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区地基土m值的反演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软土地区的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问题,由于弹性地基梁法具有计算模式明确、计算过程简单的优点,尤其是m法较符合软土基坑工程的实际情况,因而受到广大工程设计人员的欢迎,大多规范也推荐此法。但是m法计算参数的选取是工程界的一大难题,一般规范都给出了m值的大致范围,而且每个地区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因而m的取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必要根据一个地区的工程实测资料对m值进行反演分析,以便为地层相近或附近地区的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首先简单的介绍了反分析方法的研究近况及发展过程,对反分析方法的发展做了简要的概括。
     其次介绍了杭州地区近年来基坑工程发展的情况,以及基坑围护结构的常用类型。介绍了我国m值的由来,对规范推荐的m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然后,利用编制的m法反演分析程序,分析了m值对围护结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计算了内支撑不同设置深度对围护结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分析了反演参数个数对反演优化值的影响,即对解的适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根据杭州地区基坑工程实例的位移实测数据,对典型土层m值进行了反演分析,得到了比较适合杭州地区土层的m值。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供工程设计应用。
Foundation structure design in soft soils is a very difficult engineering problem.The elastic foundation beam method has some merits such as easy calculation pattern and definite model and m-method is fit to practical situation, so it is used comprehensively and welcome by constructors,thus m-method is recommended by many Codes.But it is difficult to select a m-value to some soils,and the Codes provides a scope of m-values,and they are different in varied regions and soil conditions,thus it is optional to choose m-value of a soil layer for engineering designers.So it is necessary to calculate m-values by back-analysis method using measured datu of deep foundation pit.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first gives a description of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back-analysis method.
    Second, the development of ditches excavation in Hangzhou is introduced and some often used types of the exterior-protected structures are illustrated. And m-method is stated in detail recommended by the Code.
    Then,the effects of the inner force and displacements of the exterior-protected structures influenced by the value of M and the different depths of inner poling are analysed with the M-Method back-analysis programme. And the variation of optimized values caused by the numbers of different inversion parameters is also analysed,and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a propriate parameter numbers should be in use of back analysis.
    Finally, based on some measured datu, the sutable values of M for Hangzhou Region is obtained and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are drawn for constructors.
引文
[1]Arai R.An inverse problem approach to the pred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behivior, Soil and foundation, 1984,24(1),95-108。
    [2]Boidy, E.; Bouvard, A.; Pellet, F. Back analysis of time-dependent behaviour of a test gallery in claystone,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Volume: 17, Issue: 4, October, 2002; pp. 415-424.
    [3]Charles W W N,Obersved Performance of Multipropped Excavation in Stiff Clay,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ad Ge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1998,(9).
    [4]Ledesma, A.; Gens, A.; Alonso, E. E. Estimation of parameters in geotechnical back analysis-Ⅰ. Maximum likelihoo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Volume: 33, Issue: 6, September, 1996, pp. 269A.
    [5]L., Yang; K., Zhang; Y., Wang, Back Analysis of Initial Rock Stresses and Time-Dependent Parame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Volume: 33, Issue: 6, September, 1996, pp. 641-645.
    [6]Okui, Y.; Tokunaga, A.;Shinji,M; Mori, S. New back analysis method of slope stability by using field measurements, Volume: 34, Issue: 3-4, April-June, 1997, pp. 515.
    [7]S F Su, H J Liao,Horn-Da Lin Stability of Deep Excavation in Anisotropic Soft Clay, Journey of Geotechnical Aad Ge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1998,(9).
    [8]Sakurai.S. Lessons learned from field measurements in tunneling,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7,12(4),453-460.
    [9]Wang.Y.Z. Distribution of earth pressure on a retaining wall.Geotechnique(英国), 2000, 50(1), 83-86.
    [10]Vaziri, H. H.; Wang, X.; Palmer, I. D.; Khodaverdian, M.; McLennan, J. Back Analysis of Coalbed Strength Properties from Field Measurements of Wellbore Cavitation and Methane Pro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Volume: 34, Issue: 6, September, 1997,
    
    pp. 963-978.
    [11]Wang.Y.Z. Distribution of earth pressure on a retaining wall .Geotechnique(英国), 2000, 50 (1), 83-86.
