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前期,安徽是国内主要来源地,皖米以江浙为主要销区。近代,湖南、江西等省份稻米输出量较清代日订期大为减少,广西不再是广东的主要来源地,福建也失去了台湾稻米的接济;安徽人口锐减,口粮消耗骤降,农业生产呈单一的水稻生产的特点,稻米生产的商品化率高于全国水平,水稻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芜湖米市在稳定后发挥了强大的市场汇聚作用。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安徽成为国内首要的稻米输出省份。其稻米市场的辐射范围南达闽粤、东至江浙,西到川鄂,北及平津,还远销国外,如日本等地。
     皖省稻米的流通是多向的。在省内,一方面,稻米由余米区向缺米区流动;另一方面,输往省外的稻米从产地汇聚到蚌埠、滁县和芜湖。其中,芜湖是大宗皖米输出的集散中心,其稻米输出量在三个中心中最大。皖米对外输出量以输往江浙和广东为最大。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历史习惯等原因,徽州缺粮区还从省外(主要是浙赣两省)常年输入稻米。在省内发生重大灾害,稻米生产不能自给时,安徽也从省外购粮,甚至采办洋米赈济民食。
     安徽稻米市场组织的构成者主要有稻米零售商、贩运商,稻米经纪业、稻米加工业、仓储业及附着于稻米流通而存在的斛米业、绞包业、抗包业、石粉生产业等行业,还有与稻米流通有密切业务联系的金融业、运输业等。稻米贸易是近代安徽商业的主要内容,因而,上述行业的发展态势与稻米流通的兴衰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安徽稻米流通市场是一个以芜湖为中心的层级体系。在这个市场层级体系中,各地稻米价格具有显著的联动性;在量器的使用上,各地容量呈与价格梯度基本一致的“容量梯度”。芜湖米市在60年运行中,经历了发展、兴盛和衰落三个阶段。在基层市场是无数个乡村集市。在集市上汇集的稻米,有的直接运往省外,更多的须经中转市场转运。根据稻米的转运情况,在省内形成三类稻米中转市场。
     稻米流通对近代安徽地方社会影响深刻。稻米流通的状况与稻米主产区农民、地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米粮流通行业从业者的经济收入、生活状态也是休戚相关;稻米价格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地价。稻米贩运业是安徽商业大宗。在稻作主产区,稻米贸易左右着当地商业的兴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稻米流通是进行地方公共建设的主要利源。办学、筑路、训练警察、市政建设、偿还债务、筹措军饷等等均以各种捐税、公债方式向米业征收。稻米流通对近代安徽市镇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稻米流通影响了主产区市镇的布局,与稻米流通相关的行业是当地市镇的主要行业。在这些市镇,商业格局中往往形成了稻米专业商区。这些市镇的发展走向受到稻米贸易的支配。近代天灾人祸频发,在安徽这样的稻米输出省份的主产区也常发生稻米流通事件,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发生于宣统二年的南陵遏籴事件便是一个代表。在这个事件中,民众、地方政府、士绅、商人参与其间,他们利益不同,诉求不同,主张各异。反映了在清末社会动荡、政府粮食保障机制运转不灵、社会阶层性质发生变动的背景下,主产区粮食问题的特殊性。
     近代安徽稻米流通在联系城乡、沟通内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经济纽带作用。在与洋米竞争时,国米市场劣势凸显。主要体现在市场经常被割裂、流通不畅,层层转手、成本高昂,苛捐杂税繁重,运输滞延,陋规种类繁多,等客上门、销售方式被动,仓储设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商品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控措施等。以芜湖米市为代表的皖米市场同样具有这些弊端,而且在有些方面尤为突出。为了改善国米市场,提升与洋米的竞争力,政商界纷纷动员,采取了多项改善措施;学界也提出了改善粮食市场的设想。由于稻米贸易的衰落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诸多的社会问题纠结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将会有力不从心之虞。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hui was the major rice production region in domestic market and its rice was mainly sold to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In modern times,the rice outputs of Hunan and Jiangxi reduced greatly than before.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no longer the main rice source for Guangdong province. Fujian also lost Taiwan as its main rice supply. However, as the population of Anhui province declined greatly, its grain consumption fell down dramatically.Besides, Anhui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its rice production as its major grain outpout and its rate of rice production commercialization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rice yield also had grown in a certain degree. Wuhu rice market played a great role in gathering markets, which also helped stablize domestic rice market. Due to those combined efforts, Anhui became the primary rice source region in China,its rice can be sold to Guangdong and Fujian provinces to its south,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to its east, Sichuan and Hubei provinces to its west, Beijing and Tianjin municipalities to its north, and even exported to some foreign countries like Japan.
     The rice circulation of Anhui is multidirectional. On the one hand, inside the province, rice flowed from superabundant to those insufficient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rice gathered from its production place to those markets in Bengbu, Chuxian and Wuhu in order to be exported outside Anhui province. Among those three regions, Wuhu had the largest rice distribution center, whose rice exportation also towered over other two markets. The rice of Anhui markets was mainly exported to JiangZhe and Guangdong provinces.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conventions,some areas in Huizhou were lack of rice and still need imported rice perennially from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When Anhui was striken by heavy natural disasters and its own rice production was insufficient, rice had to be imported from other provinces, eve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o supply enough food for those refugees.
     The organization of Anhui rice market was very complicatedly structured, mainly consisting of those people working in such walks of line as rice retailers, rice dealers, rice brokers, rice production and storage men, and rice measurer, rice packager, rice-carrying men; stone powder for rice-polishing that were affiliated to rice circulation, and those industries such as financial and transporting industries that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rice circulation. Rice trade was the major part of Anhui commercial industry. Therefore,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ose industries can be easily affected b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ice circulation.
     Anhui rice circulation markert was a multi-leveled system, whose center was Wuhu, a port city in South Anhui. Inside this market system,the rice price in different places was strikingly interrelated. On the use of rice-measuring tools, the volume of their measuring tools matched with their rice price, which appeared to be similar standard. Wuhu rice market underwent its rising, flourishing and declining periods in its past 60 years. In its primary level, there are numerous rice-dealing countryside markets. To those rice gathered in the bazaar market, some were directly transported out of Anhui province, more were transmitted through those smaller markets. Based on transporting situation at that time, there existed three types of rice exchanging and transmitting market inside our province.
     Rice circulation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local society of Anhui province in early modern times.The circulation of ric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es of peasants and landlords living in rice-producing areas. It also corresponded with the living situation and economic income of those people who took in this line of rice trade. The rice price controlled the land price in a large sense. The selling and transporting of rice occupied the majority of Anhui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rice-producing areas, rice trade took control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local commerce.To a local government, rice circulation was the source of its financi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on of local public facilities, which included running school, building roads, training policemen,municipal construction, repaying debts, collecting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other various kinds of donations and taxes. They are all collected from the trade of rice in terms of public credit. Rice circul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of Anhui province in early modern times. It especially affected the arrangement of those cities and towns lying in the rice-producing regions. To those industries related to the circulation of rice, they were major industries in local cities and towns, where the professional commerical centers of rice came into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de exchange.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cities and towns were controlled by their local rice trade.In early modern times,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often took place. In those rice-producing provinces like Anhui, accidents related to the circulation of rice often happened, which easily triggerd off social problems and endangered social stability. That accident,Forbidding Buying Grain in Nanling took place in the second year of Emperor Xuntong'reign in Qing Dynasty was a typical example. The masses,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als, the gentries and businessmen were all involved in that accident.As they had different interests, their demands and propositions varied. From that accident, it reflected the significance of grain issue in the rice-producing areas when the society of late Qing Dynasty was reduced in chaos,rice circulation of government lacked of security and social classes underwent some changes.
     In early modern times, the rice circulation in Anhui functioned as a tie connecting city and country, communicating domestic with foreign markets. While competing with foreign rice markets, Chinese rice market clearly showed its weakness, which can be mainly enbodied in those aspects such as the isolation between markets, circulation retarded, multi-leveled changing hands of exchange, costly expenditure; heavy taxes; belated transportation, various corrupt rules, passive selling, storage equipment incapable of meeting the market demand, poor quality of commodity, lack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in regulating market. As a typical rice market in Anhui, Wuhu rice market also had those disadvantages and even worse in some asp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domestic rice market and promote its competitveness in dealing with foreign rice market, both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officials took active actions and adopted many improving measures. Scholars from academic community also put forward different kinds of advice on improving grain market. As the decline of rice trade in early modern times was caused by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al reality and other complicated social matters, any efforts from single side would never get their expected results.
