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证据之所以被称为“诉讼的无冕之王”,是因为它是司法审判的中心环节,无证据可能成为疑案、悬案或不能受理的案件,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被害人或利益诉求人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无论是古代的司法实践,还是现代的司法实践,乃至诉讼理论,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诉讼制度,其中心都在证据。人类在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过程中,首先必须认定事实,而要认定事实,又必须和运用证据,并遵行一定的证据规则,由此形成一套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制度和方法。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司法官吏鞫狱断刑、解决纠纷,与现代法官审理案件、解决纠纷本质上并无二致,亦即必须有理有据,依证据断案,甚至要遵行一定的规则。本文试图进入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司法实践的场域,依托中国历代判例判牍等文献资料,探求中国古代司法官吏断案时证据的取得和采信方式,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案件在适用相同的证据规则的同时,又存在怎样的差别。刑事证据规则“口供主义”的理据在于,代表国家利益的司法官吏,站在国家干涉主义立场上,视犯罪为大恶,追求犯罪者“口服”的司法结果。民事证据规则“券证主义”的理据在于,司法官吏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奉行券证主义绝对的观念。对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形成的证据规则予以归纳并深入研究,对传承传统证据法文化意义深远。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evidence and the rules is one of the weak research area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system, the less rear reasons about the status of the formation was analyzed. Litigation means fight for evidence, which is same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Due to discrepancy of the legal idea, legal consciousness, moral points under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regim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periods, different applicable rules of evidence will be formed. These rules may be established by the law, which shows clear and appa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y also may be formed in judicial practice, which is remarkable but rely on a large number of typical cases of justice for estimation and conclusion.
     There are lots of valuable results for the research of evidence system in Chinese dynasties. In choosing angle of view of the research for relevant papers, the evidence can be researched from the point for leg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or description can be used to show readers what kinds of evidence are existed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key point of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country’s legislation or the code rules. Little argumentation has been used to how the evidences are processed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gain and adoption of evidences, application of rules and affection factors when the judges from central to local place in the practical cases. There is no systematic conclusion about the evidence rule which is processed by ancient judges in specific cases, say noting of researching into the reason why the rules should be followed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jurisprudence.
     The opinion which the rules of confession verdict has been adopted by judicial officials and the confession has been gained totally by torture without distinguishing the case nature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should be clarified. The author tries to research the gain of evidence, the kinds of evid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riminal and civil evidence rule relying on ancient document such as past dynasties’verdict, and analysis why confession is the first rule as inquisition to criminal cases, while the basic rule of inquisition of civil cases is certificate. The author tries to complete the cross of subjects according to evidence rules in jurisprudence and science of legal history, and analyze the rationality of evidence rules. Introspection to the opinions on the theory basis of modern evidence system which is against Western-centrism of evidence rules and based on Chinese local practice and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The research may has the academic meaning and practical valu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ngoing law of evidence.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s composed by four parts: general summary of evidences, facts, ru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criminal evidence and applicable rules in ancient China; the civil evidence and applicable rules in ancient China; the motivation of evidence rule of historical rationality.
     Introduction is mainly setting for the thesis, approaches and reference framework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deeply research on evidence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applicable rules, introspection seriously on tradition and questioning its rationality is beneficial fo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evidence law.
     ChapterⅠis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t, criterion and evidence basing on the nature of judicial process. The author think that one side of evidence is connected by fact and the other side is pulled by criterion, the case fact is the foundation of case inquisition, evidence is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the fact, criterion is the yardstick of judgment. The responsibility of judges is making a verdict by detecting the fact, judging the evidence, relying on the criterion and“no suspicious to truth”. The judging process is using the process of evidence rules . The author think that certain evidence rules are followed by judicial officials in justice practice in ancient China.
     Chapter II concludes the types of criminal evidence in ancient China, describes the method how the criminal evidence is acquired,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rules of criminal evidence“conviction by confession”,“conviction by public evidence”,“face to face confrontation”, etc. The main form of criminal evidence includes confession, public evidence, bribes, condition etc., not only the confession provided by defendants called“confession”, but also the words of the plaintiff and the witness are totally called“confession”or“evidence”; public evidence is only fit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conditions: special identity of criminal, the criminal’s age is less than that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disabled, eve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public”can be referred when there is more than 3 persons, public evidence is relative independence, the using premise is the nature of case; the bribes and conditions are the main evidence of all kind of stealing, bribing and killing criminals, in general conditions, this is used as evidence of confession conviction, which means the imputation is set up even there is no bribes and conditions, however that is the source of unjust cases. A fair judicial official cannot ignore the evidence of bribes and conditions, bribes and conditions can form the independent evidence type which can be applied in criminal groups of no confession or special criminals. Most judicial officials obtain evidence related to cases by knouting, surveying, investigating, huge hook, experience, etc. in justice practice. Conviction by confession is the primary rule for criminal evidence, conviction by condition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ule, conviction by public evidence is applicable independently which includes conviction by public evidence and prohibition by it.“Query”is the necessary procedure in inquisition of cases which is available in first instance, the truth and fiction of confession can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confrontation.