    [12]白廷辉,围护结构弹性地基梁法的改进研究,岩土工程界,第5卷第10期,37-39。
    [13]毕湘利,廖全燕,周顺华等,灌注桩围护结构内力的现场观测与分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年第10期,51-54。
    [14]别社安,孙家明,柴信众,王保兴,板桩墙结构计算的改进竖向地基梁法,中国港湾建设,2002年第2期,24-27。
    [15]曹正康,反分析法用实测资料预测路堤工后沉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年第2期,21-22。
    [16]陈斌,卓家寿等,岩土工程反分析的非确定性模型研究与发展,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第5期,5-8,27。
    [17]陈国兴,宰金珉 弹性地基梁设计理论与方法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报,1998年第3期,42-48。
    [18]陈淦琛,钮泽明,对土压力的水土合算与分算的看法,地基基础工程,1998年,第2期,16-21。
    [19]陈炯,深基坑挡土结构的土压力计算,建筑施工,2000年第1期,54-58。
    [20]陈环,吴景海,“基坑支护结构上的水和土压力”的讨论之二,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4期,511-513。
    [21]陈页开,徐日庆,任超,龚晓南,基坑开挖的空间效应分析,建筑结果,2001年,第10期,42-44。
    [22]陈页开,徐日庆,杨晓军,龚晓南,基坑工程柔性挡墙土压力计算方法,工业建筑,2001年,第3期,1-4。
    [23]陈愈炯 温彦锋,基坑支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2期,139-143。
    [24]程玉梅,基坑坑底土体侧向应力状态变化的研究,低温建筑技术,1999年,第4期,39-41。
    [25]程玉梅,开挖卸荷工程计算指标应用的探讨,勘察科学技术,2002年,第2
    
    期,21-24。
    [26]戴智敏,阳凯凯,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受力分析与计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348-352。
    [27]丁德馨,杨仕教,孙钧,岩体弹塑性模型力学参数对位移的影响度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第5期,697-701。
    [28]丁守贵,现场监测在深基坑开挖及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天津冶金,2002年第2期,15-17。
    [29]段新胜,陈飞等,复合式基坑支护结构抗弯刚度及水平位移计算方法探讨,地质与勘探,2002年第5期,81-85.
    [30]范益群,刘建航,时空效应理论与软土基坑工程现代设计概念,上海市政工程,2000年,第3期,1-5。
    [31]方江华,深基坑支护技术综述,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第3期,53-55。
    [32]房营光,莫海鸿,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动态反演与变形预测的半解析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第10期,1562-1567。
    [33]封盛,辛业洪,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基建优化,2001年第6期,32-34。
    [34]冯紫良,闫强刚,分布开挖基坑挡土墙上土压力荷载的取值,工程勘察,2000年第2期,4-7。
    [35]高玮,岩土工程反分析的计算智能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第12期,1909-1909.
    [36]高玮,郑颖人,岩体参数的进化反演,水利学报,2000年第8期,1-5。
    [37]高文华,沈蒲生,软土基坑分步开挖时地层移动规律探讨,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4。
    [38]高文华,杨林德,珠江玫瑰花园深基坑支护墙体受力与变形的三维性状分析,工业建筑,2000年,第3期,4-7。
    [39]巩文华,朱伯庆,粉土层基坑支护工程的实践与认识,江苏建筑,2002年,第2期,31-32。
    [40]龚晓南,高有潮,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41]桂良进,王军,董波等,Fortran PowerStation 4.0,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年。
    [42]郭玉荣,王兆军,邹银生,基坑支护结构的非线性土抗力分析法,建筑结构,2001年,第10期,39-42。
    [43]郭玉荣,邹银生,王兆军,基坑支护结构全过程分析中的土压力分布模式探讨,建筑结构,1999年,第5期,9-11。
    [44]杭州市建筑业管理局,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12月。
    [45]胡敏云,夏永承,高梁清,桩排式支护护壁侧土压力计算原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第3期,376-379。
    [46]黄光远,刘维倩,刘小军,反问题与计算力学,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3年,第3期,302-306。
    [47]黄强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应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48]黄院雄,刘国彬,张建峰,考虑时空效应的有支护深基坑主动区土压力的取值,地下工程与隧道,1998年,第2期,14-22。
    [49]吉林,赵启林等,岩土工程中反分析的研究进展,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2年第4期,57-63。
    [50]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浙江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B333/T1008-2000,J10036-2000。
