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乐器的礼乐因素及其演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殷商乐器中的礼乐因素及其演进,上承史前礼器及乐器发展序列,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一定的形态特征:礼器中逐渐伴生的乐器,透露出礼乐因素在礼制中的从无到有;殷墟青铜礼器及乐器的发展演进,为我们认识殷商乐器中的礼乐因素提供了鲜活资料;中原周边地区以及南方的出土青铜乐器,显现出“殷礼”在南方地区的实际影响力。殷墟青铜乐器所体现出的礼乐因素,在西周初期的青铜乐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对其后渐趋形成的礼乐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采用音乐学研究的视角,运用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结合的二重证据法,首先严格判定史前乐器与礼乐器的认识误区;进而以殷商出土青铜乐器及其演进为主线,集中考索殷商青铜乐器中的礼乐因素及其制度化演进;兼论西周早期青铜乐器中殷商礼乐因素的影响。在梳理与比较中,殷商乐器中的礼乐因素及其演进轨迹便得以初步彰显,由此也可以补充一些关于商周礼乐问题的新认识。
引文
1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9月版,第1-2页。
    20详见方建军先生关于礼乐器研究的系列论文。
    21王清雷:《史前礼乐制度雏形探源》,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3期。
    32摩尔根:《古代社会》(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上册第39页。
    33《竹书纪年》,收入《中国古代文化丛书(国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第3-5页。
    34(汉)宋衷:《世本》,收入《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一辑第48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第94、104页。
    35《尚书》的流传情况很复杂,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三种;现存《尚书》为《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合编。
    36顾颉刚:《尚书文字合编》,尧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4顾颉刚:《尚书文字合编》,舜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8(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2006,第44页(单册本)。
    39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第322页。
    4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成公二年,中华书局,1990,第788-789页。
    41王文锦:《礼记译解》,乐记第十九,第533页,中华书局,2001。
    42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059页。
    43王文锦:《礼记译解》,礼器第十,第310页,中华书局,2001。
    44玉器主要包括璧、琮、圭、琥、璋、璜等六种。关于璧,《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说文》载:“璧,瑞玉,圆也”。关于璧的用途,《周礼·大宗伯》载:“以苍璧礼天”;《后汉书·隗嚣传》注:“璧者,所以祈神也”。关于琮,《说文》载:“琮,瑞玉,大八寸,似釭”。关于圭和璋,《说文》载:“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赤璋礼南方”。关于玉璜,《说文》载:“璜,半璧也”。玉器作为礼器运用于国家大典,《周礼·大宗伯》里有明确记录:“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详见《周礼注疏》,卷第十八·大宗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478页。
    45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早期礼器的生产》,《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八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4,第101页。
    46我国考古学上的金石并用时代又称龙山时代,包括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等地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晚期、齐家文化等。它们的碳14测定年代绝大多数都落在夏代之前的公元前21—26世纪之间,相当于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期,社会性质为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国家产生前夜的军事民主制时代。
    47杨群:《从考古发现看礼和礼制的起源与发展》,载《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
    48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收入《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49持此观点者所据文献为《礼记》中“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一句。详见王文锦:《礼记译解》,明堂位第十四,第443页,中华书局,2001。
    50黄厚明:《中国史前音乐文化区及相关问题初论》,载《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
    51资料来源:王子初:《中国音乐史教学参考图库》,人民音乐出版社。
    52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截至目前,已经发现该文化遗址有300多处。从时间上看,大致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目前学者多认同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第四期延伸至商代。引文详见陈国梁:《二里头文化铜器研究》,收入《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8。
    53详见陈国梁:《二里头文化铜器研究》,收入论文集《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8。
    54详见陈国梁:《二里头文化铜器研究》,收入论文集《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8。
    55《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728页。
    56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业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57王清雷:《史前礼乐制度雏形探源》,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3期。
    58“土鼓、蒉桴、苇蘥,伊耆氏之乐也”。详见工文锦:《礼记译解》,明堂位第十四,第443页,中华书局,2001。
    59顾颉刚等:《尚书文字合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第216页。
    60(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8,第71页。
    61《古本竹书纪年译注》,附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248页、257页。
    6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成公二年,中华书局,1990,第788页。
    63(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之三,中华书局,2006,第14页。
    64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253年之说,详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60页。
    65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载《文物》2000年第12期。
    66徐良高:《文化因素定性分析与“青铜礼器文化圈”的研究》,收入《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67参考出土文物及相关简报截至2009年。
    68此外,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辽宁西部和内蒙东南部,商代早期乐器也有少量发现。详见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第53页。
    69《三星堆祭祀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
    70详见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第55页。
    71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冈期的青铜器》,载《文物》1976年第2期。
    72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冈期的青铜器》,载《文物》1976年第2期。
    73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载《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0期。
    74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载《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0期。
    75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冈期的青铜器》,载《文物》1976年第2期。
