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小学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奥林匹克教育是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进程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需要,更是回应北京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诉求。研究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关系,探寻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和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前景。
     本研究以符号互动论为基本分析工具,结合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主要采用田野工作的实地调查获得。个案和大量案例综合运用的目的在于借还原“故事”,铺陈北京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鲜活场景,从对其细节分析中,推导出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定位及实施效果、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和策略选择,初构奥林匹克教育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运用“扎根理论”法建构。结论是:
     1、奥林匹克教育给学校带来了发展契机。个案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和其他中小学的实践诠释了适时抓住奥林匹克教育契机,可以有效地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是学校发展的“催化剂”之一。
     2、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具有“符号性”和“互动性”特征。借助创造和使用“符号”,“主体间性”的互动关系得以体现。体育是互动的基础,德育是互动的实质。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促进了互动机制的形成。“同心结”交流活动拓展了互动时空,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
     3、北京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生动的实践性、鲜明的体育性、浓厚的区域性、丰富的创造性和开放的时空性。
     4、奥林匹克教育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间构筑了良性互动的平台,促使和谐师生关系和平等家校联系的建立,以及开放的社会联动机制的形成。使得教育者有机会重新审视办学理念,促进教育时空的开放和特色办学的创建。
     5、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影响效应不同。优化教育环境、整合社会资源是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外部支持力量。满足学生需要是提高奥林匹克教育实效的内部因素。
     6、奥林匹克教育正由决策者“任务驱动”的外在形态,逐渐内化为学校教育者主动的“教育选择”。将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追求渗入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之中,融合教育思想、整合教学资源、契合学校管理,是推动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7、以生命、环境和责任为主题,初步构建出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结构“三元模型”。凸显奥林匹克教育对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关系建立的积极作用。
The Olymp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e-work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therefore,great efforts should be paid to the Olympic education in Beijing schools since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for bringing about a successful session of Olympic Games,but also for meeting the urgent dema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needed for modern education.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mplementing the Olympic education and the routine work of the schools and investigating the values and effects of the Olympic education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importanc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used the symbolic intefactionism as the basic analytical method,combined wit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data used in this paper mainly collected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individual case along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great amount of other cases aims at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story”,gives a vivid landscape of the practices of Olympic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Beijing and deducts the adequate position and the concrete effects of this specific education,shows the main characters,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t and suggests the choosing tactics in implementing this education.Based on the above work,we got the preliminary model of Olymp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by using“grounded theory”to construct,we hav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Olympic education gives the developing chances for schools.This could be shown in the case of Yang Fangdian Center Primary School in the Haidian district and other schools of Beijing,where they highlighted they school characters and merits through promoting Olympic education and enhanced they school grade.These cases proved that Olympic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merits of the students, imbue vigor to the school development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catalyst”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By creating and utilizing“symbol”,the interacting relation of the“intersubjective”established in the Olympic education activ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carrier of interaction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core of interaction.Olympic Education Model School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interaction and the“Heart-to-heart”Partnership Program there expanded the time and space of interaction, inspired the exchanging mechanism of poly-culture.
     3.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Olymp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Beijing are:vivid practices;stressing on physical education; strong characters in districts;abundant in creativity and open in time and space.
     4.Olympic education provides a positive interaction platform for schools,families and the social communities.It promo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rdial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links between schools and students families.It also do favor of the formation of an open social interaction mechanism gives the education performers the opportunities to reexamine their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and in favorable to the formation of time and space openness of education and with it the formation of schools with merits and characters.
     5.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ing of Olympic education,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al communities will have different parts to play. Upgrad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social facilities will give supports to the school Olympic education from the outside and to satisfy the various needs so as to realize the desired goals of the Olympic education is the key factor from the inside.
     6.Olympic education is now in the process from the exterior spur given by the authorities to the“educational option”gradually actively accepted by the educational performers.Combining the pursuing of the value of Olympic education with the routine educational concep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accepting the new educational notion,making full use of the educational facilities,reform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are effective ways to give impuls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7.Take life,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 as topics and construct the preliminary“Three Factors model”of Olympic education which will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in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among people 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also man and society.
