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伴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和高校合并的浪潮,中国的高等教育迈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然而,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境。表现之一即是高等学校内部忽视对基本人权的理解和尊重,缺乏对个体权利的维护和保障。
     在“人权入宪”和“以人为本”口号响彻中华大地的宏观社会背景下,以人本精神和人权理念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将遵循师生有哪些权利,为什么应享有这些权利,什么在妨碍这些权利的实现以及如何维护这些权利为研究思路,重点探索在人权视野下,高等教育面临的变革,包括高等教育理念的改造、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高等教育法规的完善等等。具体而言,本研究包括以下六大章节:
     第一章人权与高等教育中的权利
     本章主要对人权、权利和义务等概念作了解释,阐述了高等教育中“三权鼎立”的权利结构,并分析了人权的演变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大学生应有权利解读
     本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的应有权利,重点分析了大学生的人格尊严权、自由权、受教育权及民主权。尊严权是人权的基础和先导,一切人权都源于人类固有的尊严和价值。自由权核心是思想自由。人有发展的天赋和潜能,受教育权本质是发展权。民主权包括申诉权、知情权和评教权等。
     第三章大学教师应有权利分析
     大学教师权利主要由作为自然人的权利和职业权利两部分组成。作为自然人的权利最基本的是发展权。而其职业权利最根本的是学术自由权。
     第四章人权之障碍:高等教育中权利与权力的博弈
     本章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探讨权利与权力的辨证关系。第一节主要讨论权力的概念、性质及与权利的关系,高校自主权的来源和属性。第二节主要探讨教师的知识权力与学生思想自由权的冲突与协调及教师的学术权力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协调。第三节主要分析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表现,高校管理权的价值取向及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协调。第四节重点探讨大学教师与管理人员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和矛盾及聘任制下教师权利与高校权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维护人权之一:高等教育理念与政策的变革
     本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在高等教育目的上,摒弃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观。第二,在高等教育管理上,体现民主参与、服务本位、尊重人性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第三,在高等教育政策上,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强化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
     第六章维护人权之二:教育法律与法规的完善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法的价值与人权,实体法完善与人权维护,程序法完善与人权维护。法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人权。虽然当前中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无论是在实体法领域还是在程序法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有待改进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师生权利。
Nowadays, with the pace of college' s scale expansion and the tide of college-merging, China' s higher education is entering a flourishing historic period. However,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quick development, China' s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serial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One reflection is that many colleges ignore the comprehension and esteem of basic human rights and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safeguarding and guarantee of individual rights.
     With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human rights having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s Constitu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slogan Putting People First, this paper does research into China' s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humanism and human rights.
     This research, following the thread what righ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an enjoy, why they can, what are hinde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m and how to protect them, mainly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rights, including chang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es, adjustment of its policies,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etc..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in detail:
     Chapter One: Human Rights and Rights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explana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human rights, right and duty. Then it elaborates the trilateral right struc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hapter Two: Rights of Stud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rights that stud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have and makes special research into right of human dignity, right of liberty, right of being educated and right of democracy. Right of human dignity is the basis and guide of human rights, all of which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intrinsic dignity and value. The core of liberty right is the right of idea liberty. Man has the gift and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ight of being educated is right of development in nature. Right of democracy includes right of appeal, the right to know and right of evaluating the education.
     Chapter Three: Rights of Teacher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rights of teacher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nsist of two kinds, right of being natural persons and right of vocation. The basic right of the former is the right of development and that of the latter is the right of academic freedom.
     Chapter Four: Hindrance of Human Rights: the Game between Right and Power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ht and power. Section one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 of power, its relationship with right, and source and feature of decision making right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ection Two mainly studies the collision and harmonizing of the teacher' s power of knowledge and student' s right of idea liberty. Section Three mainly discusses the reflection of conflicts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student' s righ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how to settle the conflict. The emphasis of Section Four lies in discussion of the value collision between college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 s right and power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ployment system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s.
     Chapter Five: Safeguard Human Rights: to Reform the Ideology and Polic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three approaches: the first way is to set people-oriented as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ead of society standard. The second method is to display the ideology of public attendance, service-centered and human nature esteem in college administration. Thirdly,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hould make better policies, to give more support to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tensify state obligations and duties and try all means to bring equal college entrance opportunity into effe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equity education principle better.