    [51]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YB 9258-97,冶金工业部发布,1997年。
    [52]姜弘道,陈国荣,岩土工程中的反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工程力学,1998(A01),87-99。
    [53]蒋洪胜,刘国彬,考虑时空效应的围护结构支撑轴力实测结果分析研究,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院报,1997年,第4期,7-13。
    [54]蒋洪胜 刘国彬,刘建航,地铁车站软土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时空效应分析,建筑技术,1999年,第2期,80-82。
    [55]蒋鹏,杨淑碧,支护结构位移对侧土压力影响的计算分析,地质灾害与环境
    
    保护,1998年,第2期,61-64。
    [56]蒋树屏,岩体工程反分析研究的新进展,地下空间,1995年,第1期,25-33。
    [57]金瑞君,徐伟,深大基坑开挖施工中的塑性区发展规律的分析应用,建筑技术,2000年,第11期,767-770。
    [58]李飞,深基坑围护体德土压力及位移反分析,岩土工程师,1998年,第3期,15-18。
    [59]李广信,基坑支护结构上水土压力的分算和合算,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第3期,348-352。
    [60]李宏卓,刑利,挡土墙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安徽建筑,2002年,第1期。
    [61]李俊才,罗国煜等,不同支护结构的实测土压力及其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5期,85-91。
    [62]李钧民,m法在悬臂式支护桩设计计算中的应用,地基基础工程,2002年,第1期,28-34。
    [63]李立新,石程云,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方法综述,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354-358。
    [64]李素华,朱维申,优化方法在弹性、横观各向同性以及弹塑性围岩变形观测反分析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第2期,105-114。
    [65]李艳华,反分析方法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广东水利水电,2000年,第3期,17-20。
    [66]林鹏,许镇鸿,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应用研究,土工基础,2002年,第2期,11-13。
    [67]林天健,深基坑开挖支护体系理论及其应用评述,力学及实践,1996年,第2期,1-9。
    [68]刘纯洁,刘国彬,侯学渊,考虑时空效应的软土深基坑墙后土体水平位移场计算,地下工程与隧道,1991年,第3期,20-26。
    [69]刘大鹏,排桩支护结构监测数据的反分析,湖北地矿,2000年,第3、4期,53-59。
    [70]刘国彬,黄院雄等,考虑时空效应的等效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取值研究,土
    
    木工程学报,2001年,第3期,97-102。
    [71]刘国彬,刘金元,徐全庆,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力学特性变化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第1期,112-116。
    [72]刘国彬,沈建明,侯学渊,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分析,同济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260-264。
    [73]刘国彬,黄院雄,侯学渊,水及土压力的实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第2期,205-210。
    [74]刘建航,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预测和治理之二……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预测,地下工程与隧道,1993年,第2期,2-16。
    [75]刘建航,软土基坑工程中时空效应理论与实践,地基处理,1999年,第4期,3-14。
    [76]刘建航,刘国彬,范益群,软土基坑工程中时空效应理论与实践(上),地下工程与隧道,1999年,第3期,7-12。
    [77]刘建航,刘国彬,范益群,软土基坑工程中时空效应理论与实践(下),地下工程与隧道,1999年,第4期,10-14。
    [78]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79]刘维宁,岩土工程反分析方法的信息论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第3期,193-205。
    [80]刘维倩,卞凤生,岩土工程中的位移反分析法,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5年第1期,93-101。
    [81]刘兴旺,基坑支护结构全过程内力及变形分析,建筑结构学报,1998年,第5期,58-64。
    [82]刘兴旺,吴世明,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性状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4期,456-460。
    [83]刘学增,朱合华,考虑动态施工过程的岩土介质横观各向同性粘弹性反分析及其工程应用,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第1期,89-92。
    [84]刘一波,陆文学,现场量测位移反分析法及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地质与勘探,1997年,第3期,48-52.