引文
1 朱永华:《湖南稻作文化改写人类文明历史》,《湖南日报》2005年2月17日。
    2 蒋建平:《清代前期米谷贸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1 王宇尘:《清代安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2年第2辑。
    2 李三谋:《清代安徽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3 王社教:《清代安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4 芜湖米市调查研究组:《芜湖米市——旧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4、5合期。
    5 崔思棣:《芜湖米市是怎样形成的》,《安徽史学通讯》1982年第4期。
    6 唐昌运:《芜湖米市的盛衰》,《历史知识》1983年第2期。
    7 过宝兴、王浩清:《芜湖米市》,《地理知识》1985年第8期。
    8 芜湖市文化局:《芜湖米市简述》,《芜湖古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9 马永欣:《芜湖米市春秋》,政协安徽省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文史集萃之七·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2-123页。
    10 芜湖市工商联:《芜湖米市的兴哀》,《安徽文史资料(第28辑)·江淮工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11 徐正元等:《芜湖米市述略》,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
    12 徐正元:《中国近代四大米市考》,黄山书社,1996年。
    13 张家康:《芜湖米市兴衰录》,《民国春秋》1996年第5期。
    14 谢国权:《近代芜湖米市与芜湖城市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3期。
    15 汪谦干:《芜湖米市的崛起与衰落》,《安徽重要历史事件丛书·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 邵华木:《芜湖米市兴衰及其历史作用》,《历史地理》第12辑。
    17 汪华:《裁厘加税与芜湖米市的走向》,《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9期。
    18 张家康:《芜湖米市的百年沧桑》,《中州今古》2002年第4期。
    19 周忍伟:《商业对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作用——芜湖米市分析》,《举步维艰——皖江城市近代化研究》第四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 吴高:《中外驰名的芜湖米市》,《神州》2003年第8期。
    21 方前移:《抗战前芜湖与无锡米市》,《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 戴迎华:《近代镇江米市移师芜湖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2 陈敬宇、郭宏业:《芜湖米市的兴起及其与李鸿章的关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 鄢洪峰:《从<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看芜湖米市的初期发展》,《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
    4 戴国芳:《近代芜湖米市兴衰的原因及其影响》,《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2期。
    5 朱海波:《芜湖米市新探——基于市场学角度的历史考察》,苏州大学2009屇硕士毕业论文。
    1 王鹤鸣:《芜湖开埠对安徽近代经济的双重影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 王鹤鸣:《芜湖开埠与安徽近代经济的发展》,《安徽史学》1995年第3期。
    1 谢国权:《典型的城市化之路——近代芜湖与无锡城市结构与功能之比较》,《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
    2 章征科:《从旧埠到新城:20世纪芜湖城市发展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3 陈金勇:《近代芜湖关进出口贸易发展述论》,《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 杨松水:《论清代皖中地区与江南米粮贸易的动因与影响》,《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5 王春芳:《清代前期安徽在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6 王春芳:《清末至抗战前安徽在全国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
    7 廖声丰:《清代前期芜湖榷关及其商品流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8 吴媛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 朱世良等:《漫话徽州粮商》,《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
    10 江太新、苏金玉:《论清代徽州地区的亩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1 李琳琦:《明清徽州粮商述论》,《江淮论坛》1993年第4期。
    12 【日】川胜守:《明末长江三角洲新安商人经济动态之一斑》,周绍泉、赵华富《′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4-188页。
    1 吴媛媛:《从粮食事件看晚清徽州绅商的社会作用——以<歙地少请通浙米案牍呈稿>和<祁米案牍>为例》,《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
    2 刘朝辉:《嘉庆八、九年间浙江截米案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 吴媛媛:《明清徽州的水旱灾害与粮食种植》,《古今农业》2007年第2期。
    4 吴媛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5 王春芳:《论二十世纪前期徽州粮食的输入》,《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6 毕长春、汪平慕:《日军对安徽矿产和粮食资源的掠夺》,《党史纵览》2005年第7期。
    7 王春芳:《清末至抗战前安徽稻米加工业述论》,《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
    1 参见裴安平、熊建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6—46页;张居中、尹若春等《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农业考古》2004年3期。
    1 (清)福济等:《奏报皖省被扰情形并请饬催接应军饷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2 林其模:《旧制度的危机——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田赋征收的影响》,《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
    3 (清)曾国藩:《豁免皖省钱漕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一。
    4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五下《赋税志二·田赋一》。
    5 (清)福润:《陈报安徽清赋情形原请留款用人恳仍照办疏》,《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二十七下。
    6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年,第7页。
    7 (清)曾国藩:《豁免皖省钱漕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一。
    1 (清)曾国藩:《复官中堂》,《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十八。
    2 (清)金安清:《皖南垦荒议》,《皇朝经济文编》卷四十。
    3 (清)曾国藩:《豁免皖省钱漕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一。
    4 (清)唐训芳:《兴办屯垦告示》,《唐中丞遗集·条教》。
    5 (同治)《长兴县志》·卷三十一上《杂识》。
    6 (清)冯桂芬:《垦荒议》,《显志堂稿》卷十。
    7 (清)江希曾:《旌川杂志》卷下,安徽省图书馆藏抄本。
    8 (光绪)《广德州志》卷五十一《艺文志·碑记》。
    9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474页。
    10 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9页。
    11 张爱民:《近代安徽的人口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2 林其模:《旧制度的危机——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田赋征收的影响》,《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
    13 咸丰元年、宣统二年和1953年安徽人口分别为:37630968、16229052和30663217人。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2、268页;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1949-198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14 (民国)《宁国县志》卷四《政治志下·风俗》。
    1 钱孟邻:《安徽宣地经济调查》,《中行月刊》1936年第13卷第1期。
    2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年,第7页。
    3 (光绪)《滁州志》卷二之一《食货志一·风俗》。
    4 (光绪)《广德州志》卷末《补正》。
    5 (清)福润:《清丈安徽通省田亩折》,《皖政辑要》卷二十五《田赋四》。
    6 《益闻录》第八三五号,光绪十五年一月十日。
    7 (光绪)《广德州志》卷五十一《奏疏》。
    8 (光绪)《滁州志》卷二之一《食货志一·风俗》。
    9 (康熙)《含山县志》卷十《物产》。
    1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日曹頫奏折。
    2 (清)裴宗锡:《奏为恭报地方情形事》,《抚皖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3 《清史稿》卷三五七《汪志伊传》。
    4 (嘉庆)《舒城县志》卷十二《风俗·物产》。
    5 (民国)《怀宁县志》卷六《物产》。
    6 (清)李彦章:《江南劝种再熟稻说》,《江南催课稻编》。
    7 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5年第2辑。
    8 (民国)《芜湖县志》卷九《地理志·方言》。
    9 (民国)《潜山县志》卷四《食货志·物产》。
    10 (民国)《怀宁县志》卷六《物产》。
    11 (民国)《潜山县志》卷四《食货志·物产》;潜山县农牧渔业局《潜山县农业志》(内部资料),1991年, 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见会图书室 。
    1 歙县农牧渔业局:《歙县农业志》(初稿),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2 欧远方、江鲲池:《安徽水稻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江淮文史》双季稻试种和推广专刊),1995年,第67页。
    3 李三谋:《清代安徽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4卷第3期。
    4 方行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5 赵冈等:《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1 方行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256页。
    1 赵冈等:《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37页。
    1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农林现状》,《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7号。
    2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七《实业志·农业》。
    3 《安徽民政季刊》视察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3、54页。
    1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73页。
    2 赵冈等:《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35-36页。
    3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四《物产》。
    4 郁官城:《天长风土志》,1934年,天长县地方志编纂魏委员会办公室翻印,第16页。
    5 (民国)《当涂县志》卷二《民政志·实业·农业概况》。
    6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
    7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七《实业一·农业》。
    8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3页。
    1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3页。
    2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七《实业志一·农业》。
    3 (光绪)《滁州志》卷二《食货志·土产》。
    4 (宣统)《建德县志》卷之七《学校》。
    1 六县的旧制石可能是县城的斗斛容量,鉴于一县内各地斗斛容量大小不一(参见第四章第一节),以一种比率进行换算仍然不能全面反映全县水稻亩产量的实际,只能是一种更接近于事实的尝试。
    2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91-100页。
    1 《安徽省立稻作改良场最近事业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半月刊》1936年第5期。
    2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分载《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8、19、20、21号。
    3 安徽省建设厅:《安徽农林建设概况》,安徽省建设厅,1936年,第133页。
    1 阮湘等:《中国年鉴》第一回,1924年,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73—174页。
    2 《关于复兴农村之消息》,《社会经济月报》,1935年第2卷第8号。
    3 柯象寅:《近年来我国稻作改进》,《安徽农业》1947年第7期。
    4 《全国稻麦改进所就成立一年来推进农业改良实况致实业部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名档案资料汇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05页。
    5 《江南公司改进稻种》,《申报》1936年3月30日。
    6 《改良稻麦品种》,《农友》1936年第4卷第5期。
    7 【日】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研究》,大正书局,1934年,第54页。
    8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36页。
    9 陶然:《陶辛圩的乡村改良工作》,《中国农村》1937年3卷3期。
    10 《桐城努力生产建设》,《农友》1937年5卷4期。
    1 《务农会略章》,《农学报》一卷,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上。
    2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七《实业志·农业》。
    3 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4 陶然:《陶辛圩的乡村改良工作》,《中国农村》1937年第3卷第3期。
    5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37页。
    6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廿四年辑),正中书局,1935年,第529页。
    7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8号。
    1 毛公度:《怀宁县农产调查及其供求之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29第9号。
    2 (民国)《怀宁县志》卷六《物产》。
    3 (民国)《芜湖县志》卷九《方言》。
    4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七《实业志·农业》。
    1 全椒县粮食局:《全椒粮食史料(1911年—1981年)》(初稿),1984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 田庚垣:《合肥农民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2 汪楷民:《安徽泾县农村社会概况》,《安大农学会报》1937年第1卷第2期。
    3 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页。
    1 (清)程含章:《新开恒丰陂记》,《岭南集》卷六。
    2 安徽省政府秘书处:《一年来之安徽建设》,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第一编第45页。
    3 (清)沈葆帧:《皖南垦荒未便克期从事摺》,《沈文肃公政书》卷七。
    4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十三《水利志》。
    5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农地状况类》,安徽省政府,1922年。
    6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8号。
    7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页。
    8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续)》,《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9、20号合刊。
    9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续完)》,《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21号。
    10 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8页。
    11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1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页。
    1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8号。
    2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3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续)》,《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9、20号合刊。
    4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续)》,《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9、20号合刊。
    5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续完)》,《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21号。
    6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7 (民国)《宁国县志》卷七《物产志·谷类》。
    8 《一年来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8号。
    9 《一年米皖省各县地方建设概况(续)》,《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19、20号合刊。
    10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五《赋税志二·田赋一》。
    11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5页。
    12 毛公度:《怀宁县农产调查及其供求之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29年第9号。
    1 安徽省政府秘书处:《安徽省概况统计》,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第125页。
    2 金陵大学农业院农业经济系:《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第8-9页。
    3 安徽省政府统计委员会:《安徽省二十三年度各县旱灾情况统计表》,《安徽省统计年鉴(民国二十三年度)》,安徽省政府统计委员会,1934年,第113页。
    1 《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征文节录)·当涂》,《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2 (嘉靖)《皇明天长志》卷六《人事志·文章论议》。
    3 (明)杨循吉:《庐阳客记·物产》。
    4 (康熙)《怀宁县志》卷三十一。
    5 (乾隆)《无为州志》卷七《风俗》。
    1 (嘉庆)《无为州志》卷二《舆地志·风俗》。
    2 程叔度、秦景阜:《烟酒税史》,第四章第四节;转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442页。
    3 (清)农工商部:《中国棉业现情考略》,《棉业图说》卷三,宣统二年。
    4 (民国)《全椒县志》卷九《职官志·名宦》。
    5 《中华年鉴》(1926),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222页。
    6 李安:《安徽之蚕桑事业》,《安徽建设月刊》1929年第6号。
    7 (光绪)《庐江县志》卷二《舆地·风俗》。
    8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四《物产》。
    9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七《实业志·农业》。
    1 (民国)《全椒县志》卷五《实业志·商业·农林》。
    2 (民国)《全椒县志》卷四《风土志》。
    3 《全椒县经济状况调查》,《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2号。
    4 《和县经济调查表》(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5 毛公度:《怀宁县农产调查及其供求之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29第9期。
    6 《郎溪农商调查》,《安徽民政月刊》1930年第220。
    7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86页。
    8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当涂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9页。
    9 钱孟邻:《安徽宣城经济调查》,《中行月刊》1936年第13卷第1期。
    1 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90页。
    2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第699-700页。
    3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六章·农业,第F381页。
    4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四《物产》。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6 钱孟邻:《安徽宣城经济调查》,《中行月刊》1936年第13卷第1期。
    7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8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及统计资料》,金陵大学等,1937年,第343页。
    9 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第472-479页。
    1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42页。
    1 张光业:《安徽垦殖问题》,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第24499页。
    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4页。
    3 法政学社:《中国民事习惯大全》,广益书局,1923年,第一编第一类第16页。
    4 潜山县粮油食品局:《潜山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5 王恩荣:《安徽的一部——潜山农民状况》,《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6 望江县粮油食品局修志办:《型江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7 邹万岏等:《安徽盱眙县东乡的农村概况》,中国农村经济委员会《农村通讯》,中华书局,1935年。
    8 何耕复:《解放前太湖县的粮食消费与借贷》,《太湖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第107-109页。
    9 实业部中国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五章,第E183页。
    10 钱孟邻:《安徽宣城经济调查》,《中行月刊》,1936年第13卷第1期。
    11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滁县关山乡农村经济调查》,《安徽省农村调查》(内部资料),1952年,第99页。
    12 (民国)《当涂县志》卷二《民政志·实业·农家收支》。
    1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4页。
    1 (民国)《怀宁县志》卷六《物产》。
    2 毛公度:《怀宁县农产调进查及其供求之状况》,《安徽建设月刊》1929年第9号。
    3 (民国)《全椒县志》卷四《风土志》。
    4 安徽省政府秘书处:《太湖县农村生活状况表》,《一年来之安徽建设》,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第三编第19-23页。
    5 (光绪)《庐江县志》卷二《风俗》。
    6 王恩荣:《安徽的一部——潜山农民状况》,《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期。
    7 《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卷一《华北及扬子江各埠》,第382-383页;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页。
    1 灌叟:《白渡桥的“八大家”和“三泰”》,《和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第60-69页。
    2 《实业》,《东方杂志》1906年第3卷第12期。
    3 李麦麦:《中国经济—其发展其现状及其危机》,沪滨书局,1929年,第74—75页。
    4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4页。
    1 (清)冒澄:《上成方伯论被水乡村亟筹赈恤书》,《拙叟賸言》。
    2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三。
    3 【美】王业键:《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4 (清)蔡世远:《与浙江黄抚军请开米禁书》,《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十四。
    5 (清)王庆云:《纪邻谷协济》,《石渠余记》卷四。
    6 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四年十二月四日福敏奏稿。
    7 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八年四月二十日鄂尔泰奏折。
    1 (宋)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水心文集》卷一。
    2 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中国农史》1994年第3期。
    3 (清)杨锡绂:《陈明米贵之由疏》,《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九。
    4 (清)朱伦瀚:《截留漕粮以充积贮札子》,《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九。
    5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五年七月二日布兰泰奏折。
    6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二日张若震奏折。
    7 龚胜生:《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中国农史》1994年第2期。
    8 《高宗实录》卷三一一,署理湖北巡抚彭树葵奏。
    9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张若震奏折。
    10 (清)赵申乔:《复湖北请开米禁咨》,《自治官书》卷八。
    11 (清)赵申乔:《折奏湖南运米买卖人姓名数目稿》,《自治官书》卷六。
    12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四年十一月王克庄奏折。
    13 (清)左宗棠:《办理收复抚恤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卷二,岳麓书社,1987年,第318页。
    14 【日】山口昇著,赵金钰译:《中国的形势及秘密结社》,《近代史资料》总第7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9年,第220-272页。
    1 (雍正)《四川通志》卷五《户口》。
    2 (民国)《温江县志》卷三《民政·户口》。
    3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80页。
    4 雍正《硃批谕旨》,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三日李卫奏折。
    5 (乾隆)《盐亭县志》卷一《风俗》。
    6 (乾隆)《高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
    7 (乾隆)《垫江县志》卷一《风俗》。
    8 雍正《朱批谕旨》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三日李卫奏折。
    9 (明)吴应箕:《江南平物价议》,《楼山堂集》卷十二。
    10 雍正《朱批谕旨》,雍正五年十月十七日谢旻奏折。
    1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1979年,第574页。
    2 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变化趋势——关于清代粮食运输研究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3 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粮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4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55—156页。
    5Han-sheng Chuan and Richard A. Kraus. 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71、67-68.
