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乡关系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就面临着的一个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城乡关系问题作了一系列的论述,提出了他们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思想。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既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考察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分清他们的城乡关系思想中的是非,总结这一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对于在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对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本文分为四章进行了考察和论述。
     本文第一章,论述了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提出的依据。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城乡关系状况,是城乡关系问题在民主革命中和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城乡关系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城乡关系问题的理论。
     本文第二章,考察和论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其中包括党成立后中共领导人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初步思想,国民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党内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正确思想。在这一章中,不但考察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并且分析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
     本文第三章,考察和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其中包括中共领导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城乡关系思想,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城乡关系思想,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城乡关系思想,其中包括这一时期在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曲折。在这一章中,还考察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全面失误,以及这种失误造成的后果,并且分析了出现这种失误的原因。
     本文第四章,对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作了评价。其中肯定了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正确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重要发展,而且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并且肯定了这些正确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在这一章中,还在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对比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的现实启示。
     在本文的结语部分中,对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作了概括,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正确思想分为四个方面作了概括,并且概要说明了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现实启示。
Urban-rur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its founding when facedwith a nee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important issue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process, made a series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discourse, presented their ideas on theissu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ideology urban-rural relations, both right ideas, but also have the wrong ideas. ExamineChina's first generation of leaders of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 history of ideas, to distinguishtheir ideas in a non-urban-rural relations, the history of this issu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and lessons of history, for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in today's urban-ruralrelation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re is a realistic sense. For the first generationof 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de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area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CP leaders thinking of urban-ruralrelations basi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CP leaders thinking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based onthe real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stablished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 situation,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erms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or after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a relations must be conducted in rural and urban correct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CP leaders thinking of urban-ruralrelations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 Engels, Lenin, Stalin's urban-rural relations ideathat the Marxist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econd chapter, study and discusses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Period firstgeneration of leaders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though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PC,including party leaders on the issu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preliminary ideas, the lateNational Revolutio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in the early and mid-rural relationswithin the party on the issue of erroneous ideas, with Mao Zedong as the mainrepresentative of the party leaders in rural and urban correct ideas on the issue of therelationship. In this chapter, not only examines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Period firstgeneration of leaders on the issu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in right thinking and wrongthinking, and analyz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uses erroneousideas.
     Chapter three, study and discusses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ese Communistleaders first generation thinking urban-rural relations, including the Communist leaders inthe Economic Recovery Period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ideology of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period beginning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 thinking, at thebeginning of the period of building socialism ideology urban-rural relations, including in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this period on the issu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twists. Inthis chapter, also inspect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on the issue in acomprehensive urban-rural relations mistakes, as well as the consequences of suchfailure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such failures occur.
     This chapter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deologyurban-rural relations were evaluated. Which affirme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eaders of the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n the issu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in the correct Marxist-Leninist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China, Mao Zedong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mportant source system, and these certainly correct idea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construction guidance. In this chapter, also in contrast correct thinking and wrongthinking, based o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CP leaders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urban and rural areas Enlightenment thinking.
     In the conclusion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CPC leaders madethe hist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thinking overview of Mao Zedong as the mainrepresentative of the party leaders on 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areas are divided into four areas were correct ideas overview and summary of the firstgener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described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urban-ruralrelations thinking, practice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
引文
①[意]乔万尼·波特若.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刘展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5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6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7页。
    ⑤[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6页。
    ⑥[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9页。
    ⑦[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9页。
    ①[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英]艾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页。
    ③[英]艾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页。
    ④[美]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①[美]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②[美]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173页。
    ③[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419页。
    ④[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85页。
    ⑤[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2版).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页。
    ①[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2版).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20页。
    ②[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2版).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5页。
    ③[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2版).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5页。
    ④[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2版).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5页。
    ⑤[美]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①[美]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5页。
    ①旦谷.略论轻工业与农业、重工业的关系.经济研究,1961年第12期,第1页。
    ①旦谷.略论轻工业与农业、重工业的关系.经济研究,1961年第12期,第7页。
    ①洪银兴、魏杰、韩志国.论二元经济结构.开发研究,1987年第3期,第33页。
    ②宫玉松.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文史哲,1994年第6期,第31页。
    ①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17页。
    ②马远军.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第3期,第78页。
    ③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3页。
    ④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8页。
    ⑤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31页。
    ⑥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7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0、2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页。
    ②《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③《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④《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页。
    ⑤《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页。
    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⑦《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8页。
    ⑧《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①《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6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9页。
    ②《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
    ④《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8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1-322页。
    ②《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0页。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9页。
    ①《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9页。
    ②《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9页。
    ③《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7页。
    ④《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6页。
    ⑤《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8页。
    ⑥《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9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76-81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46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64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60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57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13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91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75页。
    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77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79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57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77页。
    ⑤余子道、黄美真:《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4-315页。
    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619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65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35、637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09、611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2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77页。
    ②陈再凡:《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3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2页。
    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页。
    ⑥《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0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674页。
    ③《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99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90-59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742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428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493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页。
    ③《马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4-1176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43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2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5-140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6-142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420、421、425页。
    ③《李富春选集》,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④《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7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②《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①《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②《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14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19页。
    ②《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①《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7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7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8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85页。
    ①《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②《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③《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1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1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1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18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44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44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1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①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470页。
    ②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3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3-65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65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485页。
    ①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3页。
    ①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7页。
    ②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7页。
    ③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4页。
    ④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①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121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0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7-81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8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大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6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①马宇平、黄裕中﹒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年-1987年国情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374页。
    ①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377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大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70-673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
    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3-5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斯大林选集(上、下)[M].人民出版社1979.