    76黄冈地区博物馆、黄州市博物馆:《湖北省黄州市下窑嘴商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93年第6期。
    77《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78新郑文化馆:《河南新郑县望京楼出土的铜器和玉器》,载《考古》1981年第6期。
    7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北二七路新发现三座商墓》,载《文物》1983年第3期。
    80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载《考古》1965年第10期。
    8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第24页。
    82武陟县文化馆:《武陟县早商墓葬清理简报》,载《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3期。
    83湖北省博物馆:《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载《文物》1976年第1期。
    84湖北省博物馆:《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载《文物》1976年第1期。
    85湖北省博物馆:《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载《文物》1976年第1期。
    86临汝县文化馆:《河南监汝县李楼出土商代青铜器》,载《考古》1983年第9期。共两批,一批有鬲、翠、爵,另一批有斝、觚、爵。为加以区别,我们称前者为"78临汝李楼商墓1”,后者为"78临汝李楼商墓2”。
    8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二七路新发现三座商墓》,载《文物》1983年第3期。
    88临汝县文化馆:《河南临汝县李楼出土商代青铜器》,载《考古》1983年第9期。
    8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第125-130页。
    90湖北省博物馆:《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载《文物》1976年第1期。
    91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发现商代青铜器》,载《文物》1981年第8期。
    9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第25页。
    93黄冈地区博物馆、黄州市博物馆:《湖北省黄州市下窑嘴商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93年第6期。
    94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载《考古》1965年第10期。
    95赵新来:《中牟出土商代铜器》,载《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4期。
    96王彦民、赵清:《郑州二里岗发掘一座商代墓》,载《中原文物》1982年第4期。
    97《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
    98周口地区文化局、项城县人民文化馆:《河南项城出土商代前期青铜器和刻文陶拍》,载《文物》1982年第9期。
    99《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
    100《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
    101杨育彬、赵灵芝、孙建国、郭培育:《近几年来在郑州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载《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
    102赵新来:《中牟出土商代铜器》,载《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4期。
    103《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
    104马全:《焦作南朱村发现商代墓》,载《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
    10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106湖北省博物馆:《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载《文物》1976年第1期。
    107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冈期的青铜器》,载《文物》1976年第2期。
    108《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
    109资料来源: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第70页。
    110河北省文物管理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11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载《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11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商代制陶遗址发掘简报》,载《华夏考古》1991年第4期。
    11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1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郑州商代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
    115樊维岳、吴镇烽:《陕西蓝田县出土商代青铜器》,收入《文物资料从刊》(3),文物出版社,1980。
    116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117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118杨锡璋:《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载《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杨锡璋、杨宝成:《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收入《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朱凤瀚先生在三期分的基础上将中、晚期又各分两段,即三期五段。详见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19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收入《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120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130页。
    121陈梦家《殷代铜器》,载《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
    122郭宝钧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以此对我国商周青铜器群进行梳理研究,并提出“一群原群未散、有详细记录的科学发掘品,即一字不铭,它的本身已含有丰富的科学价值”。详见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绪论,文物出版社,1981。
    123杨锡璋和杨宝成在殷墟西区墓地的发掘报告中认为:“在殷墟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中,以觚爵最为常见,墓中随葬铜觚爵及其他器类数量的多寡,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政治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殷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收入《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124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转引自第204-207页。
    125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
    126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
    127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
    1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载《考古》1983年第2期。
    1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载《考古》1983年第2期。
    130《考古》1991年第10期。
    131唐际根:《从百年甲骨到新发现的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发现记》,载《文物天地》2000年第4期。
    132关于中、晚商大中型墓葬面积,可见后文表3。
    133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
    1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载《考古》1979年第3期。
    135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
    1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载《考古》1975年第1期。
    137唐际根:《从百年甲骨到新发现的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发现记》,载《文物天地》2000年第4期。
    1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1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载《考古》1998年第10期。
    1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载《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1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载《考古》1992年第6期。