    1 蒋建平:《清代前期米谷贸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2、46—47页。
    2 郭松义:《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亩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 《清朝文献通考》卷四《田赋》。
    4 闵宗殿:《清代的人口问题及其农业对策》,《清史研究通讯》1990年第1期。
    5 (清)李彦章:《江南劝种再熟稻说》,《江南催课稻编》。
    1 《清史稿》卷四七七《陈庆门传》。
    2 《清史稿》卷三○七《陈大受传》。
    3 (乾隆)《霍山县志》卷七《物产志》。
    4 《高宗实录》卷二八五,乾隆十二年二月。
    5 王宇尘:《清代安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期。
    6 (明)方都韩:《枞川榷稻议》,《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十八《草木典·稻部》。
    7 (明)吴应箕:《兵事策第十·江防》,《楼山堂集》卷十。
    8 (清)高晋:《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皇清奏议》卷六十一。
    9 《宫中档朱批奏折》道光三年八月十八日韩文起奏,转引自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2006屇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10 《宫中档朱批奏折》嘉庆四年二月十三日全德奏,转引自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2006届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1 (清)包世臣:《安吴四种》卷二十六,《齐民四术·农二》。
    2 (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卷一《形势》。
    3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元年十月二十四日陈允恭奏。
    4 (清)汪麟:《歙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光绪刻本)抄录之嘉庆九年淳安县截阻米船旧案;(道光)《徽州
    府志》卷四《食货志·国朝浙江省截米案》。
    5 《清史稿》卷三○八《王恕传》附《王汝壁传》。
    6 (清)裴宗锡:《抚皖奏稿》,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7 (清)胡克家:《为安徽省被旱筹备粜济疏》,道光《鄱阳县志》卷三十一。
    8 (清)宋雪帆:《请饬严断滨江接济疏》,《水流云在馆奏议》卷上。
    9 (清)宋雪帆:《请饬严断滨江接济疏》,《水流云在馆奏议》卷上。
    10 (清)宴斯盛:《上制府论布商贸易米书》,《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十七。
    11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十五《地理志》。
    12 (嘉庆)《芜湖县志》卷五《地理志·市镇》。
    13 (清)宋雪帆:《请饬严断滨江接济疏》,《水流云在馆奏议》卷上。
    1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1 (道光)《徽州府志》卷四《水利》。
    2 (康熙)《徽州府志》卷八《蠲赈》。
    3 (康熙)《徽州府志》卷八《蠲赈》。
    1 (清)冒澄:《上成方伯论被水乡村亟筹赈恤书》,《拙叟賸言》。
    2 (清)何如璋:《复粤督张振轩制军书》,《茶阳三家文钞》卷三《何文下》。
    1 (清)张振勋:《招商射利贷耕公司议》,《张弼士侍郎奏陈振兴商务条议》。
    2 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广西粮食调查》,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1938年,第72页。
    3 张肖梅:《四川经济参考资料》,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
    4 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2年,第70页。
    5 (清)左宗棠:《办理收复抚恤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卷二,岳麓书社,1987年,第318页。
    6 H. B. 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 Quote from Han-sheng Chuan and Richard A. Kraus. 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67.
    7 饯然:《中国粮食问题之柃讨》,《钱业月报》1935年第15卷第3号。
    8 王维新:《中国稻米供求的现状》,《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2卷第6期。
    9 王维新:《中国稻米供求的现状》,《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2卷第6期。
    10 谢菊曾:《我国食米产销及洋米输入概观》,《钱业月报》1928年第8卷第4号。
    1 翁飞等:《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8页。
    1 刘志超:《湖南之海关贸易》,湖南经济调查所,1934年,第44—45页。
    2 《京津泰晤士报》,1925年5月21日;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32页。
    3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4—275页。
    4 陈如乾:《江西之米》,国民经济研究所,1935年,第22页。
    5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7、53-54页。
    6 《安徽米产过剩》,《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4卷第17号。
    7 冯淮南:《米坊街与盐粮业》,蚌埠政协http://www.bbzx.gov.cn/detail/news.asp?id=514(2009-11-20).
    8 李振:《湖南省土地利用与粮食问题》,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第2827页。
    9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6页。
    1 谢菊曾:《我国食米产销及洋米输入概观》,《钱业月报》1928年第8卷第4号。
    2 《芜湖商业之新调查》,《实业周刊》1922年第1期。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4 徐正元:《中国近代四大米市考》,黄山书社,1996年,第40页。
    1 陈如乾:《江西之米》,国民经济研究所,1935年,第9页。
    2 《京津泰晤士报》1925年5月21日,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32页。
    3 杜修昌:《中国米谷供需概况》,《中国实业》1935年第1卷第3期。
    1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67页。
    2 《安徽省各县七年来人口统计表(民17-民2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委员会《安徽省统计年鉴》,1934年,第49页。
    3 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第359—360页。
    4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5 孙晓村、羊冀成:《镇江米市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6年第3卷第10期。
    1 陈如乾:《江西之米》,国民经济研究所,1935年,第22页。
    2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3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0页。
    4 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八年四月二十日鄂面泰奏折。
    5 陈春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6—37页。
    6 (清)张维屏:《粤食》,《广东文微》。
    7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喀尔善、觉罗雅尔哈善奏。
    8 刘志超:《湖南之海关贸易》,湖南经济调查所,1934年,第44—45页。
    9 《光绪三年十月十三日京报全录》,《申报》1877年12月1日。
    10 巫宝三、张之毅:《福建省食粮之运销》,社会经济调查所,1938年,第10页。
    1 巫宝三:《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其地位趋势及变迁之原因》,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
    2 遽然:《洋米征税之研究》,《钱业月报》1934年14卷2号。
    3 《中华海关民国十四年华洋贸易总册》上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4 《晨报》1932年10月24日,转引自章有义《中国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42页。
    5 孙晓村:《中国农产商品化的性质及其前途》,《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4年创刊号。
    6 张人价:《湖南之谷米》,湖南省经济调查所,1936年,第35页。
    7 徐雪寒:《抗敌战争和粮食准备》,《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2期。
    1 盛焕明:《粤省洋谷米免税问题》,《银行周报》1937年第21卷第16期。
    2 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1933年第1卷第1期。
    3 陈如乾:《江西之米》,国民经济研究所,1935年,第22页。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62页。
    5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附表《芜湖米及内地米出口数量表》。
    1 李天敏:《安徽历代政区治地通释》,安徽省文化厅文物志编辑室,1986年,第162-174页。
    1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2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2 安徽省建设厅:《最近安徽之农村救济与调查》,安徽省建设厅,1936年,第33-36页。
    3 安徽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安徽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1941年,第18-23页。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歙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3页。
    2 (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
    3 (清)黄光第:《祁米案牍》,光绪刻本,藏安徽大学图书馆。
    4 (清)孙学治:《和施明府源黟山竹枝词》,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74页。
    5 (嘉庆)《黟县志》卷三《地理志·风俗》。
    6 (清)孙学治:《和施明府源黟山竹枝词》,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74页。
    7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8 (嘉庆)《泾县志》卷五《食货》。
    9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泾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6年,第14页。
    10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泾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6年,第14页。
    11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宁国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6年,第10页。
    2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68页。
    3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泾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6年,第10页。
    4 (民国)《宁国县志》卷七《物产志·植物·谷类》。
    5 (乾隆)《太平县志》卷三《风俗》。
    6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7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七《民政志·商业》。
    8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5年,第112页。
    9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七《实业志·商业》。
    10 望江县粮油食品局修志办:《望江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1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12 安徽省政府建设厅:《一年来之安徽建设》,安徽省政府建设厅,1933年,第三编第22页。
    13 (光绪)《霍山县志》卷二《地理志·物产》。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86、92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3 吴德麟:《霍邱县地方概况》,《安徽省地方概况报告》,国民经济研究所,1936年。
    4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178页。
    5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四《物产》。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8页。
    7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4页。
    8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9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2页。
    10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86页。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86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9舒城。
    3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工商业之概况及其发展之途径(续)》,《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4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22页。
    5 吴德麟:《安庆县(原文如此——笔者注)地方概况》,《安徽省地方概况报告》,国民经济研究所,1936年。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8页。
    7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7、9页。
    8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43页。
    9 当涂县粮油食品局:《当涂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9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0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11 刘祝君:《南陵县粮食志》,黄山书社,1993年,第9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2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77页。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4页。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5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46页。
    6 (嘉庆)《旌德县志》卷五《食货·物产》。
    7 (清)裴宗锡:《抚皖奏稿》,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8 姚卓华:《施德大米》,《旌德文史资料》第二辑,1993年,第96-104页。
    9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10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工商业之概况及其发展之途径(续)》,《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11 (嘉靖)《皇明天长志》卷三《人事志·风俗》。
    12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13 安徽省政府秘书处:《安徽省县粮食输入输出额统计表》,《安徽省概况统计》,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
    1 安徽省政府秘书处:《安徽省县粮食输入输出额统计表》,《安徽省概况统计》,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
    2 (民国)《全椒县志》卷五《食货志·实业》。
    3 (民国)《全椒县志》卷五《食货志·榷厘》。
    4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60页。
    5 (民国)《广德县志稿》卷十一《物产》。
    6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314-315页。
    7 胡步洲:《绩溪乡土地理》(油印本),1926年。
    8 王恩荣:《安徽的一部——潜山农民状况》,《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期。
    9 《潜山农业状况调查表》,《安徽民政月刊》1930年第21期。
    10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1 (嘉庆)《东流县志》卷十一《仓储志》。
    2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3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4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5 太湖县粮油食品局:《太湖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6 太湖县粮油食品局:《太湖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7 太湖县粮油食品局:《太湖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8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5年,第114页。
    9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1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2 胡步洲:《绩溪乡土地理》(油印本),1926年。
    3 绩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第415页。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5 绩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第415页。
    6 (清)黄光第:《祁米案牍》,光绪刻本,藏安徽大学图书馆。
    7 《祁门民生状况调查》,《安徽民政月刊》1920年第16期。
    8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9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10 胡去非:《安徽省一瞥》,商务印柏馆,1931年。
    1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191页。
    12 程小苏:《安庆旧影》(抄本),1950年,第148页;藏安徽省图书馆。
    13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安徽省》,日本东亚同文会,大正八年,第47页。
    1 《各大城市人口职业及其密度表》《申报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申报年鉴社,1935年,第B94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2高河埠。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4 (光绪)《凤阳府志》卷十二《食货志》。
    5 (光绪)《寿州志》卷三《舆地志·风俗》。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二正阳关。
    2 交通部邮政总局:《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皖)12页。
    3 冯淮南:《米坊街与盐粮业》,蚌埠政协http://www.bbzx.gov.cn/detail/news.asp?id=514(2009-11-20).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5 张善炜:《淮南铁路沿线生产交通情形及其业务发展之计划》,《铁路杂志》1935年第2卷第8期。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7 《各埠商情:蚌埠》,《总商会月报》1925年第5卷第3号。
    8 冯淮南:《米坊街与盐粮业》,蚌埠政协http://www.bbzx.gov.cn/detail/news.asp?id=514(2009-11-20).