    [5]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李大钊文集(上、下)[M].人民出版社,1984.
    [7]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8]毛泽东选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文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毛泽东文集,第6、7、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9]陈云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007.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4]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25]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26]顾龙生.毛泽东经济思想引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
    [27]国世平,郭建宁.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28]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84)[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9]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0]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1]林蕴晖.凯歌进行的时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2]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3]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4]王洪模.改革开放的历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5]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6]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7]郭守亭.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8]马健行.马克思主义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李忠杰.列宁主义论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0]顾海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1]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2]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43]卫兴华,洪银兴.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4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4]金春明,陈登才.毛泽东思想发展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
    [46]陈再凡.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7]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8]郭德宏.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1996.
    [4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下册,第2卷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0]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上、中、下册[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版,1988.
    [51]肖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2]毕世杰.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出版社,1999.
    [53]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4]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5]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
    [56]白苏珊.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M].朗友兴,方小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57]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8]何炼成.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9]陈广汉著.《刘易斯的经济思想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60]中国统计年鉴(1981-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61]中国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62]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3]波特若.《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M].刘展光译林国基补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5]托马斯·摩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6]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7]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8]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倪文彦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69]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0]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2]伊利尔·沙里宁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3]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陈明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4]张淑萍.我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的制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75]殷际文.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76]奚建武.从复合到融合[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77]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
    [78]陈聚芳.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79]张春荣.毛泽东国情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博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2010.
    [80]周凯.中国城乡融合制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2.
    [81]李邦铭.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博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12.
    [82]蓝文权.邓小平城乡关系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6
    [83]钟立秋.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工人阶级问题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84]周延江.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党的中心工作问题的认识[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85]王金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工作的理论和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0
    [86]刘爽.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7]赖亦明.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88]邱春林.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认识的历史考察(1921—1927)[D]:[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1]郭勇.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演化:文献与述评[J].经济问题,2005,(7).
    [2]刘磊,雷永秋.国外城乡关系问题理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5)(中旬刊).
    [3]马远军等.国外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1).
    [4]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5]武小龙,刘祖云.城乡关系理论研究的脉络与走向[J].领导科学,2013,(4).
    [6]叶超,曹志冬.城乡关系的自然顺序及其演变——亚当斯密的城乡关系理论解析[J].经济地理,2008,(1).
    [7]张有军.斯大林“社会和谐”思想及其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徐芹.列宁早期城乡关系思想探析[J].江汉论坛,2009,(12).
    [9]迟爱萍.陈云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J].党的文献,1995,(2).
    [10]刘书楷.陈云与新中国财政工作的起步[J].党的文献,1995,(3).
    [11]蒋永青.陈云在“大跃进”后关于恢复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对策[J].党的文献,1995,(3).
    [12]林刚.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9).
    [13]庞松.陈云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转型[J].中共党史研究,2005(3).
    [14]孙芹丽.对建国前后刘少奇构建城乡互助关系思想的理论视角透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
    [15]江俊伟.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城乡关系的构想与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1).
    [16]江俊伟.刘少奇新民主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述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3).