引文
1 《申办报告》编辑委员会.北京2008奥运会申报报告.第3卷-主题17.北京: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3:116
    2 何振梁.中国的奥运历程.世界知识,2005(2)
    3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站.http://www.beijing2008.com/93/09/article212050993.shtml
    4 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特别报道之二——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中国教育报,2006.11.09
    5 耿申.教育使命感悟.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2
    6 耿申.北京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课题咨询报告,2003.3
    7 2004年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提出“首都教育”概念,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到2010年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将“办国内领先和争创世界一流的教育”作为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之一,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8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2004年中译版):12.见: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委员会信心中心.国际奥委会重要文献汇编,2005.10
    9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2006年世界体育、教育与文化北京国际论坛”的讲话
    10 范式: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它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去理解这些事物。[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6:33
    11 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4:38
    12 2006年10月,笔者成为北京市奥运教育办的一名实习工作人员,得以亲身投入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工作。北京市奥运教育办隶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教委,主要职责是根据每年的奥林匹克工作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全市年度奥林匹克教育工作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
    
    13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彭曾多次在不同工作场合,强调并要求从事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同志要“抓住机遇”的讲话,使笔者印象深刻。
    14 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修订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6
    15 郭怡著.奥林匹克演绎的教育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47
    16 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修订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0-48
    17 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修订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序1
    18 在1894年6月16日国际奥委会成立大会上,维凯拉斯是在一片对希腊主义的颂扬声中,在与会代表们说他没有权利拒绝过份授予希腊的荣誉的争辩中,被指定为“体育委员会”(国际奥委会成立之初的名字)的主席。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著.1894—1994: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百年(第一卷)(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The Idea-The Presidents-The Achievements).思想-主席-成就,洛桑1994:63
    19 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之三:实现了恢复奥运会的梦想.体育文化导刊,2005(2):65-68
    20 引自1908年7月24日,在伦敦奥运会举办期间,英国政府举行的一次盛大宴会.上顾拜旦发表的重要讲话。转引自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之五:顾拜旦实现了恢复奥运会的梦想.体育文化导刊,2005(2):65-68
    21 耿申.国际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9
    22 何振梁.奥林匹克的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体育文化导刊.2002(2):4-5
    23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第5届世界体育、教育和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06.10.22,http://www.beijing2008.cn/53/04/article212050453.shtml
    24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34
    25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2004年中译版).见: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信息中心,2005年10月
    26 熊斗寅.新版奥林匹克宪章.体育文化导刊,2004.2:33
    27[希腊]克斯塔斯·吉奥吉阿迪斯.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框架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2:68-70。克斯塔斯·吉奥吉阿迪斯是K·乔治亚迪斯的另一个中文译名——笔者注
    28[希腊]克斯塔斯·吉奥吉阿迪斯.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框架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2:68-70
    29 “Sydney 2000:Olympic Education andAcademic Activities”.网址:www.blues.uab.es/olympic.studies/educationsydney.html 2006.1.27
    30 第5届国际国家奥林匹克学院校长大会,会议记录。网址:www.sportsnet.gr/2/24/243/243/243 2/e243124.html 2006.1.27
    31[美]约翰·J麦科隆.更新奥林匹克教育.体育文化导刊,2007.6:76-78
    32 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教育.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Vol.21(1):1-4
    33 熊斗寅.什么是奥林匹克教育,2007(4):62-64
    34 任海.奥林匹克教育与跨文化传播.教育科学研究,2007.12:5
    35 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体育文化导刊,2002.2
    36 耿申.国际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8
    37 谢光前.论奥林匹克教育——以古希腊奥林匹克教育为范本.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Vol.24(4)
    38 叶芜为.奥林匹克教育新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3(2):44-47
    39 陈大龙,张明,黄晓.刍议奥林匹克文化与素质教育.体育文化导刊,2006.8:65-66
    40 附录.见:黄济.教育哲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658-678
    41 Deanna Binder.1984-2000年奥运会留给教育的遗产.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人文奥运研究报告2005.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230
    42 吴鹭江.论雅典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教育,2005.Vol.28(5):581-583,595
    43 涂传飞.浅析加拿大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体育文化导刊,2004(8):61-62
    44 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4:2
    45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长野、悉尼经验集,2006.12
    46[美]Susan.Brownell 国际奥委会研究理事会成员,美国密苏里大学人类学副教授。
    47 “北京模式”由“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同心结交流活动”、“奥运会志愿服务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全民参与”四大典型性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完整的组织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研究活动构成。
    48 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23
    49 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17
    50 Turner,Jonathan H.,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Forth Edition,Jaipur:Rawat Publications,2002:310
