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近四百万字的现代汉语语料,从语言事实出发,对现代汉语感叹句地真实面貌进行了全面探讨。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包括正文五章、导论和结束语。
     导论 本章分为两节 第一节主要梳理并讨论汉语及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往地学者们对汉语及现代汉语感叹句的性质及其定义的理解、感叹句主要结构或语义类型的划分以及至今为止人们对感叹句结构或具体微观问题的专题研究等。第二节陈述作者进行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的语言学理论指导和具体研究方法,理论方面比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以及对比语言学等,本文的研究方法如表层句法描写、深层语义分析、动态的语用解说以及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最后交代本文关于感叹句研究与写作中运用的语料及其出处。
     第一章 现代汉语感叹句的性质、特征和基本范围 本章分为三节 第一节运用观察到的真实的语言事实以及借鉴前人或时贤对现代汉语感叹句的研究成果,重新认识现代汉语感叹句的性质,科学给出现代汉语感叹句的定义:现代汉语感叹句是在语言使用中以特定形式以表达说话人情感或感受为主要功能的句子。1.“在语言使用中”体现感叹句的动态性和口语化特点,突出感叹句具有强烈的语境依赖性。2.“运用特定的语言形式”突出感叹句特定的格式或标记,感叹句的外部形式是为情感内容服务的,没有具体的形式很难说明问题。3.“表达情感或感受”突出感叹句语义内容是情感类信息,没有情感信息的句子或句式不可能成为感叹句;暗示情感是否强烈或浓郁不是感叹句的必要条件。4.“表达或传递情感为主要目的”突出感叹句的语用特点主要在于传递情感信息,暗示感叹句并不排除其他表意功能。第二节描写现代汉语感叹句句类的具体本质特征,指出一个典型感叹句语义上具有相应的致感因子和感叹义子,致感因子不一定出现,但感叹义子必须表现,通常由体现程度或等级性差异的词、短语或句子充当;感叹句的句法形式上通常带有凸现感叹义子的标记词语,如感叹副词、叹词、语气词等,这些标记词语可以共现,也可单独出现;功能上以表达说话人对人、物、事情或事件等的主观情感或感受为主,其他功能只能是附加功能。第三节明确划
The disser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peech materials with 4 million characters, targets at the exclamatory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ESMC).And it is composed of 7 parts, one part for introduction to the present study of exclamatory sentences ,one part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nd five parts for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item.The Introduction. It consists 2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mainly gives some comment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the study of Chinese exclamatory sentences,including the general viewpoints of conception of Chinese exclamatory sentences, the standard to judge a sentence to be an exclamatory sentence or not and some questions not to be answered in the present study of the exclamatory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and the second se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dissertation to analyse the exclamatory sentences and etc.Chapter Ⅰ The Property, Features and Extensions of ESMC. It contains 3 sections. This chapter first states the properties of ESMC as follows: the exclamatory sentence is the unique sentence, in communication, to take how to express the speaker' s emotions as its main function.Then it describes the prominent features in syntactic structure, emotion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at last it makes a comment that the declarative sentence is used to describe facts, or things in real life ;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is used mianly to ask questions or to obtain some information from the listeners ; and the imperative sentence is used to pass some requests or certain orders to the listeners ; and the phatic sentence is used mianly to express the general formative politeness of people in communication. Thus ,non of them ,is the realy the true exclamatory sentence in strict level.Chapter Ⅱ Aspects of Emotional Focus in ESMC. It is made up of 2 sections.This chapter mainly deals with two aspects of emotional focus in ESMC, the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al focus and its appearance, such as semantic manner to contain focus of emotions ,surface construction to express meaning of emotions and main features of contents of emotions of an exclamatory sentence . At first,it analy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al focus ,that is to say ,the emotioal focus can be represented in form of man' s st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ur,things and affairs.and the emotional focus can be substituted by two kinds of words with active meaning or passive meaning. Then,it describes the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words to represent emotional focus.Chapter HI On Some Adverbs and Interjections to Mark Emotional Focus.This chapter first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for some typical adverbs to mark emotional focus,suchas"tai(;fc), zhen(JC), hao(0)> duo(£)s ke (nT)"and "ji($^ touflt), si(^E) > huai(£F)" <> Then,with a basic classification of interjections by meaning, it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n some interjections from lexical features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to emotional meaning and pragmatic application,and it particularly states that.only the interjections with emotional meaning ,not the phatic interjection,can be applicated to exclamatory sentences.Chapter IV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Exclamatory Sent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is chapter,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contrastive lingustics.t makes some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tinctions of exclamamtory sent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syntactic formation, and emotional presentation to practic application.such as ,the different standard to define a sentence to be an exclamatory sentence or not, the typical marks to show emotions of the exclamatory sentences, and the clear differences in syntactic functions and etc.Chapter V The Creation of Emo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Excalamatory Sentences.This chapter first probes into the mechanism of emotions of mankinds: man's emotions are stimulated by some factors, and the esthes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etween emotional focus and the factors, then it states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emotions stimulated by same factor because of different subjunctive judging standard,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method of cognitons to emotions, and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exclamatory sentence bearing the function to transmit mainly emotional meaning is to satisfy the need of people to express emotions in mutu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that is to say, expression of emotions first, then a sentence to bear the function. At last it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exclamatory sentences and its features and other functions in practic
    discourse. Especially the paper states that the function of a sentence to express or pass some emotions, in communication, is not the unique function of an exclamatory sentence, that is to say, the function of passing emotions.in an exclamatory sentence ,is just much more clear ,comparason to other sentences such as an imperative sentence, an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 declarative sentence and a phatic sentence and etc.Further Discussion .This section gives a brief summary for the whole dissert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progresses which have been made in this study of exclamatory sentence of modern Chinese and some points which should be perfected more in later study on this item.