    [17]徐晨.周恩来的“三农”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8]刘济生.周恩来经济思想发展轨迹[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9)
    [19]张华.试论周恩来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主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20]唐正芒.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粮食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
    [21]丁俊萍.试析刘少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
    [22]康永超.论中国共产党城乡一体化战略思想的形成和确立[J].攀登,2011,(5).
    [23]王文军.中国共产党城乡政策的变迁与启示[J].兵团党校学报,2011,(2).
    [24]谢志强,姜典航.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8).
    [25]蔡昉.中国“三农”政策的60年经验与教训[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26]殷允杰.我国处理城乡关系政策的转变及其内在动因[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
    [27]郭畑.近代城乡关系研究争论点述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8]陈炜.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J].长沙大学学报,2005,(5).
    [29]刘伟.建国后党的城乡政策调整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0]苟颖萍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关系的变迁与思考[J].商业时代,2010,(26).
    [31]徐晨.周恩来的“三农”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2]梁光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特别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8).
    [33]薛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经济地理,2010,(11).
    [34]韦廷柒,唐圆梦.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历程[J].理论导刊,2011,(10).
    [35]李泉.中国城乡发展的反思——兼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6]王峰.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论毛泽东城乡统筹思想及当代意义[J].宁夏党校学报,2011,(9).
    [37]白雪秋.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之演进[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3).
    [38]易文彬.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共识、分歧与机遇[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39]易文彬,欧阳兵.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十大走势[J].理论前沿,2003,(2).
    [40]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
    [41]郭勇.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演化:文献与述评[J].经济问题,2005,(7).
    [42]孔燕.党的领导核心对城乡关系理论的探索[J].世纪桥,2008,(5).
    [43]王忠武.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三重建构机制[J].学术月刊,2012,(12).
    [44]白琳,白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演化、现状及协调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7,(7).
    [45]陈立国,易文彬.建国以来中共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与政策演进[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46]冉文伟.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看新中国城乡关系的60年变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47]赵泉民.从“无差别的统一”到“对抗性”形成[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48]马爱群.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城乡关系理论的探索[J].世纪桥,2008,(12).
    [49]李翠霞,王仕军.新中国城乡关系的制度演进历程——以人口流动为视角的分析[J].前沿,2010,(18).
    [50]邱国盛.苏联经验与中国经历: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J].史学集刊,2012,(2).
    [51]李邦铭.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J].河北学刊,2012,(3).
    [52]李羚.邓小平城乡关系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11).
    [53]周新桥.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
    [54]刘瑛,王德承.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的认识原因[J].上饶师专学报(社),1989,(6).
    [55]宗成康.土地革命初期中共中央“城市中心论”辨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3).
    [56]贺黑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理论的客观依据——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10).
    [57]武力.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J].教学与研究,2008,(10).
    [58]岑乾明,宋卫琴.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之“中国化”——毛泽东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
    [59]韩振武.从农村包围城市到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共产党90年来处理城乡关系的历史考察[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9).
    [60]杨小军.中国共产党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经验[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
    [61]孙成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及经验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2]汪巽人.初探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学说[J].福建论坛,1983,(3).
    [63]杨洛、廖元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84,(1)
    [64]张鸿雁.东西方古代社会城市经济本质差异论—马克思主义古代东西方城市经济差异理论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65]林其泉.马克思主义关于分工同阶级关系的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66]韩元钦.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面临的几个认识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0,(9).
    [67]宫玉松、聂济冬.毛泽东关于城乡关系的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1).
    [68]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J].读书,1999(12).
    [69]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J].战略与管理,1999(6).
    [70]宫玉松.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J].文史哲,1994,(6).
    [71]腾建华,刘美平.近代中国城乡经济结构失衡的历史原因[J].北方论丛,2003,(1).
    [72]李传兵,俞思念,陈浩然.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中国化实践[J].社会主义研究,2012,(4).
    [73]孙成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我们党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
    [74]陈睿.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5).
    [75]曹海滑,苟颖萍,朱晶松.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J].商业时代,2009,(8)
    [76]岑乾明,宋卫琴.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之“中国化”——毛泽东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
    [77]江俊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两个维度及其当代启示[J].黑龙江史志,2009,(4).
    [78]江俊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城乡关系政策的演变及其经验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6).
    [79]韦廷柒,张学亮.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新发展[J].学术论坛,2010,(12).
    [80]江俊伟.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城乡关系的构想与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