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的变革与高校的扩招,使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难度加大,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说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同届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找工作相对比较困难,择业的时间相对较长,择业的工作单位相对较差;选择职业的范围、机遇不如男生,对所得到的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因此,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是一般的劳动就业问题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影响因素。那么对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则各有看法,很多研究认为性别歧视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定量和定性结合调查获得的资料中归纳女大学生当前的就业特征,对女大学生结果、就业认知、就业心态、就业意向等进行统计描述。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就业制度改革、高校扩招、性别刻板印象、用人单位偏见、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等等,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并从发挥女大学生性别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帮助女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对策。
As China's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system,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the entire society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Reform of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e enrollment in universities make China's employment situation very severe, more difficult.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community focus.
     Female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is not to say that female students can not find a job, but that in the same class the female students are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find a job, choosing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of time, in choosing the relatively poor work units than the male students ; choice of occupation , the scope of opportunities as boys to get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work are relatively low. Therefore,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problem is not only the general labor and employment issues, but also with other factors.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female student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each view, a lot of studies prove that 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s case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to describe the of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of employment, employment mentality, employment intention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mploymen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from the statistics Descrip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graduates factors, it concludes: the employment system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d enrollment, gender stereotypes, employing units prejudic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 own qualities and so on,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ender superiority to help female students get a job successful and supply official efficient employment measures.
引文
[1]赵树勤.女性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7。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70。
    [1]弗里曼著,刘东一等译.劳动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6-60。
    [1]张晓霞.20世纪下半叶英国妇女的就业特点.江西社会科学,2004,(4):126-129。
    [2]赵叶珠.中日女校大学生自信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5):16-19。
    [3]贝克尔,曾满超等译.人力资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45。
    [1]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王询译.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175-184。
    [2]赵瑞美.职业性别隔离歧视小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6):37-39。
    [3]Tukky.Charles.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15-45.
    [1]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11):53-61。
    [2]叶文振,刘建华,夏怡然,杜娟.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2002,(6):56-62。
    [3]纪月梅,秦蓓.性别工资差别与人力资本——来自大学毕业生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4,(6):13-22。
    [4]范元伟,郑继国,吴常虹.初次就业搜寻时间的因素分析——来自上海部分高校的经验证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27-44。
    [5]徐智策,张志艳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4-86。
    [6]郭秀芬,杨娟茹等.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理论导刊,2005,(2):57-59。
    [1]吴晓翠.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1):65-68。
    [2]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4,(3):73-80。
    [3]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财经科学,2004,(4):34-36。
    [4]叶文振,刘建华,夏恰然,杜娟.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2002,(6):56-62。
    [1]石松,孟大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的视角.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5):40-42。
    [2]文东茅.我国男性与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及就业结果的比较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17-21。
    [3]文东茅.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不明显.经济参考报,2003/07/16。
    [1]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方略.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
    [2][3]黄翔.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目标导向.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82。
    [1]Robert D.Lock著,钟谷兰,曾垂凯,时勘等译.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67-68。
    [2]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8。
    [1]赵冰洁,王秀勇等.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青年探索,2004,(1):39-40。
    [1]宋晓宗.试论自我认知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影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3):107。
    [1]林澍峻.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分析.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1):19。
    [1]刘卫华.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理论月刊,2006,(9):142。
    [1]祝玉芳.关注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矛盾心理.教育与职业,2007,(2):60。
    [1]曾湘泉.变革中的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9。
    [1]刘玉岭.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方法应改革.http//:news.sina.com.cn。
    [2]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8。
    [1]宋丽贞,荣江莉等.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1):61-63。
    [1]毕晓玉.我国女大学生成功恐惧心理研究.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5,(2):61-64。
    [2]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心理科学,2003,(4):672。
    [3]姜晓琳.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3。
    [1]刘燕.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8-89。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3]姚先国.关于人力资本的几个基本问题.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19。
    [1]周海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向与就业管理转型.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7-41。
    [2]陈桂霞,田若华.对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有关问题的初步思考.成人教育2006,(12):74。
    [3]国家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4]孙婷艳,谭晓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14。
    [1]赵树勤.女性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63。
    [1]陈浩凯,万学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
    [1]郎群秀.关于高技能人才特征之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41-42。
    [1]韩俊卿.对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90-191。
    [1]傅博娜.张慧等.从心理学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90-91。
    [2]刘卫华.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理论月刊,2006,(9):143。
    [1]赵树勤.女性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3。
    [1]杜静,吕振合.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27-228。
    [1]张建军.社会转型期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71-73。
    [2]刘明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9):137-138。
