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及其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合作经济的引入与发展使我国摆脱了在“家庭经营”时代向“小农经济”剧烈回归的宿命,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政府推动下的一次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被解锁,改革开始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引导,而对政策有着较强的依赖性的中国农村合作经济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在实践中,农村合作经济涵义已经宽泛化,农村合作经济不断实现着对传统合作经济原则的革新,专业合作之外的多种合作经济形态陆续出现,这种现象被认可并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多元化的特征。剧烈的环境变迁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积累了足够的演进诱因,合作经济的形态也到了要重新考量的时候,一个自适应的进化过程已经开启。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是指其从单纯的专业合作形态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联合社和“新一代”合作等多种形态复合而成的经济形态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合作经济在理论层面被不断突破与革新,新的合作经济形态在实践中层出不穷,中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定性也因社会各阶层对与其认识的混乱而变得模糊,当前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问题迫切需要学理上的解释。同时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新类型合作社在农村区域出现,逐渐开始改变原有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使农村区域环境开始发生变迁。因此,在现阶段认识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问题及其给农村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此。本文探讨农村合作经济的形态演进问题,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现象的发觉与思考,其次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问题的本质分析,最后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的区域环境效益的探讨,这实际上形成了一条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沿着这样的思路,本文以合作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其他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案例分析、效率分析和关联分析为工具,研究了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动因与演进规律、农村合作经济新形态的创新特征与经营效率的实证以及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效果三部分重点内容。首先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动因与演进规律”的研究,包括对形态演进诱因的解释、制度边界的确立和演进路径的探索。其次是对“农村合作经济新形态的创新特征与经营效率的实证”的研究包括对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新一代”合作、联合社等新的合作经济形态的制度分析与经营绩效评价,以判断农村合作经济演进的成效。再者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效果”的研究,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外部性的评价,在确定形态演进与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因素的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区域环境协同发展的机制。
The introdu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get rid of the fate that China will dramatically return to "peasant economy" in the "family-run" era. It is an innovation in rural economy in the new century, driven by our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gradually goes into the "deep water", the role of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unlocked, reforms started by the government led to a market oriented guidance, Chinese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that ha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policy, have been changing so much. In practice, the implications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became broader, Chinese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continues to achieve significant innov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s of cooperative economy, various forms of cooperative economy tha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rofessional form come to pass,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new characteristics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Dramat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accumulated enough incentive to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evolution, at this time, the form of cooperative economy also need a re-recognition process, in fact, an adaptive evolutionary process has been turned on.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form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is a process that simple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form changes into shareholding cooperation,"new generation" of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ves union.
     In this process,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 of cooperative economy is constantly breaking out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new cooperative economic forms emerging in practice.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qualitatively blurred because of people understands confusion as they are in various social strata,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formation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needs a doctrinal urgent explain. While in reality, more and more new types of cooperatives appear in rural areas, gradually change the original rural economy structure and mode of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environment of rural area began to changing. Therefore, at this stag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and is impact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is very realistic,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lso he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form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first is the discovery and thinking form 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phenomena, the second is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s' form evolution, the third is to explore the benefits to environment that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brings, this is actually formed a research idea that from the discovery of a problem to analyze the problem and then solve the problem.