    9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1 《清光绪六年芜湖关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2 《饬议禁运米粮出口问题·芜湖》,《申报》1911年2月10日。
    3 姚庆三、昂觉民:《上海米市调查》,国民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5、38页。
    4 朱西周:《米》,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1937年,第115页。
    5 张仁任:《南通县农业概况》,《农商公报》1920年第66期。
    6 张一凡:《米业须知》,中华书局,1948年,第57页。
    7 羊冀成等:《无锡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页。
    8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南京技术合作委员会给养组:《南京市之食粮与燃料》,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南京技术合作委员会给养组,1932年,第5页。
    1 朴熙春、孙晓村:《长江下游五大米市米谷供需之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第2卷第2期。
    2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商业补助机关》,安徽省政府,1922年。
    3 《芜湖商业之新调查》,《实业周刊》1922年第1期。
    4 《芜湖米市概况》,《工商半月刊》1934年第6卷第3号。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6 孙晓村等:《浙江粮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1-12页。
    7 孙晓村等:《浙江粮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5页。
    8 孙晓村等:《浙江粮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4页。
    9 孙晓村等:《浙江粮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7、45页。
    10 孙晓村等:《浙江粮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93页。
    1 孙晓村等:《浙江粮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12、113页。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6页。
    3 郁官城:《天长风土志》,1934年,天长县地方志编纂魏委员会办公室翻印,第16页。
    4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3卷第3号。
    5 天长县粮油食品局:《天长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6 杭海:《滁县乡土志》,滁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翻印,1984年,第20页。
    7 《来安县乡土志》之《物产·商务》,光绪三十三年。
    8 《全椒物产调查记》,《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3卷第2号。
    9 全椒县粮食局:《全椒粮食史料(1911年—1981年)》(初稿),1984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0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23页。
    1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15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5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61页。
    6 (民国)《广德县志稿》卷十一《物产》。
    7 交通部邮政总局:《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皖)14页。
    1 林熙春、孙晓村:《长江下游五大米市米谷供需之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第2卷第2期。
    2 姚庆三、昂觉民:《上海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页。
    3 颜德恺口述、北斗整理:《解放前三河行店概况》,《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1-105页。
    4 合肥市粮油食品局史志办:《合肥市志·贸易卷·粮食篇》(初稿),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 徐光泉、徐报生:《襄安米市历史调查概述》,《无为古今》第七期,1984年。
    2 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3 含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含山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第38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6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农林现状》,《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3卷第7号。
    1 《芜湖米市概况》,《工商半月刊》1934年第6卷第3号。
    2 《中华民国三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9页。
    4 《清光绪三十三年芜湖关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二正阳关。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3 《各埠商情:蚌埠》,《总商会月报》1925年第5卷第3号。
    4 《芜湖米市概况》,《工商半月刊》1934年第6卷第3号。
    5 周承考:《中国粮食问题鸟瞰》,汗血月刊社《粮食问题研究》,汗血书店,1936年。
    6 广东粮食调节委员会:《广东粮食问题》,广东粮食调节委员会,1935年,第4页。
    7 王鹤鸣:《芜湖海关》,黄山书社,1994年,第96页。
    1 徐正元:《中国近代四大米市考》,黄山书社,1996年,第41页。
    2 汪明译:《海关十年报告(1880—1891年)》,王鹤鸣《芜湖海关》,黄山书社,1994年,第121页。
    3 《芜湖米之调查》,《总商会月报》1922年第2卷第8号。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6页。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6 《芜湖米之调查》,《总商会月报》1922年第2卷第8号。
    7 《皖南米市》,《申报》1898年3月28日。
    8 何如璋:《复粤督张振轩制军书》,《茶阳三家文抄》卷三。
    1 徐正元:《中国近代四大米市考》,黄山书社,1996年,第41页。
    2 顾翊群:《广州之米业》,广东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38年,第26页。
    3 陈明璋:《福建粮食问题》,福建省研究院编译出版室,1943年,第6页。
    4 朱代杰、季天佑:《福建经济概况》,福建省政府建设厅,1947年,第316页。
    5 巫宝三、张之毅:《福建省粮食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4页。
    6 《清光绪二十八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7 《芜湖米市概况》,《工商半月刊》1934年第6卷第3号。
    1 《饬禁乡镇私阻米粮出境》,《申报》1910年3月18日。
    2 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天津粮食业概况》,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1937年第43页。
    3 杭海:《滁县乡土志》,滁州市地方志办公室,1984年,第21页。
    4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37)》,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00页。
    1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繁表·关税厘税》,安徽省政府,1922年。
    2 《芜湖米市概况》,《工商半月刊》1934年第6卷第3号。
    3 《芜湖商业之新调查(续)》,《实业周刊》1922年第3期。
    4 《清光绪三十一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5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繁表·关税厘税》,安徽省政府,1922年。
    6 【日】根岸佶:《清国商业综览》,1907年;转引自曾兆祥《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二辑,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1984年,第136页。
    7 《商情·米市》,《钱业月报》1923年第3卷第1号。
    1 当时大通设有皖岸榷运局,米市因而旺盛,1931年皖岸榷运局迁至芜湖,大通米市衰落,米船仅由此处经过,不再在此交易。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2大通。
    3 朱西周:《米》,中国银行研究室,1937年,第155页。
    4 《当涂米价步涨》,《申报》1926年3月28日。
    5 徐光泉、徐报生:《襄安米市历史调查概述》,《无为古今》第七期,1984年。
    6 《清光绪三十年芜湖关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7 《清光绪三十二年芜湖关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8 《清光绪二十一年芜湖关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9 《中华民国十八年华洋贸易总册》上卷《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10 《芜湖通讯》,《时事新报》1937年5月12日。
    11 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70页。
    12 《中华海关民国十四年华洋贸易报告书》上卷《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1 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34-235页。
    2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第五款第三节,李济琛、陈加林《国耻录:旧中国与列强不平等条约编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6页。
    3 《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十四款,《国际条约大全》(民国十四年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27页。
    4《中日通商章程》第二十二款,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323页。
    5 谢菊曾:《我国食米产销及洋米输入概观》,《钱业月报》1928年第8卷第4号。
    6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农林现状》,《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3卷第7号
    1 冯延韶:《冯廷韶家书》之16,《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5期。
    2 钱然:《中国粮食问题之检讨》,《钱业月报》1935年第15卷第3号。
    3 应奎:《近六十年中之中国米价》,《钱业月报》1922年第2卷第3号。
    4 邹义开:《安徽大事记资料》,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第258页。
    5 《德宗实录》卷五七几。
    6 《清光绪三十三年芜湖关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7 《米董维持民食》,《申报》1913年4月30日。
    8 《国务总理为芜湖米商电告日商购米失约给工商总长的函》,赵宁渌《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第一卷),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第973页。
    1 转引自(日)野泽丰著、林晓光编译:《日本的米骚动与中国的五四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第35-39页。
    2 穆藕初:《米贵之原因及补救法》,《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5号。
    3 《纪芜湖民食维持会之成立》,《安徽实业杂志》1919年第27期。
    4 《粮食贮屯和粮食收买》,《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8期。
    1 《中国海关民国十九年华洋贸易总册》上卷《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国民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0页。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4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页。
    5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农林现状》,《安徽建设月刊》1930年第3卷第7号。
    6 (清)黄光第:《祁米案牍》,光绪刻本,藏安徽大学图书馆。
    1 高尚平:《1934年广德赈灾纪事》,《广德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第95-100页。
    2 《清光绪八年芜湖海关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清光绪九年芜湖口岸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4 《中国海关民国十九年华洋贸易报告总册》上卷《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5 《南陵县救旱委员会徵信录》,转引自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94页。
    6 《中国海关民国十九年华洋贸易报告总册》上卷《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7 冯柳堂:《旱灾与民食问题》,《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18号。
    8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9 《民国二十四年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卷一《贸易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10 《皖南各县发生米荒》,《申报》1930年5月24日。
    11 《皖省旱灾概况》,《申报》1934年9月18日。
    1 高尚平:《1934年广德赈灾纪事》,《广德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第95-100页。
    2 《婺源县民生状况表》,《安徽民政月刊》1931年第24期。
    3 《祁门民生状况调查》,《安徽民政月刊》1930年第16期。
    4 《安徽省各县二十四年份食粮调查表》,安徽省建设厅《最近安徽之农村救济及调查》,安徽省建设厅,1936年,第24-33页。
    5 章国瑞:《抗战前当涂城关市场价格动态》,《当涂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第89-91页。
    6 江荣谱:《1930年春安庆米潮始末》,《安庆文史资料》第16辑,1987年,第137-139页。
    7 (清)汪麟:《歙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光绪末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8 (康熙)《休宁县志》卷七《艺文志·汪伟奏疏》。
    9 唐代就有徽州地区缺粮的记载,但当时为灾荒所引发,非常态。
    10 (宋)《新安志》第一卷《州郡》。
    1 (明)吴应箕:《江南平物价议》,《楼山堂集》。
    2 (康熙)《休宁县志》卷七《艺文志·汪伟奏疏》。
    3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九册《凤宁徽》。
    4 (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
    5 (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
    6 (同治)《祁门县志》卷五《舆地志·风俗》。
    7 (康熙)《徽州府志》卷八《蠲赈》。
    8 (光绪)《婺源县志》卷三《风俗》。
    9 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之《物产》,1925年。
    10 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1919年;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第6页。
    11 (清)孙学治:《和施明府源黟山竹枝词》,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74页。
    12 (康熙)《休宁县志》卷七《艺文志·汪伟奏疏》。
    13 (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
    1 祁门《环溪王履和堂养山会簿》,嘉庆十九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2 (清)俞正燮:《徽州竹枝词》,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59页。
    3 (清)刘汝骥:《歙县风俗之习惯·饮食》,《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
    4 (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5 (明)归有光:《例授昭勇将军成山指挥使李君墓志铭》,《震川先生集》卷一八。
    6 (明)王世贞:《赠程君五十叙》,《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一。
    1 (清)刘汝骥:《休宁风俗之习惯·饮食》,《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
    2 (康熙)《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3 (清)汪麟:《歙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光绪末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4 (清)黄光第:《祁米案牍》,光绪刻本,藏安徽大学图书馆。
    5 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安徽省芜屯公路沿线经济概况》,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1935年,第25页。
    6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7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员,1933年第1卷第1期。
    8 (清)黄次荪:《凤山笔记》,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十九。
    9 (民国)《歙县志》卷十一《烈女》。
    1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1页。
    2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歙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3、49页。
    3 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下卷之下《拾遗》,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第12页。
    4 胡步洲:《绩溪乡土地理》(油印本),1926年。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6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休宁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页。
    7 (康熙)《徽州府志》卷八《蠲赈》。
    8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休宁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6页。
    9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315页。
    10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1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上),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8页。
    2 江西省政府建设厅:《江西省谷米概况》,江西省政府建设厅,1938年,第2页。
    1 唐松如:《黟县历史上的粮食问题——试析胡元吉氏的一则调查资料》,《古黟》第7期,1984年。
    1 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安徽省芜屯公路沿线经济概况》,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1935年,第25页。
    2 安徽省建设厅:《最近安徽之农村救济及调查》,安徽省建设厅,1936年,第29页。
    3 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之《物产》,1925年。
    4 (光绪)《婺源县志》卷三《风俗》。
    5 (光绪)《婺源县志》卷三《风俗》。
    1 《祁门民生状况调查》,《安徽民政月刊》1930年第16期。
    2 吴德麟:《休宁县地方概况》,《安徽省地方概况报告》,国民经济研究所,1936年。
    3 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安徽省芜屯公路沿线经济概况》,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1935年,第31页。
    4 《休宁农产品简表》,《农友》1936年4卷6期。
    5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休宁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9-50页。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7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8 唐松如:《黟县历史上的粮食问题——试析胡元吉氏的一则调查资料》,《古黟》第7期,1984年。
    9 胡步洲:《绩溪乡土地理》之《物产》,1926年。
    10 绩溪县粮油食品局:《绩溪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 姚卓华:《旌德大米》,《旌德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93年,第96-104页。
    2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303页。
    1 潜山县粮油食品局:《潜山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2 《益闻录》第680号,光绪十三年五月三十日。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1 全椒县粮油食品局:《全椒粮食史料1911年-1981年》(初稿),1984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2 江建英:《舒城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3 冯淮南:《米坊街与盐粮业》,蚌埠政协http://www.bbzx.gov.cn/detail/news.asp?id=514(2009-11-20)。
    4 徐金龙:《解放前的当涂粮食行》,《当涂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第95-100页。
    5 《益闻录》第680号,光绪十三年五月三十日。
    6 《益闻录》第680号,光绪十三年五月三十日。
    7 朱孔甫:《安微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8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8巢县及柘皋。
    9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0 潜山县粮油食品局:《潜山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12 刘祝君:《南陵县粮食志》,黄山书社,1993年,第94页。
    13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1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16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85页。
    1 绩溪县粮油食品局:《绩溪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3 冯淮南:《米坊街与盐粮业》,蚌埠政协http://www.bbzx.gov.cn/detail/news.asp?id=514(2009-11-20).
