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道主义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以人为中心”则是对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最简明的理解。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不是任何其他理论体系中的命题,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命题。只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我们才能真切理解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
     对西方人道主义发展史的考察表明,人道主义总是是具体的、历史的,从来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学说体系,人道主义是由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创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完成其最高形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优秀遗产,尤其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最终超越了此前所有的人道主义,给人道主义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种超越,并非从原则上否定传统人道主义关于“自由”、“解放”的美好理想,他所否定的是传统人道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
     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人始终“在场”,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马克思对人科学认识过程的视角来考察唯物史观形成过程,可以看到这两者在逻辑上是同构的。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从粗浅到深刻、从抽象到科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唯物史观从萌芽、发展到最终形成的过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形态,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则是唯物史观的内在精神。
     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从人的现实性出发,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中,实现了异质于传统人道主义的视界转换。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根本要义在于反对一切抽象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他并没有单独构建人的本体论或人的生存论,不再驻足于对人受奴役这一现实的伦理批判上,而是走得更远——以科学的态度探索实现人道理想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不仅表现为一种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它把唯物史观作为其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区别于以往任何形态的人道主义,旗帜鲜明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高扬革命的辩证法,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为目标。在马克思的视域里,共产主义不再是理论逻辑的推论和价值伦理的批判,而是现实的历史客观趋势的反映,是消灭现有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它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
     对人的关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马克思虽然没有单独表述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以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为最终追求的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是应有的题中之义。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其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充分证明了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合法性”。
     以人为本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既体现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当前我国改革实践的反思,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充分表明我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后的一种理论自觉。
     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反对一切忽视人的倾向,其深刻意蕴是反对以物为本。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其目标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集中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解放和幸福。这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中国的鲜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
     要真正践行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高度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充分重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精华。在践行以人为本的实践中,尤其需要处理好与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市场法则、阶级阶层矛盾、社会建设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致最终目标。
Humanism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West, and various types of humanism can be concisely understood as "human-centered". Human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Marxism."Human-centered" concept put forwar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a basic element in Marxist theory instead of any other theories. Only in the current Chinese Marxist circumstances can we understand "human-centered" concept a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humanism, it is obvious that humanism is given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Humanism is always characterized as concrete and historical, which denies any static humanism. As a theory, humanism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neo-capitalist thinkers, and was promoted to its peak by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ers. Karl Marx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splendid cultural heritage, especially criticized the dominant Feuerbach's humanism, and finally surpassed humanism of all schools, endowing a brand-new connotation to it. The transcendence rejects the impractical fantasy in the traditional humanism instead of denying such good ideas as "freedom" and "liber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humanism.
     The theory of Marxism is concerned in people's liberation in essence. According to new vision of Marxism, men always is "present", thereby the materialist viewpoint of history is about the science of both actual individuals and their development of the past.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materialist history, it is obvious that the two are interrelated, and Marx finally cam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kind from the lopsided perspective to comprehensive one, from abstract perspective to scientific one, signifying the process of materialist history, from germination, to development, and to the complete formulation. Materialist history is the scientific pattern of Marxist humanism, and Marxist humanism is the core of materialist history.
     Karl Marx abandoned the abstract defini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attempted to understand i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sion different in traditional humanism. Major meaning of Marx's philosophy lies in refusing all abstract ontology of Metaphysics, so he has not constructed men's ontology or existentialism, neither remained at this ethical critique about men-slaved, but rather developed further, that is, proved the actual way concerning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ist ideal with scientific attitude.
     Marxist humanism shows not only a kind of values,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regards materialism of history as its own theoretical premise, therefore is important embodying of the world-view, history-view and value-view about Marxism. Marxist humanism is different from any previous formation of humanism because the former obviously sides with common people, claims revolutionary dialectics, and aims at the complete liberation of humankind. In Marx's view, communism is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realistic history and realistic movement of the annulations existing circumstances, rather than the deduction of theory-logic and critique about value-theory. If communism is a kind of humanism, it is the most radical one.
     Karl Marx focused on the care of humankind and the respect of human value. Although he never articulated clearly the human-centered concept, the concept is innate because Marxism pursued the complet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humankind. Currently in China, the articulation of human-centered concept originates from Marxist humanism, and demonstrates the "legality" of human-centered humanism in Marxist context.