引文
00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96年。
    002.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7年。
    003.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
    004.陈昌来:《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
    005.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商务印书馆;1982年。
    006.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
    007.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008.戴浩一、薛凤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009.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
    010.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011.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012.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013.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
    014.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015.菲尔墨(胡名扬译):《“格”辩》,商务印书馆,2002年。
    016.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017.高更生:《汉语语法问题试说》,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018.高名凯:《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
    019.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020.何容:《中国文法论》,商务印书馆,1942年。
    02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02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023.洪心衡:《语法问题研究》,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024.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东方出版社,1955年。
    025.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026.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027.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028.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029.胡壮麟:《语篇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030.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03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
    032.黄伯荣:《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033.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年。
    03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24年。
    035.黎锦熙:《汉语语法初步教程》,商务印书馆,1959年。
    036.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
    037.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038.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039.李一平:《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040.李宇明:《语法研究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
    04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04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
    043.刘月华:《句子的用途》,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044.陆丙辅:《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045.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句法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
    046.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
    047.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
    048.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049.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050.陆俭明:《面临新世纪的挑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051.吕冀平:《怎样使用虚词》,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
    052.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053.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
    05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
    05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05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
    057.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
    058.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059.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060.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
    061.齐沪扬、陈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062.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增订本),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年。
    063.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
    064.邵敬敏:《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065.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066.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
    067.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068.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069.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070.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071.沈阳:《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
    072.石安石:《语义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年。
    073 石安石、詹人凤:《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074.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075.宋玉柱(1981)《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076.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077.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078.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079.王洪梅:《汉语感叹句》,徐州师范学院硕士论文,1994年。
    080.王还:《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081.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08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43年。
    08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1944年。
    084.王启龙:《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085.王甦、汪安胜:《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086.王维贤:《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语文出版社,1996年。
    087.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088.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1991年。
    089.吴士文:《语法讲义》(初稿),东方书店,1953年。
    090.伍雅清:《疑问词的句法和语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091.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释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092.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093.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094.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095.邢福义:《词类辩难》,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
    096.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097.邢福义:《毛泽东著作语言论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098.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099.邢福义:《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0.邢福义:《汉语句法机制验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01.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10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3.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4.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5.杨振兰:《动态词彩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6.叶军:《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7.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8.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9.袁毓林:《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0.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1.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2.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3.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发展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4.张今、陈云清:《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
    115.张静:《汉语语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16.张静:《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8.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9.张先亮:《理论语法研究与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0.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
    121.赵金铭:《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2.赵顺国:《感叹句初探》,北京语言学院硕士论文,1990年。
    12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4.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51年。
    125.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
    12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年。
    127.郑贵友:《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8.周国光、张林林:《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9.祝畹谨:《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0.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
    131.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132.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
    133.朱永生等:《功能语言学导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4. Y.R.Chao (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ley,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135. O.Jespersen (1992),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6. M.A.K.Halliday (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Arnold.