    4 潜山县粮油食品局:《潜山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5 刘祝君:《南陵县粮食志》,黄山书社,1993年,第94页。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0页。
    7 刘祝君:《南陵县粮食志》,黄山书社,1993年,第94页。
    8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七滁州。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8巢县及柘皋。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0页。
    4 张鸿藻:《芜湖米市一瞥》,《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号。
    5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9页。
    6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7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七滁州。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地区、11襄安、13华阳。
    2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2高河埠。
    4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85页。
    5 郭子寿:《桐城县商业志》(内部发行),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6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9页。
    7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9页。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2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8巢县及柘皋。
    2 陈庚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4年,第130页。
    3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第84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2 潜山县粮油食品局:《潜山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3 徐金龙:《解放前的当涂粮食行》,《当涂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第95-100页。
    4 贵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池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第573页。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9页。
    7 江建英:《舒城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8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5、58页。
    9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3华阳。
    10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4-75页。
    11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2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2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3 刘祝君:《南陵县粮食志》,黄山书社,1993年,第94页。
    4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5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六明光。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7 潜山县粮油食品局:《潜山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8 徐锦文:《“笆斛行”简介》,《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103-105页。
    9 全椒县粮油食品局:《全椒粮食史料1911年-1981年》(初稿),1984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0 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第252-253页。
    1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1 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2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8页。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6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7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8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9页。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仁,第二节·11襄安。
    4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5页。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6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7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七滁州。
    8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3页。
    9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笫4卷第3期。
    1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5页。
    3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7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3页。
    8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续编》(民国二十四年续编),1935年,第510-511页。
    9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10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1 《芜湖米市》芜湖水市网www. wh-ricemarket. com (2003-8-28)。
    2 《芜湖米市》芜湖水市网www. wh-ricemarket. com (2003-8-28)。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9页。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1页。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5期。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7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七滁州。
    8 太湖县粮油食品局:《太湖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9 吴正:《皖中稻水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8页。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8页。
    2 徐锦文:《我所知道的安庆粮行》,《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90-102页。
    3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4 刘祝君:《南陵县粮食志》,黄山书社,1993年,第164页。
    5 徐正元等:《芜湖米市述略》,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第34页。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1襄安。
    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9页。
    1 桐城县粮油食品局:《桐城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2 开长县粮油食品局:《开长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3 滁州市粮油食品局:《滁州市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4 陈庚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4年,第130页。
    5 含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含山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第38页。
    6 江建英:《舒城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十四《实业·商会》。
    2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十四《实业·商会》。
    3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2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1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5期。
    2 徐锦文:《我所知道的安庆粮行》,《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90-102页。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二正阳关、一蚌埠。
    4 徐锦文:《我所知道的安庆粮行》,《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90-102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6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85页。
    1 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648页。
    2 章向荣:《芜湖益新公司创建始末》,《安徽文史集萃从书之七·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6页。
    3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3页。
    4 《中华民国元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76页。
    5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6页。
    1 《芜湖米市》,芜湖米市网www. wh-ricemarket. com (2003-8-28)。
    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1页。
    3 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4 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6 《芜湖米市》,芜湖米市网www.wh-ricemarket.com (2003-8-28)。
    7 蔡近塘:《抗战前的宣城粮食行业》,《宣州文史资料》第三辑,1988年,第79-81页。
    8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7页。
    9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10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1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1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8巢县及柘皋。
    3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8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6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7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8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12页。
    9 《芜湖米市》,芜湖米市网www.wh-ricemarket.com (2003-8-28)
    10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11 吴正:《皖中稻水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5页。
    1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2页。
    2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2页。
    4 邓竹如:《解放前合肥工商业概况》,《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1983年,第76-92页。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3湾沚。
    7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8 广德县粮油食品局:《安徽省广德县粮食志》(讨论稿),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9 详见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12、65页;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10 徐金龙:《解放前的当涂粮食行》,《当涂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第95-100页。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7页。
    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2页。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4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5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6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8页。
    7 蔡近塘:《抗战前的宣城粮食行业》,《宣州文史资料》第三辑,1988年,第79-81页。
    8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9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8页。
    1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27页。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7页。
    3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8页。
    5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6 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7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5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2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5页。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2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6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7 《当涂县工厂调查》,《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1期。
    8 徐金龙:《解放前的当涂粮食行》,《当涂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第95-100页。
    9 转引自徐金龙《解放前的当涂粮食行》,《当涂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第95-100页。
    10 广德县粮油食品局:《安徽省广德县粮食志》(讨论稿),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1 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2 天长县粮油食品局:《天长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3 铜陵县商业志编纂领导小组:《铜陵县商业志》(上册)(送审稿),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6页。
    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2页。
    1 《中华民国元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76页。
    2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繁表·制米业》,安徽省政府,1922年。
    3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5页。
    1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3年第1卷第1期。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3 《当涂县工厂调查》,《安徽建设月刊》1931第3卷第1期。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5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9页。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7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4页。
    1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8页。
    3 参见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9、52、61页;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3、5期。
    4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8页。
    7 徐金龙:《解放前的当涂粮食行》,《当涂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第95-100页。
    8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9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七滁州。
    10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5页。
    1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2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3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4页。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9页。
    5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27页。
    6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1页。
    1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8页。
    2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宁国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6年,第23页。
    3 太湖县粮油食品局:《太湖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7合肥。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页。
    7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8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
    9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0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1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8页。
    4 朱孔甫:《立微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5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繁表·制米业》,安徽省政府,1922年。
    6 翁飞等:《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3页。
    7 桐城县粮油食品局:《桐城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8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一县产业调查繁表·制米业》,安徽省政府,1922年。
    9 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第213页。
    10 广德县粮油食品局:《安徽省广德县粮食志》(讨论稿),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1 天长县粮油食品局:《天长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2 全徽县粮油食品局:《全椒粮食史料1911年-1981年》(初稿),1984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3 刘祝君:《南陵县粮食志》,黄山书社,1993年,第164页。
    14 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5 太湖县粮油食品局:《太湖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6 潜山县粮油食品局:《潜山县粮食忐》(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1 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56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4 《当涂县公产调查》,《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1号。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5页。
    7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7合肥。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29页。
    2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休宁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9页。
    3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歙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65页。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休宁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9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3 喻宏乾:《几许舂声话兴衰》,《旌德文史资料》第二辑,1993年,第71-76页。
    4 建设委员会经济训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歙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66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7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休宁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0页。
    8 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48页。
    1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18—719页。
    2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课:《芜乍路沿线经济调查·安徽段》,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1933年,第19-20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2 合肥市粮油食品局史志办:《合肥市志·贸易卷·粮食篇》(初稿),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3 《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一月十五日,转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79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5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3页。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3页。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6页。
    2 尹明钰口述、金戈整理:《斛工沧桑》,《芜湖文史资料》第4辑,1991年,4251页。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1襄安。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10三河、2大通。
    5 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第252-253页。
    6 徐锦文:《“笆斛行”简介》,《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103-105页。
    7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七滁州。
    1 张鸿藻:《芜湖米市一瞥》,《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号。
    2 徐锦文:《“笆斛行”简介》,《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103-105页。
    3 尹明钰口述、金戈整理:《斛工沧桑》,《芜湖文史资料》第4辑,1991年,42-51页。
    4 朴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1页。
    5 张鸿藻:《芜湖米市一瞥》,《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号。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2页。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1页。
    2 张鸿藻:《芜湖米市一瞥》,《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号。
    3 徐锦文:《“笆斛行”简介》,《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103-105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6 徐锦文:《“笆斛行”简介》,《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103-105页。
    7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2页。
    2 徐锦文:《“笆斛行”简介》,《安庆义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103-105页。
    3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5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6 《芜湖米市》,芜湖米市网www. wh-ricemarket. com (2003-8-28)。
    7 朱孔甫:《坟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8 徐锦文:《“笆斛行”简介》,《安庆义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103-105页。
    1 安徽省政府秘书处:《一年米之安徽建设》,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第一编第35-38页。
    2 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4),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
    3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7页。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5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7页。
    6 唐雄杰:《皖苏浙赣四省米粮运输过程之探讨》(上),《交通杂志》1937年第5卷第6期。
    1 江南铁路公司:《安徽宣城经济调查补志》,《中行月刊》1936年第13卷第4期。
    2 《各埠商情:蚌埠》,《总商会月报》1925年第5卷第3号。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三节·一蚌埠。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7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2页。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8页。
    5 《芜湖米业近况》,《国际贸易导报》1936年第8卷第4号。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7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8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7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24页。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8页。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6徽州一带。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3页。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3页。
    3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2页。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5页。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6页。
    2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3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农林现状》,《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7号。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1 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粮食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第40-49页。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5页。
    3 吴承明:《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的市场整合》,《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88-94页。
    1 吴承明:《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的市场整合》,《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 吴承明:《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的市场整合》,《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 侯杨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米谷长途贸易(1912-1937)》,《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 其中缺光绪二十六年六至九月和十二月、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年正月和九月粮价数据,二十九年五月闰月。
    1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重要农产类·米》,安徽省政府,1922年。
    1 《米价较增》,天津《大公报》1903年5月9日。
    1 交通部邮政总局:《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皖)10-11页。
    1 林光傲、陈捷:《中国度量衡》,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49页。
    2 龚光朗、曹觉生:《各不相同之安徽度量衡——安徽工商之现状及其发展途径》,《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3卷第5号。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6页。
    5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11页。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一节。
    7 蔡复元:《怎样完成安徽度量衡革命?》(续),《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8 蔡复元:《怎样完成安徽的度量衡革命?》,《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1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320页。
    2 钱孟邻:《安徽宣城经济调查》,《中行月刊》1936年第13卷第1期。
    3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320页。
    4 徽州地区商业局:《徽州商业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3湾沚。
    2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五《实业志·商业》。
    1 王维德:《芜湖米市概况》,《工商半月刊》1934年第6卷第3期。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6页。
    3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1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五《实业志·商业》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3湾沚。
    3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五《实业志·商业》。
    4 冯煦:《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第745页。
    5 (民国)《芜湖县志》卷首《序》。
    6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湘京粤两线芜湖县市经济调查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3年,第53页。
    7 (嘉庆)《芜湖县志》卷一《地理志》。
    8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1 (明)汪道昆:《明赐级阮长公传》,《太函集》卷三五。
    2 汪泽民:《浦侯去思碑记》,(嘉庆)《芜湖县志》卷二二《艺文志》。
    3 (民国)《芜湖县志》卷五《地理志》。
    4 (民国)《芜湖县志》卷五《地理志·风俗》。
    5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七十八《食货志·关榷》。
    6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之《引言》,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
    1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1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3 《江广米仃重建会所纪念碑文》,转引自徐正元等《芜湖米市述略》,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第5页。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引言》,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页。
    5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引言》,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页。
    1 《清光绪六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2 《清光绪七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清光绪八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4 《清光绪十一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5 《清光绪十二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6 《清光绪七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清光绪八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7 《清光绪四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8 《清光绪六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1 《清光绪八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2 《清光绪十一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汪明译:《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王鹤鸣《芜湖海关》,黄山书社,1994年,第126页。
    4 《清光绪八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5 《清光绪八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6 《清光绪十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7 《清光绪十一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8 汪明译:《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王鹤鸣《芜湖海关》,黄山书社,1994年,第121页。
    9 《清光绪十三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1 (民国)《芜湖县志》卷二十九《政治志·交通》。
    2 《清光绪八年芜湖口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清光绪八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4 《清光绪十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5 《清光绪十一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6 《清光绪五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7 《清光绪十一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8 《清光绪十二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9 《清光绪十一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1 (民国)《芜湖县志》卷十三《建制志·会馆》。
    2 《清光绪十二年芜湖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汪明译:《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王鹤鸣《芜湖海关》,黄山书社,1994年,第125页。
    4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芜湖。
    1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2 芮晶南:《清末民初的芜湖大米出口贸易》,芜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芜湖县志资料选编》第二辑(内部资料),1989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3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十五《实业志·商业·米业》。
    4 《芜湖商业之新调查》,《实业周刊》1922年第1-2期。
    5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十五《实业志·商业·米业》。
    6 《芜湖米之调查》,《总商会月报》1922年第2卷第8号。
    1 《芜湖商业之新调查》,《实业周刊》1922年第2期。
    2 《中华民国十三年通商海关华洋贸易全年总册总论》上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3 《中国海关民国十四年华洋贸易报告总册》上卷《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4 《中华民国十六年华洋贸易总册》上卷《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6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4页。
    7 《中华民国十八年华洋贸易总册》上卷《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8 《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922—193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1 《中华民国二十年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上卷《贸易报告及统计辑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2 《中华民国二十一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卷一《贸易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3 《民国二十三年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卷一《贸易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3期。
    5 《实业统计》1935年第3卷第6号,转引自王鹤鸣、施立业《近代安徽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95页。
    6 徐正元:《中国近代四大米市考》,黄山书社,1996年,第41页。
    7 缪孝威:《洋米征税问题之检讨》,《钱业月报》1934年第14卷第10号。
    8 《中华民国十三年通商海关华洋贸易全年总册总论》上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 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1 中国海关民国十四年华洋贸易报告总册》(上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2页。
    1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8页。
    2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46页。
    3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当涂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9页。
    4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当涂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9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5当涂城区。
    1 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安徽省芜屯公路沿线经济概况》,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1935年,第12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3湾沚。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5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59-260页。
    1 宋雪帆:《请饬严端滨江接济疏》,《水流云在馆奏议》卷上.
