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观两会”看微博问政下的媒体应对之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微博客(MicroBlog)在中国快速普及,“微博问政”方兴未艾。这在无形中考验着传统媒体,如何理性认识,合理应对?本文即以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以“围观两会”为观察样本,收集2010年-2012年两会报道中的微博元素,梳理中国社会微博问政的基本情况;第二,结合调研数据,着重分析微博问政对传媒业发展的影响,即扩展消息来源、创新报道方式、改变报道文体、增强参与感等;第三,归纳微博问政的优势和不足,并由此微博问政下的中国传媒应对之道给出6点建议。这些对策对中国传媒在新媒体时代的出路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in China is so fast and widespread. Microblog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task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release but also graduall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ertain areas, such as reflecting social conditions and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which help to bring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Microblog asking politics.
     Micro-blog asking politics is so popular that it has put traditional media to the test invisibly. This thesis t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log asking politics and traditional media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further develops its discussion in three aspects:One, taking "NPC and CPPCC Onlookers" as observation sample, collect Micro-blog elements of NPC and CPPCC reports from 2010 to 2012, and sort out the base situation of Micro-blog asking politics in Chinese society; Two,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data,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icro-blog asking politics on media industry development.; Three, sum up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icro-blog asking politics, 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of the ways for Chinese media to deal wit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icro-blog asking politics. These countermeasures will hold grea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way of Chinese media in new media era.
引文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www.cnnic.net.cn,2012年1月16日。
    2王晨,《推动微博客服务社会》,《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8日。
    3张欢,《2010年度人物——微博客》,《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2月,P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www.cnnic.net.cn,2012年1月16日。
    5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1年6月,P34。
    6杨定都、程义峰、余里,《“围脖”问政现身中国政治舞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27/content 12885536.htm),2010年1月27日。
    7 Fjnyxy(创建者),《微博问政》,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761.htm),2010年3月。
    8罗文浩(创建者),《微博问政》,维基百科-互动百科(www.hudong.com/wiki/微博问政),2010年3月。
    9教育部、国家语委,《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年5月。
    10陈力丹、曹文星,《微博问政的优势及其有效开展的途径》,《人民论坛》,2011年34期。
    11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http://www.chinaegov.org/,2012年2月8日。
    12广东省公安厅公共关系处,《探索中的公安微博“广东模式”》,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739234.html),2011年12月28日。
    13马文博,《微博问政分析》,《青年记者》,2012年05期。
    14刘鹏飞、周培源,《2011年网络舆情趋势与社会舆论格局》,《新闻记者》,2012年1月,P3.。
    15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 http://www.chinaegov.org/,2012年2月8日。
    16伍皓,《公务人员如何借“网”问政》,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735941.html),2011年12月28吕。
    17蔡奇,蔡奇的微博,http://t.qq.com/tabtoo,2011年4月19日。
    18刘鹏飞、周培源,((2011年网络舆情趋势与社会舆论格局》,《新闻记者》,2012年1月,P3。
    19喻国明,《微博是个好东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12期。
    20明,《微博是个好东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12期。
    21沈阳、芦何秋等,《微博发展与中国社会》, http://wenku.baidu.com/view/0df2c832b90d6c85ec3ac6e2.html,2011年9月。
    22杨晓燕,《新媒体的介入对传统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新闻实践》,2011年5月。
    23周红,《2010什么最热?微博!》,山西晚报,2010年12月21日。
    24李妍、苏琳,《两会微博秀》,《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11期。
    25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2012全国两会舆情蓝皮书》,2012年03月02日,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mediafile/201203/03/P201203032154401582329058.pdf)。
    26沈阳,《2011年2季度网络舆情和微博问政报告》,2011年,武汉大学。
    27杨芳秀,《<新京报>的“网事”》,《新闻战线》,2011年第09期。
    28陈相乐,《两会舆情勾勒社会热点》,《华夏时报》,2012年03月17日。
    29张勤,《2012地方两会报道及传播新亮点》,《中国记者》,2012年3月。
    30韦路,《微博报两会,何去何从》,《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下,P21。
    31怡梦,《微博时代,媒体如何应对?》,《中国艺术报》,2011年08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8-12/3253263.shtml).
