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自我的主体论诗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如何在与人民和现实结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诗歌素质这一非常紧迫的时代课题,除了创作出一批富有感染力的诗歌作品外,七月诗派还在诗学理论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他们不仅对诗歌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而且积极地参与到当时的诗学论争当中,对诗歌思想、形式方面的一系列热门问题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具有实践性特征的主体论诗学体系基本上成型了。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诗学理论却往往只是以“论据”的形式出现,充其量也不过是七月诗派乃至七月派研究中用来论证相关问题的印证材料而已,这不能不说是七月诗派、乃至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本文着意从七月派主体论诗学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入手,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语境为基点,梳理并阐释七月诗派诗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力图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其价值与局限,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今后的创作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提出研究对象,交代七月诗派诗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论题的研究现状,阐明本论文的写作意图及具体内容构架。
     第一章主要辨析“实践性主体”概念的内涵及其与七月诗派诗学理论能够进行理论对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辨析了“实践性主体”概念的内涵之后,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与七月诗派诗学理论进行理论对接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又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对接的现实性进行了具体地阐释,并最终认定以“实践性主体”思想作为本文的理论视角和立论基础基本上是可行的。
     第二章主要分析七月诗派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七月诗派是紧扣主体的“情志”因素来展开思考的:在心物关系论上,“主观拥抱客观”的内在动力是“情志”因素;在诗人主体论上,与理知因素相比,将“情志”因素看作是诗歌的本质属性,“说服力”必须转化为“感动力”;在诗歌功能论上,以情感的共鸣为中介达到个体与群体的沟通是其基本内涵。
     第三章从政治性、启蒙性和哲理性三个方面来揭示七月诗派对诗歌思想特质的认识:诗歌的政治性指向的是诗歌的现实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民性,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实际上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对它的诗学诠释就包含在胡风提出的“第一义的诗人”的命题中;七月派诗歌的启蒙性是一种以马克思的“实践性主体”思想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启蒙,其诗学转化的方案是“创作熔炉说”;七月诗派并不反对诗歌的哲理性,他们不仅在诗歌中对战争语境下人们的生存体验进行了富有深度的表达,而且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为关注点与当时的不良倾向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交锋。
     第四章主要阐释七月诗派对诗歌形式的独特理解:“以新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是看待诗歌形式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崇尚自由诗体的散文美,主张“力的排列”;主张诗歌需要的是“形象力”而不是“形象化”;为了具有感染力,诗歌语言必须饱含情感与思想。总之,七月诗派反对各种形式主义,以使诗歌创作获得名副其实的“战斗力”。
     结语部分考察七月诗派诗学理论的价值及局限:它是革命诗歌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理论总结和提升,是新时期以来诗学重建的重要支撑,对诗人“角色”意识的追求与坚持是对当下诗坛的有益启示,战争文化心理是其局限的内在根源。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Liberation War, facing the very urgent topic of the times that i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etry premi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ality and the people,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in the quest of poetic theory actively, in addition to writing a number of contagious poems. They not only think abou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etry systematically, but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poetry debate actively, in which they express their views boldly on the topical issues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poetry. This process results in the rudiment of a practical system of subject poetics. However,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July Poetry or the July School, these poetic theories were often just used as grounds of argument, or at best as proof materials to demonstrate related issues. It is said that this is really a pity for the studies of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 even for the studies of the the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is dissertation deliberately starts with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s subject poetics. And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Liberation War, it analys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July School of poetry.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the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value and limitation of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s poetic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to its cre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at is to say,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And the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s poetics, introduces the recent research of the topic, and illustrates 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concep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Practical Subject, and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its theoretical connection with the theory of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 After that, this part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linkage from four aspects, then explains the reality of the theoretical linkage from three aspects specifically,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adopt the Practical Subject a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s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poetry:their think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bject's Emotional Fact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nd-substance Relation Theory,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the subject embracing the object is the Emotional Fac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 as Subject Theory, the Emotional Factor is treated a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poetry instead of Reason factor, and Persuasive Power must be converted into the Moving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etry Function Theory, the essence of poetry is to realiz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through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Chapter Three reveals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poetry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politics, enlightenment and philosophy:the political aspect of poetry refers to the reality, history, sociality and the humanity of poetry,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olitics is actu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the real life, while its poetic interpretation is contained in Hu Feng's proposition, the First Meaning of The Poet; the July Poetry's Enlightenment is a kind of Collective Enlightenment and its core is Marx's philosophical concept, Practical Subject, and the program for its poetic transformation is called Creative Melting Pot Theory;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 are not opposed to the philosophical aspect of poetry, so they not only describe people's life experience in the context of war in their poems deeply, but also engage in a fierce battle of poetic theory against the negative tendencies at the time b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poem.
