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与综合实力竞争的不断加剧,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了一条无可非议的强国之路。因而,各个国家纷纷加强本国的科学教育,不断掀起科学课程改革的狂潮,人们的思想理念不断更新,新的教育目标应运而生。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挑战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教育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分科课程的弱势更为凸显,人们强烈的呼唤具有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的出现。韩国初中阶段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探索韩国的成功经验与现存问题,能为我国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有利于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现有研究成果、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本研究的开展做准备。
     第二部分,韩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以韩国的七次课程改革作为主要的时间线索,对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得出韩国初中科学课程变革过程中课程目标能力化、时间分配灵活化、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性质综合化、课程评价多样化等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第三部分,韩国新一轮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韩国初中第七次科学课程改革作为聚焦点,重点选择能够反映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因素进行探索,展现当前韩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在课程理念与目标方面,明确韩国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是在STS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兼顾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追求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健康而富有创造力的国民。在课程内容方面,韩国在保留分科课程原有的系统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各个学科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对于科学课程教材,采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及手法提高了教材质量,增加了探究活动的单元与主题,编排了“基本”、“补充”、“深化”三个不同水平的内容,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补充作用等。对课程实施状况的探索,主要从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教师,及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层面进行研究,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要角色和作用以及韩国初中科学课程中富有特色的探究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进行了重点分析。在课程评价方面,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评价内容涵盖相对较广,评价方法和手段也较为丰富,强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综合运用,注重利用评价结果进行自身的纵向比较,弱化整体的横向比较等。课程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支持体系,韩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同时辅以经费设施及社会环境的支持,为初中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能与保障。
     第四部分,韩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反思及启示。通过对韩国初中科学课程历史沿革与改革内容的反思,得出对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如下启示:在改革周期方面,加强研究论证,拒绝盲目改革;把握灵活特性,贵在持之以恒。在理念目标方面,更新思维观念,拓展理念空间;普及科学素养,兼顾英才培养;保证目标一致,协调贯彻落实。在课程内容方面,削减繁难内容,增加人文关怀;提升教材质量,体现综合特色;完善内容体系,关注伦理价值。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升教师素养,符合课程要求;设置特色课程,满足学生需要;合理设计探究,引导主动建构;鼓励教师流动,促进协调发展。在课程评价方面,合理制定标准,提供灵活参照;扩充评价范围,完善评价内容;摆脱应试影响,丰富评价手段;珍视评价结果,把握最佳时机;参与国际调查,加强横向比较。在改革的保障方面,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地位;健全政策保障,强化执行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均衡配置资源;加强社会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As the competition of economy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s increasing constantly, it has been an irreproachable path to make a country powerful with the hel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every nation, one after another, takes actions to strengthen its science education, which initiates and pushes forward the reform of science education. Accordingly, people's conceptions renewed continuously and entirely new educational objective emerged at the right moment, educato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students'all-round-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so a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competitiveness and perfect scientific literacy. Under such conditions, it is imperative to open up comprehensive science curriculum for the highlighted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course. It is beneficial to explore a successful way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urriculum in China by prob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Korean Junior science curriculum for the distinct features in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profitabl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China.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Part one, Introduction. To introduce the genesis, core concepts, research fruits in existence,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idea and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Part two,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in Korean Junior high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seven curriculum reform in Korea, relevant important factors in reform were combed and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and variation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curriculum renovation in Korean Junior high schools were induced, such as capability of curriculum objective, flexibility of time distribution, structuring of curriculum content,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nature and diversity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Part three, main contents of the new round of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in Korean Junior high schools. Focusing on the 7th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in Korean Junior high schools, factors that could represent the main contents of curriculum reform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urriculum in Korean was illustrated. O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a and objective, the new round of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of Korea was directed by the idea of STS, which paid attention to students' subjective roles, gave consideration both to mass education and elite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citizens with scientific quality, health, and creativity; O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tents, different subjects were integrated to some extent, based on keeping back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 of original disciplinary course. As for teaching materials of science curriculum, the quality of them had been improved by adopting vivid manifestation and compiling skills, units and themes of inquiring activities were added, basic, complementary and deepened cont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were included, and other curriculum materials were valu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ers'roles and functions in the curriculum execution, and inquiring teaching with particular features and inquiring learning in Korean Junior science curriculum we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levels of teachers, who were the important subject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which was the main approach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And o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had certain pertinence and flexibility, the evaluation contents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relevant field, diagnostic evaluation,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summarized evaluation were used synthetically, and it was emphasized on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through evaluation outcomes, while, the entire horizontal comparison was weakened. It demanded a strong supporting system to develop curriculum, and a series of polices and regulations were enacted in Korea with the support of fund, facility and social situation, which provided possibility and guarante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urriculum in Korean.