    1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载《考古》1988年第10期。
    1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44安阳市文物T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载《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147《考古》1986年第12期。
    1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载《考古》1989年第7期。
    149《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1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51李济:《记小屯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
    152《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153《考古》1977年第1期。
    154详见表12:晚商大中型墓葬面积与随葬爵、觚、鼎、铙数量统计表。
    155(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2007,第297页。
    156(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2007,第297页。
    157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第1卷,第24页。
    158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册第485、486、490页。
    159郭沫若:《彝器形象学试探》,收入《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第322页。
    160陈梦家:《两周铜器断代》(五),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161李纯一:《关于殷钟的研究》,载《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李纯一先生在60年代及以后的研究中将铙称为“庸”。
    162方建军:《河南出土殷商编铙初论》,载《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163王子初:《编铙(下)》,载《乐器》2003年第1期。
    164《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08页。
    165王子初:《编铙(上)》,载《乐器》2002年第11期。
    1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载《考古》2004年第1期。刘新红:《对花园庄M54出土编饶、石磬的考察报告》,载《黄钟》2006年第2期。
    1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1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载《考古》1988年第10期。
    16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载《考古》1998年第10期。
    170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载《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
    171周到、刘东亚:《1957年秋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发掘》,载《考古》1963年第4期。
    1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173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74《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7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76《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77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78《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1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8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181《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82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9,第109-110页。憾无测音数据。
    183《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09页。
    184《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09页。
    185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载《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
    186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载《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18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188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载《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189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郭家庄的一座殷墓》,载《考古》1986年第8期。
    19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19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
    1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
    193《考古》1991年第2期。
    194《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95《考古》1986年第2期。
    19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
    19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198《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99《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08页。
    200《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09页。
    20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载《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20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载《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载《考古》1991年第5期。
    203相关文物出土数据限2007年以前。
    20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1046号墓》,载《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1985。
    20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职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载《考古》1986年第8期。
    206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安阳郭庄村北发现一座殷墓》,载《考古》1991年第10期。
    20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08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0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2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211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12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13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14《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15《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218《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220《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21《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22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23《考古》1994年第5期。
    224《考古》1964年第8期。
    225《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26《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228《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29《考古》1991年第2期。
