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也是当代哲学中很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这个学派所创立的“社会批判理论”到今天仍然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作者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定位为“意识形态批判”,即通过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状况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批判,清除生活世界中的意识形态遮蔽,以此来探索新的感性意识出现的可能性。由于法兰克福学派具有这样一种理论性质,本文作者认为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是向青年黑格尔派的简单返回,即从自我意识的立场出发的理性批判,而主要是依循实践批判原则的定向,即揭示生活世界自身的批判维度。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私有财产的秘密和本质来历以及其运动的必然过程,从而发现扬弃资本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则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来揭示出当代文化意识的前提与界限,以探讨新的感性意识出现的可能性。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的批判维度在当代的体现。另外,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对20世纪哲学基本主题——意识本身的异化——的一种继承;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启发法兰克福学派把意识形态批判的落脚点放在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感性意识的探求上。上述三者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语境。
     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包括对实证主义、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大众文化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揭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独立,每一方面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又彼此关联,它们都是当代人自我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探求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并寻求克服异化的道路成了本论文最后一部分论述的内容。导致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有三个:同一性对非同一性的压制、理性对本能和感性的压抑以及目的理性活动对交往行为的遮蔽。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否定的辩证法、本能解放和交往合理性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以及对新的感性意识的探求,并结合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后所展露出来的新的存在论境域,对法兰克福学派上述三条扬弃异化的道路进行存在论视域的考察,以此阐明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的得与失,以及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Frankfurt School, the primary school of Western Marxism in the 20~(th) centur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The social critical theory founded by Frankfurt School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riticizing modernity till now.
    Primarily regarded as ideology criticism, the social critical theory clears the ideology veil away so 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ise of new sensuous awareness through criticizing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the late capitalist social life. The social critical theory is not a simply return to young Hegelism which is a rational criticism based upon self-awareness, but a kind of criticism to reveal life world itself in terms of practical criticism.
    Marx discovered the dialectic of capital sublation through plutonomy criticism to disclose the secret, history and its process of private property, while Frankfurt School disclosed the precondition and its limit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consciousness through criticism of developed capitalism society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ise of new sensuous awareness. As a result, the ideology criticism of Frankfurt School is the embodiment of Marx's spirit of criticism at the present age, meanwhile it inherits the basic philosophy theme of 20~(th) century, ie. alienation of ideology itself. Frankfurt School was enlightened to probe into the sensuous awareness of proletariat in the light of the ideological theory of those Western Marxist founders. Above three aspects constitute the theoretic context of the ideology criticism of Frankfurt School.
    The ideology criticism of Frankfurt School includes the disclosure of ideological nature of positivism, enlightenment spiri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mass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each aspect is separate which has its own unique content; on the other hand, each interrelates which is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self-alienation of modern man.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to probe into the root of self-alienation of modern man and look after the way to overcome self-alienation. The root of self-alienation comes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suppression of identity from nonidentity, the suppression of instinct and sensuousness from reason, the veil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from labour. The paper dissertates the sublation of self-alienation of modern man and probe into the sensuous awareness from negative dialectics, instinct liberation and interactive rationality. Compared with the new ontology horizon of Marx's philosophy revolution, it also explores the ontology horizon of three ways of alienation sublation to illustrate gain and loss of the ideology criticism of Frankfurt School and illumination and significance for us.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2 同上书,第27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4 同上书,第82页。
    5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6、328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7 同上书,第73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6页。
    13 同上书,第277页。
    14 同上书,第207页。
    15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16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58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18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第53页注③。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20 同上书,第67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5页。
    22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23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48页。
    24 转引自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25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1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9—46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3 同上书,第6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3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6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14 同上书,第82页注②。