    137 Randolph Quirk (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Longman
    138. Geoff.Thompson.(1994),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imitid
    139. L.Stassen (1985),Comparison and Universal Grammar, New York: Basil Blaekwell.
    01 Viviane Aileron(王秀丽译):《现代汉语中的感叹语气》,《国外语言学》,1992年第4期。
    02 常春:《“语调”、“语气”的内涵—兼谈“语调”的量化测试》,《语文建设》,1998年第4期。
    03.曹务堂:《国外语言学三十年研究述评,《外语教学》,1999年第4期。
    04.陈昌来:《语法范畴和汉语语法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05.陈朝珠:《浅谈副词“可”、“真”的用法》,《广西大学学报》,2001年增刊。
    06.陈勇:《论英语感叹词情感语义的特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07.程美珍:《关于“多(么)”在感叹句中作状语的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
    08.程琪龙:《语言研究的认知观》,《汕头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09.岑运强:《词义类型与句义结构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0.杜道流:《现代汉语中的独词感叹句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11.杜道流:《《马氏文通》的感叹句研究》,《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2.杜道流:《与“多(么)、太、好”有关的感叹句》,《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13.高彦梅:《感叹词如何体现话语基调》,《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14.高永奇:《感叹句中“多(么)”、“太”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殷都学刊》,1999年第1期。
    15.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16.韩容洙:《现代汉语程的度副词》《汉语学习》,2000年第2期。
    17.胡家祥:《试辨“情绪”与“情感”》,《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8.胡敏中:《论非理性因素的个体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期。
    19.胡清国:《感叹句中的“多A”“真A”及其差异表现》,《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
    20.胡孝斌:《反问句的话语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1期。
    21.胡振华:《吉尔吉斯语中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第6期。
    22.华宏仪:《感叹句语气结构与表情》,《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3.黄德玉:《试论句子的语用成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4.黄海澄:《价值、感情与认知》,《暨南学报》,1994年第3、4期。
    25.柯航:《现代汉语叹词“啊”的语形和语义探说》,《汉语学报》,2003年第1期。
    26.来思平:《现代汉语副词“真”“很”用法辨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7.郎大地:《受副词“多么”、“真”强制的感叹句》,《语言研究》,1987年第1期。
    28.李成军:《英汉典型比较句句法差异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9.李广明:《感叹句及其分类》,《天水师专学报》,1994年1、2期。
    30.李金元:《表情叹词的语用功能》,《汉语学报》,2002年第5期。
    31.李学芹:《感叹句委婉否定的表现形式》,《成都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32.李一平:《论类语言成分的交际作用》,《天中学刊》,1996年第3期。
    33.李宇明:《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34.刘道英:《句子的隐性义与句法结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5.刘金平:《情绪的激活模式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36.刘美林:《论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1期。
    37.刘兰民:《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8.刘宁生:《叹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39.刘全福:《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外国语》,1996年第4期。
    40.刘顺、薛维哲:《试论现代汉语的语气和句类》,《济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41.刘鑫民:《焦点、焦点的分布和焦点化》,《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42.刘勇:《状语“真”的词性》,《语文月刊》,2001年第3期。
    43.刘元满:《汉日叹词特点的比较》,《汉语学习》,2000年第1期。
    44.刘志宏、安保增:《情绪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健康心理学》,1995年第4期。
    45.龙涛:《也说语义语法范畴》,《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
    46.骆小所:《变异修辞:情感激活》,《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5期。
    47.吕明臣:《汉语的情感指向与感叹句》,《汉语学习》,1998年第6期。
    48.吕明臣:《走出“句类”的误区》,《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49.吕明臣:《现代汉语应对句的功能》,《汉语学习》,2000年第6期。
    50.马清华:《论汉语祈使句的特征问题》,《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51.马庆株:《语义语法范畴》,《汉语学习》1994年第1期。
    52.裘荣荣:《“多”与“少”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性》,《中国语文》,1999年第6期。
    53.齐沪扬:《与语气词规范有关的一些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
    54.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4期。
    55.屈承熹:《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56.阮钢良:《法语感叹表达方式及句型结构分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57.邵敬敏:《说“言外之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58.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59.沈开木:《句子的性质和句法分析》,《汉语学习》,1987年第2期。
    60.石佩雯:《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2期。
    61.石佩雯:《语调和语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3期。
    62.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63.孙汝建:《汉语语调的语气和口气功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64.孙薇:《语气副词“可”的语用分析》,《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65.孙也平:《语气·语调·语气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66.谭永康:《感知因素对语言多义现象的影响》,《内蒙古电大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67.王道英:《汉语语用研究概述》,《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11期。
    68.王逢鑫:《论感叹词》,《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外国语言文学》专刊。
    69.王公:《情绪历程中的情感首因与认知首因》,《心理学动态》,1995年第3期。
    70.王光和:《汉语感叹句的形式特点浅析》,《贵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71.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72.王振华:《论功能语法的“目标“与“范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3.王振来:《能愿动词在语用祈使句中的表达功能初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74.魏在江:《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外国语》,2003年第4期。
    75.武振玉:《程度副词“好”的产生和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6.萧国政:《句子信息结构与汉语语法实体成活》,《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
    77.萧国政:《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构成和发展选择》,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
    78.谢翠玲:《很“A”与“太A”》,《语文学刊》,2001年第5期。
    79.徐杰:《句子的功能和相关标点的使用》,《汉语学习》,1987第1期。
    80.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81.徐盛桓:《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8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与分类》,《外国语》,1992年第2期。
    83.薛玉萍:《汉语祈使句和形容词的类》,《语言与翻译》,2001年第4期。
    84.姚锡远:《存现句的信息结构及信息价值分析》,《昭乌达盟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5.姚锡远:《现代汉语叹词研究》,《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86.袁明军、张慧晶:《语义特征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1期。
    87.云兴华:《“太A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8.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89.张德禄:《非语言特征的衔接作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90.张虹:《几种情感观及其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91.张红、吴占芳:《反应话轮中感叹词的语义功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92.张家泰:《汉语句类划分标准新论》,《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93.张颖、罗森林:《情感建模与情感识别》,《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33期。
    94.周红:汉语认知语法研究动态,《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3期。
    95.朱晓亚:《现代汉语感叹句初探》,《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96.邹世诚、邹霞:《感叹词Ah的含义和用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97.左衍涛、王登峰: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心理学动态》,199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