    230《华夏考古》1995年第1期。
    231《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233《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34《考古》1993年第10期。
    235刘一曼:《安阳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载《考古学报》1995年第4期。
    236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643页。
    237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第88贝。杨锡璋等:《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收入《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第79-102页。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286-303页。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34-261页。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第643页。张渭莲:《商文明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8年8月。第53-54页。
    238另:墓中还出有角2件。
    239《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08页。
    240《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09页。
    24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09页。
    2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第98页,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43《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第74页,大象出版社,1996。
    244《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第78页,大象出版社,1996。
    245本文答辩时,答辩委员王子初教授谈到,在最新出版的《中国文物大系·广东卷》中,有广东省海关截获的一批走私铜铙,
    246陈荃有:《悬钟的发生及双音钟的厘定》,载《交响》2000年第4期。
    247冯光生:《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载《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
    248有学者以随葬觚、爵套数的多少将殷商王朝的等级分为八等。详见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第298-302页。
    249铃体大部有残缺,但基本完整;除7号铃外皆有铃舌;仅有4号铜铃可见饰有兽面纹。详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地发掘报告》,载《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250《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第333页。
    25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第333页。
    25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载《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253《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第21页。
    254高至喜:《论中国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收入《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1999。
    255(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2007,第297页。
    256有学者将南方铜铙分为A、B、C、D、E五型,并与其后出现的甬钟挂钩,自成一家之言。详见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收入《湖南省博物馆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57《文物》1966年第4期。
    258长沙市博物馆等:《湖南宁乡老粮仓出土的两件铜器》,《文物》1997年第12期。
    259《文物》1997年第2期。
    260熊传薪:《湖南宁乡新发现一批商周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10期。
    261盛定国等:《宁乡月山铺发现商代大铜铙》,《文物》1986年第2期。
    262《湖南省博物馆》,1981年,图版29。
    263《文物》1984年第7期。
    264《文物》1960年第10期。
    265熊传薪:《湖南新发现的青铜器》,《文物资料从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图版捌。
    266《中国文物报》1986年6月13日。
    267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饶概论》,《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
    268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
    269《文物》1977年第2期。
    270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
    271胡绍仁:《宜丰县出土商代铜铙》,《江西历史文物》1985年第1期。
    27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
    27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德安县陈家墩遗址发掘简报》,《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
    274刘建等:《万载县出土西周甬钟》,《江西历史文物》1994年第1期。
    275王士伦:《浙江发现的铜饶、釉陶钟和越王石矛》,《考古》1965年第5期。
    27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长兴县出土的两件铜器》,《文物》1960年第7期。
    277《考古》1987年第8期。
    278王振镛:《福建建瓯县出土西周铜钟》,《文物》1980年第11期。
    279咸博:《湖北省阳新县出土两件青铜铙》(第二件),《文物》1981年第1期。
    280南波:《介绍一件青铜铙》,《文物》1975年第8期。
    281江西省博物馆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
    282《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西卷》,大象出版社,2009,第12、15、17页。
    284朱彦民:《商族的起源、迁徙及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第5-50页。
    285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商书·盘庚,中华书局,2005,第900页—991页。
    286《古本竹书纪年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47页。
    287王文锦:《礼记译解》,表记第32,第813页,中华书局,2001。
    288陈奇献:《吕氏春秋新校释》,卷第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485页。
    289黎翔凤撰:《管子》,国准第79,中华书局,2004,第1392页。
    290详见《甲骨文合集》第3255。
    291王晖:《殷商为神本时代说》,收入《殷商文明论集》,郭旭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92邬国义等:《国语译注》,楚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529页。
    294“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了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详见王国维《观堂集林》,第454页,中华书局,1959。
    295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第18页。中华书局,2006(单册本)。
    29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桓公二年,第94页,中华书局,1990。
    29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七年,第1284页,中华书局,1990。
    29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十四年,第1284页,中华书局,1990。
    299有学者认为西周等级制度可分为九等,由于相关研究与本文内容无涉,在此不再展开。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宗法制的强化,西周的等级制度建设已经非常完备。
    300王文锦:《礼记译解》,乐记第十九,第531页,中华书局,2001。
    301王文锦:《礼记译解》,表记第32,中华书局,2001,第813页。
    302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69页。
    30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633页
    304王文锦:《社记译解》,明堂位第14,中华书局,2001,第437页。
    305丛书集成本《尚书大传》,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版(1937),第101页。
    306詹子庆:《周公——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政治家、火思想家》,载《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307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中华书局,2006,第20—21页。