    15 K·兰克《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转引自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17 同上书,第98页。
    18 同上书,第99页。
    19 同上书,第66页。
    20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6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23 同上书,第92页。
    24 参看Phil Slater,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A Marxist Perspective, Routledge & K. Paul, 1977, P43.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6页。
    26 同上书,第277页。
    27 同上书,第231页。
    28 同上书,第267页。
    29 同上书,第270页。
    30 同上书,第270—271页。
    31 同上书,第275页。
    32 同上书,第277页。
    33 同上书,第283页。
    34 同上书,第278页。
    35 同上书,第294页。
    36 同上书,第213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4—245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40 同上书,第7页。
    41 同上书,第95页。
    42 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86—487。
    43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0页。
    44 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48页。
    45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46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1 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6、100页。
    2 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3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
    4 尼采:《快乐的科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47页。
    5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767、77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7 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8 M·怀特:《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页。
    9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17页。
    10 同上书,第1I1页。
    11 同上书,第111页。
    12 同上书,第113页。
    13 同上书,第111页。
    14 同上书,第119页。
    15 同上书,第115—116页。
    16 同上书,第116—117页。
    17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第44页。
    18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15页。
    19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83页。
    20 同上书,第383页。
    21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第55页。
    22 同上,第55页。
    23 同上,第55页。
    2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第71页。
    25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2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第73页。
    27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第56页。
    28 同上,第55页。
    29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4页。
    30 同上书,第149页。
    31 同上书,第156页。
    32 同上书,第157页。
    33 同上书,第100页。
    34 同上书,第76页。
    35 同上书,第78页。
    36 同上书,第85页。
    37 同上书,第77页。
    38 同上书,第76页。
    39 同上书,第66页。
    40 同上书,第67页。
    41 同上书,第228页。
    42 同上书,第419页。
    43 同上书,第422页。
    44 同上书,第304页。
    45 同上书,第395页。
    46 同上书,第397页。
    47 同上书,第127页。
    48 同上书,第401—402页。
    49 同上书,第402页。
    50 同上书,第306页。
    51 同上书,第311页。
    52 同上书,第306页。
    53 同上书,第307页。
    54 同上书,第307页。
    55 同上书,第350页。
    56 参看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57 同上书,第4页。
    58 同上书,第32页。
    59 同上书,第32页。
    60 同上书,第15页。
    61 同上书,第36页。
    62 同上书,第37页。
    63 同上书,第37—38页。
    64 同上书,第17页。
    65 同上书,第32页。
    66 同上书,第32页。
    67 同上书,第42—43页。
    68 同上书,第2—3页。
    69 同上书,第49页。
    70 同上书,第50—51页。
    71 同上书,第42页。
    72 同上书,第46页。
    73 同上书,第35页。
    74 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页。
    75 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7—198页。
    76 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77 同上书,第194页。
    78 同上书,第7页。
    79 同上书,第191页。
    80 同上书,第292页。
    81 参看同上书,第292页。
    82 同上书,第38页。
    83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52页。
    84 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85 同上书,第243页。
    86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17页。
    87 同上书,第78页。
    88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4页。
    89 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90 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41、242页。
    91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2—53页。
    92 同上书,《序》第1页。
    93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注1。
    94 转引自Phil Slater,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A Marxist Perspective, Routledge&K. Paul, 1977, P26.
    95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7页。
    96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
    97 同上书,第182页。
    98 同上书,第190页。
    9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100 参看《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7—18页。
    1 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75页。
    2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之《致中国读者》,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3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注。
    4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页。
    5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6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7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72—73页。
    8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引言第8页。
    9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10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12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32页。
    13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14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页。
    15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16 同上书,第177页。
    17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8—69页。
    18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8页。
    19 参看同上书,第30页。
    20 同上书,第29页。
    21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22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59页。
    23 同上书,第150页。
    24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2页。
    25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26 同上书,第191页。
    27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28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94页。