     Part four, Reflection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urriculum in Korean and its inspirations. Through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reform contents of Korean science curriculum, some inspirations were induced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urriculum in China. With regard to the reform period, to intensify research demonstration and refuse blind reform; to comply with flexibility and preserve. Concerning idea and objective, to renew thought and idea, and expand idea outlook; to popularize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concern for elite education; to keep conformity of objective and put into practice. With respect to curriculum contents, to cut down complicated and troublesome contents and add up humanistic care; to enhance teaching materials quality and embody comprehensive features; to perfect content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ethical values. In relation to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and conform to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to set up characteristic programs and meet with students'demand; to layout enquiring rationally and induce students to construct actively;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mobile and promote them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ly. As to curriculum evaluation, to work out rational criteria and supply with flexible reference; to expand evaluation scope and perfect evaluation contents; to get rid of the impact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nd enrich evaluation means; to cherish evaluation outcomes and hold the optimal timing;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and strength horizontal comparison. In terms of guarantee for reform, to renew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advance curriculum position; to perfec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consolidate implementation; to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and balanc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intensify social support and build up favorable atmosphere.
引文
①汪新、杨小红等著:《科学课教学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6页。
    ③何瑞珠、卢乃桂:《从国际评估计划剖析东亚地区的教育质量与均等问题》,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①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顾明远主编:《教育火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页。
    ①张念宏主编:《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364页。
    ②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③ Varna congres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aching, General report,1968, pp.8转引自潘苏东:《从分科走向综合——我国初中阶段科学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4页。
    ④ UNESCO Coordinating Meeting for UNESCO's Programme in Integrated Science Teaching, Unesco SC/WS/33,Paris.1972.5.转引自郝琦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基于两个地区、两种模式的调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8页。
    ⑤顾明远主编:《教育火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265页。
    ①袁本涛著:《从属与自立:韩国教育发展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孙启林:《韩国的新教育体制改革评析》,载《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①张谦:《韩国的教育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载《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年第1期。
    ②朴泳珍:《韩国加入OECD与教育改革》,载《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③商承义:《韩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载《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④孙启林:《韩国中小学师资培养体制发展与改革》,载《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⑤张红、杨颖秀:《二战后韩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嬗变与成效》,载《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⑥谌启标:《韩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英才教育计划》,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5期。
    ⑦姜英敏:《从“平等”到“追求卓越”--浅析韩国义务教育理念变迁》,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⑧具滋亿:《韩国普通义务教育的概况与改革方向》,载《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⑨刘桂林、刘安波等:《美日韩课程实施条件比较及其启示》,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⑩杨妍梅:《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之比较》,载《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
    11 孙启林《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上、下),载《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10、11期。
    ①Kyung-chul Huh:《对韩国第七次课程修订的反思与展望》,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②孙启林、杨金成:《面向21世纪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韩国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评析》,载《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③埃明达:《美法韩日四国如何实施研究型学习》,载《内蒙古教育》2004年第8期。
    ④杨金成:《韩国科学教育政策研究》,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⑤金京泽:《韩国现行初中科学课程的特色》,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⑥魏志防、俞爱宗:《韩国中学<科学>课程模式之管见》,载《化学教学》2003年第1期。
    ①魏志防、俞爱宗等:《韩国<科学>课程和教材的特点》,载《化学教育》2002年第4期。
    ② Park, S., Changes in Korean Scienc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and Science Teaching After Participating in an Overse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2006, pp.37-64.
