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文化视域中的张恨水与金庸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恨水和金庸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通俗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具有通俗文学本质制约下极其鲜明的共性和个性。他们本身以及文学创作中或异或同或糅杂于异同之间的复杂表现使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不但有可能而且有趣味。同时,通过张恨水和金庸关乎文学创作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分析,对于深入把握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的整体状况也极有意义。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两位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与金庸之间的比较研究目前尚未充分展开,而以性别视角介入张恨水与金庸的系统的比较研究更是一项学术空白。
     性别是与文学关联紧密的一个范畴,对于通俗小说而言,其与性别的关系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更具亲缘性。在张恨水与金庸的文学创作中,和作品创作相关的性别要素格外丰富也格外复杂,它不仅仅与作家主体的生理性别身份、社会性别认同以及心理性别因素相关,而且与文学文本中的性别呈现、文学接受主体的生理、社会、心理性别要素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性别文化视域中张恨水与金庸的比较研究”为题,选取性别视角介入张恨水和金庸的比较研究,既有对二者主体性别身份与性别意识指导下精神同构现象的关注,亦有对作家复杂心理性别信息差异的揭示;既有对两位作家文学文本中显性性别表象的展现,也有对其中隐性性别信息的挖掘;既有对性别意识指挥下读者群阅读审美感受的研究,也有对读者群基于性别的不同审美需求的关注。而且,性别对个体生命具有本质性意义,这使得以性别视角介入张恨水与金庸通俗小说的比较研究也许更能接近作家的精神世界和作品本质。
     本文所言之“性别审美”是一种以性别为基本视角考察文学现象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具有“性别诗学”意味,既包容又超越的文学批评概念。此概念的焦点在于“性别”而非“女性主义”,它以对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认识为基础,即包括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范畴和标准,有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的对文学创作中“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同时又有超越女性主义,从宽泛的性别范畴出发理性审视文学创作中其他关乎性别的文学现象。简言之,性别审美是以超越性别的性别视角为观察点的情感评价,它“有性别而不唯性别,注重性别而又超越性别”,试图将涉及作家、作品、读者的诸多文学现象纳入“性别”这一审美范畴之中,探讨性别要素在张恨水与金庸的文学创作、文学欣赏中的种种表现,种种相同与差异,从而借以获得对作家精神世界和作品本质的深入把握。
     本论文从绪论到结语,主要论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生理、社会性别以及传统男权文化的制约之下,张恨水、金庸小说均具有性别的先验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精神同构,这种性别观念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潜藏于他们的精神深处,并进而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中挥之不去的基本性别表达。
     二、基于作家主体丰富的心理性别信息和文化承袭差异,张恨水与金庸的文学创作在“男性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又表现出程度不同、方向各异的性别色彩差异,具体而言即张恨水小说叙事偏于“阴性”的性别色彩与金庸小说叙事偏于“阳性”的性别特征。
     三、张恨水与金庸的性别气质在表象掩盖之下,还存在以“双性同体”为基础、程度不同的两性气质杂糅现象。这一方面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出超越作家生理、社会性别制约的复杂丰富的性别信息,另一方面,作家本人对自身潜意识层面的双性气质也存在着或接纳或抗拒的不同心态。这种关乎性别的精神现象使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除了上述显然的异同之外,也同样呈现出一种糅杂于异同之间的难以清晰区分的复杂现象。
     四、张恨水与金庸的性别观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双重观照下,有着游离于现代与传统、文明与落后、自觉与自在之间的精神挣扎,这在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文学和实际生活当中都有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体现。
     五、消费文化以及作为“第二文本”的作家婚恋生活亦对张恨水、金庸文学创作中的性别表达有着或显或隐的影响。
     全文主体列为七章,且通过对上述五个方面问题的论证,本论文欲得出以下结论:以性别视角介入张恨水与金庸的研究,从而获得对作家作品的深入把握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从性别视角介入张恨水与金庸研究,有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积极元素的认可、采纳,也有对其消极成分的超越。既有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表达的性别冲突,也有从超越研究者自身性别立场出发的对性别问题的理性审视;张恨水与金庸小说中的性别元素既有基于两位作者男性中心意识精神同构而表现出的一致性,也有基于作者性别心理差异以及读者性别身份差异而表现出的差异性,更有基于生理、心理以及文化影响而呈现出的复杂性。因此,二者小说中的性别文化元素是丰富而驳杂的;诸如作为“第二文本”的作家主体的婚恋情感生活、大众商业文化等因素对小说中的性别叙事同样也存在着深入而复杂的影响,这使得小说中的性别表达更加丰富,也使此课题研究更有学术趣味。
ZhangHenshui and JinYong are famous feuilletonis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20th century. They have many differences and something in common in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have business with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bviously. It make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m possible as well as interesting, and it is meaningful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20th century from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bout ZhangHenhui and JinYong's literary creation. As the famous feuilletonis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20th century,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them has not been fully developed, and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them from the gender visual angle is still an academic blank.