     Along this line of though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opera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other relevant economic theory, use the case analysis, efficiency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ools to make a study on three sections, those are the motivation and the law of evolution, innovative features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forms, the impact of evolution on regional environment.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law of evolution ",it includes interpretation of incentives for evolution, establish of system boundaries and deduce of the evolution path. The second section is "innovative features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forms ",it evaluate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shareholding cooperation,"new generation" of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ves union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evolution.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impact of evolution on regional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determination the key factors in the rural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environment linkages, we proposed mechanism in which cooperative economic evolution an rural area environment could have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引文
1 黄祖辉.研究合作社,发展合作社——评马彦丽的专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11):223
    2 李中华.加快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N].光明日报.2013年9月20日
    1 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赵铁桥对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鼓励发展合作经济,赋予专业合作社“财权、事权”一条此作出的解释。原出处为新华社2013年11月19日的专访,题名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三个关键点”。
    2 2012年11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思路,之后201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的发展方针,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的战略思路。
    3 近几年,农村合作经济的变化明显,股份合作等形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仅仅提农民专业合作已经不能涵盖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农民合作社的概念,体现了对所有合作经济形态的包容与认可。
    4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解决“谁来种地”难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转引2013年12月25日新华网的专题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2/25/c_118706376.htm
    1 傅晨.合作经济制度的传统与变迁[J].中国合作经济,2004(11):22-25
    1 Staatz J M. Farmers'incentives to take collective action via cooperatives: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J]. Cooperative theory:New approaches,1987,18:87-107.
    2 Hendrikse G W J, Veerman C P. 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a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analysis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3):205-216.
    3 Szabo G G, Ferto I.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Hungarian Case Study [J]. Dynamics in Chains and Networks, Wageningen, 2004:245-251.
    4 赵子忱.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的产权思想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75-83.
    1 Condon A M. The methodology and requirements of a theory of modern cooperative enterprise [J]. Cooperative theory:new approaches, 1987:1-32.
    2 Fulton M. The future of 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5):1144-1152.
    3 李铜山、刘清娟.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评述[J].中州学刊,2013(3).
    4 Zusman P. Constitutional selection of collective-choice rules in a cooperative enterpris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2,17(3):353-362.
    1 Hendrikse G W J, Veerman C P. Marketing Co-operatives: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52(1):53-64.
    2 Banerjee A, Mookherjee D, Munshi K, et al. Inequality, control rights, and rent seeking:sugar cooperatives in Maharashtra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1,109(1):138-190.
    3 Cook M L. The Role of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1994,9.
    4 Staatz, J. M.: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Decision-makingin Farmer Cooperatives, in Rover, J. (eds.):Cooperative Theory:New Approaches, USDA ACS Service Rep.Issue 18, Washington D. C.,1987, pp17-147.
    5 Eilers C, Hanf C H. Contracts Between Farmers and Farmers'Processing Co-operatives:A Principal-Agent Approach for the Potato Starch Industry[M]. 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food system. Physica-Verlag HD, 1999:267-284.
    1 Porter P K, Scully G W. Economic efficiency in cooperatives [J]. JL & Econ.,1987, 30:489.
    2 Fulton M E, Gibbings J. Response and adaptation: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e 21st century [M].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o-operatives,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2000.
    3 Boehlje.M.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J]. Choices,1996, 11(1).
    1 Karantininis K, Zago A. Endogenous membership in mixed duopol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1266-1272.
    2 Fulton M E, Gibbings J. Response and adaptation: 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e 21st century[M].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o-operatives,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2000.
    1 徐旭初.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它[J].农村经济,2003(8):38-40.
    1 张晓山.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农村的实践[[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6):5-7.
    2 应瑞瑶.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J].南京社会科学,2004(1):13-18.
    3 国鲁来.德国合作社制度的主要特点[J].中国农村经济,1995(6):36-48.
    4 赵波、陈阿兴.美国新一代合作组织特征、优势及绩效[J].农业经济问题,2007(1):99-103.
    1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3-154
    2 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72-80.
    3 郭红东,钱崔红.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与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2004(5):15-18.
    4 苑鹏.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M].教学与研究,2007(1):13-17
    5 苑鹏.改革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20-22.
    1 冯开文.村民自治、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协调演进[J].中国农村经济,2003(2):45-50
    2 孙迪亮.农民合作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1):52-56
    3 陈阿兴.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8):130-135.
    4 刘翠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生态环境及适应路径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1(3):19-23.
    1 李垚、陈如雨.合作社是农村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力量[J].中国合作经济,2013(11):56-58
    2 刘婷.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13-17.
    1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项决定表明了未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将持续深化,而农村市场必然更加开放和富有活力。
    2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2月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
    1 洪远朋.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 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7.
