外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介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通过考察各国在不同阶段的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希望对我国的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的构造有所启示。在这个部分,笔者分不同的阶段,对大陆法系和英法法系都有所考察,涉及到补充侦查、陪审制下的程序回逆、发回重审、再审制度、非常上诉、人身保护令、事实错误令等,视角全面,内容翔实。
     第四部分为构建我国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的初步构想。在这个部分中,笔者首先提出了改革构建我国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的原则——慎用原则、设计严密性原则、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原则。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是把双刃剑,因而在设计时应谨慎;刑事诉讼程序又是一个体系,要符合公平效率平衡论、人性论、系统论,刑事诉讼程序在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和其他程序的衔接,注重严密性;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更是设置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的初衷考虑。接下来,笔者提出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设置应当处理好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处理好与既判力的关系,另一个是处理好侦查起诉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才可能让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在实践中发挥其积极意义。最后是关于笔者对我国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具体环节上的完善建议。这些完善建议是建立在笔者借鉴国外刑事诉讼可逆性程序优点,参照学者对于刑事诉讼修改稿的建议,经过自己的思索得出的结论。由于涉及的程序过多,笔者不可能在每个程序作出完整的立法建议,只能对于每个阶段即迫解决的问题提一些自己的观点。不足之处,恳请赐教。
Criminal procedure, which takes time as a clue, is the general name of a series of links and steps formed by behaviors and lawsuit documents between the litigants. Criminal procedures, for a time sequence,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Smooth Operation Procedure and the Reverse Operation Procedure.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defined in the view of time sequ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in China, is a special circumstance of procedure reverse in lawsuit, during which the emergence of statutory conditions, including procedural flaws, unclear fact and lack of evidence reduces the previous finished procedures invalid.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which performs as procedure reverse in stages for prosecution, trial and implementation, consists of procedures such as remanding a case for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remanding a case for retrial in second instance or in review of death sentences and revising a judgment. Though the contents in such stages are miscellaneous, they are a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ubstantial justice and procedure improvement. Regrettably, none of scholars has ever done any research on criminal procedures with time as the latitude in China. Therefore,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classical thermodynamics, the writer makes an attempt to create a new method to do research on criminals procedures.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find a proper way to cover the defects in the legislation of criminal procedures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rationality of procedures themselves, comparing criminal procedures and legislation abroad, and summing up features, effects and defects of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In Part 1, the summary of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The writer introduces its concept, feature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is the one that is created so as to reverse and repeat procedures that has already been finished in consideration of some reasons in operation, breaking the unidirectionality of time. It has the features of broad subjects involved,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specified, effects specified and so on. For the theoretic basis of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the writer mainly introduces its conceptual origin and rationality.
     In Part 2,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in China. The writer introduces its statutory types and problems appearing in practice. Analyzed the provision involved with the procedures of remanding a case for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remanding a case for retrial in second instance or in review of death sentences, trial supervision and revising a judgment,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reversibility of these procedures. The writer has made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problems of statutory types appearing in practice.
     In Part 3,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abroad. The writer reviews the criminal procedures of different stages in other countries, draws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works for the enlightenment for us.
     In Part 4, the preliminary vi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in China. In this part, firstly,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for improvement of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caution principle, scientific design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ensuring the legal rights of involved party. Secondly, the writer suggests that the procedure should deal with two problems. The one is to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cedure and the adjudged force. The other is to deal wel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and the investig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Criminal Reversible Procedure abroad, referred to suggestions for the revised versions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in China, the writer presents better solutions to improve criminal procedures in China.
引文
① 罗尔斯:《正义论》,第487页。
    ① 马贵翔:《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28出版,第365页。
    ② 陈瑞华:“正义的误区”,《北大法律评论》第一卷第二辑,第387—388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③ 张磊:“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关系研究”,《西南法学》,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刊,第35页。
    ① 苏泽林:“全面实施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系统工程”,《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9日出版。
    ① 周葵、吴丽环:“刑事诉讼中补充侦查措施检讨”,《检察日报》第3633期。
    ① 周葵、吴丽环:“刑事诉讼中补充侦查措施检讨”,《检察日报》第3633期。
    ② 周葵、吴丽环:“刑事诉讼中补充侦查措施检讨”,《检察日报》第3633期。
    ① 樊崇义:《诉讼法学文库总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3版,第5页。
    ① 阮思军、吴如玉:“刑事二审案件改判和发回重审情况的调研分析”,天涯法律网http://www.hicourt.gov.cn。
    ① 徐秉晖:“我国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实证与理论分析”,《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第33页。