    32段钢,《微博时代:报纸“变”与“不变”》,《中国记者》,2010年第04期。
    33曹磊,《微博传播的正向与偏向》,《青年记者》,2011年9月上,P44。
    34李妍、苏琳,《两会微博秀》,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03月20日。
    35怡梦,《微博时代,媒体如何应对?》,《中国艺术报》,2011年08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8-12/3253263.shtml)。
    36侯宏虹,《颠覆与重建——博客主流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P187.
    37刘鹏飞、周培源,《2011年网络舆情趋势与社会舆论格局》,《新闻记者》,2012年1月,P3。
    38叶丹,《微博问政,你满意吗?》,《南方日报》,2011年11月17日B3版。
    39张志安,《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1年06期。
    40叶丹,《你对政府网站满意么?你认为还有哪些不足?》,《南方日报》,2011年11月03日,http://media.nfdaily.cn/content/2011-11/03/content 32558059.htm。
    41刘璟,《“微博问政”:昙花一现,还是民主参与的契机?》,《社会科学报》,(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ode197/node210/userobject 1 ai3651.html)
    42曹磊,《微博传播的正向与偏向》,《青年记者》,2011年9月上,P44。
    43奕嘉、万小广、孔博,《微博问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专家吁建舆情评判机制》,新华网,2010年12月16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2-16/2727785.shtml)
    44菲利普·迈耶著,张卫平译,《正在消失的报纸》,新华出版社,2007年9月,P3.
    45王晨,《积极开展微博舆论引导通过微博问政于民》,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8日。
    46菲利浦·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新华出版社。
    47喻国明,《微博是个好东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12期
    48菲利普·迈耶著,张卫平译,《正在消失的报纸》,新华出版社,2007年9月,P40。
    49苏兴秋,《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
    50陈相乐,《两会舆情勾勒社会热点》,华夏时报,2012年03月17日。
    [1]蔡奇,《玻璃房》,红旗出版社,2011年。
    [2](美)菲利普·迈耶著,张卫平译,《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新华出版社,2007年9月。
    [3]侯宏虹,《颠覆与重建博客主流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
    [4]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苏兴秋,《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
    [6]程洁,《新数字媒介论稿》,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4月。
    [7]教育部、国家语委,《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年5月。
    [1]陈力丹、曹文星,《微博问政的优势及其有效开展的途径》,《人民论坛》,2011年34期。
    [2]张志安,《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1年06期。
    [3]马文博,《微博问政分析》,《青年记者》,2012年05期。
    [4]杨晓燕,《新媒体的介入对传统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新闻实践》,2011年5月,P61。
    [5]王文,《传统媒体不应成为“微博控”》,《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下,P3。
    [6]董彩兰,《在变与不变中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强者》,《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P11。
    [7]《微博传播的正向与偏向》,《青年记者》,2011年9月上,P44。
    [8]丁曦林,《微博江湖,我们怎样应对》,《新闻记者》,2011年10月,P21。
    [9]张立伟,《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上,P9。
    [10]韦路,《微博报两会,何去何从》,《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下,P21。
    [11]徐俏俏、吴小杏,《微博:围观效应下的非典型公民媒体》,《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下,P71。
    [12]张立伟,《媒介融合的报业反思》,《新闻记者》,2012年3月,P54。
    [13]刘鹏飞,《2011年网络舆情趋势与社会舆论格局》,《新闻记者》,2012年1月,P3。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www.cnnic.net.cn,2012年1月16日。
    [2]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http://www.chinaegov.org/,2012年2月8日。
    [3]沈阳,《2011年2季度网络舆情和微博问政报告》,2011年,武汉大学,来自武大沈阳微博。
    [4]刘璟,《“微博问政”:昙花一现,还是民主参与的契机?》,《社会科学报》,(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ode197/node210/userobjectlai36 51.html)
    [4]广东省公安厅公共关系处,《探索中的公安微博“广东模式”》,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739234.html),2011年12月28日。
    [5]怡梦,《微博时代,媒体如何应对?》,《中国艺术报》,2011年08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8-12/3253263.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