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多元有界阅读观 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但陈旧的选文、繁琐的分析、唯一的答案却使学生漠视经典,厌倦阅读。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始终困扰着语文教师。本文尝试通过对话式阅读教学,恢复多元有界的阅读景观,改善阅读教学现状。
     本文主体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阅读教学现状入手,并从教师、学生、教材、评价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原因;第二部分提出要以多元有界阅读观来指导教学,改变现状,主要从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角度分析形成作品多元解读的原因,同时用混沌理论来观照有界阅读;第三部分主要探索多元有界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即多重复杂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第四部分强调教师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转变,主要从教师教学素质提高、教学行为调整、教学评价完善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which has a great effect on a person's permanent study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outdated reading materials, tedious analysis and unique answer have made the students indifferent of classical works and tired of reading. For a long time, the low efficiency of reading has distressed Chinese teachers. By way of dialogue-style of teaching, providing diverse and limited answers, the thesis is written in an attemp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read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reading, from four aspects,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valuation, it analysizes the reasons briefly;in the second part, in order to guide teaching and change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it puts forward an opinion on reading with diverse and limited answers. Mainly from three angles, it analysizes the reasons for teaching of reading with diverse answers. Meanwhile, it raises a "vague" theory to help improve the reading with diverse and limited answers; in the third part, it focuses on the reseach into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of reading with diverse and limited answers-complicated dialogue-style
    reading of teaching on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fourth part, it lays emphasis on adjustment of the teacher's performance in the dialogue-style teaching of reading, mainly illustrating three asp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the adjustment of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引文
【1】 俞发亮:《在平稳的改革中向前发展》,《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1期第30页
    【2】 《找回语文教师的影响力》,《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3期
    【3】 沈波:《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评价及阅卷情况分析》,《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年第5期
    【4】 覃善萍:《浅谈文学教育对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年第4期
    【5】【33】 《主题诠释,以多元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1-06-24
    【6】【9】【14】【15】【19】【24】【27】【29】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第2版,第71、296、73、75、74、295、298、299页
    【7】 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造论》,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第200页
    【8】 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清刘熙载《艺概》转引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10】 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第265页
    【11】 邹立群:《填补空白,以想象的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12】 杨新秋:《残缺之美》,《中华活页文选》2003.5高中版第14——15页
    【13】【30】【34】【42】【44】【46】【51】【57】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132、258、238、182、146、307、204页
    【16】【22】 王蒙:《红楼启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5月第1版,第285、260页
    【17】 关文丽:《倡导读书风气提高人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6期
    【18】 宗璞:《无尽意趣在“石头”代序》,《红楼启示录》第5页
    【20】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转引自《语文建设》2003年第1期《语文学科的非科学性》
    【21】【26】 转引自余小平:《对话与语文感知的创造性》,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3-04-13
    【23】 朱光潜著:《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25】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转引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2版,第32页
    【28】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第233页
    【31】 赖瑞云:《建立混沌有序和准线性有序语文教材》,《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7月第36页
    【32】【36】 赖瑞云:《混沌阅读》,福建教育出版社,第282——291、330页
    
    
    【35】 孙绍振:《混沌阅读序》,《混沌阅读》福建教育出版社,第6页
    【37】 范冬梅:《“对话式”语文教学的架构》,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38】 郑国民 黄显涵:《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5
    【39】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208、205页
    【40】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转引自郑国民 黄显涵:《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5
    【41】 刘占泉:《又想起了叶老的名言—谈不入境必定无功而返》,《语文建设》 2003、5
    【45】 朱慕菊:《走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47】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35页
    【48】 转引自王晓丽:《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语文建设》2003、5
    【49】 叶圣陶:《谈语文教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3页
    【50】 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52】 黄伟:《切实推进语文教材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4
    【53】 张富玉:《语文教学的守本与创新》,《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3、3
    【54】 韩雪屏:《让学生从“被追问”状态中解放出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4
    【56】 张强:《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4
    【58】 宜昌市2002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试卷《语文建设》2003、5
    1、赖瑞云著:《混沌阅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2版
    3、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朱慕菊:《走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9、孙绍振著:《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造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0、《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11、王蒙:《红楼启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5月第1版
    12、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3、朱光潜著:《谈美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4、朱光潜著:《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15、晓彰肖徐选编:《中外诗人成名作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16、钱梦龙主编:《语文教育散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7、《语文学习》编辑部编:《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8、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9、朱绍禹程顺之《语文教育文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0、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2、郑松生 吴亦文主编:《文学概论讲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23、万千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系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4、余小平:《对话与语文感知的创造性》,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3-4-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