     The main purpose of Chapter Four is to explain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 of poem:their basic starting point is Employing New Form to Reflect New Content. They advocate the prose's beauty of the free verse, which is called the Powerful Arrangement. They think that what the poetry needs is the Image Power instead of Visualization. To be contagious, the poetic language must be full of emotion and thought. In short, in order to make the poem obtain a real Fighting Capacity,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 denies any kind of formalism.
     The main content of Conclusion is to expound the value and limitation of the poetic theory of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it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enhance for the revolutionary poetry theory in the1940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poetry reconstruction since the New Era and its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temporary poetry is the pursuit for and persistence in the Poet's Role.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limitation of the July School of Poetry is the War Culture Psychology.
引文
①阿垅:《人·诗·现实》,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页。
    ②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4页。
    ①唐湜:《新意度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90年版,第24页。
    ②谢冕等著:《百年中国新诗史略:<中国新诗总系>导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③李怡著:《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①周燕芬著:《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6页。
    ①赵作元:《论七月诗派“人诗合一”的思想》,《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8页。
    ①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页。
    ②范伯群 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①龙泉明:《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论七月诗派诗歌创作特质》,《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2期,第26页。
    ①李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8页。
    ③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④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万书荣:《生命的力度与抗争的激情——论七月诗派的硬汉子品格》,《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第53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①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②周良沛编选:《七月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1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7)》,湖北人民出版社,]999年版,第264页。
    ②参见范伯群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
    ④范伯群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①范伯群 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①范伯群 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241页。
    ③范伯群 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6-587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④曾卓:《曾卓文集(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①牛汉:《学诗手记》,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97页。
    ①邓晓芒 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
    ①张文初:《主体性和诗学元问题的回归》,《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9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8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⑥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
    ①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4页。
    ③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④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页。
    ⑥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③耿庸 何满子:《文学对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④耿庸 何满子:《文学对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⑤耿庸 何满子:《文学对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①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②范伯群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①耿庸 何满子:《文学对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97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5页。
    ④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2页。
    ⑤阿垅:《人·诗·现实》,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页。
    ⑥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392页。
    ⑦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⑧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5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4)》,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①陆贵山周忠厚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周兴陆:《传统诗学演化的内在动力》,《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173页。
    ②周兴陆:《传统诗学演化的内在动力》,《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173页。
    ①周兴陆:《传统诗学演化的内在动力》,《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175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4)》,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⑥胡风:《胡风全集(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⑦胡风:《胡风全集(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⑧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71-72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78-79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④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73页。
    ⑤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28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75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2页。
    ③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6-88页。
    ④张如法编:《绿原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0页。
    ⑤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251页。
    ①牛汉:《梦游人说诗》,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
    ②牛汉:《梦游人说诗》,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352页。
    ②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354页。
    ③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5页。
    ①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1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617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5-616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44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19页。
    ②周良沛编选:《七月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421。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70-173页。
    ②周兴陆:《传统诗学演化的内在动力》,《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175-176页。
    ①许霆编:《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②戴望舒:《望舒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③穆旦:《穆旦诗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④以上所引见穆旦:《穆旦诗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穆旦:《穆旦诗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58页。
    ②周锋:《“新的抒情”与穆旦晚年诗作》,《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9页。
    ③穆旦:《穆旦诗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93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9-171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74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0页。
    ⑥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3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页。
    ②朱寨:《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第7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71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8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02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01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3-184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8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2页。
    ⑥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3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4页。
    ②许霆编:《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305页。
    ③许霆编:《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页。
    ④许霆编:《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6页。
    ⑤许霆编:《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2-443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72-173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75页。
    ③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48页。
    ①张如法编:《绿原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②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252页。