     Chapter III concludes the types of civil evidence in ancient China, describes the method how the civil evidence is acquired,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main rules of civil evidence“trading has dispute, solving by contract certificate”,“cross-examination by book”,“public evidence”etc. The confession of parties, the witness of neighbours, records with photos are the main types of civil evidence. Records with photos, dry photos, physical monuments are the evidence for decision of ownership disputes; tenancy contract, agreement are the evidences for decision of lease and tenancy disputes; sales deed, ticket, text, contract are the evidence for decision of business disputes; self-proved books, covenant bonds, debt evidences are the evidence for decision of loan disputes; wills, cutting books, discussion, support contract, inheritance contract are the evidence for decision of inheritance disputes; legal reason, marriage book, marriage contract are the evidence for decision of marriage disputes; all the evidences are also include the confessions of neighbors, intermediate assure, insiders and scriveners. Racking pattern is adopt to confession of parties just as the cases of criminal natures, but racking is not universal from abundant examples; survey and re-examination are used for each kind of documents, to the case that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can not be provided, judicial officials will visit the site, test and get the public evidence; checking, identification, inquest on the court, discursion are used for judgment of documentary evidence, the conclusion is usually apparent verification, real and truth, not rely on and so on.
     ChapterⅣ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of evidence rule of historical rationali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conviction by evidence”is not used by judicial officials for criminal laws in history, which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on criminal evidences in ancient China. The legal precedents written in precedents and documents in previous ages, including official documents, the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by officials who were in charge of verdict and the documents formed by the activities of the actual verdict to other’s documents collected by contemporaries and posterities, provided us the possibility in practice for summing up criminal evidence rules in ancient China.
     The reason why the confession is the first conviction for criminal evidences in ancient China is state interventionism; only“convinced from mouth”means criminal“conviction”,“peccavi”,“be executed”; the criminal’s“conviction by conditions”under the conditions of“if bribes and conditions are clear, not trustful, although the criminal don’t admit”;“conviction by public evidence”under the principle of“privilege”and“pity punishment”. The evidence idea means“convinced from both heart and mouth”is“real convinced”, the procedure is substantive justice rather than formal justice, the design of judicial system made officials focus conscience inside and fortune outside; is the fact described by the person who has lived through is more actual than that who has just heard or seen, which is the consideration of evidence rules standing on nationalism, and this is the most convenient, the cheapest judicial design and the necessary result of“altruism”based on humanitarian; is recognition that criminals has be seen as“great evil”by officials in ancient China.
     The rules of civil evidences which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riminal evidences is formed based on the“paperism”, it is because the civil action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adversary-orientation of“NoTrial Without Complaint”and authority principle in ancient China , feudal official pursues absolute ideas of“paperism”in accepting and censoring the case, common people all have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paperism, giving their attention to collecting and saving the evidence, in feudal official’s ideas , book and record made by the official has upmost effectiveness as an eviden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rocess rules of evidences in ancient China has the compatibility of formal rationality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shows the formal rationality on inquest and judgment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on conviction result,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evidence shown”and particular benefit, puts the sense inside the process of inquisition and judgment, pursues the weighing justice in the eyes of Chinese peopl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roof standard of evidence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is the subjective awareness of officials which reflects the truth of he object cases. At the same the social background, main ideology, experience and the distance form cases of judicial officials are totally the factors who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idences.
     Conclusion analyzes the meanings of“confession”and“evidence”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evidence law. In author’s opinion, it is a symbol of law, represents natures and characters of traditional evidence system, reflects evidence idea and consciousnesses of different levels, provides absorbed instructions and experiences to present evidence system.
引文
①转引自[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严存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严存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李善春等:《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序。
    