     Chapter Six: Safeguard Human Rights: to Improve Educational Legislation
     This chap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value of the law and human rights, improving entity law and procedural law to stick up for human rights, the final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law. Although China' s educational legislation has come into be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loopholes of it and it has a long way to go not only for the entity law but also for procedural law.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correspond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better protect and safeguard righ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引文
① 张楚廷.学术自由的自我丢失.高等教育研究,2005,(1):5.
    ① 《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7-138.
    ① 李天伦.还有多少权利期待回归.法制与新闻.2003.(1).
    ②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382.
    ③ 金生鈜.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3.
    ① 朱九思.大学生命的真谛.高等教育研究.2001,(3):1-4.
    ② 金生鈜.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2.
    ③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2.
    ① 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9-306.
    ② 杨成铭.人权法学.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11-354.
    ③ 张维平.学校教育与尊重学生人权.教书育人,2005.(15):40-41.
    ④ 杨咏梅.大学生的权利及其实现.教育发展研究,2005.(9):56-59.
    ① 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97-106.
    ② 郭兰英.高等学校学生权利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1):87-90.
    ③ 杨彦辉,范树成.学生的权利及其保护.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000.(7):82-86.
    ④ 朱巧芳.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的思考.高教探索,2005.(3):48-50.
    ⑤ 张志欣.试论教师权利的法律保护.中国教育学刊,2004.(12):29-32.
    ① 张学亮.关于高校校规的合法性思考.高教探索,2004.(1):29-31.
    ②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4.
    ③ 田鹏慧等.高等学校校规的法律性质及效力判定.高教探索,2004.(1):32-34.
    ④ 周光礼.高校内部规则的法理学审思.现代大学教育,2005.(4):8-11.
    ⑤ 张驰,韩强.学校法律治理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9.
    ⑥ 秦惠民.高等学校法律纠纷若干问题的思考.法学家,2001.(5):105-115.
    ⑦ 陈鹏.高等学生处分权的法理学探析.教育研究,2004.(9):37-42.
    ① 胡大伟,晋国群.论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合理限度.现代大学教育,2005.(4):39-43.
    ② 张瑞芳.高等教育领域中受教育权的程序保护.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7.
    ③ 侯书栋,吴克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高等教育研究,2004.(5):90-94.
    ④ 鱼霞等.教师申诉制度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05.(5):57-62.
    ⑤ 参见鲍丹禾:“我的受教育权利被侵犯源于我的姓名被冒用——追踪一起引出高法解释的案件”,载《北京青年报》,2001年8月15日;“‘首例侵犯受教育权案’宣判”,载《大河报》(郑州),2001年8月28日。
    ① [德]康德,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9.
    ② Joel Feinberg. The Nature and Values of Rights.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 1970, (4): 243-244.
    ③ [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773.
    ④ Michael Freedmen. Right.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1.1.
    ⑤ 张恒山.义务先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82-85.
    ①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2-44.
    ② 付子堂.法理学进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6.
    ③ 李云龙.人权问题概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85.
    ④ 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47.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6.
    ⑥ 郑成良.权利本位论.中国法学,1991,(1).
    ① [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4-255.
    ② 徐显明.人权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普遍性问题.文史哲.1996,(2):3-11_
    ③ [英]米尔恩,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12-113.
    ① 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94-95.
    ②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
    ③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
    ④ [美]范伯格,王守昌等译.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24.
    ⑤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4.183.
    ① [英]米尔恩,夏勇等译.人权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9.
    ② [英]米尔恩,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5.
    ③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0.
    ④ 路易斯·亨金,张志铭译.当代中国的人权观念:一种比较考察.公法(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99.
    ⑤ [美]范伯格,王守昌等译.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97.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3.
    ② 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法学研究,1991,(4).
    ③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0.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⑤ 张宏生等.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
    ① 张宏生等.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61.
    ② [意]但丁,朱虹译.论世界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6.
    ③ [英]霍布斯,黎思复等译.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7.
    ④ [英]潘恩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1.
    ① [英]洛克,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
    ② [英]洛克,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
    ③ [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
    ⑤ [美]路易·亨金.哥伦比亚法律杂志,1979,(4):3.
    ① 转引自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125.
    ②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495.
    ①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7.