    ③牛汉:《梦游人说诗》,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166页。
    ④曾卓:《曾卓文集(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0-71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27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5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⑥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5页。
    ①周良沛编选:《七月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421。
    ①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186页。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5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4)》,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8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①参考周兴陆:《传统诗学演化的内在动力》,《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176-177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0页。
    ①阿垅:《阿垅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4页。
    ①曾卓:《曾卓文集(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①李震:《<摩罗诗力说>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161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68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4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④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270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43-344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61-362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页。
    ①邓晓芒 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2页。
    ①邓晓芒 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7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5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9-40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1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7-48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9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3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1-52页。
    ⑥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4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5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0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9-80页。
    ①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①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210页。
    ①周良沛编:《七月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1页。
    ①叶德浴:《七月派创作中的哀音》,《大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37页。
    ②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0-42页。
    ②以上所引见骆寒超:《骆寒超诗学文集(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234页。
    ①袁水拍:《马凡陀山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见《出版说明》第1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6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6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2-43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9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2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6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8页。
    ④许霆编:《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5-436页。
    ①参见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1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②黄曼君:《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410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3-334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6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4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1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6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7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8页。
    ⑥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7页。
    ⑦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40页。
    ⑧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8-339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8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页。
    ③赵作元:《论七月诗派的“生活一元”说》,《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75页。
    ④赵作元:《论七月诗派“人诗合一”的思想》,《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8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5页。
    ②杨匡汉 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415页。
    ③转引自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0-41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13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32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6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15-316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7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7页。
    ②参见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395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11页。
    ②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256页。
    ③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①周良沛编:《七月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1)》,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77页。
    ①周燕芬:《七月派的救亡姿态与启蒙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第32页。
    ①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103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2页。
    ①耿庸 何满子:《文学对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②耿庸 何满子:《文学对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81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28-329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30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28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1-62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59-260页。
    ②以下所引穆旦诗句见穆旦:《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67页。
    ②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27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25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36-237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38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41-242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76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73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82-83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73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28页。
    ①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209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③转引自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82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8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94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98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01页。
    ⑥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2页。
    ⑦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06页。
    ⑧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07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10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19页。
    ①杨琼:《旷野上的追寻者——略论七月派的诗歌创作》,《文教资料》,2007年第7期,第115页。
    ①杨匡汉 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157页。
    ①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70-171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9-70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09页。
    ④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61-162页。
    ⑤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64-165页。
    ①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76页。
    ②以上所引见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76-178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9-70页。
    ④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70页。
    ⑤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74页。
    ①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75页。
    ②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67页。
    ③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75页。
    ①以上所引见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78-181页。
    ②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82页。
    ③阿垅:《人·诗·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6年版,第183页。
