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花篮盛满“春的微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石评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文学界,有“京华女才子”的美称,但由于其生命短暂,创作时间不长,留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因此,文学史中少见经传。从石评梅当时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绩看,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三、四十万字的作品,其成就还是相当可观的。更重要的是其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的作品中多有不可多得的名篇。细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在石评梅的创作中有许多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特殊质素,这对进一步确定石评梅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有着极大的意义的。
     以往,人们大多注意石评梅的散文创作,而对其诗歌的研究及解读不多。本文首先通过石评梅诗歌创作中隐隐约约的现代主义特质,为石评梅诗歌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与作用予以实事求是的定位,主要是阐明石评梅的诗歌在五四新诗从白话诗向现代诗嬗变的过程中的桥梁与过渡作用;其次通过对石评梅具体诗歌文本的解读,触摸石评梅蕴含于其诗歌作品中的大异于别人的孤独意识,正是这种独特的孤独意识,铸就了石评梅诗歌作品对生命、死亡、悲剧等现代意识的深层思考;再次,在此基础上集中探求石评梅诗歌的现代主义美学追求,阐明石评梅诗歌在现代主义诗歌的烛照之下对绚丽、生动、清妙风格的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变异,以此揭示石评梅诗歌创作独特的美学价值;最后,通过论述石评梅诗歌受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思潮主要是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在文学思想与创作上,如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影响,受俄国爱罗先珂诗学思想的影响,受到李大钊、鲁迅等革命导师生命哲学的影响等,以及通过与其至好朋友庐隐、陆晶清等人同时期作品的互读,把握她们在文学思想与创作上的相互渗透与影响等,探析石评梅诗歌的美学渊源,论述各种影响在石评梅这一独特个体中的反映,进一步强调石评梅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In the 1920s, Shi Pingmei was named as "Jinghua female talent" of Beijing literary circles. However, because of her short life and her short writing time, her works don't remain much in the world and are rare in literary history. Shi Pingmei made the creation of about 400,000 word entries in just five or six years time, her achievements of the literature are substantial, to some extent. More importantly, of her works ,some poems, proses and novels are rarely renowned. After careful reading,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some special quality in Shi Pingmei's Creation which can be easily overlooked. Such quality is of tremendous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affirm her creation posi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Previously, most 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her proses, while the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to her poetry is little. Firstly, in research of the modernism quality in her poetry creation, this thesis is to position her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her poem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development. And this thesis mainly states its role of transition and bridge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the May 4 vernacular poetry to the modern poetry; Secondly ,through interpreting to her poetry texts, this thesis is to touch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of her poetry work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this unique sense of loneliness makes her poetry works deep thinking of the modern senses, such as life, death, tragedy; Third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modernism aesthetic pursuit of her poetry, and demonstrate her poetry to pursue the lively, sparkling style under the light of modern poetry,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ursu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rough this, it reveals the unique aesthetic value in her Poetry; Finally, through the commentar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poetry-modern ideologies in her poetry, and literature and creative thinking, philosophy of life, this thesis is to grasp the infiltration and influence in literature thinking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While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roots of her poetry, discuss various impact reflecting in Shi Pingmei - this unique individual, and further stress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in her poetry.
引文
[1] 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2] 胡适,尝试集·自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1] 卫建民选编,魂归陶然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2]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戏剧游记书信[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93—94页。
    [3] 同上,第99页。
    [4] 陆耀东,石评梅的新诗艺术[J],文艺研究,2002年专刊,第132页。
    [1]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诗歌小说[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2] 鲁迅,鲁迅全集一·写在《坟》后面[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286页。
    [1] 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M],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1] 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2] 周作人,扬鞭集·序[A],中田现代诗论·上编[Z],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130页。
    [1] 王健,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第62页。
    [1] 吴忠诚,现代派诗歌精神与方法[M],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1]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A],鲁迅译文集[Z],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3页。
    [2]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1] 转引自:刘智民,论石评梅散文的悲剧意识[J],吉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第21页。
    [1] 朱荣英,孤独个体的生命悲歌—论现代西方生存哲学的研究视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9页。
    [1] 梁宗岱,象征主义[A],李振声编,梁宗岱批评义集[Z],第58页。
    [1] 梁宗岱,象征主义[A],李振声编,梁宗岱批评文集[Z],第57—58页
    [2] 梁宗岱,象征主义[A],李振声编,梁宗岱批评文集[Z],第58页。
    [1] 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扉页。
    [1]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A],鲁迅全集·第6卷[Z],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页。
    [2]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1] 陈国恩,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J],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第179页。
    [1] 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5页。
    [2] 田汉,给郭沫若的信,转引自:谭桂林,现代中国生命诗学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发展[J],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第97页。
    [1] 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引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2] 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引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1] 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引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2] 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高三第五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2单元。
    [3] 严羽,沧浪诗话,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87418.html.