    308顾颉刚、刘起钉:《尚书校释议论》,周书洛诰篇,中华书局,2005,第1469页。
    30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第125页。
    311有研究认为洛阳林校西周墓出土有3件一套的编铙,但经笔者查实,其所据资料《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并未在《文物》1999年第3期出现,并且《文物》杂志并未刊发过此文。有意者可自行翻阅验证。
    3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第123、125页。
    313详见《史记》,卫康叔世家第7,中华书局,2006,第227页。
    314同上注。
    315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第63页。
    316丛书集成本《尚书大传》,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版(1937),第101页。
    317(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第3720页。
    318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科学出版社,1957,第5页。
    319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上册第475页。石志廉:《两周虎鸟纹铜钟》,载《文物》1960年第10期。
    320高至喜:《论商周铜镈》,收入高至喜《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文集,岳麓书社,1999。
    321江西省博物馆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
    322王了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
    323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第55页。
    324方建军:《西周早期甬钟及甬钟起源探讨》,载《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
    325高至喜:《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1999。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
    326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
    327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
    328《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29页。
    329《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31页。
    330孙清远、廖佳行:《河南平顶山发现西周甬钟》,载《考古》1988年第5期。
    33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280页。
    33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33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
    334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
    335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
    33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第75-86页,载《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337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第79页,大象出版社,1996。
    338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载《文物》1994年第1期。《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载《文物》1995年第7期。
    338《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605页。
    340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第136页。
    341王文锦:《春秋左传注》,隐公五年,第46页,中华书局,1990。
    342《周礼注疏》,卷二十二,第57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43王文锦:《礼记译解》,乐记第十九,第525、526、530页,中华书局,2001。
    344《周礼注疏》,卷二十二,第574-5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45郑司农云:“五礼谓吉、凶、宾、军、嘉……六乐谓《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见《周礼注疏》,卷十,第2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46王文锦:《礼记译解》,乐记第十九,第528页,中华书局,2001。
    347正史中“礼乐制度”四字最早出现于《隋书·音乐志》:“天监四年,掌宾礼贺踢,请议皇太子元会出入所奏……十是改皇太子乐为《元贞》,奏二舞。是时礼乐制度,粲然有序”。详见魏征:《隋书》,志第8,音乐上,中华书局,1973。
    3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载《考古》2004年第1期。刘新红:《对花园庄M54出土编铙、石磬的考察报告》,载《黄钟》2006年第2期。
    3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350杨宝顺:《温县出土的商代铜器》载《文物》1975年第2期。
    351江西省博物馆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
    352《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墓》,载《考古》1988年第10期
    353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载《考古》1998年第10期。
    354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载《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355周到、刘东亚:《1957年秋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发掘》,载《考古》1963年第4期。
    35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载《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9。
    357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第109-110页,文物出版社,1996
    358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载《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载《考古》1991年第5期。
    359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载《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
    3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第98页,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361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第74页,大象出版社,1996。
    362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第78页,大象出版社,1996。
    36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载《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364周昌富:《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第21页,大象出版社,2001。
    365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第280页,大象出版社,1996。
    366《青铜礼乐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商务印书馆(香港),2007。
    367 Chia Sylvia Shih-heng(贾士衡).1980."The Four Clapper-bells in the Academia Sinica Collection. " In《东吴大学艺术史集刊》10:1-38.
    368《文物》1966年第4期。
    369长沙市博物馆等:《湖南宁乡老粮仓出土的两件铜器》,《文物》1997年第12期。
    370《文物》1997年第2期。
    371熊传薪:《湖南宁乡新发现一批商周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10期。
    372盛定国等:《宁乡月山铺发现商代大铜铙》,《文物》1986年第2期。
    373《湖南省博物馆》,1981年,图版29。
    374《文物》1984年第7期。
    375《文物》1960年第10期。
    376熊传薪:《湖南新发现的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图版捌,3。
    377《中国文物报》1986年6月13日。
    378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
    379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
    380《文物》1977年第2期。
    381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