    ④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⑤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⑥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176页。
    ①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②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③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4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7-59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1页。
    ①以上所引见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136页。
    ②以上所引见曾卓:《曾卓文集(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页。
    ①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②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0-61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2页。
    ②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⑥胡风:《胡风全集(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9-50页。
    ②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页。
    ③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④曾卓:《曾卓文集(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⑥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7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1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③以上所引见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92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11页。
    ⑤以上所引见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9-600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2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59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1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87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74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75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10页。
    ①以上所引见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78-279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1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75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99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12-213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87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43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03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8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9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6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58页。
    ①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②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页。
    ③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②龙泉明 邹建军著:《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1页。
    ④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①王雁 赵作元:《略谈七月诗派的自由诗体理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82-84页。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3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36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6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5-66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6-77页。
    ①江锡铨:《力之美——“七月”诗派综论之一》,《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46-51页。
    ①以上所引见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5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6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36-37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7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7-68页。
    ④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6页。
    ⑤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①以上所引见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250页。
    ②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③以上所引见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212页。
    ①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②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③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249页。
    ①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②以上所引见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4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7页。
    ③以上所引见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4-25页。
    ①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445页。
    ③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①龙泉明邹建军著:《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③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⑤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页。
    ①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7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①以上所引见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31-33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36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34页。
    ②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86-87页。
    ①龙泉明邹建军著:《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4页。
    ①杨匡汉 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5页。
    ②杨匡汉 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③杨匡汉 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④杨匡汉 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⑤王泽龙:《突进到生活的深处燃烧着生命的呼喊——论七月诗派的意象艺术》,《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53页。
    ①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6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93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3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65-66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16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61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07-208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82页。
    ③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82-83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92-93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85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78-80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85-86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84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16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63-64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88-89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96-97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89页。
    ④以上所引见江锡铨:《烽烟·战士·母亲——“七月诗派”综论之二》,《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77-78页。
    ①骆寒超:《骆寒超诗学文集(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319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①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①龙泉明邹建军著:《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199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20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23页。
    ①以上所引见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259页。
    ②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页。
    ③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①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477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67页。
    ③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69页。
    ④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73-74页。
    ⑤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79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81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82页。
    ③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202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04页。
    ②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③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4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9页。
    ⑥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6页。
    ①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88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31-132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4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89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59页。
    ③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08页。