    29 参看《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02页。
    30 Herbert Marcuse: Reason and Revolutiaon, 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 1954, P324.
    31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10页。
    32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33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16页。
    3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55页。
    35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58页。
    36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37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95页。
    38 同上书,第311页。
    39 同上书,第311页。
    40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25页。
    41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16页。
    42 同上书,第309页。
    43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46页。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5页。
    45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47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48 同上书,第151页。
    49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50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84页。
    51 参看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0—121页。
    52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13页。
    53 同上书,第220页。
    54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55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56 同上书,第183页。
    57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09页。
    58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85页。
    1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8页。
    2 《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8页。
    3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前言第3页。
    4 同上书,前言第3页。
    5 同上书,前言第5页。
    6 同上书,第1页。
    7 同上书,第5页。
    8 同上书,第7页。
    9 同上书,第9页。
    10 同上书,第47、44页。
    11 同上书,第78页。
    12 同上书,第33、27页。
    13 同上书,第57页。
    14 同上书,第57页
    15 同上书,第54页
    16 同上书,第2页
    17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69页。
    18 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页。
    19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20 同上书,第4页。
    21 同上书,第21—22页。
    22 同上书,第23页。
    23 同上书,第49页。
    24 同上书,第14页。
    25 同上书,第9页。
    26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305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28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6—227页。
    29 同上书,第92页。
    30 同上书,第92页。
    31 同上书,第4页。
    32 同上书,第10页。
    33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13—214页。
    34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36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37 同上书,第94页。
    38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41页。
    39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40 同上书,第6—7页。
    41 同上书,第13页。
    42 同上书,第29页。
    43 同上书,第95、127、288页。
    44 同上书,前言第5页。
    45 同上书,第2页。
    46 同上书,第2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3页。
    48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49 同上书,第35—36页。
    50 同上书,第5页。
    5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7页。
    52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53 参看《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75页。
    1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导论第4—5页。
    2 参看《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3 同上书,第161页。
    4 同上书,第161—162页。
    5 同上书,第163页。
    6 哈贝马斯:《对H·马尔库塞的答复》,转引自《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68页。
    7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9页。
    8 同上书,第9页。
    9 同上书,第9页。
    10 同上书,第137页。
    11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40页。
    12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32—933;《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第57页。
    1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41—142页;第197页。
    14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25页。
    15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41页。
    16 同上书,第72—73页。
    17 同上书,第7页。
    18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604页。
    19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56—57页。
    20 同上书,第62页。
    21 同上书,第58页。
    22 同上书,第69页。
    23 同上书,第69—70页。
    2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11页。
    25 同上书,第111页。
    26 同上书,第118—119页。
    27 同上书,第127页。
    28 同上书,第122页。
    29 同上书,第123—124页。
    30 同上书,第125页。
    31 同上书,第129页。
    32 同上书,第142页。
    33 同上书,第140页。
    34 同上书,第131页。
    35 同上书,第222页。
    36 同上书,第7—8页:第151页。
    37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06页。
    38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39 同上书,第49页。
    40 同上书,第49页。
    41 同上书,第58页。
    42 同上书,第63页。
    43 同上书,第63页。
    44 同上书,第1页。
    45 同上书,第76页。
    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老版本翻译成:“说生活有它的一种基础,科学有它的另一种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意思比新版本更明确。
    4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1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2 转引自陈学明、吴松、远东编:《社会水泥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3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20页。
    4 同上书,第123—124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6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30页。
    7 同上书,第167页。
    8 同上书,第122页。
    9 同上书,第157—158页。
    10 同上书,第172页。
    11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12 转引自陈学明、吴松、远东编:《社会水泥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3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14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15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366、367页。
    16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7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18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5页。
    19 同上书,第141、142页。
    20 同上书,第151页。
    21 同上书,第158页。
    22 同上书,第139页。
    23 同上书,第175页,第138页。
    24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转引自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25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26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27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28 同上书,第153页。
    29 同上书,第181页。
    30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0页。
    31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3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6页。
    33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6—147页。
    34 同上书,第186页。
    35 同上书,第153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9页。
    37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2—173页。
    38 同上书,第142页。
    39 同上书,第142页。
    40 同上书,第161页。
    41 同上书,第156页。
    42 同上书,第167页。
    43 同上书,第186页。
    44 同上书,第139页。
    45 阿多诺:《意识形态》,转引自《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08页。
    46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47 同上书,第137页。
    48 同上书,第178页。
    49 同上书,第178页。
    50 同上书,第169页。
    5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52 斯拉沃热·齐洋克、泰奥德·阿多尔诺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1 参看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6页。
    2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求是学刊》2004年7月,第18页。
    3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6页。
    4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0页。
    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11页。
    6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页。
    7 同上书,第6页。
    8 同上书,第6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5页。
    10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19页。
    11 同上书,第119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9页。
    13 同上书,第323、333页.