    [85]娄奕红,俞三溥,王秉勇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动态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报,2003年第3期,462-466。
    [86]吕爱钟,蒋斌松,岩石力学反问题的几个基本问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B06),1921-1926。
    [87]吕培印,王芝银,软土深基坑工程位移反分析及工程应用,辽宁工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36-38,52。
    [88]马选荣,刘伍明,岩土工程中的反分析,宁夏大学学报(自科版),1994年第2期,29-34。
    [89]梅国雄,宰金珉,现场监测实时分析中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第5期,79-82。
    [90]梅国雄,宰金珉,考虑变形的朗肯土压力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第6期,851-854。
    [91]攀永盛,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计算中的体会,山西建筑,2003年,第1期,44-45。
    [92]钱锐,葛崇勋等,深基坑支护中的位移土压力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江苏建筑,2002年,第4期,54-56。
    [93]秦四清,基坑支护设计的弹性抗力法,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第4期,481-487。
    [94]施建勇,周智勇,赵维炳等,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分析研究,第六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暨第二届全国基坑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温州,2000,615-618。
    [95]时蓓玲,基坑变形的随机预测,港工技术与管理,2000年,第3期,1-6。
    [96]孙钧,黄伟,岩石力学参数弹塑性反演问题的优化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2年,第3期,221-229。
    [97]孙可明,王永岩,弹塑性位移反分析方法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科版),1999年,第5期,539-541。
    [98]谭昌明,高等级公路路堤工程饱和软土地基沉降反演与预测分析程序(博士论文),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1995年。
    [99]谭志勇,王余庆,周根寿,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1999年,第5期,12-15。
    [100]王保群,王志谦,张文联,悬锚式挡土墙的结构设计与计算,济南交通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7-11。
    [101]王旭东,黄力平,阮永平,徐建龙,基坑工程中地基土水平抗力比例系数m值的反分析,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报,1998年,第2期,48-54。
    [102]王旭东,阮永平,徐建龙,深基坑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量测,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报,1998年,第1期,63-68。
    [103]王洋,汤连生,杜赢中地下水渗流对基坑支护结构上水土压力的影响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7-110。
    [104]王芝银,李云鹏,地下工程围岩粘弹塑性参数反分析,水利学报,1990年第9期,11-16。
    [105]王钊,王协群,板桩墙上土压力和水压力的计算,地基处理,2002年,第1期,37-40。
    [106]汪树玉,杨德铨,刘国华等,优化原理、方法与工程应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107]王元湘,深基坑挡土结构的受力分析,土木工程学报,1998年,第2期,12-20。
    [108]王元战,王海龙,张文忠,挡土墙土压力分布,中国港湾建设,2000年,第4期,1-6。
    [109]王照宇,位移土压力模型及其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第5期,23-25。
    [110]魏翠玲,周晶,层状地基反分析.方法与应用,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9-13。
    [111]魏翠玲,周晶,王复明,粘弹性层状介质的动力反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475-478。
    [112]魏磊,黄宏伟,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侧向位移预报分析,建筑结构,1999年,第5期,42-45。
    [113]魏汝龙,再论总应力法及水和土压力,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4期,509-510。
    [114]吴国平,王润富,地下工程反分析的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76-80。
    
    
    [115]吴蔺,基坑工程监测的量测误差及其对参数反演确定的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116]吴铭炳,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中的土压力,工程勘察,1999年第2期,15-18。
    [117]夏永承,董道洋,胡敏云等,深基坑护壁桩的受力特性和土压力,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2期,222-226。
    [118]肖宏彬 蔡伟铭 多支撑挡土结果考虑开挖过程的计算分析方法,港口工程,1992年,第5期,25—37。
    [119]肖宏彬,张一静,多支撑挡土结构考虑开挖过程计算的若干问题,建筑结构,2000年,第11期,41-43。
    [120]熊巨华,吴凤仙,基坑工程中m值与被动区水泥土加固宽度的关系,地下工程与隧道,1999年第2期,19-21。
    [121]徐日庆,考虑位移和时间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0年,第4期,370-375。