    ①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页。
    ②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页。
    ③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④参见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5-308页。
    ⑤参见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参见蒋铁初:《明清民事证据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原文见[宋]桂万荣编撰,[明]吴讷删正、续补:《棠阴比事选》,群众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②[南宋]郑克:《折狱龟鉴》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页。
    ③[五代]和凝编纂,[北宋]和附续,[明]张景续编:《疑狱集》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页。
    
    ①范忠信:《中国传统司法的伦理属性及其影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导论第2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44-145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0-552页。
    ①[五代]和凝编纂,[北宋]和附续,[明]张景续编:《疑狱集》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②“张举烧猪”“季珪鞭丝”“破鸡辨食”案例见[五代]和凝编纂,[北宋]和附续,[明]张景续编:《疑狱集》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237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①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②孙笑侠:《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①[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3页。
    ②[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97页。
    ①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一文中所阐述关于人类生活的简单事实。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①张继成:《事实、命题与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36-145页。
    ②裴苍玲:《也论事实、命题与证据》,《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3期,第63-71页。
    ①陈光中:《诉讼中的真实与法律真实》,《检察日报》2000年7月13日第3版。
    ②[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0页。
    ③[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0页。
    ①[清]汪辉祖:《学治臆说》,载[元]叶留等撰《为政善报事类》,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历代判例判牍》第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历代判例判牍》第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①巩富文:《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现实借鉴》,《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①笔者采用了张德美对中国古代诉讼证明标准的归纳,参见张德美:《略论中国古代诉讼的证明标准》www.legalhistory.com.cn/admin/down/trans
    ①[清]薛允升撰:《唐明律合编》,怀效锋、李鸣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74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2页。
    ③[清]薛允升撰:《唐明律合编》,怀效锋、李鸣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④[清]薛允升撰:《唐明律合编》,怀效锋、李鸣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03-804页。
    ①[清]沈之奇撰;《大清律辑註》(下),怀效锋、李俊点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9页。
    ②[明]毛一鹭撰:《云间谳略》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刘笃才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三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7-468页。
    ①见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151页。
    ①锁正杰、苏凌:《“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比较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82页。
    ①参见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②杨波:《法律事实建构论》,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上),载《新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67页。
    ②在我国证据学中,对证据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事实说”、“根据说”、“材料说”等,分别参见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何家弘:《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陈光中主编:《刑事证据法立法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③关于对证据属性“三性说”的讨论及其阐释,参见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宋随军、姜涛等主编:《刑事诉讼证据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④宋英辉、汤维建主编:《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页。
    ⑤汤维建:《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⑥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第6页。
    ①[南宋]郑克:《折狱龟鉴》卷八,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492页。
    
    ①陈朴生:《刑事证据法》,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249页。
    ②转引杨波:《法律事实建构论》,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44页。
    ③李二占:《理据论与“字”本位论关系初探》,《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77页。
    ①廖体忠:《语言理据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第25页。
    ①限于篇幅,笔者只做了部分引用,案件全文参见[清]蓝鼎元注:《鹿州公案》中的“三究盗尸”,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6页。
    ②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盗难翻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7页。
    ①案例全文参见[明]毛一鹭撰:《云间谳略》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刘笃才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三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481页。
    ①毛一鹭撰:《云间谳略》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刘笃才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三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5页。
    ①[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http://www.gg-art.com/imgbook/index.php?bookid=53&columns=&stroke=17&page=4
    ②[五代]和凝编纂:《疑狱集》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①[五代]和凝编纂:《疑狱集》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①[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霍存福等编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①《唐律疏议·名例》“平赃及评功庸”条。
    ②《唐律疏议·厩库》“监主借官奴畜产”。
    ③《唐律疏议·厩库》“监主贷官物”。
    ④《唐律疏议·名例》“以赃入罪”条。
    