    ④钱志富:《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诗派研究》,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8页。
    ⑤王丽君:《论“七月诗派”的语言风格》,《名作欣赏》,2009年14期,第121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0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4-165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5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0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04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4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5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70-171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5-166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00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7-168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86页。
    ③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92页。
    ④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93页。
    ⑤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548页。
    ①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33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8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93-94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96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36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35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9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44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97页。
    ③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05-106页。
    ④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99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42页。
    ②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20页。
    ①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第10卷,史料.1917-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41页。
    ③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第9卷,理论.1917-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④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第9卷,理论.1917-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⑤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第9卷,理论.1917-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①以上所引见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126页。
    ②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第10卷,史料.1917-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③以上所引见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42-245页。
    ①以上所引见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5-17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28-229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33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34页。
    ②以上所引见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25-237页。
    ③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3页。
    ④转引自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48-249页。
    ①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7-9页。
    ②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2页。
    ③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8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54页。
    ⑤亦门:《诗是什么》,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0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64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52页。
    ③杨匡汉 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④杨匡汉 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117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62-63页。
    ②以上所引见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6-167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1页。
    ④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548页。
    ⑤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80页。
    ⑥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5-156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2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3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76页。
    ④以上所引见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4-155页。
    ①胡风:《胡风全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页。
    ③以上所引见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76-177页。
    ④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6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3页。
    ②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58-159页。
    ③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166页。
    ④以上所引见亦门:《诗与现实》(第1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281-282页。
    ①曾卓:《曾卓文集(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①转引自沈用大:《中国新诗史(1918-1949)》,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①绿原牛汉编:《白色花·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①孙玉石:《带向绿色世界的歌》(孙玉石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①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①蔡莉莉:《新文学传统中的归来诗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78页。
    ①以上所引观点及诗歌作品均见张清华:《我们会不会错读苦难——看待“5.12诗歌”的若干角度》,《诗歌与人》特刊《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反思与研究》,2008年第8期,第10-13页。
    ①绿原牛汉编:《白色花·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绿原:《绿原文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249页。
    ②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①亦门:《诗与现实》(第3分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版,第309-310页。
    1.艾青:《艾青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杜谷:《泥土的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
    3.胡征:《胡征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冀汸:《灌木年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5.鲁煤:《扑火者》,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2年。
    6.绿原:《绿原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7.绿原牛汉编:《白色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8.鲁藜:《鲁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9.牛汉:《牛汉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0.彭燕郊:《彭燕郊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天蓝:《天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2.田间:《给战斗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3.田间:《田间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4.吴子敏编选:《<七月>、<期望>作品选》(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5.徐放:《风雨沧桑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
    16.亦门:《无弦琴》,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
    17.曾卓:《曾卓抒情诗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18.周良沛编选:《七月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1.阿垅(亦门):《人和诗》,上海: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1949年。
    2.阿垅(亦门):《诗与现实》(1—3分册),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
    3.阿垅(亦门):《作家底性格和人物的塑造》,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4.阿垅(亦门):《诗是什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
    5.阿垅:《人·诗·现实》,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
    6.阿垅:《阿垅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7.艾青:《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8.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9.耿庸何满子:《文学对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0.胡风:《胡风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胡征:《诗情录及其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2.罗洛:《诗的随想录》,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
    13.绿原:《葱与蜜》,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
    14.绿原:《苜蓿与葡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绿原:《绿原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年。
    16.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7.张业松编:《路翎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18.牛汉:《学诗手记》,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
    19.牛汉:《梦游人说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
    20.彭燕郊:《和亮亮谈诗》,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7年
    21.舒芜:《回归五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22.邹荻帆:《诗的欣赏与创作》,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6年。