    51[美]沃野.评两种符号主动主义的方法论.学术研究,2002(2):50-56
    52 赵月瑟.编后记.见:[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2006.5重印):310
    53 Blumer,Herbert(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s-Hall.
    54[美]沃野.评两种符号主动主义的方法论.学术研究,2002(2):50-56
    55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6-72
    56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41-342
    57 胡荣.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学研究,1989:95-101
    58 孙葆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奥林匹克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12.18
    59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研究着针对与自身相关或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不断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加以关联和建构,并将隐藏在资料中的理论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的过程。是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种。转引自:安晓敏.扎根法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上海教育科研,2006(11):22
    60 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27
    61 耿申.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北京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8-12
    62 例如,2007年11月16日去羊坊店中心小学访谈教师时,也给了笔者很好的启示,即随时随地用“三角印证”的方法和思维去做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和判定。
    63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004.11重印):12
    64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65 罗伯特.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13-14
    66 “非概率抽样”是指:按照其他非概率标准进行抽样的方式。见: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04.11重印):103
    67 转引自: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004.11重印):103-104
    68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纪实(2006),2007.11:8
    69 据北京市教委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82 “守门员”指的是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对被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参加研究。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004.11)重印:151
    83 “局外人”指的是那些处于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能通过外部观察和倾听来了解“局内人”的行为和想法。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004.11重印):134
    84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004.11重印):145
    85 陈向明著.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95
    86 事实上,一项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力量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关于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宏观研究《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北京模式”的研究》课题正在进行,笔者也参与了这一研究。
    87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004.11重印): 100
    88 效度是指“一种‘关系',是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的问题、目的、对象、方法和情境)之间的一种‘一致性'”。见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9
    89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纪实(2006),2007.11:51-53
    90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奥林匹克教育简报》,2007年第34期(总第100期)
    91 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普通教育年鉴(1949-199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8月:435
    92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杜松彭在2007年1月23日全市“同心结”交流活动培训会上提出。
    93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第五届世界体育、教育和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06.10.22,http://www.beijing2008.cr/53/04/article212050453.shtml
    94 http://www.beijing2008.cn/news/dynamics/headlines/n214124419.shtml
    95 北京普通教育志稿中卷).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301-302
    96 访谈时学校教师语
    97 见学校档案1998~1999学年度长期卷:学校创建于抗日战争前,原校址在羊坊店村,校名为“羊坊店村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国民小学”。1949年北京解放后,改为“羊坊店小学”,由八里庄第六中心管辖。
    98 访谈时学校教师语
    99 高研班小学校长座谈会 Z 校长语,2007.12.27
    100 郑云宏.以奥林匹克教育为切入点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见: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155,2007.11
    101 以学校2007~2008学年统计数为据
    102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纪实(2006),2007.11:8
    103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与经济教研室老师,2006年被评为副教授。留学经历:1992~1995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s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Olympic Studies,师从 Robert·K·Barney 学习奥林匹克研究(Olympic Study),获文科硕士(Master of Arts)。2000年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OA)的研究生班学习。
    104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前任校长、现任翠微小学校长张彦祥语,2007.12.12
    105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前任校长、现任翠微小学校长张彦祥校长张彦祥语,2007.12.12
    106 周晨光.在小学生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试验与探索.网页2004.11.23
    107 中国儿童与奥林匹克.中青网,2002.6
    108 北京市九三学社体育支社.关于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对人文奥运的重要作用和实施方案的研究:附件十
    109 中国儿童表达中心.http://www.chinace.org/ce/childolympic/childolympic.html
    110 对象:全校962名学生、76名教师、20名实习教师共计1058人;回收:1058份,有效率100%
    111[美]包苏珊.“北京模式”的奥林匹克教育——东方特色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20
    112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纪实(2006):1