    ①《宋会要辑稿》。
    ②郭东旭:《宋朝的物价变动与计赃论罪》http://www.studa.net/lishi/060417/15145710.html2008、6、18
    ③[清]沈之奇:大清律辑註(下),怀效锋、李俊点校,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852页。
    ①[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所载审语》,郭万春注,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②[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所载审语》卷七,郭万春注,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③[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所载审语》卷七,郭万春注,“诬抢”案审语,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④案例原文参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官吏门·受赃》卷之二,“虚卖钞”,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页。
    ①[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所载审语》卷八,郭万春注,“酷吏”,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②《明会典》卷九《吏部关给须知》。
    ③柏桦:明清州县的监狱http://tieba.baidu.com/f?kz=132405826
    ①[宋]宋慈:《洗冤集录》第二四《杀伤》,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②[宋]宋慈:《洗冤集录》第十九《自缢》,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③[宋]宋慈:《洗冤集录》第二十《被打勒死假作自缢》,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6页。
    ④[宋]宋慈:《洗冤集录》第三《检复总说(下)》,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⑤[宋]宋慈:《洗冤集录》第三《检复总说(下)》,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⑥[宋]宋慈:《洗冤集录原序》,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清]魏息园:《不用刑审判书》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516页。
    ①[宋]宋慈:《洗冤集录》第二《检复总说(上)》,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②《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19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44-145页。
    ①《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0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0页。
    ①[清]佚名辑:《比照案件》,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齐钧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八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0页。
    ①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第3页。
    ②[清]李之芳撰《棘听草》“叙”,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苏亦工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九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所引案例参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这些案例分别在第92、177、269、358、512、523、598、786、871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穴盗》,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60-161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经死》,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58-159页。
    ②[宋]宋慈:《洗冤集录》卷之二《疑难杂说(下)》,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出子》,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62-163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出子》,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63页。
    ①见《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一《斗讼》302、303、304、305条。
    ②参见《折狱龟鉴补》“验齿还儿”,陈重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7页。
    ③关于“验乳知儿”、“姊妹争儿”的案例可参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67页。
    ①参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②参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③“易尸滴血”案例可参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4页。
    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方晓注译,崇文书局2007年版,第100页。
    ⑤纪昀曾听一位老吏说:“骨肉滴血必相和,论其常也。或冬月以器置冰雪上,冻使极冷,或夏月以盐醋拭器,使有酸咸之味,则所滴之血,入器即凝,虽至亲亦不合。故滴血不足信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方晓注译,崇文书局2007年版,第100页。
    ⑥“稳婆为证”案例可参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111页。
    ①[南宋]郑克编纂:《折狱龟鉴》,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9页。
    ②[南宋]郑克编纂:《折狱龟鉴》,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③[清]汪辉祖纂:《续佐治药言·草供未可全信》。
    ①关于中国历代司法检验制度与检验有关的法律法规、检验人员、检验程序、检验报告文书、违法检验的责任、对各种需要检验现象的认识的详细讨论,请参见闫晓君:《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②《清史稿·刑法志》。
    ③转引自闫晓君:《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①[南宋]郑克编纂:《折狱龟鉴》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356页。
    ②“刘崇龟”案例见[南宋]郑克编纂:《折狱龟鉴》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又见《疑狱集》的“刘集屠刀”。
    ①四个案例与评论见[南宋]郑克编纂:《折狱龟鉴》卷二,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7-369页。又见《疑狱集》的“宗裔验核”、“高防幅尺”。
    ②[南宋]郑克编纂:《折狱龟鉴》卷五,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③“争坟别墓”案例参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96页。
    ④[南宋]郑克编纂:《折狱龟鉴》卷三,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页。
    ⑤“桌围内听供”案例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1-532页。
    ⑥[五代]和凝编纂,[北宋]和附续,[明]张景续编:《疑狱集》,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5年版,第235、237、239、240、242、252、267页。又可见《棠阴比事》和《折狱龟鉴》。
    
    ①《资治通鉴》卷首《慎狱刍言·论人命》。
    ②“私访”案例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9-871页。
    ①《论常识与公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ca7db010006dh.html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734页。
    ③《孔子家语》卷一《始诛》。
    ④[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郭万春注,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①[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郭万春注,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②[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郭万春注,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③[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郭万春注,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①[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郭万春注,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②关于抢夺类审语“诬抢”可参见[明]苏茂相辑:《新镌官板律例临民宝镜》,郭万春注,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杨一凡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③吴丹红:《“陷阱取证”的法律思考》http://www.fatianxia.com/procedural/list.asp?id=16054
    ①[南宋]郑克编纂:《折狱龟鉴》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②可参见李晓燕、李麒:《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的历史演变》,《理论探索》2003年第3期。
    ③转引自霍存福《唆讼、吓财、挠法:清代官府眼中的讼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①“盗难翻供”案例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7-560页。
    ①[清]魏息园撰:《不用刑审判书》,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页。
    