    ②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9.
    ①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1.
    ②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1.
    ③ 陈宏微.耶鲁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4.
    ④ [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
    ⑤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27.
    ① 戴耀廷.建立尊重人权的学校制度.教育文摘资料,1996,(3).
    ② 马超.西方大学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6,(8):20-24.
    ③ [英]阿什比,腾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4.
    ④ C.H. Haskins. The Rise of Universiti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23. 157, 10.
    ⑤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1.
    ① Louis Joughi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7. 66-72.
    ① 金生鈜.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2.
    ②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
    ③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1.
    ④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50.
    ⑤ 杨福家.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EB/OL]http://www.dvun.com/htm/content/20063/155630.htm.
    ① 公丕祥.法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54.
    ② [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周勇等译.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1.
    ③ 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7.
    ① [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5.
    ② [法]罗伯斯庇尔,赵涵舆译.革命法制和审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6.
    ③ 许崇德、张正钊.人权与人权立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43.
    ④ [日]大须贺明,林浩译.生存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6.
    ⑤ [日]大须贺明,林浩译.生存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8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② [台]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8.
    ③ [台]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3-4.
    ① [台]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92.
    ② [英]伊利莎白·劳伦斯,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2.
    ③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04.
    ④ 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6.
    ① 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43.
    ② 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43.
    ③ 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7.
    ④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75.
    ① [英]罗素,李国山译.自由之路(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21.
    ② [德]康德,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0.
    ③ [法]罗伯斯庇尔,赵涵舆译.革命法制和审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7.
    ④ [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6.
    ① [英]罗素,李国山译.自由之路(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85.
    ② [德]弗洛姆,陈学明译.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9.
    ③ [法]萨特,周煦良等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1.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3.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8.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4.
    ⑦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64.
    ⑧ 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9.
    ⑨ 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63.
    ①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79.
    ②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92.
    ③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166-167.
    ④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73.
    ⑤ 徐显明.人权研究(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63.
    ⑥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4.
    ⑦ [美]约翰.杜威,邱椿等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0.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①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8.
    ② [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1.
    ③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64.
    ④ [美]房龙,范隆等译.宽容.北京:三联书店,1985.40.
    ⑤ [荷]斯宾诺莎,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70-271.
    ⑥ [德]黑格尔,贺麟等译.精神现象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3.
    ① 李大钊.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190-191.
    ② [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6.
    ③ [英]J.B伯里,宋桂煌译.思想自由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
    ④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3.
    ⑤ [荷]亨利·范·马尔塞文、格尔·范·德·唐,陈云生译.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49.
    ① 金生鈜.论个人自由在教化中的地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4.
    ②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1.
    ③ [英]约翰·密尔,程崇华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7.
    ④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0.
    ① 高清海.人就是“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18-222.
    ② 黄楠森.入学原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248.
    ① 刘惠珍.理念与制度冲突,自主学习面临尴尬.中国教育报,2003-2-8.
    ① 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39.
    ② [美]欧内斯特·L·博耶,涂艳国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7.
    ③ [美]罗伯特·M·赫钦斯,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2.
    ④ [美]德里克·博克,乔佳义编译.美国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29—31.
    ①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9.
    ① 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籍管理细则.[EB/OL]http://jw.nju.edu.cn./GuiZhang/xueShengShouCe/XJGL2001.htm.
    ② 汪雷.安徽规范大学生转系转学.中国教育报,2003-03-29.
    ③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56-257.
    ④ 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6.
    ① [法]狄骥:宪法学教程.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98—199.
    ② 克拉克,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4.
    ③ 黑龙江大学给学生选择自己任课教师权利.[EB/OL]http://www.expo365.cn/News/Detail/2004-12/1207706282812500.html.
    ①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96.
    ② [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9.
    ③ 肖川.论教育学的人类学基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54-57.
    ④ [英]约翰·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4.
    ⑤ [德]博尔诺夫,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36.
    ⑥ 转引自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6.
    ①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9.
    ② 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968.
    ① [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陈云生译.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9-160.
    ②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8.
    ①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6.
    ② 劳凯声.教育法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93.
    ③ 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00-301.
    ④ 转引自张焕庭.西方资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3.
    ⑤ 转引自张楚廷.全面发展 更是一种权利.大学教育科学,2005,(5):95.