    ③魏志防、俞爱宗:《中、韩初中化学(科学)课程模式之比较》,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④ Park, M. & Park, D. 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Using Inquiry Methodology between Korean and the U.S. Textbooks,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2009,5(4), pp.395-411.
    ①王承绪、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①顾明远主编:《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②[韩]许京哲等:《解放后初、中等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和趋势》,载《光复50周年纪念论文集6》(非卖品),韩国学术振兴财团1995年,第43-49页。
    ①[韩]教育部,《初等教育课程解说Ⅳ-数学、科学、实科》,教育部1998年,第94页。转引自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25页。
    ②[韩]教育部,《初等教育课程解说Ⅳ-数学、科学、实科》,教育部1998年,第95-96页。转引自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26页。
    ①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27页。
    ②孙启林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③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27页。
    ①孙启林、杨金成: 《面向21世纪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韩国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评析》,载《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①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36页。
    ②金京洋:《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37页。
    ①周青主编:《科学课程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①梁英豪:《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技术-社会(STS)》,载《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5期。
    ①Bybee R.W., 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From Purposes to Portsmouth. Heinemann,1997,pp.47转引自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②[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转引自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③于海波著:《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141页。
    ①杨金成:《韩国科学教育政策研究》,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②杨金成:《韩国科学教育政策研究》,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3页。
    ①韩国教育部:《科学与教育过程》(9分册),韩国汉城1997年,第8~11,28~29页。转引自魏志防、俞爱宗:《韩国中学<科学>课程模式之管见》,载《化学教学》2003年第1期。
    ①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62页。
    ①科学教育国家标准开发委员会:《科学教育国家标准》,http://www.sedu.co.kr/special/sp0003.htm转引自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43页。
    ②孙启林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①科学教育国家标准开发委员会:《科学教育国家标准》,http://www.sedu.co.kr/special/sp0003.htm转引自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44页。
    ② Saylor, J. G. et al.(4th ed.), Curriculum Planning: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1981, pp.258转引自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①科学教育国家标准开发委员会:《科学教育国家标准》,http://www.sedu.co.kr/special/sp0003.htm转引自金京洋:《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43页。
    ①[韩]教育部:《初中课程解说Ⅲ——数学、科学、技术与家政一》,教育部1999年,第108页。转引自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36页。
    ①杨光富、埃明达:《美法韩日是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载《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1期。
    ①孙启林、杨金成:《面向21世纪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韩国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评析》,载《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余自强著:《科学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③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Korea, Science Curriculum, Procla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7, pp.40.
    ①[韩]韩国课程评价院:《根据第7次课程的小学3年级成绩标准以及评价标准开发研究》,韩国课程评价院2000年。转引自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131页。
    ②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Korea, Science Curriculum, Procla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7, pp.39.