    113 截至2008年1月1 1日,以“模拟奥运会”为主题词检索百度、谷歌和搜狐搜索引擎,得到的相关结果分别是百度1340000条、谷歌18800条、搜狗3908429条。
    114 奥运会官方网站,2007.8.8
    115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前任校长、现任翠微小学校长张彦祥语2007.12.12
    116 表中所列专任教师是指学校在编的正式教师。事实上,学校在教师队伍调整过程中的人员变动有相当部分涉及聘用教师,而在表中无法反映教师实际的进出情况。
    117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前任校长、现任翠微小学校长张彦祥语,2007.12.12
    118 访谈1名从外校调到羊坊店中心小学2年的 L 老师语,2007.10.26
    119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 W 教师语,2007.10.26
    120 “学生第一次参加市运动会得了第7名,特自豪地告诉我‘刘翔倒了(指2007年9月28日,在上海国际田径大奖赛获110栏第三名,未能夺冠一事),还有我呢'”.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教师 T,2007.10.26
    121 海淀区党校编.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党校干训教材.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11
    122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校长郑云宏语,2007.10.19
    123 在“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研讨会上羊坊店中心小学校长郑云宏的发言,2007.11.25
    124 羊坊店中心小学校长郑云宏在小学校长高研班的发言,2007.12.27
    125 比如,对在家长见面会上老师们如何与家长的交流:从内容到方式再到态度等都明确要求。
    126 访谈郑云宏校长,2007.12.27
    127 羊坊店中心小学校长郑云宏在小学校长高研班的发言,2007.12.27
    128 访谈郑云宏校长,2007.10.19
    129[美]霍德主编,胡咏梅等译.学习型学校的变革:共同学习,共同领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7
    130 在小学校长高研班上羊坊店中心小学校长郑云宏语,2007.12.27
    131 访谈郑云宏校长,2007.10.19
    132 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2006.8重印):173
    133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校长郑云宏,2007.11.17
    13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35 耿申《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课题负责人
    136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校长郑云宏语,2007.10.19
    137 牛静.论现代奥运会开幕式的历史演进.[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27
    138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 M 教师语,2007.10.19
    139 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羊坊店中心小学
    140 涂德钧.试论符号的功能。天府新论,1996(4)
    14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7
    142 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8
    143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2004年中译版):12.见: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信息中心,2005.10
    144 本报编辑部.奥林匹克教育专刊第8期(总第8期)第1版,2007.1.13
    145 Lord Killanin and J.Rodda,The Olympic Games 14.转引: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修订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9
    146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 J 教师语,2007.10.26
    148 访谈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王岚,2007.10.15
    149 访谈中央工艺美院附中学生,2007.10.17
    151 任海.奥林匹克教育与跨文化传播.教育科学研究,2007(12):5
    152 小出博治先生参观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语,2007.5.31
    154 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2001.4重印):6
    155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高等教育研究,2001(6)
    156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教师 K,2007.12.1
    157 景泰小学“同心结”活动小结
    158 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5
    159 布鲁默.符号互动主义:观点和方法,1969
    160 黄晓京.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国外社会科学,1984.12:54-57
    161 耿申.国际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9
    162 钟秉枢.奥运会与文化教育.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学术发言,2007.11
    166 转引自熊斗寅.奥运圣火在雅典重新燃起.体育文化导刊,2005(3):67-70,69
    167 耿申.国际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8
    168 肖川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长沙:岳麓书社,2005
    169 访谈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 X 老师,2006.5.21
    170 笔者去羊坊店中心小学所记,当时同去学校的还有2名加拿大记者,2007.12.5
    171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总结.2007年档案
    172 国子监中学教师语,2007.10.17
    173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教师 K 和教师 M,2007.12.1
    174 张雪莲.奥林匹克教育涌动京城.现代教育报.奥林匹克教育专刊,2007.7.13,4版
    175 茹秀英.北京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7(12):21
    176 1998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发展政策政府间会议,并在会议报告《我们创造性的多元化》中提出该语。
    177[美]]赛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
    178 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5
    179 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在奥运中成长——小小奥运村感言集锦之家长说
    180 访谈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副校长孟宪文,2007.11.20
    181 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6
    18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9
    183 刘利民.总序:1.见: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纪实(2006),2007.11
    184 访谈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王岚语,2007.10.15
    185 访谈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校长魏俐语,2007.10.20
    186 杨全印,孙稼麟著.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文化透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2006.8重印):9
    187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班主任 A,2007.12.1
    188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老师 L,2007.10.26
    189 根据中央电视台(CCTV-1)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内容的录音整理,2007.5.6