    2 宋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5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172页。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7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1页。
    8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1 (明)张煌言:《枞阳谣》,《张苍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43页。
    2 胡克家:《为安徽省被旱筹备粜济疏》,(道光)《鄱阳县志》卷三十一《艺文志》。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
    4 朱孔甫:《安微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5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 徐光泉、徐报生:《襄安米市历史调查概述》,《无为古今》第七期,1984年。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1襄安。
    3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1襄安。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3期。
    1 程小苏:《安庆旧影》,1950年,第148页,藏安徽省图书馆。
    2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安徽省》,【日】东亚同文会,大正八年,第49页。
    3 《各大地市人口职业别及其密度数》,《申报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申报年鉴社,1936年,第B94页。
    4 徐锦文:《我所知道的安庆粮行》,《安庆文史资料》第七辑,1983年,第90-102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2高河埠。
    6 安徽省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资料室。
    7 程小苏:《安庆旧影》(抄本),1950年,第160页,藏安徽省图书馆。
    8 朱庆葆:《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清末民初安庆城市近代化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1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2页。
    2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7合肥。
    3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5页。
    4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8页。
    5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9舒城。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50页。
    7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第4卷第5期。
    8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8巢县及柘皋。
    1 余敦兆:《安徽之经济地理》,《皖声》1934年第1卷第1期。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6页。
    2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1年第1卷第1期。
    3 王济生等:《三河米业》,《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之一》,1985年,第106-110页。
    4 张光业:《安徽垦殖问题》,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第24499页。
    5 法政学社:《中国民事习惯大全》,广益书局,1923年。
    6 王恩荣:《安徽的一部——潜山农民状况》,《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7 何耕复:《解放前太湖县的粮食消费与借贷》,《太湖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第107-109页。
    1 (民国)《南陵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
    2 史文:《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南陵农村》,《南陵县文史资料》第5辑,1986年,第83-87页。
    3 田庚吾:《合肥农民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4 钱孟邻:《安徽宣城经济调查》,《中行月刊》1936年第1期。
    5 娄家棊、刘忠聪、娄传琮:《安徽天长县的南乡》,《新中华杂志》1934年第2卷第17期。
    6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6 页。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36页。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3页。
    3 《清光绪二十五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4 《清光绪三十一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5 《清光绪二十五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6 《清光绪二十九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7 《清光绪十二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8 《清光绪二十二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1 《清光绪二十五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2 《清光绪二十九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民国)《当涂县志》卷二《民政志·实业》。
    4 余敦兆:《安徽之经济地理》,《皖声》1934年第1卷第1期。
    5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1年第1卷第1期。
    6 实业部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81页。
    7 《安徽民政季刊》调查专号,1931年第1卷第1期。
    8 启端:《安徽贵池县的农村写真》,《申报月刊》1935年第4卷第7号。
    9 苏筠:《日趋严重之中国食粮问题》,《申报月刊》1934年第3卷第4号。
    10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1页。
    1 《芜湖米业近况》,《国际贸易导报》1936年第8卷第4号。
    2 《芜湖米业近况》,《国际贸易导报》1936年第8卷第4号。
    3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页。
    4 娄家棊、刘忠聪、娄传琮:《安徽天长县的南乡》,《新中华杂志》1934年第2卷第17期。
    5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5年,第132页。
    6 启端:《安徽贵池县的农村写真》,《申报月刊》1935年第4卷第7号。
    7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5页。
    1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4页。
    2 《各种农民离村之百分比》,《农情报告》1936年第3卷第7号。
    3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5年,第132页。
    1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科:《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52-55页。
    2 (民国)《当涂县志》卷二《民政志·商业》。
    3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4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科:《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当涂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9-21页。
    5 《郎溪县经济调查》;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课《芜乍路沿线经济调查:安徽段》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课,1933年,第6页。
    6 《郎溪农商调查》,《安徽民政月刊》1930年第22期。
    7 旌德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旌德县工商行政管理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立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8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9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10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77页。
    11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12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安徽省》(中文节译抄本),【日】东亚同文会,大正八年,藏安徽省图书馆。
    13 (民国)《全椒县志》卷五《食货志》。
    14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15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四《物产》。
    16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1 无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为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2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3 王逢辛:《农产贬值问题》,《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12号.
    4 境三:《中国民食问题探讨》,《中国民食问题》,上海太平洋书店,1933年。
    5 《芜湖商业之新调查》,《实业周刊》1922年第1期。
    1 (民国)《当涂县志》卷二《民政志·商业》。
    2 《清光绪十二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922-193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4 《清光绪五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5 《清光绪十二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6 《清光绪二十二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7 《清光绪三十二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8 《芜湖商业之新调查》,《实业周刊》1922年第3期。
    9 《芜湖之通用货币及其汇兑计算法》,《银行周报》1917年第2卷第25号。
    10 《芜湖商业之新调查》,《实业周刊》1922年第3期。
    11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续编》(民国二十四年续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十四章 《商业·芜湖》。
    1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续编》(民国二十四年续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十四章《商业·芜湖》。
    2 陈必贶:《芜湖米业之实况与其救济方法》,《东方杂志》1931年第31卷第2期。
    3 境三:《中国民食问题探讨》,《中国民食问题》上海太平洋书店,1933年。
    4 安徽省政府建设厅:《一年米之安徽建设》,安徽省政府建设厅,1933年,第一编第213页。
    5 《皖省令禁遏粜》,《农业周报》1929年第3期。
    6 王维新:《中国稻米供求的现状》,《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第2卷第6期。
    1 《清光绪三十四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2 冯煦:《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第351页。
    3 安徽省政府秘书处:《安徽省概况统计》,安徽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第136-137页。
    4 《皖省近事》,《申报》1921年5月14日。
    5 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3年,第69页。
    6 聂缉椝:《芜湖出口米捐凑抵赔款及学堂等费由》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藏安庆市图书馆。
    7 张鸿藻:《芜湖米市一瞥》,《钱业月报》1932年12卷第1号。
    8 《建设芜湖之初步整个计划》,《安徽建设季刊》1933年第1卷第1期。
    9 冯煦:《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第63页。
    1 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书局,1923年,第103页。
    2 冯煦:《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第854页。
    3 《铁路米捐碍难停免》,《申报》1909年2月3日。
    1 《皖路公司报部情形》,《东方杂志》1909年第6卷第6期。
    2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05页。
    3 张光业:《安徽垦殖问题》,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第24515-24516页。
    4 《芜米开捐》,《江南商务报》第十五期,1900年。
    5 李鸿章:《寄皖抚王灼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二十二。
    6 王之春:《皖抚王来电》(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二十二。
    7 芜湖市文化局:《芜湖米市简述》,《芜湖古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8 (民国)《全椒县志》卷五《食货志》。
    9 孔祥梁:《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安徽》,政协安徽省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文史集萃丛书之二·军阀祸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4页。
    1 《皖省近事》,《申报》1921年5月14日。
    2 芜湖米市调查研究组:《芜湖米市——旧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4、5合期。
    3 《令奉军省两署准办米商公债按规定日开征以资接济由》,《安徽实业杂志》1926年第9期。
    4 芜湖市文化局:《芜湖米市简述》,《芜湖古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5 郭家权:《王亚樵与安徽米捐风潮》,《王亚樵·合肥文史资料第三辑》,1986年,第104-110页。
    1 前文已有专论芜湖米市的部分,故本文在论述时,有关芜湖的部分多有省略。
    2 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84页。
    3 【美】施坚雅著,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243页。
    1 (光绪)《毫州志》卷二《舆地志·坊保》。
    2 李修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第343-344页。
    3 (嘉靖)《寿州志》卷一《形胜》。
    4 (同治)《霍邱县志》卷之二《营建志四·市镇》。
    5 (光绪)《重修五河县志》卷三《疆域志·市集》。
    6 (同治)《萧县志》卷四《疆域志·集镇》。
    7 (光绪)《风阳县志》卷三《舆地志·市集》。
    8 (光绪)《霍山县志》卷之三《建置志·市镇》。
    1 (嘉庆)《无为州志》卷三《舆地志·乡图》、《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三《疆里志·乡镇》。
    2 (光绪)《续修舒城县志》卷之七《舆地志·城池》。
    3 (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二《舆地志·乡都》。
    4 (民国)《南陵县志》卷三《舆地志·市镇》。
    5 含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含山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第39-41页。
    1 (民国)《太湖县志》卷五《舆地志五·市镇》。
    2 胡伯春:《徐桥镇的变迁》,《太湖文史资料》第五辑,1989年,第137-145页。
    3 葛子愉等:《白渡桥的变迁》,《和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第162-165页。
    4 芜湖市文化局:《芜湖古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5 胡伯春:《徐桥镇的变迁》,《太湖文史资料》第五辑,1989年,第137-145页。
    6 程忠明:《古往今来话乌沙》,《贵池文史资料》第四辑,1994年,第38-46页。
    7 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县工商概况》,《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3卷第3号。
    8 (民国)《怀宁县志》卷三《乡区》。
    1 陈东明:《安徽百家小集镇》,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2 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宁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第502页。
    3 桐城县商业局:《桐城商业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4 (民国)《潜山县志》卷二《舆地志·市镇》。
    5 汪亚英:《黄泥镇变迁》,《潜山文史资料》第三辑,1993年,第270-273页。
    6 灌叟:《白波桥的“八大家”和“三泰”》,《和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第60-69页。
    7 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宣城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336页。
    8 (嘉庆)《合肥县志》卷三《疆域志·关口》。
    9 (嘉庆)《合肥县志》卷首《序》。
    10 颜德恺口述,北斗整理:《解放前三河行店概况》,《古镇三河·肥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第101-105页。
    11 芜湖市文化局:《芜湖古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12 铜陵县粮油食品局:《铜陵县粮食史料》(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1 (民国)《潜山县志》卷二《舆地志·市镇》。
    2 (光绪)《广德州志》卷十一《市镇》。
    3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六《城镇略述》。
    4 (民国)《怀宁县志》卷三《乡区》。
    5 吴程:《和县明珠乌江镇》,《和县文史资料》第四辑,1992年,第137-142页。
    6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
    7 (民国)《桐城续修县志》卷一《舆地志·乡镇》。
    8 王逢辛:《农产贬值问题》,《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2号。
    9 (民国)《怀宁县志》卷三《乡区》。
    10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四《城镇略述》。
    11 和琼:《雍家镇一品玉带糕趣闻》,《和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第84-85页。
    1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48页。
    13 徐光泉、徐报生:《襄安米市历史调查概述》,《无为古今》第七期,1984年。
    1 (民国)《芜湖县志》卷五《地理志·市镇》。
    2 亚英:《黄泥镇变迁》,《潜山文史资料》第三辑,1993年,第270-273页。
    3 程忠明:《古往今来话乌沙》,《贵池文史资料》第四辑,1994年,第38-46页。
    4 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宣城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336页。
    5 鲍明德:《弋江古镇话春秋》,《南陵文史资料》第十二辑,1992年,第46-51页。
    6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4页。
    7 灌叟:《白渡桥的“八大家”和“三泰”》,《和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第60-69页。
    8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 含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含山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第38页。
    2 (肥东)县方志办:《店埠镇古今》,《肥东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第7-10页。
    3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5年,第130页。
    1 桐城县粮油食品局:《桐城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2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31页。
    3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第172页。
    4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5 《含山县粮油志》编写组:《含山县粮油志》(内部资料),1985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6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第210页。
    7 (民国)《芜湖县志》卷三《地理志·市镇》。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6年,第13页。
    2 颜德恺:《解放前三河行店概况》,《古镇三河·三河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第101-105页。
    3 王锡鼎:《宣城商会组织和市场概况》,《宣州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第100-104页。
    4 徐光泉、徐报生:《襄安米市历史调查概述》,《无为古今》第七期,1984年。
    5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六《城镇略述》。
    6 《无城镇的历史建设》,无为论坛http://bbs.wuwei.com.cn/viewthread.php?tid=3368.