    ①杨金成:《韩国科学教育政策研究》,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①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14页。
    ②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15页。
    ①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47页。
    ①[韩]课程评价院:《2000年OECD学业成就度国际比较研究》,第227~259页。转引自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第127页。
    ①Kyung-chunl Huh:《对韩国第七次课程修订的反思与展望》,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①周青主编:《科学课程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①徐书业:《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探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
    [1]张念宏主编:《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池青山、金仁哲等著:《韩国教育研究》,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4]孙启林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田以麟著:《今日韩国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林正范主编:《中韩教育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顾明远著:《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韩]金仁会著,全华民、黄享奎译:《韩国教育的历史与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国外基础教育调研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余自强著:《科学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孙可平、邓小丽著:《理科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郭玉英著:《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王承绪、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美]比恩著,单文经译:《课程统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张楚廷著:《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1]汪新、杨小红、李敏编著:《科学课教学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潘苏东著:《从分科走向综合——初中阶段科学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3]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4]袁本涛著:《从属与自立:韩国教育发展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魏冰著:《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6]周青主编:《科学课程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于海波著:《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李森主编:《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杨金成:《韩国科学教育政策研究》,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2]杨金成:《韩国科学教育政策研究》,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3]孙启林:《韩国现代初等教育》,载《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年第4期。
    [4]余自强:《新世纪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哲学研究》,载《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
    [5]李家清、王雅:《初中科学课程内容选择和整合探究》,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第1、2期。
    [6]魏志防、俞爱宗:《中、韩初中化学(科学)课程模式之比较》,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7]余自强:《生命科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地位》,载《生物学教学》2002年第10、11期。
    [8]蔡培阳:《解读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
    [9]方红峰:《论初中<科学>课程教材的设计》,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
    [10]蔡培阳、催允漷:《我国新一轮初中科学课程的选择与实施》,载《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11]魏志防、俞爱宗等:《韩国<科学>课程和教材的特点》,载《化学教育》2002年第4期。
    [12]魏志防、俞爱宗:《韩国中学<科学>课程模式之管见》,载《化学教学》2003年第1期。
    [13]章琢之、屠又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浅议上教版初中科学教材设计编写思路》,载《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3年第7、8期。
    [14]余自强:《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界碑——<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特点分析》,载《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2期。
    [15]徐军:《科学(7-9年级)课程探新》,载《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6]王文举、纪桂芹等:《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载《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7]施群芬:《初中科学课程实施STS教育刍议》,载《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第 6期。
    [18]金京泽:《韩国现行初中科学课程的特色》,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9]王本根:《新课程下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教育哲学研究》,载《文教资料》2005年第29期。
    [20]詹庆标:《新课程下初中科学教学方法的新思路——“四步教学法”》,载《文教资料》2005年第25期。
    [21]张龙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师的角色转变》,载《文教资料》2005年第32期。
    [22]陆晖:《初中<科学>课程资源从何而来》,载《广东教育》2005年第7期。
    [23]叶镇源:《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初中科学新课程多元化阶段性教学评价研究》,载《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第8期。
    [24]李维、刘炳升:《初中科学课程实验区师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25]何邦土:《农村初中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途径》,载《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第10期。
    [26]白凤翎、马春颖等:《培养中学科学课程师资的探索与实践》,载《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7]雷迎春:《把握知识特征优化教学过程——知识分类学说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8]陈利芸:《初中科学课程实施中的学生评价探究》,载《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年第1期。
    [29]戈祺倩、洪如林:《试论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0]王利芬:《中学科学课中多媒体的使用》,载《江西教育》2006年第6期。
    [31]郑斌:《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科学实验兴趣——初中<科学>教学中几个徒手实验的布局与实施》,载《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3期。
    [32]袁亚萍:《初中科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载《生物学教学》2006年第3期。
    [33]洪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载《中学生数理化》2006年第3期。
    [34]林小微:《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载《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6期。
    [35]郝琦蕾、姜晋国:《来自课改实验区的报告——山西省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情 况调查与分析》,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1期。
    [36]屠红良:《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9期。
    [37]胡东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好教学“脚手架”——关于初中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析》,载《教育探索》2006年第5期。
    [38]邬永国:《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农村初中<科学>课程资源优势挖掘、利用策略探索》,载《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第7期。
    [39]许宗谦:《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策略》,载《科技信息》2007年第19期。