    2 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25.
    3 盛洪译,Ronald H. Coase.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46-347.
    4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 德姆赛芡,(Harold Demsetz).关于产权的理论.转引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1
    1 宋光华.当代中国经济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262.
    1 Kenneth Arrow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借委托人观察监督困难之机而采取的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道德风险一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组织中的个人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差别和冲突,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这一点。第二,透过交换或合作所带来的互惠的可能性为人们联合在一起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判定人们是否遵从和实施了契约的条款有一定的困难。
    2 团队生产中的机会主义问题来自特异性,(idiosyncrasies)与不可分性,(non-separability),而在雇用关系时,特异性是不可分性关键的因素。在逐渐掌握了企业特殊技术的工人与可能拒绝重定工作合约的雇主之间,特异性造成一种双边的垄断,从而必然使技能培训的投资无利可图。而剩余索取权就是对总产品扣除了所有签约要素的报酬之后的剩余收益的占有权。阿尔钦(Armen Alchian)、德姆塞芡,(Harold Demsetz),《生产、讯息成本和经济组织》,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8-138。
    1 詹森,(Michael Jensen)、麦克林,(William Meckling),《企业管理:管理者行为、代理费用与产权结构》,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5.
    2 通常分析隐蔽行动的例子是:工人的努力,雇主无法不付出代价就可以监督;投保人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由于他们的缘故而发生的事故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承保人也不能无代价地进行监督。很显然,犯罪活动也属于这范畴。隐蔽讯息的例子是专家服务,譬如医生、律师、修理工、,经理、政治家的服务。Kennth Arrow, Economics of Agency. in Pratt and Zeckhauser, Principals and Agents. Boston [M].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5:38-39.
    1 Chris Maser, Carol A. Pollio. Resolving Environmental Conflict Towards Sustainable[M].St Lucie Press, 1995.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2 这个时期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合作社试点,2000年我国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吉林省梨树县成立。
    1 尤小文.农户经济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孙中华.1984-1988粮食生产的微观探讨[J].农村经济文稿,1989(12).
    3 温铁军.破解小农国家的困惑[J].学习月刊,2004(7):8-10.
    1 姜长云.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农户(农民)分化的动态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1995(9).
    1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6年
    1 郭红东.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干部心态、政府行为与政策启示[J].农业经济,2003(4)
    2 钟杰.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大学,2007年
    3 李玉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11:55-59)
    1 熊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以瑞金市为例[D]2012年南昌大学
    2 杨小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载于《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2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49
    1 何国平.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研究[J].农村经济.2006(08)
    2 刘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相互作用研究——以河南省农区为例[D].河南大学,2009年
    1 汪新波.我们从科斯著作中学些什么——评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J].管理世界,1991,4:034.
    2 (美)斯蒂格利茨,(美)沃尔什著,黄险峰,张帆译,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奥利弗·威廉姆森著,蔡晓月,孟俭译.市场与等级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 韩国明,周建鹏.交易费用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分析[J].农村经济,2008(12)
    1 韩国明,周建鹏.交易费用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分析[J].农村经济,2008(12)
    2 张晓辉.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 周斯凡.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导报,2008(10)
    1 杨启智.论农业规模经济的两种形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3(8)
    1 Boehkje M.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J].Choices,1996(1).
    2 武文,赵长保.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之一[EB/OL].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www.rcre.cn
    1 周应恒.高效益、多功能、外向化——江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江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论坛主题报告,2005:10.
    2 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
    3 Fulton, M. Traditional Versus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In Merrett, C. and Walzer, N. Eds. A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port, Conquorum Books, U. S. A,2000
    4 应瑞瑶.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J].经济学研究,2004(1)
    1 王树桐.农业中的两个转变与合作社的现代化——国外经验评介[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4)
    2 Fulton M E, Gibbings J. Response and adaptation: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e 21st century [M].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ooperatives,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2000.