    23.曾卓:《曾卓文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1.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增订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3.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4.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6.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7.陈安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9.陈旭光:《中西诗学的会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2.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戴光中:《胡风传》,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狄其骢等著:《文艺学新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2001年重印)。
    15.戴望舒:《望舒草》,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16.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8.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9.范际燕等编:《胡风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0.范际燕、钱文亮:《胡风论—对胡风的文化与文学阐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范伯群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22.古远清:《中国当代诗论50家》,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
    23.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4.黄曼君主编:《现代文学流派》,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25.黄曼君:《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26.黄健:《意义的探寻——鲁迅意识结构的多维透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27.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8.何干之:《中国启蒙运动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
    29.海涛金汉编:《艾青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30.何火任编:《当前文学主体性问题论争》,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
    31.胡小跃编:《波德莱尔诗全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3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3.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34.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6.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37.蒋安全编:《徐放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
    38.蒋登科:《九叶诗派的合璧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9.蒋登科主编:《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
    40.江锡铨:《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散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柯文溥:《中国新诗流派史》,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
    42.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
    43.蓝棣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
    44.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
    45.蓝棣之:《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6.蓝棣之编选:《九叶派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47.蓝棣之编选:《现代派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48.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南昌: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
    49.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50.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1.李为善等著:《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52.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5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5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56.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
    57.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
    58.梁仁编:《徐志摩诗全编(编年体)》,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
    59.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0.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七月诗派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 版社,1991年。
    61.刘增杰主编:《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1-3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62.刘坷:《牛汉评传》,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3年。
    63.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
    64.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5.刘继业:《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6.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换》,香港:三联书店,1988年。
    67.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香港: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9年。
    68.龙泉明编选:《诗歌研究史料选》,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69.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0.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71.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72.陆侃如等著:《中国诗史》(2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73.陆贵山周忠厚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4.潞潞主编:《面对面:外国著名诗人访谈、演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5.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76.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7.骆寒超:《骆寒超诗学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78.吕进:《对话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札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9.吕进等著:《重庆抗战诗歌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0.马良春等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讨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81.梅志:《胡风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
    82.穆旦:《穆旦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83.潘颂德:《中国现代诗论40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
    84.潘颂德:《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85.彭金山等主编:《1949—2000年中国诗歌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
    86.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7.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88.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9.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90.钱理群:《钱理群讲学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1.钱志富:《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诗派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92.秦元宗蒋成璃编:《现代作家和文学流派》,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
    93.施建伟:《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94.沈立岩主编:《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名著精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95.沈用大:《中国新诗史(191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96.舒允中:《内线号手:七月派的战时文学活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97.苏光文:《抗战诗歌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98.孙玉石编选:《象征派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2009年重印)。
    99.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0.孙玉石:《带向绿色世界的歌》(孙玉石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1.唐文斌等编:《田间研究专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
    102.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03.万同林:《殉道者——胡风及其同仁们》,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
    104.万家骥赵金钟:《胡风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105.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6.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3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
    107.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108.王国维著滕成惠译评:《人间词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
    109.王家新孙文波编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10.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1.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2.王先霈 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009年重印)。
    113.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4.王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11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116.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17.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8.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9.吴野:《战火中的文学沉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120.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21.吴晓:《诗美与传达》,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
    122.吴思敬:《走向哲学的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123.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4.吴井泉:《现代诗学传统与文化阐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5.晓风主编:《我与胡风》(2版增补本),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6.谢冕等著:《百年中国新诗史略:<中国新诗总系>导言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7.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128.徐文玉:《胡风文艺思想论稿》,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