    ① 吕氏春秋·恃君览.
    ② 夏甄陶.人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5.
    ③ [德]兰德曼,阎嘉译.哲学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79.
    ④ [德]兰德曼,阎嘉译.哲学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28.
    ⑤ 夏甄陶.人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1.
    ⑥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4.
    ⑦ [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71.
    ① 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695.
    ② [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9.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7.
    ④ 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诺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66.
    ⑤ 转引自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5.
    ⑥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5.
    ① 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1-13.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③ 转引自冯增俊等.教育人类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8.
    ④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94.
    ⑤ [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68.
    ⑥ 陆杰荣.哲学境界.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78.
    ⑦ 鲁洁.超越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
    ① 夏甄陶.人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5.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197.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70.
    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① 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6.(2).
    ② 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0-111.
    ③ [英]伊利莎白·劳伦斯、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76.
    ④ 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9.
    ⑤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
    ①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77.
    ②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2.
    ③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5.
    ④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1.
    ⑤ Kaiser F, RJ Florax, JB Koelman, et. Public Expenditure o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2.
    ⑥ [美] 菲力普·阿尔特巴赫,冯相如译.WTO与高等教育商业化.高教文摘,2001.12.
    ① 陈人杰.大学生是购买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吗?中国青年报,2001-09-05.
    ② 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1.
    ③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9.
    ④ [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① 范履冰.论学生申诉权.高等教育研究,2006,(4):75.
    ② [英]洛克,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
    ① 张树义.冲突与选择——行政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时事出版社,1992.6.
    ② 秦惠民.依法治校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特征.中国高等教育,2004,(8):11.
    ③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9.
    ①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9.
    ②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1.
    ③ 王笃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稳定性分析.江苏高教,1996,(2):23-26.
    ④ 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8.
    ①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2.
    ②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 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77.
    ② 徐显明.人权研究(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53-254.
    ① 杨咏梅.大学生的权利及其实现.教育发展研究,2005,(9):57.
    ①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1,349.
    ② [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
    ③ [美]菲利普·库姆斯,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9.
    ④ [美]享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 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22.
    ⑤ [美]克拉克·克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 3.1.
    ⑥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1。
    ⑦ 刘宝存.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1):48.
    ①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0.
    ② 张楚廷.校长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5.
    ① 夏甄陶.人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0.
    ①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6.
    ② 刘惠.“为人师表”的合理范畴论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1).
    ③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教育研究,2003,(6):42.
    ①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76.
    ② 叶澜.教育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
    ①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新浪网.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A]杨东平.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71.
    ② 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121.
    ③ 教授纷纷早逝,拷问现行科研体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5-11/18/content_3797306. htm.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⑤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94.
    ⑥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1.
    ①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6.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6.
    ① [英]约翰·怀特海,李水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14-11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
    ① 黄楠森.人学原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248.
    ②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3-204.
    ③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1.
    ①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0.
    ②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01.
    ③ 张宝昆.人的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外国教育动态,1988,(1):38.
    ① [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6-48.
    ② [美]德里克·博克,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20.
    ③ 金耀基.大学的理念.北京:三联书店,2001.173.
    ④ [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9-60.
    ① [英]阿克顿,侯健等译.自由与权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9.
    ② 陈宏薇.耶鲁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9.
    ③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3.
    ④ [英]纽曼.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⑤ [英]罗素,李国山译.自由之路(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21.
    ⑥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19.
    ⑦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368.
    ① 转引自高晓清.自由 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65-66.
    ② [英]哈耶克,杨玉生等译.自由宪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73.
    ③ [美]德里克·博克,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8-39.
    ④ [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8-49.
    ⑤ [英]J.B伯里,宋桂煌译.思想自由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
    ①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3.
    ②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63.
    ③ [台]董保城.教育法与学术自由.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123.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76.
    ⑤ [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54.
    ① [英]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6.
    ② [英]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5-36.
    ③ [法]卢梭,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51.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71.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72.
    ①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 483 US265, 1978.
    ② 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
    ③ [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
    ① 张斌贤,李子江.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7—158.
    ② Sweezyv v. New Hampshire, 354 U. S. 234, 1957. 263.
    ① Arval A. Morris. The Constitu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2edition).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80. 180.