    190 夏秀祯,窦喆.对北京和香港两地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作用效果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Vol.25(9):24-28
    191[美]包苏珊.“北京模式”的奥林匹克——东方特色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20
    192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教师,2007年10月26日
    193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档案2007卷
    194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纪实(2006).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28
    195 访谈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王岚语,2007.10.15
    196 耿申.国际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10
    197 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5
    198 访谈羊坊店中心小学家长语,2007.12.13
    199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方法上的顺应,以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200 北京市教委主任、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利民在第5届世界体育、教育和文化论坛的发言
    201[日本]吉原铁男,李海波译.培养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自信的公民.北京德育参考,Vol.7(5):86
    [1]《申办报告》编辑委员会.北京2008奥运会申报报告.第3卷-主题17.北京: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3
    [2]何振梁.中国的奥运历程.世界知识,2005(2)
    [3]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站.http://www.beijing2008.com/93/09/article212050993.shtml
    [4]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特别报道之二——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中国教育报,2006.11.09
    [5]王成,果海霞.现代教育报2007年1月15日2版
    [6]耿申.教育使命感悟.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
    [7]耿申.北京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课题咨询报告,2003.3
    [8]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2004年中译版):12.见: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委员会信心中心.国际奥委会重要文献汇编,2005.10
    [9][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6
    [10]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4
    [11]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修订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12]郭怡著.奥林匹克演绎的教育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
    [13]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修订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0
    [14]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著.1894-1994: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百年(第一卷)(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The Idea-The Presidents-The Achievements).思想-主席-成就,洛桑1994
    [15]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之三:实现了恢复奥运会的梦想.体育文化导刊,2005(2):65-68
    [16]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之五:顾拜旦实现了恢复奥运会的梦想.体育文化导刊,2005(2):65-68
    [17]何振梁.奥林匹克的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体育文化导刊.2002(2):4-5
    [18]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06.10.22,http://www.beijing2008.cn/53/04/article212050453.shtml
    [19]马克斯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34
    [20]熊斗寅.新版奥林匹克宪章.体育文化导刊,2004.2:33
    [21]克斯塔斯·吉奥吉阿迪斯[希腊].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框架研究.体育文化导干刊,2007.2:68-70
    [22]“Sydney 2000:Olympic Education andAcademic Activities”.网址:http://www.blues.uab.es/olympic.studies/educationsydney.html 2006.1.27
    [23]第5届国际国家奥林匹克学院校长大会,会议记录。网址:http://www.sportsnet.gr/2/24/243/243/24312/e243124.html 2006.1.27
    [24][美]约翰·J 麦科隆.更新奥林匹克教育.体育文化导刊,2007.6:76-78
    [25]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教育.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Vol.21(1):1-4
    [26]任海.奥林匹克教育与跨文化传播.教育科学研究,2007.12:5-7
    [27]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体育文化导刊,2002.2
    [28]耿申.国际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8
    [29]谢光前.论奥林匹克教育——以古希腊奥林匹克教育为范本.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Vol.24(4)
    [30]叶芜为.奥林匹克教育新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3(2):44-47
    [31]陈大龙,张明,黄晓.刍议奥林匹克文化与素质教育.体育文化导刊,2006.8:65-66
    [32]Deanna Binder.1984-2000年奥运会留给教育的遗产.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人文奥运研究报告2005.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33]吴鹭江.论雅典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教育,2005.Vol.28(5):581-583,595
    [34]涂传飞.浅析加拿大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体育文化导刊,2004(8):61-62
    [35]夏秀祯,窦喆.对北京和香港两地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作用效果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Vol.25(9):24-28
    [36]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4
    [37]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长野、悉尼经验集,2006.12
    [38]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39]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0]Turn,Jonathan H,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Forth Edition,Jaipur:Rawat Publications,2002
    [41][美]沃野.评两种符号主动主义的方法论.学术研究,2002(2):50-56
    [42]赵月瑟.编后记.见:[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2006.5重印):3106
    [43]Blumer,Herbert(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s-Hall.