    7 李林:《民国初期南陵城工商业简况及习俗摭拾》,《南陵县文史资料》第七辑,1988年,第84—90页。
    8 全椒县粮食局:《全椒粮食史料(1911年—1981年)》(初稿),1984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9 《芜湖商业之一斑》,《安徽实业杂志》1922年第13期。
    10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1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10三河。
    2 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1 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近代史资料》总4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8-181
    页;《近代史资料》总5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77-121页。
    1 《安徽南陵县商人罢市乡民聚众滋扰旋即解散》,《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3期。
    1 《中国时事汇录》,《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6期。
    2 《中国时事汇录》,《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6期。
    3 (清)刘开兆:《消夏杂诗》注,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35页。
    4 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5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5年,第64页。
    1 文史办公室:《南陵的会馆》,《南陵文史资料》第五辑,1986年,第94-106页。
    2 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3 朱孔甫:《安徽米业调查》《社会经济月报》1937年第4卷第5期。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5 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6 李林:《民国初期南陵城工商业简况及习俗摭拾》,《南陵县文史资料》第七辑,1988年,第84—90页。
    7 文史办公室:《南陵的会馆》,《南陵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986年,第94-106页。
    8 唐力行:《中国传统社会群体研究之三——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人》,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上),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39-568页。
    1 《安徽南陵县商人罢市乡民聚众滋扰旋即解散》,《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3期。
    2 (清)刘开兆:《消夏杂诗》,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35页。
    3 (清)程用杰:《南陵县水灾新乐府并序》,(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志》。
    1 《安徽南陵县商人罢市乡民聚众滋扰旋即解散》,《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3期。
    2 (民国)《南陵县志》卷二十一《选举志》。
    3 (民国)《南陵县志》卷二十四《选举志》。
    4 (民国)《南陵县志》卷二十《选举志》。
    1 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1页。
    2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
    3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6页。
    1 《论饥民抢米之可虑宜设法推广平粜》,《申报》1898年8月11日。
    2 (清)刘光第:《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页。
    3 《两江两湖江苏浙江安徽各省督抚购米平粜》,《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4期。
    4 《两江两湖江苏浙江安徽各省督抚购米平粜》,《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4期。
    1 (民国)《南陵县志》卷十五《食货志·积贮》。
    2 (清)程用杰:《南陵县水灾新乐府并序》,(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志》。
    3 (民国)《南陵县志》卷十四《食货志·恤政》。
    4 (民国)《南陵县志》卷三十三《人物志·助赈》。
    5 (清)程用杰:《南陵县水灾新乐府并序》,(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志》。
    6 (清)程用杰:《南陵县水灾新乐府并序》,(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二《艺文志》。
    1 【日】山口昇著,赵金钰译:《中国的形势及秘密结社》,《近代史资料》总第7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20-272页。
    2 沧江:《米禁危言》,《国风报》第一年(1910年)第十二号。
    3 《中国时事汇录》,《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6期。
    4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第二节·4南陵。
    5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4页。
    1 吴柏均:《中国近代粮食进口贸易与国内粮食经济》(下),《粮食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
    1 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出版社,1943年,第69页。
    2 《清光绪十二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3 《清光绪二十二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4 《清光绪五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1 张鸿藻:《芜湖米市一瞥》,《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号。
    2 (民国)《怀宁县志》卷四《会馆》。
    3 (民国)《芜湖县志》卷十三《建置志·会馆》。
    4 朱海波:《芜湖米市新探——基于市场学角度的历史考察》,苏州大学2009屇硕士毕业论文,第83页。
    5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7页。
    6 汪明译:《海关十年报告(1880—1891年)》,王鹤鸣《芜湖海关》,黄山书社,1994年,第127页。
    7 吴柏均:《中国近代粮食进口贸易与国内粮食经济》(下),《粮食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
    8 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1 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4页。
    2 乔启明、蒋杰:《中国人口与食粮问题》,中华书局,1936年,第116页。
    3 《复兴江西产业与运销合作》,《经济旬刊》1934年第17期。
    4 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5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85页。
    6 林熙春:《粮食问题严重化中米粮成本加重过程之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第2卷第4期。
    7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第6页。
    8 吴正:《农村问题》,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教务组,1935年,第240-241页。
    9 陈必贶:《芜湖米业之实况与其救济方法》,《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2期。
    1 沈本礼:《“安徽六二运动”史料选编》,安庆市党史资料征集办,1988年,第16页。
    2 秦孝仪:《抗战建国史料·粮政方面》(四),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第113辑,1987年,第45页。
    3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84-85页。
    4 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年第12号。
    5 孙晓村:《中国农产商品化的性质及其前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土地问题和商业高利贷》,1937
    年,第207页;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34页。
    6 《论中国饥荒与运输之关系》,《钱业月报》1922年第2卷第7号。
    7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84页。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48页。
    2 秦孝仪:《抗战建国史料·粮政方面》(四),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第113辑,1987年,第45页。
    3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85页。
    4 《中国之米需给状况》,《钱业月报》1923年第3卷第1
    5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安徽省》(节译本),大正八年,藏安徽省图书馆。
    6 (民国)《无为县小志》第四《物产》。
    7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安徽省》(节译本),大正八年,藏安徽省图书馆。
    1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16页。
    2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第84页。
    3 秦孝仪:《抗战建国史料·粮政方面》(四),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第113辑,1987年,第45页。
    4 《各方请求重征洋米进口税》,《经济句刊》1933年第10-11期合刊。
    5 伊:《振兴芜湖米粮营业的管见》,《民众》1933年第4卷第5、6期合刊。
    6 宇苍:《粤请充征洋米入口税》,《钱业日报》1937年第17卷第1号。
    1 褚汇宗:《从洋米免税输粤说到粮食统制》,《钱业月报》1937年第17卷第7号。
    2 《华南米业公司成立》,《钱业月报》1937年第17卷第5号。
    3 《安庆通讯》,《时事新报》1937年5月6日。
    4 《芜湖通信》,天津《大公报》1937年5月日。
    5 陈必贶:《芜湖米业之实况与期救济方法》,《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2号。
    1 吴正:《农村问题》,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教务组,1935年,第240-243页。
    2 《粮食运销局之进展》,《经济句刊》1934年第3卷第5期。
    3 《粮食运销局之进展》,《经济句刊》1934年第3卷第5期。
    1 秦孝仪:《抗战建国史料·粮政方面》(四),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第113辑,1987年,第45、46页。
    (宋)罗愿:《新安志》,光绪十四年重刊本
    (清)于龙成等修:(康熙)《江南通志》,日本东京大学藏近卫本
    (清)周溶修,汪韵珊纂:(同治)《祁门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谢永泰修,程鸿诏等纂:(同治)《黟县三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蓝学鉴修,吴国对纂:(康熙)《全椒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张楷纂修:(康熙)《安庆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胡必选原本,王凝命增修:(康熙)《桐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赵灿修,唐庭伯等纂:(康熙)《含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卫廷璞纂修:(雍正)《建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朱肇基修,陆纶纂(乾隆)《太平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朱成阿等修,史应贵等纂:(乾隆)《铜陵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张士范纂修:(乾隆)《池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吕子珏修,詹锡龄纂:(道光)《黟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曹德赞原本,张星焕增修:(道光)《繁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阮文荣修,赵懋曜等纂:(道光)《泾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舒梦龄等修:(道光)《巢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马步蟾纂修:(道光)《徽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道光)《休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金鼎寿纂:《桐城续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吴克俊修,程寿保纂:《黟县四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刘廷槐编,欧阳泉纂:《来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李英等纂:《太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吴甸华、俞正燮纂:《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李德淦等修,洪亮吉等纂:《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何国祐纂:《霍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董汝成编:《石埭县采访录》,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姚子庄等纂:《石埭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邬正阶等纂:《宿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李应泰等纂:《宣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陈炳德等纂:《旌德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李蔚等修纂:《六安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何绍基等纂:《重修安徽通志》,光绪四年刻本
    (清)钱(?)修、俞燮奎等纂:《庐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黄云等编修:《续修庐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穆彩阿等纂:《嘉庆重修一统志》,涵芬楼景印清史馆藏进呈写本
    (清)曹梦鹤等修,孔传薪等纂:(嘉庆)《太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吴篪修、李兆洛纂:(嘉庆)《东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左辅纂修:(嘉庆)《合肥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张祥云修、孙星衍等纂:(嘉庆)《庐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张赞巽等修、周学铭等纂:(嘉庆)《建德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熊载陞等修,孔继序纂:(嘉庆)《舒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吴浩修等纂;(嘉庆)《无为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张宗泰纂修:(嘉庆)《备修天长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鲁铨等修,洪亮吉等纂:(嘉庆)《宁国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陆延龄修,桂迓横等纂:(光绪)《贵池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华椿等修,周赞纂:(光绪)《青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朱大绅修,高照纂:(光绪)《直隶和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倪望重纂:(光绪)《祁门县志补》,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熊祖诒纂修:(光绪)《滁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胡有诚修,丁宝书等纂:(光绪)《广德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秦达章修,何国佑、程秉祺纂:(光绪)《霍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江希曾:《旌川杂志》,安徽省图书馆臧抄本
    (清)李应珏:《皖志便览》,光绪二十四年干U本
    (清)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赵尔巽等编:《清史稿》,百衲本
    石国柱等修,许承尧纂:(民国)《歙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余密谊等修,鲍实等纂;(民国)《芜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钱文选辑:《广德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高寿恒修,李英纂:(民国)《太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俞庆澜、刘昂修,张灿奎等纂:(民国)《宿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王式典修,李丙麢纂:(民国)《宁国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朱之英修,舒景蘅等纂(民国)《怀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鲁式谷等编:(民国)《当涂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民国)《无为县小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安徽省》,【日】东亚同文会,大正六年
    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书局,1923年
    吴承洛:《今世中国实业通志》,商务印书馆,1929年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
    郁官城:《天长县风土志》,1934年,天长县地方志编纂魏委员会办公室翻印
    杭海:《滁县乡土志》,滁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翻印
    郎擎霄:《中国民食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
    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纪念刊),1948年
    周始:《皖志述略》,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
    芜湖市文化局:《芜湖古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黄山书社:《安徽风物志》,黄山书社,1985年
    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
    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黄山书社,1986年
    太湖县粮油食品局:《太湖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6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郁长荣、王璋:《中国古代粮食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
    绩溪县粮油食品局:《绩溪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天长县粮油食品局:《天长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徽州地区商业局:《徽州商业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怀宁县粮油食品局:《怀宁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望江县粮油食品局修志办:《望江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7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桐城县粮油食品局:《桐城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含山县粮油志》编写组:《含山县粮油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潜山县粮油食品局:《潜山县粮食志》(内部资料),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合肥市粮油食品局史志办:《合肥市志·贸易卷·粮食篇》(初稿),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江建英:《舒城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8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当涂县粮油食品局:《当涂县粮食志》(内部发行),1989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程必定:《安徽近代经济史》,黄山书社,1989年