    ① 王保星.美国大学教师终身教职的学术自由的意义.高等教育研究,2006,(3):97-98.
    ①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65.
    ②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 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58.
    ③ 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48.
    ④ 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
    ⑤ 于全有.学术界究竟有没有“骗子”.学术界.2000,(1):185-190.
    ①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04.
    ① [台]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303.
    ②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
    ③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
    ① [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0.
    ② Rechare T. De George. Academic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Symposium. Journal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aw, 2001, Winter.
    ③ Betty Greathouse. Academic freedom: a matter of interpretation. Education, fall, 19-91.
    ① 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3.
    ②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5.
    ③ [美]德里克·博克,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
    ④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5.
    ⑤ [台]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141.
    ① 程燎原、王人博等.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86-187.
    ②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95.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1.
    ①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3.
    ② [美]乔·萨托利,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1-32.
    ③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95.
    ④ 郭成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41.
    ⑤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103.
    ⑥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3-444.
    ⑦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58.
    ⑧ [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① [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47.
    ② [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26.
    ③ [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44.
    ④ [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9.
    ⑤ [瑞士]托马斯·弗莱纳,谢鹏程译.人权是什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7.
    ⑥ [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① 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4.
    ① 别敦荣.论高等学校管理的三原则.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74.
    ②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③ 茅锐.论学生权利.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84.
    ① 李静蓉等.论学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73.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9.
    ③ 尹力.教师教育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协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61.
    ① 转引自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4.
    ② 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
    ③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8.
    ①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4.
    ② [英]阿兰·谢里登,尚志英等译.求真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15.
    ③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6.
    ④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1.
    ① [巴]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
    ② [巴]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6.
    ③ [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6.
    ④ [法]贡斯当,阎克文等译.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3-338.
    ⑤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178.
    ⑥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52.
    ① [巴]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9.
    ②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8.
    ③ 张家.全面发展 更是一种权利.大学教育科学,2005,(5):95.
    ④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⑤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
    ⑥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1.
    ①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3.
    ②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0.
    ①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48.
    ② 王锋.刘燕文诉北大案的法律思考.法制日报,2000-01-16:(4).
    ③ 沈岿.公立高等学校如何走出法治真空.来源于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chinalawl-nfo.com.
    ① 余东明.学生屡告母校催生法治校园.法制日报,1996-10-25:(2).
    ② 秦惠民.高校管理法治化趋向中观念碰撞和权利冲突——当前诉讼案引发的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2,(1):71.
    ① 高校,维护学生权利没商量.人民日报,2006-01-19.
    ② 高校禁吻令,婚结得吻结不得.南方都市报,2003-6-17.
    ① [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04.
    ② 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2):100-101.
    ③ 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
    ④ 毛天祥.高校岂能不受司法监督.[EB/OL]http://chinabroadcast.cn/3821/2004/08/26/115@280192.htm.2004-08-26.
    ① [美]博登海默,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07.
    ① 王雪峰.秩序微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4):109.
    ②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0.
    ①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8.
    ②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 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5.
    ③ [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58.
    ④ [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26.
    ⑤ 邹永贤等.现代西方国家学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322.
    ⑥ 周光礼.高校内部规则的法理学审视.现代大学教育,2005,(4):10.
    ① [美]伯尔曼,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上海:三联书店,1991.64.
    ① 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18.
    ① 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台湾:三民书局,1995.64.
    ①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2.
    ②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大学管理.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11.
    ① [美] 刘易斯·科塞,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07—308.
    ① [美]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43.
    ② 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高等教育研究,1998,(2).
    ③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00.
    ④ [美]欧内斯特·L·博耶,涂艳国等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3.
    ⑤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01.
    ① [美]刘易斯·科塞,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07—308.
    ② [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等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7.
    ③ 陈鹏.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关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6.
    ① 李连宁等.学校教育法制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② 陈鹏.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关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
    ① 丁文珍.论教师聘任制中的教师权益保护.山东教育科研,2002,(3):25.
    ② [美]德里克·博克,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7.
    ① 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4.
    ② 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统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87-94.
    ①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30.
    ②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1.
    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2.
    ④ 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5.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高等教育部档案(永久卷),1956.卷65.
    ② 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262.
    ③ 陈学飞.应确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价值目标.中国高等教育,2001,(22):23-24.