    ①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
    ②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③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④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①[五代]和凝编纂:《疑狱集》卷十,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②[南宋]桂万荣编纂,[明]吴讷删正:《棠阴比事原编》,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3页。
    ③[南宋]桂万荣编纂,[明]吴讷删正:《棠阴比事原编》,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5页。
    ①[五代]和凝编纂:《疑狱集》卷二,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②《宋会要·刑法》。
    ①程树德:《九朝律考·汉律考六》,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8页。
    ②《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③《汉书·宣帝纪》。
    ④唐宪宗元和六年发生的梁悦为报父仇而杀秦杲案件、武则天时期徐元庆为报父仇而杀师韫案件,由此引发了韩愈对礼与法适用的论辩,柳宗元与陈子昂的激烈辩论。参见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6、363页。
    ①东亚旧法中的“容隐制”是义务设置吗?——答某法学博士(林桂榛)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497
    ②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5页。
    ①《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456页。
    ②《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217页。
    ③郭建:《中国法文化漫笔》,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36页。
    ①[宋]宋慈:《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上)》,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①[宋]宋慈:《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上)》,见罗时润、田一民译释:《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91页。
    ③[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武帝二十四》。
    ④《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穴盗》,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61、162页。
    ②“稳婆为证”案例见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111页。
    ①参见杨一凡:《中华法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误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说质疑》,《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78-94页。
    ②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③蒋铁初:《明清民事证据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①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②转引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45页。
    ①资料来源于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286页。
    ①郑定:《两宋土地交易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②“干照不明合行拘毁”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四《户婚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8页。
    ③“争田业”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四《户婚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7-180页。
    ④《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四《户婚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7页。
    ⑤[清]熊宾撰:《三邑治略》,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①[清]熊宾撰:《三邑治略》,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②[清]熊宾撰:《三邑治略》,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③[五代]和凝编纂,[北宋]和山蒙附续,[明]张景续编:《疑狱集》,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328页。
    
    ①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55页。
    ②资料来源于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③这七件文书原文可参看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608-610页。
    ①关于“唐永徽二年孙客仁夏田契”原文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五册,第20页;关于“唐大历三年僧法英佃菜园契”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十册,第292-293页。
    ②关于“唐天复四年贾员子租地契”见《敦煌资料》第一辑,第320-321页;关于“后周广顺三年罗思朝典地契”见《敦煌资料》第一辑,第324-325页。
    ③[清]熊宾撰:《三邑治略》,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①此处的铭文的大意转引自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285页。
    ②《周礼·秋官·士师》。
    ①《居延汉简考证·契据》转引自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页。
    ②“王褒约僮”就是蜀郡王子渊从寡妇杨惠处买其奴婢便而订立的契约,见《太平御览》第五九八卷文部《契券》第三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93页。
    ③这两份契约载于《罗雪堂先生全集·初编》,可参见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53-454页。
    ④契约的内容可参见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597-605页。
    ⑤《隋书》卷二十四《食货表》。
    ⑥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598页。
    ⑦契约内容可参见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二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445页。
    
    ①《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②转引自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281页。
    ③资料来源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
    ④转引自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57页。
    
    ①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②《周礼·天官·朝士》
    ③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166页。
    ①券文请见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605-608页。
    ①资料来源霍存福、章燕:《吐鲁番回鹘文借贷契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②霍存福、章燕:《吐鲁番回鹘文借贷契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③“质库利息与私债不同”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库本钱》,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36页。
    ④“以卖为抵挡而取赎”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六《户婚门·抵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8页。
    ⑤“以卖为抵挡而取赎”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六《户婚门·抵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8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库本钱》,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35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争财》,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38页。
    ③魏道明:《中国古代遗嘱继承制度质疑》,《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56-165页。
    ①“物业垂尽卖人故作交加”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争业下》卷之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2页。
    ②《胡氏阉书汇录》。
    ③栾成显:《诸子均分制与家庭经济变动——〈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研究》,《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④转引自栾成显:《诸子均分制与家庭经济变动——〈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研究》,《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⑤《胡氏阄书汇录·子钦公妻汪氏阄书》,第21页。
    ⑥《胡氏阄书汇录·世祯公康熙二十一年分墨》,第29页。
    ⑦《胡氏阄书汇录·岩真公阄书》,第18-19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六《户婚门·争山》,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7页。
    ②[南宋]郑克:《折狱龟鉴》卷八,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492页。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八《户婚门·遗嘱》,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1页。
    ①转引栾成显:《诸子均分制与家庭经济变动——〈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研究》,《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②《胡氏阄书汇录·胡阿郑卖房文契》,第73页。
    ③栾成显:《诸子均分制与家庭经济变动——〈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研究》,《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胡氏阄书汇录·岩真公阄书》,第2页。
    ②《胡氏阄书汇录·添旺公阄书》,第14页。
    ③《胡氏阄书汇录·可佳公妻阿张产业分书》,第67-68页。
    ④《大明律附例注解》卷五《户律·典买田宅条例》,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l993年版,第345页。
    ⑤《大清律集解附例》卷五《户律·典买田宅条例》,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①敦煌出土的唐代的通婚书和答婚书两种婚书样文,请参见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二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页。
    ②唐代的弃妻样书与弃妻手书请参见蒲坚编著:《中国法制史丛钞》第二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89页。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婚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3-353页。
    ①“讯王德银一案”、“讯牟来伦一案”等案例可参见[清]熊宾撰:《三邑治略》,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
    ②张传玺主编:《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347页。
    