    1 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义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1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制度实体的过度异化是指合作社在实践中的治理机制和产权结构等制度安排过度偏离了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虽然还是冠以合作社之名,但已经显露出了非合作经济制度的本质。
    1 Fulton M, Giannakas K.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 mixed oligopol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investor-owned firm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83, (5): 1258-1265.
    2 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
    1 Cook M 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 (5):1153-1159.
    1 林肯语,转引自:苑鹏.现代合作社理论研究发展评述[J].农村经营管理,2005(4):15-19.
    1 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8(1):87-92
    2 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7(10):63-65.
    3 林坚(2007)将成员的异质性总结为自然资源,(生产规模)、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资本资源,(资金投入)和社会资源,(人际网络)四个方面的不同。
    4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5
    1 崔宝玉,李晓明,资本控制下合作社功能与运行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40-47
    2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
    3 杨军.农民合作社异化的成因及趋势[J].农村经济,2012(7)
    1 自从哈特(Hart)及其合作者的两篇开创性论文(Grossman and Hart,1986; Hartand Moore,1990;简称GHM模型)发表以来,产权理论便在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掀起一阵腿风,形成了”不完全契约理论”,(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这一新的学派。
    1 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
    1 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0-66.
    1 王烨,朱娇,孙慧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困境与对策探讨[J].企业导报,2012(8):56-60.
    2 邓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 胡光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 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 冯飞.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产权界定[J].农业经济,2008(1):55-56.
    3 姜晓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 孙炳焱.关于合作六大原则的诠释[J].合作经济.1989(12):10
    1 搂桐孙.变与不变-论今日的罗虚戴尔原则,载于搂桐孙先生合作学术论着选集[M].中国合作学社,1985:360-365
    2 张士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合作经济思想[J].产业经济研究.2008(5)
    3 Emory S. Bogardus.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R]. Cooperative League of the U.S.A.1964
    4 Alexander Fraser Laidlaw. Co-operatives in the year 2000: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7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R].1987
    1 孙炳焱.最近合作思潮之新动向[J].合作经济,1987.21:13
    2 此处为《国际合作联盟关于合作社本质的声明》的相关内容
    1 应瑞瑶.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J].南京社会科学,2004(1):13-18.
    1 史冰清.合作社的原则及其演变[J].中国合作经济评论,2011(2).
    2 朱晓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法律原则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7.
    3 此处借用原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的对合作经济性质的总结“民办、民管、民受益”,参见人民网的报道:孙政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2007年01月25日
    1 国鲁来.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4):36-48.
    2 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上)[J].法学评论,2005(4):66-77.
    1 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 徐旭初.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认识[J].农村经济导刊,2003(6):38-39.
    3 门炜.新一代合作社中的资本与交易[J].农村经营管理,2008(9):13-15.
    1 孙晓红,张慧娟.中国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5):220-222.
    1 孔祥智.全面深化改革与农民合作社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1):26-29
    1 张喜才,刘合光.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济效率与激励政策分析[J].农村经营管理,2010(4)
    2 王康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及构建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
    1 徐朴,王启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3):84-88.
    2 本文中的案例合作社基本资料据来自实地考察和部分学者之前进行的相关研究,由于资料中涉及到调研对象的部分经营数据不便公开,随将其名称以字母编号替代,下同。
    1 傅夏仙.股份合作制:理论,实践及其适宜领域[D].浙江大学,2003.
    2 刘爽,郭淑缓,李志伟.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2(2):39-41.
    1 傅晨.社区型农村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研究[J].改革,2001(05)
    2 傅夏仙.股份合作制:理论,实践及其适宜领域[D].浙江大学,2003.
    1 吴剑晓.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股份合作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 蒋云龙.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组织特征及绩效[J].安徽农学通报,2010(7):7-8.
    2 张木生.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绩效及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装备,2006(6):8-12.
    3 韩国明,田智文.北美“新一代”合作社与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环境与参与主体的差异分析[J].农村经济,2011(5):125-129.