    [1]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21。
    [2]骆晓戈.女性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57。
    [1]童天.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9。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22-125。
    [1]骆晓戈.女性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57。
    [2]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3。
    [1]张晓霞.20世纪下半叶英国妇女的就业特点.江西社会科学,2004,(4):126-129。
    [2]赵瑞美.职业性别隔离歧视小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6):37-39。
    [3]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11):53-61。
    [4]叶文振,刘建华,夏怡然,杜娟.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2002,(6):56-62。
    [5]纪月梅,秦蓓.性别工资差别与人力资本——来自大学毕业生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4,(6):13-22。
    [6]范元伟,郑继国,吴常虹.初次就业搜寻时间的因素分析——来自上海部分高校的经验证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27-44。
    [7]徐智策,张志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4-86。
    [8]郭秀芬,杨娟茹.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理论导刊,2005,(2):57-59。
    [9]吴晓翠.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1):65-68。
    [10]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4,(3):73-80。
    [11]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财经科学,2004,(4):34-36。
    [12]石松,孟大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的视角.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5):40-42。
    [13]文东茅.我国男性与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及就业结果的比较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17-21。
    [14]黄翔.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目标导向.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80。
    [15]刘燕.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与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8-89。
    [16]张华英.不同国家女性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4,(7):90-94。
    [17]刘卫华.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理论月刊,2006,(9):142。
    [18]赵冰洁,王秀勇等.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青年探索,2004,(1):39-40。
    [19]宋晓宗.试论自我认知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影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3):107。
    [20]林澍峻.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分析.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1):19。
    [21]祝玉芳.关注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矛盾心理.教育与职业,2007,(2):60。
    [22]宋丽贞,荣江莉等.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61-63。
    [23]毕晓玉.我国女大学生成功恐惧心理研究.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5,(2):61-64。
    [24]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心理科学,2003,(4):672。
    [25]姜晓琳.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3。
    [26]刘燕.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8-89。
    [27]姚先国.关于人力资本的几个基本问题.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19。
    [28]周海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向与就业管理转型.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7-41。
    [29]陈桂霞,田若华.对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有关问题的初步思考.成人教育,2006,(12):74。
    [30]孙婷艳,谭晓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14。
    [31]郎群秀.关于高技能人才特征之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41-42。
    [32]韩俊卿.对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90-191。
    [33]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21-23。
    [34]刘卫华.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理论月刊,2006,(9):143。
    [35]杜静,吕振合.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27-228。
    [36]刘明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9):137-138。
    [37]傅博娜,张慧等.从心理学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90-91。
    [38]赵叶珠.中日女校大学生自信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5):16-19。
    [39]李蕾蕾.美国、日本两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借鉴与启示.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78-79。
    [40]关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6,(9):69-70。
    [41]王长青.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与对策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5):63-64。
    [42]冯烨.浅析女性就业弱势及化解途径.社会工作,2006,(10):33-36。
    [43]陈慕真.关于女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几点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1):23-25。
    [44]彭水英.女大学生怎样在求职择业中发挥优势.国际人才交流,2000,(2):45-46。
    [4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报告.我国高校毕业生择业与就业状况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2,(1):5-9。
    [46]马于强.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43-145。
    [47]陈慕真.女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及其对策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45-46。
    [48]何东云.我校女大学生择业障碍及择业心理准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89-92。
    [49]Nikala Lane.The Ethics of Discrimination:Organizational Mindsets and Female Employment Disadvantag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3,(44):313-325.
    [1]赵树勤.女性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7-306。
    [2]弗里曼,刘东一等译.劳动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6-60。
    [3]贝克尔著,曾满超等译.人力资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45。
    [4]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王询译.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175-184。
    [5]蒋梅.女大学生性别权利与防止性骚扰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201-235。
    [6]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方略.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
    [7]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8-211。
    [8]Robert D.Lock著,钟谷兰,曾垂凯,时勘等译.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67-68。
    [9]卞庆奎.23位大学生的求职遭遇.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51-68。
    [10]陈浩凯,万学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
    [1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15,216-218。
    [1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1-213。
    [13]沈奕斐.被构建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31。
    [14]骆晓戈.女性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57。
    [15]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85-188。
    [16]陶国富等.大学生积极心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2-125。
    [17]韩贺南.女性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6-135。
    [18]陈向明.在行动中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4-218。
    [19]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22-125。
    [20]陈向明,林小英.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0-135。
    [21]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02-409。
    [22]詹一虹.研究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169-178。
    [23]熊海艳.女生面试成功的9大准则.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5-135。
    [24]柯琳娟.中国女性创业致富调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91-163。
    [25]刘霓.西方女性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65。
    [26]孙康宜.耶鲁·性别与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8-22。
    [27]丽莎.斯冈茨尼.角色变迁中的男性与女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79-91。
    [28]张虎林.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16-19。
    [29]顾明远.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1-315。
    [30]朱易安,柏桦.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15。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70。
    [32]童天.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9。
    [33]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17-124。
    [34]Tukky,Charles.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15-45。
    [1]文东茅.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不明显.经济参考报,2003/07/16。
    [1]http://www.bysh.cn。
    [2]http://www.moe.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