    ④ [日]池田大作、[英]阿诺德·汤因比,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1.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② [台]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10-11.
    ③ [英]鲍桑葵,汪淑钧译.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05.
    ④ [美]爱德华·劳森.人权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4-15.
    ⑤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
    ⑥ 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1.
    ⑦ 转引自张家.全面发展更是一种权利.大学教育科学,2005,(5):93.
    ⑧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
    ⑨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233.
    ①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146.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③ 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157.
    ④ 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0.
    ⑤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⑥ 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3.
    ①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8.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③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55.
    ④ [美]马斯诺.自我实现及其超越.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67.
    ⑤ 薜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① 杨咏梅.大学生的权利及其实现.教育发展研究,2005,(9):58.
    ② [美]约翰·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1.
    ③ 周光礼.学习自由的法学透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24.
    ①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11-435.
    ② 程同顺.高校学生自治的政治学分析.江苏高教,2002,(5):81.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3.
    ② 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96.
    ③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75.
    ① 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66.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6.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⑤ 夏甄陶.人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0.
    ① 张家.全面发展更是一种权利.大学教育科学,2005,(5):93.
    ① [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3.
    ① 童大焕.中国的大学收费在世界上位列第几.科学时报,2005-07-04.
    ① 曹夕多.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与信息不对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1):38.
    ②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8.
    ① 杨克瑞.大学生资助的贷款误区及政府责任的实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8):89.
    ② [美]史蒂芬·霍尔斯姆斯等,毕竟悦译.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5.
    ③ 劳凯声.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92.
    ④ 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191.
    ① 转引自龚向和.受教育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
    ② 刘海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5-16,226.
    ① 孙霄兵等.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5-143.
    ② 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4.
    ③ [瑞士]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等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83.68.
    ① [美]博登海默,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87.
    ②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6.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1-102.
    ① 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② 王林义.教育正义简论——从罗尔斯的《正义论》看我国当前的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10.
    ③ 张玉林.从数字看教育不公.中国改革2004,(12):24.
    ④ 马国贤等.谁从高等教育补教中获益.对2001年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中国财经报,2002-04-26:(3).
    ① 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70.
    ①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122.
    ② [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90.
    ③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170.
    ④ 教育部研究室.依法治教全面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报,1999-12-6.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6.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9.
    ② 范进学.法的观念与现代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261.
    ① 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
    ② 范进学.法的观念与现代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263.
    ③ 范进学.法的观念与现代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262.
    ④ 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一种人权史的解释.人民法院学报,2002,(9):16.
    ⑤ 刘同君.权利保障:大学生管理法治化之必然.中国高等教育,2003.24.
    ① 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94-95.
    ① 夏民等.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介入.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39.
    ② 秦惠民.高校管理法治化趋向中的观念和权利冲突——当前诉讼案引发的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2,(1):73.
    ③ 夏民,耿华昌.保障大学生法定权利的实现.江苏高教,2001,(5):54.
    ④ 教育部研究室.依法治教全面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报,1999-12-6.
    ⑤ 龚向和.受教育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45.
    ①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
    ②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7.
    ① 转引自刘同君.权利实现——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基点.江苏高教,2003,(3):67.
    ① 高武平.论大学惩戒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平衡.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8):72-73.
    ① 陈金钊.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3.
    ② 蔡国春.试论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2,(9):42.
    ③ 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95—208.
    ④ 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7.
    ⑤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2.
    ⑥ [德]平特纳,朱林译.德国普通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6-87.
    ① 于安.德国行政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2.
    ② 申素平,尽快理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中国高等教育,2003,(17):15.
    ③ 周光礼.教育与法律 中国教育关系的变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6.
    ① [德]平特纳,朱林译.德国普通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20.
    ① 褚宏启.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29-32.
    ② 成有信.教师职业的公务员性质与当前我国师范院校的公费干部特征.教育研究,1997,(12):39-42.
    ③ 劳凯声主编.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0.
    ④ 尹力.《教师法》实施10年:守望与期待.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13.
    ① 马怀德.学校、公务法人与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27.
    ② 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
    ③ 劳凯声、李凌.关于高等学校法人地位问题的探讨.中国高等教育,1992,(11).
    ①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10.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4):141.
    ①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5-17.