    382胡绍仁:《宜丰县出土商代铜可铙》,《江西历史文物》1985年第1期。
    38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
    384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德安县陈家墩遗址发掘简报》,《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
    385刘建等:《万载县出土西周甬钟》,《江西历史文物》1994年第1期。
    386王士伦:《浙江发现的铜铙、釉陶钟和越王石矛》,《考古》1965年第5期。
    387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长兴县出土的两件铜器》,《文物》1960年第7期。
    388《考古》1987年第8期。
    389王振镛:《福建建瓯县出土西周铜钟》,《文物》1980年第11期。
    390咸博:《湖北省阳新县出土两件青铜铙》(第二件),《文物》1981年第1期。
    391南波:《介绍一件青铜铙》,《文物》1975年第8期。
    39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林校西周车马坑》,第6页,《文物》1999年第3期。
    39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94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
    395同上注。
    396同上注。
    397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第75-86页,载《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398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第79页,大象出版社,1996。
    399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载《文物》1994年第1期。
    李濂:《礼乐一元论》,载《清华学报》11卷1期,1936年1月。
    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研究》,载《思想与时代月刊》第7期,1942年2月。
    李翊灼:《论礼乐为现代当务之急》,载《礼乐半月刊》1947年3乐创刊号。
    杨荫浏:《儒家礼乐设教的几种理论》,载《社乐半月刊》1947年第2期。
    罗倬汉:《论礼乐之起源》,载《学原》1卷7期,第46-52页,1947年11月。
    陈梦家《殷代铜器》,载《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版。
    陈梦家:《两周铜器断代》(五),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李纯一:《关于殷钟的研究》,载《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石志廉:《两周虎鸟纹铜钟》,载《文物》1960年第10期。
    周谷城:《“礼”“乐”新解》,载《文汇报》1962年9月版。
    章权才:《礼的起源和本质》,载《学术月刊》1963年第8期。
    冯洁轩:《论郑卫之音》,载《音乐研究》1984年第1期。
    俞伟超等:《周代用鼎制度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詹子庆:《周公——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政治家、大思想家》,载《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蒋孔阳:《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2期。
    冯洁轩:《“乐”字析疑》,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1期。
    杨向奎:《礼的起源》,载《孔子研究》1986年第7期。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刘德增:《礼与中国文化的再探讨》,载《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杨群:《从考古发现看礼和礼制的起源与发展》,载《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
    方建军:《河南出土殷商编铙初论》,载《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方建军:《西周早期甬钟及甬钟起源探讨》,载《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
    郝文勉:《礼仪溯源》,载《史学月刊》1997年2月。
    严文明:《中国史前研究的现状与课题》,载《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
    高至喜:《论中国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收入《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1999。
    大可:《论先秦礼乐的发展变迁及其思想作用》,载《黄钟》1999年第4期。
    陈荃有:《从出土乐器探索商代音乐文化的交流、演变与发展》,载《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姚小鸥:礼乐制度中的《诗经》文化本质——《(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的演变》导论,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3期。
    陈荃有:《悬钟的发生及双音钟的厘定》,载《交响》2000年第4期。
    冯光生:《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载《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
    黄厚明:《中国原始音乐起源的考古学观察》,载《中原文物》2003年第4期。
    王清雷:《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载《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2期。
    黄厚明:《中国史前音乐文化区及相关问题初论》,载《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
    方建军:《商周时期的礼乐器组合与礼乐制度的物态化》,载《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
    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
    王清雷:《史前礼乐制度雏形探源》,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3期。
    王晖:《殷商为神本时代说》,收入《殷商文明论集》,郭旭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王友华:《西周前期黄河流域甬钟用制分析——兼析西周前期乐悬制度的演进轨迹》,载《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4期。
    丛书集成本《尚书大传》,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版(1937)。
    郭沫若:《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上),中华书局,1980。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吉联抗:《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邬国义等:《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8
    《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顾颉刚、刘起钉:《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
    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
    黎翔凤撰:《管子》,中华书局,2004。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二册),中华书局,2006。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顾颉刚等:《尚书文字合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
    《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
    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谢谦:《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订本。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黄宛峰:《礼乐渊源(礼记)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高至喜:《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1999。
    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许宏:《礼制遗存与礼乐文明的起源》,收入《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
    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孟世凯:《商史与商代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07。
    翁礼明:《礼乐文化与诗学话语》,巴蜀书社,2007。
    朱彦民:《商族的起源、辽徙与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
    张渭莲:《商文明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8。
    李宏锋:《礼崩乐盛——以春秋战国为中心的礼乐关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出版社,2009。
    刘清河、李锐:《先秦礼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周南泉:《中国古代玉器断代与辨伪:玉礼器》,蓝天出版社,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