    [44]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6-72
    [45]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41-342
    [46]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国外社会科学,2001(3):13-18
    [47]胡荣.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学研究,1989:95-101
    [48]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见:素质教育调研组编著.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2006.12重印)
    [49]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见:素质教育调研组编著.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2006.12重印)
    [50]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求实,2003.6:20-24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52]熊斗寅.论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化导刊,2007.2:30-34
    [53][澳]K.吐依,A.J·维尔.真实的奥运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54]孙葆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奥林匹克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12.18
    [55]安晓敏.扎根法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上海教育科研,2006(11):22
    [56]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004.11重印)
    [57]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8]罗伯特·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59]袁方,王汉生著.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0]滕星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61]陈向明著.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62]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纪实(2006),2007.11
    [63]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普通教育年鉴(1949-199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8月
    [64]http://www.beijing2008.cn/53/04/article212050453.shtml
    [65]北京普通教育志稿中卷).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66]中国儿童表达中心.http://www.chinace.org/ce/childolympic/childolympic.html
    [67]杨晓.北京青年报,http://bjyouth.ynet.com,2002.11.30
    [68][美]包苏珊.“北京模式”的奥林匹克教育——东方特色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7(12):18-20
    [69]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2006.8重印)
    [7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71]牛静.论现代奥运会开幕式的历史演进.[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72]涂德钧.试论符号的功能。天府新论,1996(4)
    [7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7
    [74]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8
    [75]J.MacAloon.This Great Symbol.5.转引: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修订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6]Lord Killanin and J.Rodda,The Olympic Games 14.转引: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修订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7]任海.奥林匹克教育与跨文化传播.教育科学研究,2007(12):5-7
    [78]黄晓京.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国外社会科学,1984(12):54-57
    [79]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2001.4重印)
    [80]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高等教育研究,2001(6)
    [81]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2]肖川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长沙:岳麓书社,2005
    [83]熊斗寅.奥运圣火在雅典重新燃起.体育文化导刊,2005(3):67-70,69
    [84]郭怡,阮可.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浙江体育科学,2003,Vol.25(5):46-48
    [85]孙葆丽.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之差异.北京体育大学,Vol.25(5):585-587
    [86]熊斗寅.奥运圣火在雅典重新燃起.体育文化导刊,2005(3):67-70,69
    [87]詹汝琮等.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88]茹秀英.北京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7(12):21-23
    [89][美]]赛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
    [90]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91]许基仁,苏会志,汪涌.办好奥运利民为本——写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200天之际.2008.1.21.http://www.beijing2008.cn/news/dynamics/headlines/n214237109.shtml
    [92]薛琪.新京报,2005.11.2
    [93]上官子木著.教育的国际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9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设,2002
    [95]余秀兰著.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96]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9
    [97]王军著.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
    [98]顾明远著.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0
    [99]陈向明主编.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100]朱立芳.影响师生互动的个性因素分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Vol.17(5):118-120
    [101]杨英.符号所指的含义.北方论丛,1996.Vol.137(3):100-102
    [102]卞婴著.奥林匹克新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103]谢亚龙主编.奥林匹克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