    ②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
    ③ 龚祥瑞.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3.117.
    ④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93.(1).
    ⑤ 陈端洪.法律程序价值观.中外法学,1997,(6).
    ① 余雅风.基于公共性的教育立法价值论.高等教育研究,2004,(5):44.
    ② [美]贝勒斯,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32-43.
    ③ R.S. Summers.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 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 .Cornell law Review, 1974.60(1):1-52.
    ④ 王锡生.正当法律程序与最低限度的公正.法学评论,2002,(2):27-28.
    ⑤ [日]谷口安平,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
    ⑥ [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93.
    ① [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94.
    ② [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99.
    ③ 范履冰等.论学生的申诉权.高等教育研究.2006,(4):79.
    ①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6.
    ② [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225.
    ③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1):4.
    ④ 候书栋等.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高等教育研究,2004,(5):34.
    ① 湛中乐等.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0.
    ②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4).
    1.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楚廷.学校管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美]唐纳德·肯尼迪,阎风桥译.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美]罗伯特·M·赫钦斯,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美]德里克·博克,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1.[美]欧内斯特·L_博耶,涂艳国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3.[美]克拉克·克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4.[美]德里克·博克,乔佳义编译.美国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15.[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6.[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7.[英]阿什比,腾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8.[英]约翰·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19.[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0.[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1.[捷克]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2.[德]博尔诺夫,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3.[巴西]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6.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7.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8.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9.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
    30.金耀基.大学的理念.北京:三联书店,2001.
    31.陈宏薇.耶鲁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32.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3.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4.张斌贤,李子江.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5.鲁洁.超越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6.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8.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9.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0.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1.薜天祥.高等教育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4.孙霄兵等.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6.王萧.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7.冯增俊等.教育人类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8.张焕庭.西方资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9.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50.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1.眭依凡.学府之魂(第一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52.徐显明.人权研究(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3.徐显明.人权研究(第三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54.徐显明.人权研究(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5.杨成铭.人权法学.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6.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7.夏勇.人权概念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58.夏勇.中国民权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9.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0.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
    61.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2.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3.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4.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3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5.劳凯声.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66.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7.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8.龚向和.受教育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69.湛中乐.行政诉讼与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0.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1.张维平.美国教育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72.张驰,韩强.学校法律治理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3.董保城.教育法与学术自由.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
    74.吴殿朝等.国外高等教育法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75.张维平.平衡与制约——20世纪的教育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76.陈鹏.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关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7.陈鹏,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8.周光礼.教育与法律——中国教育关系的变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9.[日]大须贺明,林浩译.生存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80.[瑞士]托马斯·弗莱纳,谢鹏程译.人权是什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1.[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82.[美]博登海默,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3.[德]康德,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4.[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5.周旺生.法理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87.公丕祥.法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8.付子堂.法理学进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89.张恒山.义务先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90.张宏生等.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1.范进学.法的观念与现代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92.程燎原、王人博等.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93.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9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95.沈宗灵: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03.[德]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4.[英]密尔,程崇华译.论自由.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105.[德]兰德曼,阎嘉译.哲学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06.[英]J.B.伯里,宋桂煌译.思想自由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07.[法]贡斯当,阎克文等译.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8.[美]乔·萨托利,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109.[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10.[英]A·J·M米尔恩,夏勇等译.人权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111.[英]霍布斯,黎思复等译.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2.[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13.[英]洛克,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4.[法]保罗·萨特,周煦良等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15.[法]卢梭,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16.[美]罗纳德·德沃金,信春鹰等译.认真对待权利.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17.[美]史蒂芬·霍尔斯姆斯等,毕竟悦译.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8.[美]范伯格,王守昌等译.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19.[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0.[英]罗素,李国山译.自由之路(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21.[美]刘易斯·科塞,郭方等译.理念人 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22.夏甄陶.人是什么.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12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
    124.高清海.人就是“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125.甄树青.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6.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27.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8.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高等教育研究,2002,(11).
    129.张楚廷.大学与课程.高等教育研究,2003,(3).
    130.张楚廷.以人为本与教育学的改造.高等教育研究,2004,(9).
    131.张楚廷.学术自由的自我丢失.高等教育研究,2005,(1).
    132.张楚廷.试论教育公理.高等教育研究,2006,(5).