    [122]徐日庆,俞建霖,土体开挖性态反演分析,工程力学,1999年,1(a01),524-529。
    [123]徐昀,李亚,时空参数调整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上海地质,2000年第2期,5-9。
    [124]杨斌,胡立强,挡土结构侧土压力与水平位移关系的试验研究,建筑科学,2000年,第2期,14-20。
    [125]杨光华,深基坑开挖中多支撑支护结构的土压力问题,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第6期,113-115。
    [126]杨国伟,刘建航,临近建筑物或地面超载作用下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与坑周地表沉降关系研究,地下工程与隧道,1993年,第2期,11-14。
    [127]杨俊华,悬臂式支护结构内力计算方法探讨,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第5期,10-12。
    [128]杨敏,冯又全,王瑞祥,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力学分析及实测结果的比较,建筑结构学报,1999年,第2期,68-78。
    [129]杨敏 熊巨华 冯又全 基坑工程中的位移反分析技术与应用,工业建筑,1998年,第9期,1-6。
    
    
    [130]杨林德,岩土工程问题的反演理论与工程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31]杨林德,仇圣华等,基坑围护位移量及其稳定性预测,岩土力学,2001年,第3期,267-270。
    [132]杨林德,时蓓玲,杨超,基坑变形及其安全性的随机预测,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403-408。
    [133]杨志法,熊顺成,关于位移反分析的某些考虑,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年,第1期,11-16.
    [134]姚秦,基坑工程的水土压力混和算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第1期,134.135.
    [135]伊颖锋,陈志坚等,位移反分析法及其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第4期,9-10。
    [136]俞建霖,龚晓南,深基坑工程的空间性状分析,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第1期,21-25。
    [137]俞建霖,龚晓南,基坑工程变形性状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第4期,86-90。
    [138]袁静,刘兴旺,基坑开挖过程中m参数的选取分析,工业建筑,2000年,第9期,46-51.
    [139]袁勇,孙均,岩体本构模型反演识别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第3期,232-239。
    [140]宰金珉,黄力平,阮永平等,基坑工程中地基土水平抗力比例系数m值的反分析,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报,1998年,第2期,48-54。
    [141]宰金珉,梅国雄,考虑位移与位移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5。
    [142]张继红,王国体,基坑支护的静力反算模式,建筑结构,1999年,第5期,12-14。
    [143]张尚根,华瑞平,刘新宇,周早生,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动态分析,工程勘察,2000年,第2期,44-46。
    [144]张尚根,赵佩胜,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果内力及变形分析,工业建筑,2000年,第7期,17-20。
    
    
    [145]张彤,魏复季,位移反分析方法与程序编制,长春大学学报(自科版),1994年,第2期,37-41。
    [146]张吾渝,参数反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6期,6-10。
    [147]张吾渝,褚健,曲鹏展,弹性地基梁法及参数反分析计算程序,青海科技,2000年,第3期,14-16。
    [148]张燕凯,桂国庆,赵抚民,深基坑工程中考虑开挖深度和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工时的探讨,南昌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第1期,85-89。
    [149]赵锡宏,陈志明,胡中雄,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署,1996年,103-108。
    [150]赵新铭,刘宁,张剑,岩土力学反分析的数值反演方法,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第2期,55-58。
    [151]赵新铭,刘宁,张剑,岩土力学反分析的数值反演方法,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第2期,55-58。
    [152]赵新铭,郑恒祥,刘宁,金栋,岩土力学反分析的智能反演方法,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第2期,80-83。
    [153]朱百里,沈珠江,计算土力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4]朱春明,黄吉锋,陈岱林,广义m法及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建筑科学,2002年,第3期,32-34。
    [155]朱合华,崔茂玉,刘学增等,大型深基坑动态施工反演及稳定性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第6期,74-80。
    [156]朱合华,丁文其,地下结构施工过程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第5期,558-562。
    [157]朱合华,刘学增,傅德明,软土深基坑粘弹性动态增量反演分析与变形预测,岩土力学,2000年,第4期,381-384.
    [158]朱建新,深基坑开挖过程的动态模拟设计,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41-45。
    [159]朱志伟,冯紫良,深基坑工程土层参数反演及挡墙内力预报,岩土力学,1999年,第4期,63-6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