     The gender is a concept that keeps close touch with the literature, and the popular novel keeps closer connection with the gender than other literary styles. The sexual elements that related with the literature are rich and complex in ZhangHenshui and JinYong's literary creation. It is not only connected with the writer's biological gender, social gender and psychosocial gender, but also related with the gender performance in the novels and the readers'physiological gender, social gender, psychosocial gender, etc. So it is easier to near the writers'inner world and their works'essence from the gender visual angle.
     In this paper,"gender aesthetic" is a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that has the "gender poetics" as its base. It is based on the gender but not only the gender, pay attention to the gender but beyond the gender. It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about man and woman, trying to put a lot of literary phenomenon about the writers, the works and the readers into the concept:"gender aesthetic", and exploring all kinds of gender performance in the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literary appreciation. It includes the criticism about the phallocentrism, and the rational observation to the gender phenomenon about the literature.
     From introduction to epilogu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five questions as follows: No1: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ological gender and the social gender, gender transcendentalism and male centralism exist in Zhanghenshui and Jinyong's fictions. No2:The psychosocial gender of ZhangHenshui and JinYong are more complex than their physiological gender, it makes their gender view deviated from the male centralism. No3: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ZhangHenshui and JinYong has some Bisexual temperament that based on the androgyny.No4:The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the dual influences to the writer's opinion of the gender and it exists in the literature works. No5:The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 writer's marriage and love also influence the gender expression in the novel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We can get some conclusions by means of the above argument. It's possible to get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through the gender aesthetic; It includes the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about the feminism literary criticism, but not being limited by the feminism literary criticism; It has the gender conflicts, also has the sexual harmony; The sex element in ZhangHenshui and JinYong's novels has the consistency that based on male-chauvinism, and also has the otherness that based on the writer's and the reader's difference. In addition, the intricate influence coming from the writer's marriage and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also makes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teresting.
引文
①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页。
    ②袁进:《小说奇才张恨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③老舍:《一点点认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④陆离:《金庸访问记》,杜南发等著:《诸子百家看金庸》[伍],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第15页。
    ⑤冷夏:《金庸传》,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第1页。
    ①箫笛:《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学术界》,1995年第1期,第58页。
    ②杨义:《张恨水:热闹中的寂寞》,《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第89页。
    ①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1页。
    ①老舍:《一点点认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②张伍:《雪泥印痕:我的父亲张恨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43-44页。
    ③张伍:《雪泥印痕:我的父亲张恨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④符家钦:《好作品家喻户晓》,《张恨水故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③冷夏:《金庸传》,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第1页。
    ④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⑤魔毯:《一个金庸盲的悲哀》。网络文章,见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books/1/55684.shtml
    ①参见文兴:《“九阴白骨爪”袭股市》,《新民晚报》,2011年8月6日。
    ①张毅:《文人的黄昏——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评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②张毅:《文人的黄昏——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评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③严家炎:《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2页。
    ④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①严家炎:《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2页。
    ②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③刘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人生活和报纸化文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①孔庆东:《金庸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②符家钦:《好作品家喻户晓》,《张恨水故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③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④符家钦:《飞入寻常百姓家——读王晓薇<张恨水及其小说>》,《张恨水故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⑤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3页。
    ②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3页。
    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②刘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人生活和报纸化文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37页。
    ③[日]矢原谦吉:《谦庐随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①冉彬:《浅析中西文化交融对香港文学三种代表性文类之影响——以侣伦、刘以鬯和金庸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8期,第92页。
    ①转引自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6页。
    ①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18页。
    ①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2页。
    ①[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20页。
    ②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4页。
    ①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13页。
    ②李银河:《酷儿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③万莲子:《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上),《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41页。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68页。
    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②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02-103页。
    ②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③张伍:《雪泥印痕:我的父亲张恨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④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①范伯群:《论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问题》,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92页。
    ①箫笛:《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学术界》,1995年第1期,第59页。
    ①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6期,第30页。
    ①王敬文:《漫论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54页。
    ①西蒙·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252页。
    ①张恨水:《啼笑因缘》,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②张恨水:《夜深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③张恨水:《夜深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8页。
    ①张恨水:《美人恩》,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年,第47页。
    ②张恨水:《春明外史》(上),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6-7页。