    14 参看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19页。
    15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24、222页。
    16 同上书,第362页。
    17 同上书,第44页。
    18 同上书,第150页。
    19 同上书,第167页,并参看168页。
    20 同上书,第25页。
    21 同上书,第3页。
    22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6、10页。
    23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24 同上书,第3页。
    25 同上书,第4页。
    26 参看同上书,第149页。
    27 同上书,第158页。
    28 同上书,第142页。
    29 同上书,第11页。
    30 参看同上书,第82页。
    31 同上书,第158页。
    32 同上书,第150—151页。
    33 同上书,第8页。
    34 同上书,第57页。
    35 参看同上书,第94、95页。
    36 同上书,第121页。
    37 同上书,第143页。
    38 同上书,第320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7页。
    40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21页。
    41 同上书,第321页。
    42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40页。
    43 吴晓明:《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抨击及其存在论视域》,《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4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序言第1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
    46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60页。
    47 同上书,第160页。
    48 同上书,第161页。
    49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第241页,62页。
    50 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6、387页。
    51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
    52 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0页。
    53 同上书,第54页。
    54 转引自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序第13页。
    55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771页。
    56 转引自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第317页。
    1 陆俊:《马尔库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58页。
    2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9页。
    3 同上书,第37页。
    4 同上书,第3页。
    5 同上书,第21页。
    6 同上书,第21页。
    7 同上书,第21页。
    8 同上书,第21页。
    9 同上书,第23、62页。
    10 同上书,第23页。
    11 同上书,第28页。
    12 同上书,第21页。
    13 同上书,第28页。
    14 同上书,第73页。
    15 同上书,第69页。
    16 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0页。
    17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18 同上书,第94页。
    19 同上书,第95页。
    20 同上书,第111页。
    21 同上书,第136页。
    2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31页。
    23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24 同上书,第165页。
    25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译序第18页。
    26 同上书,第141页。
    27 同上书,第196页。
    28 同上书,第197页。
    29 同上书,第205页。
    30 Herbert Marcuse,Five Lectures, Psychoanalysis, Politics,and Utopia, Beacon Press,Boston,1970,P63.
    31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90页。
    32 同上书,第90页。
    33 同上书,第78页。
    34 同上书,第115页。
    35 同上书,第80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3页。
    37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84页。
    38 同上书,第80页。
    39 同上书,第80页。
    40 同上书,第84页。
    41 同上书,第89页。
    42 同上书,第90页。
    43 同上书,第89页。
    44 同上书,第90页。
    45 同上书,第132页。
    46 同上书,第132页。
    47 同上书,第137页。
    48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49 同上书,第124页。
    50 同上书,第125页。
    51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5页。
    52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53 同上书,第134页。
    54 同上书,第202页。
    55 同上书,第212页。
    56 同上书,第194页。
    57 同上书,第109页。
    5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页。
    59 弗洛姆:《寻找自我》,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100页。
    60 转引自张伟:《弗洛姆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35页。
    61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导言第20页。
    62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63 同上书,第82页。
    64 弗洛姆:《寻找自我》,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358页。
    65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84页。
    66 同上书,第88页。
    67 同上书,第93页。
    68 同上书,第126页。
    69 同上书,第124页。
    70 同上书,第131页。
    71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77页。
    72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73 同上书,第17页。
    74 同上书,第17页。
    75 同上书,第182—183页。
    76 《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三联书店,1991年,第33页。
    77 参看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78 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79 《说爱—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的人生视角》,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6页。
    81 同上书,第296页。
    82 同上书,第324页。
    83 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88年,第178页。
    84 同上书,第177页。
    85 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55页。
    86 同上书,第87页。
    87 同上书,第179页
    88 参看 George Friedman,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1 参看包亚明主编:《哈贝马斯访谈录——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4页。
    2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3 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64页。
    4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3页。
    5 参看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一卷,第42页;第二卷,第493、243页;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6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7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3页。
    8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9 转引自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10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
    11 包亚明主编:《哈贝马斯访谈录——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1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89页。
    13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页。
    14 同上书,第2—3页。
    15 同上书,第32页。
    16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4页。
    17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18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463页
    19 同上书,第486页
    20 同上书,第491页
    21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22 同上书,第41页。
    23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24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25 同上书,第77页。
    26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27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7页、24页。
    28 同上书,第47页。
    29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30 同上书,第33页。
    31 同上书,第33页。
