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介入与坚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戴厚英凭借一部《人啊,人!》蜚声文坛,发出20世纪80年代的最强音——呼唤人性、人道主义。她的创作包含着对现实人生的体验,对社会历史的理性思考,对于人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和不满,并渗透着对自我意识的推崇、自我反思与剖析、无意识的寻根情结以及对爱的强烈呼唤,这使她的作品受到众人的瞩目。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观测到作家一生的历程、思想转变的脉络,以及介入社会的独特方式。“知识分子三部曲”是对“当代政治对人性的压抑”的反思,展示出当代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倾诉了个人的情感,呼唤“人的觉醒”以及人道主义的回归,彰显了作家的个性自觉,并且凸显出哲学意识。乡土情结决定了戴厚英紧抓住民间风俗人情这一脉,积极地从淮北平原求取其文化的精魂,并将其贯穿有关创作的始终。20世纪90年代,戴厚英更多的是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对社会及个人进行最后的反思。
     本文从戴厚英人生旅途中独特的感知、情感的倾诉、寻根创作的探索以及她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四部分,对其思想和创作历程作一系统而又概要性的把握和剖析。
Dai Houying,with her best acknowledged book Human and Humans! has won great renown in literary circles and sent out the strongest voice in the 1980s-a call for human nature and humanitarianism. Her works arouse great attention for their coverage of realistic life experience,rational meditation of social history,and recognition,understanding,hope and dissatisfaction of humans as well as a penetrating thought of self-awareness,self-reflection,self-analysis,unconscious root-seeking complex and an intense call for love.
     Dai’s course of life,changes of thoughts and unique ways of involvement in society may be observed from all her works. Trilogy of intellectuals has reflected the“contemporary political suppression of human nature”and shown the tragic fate of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It focuses on an individual’s feelings, calls for the“human awakening”and humanitarian return in which the writer’s personal consciousness is manifested and the philosophical feature of the book is highlighted. Her local complex has determined her writing focus throughout her creation on the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in the Huaibei Plain,from which she actively draws on the essence and soul of its culture. In the 1990s,she has done more detailed an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huma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This paper seeks to outline and systemize Dai’s thoughts and creative process in four parts,from her unique perceptions in her life journey,emotional talks,explorations of root-seeking creation to her defence of her spiritual home.
引文
1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96页。
    2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三联书店, 1996年版,第40页。
    3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后记。
    4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第348页。
    
    5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6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7戴厚英:《空中的足音》,花城出版社, 2003年版,第422页。
    8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9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10戴厚英:《脑裂》,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11戴厚英:《脑裂》,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第94页。
    
    12黄裳裳在:《人性的自省——戴厚英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6。
    13戴厚英:《脑裂》,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14戴厚英:《脑裂》,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第204页。
    15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册[C],第189页。
    16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后记。
    17戴厚英:《性格·命运·我的故事》,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自序。
    18柯林伍德:《艺术原理》第6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9苏珊·朗格:《情感的象征符号》,见伍蠡甫主编:《美学译文》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20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21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2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23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第254页。
    24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25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26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后记。
    27戴厚英:《空中的足音》,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页。
    28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17页。
    29 JamesLett.Seienee,Reason and AnthroPology:thePrineiPlesofRationalInquiry, K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 INC. Lanharn. NewYork.Boulder.Oxford.Pll8一120,1997。
    
    30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第20页。
    31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33页。
    
    32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第81页—第82页。
    33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第69页—第70页。
    34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第83页。
    35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33页。
    36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37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 1986年版,第233页。
    38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后记。
    
    39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96页。
    40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 1980年版,第270页。
    
    41钱谷融:《关于戴厚英》,作家评论,1997,(1)。
    42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
    
    43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四期。
    44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
    45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46戴厚英:《性格·命运·我的故事》,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47阿城:《又是一些话》,《中篇小说选刊》1985年第四期。
    
    48贾平凹:《选择: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学讨论》,《福建文学》1988年第7期。
    49陈骏涛:《郑万隆:艺术世界》,《北京文学》1986年第3期。
    50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51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页。
    
    52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53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54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55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56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57温端政:《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版,第42页。
    58温端政:《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版,第47页。
    59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60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页。
    61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62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63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64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65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66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67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第117页。
    68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69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序。
    70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68页。
    
    71戴厚英:《性格·命运·我的故事》,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序言。
    72戴厚英:《性格·命运·我的故事》,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序言。
    73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页。
    74杨汉云:《通俗文学:九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三种现象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40页。
    75刘小枫:《拯救与消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页。
    76涂鸿:《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主体意识的迷失与寻求》,《天府新论》1999年第4期。
    
    7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384页。
    78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51页。
    79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51页。
    80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51页。
    
    81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13页。
    82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49页。
    83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50页。
    
    
    84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85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86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87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88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版,第122页。
    89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版,第122页。
    90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版,第128页。
    
    91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第141页。
    92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第516页。
    93戴厚英:《脑裂》,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第76页。
    
    94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版,第431页。
    95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版,第434页。
    96戴厚英:《风雨情怀》,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4版,第437页。
    97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引自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5页。
    1、戴厚英:《人啊,人!》,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2、戴厚英:《诗人之死》,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3、戴厚英:《空中的足音》,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4、戴厚英:《流泪的淮河》,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5、戴厚英:《锁链,是柔软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6、戴厚英:《自传·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7、戴厚英:《风雨情怀》(上、下),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8、戴厚英:《人道与佛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9、戴厚英:《性格——命运:我的故事》,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0、戴厚英:《心中的坟——致友人的信》,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1、戴厚英:《脑裂》,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2、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版。
    13、王元骧:《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版。
    14、[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文学原理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7月北京第1版。
    1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三联书店,1984年版。
    16、柯林伍德:《艺术原理》第6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苏珊·朗格:《情感的象征符号》,见伍蠡甫主编:《美学译文》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8、孔范今等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19、胡键玲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20、吴中杰、高云:《戴厚英啊戴厚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第1版。
    21、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三联书店,1996年版。
    22、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2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一版。
    2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5、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7、李泽厚:《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1986年版。
    29、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0、[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31、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2、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册[C].
    33、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4、温端政:《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版。
    3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黄裳裳:《人性的自省——戴厚英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6。
    37、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四期。
    38、钱谷融:《关于戴厚英》作家评论,1997,(1)。
    39、阿城:《又是一些话》,《中篇小说选刊》1985年第四期。
    40、贾平凹:《选择: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学讨论》,《福建文学》1988年第7期。
    41、陈骏涛:《郑万隆:艺术世界》,《北京文学》1986年第3期。
    42、涂鸿:《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主体意识的迷失与寻求》,《天府新论》199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