    1 万潋,柏能,张东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法律地位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21):211-212.
    2 张娟.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变迁路径[J].农村经济,2012(11):121-125.
    1 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1 张敏.江苏农业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 刘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相互作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 王曙光.农民合作社:全要素合作,自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8(11):33-35.
    2 经庭如,储德银.政府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5.
    3 赵德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
    1 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奥利佛·威廉姆森,斯科特·马斯滕编,李自杰,蔡铭等译,交易成本经济学—经典名篇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奥利弗·威廉姆森,蔡晓月,孟俭译.市场与等级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3]白晓明.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基于外部力量主导合作社的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10(2)
    [4]蔡健.探索模式落实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新农村,2011(3).
    [5]蔡文芬,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控制”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2(8)
    [6]陈敦源.新制度的范围方法—一个理性选择观点的方法论检视[J].行政既政策学报.2001(3)
    [7]陈俊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J].改革与战略.2010(11)
    [8]陈明星.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N].农民日报2014年2月8日
    [9]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年11月
    [10]陈晓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推进措施[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1(08).
    [11]崔宝玉,李晓明,资本控制下合作社功能与运行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
    [12]崔宝玉,刘峰,杨模荣.内部人控制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现实图景,政府规制与制度选择[J].经济学家,2012(6)
    [13]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1(2)
    [14]德姆赛芡.关于产权的理论.转引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邓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6]董萍.中国合作社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17]董长海,张广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及发展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12)
    [18]杜玛,施罗伊德等.组织经济学:经济学分析方法在组织管理上的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6年
    [19]冯飞.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产权界定[J].农业经济,2008(1)
    [20]冯开文.村民自治、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协调演进[J].中国农村经济,2003(2)
    [21]傅晨,刘梦琴.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缘由、现状与政策建议——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即[J]广东合作经济.2007(02)
    [22]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经济制度创新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
    [23]傅晨.合作经济的传统与变迁[J]广东供销.2003(03)
    [24]傅晨.合作经济制度的传统与变迁[J].中国合作经济.2004(7)
    [25]傅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广东合作经济.2005(5)
    [26]傅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问题[J].经济学家,2004(6)
    [27]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8]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社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9]傅夏仙.股份合作制:理论,实践及其适宜领域[D].浙江大学,2003年
    [30]高华,范力军.农民专业合作社: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J].中国农村科技,2008(2)
    [31]高伟.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J].南方经济,2005(5)
    [32]格鲁斯曼,哈特.《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载于: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成本经济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3]宫哲元.集体行动逻辑视角下合作社原则的变迁[J].中国农村观察,2008(5)
    [34]郭富青.西方国家合作社公司化趋向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回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7(6)
    [35]郭红东,陈敏,韩树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7)
    [36]郭红东,陈敏.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部分农户的调查[J]生态经济评论.2010(10)
    [37]郭红东,韩玲梅.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和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8]郭红东,钱崔红,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与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2004(5)
    [39]郭红东,徐旭初,邵雪伟,陆宏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完善与创新——基于对浙江省实践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12)
    [40]郭红东,张若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41]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42]郭红东.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43]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44]国鲁来.合作经济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4)
    [45]韩国明,田智文.北美新一代合作社与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环境与参与主体的差异分析[J].农村经济,2011(5)
    [46]胡彩明、张建伟、朱富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一新制度经济学纵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47]胡光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8]黄胜忠.农业合作社的环境适应性分析[J].开放时代.2009(11)
    [49]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8(1)
    [50]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51]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7,10:63-65.
    [5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07)
    [53]黄祖辉,邵科,徐旭初.台湾农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兼议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J]台湾研究.2010(05)
    [54]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社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1)
    [55]黄祖辉.迈入新世纪的农业与农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M].2000年
    [56]黄祖辉.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0(8)
    [57]黄祖辉.研究合作社,发展合作社——评马彦丽的专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11)
    [58]黄祖辉.转型、发展与制度变革:中国三农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59]黄祖辉.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60]黄祖辉,傅夏仙.浙江农村股份合作制:制度创新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61]贾楠.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62]姜晓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3]姜长云.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农户(农民)分化的动态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1995(9).