    32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33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34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44页。
    35 参看同上书,第142—147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37 同上书,第68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1—302页。
    39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第143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41 同上书,第80页。
    42 同上书,第77页。
    43 同上书,第82页。
    44 同上书,第82页。
    45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46 《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4页。
    1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88、第130、13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4 同上书,第72页。
    5 转引自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6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66页。
    7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第58页,载《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8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9 参看《霍克海默集》第177页;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第151页。
    10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11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78页。
    12 参看《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771页。
    13 参看《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55、167页。
    14 同上书,第172页。
    15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78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
    17 吴晓明:《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的抨击及其存在论视域》,《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30、31、44、45、46、47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6年。
    4.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
    6.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
    8.《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9.《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
    10.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
    11.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出版社,1993年。
    13.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15.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
    16.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8.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
    19.弗洛姆:《寻找自我》,工人出版社,1988年。
    20.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
    22.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88年。
    23.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4.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
    25.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
    26.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27.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9.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
    30.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第二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
    31.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
    32.《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3.陈学明等编:《社会水泥 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
    35.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3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
    3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
    39.《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4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
    41.《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42.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43.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44.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
    45.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46.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7.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48.张一兵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9.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0.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
    51.陈振明:《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52.傅水军:《控制与反抗——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泰山出版社,1998年。
    53.王凤才:《批判与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4.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
    55.陆俊:《马尔库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56.张伟:《弗洛姆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
    57.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58.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0.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61.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62.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
    63.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64.王德峰:《人的本源存在与历史生存——对马克思思想的再探索》(博士论文)
    65.王德峰:《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向》,求是学刊,2004年7月。
    66. Max Horkheimer, 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Reason, translated by Maithaw J. O'Connell and others, Seabury Press, 1974.
    67. Theodor W. 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s, translated by E.B. Ashton, Seabury Press, 1973.
    68. Theodor W. Adorno, Hans Alerbert, Ralf Dahrendorf, Jurgen Habermas, Harald Pilot, Karl R. Popper: 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 translated by Glyn Adey, published by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76.
    69. Herbert Marcuse, Reason and Revolution, 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 1954.
    70. Herbert Marcuse, Five Lectures, Psychoanalysis, Politics, and Utopia, translated by Jeremy J. Shapiro and Shierry M. Weber, Beacon Press, 1970.
    71. Phil Slater,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A Marxist Perspective Routledge & K. Paul, 1977
    72. George Friedman,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73. Richard Kilminister, Praxis and method, A sociological dialogue with Lukacs, Gramsci and the early Frankfurt School first published in 1979 b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74. Helmut Dubiel, Theory and Politics, 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eory, translated by Benjamin Gregg, MIT Press, 1985
    75. Andrew Feenberg, Lukacs, Marx and the Sources of Critical Theory, Martin Roberson & Company Ltd.,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