    129.许馨编著:《<新文学史料>百期索引》,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0.许霆编:《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1.许自强孙坤荣编著:《世界名诗鉴赏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年。
    132.杨匡汉刘福春编:《西方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133.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
    134.杨匡汉:《诗学心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135.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6.杨洪承:《文学社团文化形态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137.殷国明:《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8.叶德浴:《七月派:新文学的骄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139.游友基:《中国现代诗潮与诗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0.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141.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142.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143.袁行霈 孟二冬 丁放:《中国诗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144.於可训:《当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5.臧克家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146.张环等编:《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
    147.张克勤等编:《胡征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8.张德厚 张福贵 章亚昕:《中国现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2006年重印)。
    149.张清华:《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150.张清华:《内心的迷津:当代诗歌与诗学求问录》,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151.张业松编:《路翎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15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3.赵毅衡编选卞之琳等译:《“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154.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55.张辉:《冯至未完成的自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年。
    156.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7.赵一凡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2007年重印)。
    158.张如法编:《绿原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159.章绍嗣:《抗战文艺散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0.曾卓等著:《崖边听笛人:曾卓研究文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161.支克坚:《胡风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6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163.朱德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164.朱自清:《新诗杂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5.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6.朱光潜:《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167.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68.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69.周良沛:《中国现代新诗序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
    170.[丹麦]勃兰兑斯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张道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171.[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17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伦》,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73.[法]让·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史忠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4.[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175.[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76.[法]米歇尔·福柯:《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7.[美]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178.[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 张照进 童庆生译,王宁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79.[美]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第7版中英对照),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0.[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82.[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3.[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84.[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5.[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186.[苏]格·尼·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刘宾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187.[英]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契》,《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2.蔡清富:《为民族解放而歌唱:论“七月派”的诗歌创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3.陈嘉农:《那些音色悲哀的诗——七月诗丛时期的绿原》,《香港文学》,1986年第16期。
    4.陈冰莹:《绿原论》,《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第2期。
    5.陈思和:《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建设的贡献》,《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6.陈顺馨:《周扬与胡风: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的不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3期。
    7.陈世澄吴井泉:《论七月诗派的史诗化倾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8.邓国栋:《诗人曾卓与五四新诗传统》,《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9.丁玉柱:《胡风与卢卡契文艺思想之比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0.范际燕:《胡风文艺思想的源脉与特色》,《华中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11.高蔚:《论“七月“诗派特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2.耿庸、罗洛、绿原、陈沛:《阿垅年表简编》,《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
    13.古远清:《重读亦门<诗是什么>》,《昭通师专学报》,1984年第8期。
    14.郭小聪:《论七月诗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5.何向阳:《曾卓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
    16.胡铸:《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17.胡征:《和鲁藜相处的日子》,《新文学史料》,1992年第3期。
    18.胡言会:《时代群众诗人——田间诗歌理论片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19.霍俊明岳志华:《胡风诗论的合理性与偏颇性——胡风诗论辨析》,《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20.黄科安:《七月诗派:人与诗的全面的自觉》,《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1.冀军军:《开放而“民族”的民族性——牛汉诗论研究之一》,《语文学刊》,2008年第24期。
    22.季水河:《诗之思——论彭燕郊的诗学观》,《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3.金五德:《对人生与艺术的执着追求——胡风诗论初探》,《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24.金五德:《自成体系的创作论——胡风文艺思想初探之一)),《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0第2期。
    25.江锡铨:《“诗的史”与“史的诗”——“七月”诗派综论》,《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26.江锡铨:《力之美——“七月”诗派综论之一》,《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27.江锡铨:《烽烟·战士·母亲——“七月”诗派综论之二》,《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28.蒋力:《诗心似火——读绿原的诗》,《诗探索》,1984年第12期。
    29.冀汸:《关于“七月诗派》,《电大教学》,1985年第6期。
    30.冀汸:《诗人,也是战士》,《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2期。
    31.冀汸:《活着的方然》,《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32.冀汸:《回忆朱怀谷》,《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2期。
    33.冀汸:《诗写大地——回忆邹荻帆》(上、下),《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1-2期。
    34.柯文溥:《论“七月诗派”》,《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35.柯文溥:《思想的珍珠、睿智的花蕾:论鲁藜的小诗》,《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6.廉文澂:《胡征的现代诗学观——论<诗情录及其他>的美学思想》,《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37.林青:《赤子心血铸造民族警钟——胡风和“七月诗派“》,《党史纵横》,1995 年第9期。
    38.林希:《七月派诗人之花——阿垅的凋谢》,《炎黄春秋》,1997年第2期。
    39.李瑛:《论绿原的道路)),《诗号角》,1948年第4期。
    40.李宗刚:《七月派:独特的美学世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41.李德友:《<七月>与抗战文学》,《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42.李怡:《论作为七月派诗人的田间—-关于他的人生之路与艺术之路的再描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43.李怡:《从“童贞”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绿原建国前诗路历程新识》,《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44.李鸿然:《牛汉:与诗相依为命》,《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45.李槟:《胡风的诗学》,《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6.李丕显:《胡风文艺思想的基本特色》,《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7.李丕显:《论胡风超前的主体性实践论文学观》,《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8.李丹:《启蒙与救亡的碰撞与变奏——“七月派”文学简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9.龙泉明:《七月诗派与九叶诗人: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
    50.龙泉明:《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论七月诗派诗歌创作特质》,《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2期。
    51.刘锋杰:《论七月派批评观》,《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
    52.刘增杰:《新发现的一批七月派史料——<中国时报>文学副刊一瞥》,《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3.刘成友:《胡风与现代主义》,《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54.刘扬烈:《“七月”诗派与抗战文学》,《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55.刘扬烈:《绿原诗歌美学论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6.刘扬烈:《阿垅诗歌美学论略》,《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7.罗惠:《我写绿原》,《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2期。