    ①张传玺主编:《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346页。
    ②相关案例分别见[清]熊宾撰:《三邑治略》,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6、29、37、48、50、54页。
    ①[清]赵幼班撰:《历任判牍汇记》,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115页。
    ②“讯杨文烈一案”见[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五,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物业垂尽卖人故作交加”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2-153页。
    ②[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四,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5、29、107页。
    
    ①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5-157页。
    ②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坟墓》,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5-327页。
    ③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7-158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争牛》,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50页。
    ①[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五,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②[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五,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③[清]赵幼班撰:《历任判牍汇记》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65页。
    ④[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四,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清]汪辉祖:《学治臆说·据笔记断讼者宜加意》;或参看“留心笔据”,载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1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六《户婚门·争山》,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7-198页。
    ③《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四《户婚门·争业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2页。
    ④《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六《户婚门·争田业》,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3-174页。
    ①[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五,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8等页。
    ②《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
    ③可参见[清]熊宾编撰的《三邑治略》中的具有民事性质的案例。
    ①以上各案例分别见[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五,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8、54、55、56页。
    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库本钱》,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36页。
    ③“物业垂尽卖人故作交加”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2-153页。
    ④《周礼·秋官·朝士》
    ①“物业垂尽卖人故作交加”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2-153页。
    ②郭东旭:《宋代买卖契约制度的发展》,《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第3期28-33、108。
    ③《文献通考》。
    ④《宋会要·食货》。
    ⑤《宋会要·食货》。
    ①《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232页。
    ②《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200页。
    ①[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四,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5、17、26、29、55页。
    ②“争田业”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六《户婚门·争田业》,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7页。
    ③《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中所收录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78件诉讼文书,每件文书后都附有“状式条例”。参见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④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263、315、318、327页。
    ①“姪假立叔契昏赖田业”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6页。
    ②“争田之讼”与“分财之讼”案例见郑克:《折狱龟鉴·王曾》,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2-463页。
    
