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现代稿酬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也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经济的制约。随着稿酬制度的建立,作家和经济的关系就主要体现在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来获取稿酬,从而得到自己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有充足的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创作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文学作品。
     鲁迅作为“五四”以来的文化伟人,历来被人们视为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比较关注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至于他在经济方面所表现出的思想、心态和行为等则长期受到研究者的忽视。鲁迅研究早已是首屈一指的显学和官学,然而,关于鲁迅在稿酬制度下形成的经济观,关于鲁迅本人为经济权所作的“韧性的战斗”,关于鲁迅的经济生活背景的考据和分析,长期以来除了陈明远的专著《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中谈到一部分,还没有学者来进行更加专业全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有一点突破,从经济的角度来更全面的解读鲁迅。
     众所周知,作为文人的鲁迅,尤其是后期专门靠写作维生的时期,稿酬对鲁迅的生活与创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然而鲁迅的文学创作和稿酬制度是紧密相联的。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文学创作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天分与才华,也奠定了他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基础。但是他的文学创作是要有经济基础的保障的,鲁迅由最初的学习医学转向文学道路,是由于当时稿酬制度的确立使得职业作家的出现成为可能。在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随着鲁迅文学创作的发展,他的名气的日渐增长,稿酬收入不断的增加,在日常生活的支出上也就更加的随意,方便,这对他的创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他人格的健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厚的稿酬使鲁迅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还拿出一部分钱来扶持、培育青年作家,对他们的成长倾注大量的心血,对中国现代青年作家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稿酬制对鲁迅文学道路的选择、鲁迅的日常生活、鲁迅的创作以及鲁迅的品格这几个方面的影响来阐述稿酬在鲁迅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更加清楚的认识鲁迅。
Marx said:“The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Economy has been at the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people's social life.But of a literature as overtop structures also inevitably needs to receive the economic basis the influence.Especially in the society, the economy i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now in the social life, anybody is impossible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economical the restriction.Along with the modern remuneration system's establishment, the writer and the economical relations mainly manifest in gaining the payment for published piece with their own literary works, thus to obtain the material necessary for their own means of subsistence.Under the sufficient income premise, creates quantity to be more, the quality higher literary works.
     Since Lu Xun has taken“5·4”the cultural extraordinary personality, always regards as by the people the revolutionary, the thinker, the writer. As for him the thought which and the point of view, the behavior displays in the economic aspect and so on for a long time receives researcher's neglect.Lu Xun studies the famous doctrine which and the official study also already is second to none, however, about Lu Xun the economical view which forms under the modern remuneration system, about Lu Xun "the tough fight which" does for the economic rights, about Lu Xun economic life background's textual criticism and the analysis, since long "Cultural worker's Economic life" talks about a part except the Chen Mingyuan monograph, but also does not have the expert to conduct more specialize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is article attempts in this aspect to have a breakthrough, explains Lu Xun from the economical angle.
     It is well known, takes the writer Lu Xun, particularly later period specially depends on the time which the writing maintains livelihood, the payment for published piece to Lu Xun's life and the creation has the very close relation. Mr. Lu Xun's literary production has the very lofty status in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however Lu Xun's literature creates and the payment for published piece system have a close relations. As a great writer, the thinker and revolutionary, Lu Xun, his literary productions had demonstrated fully he takes a writer's talent and the talent also established him to take the great writer, the thinker and revolutionary's foundation.But his literary productions must have the economic basis safeguard, Lu Xun changes the literature path by the initial study medicine, this is because at that time the modern remuneration system makes the emergence of professional writers.On the path of luxun's literary production,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uxun's literary creation,his fame rising, Lu Xun's income of payment for published piece unceasing increase, in daily life disbursement also even more optional, convenient, this has had the very big promoter action to his creation and the life, perfect also has the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to his personality.The rich payment for published piece causes Lu Xun to meet oneself need, but also puts out one part of money to support the cultivation young writer, pours into the massive painstaking care to their growth, to Chinese modern young writer's growth has very important promotion effect. This paper elabor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remuneration mainly from Luxun's literature path's choice, the daily lift, Luxun's creation as well as his moral character. Thus causes us to come from the economical angle to know Lu Xun clearly.