    58.罗洛:《阿垅片论》,《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3期。
    59.罗洛:《绿原的诗》,《读书》,1984年第1期。
    60.罗洛:《阿垅的诗论》,《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61.绿原:《记阿垅》,《大地增刊》,1981年第1期。
    62.绿原:《为诗一辩》,《读书》,1981年第1期。
    63.绿原:《<人之诗>自序》,《当代》,1982年第6期。
    64.绿原:《需要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关于所谓“五把刀子”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8年7月26日。
    65.绿原:《<鲁藜研究文萃>序》,《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4期。
    66.绿原:《磨杵琐忆》,《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1期。
    67.鲁煤:《徐放其人其诗的悲壮历程》(上、下),《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1-2期。
    68.吕荧:《我的小传》,《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
    69.梅琼林:《胡风现象: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建构》,《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70.孟泽:《彭燕郊创作论纲》,《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71.牛汉:《并没有凋谢——评二十人集<白色花>》,《中国文学》(英文版),1982年第8期。
    72.牛汉:《荆棘与血液——谈绿原的诗》,《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
    73.倪子明:《方然和<呼吸>》,《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74.潘颂德:《胡风的诗论》,《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75.彭继媛:《炽热诗情的传递——浅论惠特曼诗歌对中国“七月派”诗歌创作的影响》,《德州学院学报》,2008第1期。
    76.屈小燕:《评阿垅的<诗与现实>》,《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77.曲竟玮:《论七月派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文教资料》,2007年第33期。
    78.钱理群:《胡风与五四文学传统》,《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79.钱理群:《中国现代的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诗人》,《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
    80.孙玉石:《不曾凋谢的鲜花——读<白色花>随想》,《诗探索》,1982年第1期。
    81.孙萍萍:《论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的文化内涵》,《求索》,1998年第5期。
    82.孙光萱:《罗洛诗论述评》,《诗探索》,2003年Z1期。
    83.孙晓娅:《牛汉诗歌的美学风格与“七月”、“九叶”诗派》,《东北师大学报》,2003第3期。
    84.宋梅:《论七月诗派的抗争精神》,《文学教育(上)》,2008年第7期。
    85.吴子敏:《论“七月“流派》,《文学评论》,1983年第2期。
    86.吴井泉、陈世澂:《七月派的理论基石——胡风的诗学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87.吴井泉:《论七月诗派的情思世界与价值取向》,《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
    88.吴国珍:《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之比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2期。
    89.王庆福:《痛苦:富有力感的情绪表达——论七月派的文学性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
    90.王庆福:《生命力:来自旷野的张力——对七月派文学的一个宏观考察》,《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91.王向远:《胡风和厨川白村》,《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92.王丽丽:《胡风文艺思想的整体思维特征》,《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93.王丽丽:《胡风的理论问题解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
    94.王坚:《“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之比较》,《宿州学院学报》,2005第1期。
    95.王丽君:《论“七月诗派”的语言风格》,《名作欣赏》,2009年第14期。
    96.王晓生:《政治与形式的张力》,《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97.王雁赵作元:《略论七月诗派的自由诗体理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8.王泽龙:《论“七月”湖北诗群》,《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99.王泽龙:《突进到生活的深处 燃烧着生命的呼喊——论七月诗派的意象艺术》,(《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00.王再兴:《不断向起点(“生活”)回归——“七月派”现实主义新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01.王再兴:《用“生活”写作——七月派现实主义的缘起与表征片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02.汪东发:《七月诗人:雄强的生命力的证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103.万书荣:《生命的力度与抗争的激情——论七月诗派的硬汉子品格》,《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104.文振庭:《试论“七月诗派“》,《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1期。
    105.谢冕:《献给他们的百色花——读诗集<白色花>》,《新闻学论丛》,1982年第4期。
    106.晓风:《胡风创办<七月>和<希望>》,《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3期。
    107.晓风:《胡风和<七月>、<希望>撰稿者》,《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1-4期。
    108.徐放:《我的诗路历程》,《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2期。
    109.向阳:《诗人的心与大地的脉搏——试论七月诗派的风格》,《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10.夏伟翔傅宗洪:《论七月诗派对现实关照的二重性》,《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第6期。
    111.岳洪治:《“七月诗派”和阿垅的诗歌艺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112.游友基:《略论七月诗派的形成、发展、消亡的历程》,《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113.游友基:《论七月诗派的共同主题》,《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14.叶德浴:《七月派创作中的哀音》,《大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15.杨匡汉:《他们的诗曾经是血液-—评<白色花>》,《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116.杨匡汉:《鉴往知来——关于胡风部分诗论札记》,《诗刊》,1985年第8期。
    117.杨洪承:《七月派文学群体的文化结构探源》,《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6期。
    118.杨琼:《旷野上的追寻者:略论七月派的诗歌创作》,《文教资料》,2007年 第7期。
    119.姚建国:《论牛汉诗歌的崇高美》,《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20.赵心宪:《七月派的早期分流——关于晋察冀诗人群的流派归属》,《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21.赵俊贤:《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渭南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122.赵金钟:《诗格与人格:胡风诗论解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
    123.赵作元:《论七月诗派的“生活一元”说》,《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24.赵作元:《论七月诗派“人诗合一”的思想》,《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25.赵都陵颜昌军尚琳:《七月诗派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第3期。
    126.张国安:《论胡风文艺思想和外国文学外国美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1期。
    127.张岩泉:《诗人的聚合与诗坛的分化-—40年代与九叶诗派有关的三次论辩述评》,《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28.张文刚:《苦难里的“白色花”与黑夜里的“三弦琴”——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诗歌意象建构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第6期。
    129.张祖立:《七月派创作和鲁迅传统》,《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130.张清华:《我们会不会错读苦难——看待“5.12诗歌”的若干角度》,《诗歌与人》特刊《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反思与研究》,2008年第8期。
    131.章绍嗣:《论<七月>及“七月派”的创作》,《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32.郑纳新:《论七月诗派的整体风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33.郑纳新:《七月诗派与中外诗学传统》,《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34.卓光平:《“七月诗派”抗战时期在桂林的诗歌创作》,《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第4期。
    135.支克坚:《胡风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136.朱寨:《胡风的文艺批评》,《文艺研究》,1985年第6期。
    137.朱寨:《胡风的创作理论》,《批评家》,1986年第1期。
    138.朱寨:《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139.朱江天的:《沉雄与悲壮:七月诗派现实主义特征管窥》,《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140.庄锡华:《论胡风对“五四”新文艺的认识与评价》,《中州学刊》,1997年第2期。
    141.周葱秀:《胡风:鲁迅创作经验的杰出总结着》,《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4期。
    142.周燕芬:《从流派的构成看七月派的存在形式与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43.周燕芬:《执守与突破——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再思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44.周燕芬:《论胡风文艺思想的动态形成》,《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45.周燕芬:《艾青——七月派的现实主义导向》,台湾《大海洋诗杂志》,2003年第67期。
    146.周燕芬:《突入现实、搏击生活的“思想力”与“艺术力”——论七月派主体性现实主义审美方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3期。
    147.周燕芬:《七月派的救亡姿态与启蒙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148.周燕芬:《阿垅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9.周锋:《“新的抒情”与穆旦晚年诗作》,《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0.张如法:《射向敌人的子弹和捧向人民的鲜花-—论绿原的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1期。
    151.张如法:《论绿原的<童话>》,《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152.曾卓:《绿原和他的诗——读<人之诗>》,《诗刊》,1984年第6期。
    153.曾方荣:《曾卓诗论主体性探析》,《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54.[韩]鲁贞银:《论胡风编辑思想的几个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3期。
    155.[韩]鲁贞银:《关于“胡风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访谈录——访谈牛汉、绿原、耿庸、罗洛、舒芜》,《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4期。
    1.钱志富:《诗心与现实的强力结合——七月诗派研究》,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2年。
    2.蔡莉莉:《新文学传统中的归来诗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3年。
    3.袁继锋:《不朽的心和力——阿垅片论》,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3年。
    4.汪洁:《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
    5.张玲丽:《在文学与抗战之间——<七月><希望>研究》,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8年。
    6.卢秋红:《阿垅诗歌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年。
    7.张龙:《阿垅诗论研究》,西北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