    [64]蒋云龙.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组织特征及绩效[J].安徽农学通报,2010(7)
    [65]晋入勤.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演绎[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66]经庭如,储德银.政府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7]科斯著,盛洪,陈郁译.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
    [68]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
    [69]孔祥智.全面深化改革与农民合作社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1)
    [70]雷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立法研究——以合作制为中心探讨[C].2008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经济民主、经济权利和法治建设论文集,2008年
    [71]雷兴虎.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中国法学[J].2004(5)
    [72]李小瑞.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地股份合作社的意愿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73]李秀丽,李中华.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4]李玉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形式的比较与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9)
    [75]李中华,钱淼.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N].人民日报.2013-08-08(007)
    [76]李中华,王伟.国际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人民论坛.2013(02)
    [77]李中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三思”[J].农村经营管理.2012(08)
    [78]李中华.加快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N].光明日报.2013-09-20(006)
    [79]李中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政策与制度汇编[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
    [80]李中华.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制度变迁及构建路径[J].求索.2013(5)
    [8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82]梁敏.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3]林毅夫.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载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84]刘爽,郭淑缓,李志伟.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2(2)
    [85]搂桐孙.变与不变-论今日的罗虚戴尔原则,载于搂桐孙先生合作学术论着选集[M].台北:中国合作学社,1985年
    [86]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7]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88]陆咏梅.探索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89]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D].浙江大学,2006年
    [90]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91]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92]茅晓军.宁波市江东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思考[D].同济大学,2006年
    [93]潘克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绩效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D].扬州大学,2010年
    [94]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6年
    [95]塞特斯·杜玛海因·斯赖德.组织经济学:经济学分析方法在组织管理上的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6年
    [96]盛洪译,Ronald H.Coase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97]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98]宋光华.当代中国经济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
    [99]素琼,殿昆.创办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有效途径探索[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0]孙炳焱.关于合作六大原则的诠释[J].合作经济.1989(12)
    [101]孙炳焱.最近合作思潮之新动向[J].合作经济,1987(21)
    [102]孙亚范.合作社组织文化探析[J].农业经济,2003(1)
    [103]孙中华.1984-1988粮食生产的微观探讨[J].农村经济文稿,1989(12)
    [104]孙中华.我国已进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阶段[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5月18日
    [105]万潋,柏能,张东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法律地位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21):211-212.
    [106]汪新波.我们从科斯著作中学些什么——评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J].管理世界,1991(4)
    [107]王军.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模式的研究[J].经济论坛2010(12)
    [108]王康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及构建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9]王克稳,徐会奇,栾惠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主体转换假说研究——一个探索性的制度逻辑框架[J].新疆财经,2010(4):28-35.
    [110]王曙光.农民合作社:全要素合作,自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8(11)
    [111]王烨,朱娇,孙慧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困境与对策探讨[J].企业导报,2012(8)
    [112]王勇.办联合社要注意四方面问题[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2(4)
    [113]王跃生.新制度主义[M].台北: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114]王震江.美国新一代合作社透视[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
    [115]温铁军.破解小农国家的困惑[J].学习月刊,2004(7).8-10.