     The articulation of human-centered concept is characteristic of current society. It not only meets the dema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reconsideration of current reform in China. It is in agreement of historical tid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flects CCP'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confronting som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society, country and CCP.
     The human-centered concept has abundant connotations. It is against all intention of ignoring man. It is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noumenon and axiology because it rejects material-centered concept. At present, the articulation of human-centered concept aims to realize human potentials, fulfill people's practical demand, respect people's value and dignity, and pursue human liberation and happiness. This is the practice and expression of Marxist humanism in current China.
     To fulfill human-centered concept, it's important to stick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ces of production which places stress on the human-centered concept, promote people's initiatives, and focus on the essence of humanitarian thought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developmental philosophy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human-centered concept possesses clear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erves as the guidelin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To realize human-centered concept, it is vital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ic constructions, reform, market regulations, class conflict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
引文
1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88,第3页。
    2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88,第3页。
    1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M],三联书店,1986年,第218页。
    2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M],三联书店,1986年,第219页。
    1 《李大钊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02页。
    2 《李大钊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13页。
    3 《李大钊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38页。
    1 巴人:《论人情》[J],《新港》,1957年第1期。
    2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1960年7月22日。
    3 《王椒明贩卖的是什么货色?——<论人情与人性>的批判》[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年第3期。
    4 李青田、赵一民:《人道主义是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J],《哲学研究》,1964年第3期。
    1 郭月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批判》[J],《江淮学刊》,1963年第5期。
    2 马泽民、刘长林、徐亦让:《决不容许用人道主义篡改马克思主义》[J],《文史哲》,1977年第2期。
    3 汝信:《青年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关于异化问题的探索之一》[J],《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
    4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1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C],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2 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N],《人民日报》,1980年8月15日。
    3 曹天予:《略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与黄枬森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3年第8期。
    4 薛德震等:《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J],《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6期。
    5 薛德震等:《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J],《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6期。
    1 薛德震等:《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J],《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6期。
    2 曹天予:《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兼与黄楠森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3年第8期。
    1 刁世存:《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6期。
    3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6期。
    4 靳辉明:《对我国人、人道主义和文化问题研究的反思》[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 文集》[C],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1997年4月。
    1 《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访中年学者俞吾金》[J],《哲学动态》,1988年第10期。
    2 马捷莎:《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交集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3 张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当议》[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3期。
    4 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
    1 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 张奎良:《马克思视域中的以人为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3 薛德震:《“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J],《理论前沿》,2006年第3期。
    1 薛德震:《“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当代思潮》,2004年第6期。
    2 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J],《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 夏兴有:《论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2004年5月27日。
    4 黄楠森:《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J],《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3期。
    5 韩庆祥、雷鸣:《全面深入理解“以人为本”》[J],《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5期。
    6 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1 李丹青:《当代高等教育应以人为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2 沈荣华、王宇灏:《以人为本:我国政府的价值定位》[J],《行政哲学》,2008年第3期。
    3 王建军:《以人为本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J],《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4 曾小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践行以人为本》[J],《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5期。
    5 袁振龙:《以人为本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浅析》[J],《和谐社会》,2006年第3期。
    6 袁胜洲:《以人为本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7 彭亚琳:《论“以人为本”的企业伦理价值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9年第1期。
    8 郑爱芬:《以人为本护理管理理念在内科ICU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第9期。
    1 虞新伟:《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J],《小学时代》,2012年第9期。
    1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51页。
    2 康斯坦丁诺夫:《马克思和人道主义》[A],沈恒炎、燕宏远主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二辑[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60页。
    3 马尔科维奇:《马克思的辩证法和今日的人道主义》[A],沈恒炎、燕宏远主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三辑[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22页。
    1 彼特洛维奇:《哲学和人》[A],沈恒炎、燕宏远主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三辑[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1 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57页。
    2 梯利:《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页。
    3 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1 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10页。
    2 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11页。
    1 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10页。
    2 巴特雷:《非理性的人》[M],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5页。
    1 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2 王宵前:《从价值观视角看西方最早关于教师角色的争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第1期。
    3 转引自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1 卡两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页。
    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2页。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三联书店,1957年,第138页。
    4 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5 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1 梯利:《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8页。
    2 Jaeger · Paideia:the ideals of Greek Culture[M], New York,1945 p.291,转引自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3 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6页。
    4 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7页
    1 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08页。
    2 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2页。
    3 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3页。
    4 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1页。
    1 梯利:《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0页。
    2 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9页。
    1 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2 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3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7-68页。
    1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六卷,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2 对此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此话是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概括,而非出自苏氏之口,参见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50页。
    3 梯利:《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7页。
    1 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8页。
    2 Jaeger · Paideia:the Ideals of Greek Culture[M], Vol. II, New York,1945 p.77,转引自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56页。
    1 康德在其论文《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中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见(美)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2 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316页。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11页。
    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69页。
    1 详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73页。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6页。