    ①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四《户婚门·争业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2页。
    ②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4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0-162页。
    ①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133、227页。
    ②“吴道朋呈为家遭焚毁报求存案事”呈词见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图版、第250页録文。
    ③“张冯氏呈为家遭回禄求恩存案事”呈词见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图版、第275页録文。
    ④“□□□报□□□□□杜害事”呈词见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图版、第342页録文。
    ⑤“讯吴维富一案”、“讯李曾氏一案”等案例见[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6、107页。
    ①见[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讯萧开先一案”见[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四,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104页。
    ③[五代]和凝编纂,[北宋]和附续,[明]张景续编《疑狱集》卷之三,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①[清]熊宾撰:《三邑治略》卷五,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00页。
    ②范忠信:《中国传统司法的伦理属性及其影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③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0页。
    ②《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③《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60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7页。
    ⑤[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霍存福等编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730页。
    ⑥[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霍存福等编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730页。
    ①[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霍存福等编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732页。
    ②“禁约讯囚非法刑具诏”见《宋大诏令集·政事五十三·刑法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5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2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2页。
    ①“司理掠囚致死以私罪罪之诏”见《宋大诏令集·政事五十三·刑法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1页。
    ②《明律·刑律·断狱》“故禁故勘平人”条。清律同于明律。
    ③《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61页。
    ④《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62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3页
    ⑥《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220页;《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91页。
    ①《大清律例·检验尸伤不以实》。
    ②霍存福教授认为情理发轫于断狱的司法要求,在讨论情理之内涵时引用了《左传·庄公十年》所载鲁庄公与大夫曹刿的言论,其中“必以情”指的是“必尽己情察审也”。参见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附录三,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历代判例判牍》第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1-544页。
    ②案件原文请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户婚门·争业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8-151页。
    ①[明]祁彪佳:《莆阳谳牍》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尤韶华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五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明]祁彪佳:《莆阳谳牍》卷一,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尤韶华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五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③有关案例见[清]熊宾撰:《三邑治略》,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2、15、18、50页。
    ①[清]沈家本:《刑事诉讼律告成装册》,转引自李贵连:《沈家本年谱长编》,中国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70页。
    ①[汉]董仲舒:《实性》,转引自杨鹤皋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②[汉]董仲舒:《深察名号》,转引自杨鹤皋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③“司理掠囚致死以私罪罪之诏”见《宋大诏令集·政事五十三·刑法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6页。
    ①[五代]和凝编纂,[北宋]和附续,[明]张景续编《疑狱集》卷之三,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②[宋]郑克:《折狱龟鉴·释冤下》卷二,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5页。
    ③[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断狱》卷二十九,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554页。
    ①《汉书·高帝纪》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5-46页。
    ①《汉书·刑法志》
    ①分别见[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断狱》卷二十九,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09、410、415、437页。
    ①《周礼·秋官·朝士》。
    ②[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霍存福等编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789页。
    ③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实证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打印稿,“民事法篇”,第11页。
    ①《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②《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③《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72页。
    ④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⑤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277页。
    ⑥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263页。
    ①“吴道鹏呈为家遭焚毁报求存案事”、“张冯氏呈为家遭回禄求恩存案事”案例见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275页。
    ②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①关于对明清时期书证诈伪的讨论参见蒋铁初:《明清民事证据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103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8-162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8-162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宫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23页。
    ①刘光:《法律真实性和形式合理性》,《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
    ②林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自序与导论”。
    
    ①《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第150页。
    ①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
    ②《孟子·尽心下》。
    ①林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自序与导论”。
    ②徐忠明:《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美中法律评论》2004年12月号(总第一卷第1期)。
    ①锁正杰、苏凌:《“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比较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①[美]唐·布莱克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兴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12-15页。
    ①董长春:《“礼治”实践的法律强制及其现代意义》,《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秋季卷。
    ①《朱子全书·治道二·论刑》。
    ②[清]丁日昌辑:《牧令书辑要·刑名上·审理杂案》。
    ③《海瑞集·兴革条例·刑属》,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④《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三国志·魏志·卢毓传》、《晋书·刑法志》、《魏书·刑罚志》。
    ⑤《宋书·蔡廓传》。
    ①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2页。
    ①关于报应说与复仇、报复刑之间的关系,刑官报应说的讨论,参见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南宋]朱熹:《朱文公政训》。
    