    ③张恨水:《金粉世家》(上),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5页。
    ④张恨水:《夜深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9页。
    ⑤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杨义主编:《张恨水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②张恨水:《啼笑因缘》,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③张恨水:《啼笑因缘》,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67页。
    ①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2—13页。
    ②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2—13页。
    ①金庸:《神雕侠侣》(贰),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710页。
    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①沈亚丹、朱丽丽:《雨鬓风鬟——金庸笔下的江湖女性》,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25页。
    ②金庸:《倚天屠龙记》(肆),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109页。
    ①金庸:《倚天屠龙记·后记》(肆),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434页。
    ②倪匡:《我看金庸小说》,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第148-149页。
    ①金庸:《神雕侠侣》(叁),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763页。
    ②金庸:《神雕侠侣》(壹),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①金庸:《倚天屠龙记·后记》(肆),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434页。
    ①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67页。
    ②林保淳:《金庸、卧龙相对论》,王敬三主编:《2008海宁市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279页。
    ①曾昭旭:《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三毛、冯其庸等著《诸子百家看金庸Ⅰ》,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①沈亚丹、朱丽丽:《雨鬓风鬟——金庸笔下的江湖女性》,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18页。
    ①曾昭旭:《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三毛、冯其庸等著《诸子百家看金庸Ⅰ》,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①转引自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①转引自陈墨:《陈墨评金庸——人性金庸》,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273页。
    ②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57页。
    ①范伯群:《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问题》,《礼拜六的蝴蝶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29页。
    ②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主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①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6页。
    ②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7页。
    ③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①金庸:《倚天屠龙记》(叁),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页,第1014页。
    ①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2页。
    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主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①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182页。
    ②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66页。
    ①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3-14页。
    ②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
    ③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①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91页。
    ①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9页。
    ②转引自陆扬:《精神分析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7页。
    ③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8页。
    ①转引自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②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①袁进:《小说奇才张恨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①李华:《阿尼玛阿尼姆斯在<红字>中的冲突》,《新西部》2008年,第24期,第132页。
    ②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荣格文集》(五),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28页。
    ①(美)C.S.霍尔、V.J.诺德拜著,《荣格心理学纲要》,张月译,李小江校,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②陆扬:《精神分析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7页。
    ①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62—63页。
    ①[美]孙康宜:《走向男女双性的理想——女性诗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②张恨水:《春明外史》(上),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①张恨水:《春明外史》(上),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45-346页。
    ②张恨水:《春明外史》(中),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448-449页。
    ③张恨水:《啼笑因缘》,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①张恨水:《啼笑因缘》,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02页。
    ①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荣格文集》(五)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22-23页。
    ①(美)C.S.霍尔、V.J.诺德拜著,《荣格心理学纲要》,张月译,李小江校,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1页。
    ②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①曾昭旭:《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三毛、冯其庸等著《诸子百家看金庸i》,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②俞晓红:《狂热与神秘的契合——从荣格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看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特质》,《作家》,2009年第12期,第91页。
    ①刘剑梅:《论金庸小说的性别政治》,《狂欢的女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②金庸:《倚天屠龙记》(壹),广州,广东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①金庸:《倚天屠龙记》(叁),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787页。
    ②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3页。
    ③金庸:《倚天屠龙记(叁),广州: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924页。
    ④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①张晓梅:《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3页。
    ①金庸:《倚天屠龙记》(叁),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933-934页。
    ②《倚天屠龙记》原版中,曾有灭绝师太与师兄孤鸿子有嫁娶婚约的文字,在新版中删去,从而使灭绝师太成为金庸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不涉及男女情爱的女性之一,这种改动颇耐人寻味。
    ①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金庸:《笑傲江湖》(肆),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年,1093-1094页。
    ①史书美:《性别与种族坐标上的华侠省思——金庸·徐克·香港》,吴晓东、计壁瑞编:《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5页。
    ①金庸:《笑傲江湖》(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097-1098页。
    ①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页。
    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②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①袁进:《小说奇才张恨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②张恨水:《啼笑因缘》,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58页。
    ③张恨水:《金粉世家》(下),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294页。
    ①袁进:《小说奇才张恨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②张恨水:《夜深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482页。
    ①袁进:《小说奇才张恨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63页。
    ②张爱玲:《银宫就学记》,《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卷二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③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④张爱玲:《银宫就学记》,《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卷二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①张毅:《文人的黄昏——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评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
    ①黄永林:《张恨水及其作品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4页。
    ②范伯群:《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问题》,《礼拜六的蝴蝶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31页。
    ①伊水之湄:《金庸笔下的江南女子》,朴素编:《网看金庸》,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30-31页。
    ②陈墨:《金庸小说情爱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
    ①金庸:《飞狐外传》,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第56页。