    [116]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7]肖湘雄,冯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问题刍议[J].商业研究,2009(2)
    [118]谢孟颖.不完全契约视角下营销型合作社“套牢”问题的分析与解决[D].湖南大学,2009年
    [119]谢霓泓.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机制的治理[J].湖北农业科学,2011(18)
    [120]徐翠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问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
    [121]徐朴,王启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22]徐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23]徐旭初,黄祖辉,邵科.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启示——兼论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2008年
    [124]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
    [125]徐旭初,周晓丽.基于社员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6)
    [126]徐旭初.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J]江苏农村经济.2010(12)
    [127]徐旭初.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它[J].农村经济,2003(8)
    [128]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基于组织能力的产权安排——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一种解释,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29]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0]徐中东.农业家庭经营市场化与中介组织培育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2年
    [131]薛暮桥.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J].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1934年10月10日
    [132]杨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研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若干问题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33]杨小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载于《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2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134]杨晓颖,王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治理结构之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9)
    [135]杨义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制度绩效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5年
    [136]应瑞瑶、何军.如何确立中国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经济研究参考[J].2002(7)
    [137]应瑞瑶.论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南京社会科学,2004(1)
    [138]应瑞瑶.论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J].南京社会科学,2004(1)
    [139]尤金·菲莫(Eugene Fama)《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0]尤小文.农户经济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1]余丽燕,郑少锋.美国合作社筹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4)
    [142]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立法定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43]苑鹏.发展合作社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对供销社领办的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案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3(43)
    [144]苑鹏.改革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145]苑鹏.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J].教学与研究,2007(1)
    [146]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11)
    [147]张娟.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变迁路径[J].农村经济,2012(11)
    [148]张木生.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绩效及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装备,2006(6)
    [149]张士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合作经济思想[J].产业经济研究.2008(5)
    [150]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51]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152]张晓山.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农村的实践[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6)
    [153]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
    [154]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社探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
    [155]张晓山.转型中的农村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56]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157]赵保住,冯开文.北美新一代合作社与我国农村合作社实践比较和借鉴[J].新疆农垦经济,2006(12)
    [158]赵波、陈阿兴.美国新一代合作组织特征、优势及绩效[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159]赵德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60]赵子忱.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的产权思想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161]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
    [162]朱晓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法律原则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7年年
    [163]Cook M 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5):1153-1159.
    [164]Cook M L. The Role of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1994,9.
    [165]Eilers C,Hanf C H. Contracts Between Farmers and Farmers'Processing Co-operatives:A Principal-Agent Approach for the Potato Starch Industry[M]//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food system. Physica-Verlag HD,1999:267-284.
    [166]Emory S. Bogardus.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R].Cooperative League of the U.S.A.1964
    [167]Fulton M E,Gibbings J. Response and adaptation: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e 21st century[M].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o-operatives,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2000.
    [168]Fulton M,Giannakas K.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 mixed oligopoly: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investor-owned firm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3(5):1258-1265.
    [169]Fulton M,Vercammen J.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non-uniform pricing schemes for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5,10:18-32.
    [170]Fulton M. The future of 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5):1144-1152.
    [171]Fulton,M. Traditional Versus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In Merrett,C.and Walzer,N.Eds.A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Westport,Conquorum Books,U.S.A.2000,
    [172]Harris A,Stefanson B,Fulton M.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 theory[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6,11:15-28.
    [173]Hendrikse G W J,Veerman C P. Marketing Co-operatives: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52(1):53-64.
    [174]Hendrikse G,Bijman J. 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1):104-119.
    [175]Hueth B,Marcoul P.Observations on cooperative bargaining in us agricultural markets [M].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Iowa State University,2002.
    [176]Karantininis K,Zago A.Endogenous membership in mixed duopson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1266-1272.
    [177]Mali,Vezina,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Collective User-Based Enterprises: Value-Creation Strategies and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J].Annals of Public &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4(75):13-1371
    [178]McGuire M C,Olson M. The economics of autocracy and majority rule:the invisible hand and the use of forc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34(1):72-96.
    [179]North D C.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Political Competition,Innovation and Growth[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1998:13-28.
    [180]Porter P K,Scully G W. Economic efficiency in cooperatives[J]. JL & Econ.,1987,30:489.
    [181]Staatz J M. Farmers'incentives to take collective action via cooperatives: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J]. Cooperative theory:New approaches,1987,18:87-107.
    [182]Staatz J M. The cooperative as a coalition:a game-theoretic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5):1084-1089.
    [183]Zusman P. Constitutional selection of collective-choice rules in a cooperative enterpris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2,17(3):353-3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