    1 库尔茨:《保卫世俗人道主义》[M],余灵灵、杜丽燕等译,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25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50页。
    2 参见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群言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65页。
    2 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群言出版社,2012年,第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1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群言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03页。
    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03页。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27页。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57页。
    3 张一兵等:《神会马克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4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49页。
    1 参见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群言出版社,2012年,第7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3页。
    1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页。
    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549-550页。
    3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44页。
    4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2005年,第48页。
    1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6页。
    2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7页。
    3 详见俞吾金:《如何理解康德“人是目的”的观念》[J],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5期。
    1 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02页。
    2 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3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8页。
    3 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5页。
    1 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02页。
    2 欧文:《欧文文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7页。
    1 亚罗舍夫斯基:《马克思主义人论》[M],杨晓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1-12页。
    1 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4页。
    1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2页。
    1 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5页。
    1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1 赫斯:《论货币的本质》[A],《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7缉[M],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0-181页。
    1 赫斯:《共产主义信条问答》[A],《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7缉[M],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6页。
    2 赫斯:《论货币的本质》[A],《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7缉[M],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3页。
    3 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夏威仪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58页。
    1 姜海波:《论施蒂纳是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的最后契机》[J],《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2 林钊:《“在同一块自由的荒野上相互对立”——论施蒂纳与马克思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0页。
    1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4页。
    2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61页。
    3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78页。
    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3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08页。
    1 泽勒尼:《马克思的逻辑》[M],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第68页。
    2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
    3 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李秋零译,三联书店,北京,2006年,第13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2页。
    1 参见张一兵:《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马克思<评李斯特>的文本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页。
    1 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2 参见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
    3 孙伯鍨等:《走进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4 伯鍨等:《走进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2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定。详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6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1998年,第90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1998年,第91-92页。
    1 《资本论》第一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0-23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3 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2--41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1 张奎良:《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J],《哲学研究》,1994年第12期。
    1 张一兵等:《神会马克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三联书店,1957年,第13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页。
    2 《圣西门选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86页。
    3 《傅立叶选集》第3卷[M],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17页。
    1 《欧文选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3页。
    1 陶传友、窦爱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M],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89页。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3页。
    1 常欣欣、毛德儒:《从以人为本解读“什么是社会主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 陶传友、窦爱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M],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第197页。
    3 陶传友、窦爱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M],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5页。
    1 傅早霞、彭立春:《人本教育的哲学基础》[J],《求索》,2010年第12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850页。
    5 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 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1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1 汪征鲁:《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崛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9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4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5页。
    2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5页。
    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2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18页。
    1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年5月10日。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187页。
    3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年5月10日。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7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1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1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1 张玉:《论“尚公重私”的公私观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8页。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5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9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4页。
    1 陈运普,十六大以来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8(2),第3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2、3、13、19、23、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57、1960、1962、1963、1972、1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第2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北大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北大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姚润皋:《邓小平实事求是哲学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刘林元、姚润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下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刘林元、姚润皋:《跨世纪的征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林源:《马克思走进新世纪》,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等:《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胡义成:《人道悖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新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北京:三联书店,1986
    胡乔木等:《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杜丽燕:《人性的曙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杜丽燕:《爱的福音》,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杜丽燕、尚新建:《回归自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王治河:《后现代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周尚文等:《社会主义15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孙正聿:《属人的世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裴德海:《断裂与还原》,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韩庆祥、张洪春:《以人为本——从物到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陶传友、窦爱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4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德]科尔施:《卡尔 马克思》,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苏]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德]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美]巴雷特:《非理性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德]弗洛姆:《逃避自由》,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美]怀特海:《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英]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美]纳斯比特:《大趋势》,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日]池田大作、[意]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卞立强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德]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英]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美]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法]博德:《资本主义史》,吴艾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美]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英]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文出版社,2000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美]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法]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德]本雅明:《单行道》,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