    ①倪匡:《深沉的一段情》,三毛、冯其庸等著《诸子百家看金庸1》,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②倪匡:《深沉的一段情》,三毛、冯其庸等著《诸子百家看金庸1》,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①金庸:《小说创作的几点思考》,在199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明报月刊1998年8月号。
    ①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99页。
    ①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9,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3-94页。
    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②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③朱周斌:《怀疑中的接受: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日常生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①倪匡:《我看金庸小说》,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①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①[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86页。
    ②这里指的是《倚天屠龙记》前半部分的赵敏。在小说后半部分中,赵敏被男主人公张无忌的爱情所俘虏,从此也就失去了性别的独立姿态,而成为辅助张无忌的、张无忌身后的女人。
    ①燕世超:《张恨水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①黄永林:《张恨水及其作品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0-61页。
    ②张恨水:《妻的人选》,转引自宋海东:《张恨水情归何处》,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①黄永林:《张恨水及其作品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7页。
    ②[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第44-45页。
    ③张纪:《我所知道的张恨水》,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1]、陈金泉:《从<红楼梦>到张恨水小说:中国小说艺术一条永永不竭的长河——兼论张恨水与金庸之比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3—4期。
    [2]、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万莲子:《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第1期。
    [4]、杨义:《张恨水:热闹中的寂寞》,《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5]、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6期。
    [6]、冉彬:《浅析中西文化交融对香港文学三种代表性文类之影响——以侣伦、刘以鬯和金庸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8期。
    [7]、箫笛:《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学术界》,1995年第1期。
    [8]、俞晓红:《狂热与神秘的契合——从荣格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看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特质》,《作家》,2009年第12期。
    [9]、王敬文:《漫论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0]、严家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1]、陈墨:《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12]、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13]、丁进:《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述评》(1985—2003),《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4]、温奉桥:《张恨水研究七十年述评》,《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Judith Butler. 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Routledge,1993.
    [2]、Paglia, Camille. Sexual Personae.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1.
    [3]、(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4]、(瑞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荣格文集》(五),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5]、(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6]、(美)C.S.霍尔、V.J.诺德拜著,《荣格心理学纲要》,张月译,李小江校,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
    [7]、(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8]、(美)C.S.霍尔、V.J.诺德贝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9]、(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10]、陆扬:《精神分析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12]、叶舒宪:《性别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3]、李银河:《虐恋亚文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1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李银河:《酷儿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18]、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20]、万莲子:《关于女性主义的沉思》,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21]、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2]、[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23]、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4]、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张晓梅:《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们出版社,2004年。
    [28]、(日)矢原谦吉:《谦庐随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30]、张爱玲:《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卷》,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
    [31]、夏丹、孙木犁:《辜鸿铭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32]、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33]、刘剑梅:《狂欢的女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34]、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5]、金庸:《金庸作品集》,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年。
    [36]、冷夏:《金庸传》,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37]、费勇:《金庸全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38]、孔庆东:《孔庆东文集——金庸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
    [39]、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0]、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41]、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42]、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43]、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
    [44]、陈墨:《金庸小说情爱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
    [45]、陈墨:《陈墨评金庸——人性金庸》,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46]、倪匡:《我看金庸小说》系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47]、葛涛编:《金庸评说五十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48]、林保淳:《解构金庸》,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年。
    [49]、《诸子百家看金庸》系列,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50]、曹布拉:《金庸小说技巧》,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51]、曹布拉:《金庸小说的奇男情女》,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52]、沈亚丹、朱丽丽:《雨鬓风鬟——金庸笔下的江湖女性》,郑州:河南文艺 出版社,2002年。
    [53]、朴素:《网看金庸》,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54]、吴晓东、计壁瑞:《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5]、朱寿桐:《金庸与汉语新文学》,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
    [56]、王敬三:《2008海宁市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57]、张恨水:《张恨水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
    [58]、袁进:《小说奇才张恨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59]、张伍:《雪泥印痕:我的父亲张恨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
    [60]、张纪:《我所知道的张恨水》,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年。
    [61]、杨义:《张恨水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
    [62]、燕世超:《张恨水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63]、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64]、黄永林:《张恨水及其作品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5]、温奉桥:《张恨水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
    [66]、赵孝萱:《世情小说传统的承继与转化:张恨水小说新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
    [67]、符家钦:《张恨水故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68]、张毅:《文人的黄昏——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评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
    [69]、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
    [70]、朱周斌:《怀疑中的接受: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日常生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1]、刘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人生活和报纸化文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2]、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73]、宋海东:《张恨水情归何处》,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