    [1] 鲁迅,热风·随感录,转引自:伍寅,爱罗先珂与中国发生关系的契机,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第56页。
    [2] 爱罗先珂,枯叶杂记,转引自:伍寅,爱罗先列与中国发生关系的契机,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第56页。
    [3] 爱罗先珂,松孩,转引自:伍寅,爱罗先珂与中国发生关系的契机,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第61-62页。
    [1] 周作人,儿童文学,转引自:伍寅,爱罗先珂与中国发生关系的契机,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第63—64页。
    [1] 鲁迅,孤独者,转引自:http://blog.phoenixtv.com/?333293/viewspace_829884。(标在下页)
    [1] 鲁迅,孤独者,转引自:http://blog.phoenixtv.com/?333293/viewspace_829884.
    [2]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M],书目义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75-76页。
    [3] 鲁迅.故乡,转引自:http://www.studa.net/2004/1-11/2004111105915-7.html。
    [1] 庐隐,石评梅略传,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戏剧游记书信[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92页。
    [1]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1]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诗歌、小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4年2月第一版。
    [2]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3年8月第一版。
    [3] 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戏剧游记书信),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5年2月第一版。
    [4] 李书敏等主编,《石评梅散文小说选》,重庆出版社,重庆,1999年7月第一版。
    [5] 李蓉选编,《石评梅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2004年6月第一版。
    [6] 周海波 孙婧著,《寻找失去的天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2月第一版。
    [7] 田泥,《走出塔的女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10月第一版。
    [8] 孟悦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第一版。
    [9]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第1版。
    [10] 李有亮,《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年5月第1版。
    [11] 《灿烂似锦的文艺园中的一朵小花—浅谈现代女作家石评梅和她的诗》,《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16—21页
    [12] 农迎春,《论石评梅诗歌的思想情致》,《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第115、116页
    [13] 毋斌,《对光明和理想的不懈追求—评现代女作家石评梅的诗作》,《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32-133页。
    [14] 王英 王睿,《论北京女高师四位女作家的母爱歌颂》,《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94—95页。
    [15] 李兵,《论石评梅散文的抒情特色》,《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83—86页。
    [16] 卢军,《论基督教文化对石评梅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8—20页。
    [17] 王晓红,《心曲为理想奏鸣——试论石评梅散文的精神内核》,《佳木斯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60—61页。
    [18] 王晓隽,《悲情中萌生的女权主义者——从石评梅小说中寻找石评梅》,《岱宗学刊》2003年第4期,51—52页。
    [19] 沈素云,《骚动不安的灵魂——石评梅散文的独特情绪底蕴》,《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29—31页。
    [20] 陆耀东,《中国新诗史(1916—1949)》,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2005年6月第1版。
    [21]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3月第1版。
    [22] 谢冕,《谢冕论诗歌》,江南高校出版社,南昌,2002年4月第1版。
    [23] 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经典》(钟敬文、启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第1版。
    [24] 王志萍,《恨别传统的“历史中间物”——石评梅》,《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31—33页。
    [25] 殷克琪,《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26]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第二版。
    [27] 废名,《新诗十二讲——废名的老北大讲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一版。
    [28] 李振声编,《梁宗岱批评文集》,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29] 董德福,《生命哲学在中国》,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30] 许霆,《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31] 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32] 曹万生,《现代诗派与中西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33] 骆寒超,《20世纪新诗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4] 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35]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36] 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37] 孙祥栋,《石评梅之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38] 都钟秀,《石评梅传》,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39] 孙祥栋,《评梅在评定》,石评梅文学艺术研究院,1992年7月编。
    [40] 谢冕 吴思敬主编,《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41]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鲁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
    [42]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