    [40]杨嫣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作业观》,载《新课程研究》2007年第6期。
    [41]余小敏、崔鸿:《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策略分析》,载《河北教育》2007年第5期。
    [42]沈丹丹、江北战:《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及其课件的设计开发》,载《教育技术导刊》2007年第5期。
    [43]樊泽华:《如何进行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载《科技资讯》2008年第10期。
    [44]欧阳陆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师生互动关系探讨》,载《科技信息》2008年第19期。
    [45]徐小利、徐婷:《初中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自动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开发》,载《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第2期。
    [46]夏兆省:《新课程下初中科学课堂拓展教学的探讨》,载《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7期。
    [47]林赛霞:《初中科学课程的尴尬与出路》,载《科学教育》2008年第6期。
    [48]刘韬容、陈楠:《中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9]刘健智:《初中科学和物理课程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之比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50]蒋岳荣:《初中科学课程教学要培养科学精神》,载《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4期。
    [51]胡卫平、陈明:《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抽象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1期。
    [52]泮慧琴:《初中科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初步实践》,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53]刘桂林、刘安波:《美日韩课程实施条件比较及其启示》,载《内蒙古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4]孙敏、邵世光:《基于要素组合的中学科学课程探索式教学研究》,载《新课程研究(上旬)》2009年第5期。
    [55]杨伯盛:《浅议环境教育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载《新课程研究(上旬)》2009年第5期。
    [56]陈先省:《例谈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与创新》,载《新课程研究(上旬)2009年第2期。
    [57]邵航正:《初中<科学>课程“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探究》,载《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9期。
    [58]金云波:《STS课程改革的走向对当今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载《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9]何蓁、杨志明:《中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困境与突围》,载《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9期。
    [60]何瑞珠、卢乃桂:《从国际评估计划剖析东亚地区的教育质量与均等问题》,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61]陈坚:《论中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62]郑宗勋:《中韩两国近现代学制形成的比较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63]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年。
    [64]潘苏东:《从分科走向综合——我国初中阶段科学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65]熊晓燕:《初中科学课程综合的方式研究——以德、美、中初中三套科学教材为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6]刘玲玲:《初中综合科学课程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7]高晓光:《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8]范雪媛:《综合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9]王秀红:《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0]汪甜:《中小学课程中活动设计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1]路艳:《<科学>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7年。
    [72]于晓敏:《武汉市初中科学课程活动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3]李擎:《初中科学课程中“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4]陈赛玲:《初中科学教材中科学精神的静态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5]郝琦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基于两个地区、两种模式的调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Varna congres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aching. General report,1968.
    [2]Brophy, J. & Alleman, J. A caveat:curriculum integration isn't always a good idea. 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1,49(2):66.
    [3]Vachon, M. K. & Haney, R. E. A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abstraction of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1,28(4): 343-352.
    [4]Silva, D. Y. Collaborative curriculum encounters.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2000,15(4):279-299.
    [5]Drake, S. & Miller, J. P.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roles:Life in and beyond the classroom. Curriculum and Teaching,2001,16(1):26-30.
    [6]Ann, E.P. Establishing the need of,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competency list used to design an equine science curriculum for secondary school agricultural programs. Clemson University,2003.
    [7]Education in Korea (2003-2004).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4.
    [8]Mcgaw, B.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Korea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KED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2005,2 (2):5-21.
    [9]Education in Korea (2005-2006).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6.
    [10]Park, S. Changes in Korean science teachers'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and science teaching after participating in an overse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2006:37-64.
    [11]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Korea. Science curriculum. Procla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7,79(9):39-40.
    [12]Park, M. & Park, D. 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using inquiry methodology between Korean and the U. S. textbooks.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2009,5(4):395-411.
    [13]Park, H. & Khan, S. ICT in science education: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of achievement,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nd career aspirations of Kore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9,31(8): 993-1012.
    [14]Capraro, R. M. & Capraro, M. M.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grade 6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equal sign. Psychological Reports,2010,106(1): 49-53.
    [15]Levinson, R. Science education from people for people:taking a standpoint.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2011,47(1):109-1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