    ① 余叔通、谢朝华:《法国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18页。
    ② 同上。
    ③ [德]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版,153页。
    ① 何勤华:《外国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57—203页。
    ② 齐树洁:“英国陪审团是怎么运作的”,《检察日报》,2004年9月6日版。
    ③ 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34-543页。
    ① 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34-543页。
    ① 《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七章第33条,118页。
    ② 佛罗里达州(Florida)的克拉伦斯.吉迪恩(Clarence Gideon)被控闯入台球房并取走售货机里的钱。在该州这被视为重罪。审讯时,吉迪恩由于无力聘请律师而请求法庭为他指定一名。但法庭拒不提供,指出佛罗里达州的法律规定只是可能被判处极刑的案件方允许获得律师协助。吉迪恩出庭受审并竭尽全力为自己辩护,但仍被证明有罪并判处有期徒刑5年。他向最高法院上诉,宣称依据《第十四条修正案》他所享有的请律师协助的权利被侵犯。最高法院推翻了裁决,并允许重新审理。这次在律师协助下,他被证明无罪。
    ① 李昌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版,第130页。
    ① 张步文、杨加明:“论刑事发回重审制度之废除”,《法学》,2006年第1期,86页。
    ① 华峰:《刑事再审程序改造之价值目标及模式选择》,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216页。
    ② 李昌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版,第133页。
    ③ 陈荣斌:《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5页。
    ① 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744页。
    ② 吴高庆:《中日刑事非常救济程序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5月版,162页。
    ③ [日]高田卓尔:《刑事诉讼法》,青竹书院新社1998年二订版,第613页。
    ① 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747页。
    ②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下),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3—880页。
    ① 德国,《宪法法院组织法》,第94条。
    ② 同上,第95条和第79条。
    ③ Stephen A. Saltzburg and Daniel J. Capra, American Criminal Procedure, 6ed. West Croup, 2000, p. 1511
    ①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98页。
    ① 公丕祥:“法律效益的概念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第36页。
    ② 宋世杰:《刑事诉讼理论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20页。
    ① 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前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① 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前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0页。
    ② 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786页。
    ① 聂世基、李建明:《刑事诉讼疑难问题思辩》,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① 徐静村:《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8页。
    ①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在《关干深化审判监督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关干发起再审的程序方面的理由有以下几点:裁判法院无案件管辖权;审判组织不合法;审理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依法应当开庭审理而未经开庭即作出判决;床经合法传唤当事人而缺席判决遗漏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办案人员犯有与案件有关的职务犯罪;对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未予裁判:超越诉讼请求事项作出裁判。关干实体方面的理由有:定罪与量刑的证据经司法认定系虚假,伪造或变造并足以影响裁判公正的,裁判生效后发现了新证据,足以撤销或者变更裁判,或者足以改变定罪与量刑;裁判与前后就相同事宜或者同一法律关系作出的另一生效裁判相矛盾,或者作为裁判援引基础的另一生效裁判己被撤销,变更的;运用法律法规错误,且足以影响裁判公正的。
    ②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在一次关于审判监督改革上的讲话,2003年3月。
    ① 沈德咏:“关于深化审判监督改革的若干意见”,《人民司法》,2002年第5期,第8页。
    1.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杰弗里威尔逊.麦商伟:《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苏方遒、徐鹤喃、白俊华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5.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6.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7.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5月版。
    8.叶青:《中国审判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9.陈光中:《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10.谢怀轼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49条,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11.华峰:“刑事再审程序改造之价值目标及模式选择”,《程序公正与诉讼制度改革》,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2.陈荣斌:《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英]迈克·麦康维尔、岳礼玲:《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
    14.《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七章第33条。
    15.[德]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6.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郑禄、姜小川:《刑事程序法学》,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18.张建伟:《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出版。
    19.马贵翔:《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28出版。
    20.陈瑞华:“正义的误区”,《北大法律评论》第一卷第二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2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甄贞:《程序的力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3.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4.张毅:《刑事诉讼中的禁止双重危险规则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6.杨振江:《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7.杨克佃:《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版。
    28.宋世杰、孙长永:《硕士论丛刑诉法学》,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9.龙宗智:《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0.陈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邓颖:“外国刑事再审制度初探”,《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4月版。
    2.公丕祥:“法律效益的概念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3.黄一超、李浩:“强化刑事立案监督的若干问题探讨”,《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3期。
    4.张丽娟:“论国际刑事审判实践的新发展及影响”,《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5.李向东、韩曼:“论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之重构",《河北法学》,2003年第4期。
    6.徐阳:“日本刑事审判救济程序评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2 期。
    7.乔汉荣、陆云生:“刑事执行一体化背景下完善刑罚监督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O6年第4期。
    8.敖莹、张学军:“刑事诉讼程序救济论”,《云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9.王建英:“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10.彭海青:“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湘潭大学法学院硕士论文。
    11.董延明、黄鹏:“刑事诉讼程序完善与人权保障”,《政法学刊》,2003年第3期。
    12.陈卫东、郝银钟:“被告人诉讼权利与程序救济论纲”,《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
    13.姜海霞、郑未媚:“对法国刑事诉讼救济程序的几点思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4.杨宇冠:“论构建我国刑事诉讼的正当法律程序体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5.彭海青:“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体系之重构”,《法学研究》,2005年2月期。
    16.蒋庆红:“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制裁问题探讨”,《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陆金东:“执行程序的独立价值及其重要意义”,《江苏法制报》,2005年11月17日第4版。
    18.蔡杰:“也论程序的独立价值”,《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19.张月满:“试论刑事诉讼构造”,《政法论丛》,2005年第2期。
    20.彭云生:“刑事诉讼结构与价值问题的研究”,四川大学法律硕士论文。
    21.李传轩:“论我国刑事诉讼结构及其模式”,《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2.邓剑光:“试论现代诉讼程序的价值”,《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