引文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Z],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第447页。
    ①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A](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1页。
    ②沈从文:《对于这新刊诞生的颂辞》[A],见《沈从文文集》(12)[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Z],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页
    ②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页。
    ①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269页。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③鲁深:《晚清以来文学期刊目录简编》,见《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②郭沫若《沫若文集》(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③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①《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164页。
    ②《一八八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
    ①罗常培:《我与老舍》,参见《文人笔下的文人》,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336页。
    ②参见舒已《有人味的爪牙——老舍笔下的巡警形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第457页。
    ③参见《文人笔下的文人》,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457页。
    ④参见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347页。
    ①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②参见叶淑惠、杨燕丽著:《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③许广平:《鲁迅的写作和生活·许广平忆鲁迅精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第166页。
    ④郁达夫:《回忆鲁迅》、《文人笔下的文人》,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36页。
    ①《鲁迅全集》第12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
    ②《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①《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见《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许广平:《鲁迅的写作和生活·许广平忆鲁迅精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斯人记>》,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45页。
    ②《坟·题记》,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版。
    ①参见李继凯《文体史视域中的鲁迅文体》,《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9、10期。
    ①沈从文:《对于这新刊诞生的颂辞》[A],见《沈从文文集》(12)[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
    ②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收获》2000年第2期。
    ①《小说月报征文广告》,《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1期。
    ②《本社启事》,《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10期。
    ③《热风·题记》,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徐保卫:《李渔的“游荡江湖”和“打秋风”》,见《艺术百家》1994年第3期。
    ②张俊才《林纾年谱简编》[A],《林纾研究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3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447—448页
    ①《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②《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而已集·小杂感》,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陈望道:《关于鲁迅先生的片断回忆》,选自宋庆龄、周建人、茅盾等著《鲁迅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1979,第15页。
    ①李大钊:《物质和精神》,见1919年12月《新生活》第19期。
    ①《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②郁达夫:《回忆鲁迅》,见《郁达夫文集》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③沈从文:《记丁玲》,见《文人笔下的文人》,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505页。
    ④《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页。
    ⑤《伪自由书·前记》,见《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鲁湘元:《稿酬怎样搅动文坛——市场经济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3.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
    5.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6.栾梅健:《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7.鲁迅:《鲁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许广平:《鲁迅的写作和生活》,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9.李霁野:《鲁迅精神》,文化工作社末名丛书,上海—文化工作社1953年版
    10.王鸣剑:《无希望的爱恋是温柔的:中国现代作家婚恋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年版
    11.林辰:《鲁迅事迹考》,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
    12.符杰祥:《知识与道德的纠葛——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者的选择》,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13.许寿裳:《鲁迅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14.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5.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6.刘玉凯:《破解鲁迅》,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宋庆龄、周建人、茅盾等:《鲁迅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18.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21.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
    22.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3.陈平原、山口守:《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4.马永强:《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恨水:《我的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王锡荣:《鲁迅生平疑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27.许饮文:《在老虎尾巴的鲁迅先生·许饮文忆鲁迅全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28.吕黄、刘世洋编:《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与许广平的情爱世界》,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1.党圣元:《重读经济生活与文学之关系》,《社会科学报》2003年11月
    2.栾梅健:《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
    3.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的生存状况》,《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
    4.郭延礼:《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5.陈国恩、左敏:《小说稿费制与清末民初文学变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李曙豪:《现代稿酬制度的建立与对发表权的保护》,《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第5期
    7.汤林弟:《中国近代稿酬制度的产生》,《编辑学刊》2004年第2期
    8.裴毅然:《稿费初始——推动现代文学勃兴的经济基础》,《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9.叶中强:《稿费、版税制度的建立与现代文人的生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0.王富仁:《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读书》2004年第5期
    11.章培恒:《经济与文学之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5月刊
    12.陈大庚:《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2006年5月刊
    13.许建平:《文学生成与传播的经济动因》,《学术月刊》2006年5月刊
    14.温奉桥:《现代报刊、稿费制度与张恨水小说的现代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5.陈国恩:《商品拜物教与作家的创作心态》,《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16.吴建华:《鲁迅收入与消费考据》,《求索》2006年第9期
    17.罗定金:《润笔与稿费》,《凉山文学》2009年第1期
    18.甘智纲:《经济伦理与鲁迅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