    133.张家.全面发展 更是一种权利.大学教育科学,2005,(5).
    134.张楚廷.把自己培养成自己.大学教育科学,2005,(6).
    135.李福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4).
    136.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教师教育研究,2004,(2).
    137.姚利民.论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现代大学教育,2005,(6).
    138.张宝昆.人的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外国教育动态,1988,(1).
    139.陈学飞.应确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价值目标.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140.金生铉.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
    141.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
    142.王林义.教育正义简论——从罗尔斯的《正义论》看我国当前的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143.江雪梅等.影响大学教师学术自由的因素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2).
    144.张兆芹等.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6,(4).
    145.谢安邦.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高等教育研究,1998,(2).
    146.杨德广等.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47.肖川.论教育的人类学基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
    148.吴明海.教育何以必要与可能———康德教育思想刍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149.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6,(2).
    150.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教育研究,2003,(6).
    151.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152.金生鈜.论个人自由在教化中的地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153.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154.沈瞿和.论高校学生的权利,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155.杨咏梅.大学生的权利及其实现.教育发展研究,2005,(9).
    156.马超.西方大学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6,(8).
    157.程同顺.高校学生自治的政治学分析.江苏高教,2002,(5).
    158.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159.周光礼.学习自由的法学透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160.范履冰.论学生申诉权.高等教育研究,2006,(4).
    161.尹力等.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教探索,2006,(3).
    162.高武平.论大学惩戒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平衡.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8).
    163.李静蓉,雷五明.论学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164.刘同君.权利实现——现代化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点.江苏高教,2003,(6).
    165.曹夕多.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与信息不对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1).
    166.杨克瑞.大学生资助的贷款误区及政府责任的实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8).
    167.郭冬生.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三个缺陷及改革.现代大学教育,2004,(5).
    168.秦惠民.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中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169.秦惠民.高等学校法律纠纷若干问题的思考.法学家,2001,(5).
    170.秦惠民.高校管理法治化趋向中观念碰撞和权利冲突——当前诉讼案引发的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2,(1).
    171.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72.周光礼.高校内部规则的法理学审视.现代大学教育,2005,(4).
    173.胡大伟.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合理限度.现代大学教育,2005,(4).
    174.白平则.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实现与保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175.秦小云等.论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诉求.高等教育研究,2005,(9).
    176.唐景莉等.聚集高校学生管理新《规定》.高等教育(人大复印),2005,(5).
    177.朱孟强.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研究综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178.邹荣.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7).
    179.尹力.教师教育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协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180.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1).
    181.王雪峰.秩序微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4).
    182.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统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183.陈鹏.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的法理学探析.教育研究,2004,(4).
    184.范履冰.高校教育纠纷性质探析——兼论解决高校教育纠纷的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5,(5).
    185.蒋后强.高等学校自主权及其限度.高等教育研究,2006,(3).
    186.王保星.美国大学教师终身教职的学术自由的意义.高等教育研究,2006,(3).
    187.郑新蓉.试论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几个问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3).
    188.尹晓敏.构建聘任制下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中国教育学刊,2006,(3).
    189.余雅凤.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看教师的权利及界限.教师教育研究,2006,(3)
    190.李红惠.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为何能维护美国大学教授的权益.现代大学教 育,2004,(5).
    191.申素平.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3,(1).
    192.李累.宪法上“人的尊严”.新华文摘,2003,(3).
    193.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法学研究,1991,(4).
    194.徐显明.人权研究中的几个普遍性问题.文史哲,1996,(2).
    195. Joel Feinberg. The Nature and Values of Rights.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 1970. (4).
    196. Michael Freedmen. Right.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7. Jeremy Waldron. Theories of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1984.
    198. Louis Joughi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7.
    199. C.H. Haskins. The Rise of Universiti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23.
    200. Kaiser F, RJ Florax, JB Koelman, ed. Public Expenditure o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2.
    201. Arval A. Morris. The Constitu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2edition).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80.
    202. Louis Joughin, ed,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A Handbook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7.
    203. Rechare T. De George. Academic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Symposium. Journal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aw, 2001, Winter.
    204. Betty Greathouse. Academic freedom: a matter of interpretation. Education. fall. 1991.
    205. R.S. Summers.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 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Cornell Law Review, 1974, (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