    翁飞等:《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粮食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朱世良等:《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
    刘祝君:《南陵县粮食志》,黄山书社,1993年
    无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为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贵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池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
    郭蕴静:《清代商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含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含山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
    许宗仁:《中国近代粮食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
    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
    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宣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
    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
    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97年
    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绩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J998年
    方行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郭万清、朱玉龙:《皖江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
    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档案出版社,1984-198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安徽省各属粮价表》(光绪二十五年至光绪三十年),原件藏安庆市图书馆《清实录》
    历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抄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
    (清)王延熙、王树敏辑:《皇朝道咸同光奏议》
    (清)求自强斋主人:《皇朝经济文编》
    (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
    (清)黄光第:《祁米案牍》,光绪刻本,藏安徽大学图书馆
    (清)汪麟:《歙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光绪术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名档案资料汇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37)》,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
    张肖梅:《四川经济参考资料》,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
    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中国科学院,1951年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李文治:《中国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章有义:《中国农业史资料》第二、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1977年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1979年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中华书局,1982年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邹义开:《安徽大事记资料》,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
    全椒县粮食局:《全椒粮食史料(1911年—1981年)》(初稿),1984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曾兆祥:《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二辑,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1984年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1949-198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
    秦孝仪:《抗战建国史料·粮政方面》(一至四),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
    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第110-113辑,1987年
    沈本礼:《“安徽六二运动”史料选编》,安庆市党史资料征集办,1988年
    芜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芜湖县志资料选编》第二辑(内部资料),1989年,藏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图书室
    陈振汉、熊正文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顺治—嘉庆朝),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
    冯煦:《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
    《晨报》、《大公报》、《国风报》、《华商报》、《申报》、《时务报》、《益闻录》、《安徽白话报》、《安徽实业杂志》、《安徽建设公报》、《安徽建设季刊》、《安徽农业》、《安徽农民》、《安徽建设月刊》、《安徽民政季刊》、《安徽俗话报》、《安大农学会报》、《东方杂志》、《工商半月刊》、《国际贸易导报》、《国闻周报》、《古黟》、《汉口商业月刊》、《建设》、《江南商务报》、《交通杂志》、《经济旬刊》、《民众》、《农村通讯》、《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农情报告》、《农商公报》、《农声》、《农学报》、《农友》、《钱业月报》、《社会经济月报》、《申报月刊》、《时事新报》、《时事月报》、《铁道半月刊》、《统计月报》、《万国公报》、《皖声》、《无为古今》、《新中华杂志》、《中国经济》、《银行周报》、《中国建设》、《中国农村》、《中国经济》、《中国实业》、《中行月刊》、《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总商会月报》
    邢必信等:《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社会调查所,1932年《申报年鉴》(民22、23、24、25年)
    安徽省统计年鉴编纂委员会:《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编纂委员会,1935年
    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4),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续编》(民国二十四年续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
    《安徽省二十八年度统计年鉴》,1940年
    《近代史资料》、《安徽文史资料选辑》、《安徽文史集萃丛书》、《安庆文史资料》、《蚌埠文史资料选辑》、《当涂县文史资料》、《肥东文史资料》、《肥西文史资料》、《贵池文史资料》、《广德文史资料》、《合肥文史资料》、《和县文史资料》、《旌德文史资料》、《南陵县文史资料》、《潜山文史资料》、《青阳文史资料》、《太湖文史资料》、《芜湖文史资料》、《宣州文史资料》
    安徽省政府建设厅:《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安徽省政府建设厅,1922年
    安徽省政府建设厅:《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繁表》,安徽省政府建设厅,1922年
    法政学社:《中国民事习惯大全》,广益书局,1923年
    卜凯著,徐澄译:《芜湖一百零二农家之社会的及经济的调查》,金陵大学农业系,1928年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京粤线安徽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1930年
    金陵大学农业院农业经济系:《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南京技术合作委员会给养组:《南京市之食粮与燃料》,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南京技术合作委员会给养组,1932年
    安徽省秘书:《安徽省概况统计》,安徽省秘书处,1933年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课:《芜乍路沿线经济调查·安徽段》,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课,1933年
    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米谷统计》,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1934年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最近三十四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统计1900-1933》,商务印书馆,1935年
    林熙春、孙晓村:《芜湖米市调查》,国民经济调查所,1935年
    孙晓村、林熙春:《江西粮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
    孙晓村等:《浙江粮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
    夏忠群:《安徽省食粮运销调查报告》(油印本),1935年
    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安徽省芜屯公路沿线经济概况》,安徽省芜屯路沿线物品流动展览会筹备会,1935年
    陈如乾:《江西之米》,国民经济研究所,1935年
    姚庆三、昂觉民:《上海米市调查》,国民经济调查所,1935年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歙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休宁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芜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泾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6年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宁国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6年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廿四年辑),正中书局,1936年
    《安徽省地方概况报告》,国民经济研究所,1936年
    安徽省建设厅:《安徽农林建设概况》,安徽省建设厅,1936年
    张人价:《湖南之谷米》,湖南省经济调查所,1936年
    吴正:《皖中稻米产销之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
    安徽省建设厅:《最近安徽之农村救济与调查》,安徽省建设厅,1936年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中国经济志·安徽省寿县、霍邱、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六县合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7年
    交通部邮政总局:《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商务印书馆,1937年
    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天津粮食业概况》,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1937年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及统计资料》,金陵大学等,1937年
    顾翊群:《广州之米业》,广东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38年
    江西省政府建设厅:《江西省谷米概况》,江西省政府建设厅,1938年
    巫宝三、张之毅:《福建省粮食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38年
    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广西粮食调查》,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1938年
    张培刚:《浙江省粮食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39年
    朱代杰、季天佑:《福建经济概况》,福建省政府建设厅,1947年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农村调查》(内部资料),1952年
    (明)杨循吉:《庐阳客记》
    (明)张煌言:《张苍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王庆云:《石渠余记》
    (清)裴宗锡:《抚皖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清)李彦章:《江南催课稻编》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清)宋雪帆:《水流云在馆奏议》
    (清)沈葆桢:《沈文肃公政书》
    (清)李鸿章:《李鸿章全集》
    (清)唐训芳:《唐中丞遗集》
    (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87年
    (清)冯桂芬:《显志堂稿》
    (清)刘汝骥:《陶甓公牍》
    (清)姚锡光:《吏皖存稿》
    于鑛:《食粮问题》,中华书局,1921年
    《国际条约大全》(民国十四年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25年
    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1925年
    胡步洲:《绩溪乡土地理》(油印本),1926年
    李麦麦:《中国经济—其发展其现状及其危机》,沪滨书局,1929年
    林光傲、陈捷:《中国度量衡》,商务印书馆,1930年
    胡去非:《安徽省一瞥》,商务印书馆,1931年
    陆精治:《中国民食论》,启智书局,1931年
    张心一:《中国粮食问题》,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1932年
    萧纯锦:《江西之米麦问题》,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1933年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3年
    安徽省政府建设厅:《一年来之安徽建设》,安徽省政府建设厅,1933年
    《中国民食问题》,上海太平洋书店,1933年
    巫宝三:《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其地位趋势及变迁之原因》,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
    【日】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研究》,大东书局,1934年
    刘志超:《湖南之海关贸易》,湖南经济调查所,1934年
    许璇:《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
    广东粮食调节委员会:《广东粮食问题》,广东粮食调节委员会,1930年
    安徽省政府民政厅:《安徽民政工作纪要》,安徽省政府民政厅,1936年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年
    吴正:《农村问题》,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教务组,1935年
    汗血月刊社:《粮食问题研究》,汗血书店,1936年
    徐颂周:《非常时期之粮食》,中华书局,1937年
    朱西周:《米》,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1937年
    卜凯著、张履祥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7年
    乔启明、蒋杰:《中国人口与食粮问题》,中华书局,1937年
    张樑任:《四川粮食问题》,1941年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安徽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安徽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1941年
    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2年
    陈明璋:《福建粮食问题》,福建省研究院编译出版室,1943年
    张一凡:《米业须知》,中华书局,1948年
    程小苏:《安庆旧影》(抄本),1950年,藏安徽省图书馆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全汉界:《中国经济史论丛》,新亚研究所,1972年
    Han-sheng Chuan and Richard A. Kraus. 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 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安徽农业地理》,安徽科技出版社,1980年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史室:《清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0年
    【日】渡部忠世著,尹绍亭等译:《稻米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美】德怀特·希尔德·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美】罗兹·墨菲,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安徽省档案馆:《安徽概览》(内部发行),1986年
    张德生:《安徽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6年
    徐正元等:《芜湖米市述略》,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
    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吴硕,李思恒:《粮食经济学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
    全国粮食经济学会:《粮食流通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
    杨展:《粮食经济地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
    焦贵玺等:《粮食流通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t年
    梁协成、赖家元:《粮食经济活动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安华、黄明晴等:《粮食市场营销的基本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蒋建平:《清代前期米谷贸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春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东明:《安徽百家小集镇》,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张南等:《简明安徽通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赵冈等:《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正元:《中国近代四大米市考》,黄山书社,1996年
    肖春阳:《粮食市场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洪涛:《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联动效应理论——兼论我国世纪之交的粮食发展战略》,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周绍泉、赵华富:《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张秉伦、方兆本:《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8年
    【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1998年
    韩喜玲、邹凤羽:《粮食经济与政策》,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
    高王凌:《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海洋出版社,1999年
    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8)》,三联书店,2000年
    【美】施坚雅,叶光庭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语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朱庆葆:《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清术民初安庆城市近代化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修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海英:《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周忍伟:《举步维艰——皖江城市近代化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洪民荣:《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尤金·N·安德森著,马孆、刘东译:《中国食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邓亦武:《粮食宏观调控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裴安平、熊建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