    ①[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
    ②《汉书·薛宣朱博传》。
    ①“典买田业合照当来交易或见钱或钱会中半收赎”案例见《名公书判清明集·取赎》卷之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1页。
    ②[清]汪辉祖:《学治臆说》。
    ③李启成:《“常识”与传统中国州县司法——从一个疑难案件展开的思考》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7399
    ④对案件的审理过程的描述,请参看李启成:《“常识”与传统中国州县司法——从一个疑难案件展开的思考》,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7399“新会田坦案”缠讼达30多年,历经道咸同三朝,由田土“细故”之争恶化为五命八伤的重大命案,先后经过陈、邱、聂三位县太爷的多次审理,案件当事人出于种种原因,多次或翻控、或上控。案情大致是:莫姓从康熙年间即管有沙田A,赵姓颇思据为己有。道光八年(1828年),赵姓指使余姓向官方申报另外一块沙田C,并由当时的张县令发给县照,也是当时有效的土地所有凭证。沙田C在A之北,中间隔着莫姓祖田B。1830年,余姓将其地亩转让给李姓,但作为李姓的佃户继续耕种。1834年,受赵姓的指使,余姓控告莫姓妄图占据其田亩,县令再次确认了莫姓的管业权。1836年,李姓向南海县呈明其县照丢失,请求官府补发。1840年,余姓以担心土匪意图霸占其田亩为由,请求官府派人保护其收割庄稼。同年,莫姓在县控告余姓抢割其庄稼,余姓未到案。1843年,余姓与李姓先后到县、省两级官府控告莫姓勾结匪类、抢割庄稼。第一次由陈县令审断。审理结果是:沙田A归莫姓管业。而李姓经过3个月,一直不到官府具结,陈令只能按照律条做销案处理。第二次由邱县令审断。由于李姓没有具结,遂以审断不公为由,寻机翻控。1849年9月,邱县令重新传集两造人证,并进行了简单的勘丈工作,鉴于实际勘丈情形与两造在官方的登记(税收凭证)都不符合,判令各自按照官方的登记范围管业,随后正式补发给李姓沙田A的新县照。第三次由县令聂亦峰审理。原本长期管业沙田A的莫姓对邱令判决不服,到省城翻控;赵姓则到县控告莫姓仗势强占沙田A。等到官府要求两造到知府衙门进行审断的时候,两造均不到案。莫姓为免于讼累,而且考虑到赵姓现时持有沙田A的“县照”,官司不一定能赢,但平白让给赵姓又心有不甘,就将系争地亩捐给了该县的义学,并到官府立案。到1857年,义学为收割庄稼,呈准县派兵丁保护。结果护卫兵丁和赵姓族人在黑夜之中发生冲突,赵姓族人5名因此而死,8名重伤。赵姓遂到省鸣冤。省级官府对该命案相当重视,要求该县确查事实并初步审理。聂亦峰先行实地调查、勘验,以解决系争田亩的归属问题。他在仔细阅读相关卷宗的基础上,经过数天的实地调查。查清了关于本案系争田亩的关键事实,即李姓谎称丢失土地执照,要求官府补发,从而利用官府对地界时常变动的沙田没能确切登记的空子,将执照中所记载的土地四至偷天换日,改“北”为“南”,其有权管业的土地C因此就变成了土地A。最后作出“以财偿命”的判决。
    ①李启成:《“常识”与传统中国州县司法——从一个疑难案件展开的思考》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7399
    ②参见[美]唐·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③《唐六典·刑部》。
    ①《大元通制·职制上》。
    ②李启成:《“常识”与传统中国州县司法——从一个疑难案件展开的思考》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7399
    ①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治狱程式》,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44-145页。
    ②转引自《张家山汉简所载奏谳书》,载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6页校注。
    ①[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http://www.gg-art.com/imgbook/index.php?bookid=53&columns=&stroke=19&page=3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4904页。
    ③杨一凡、徐立志主编,俞鹿年等整理:《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页。
    ④[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http://www.gg-art.com/imgbook/index.php?bookid=53&columns=&stroke=17&page=4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①转引自黄沫:《什么是文化和文化史》,《中国文化》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49页。
    ②谢晖:《法律作为符号》,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0341
    ①《论语·子路》。
    
    ①[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谨详谳之议》。
    ②[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详听断之法》。
    
    ①杨鹤皋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页。
    ②[清]汪辉祖纂:《续佐治药言》。
    [1]尚书
    [2]史记
    [3]汉书
    [4]后汉书
    [5] [宋]徐天麟.西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东汉会要
    [7]三国会要
    [8]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刘俊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 [唐]张鷟.龙筋凤髓判[M].田涛,郭成伟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1]宋会要辑稿
    [12]宋史
    [13] [宋]宋慈.洗冤集录
    [1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8.
    [15]薛梅卿点校.宋刑统[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6]怀效锋点校.大明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7]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8]大清律例汇辑便览
    [19]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0]历代刑法志[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
    [2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2]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3] [宋]桂万荣编撰.[明]吴讷删正、续补:《棠阴比事选》[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0.
    [24]陈重业.折狱龟鉴补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5]杨一凡,徐立志.历代判例判牍.共十二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6] [清]祝庆棋等.刑案汇览[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27] [清]周尔吉编.历朝折狱纂要[M].北京:中国书店,1999.
    [28] [清]沈之奇.大清律辑注[M].怀效锋等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9] [清]王明德.读律佩觿[M].何勤华等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0]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M].怀效锋等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1]明清公牍秘本五种[M].郭成伟点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2] [清]蓝鼎元.鹿州公案[M].刘鹏云等注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33] [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4]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M].
    [35] [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6] [清]汪辉祖.佐治药言[M].
    [37] [明]李清原著.折狱新语注释[M].陆有珣等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38]程树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9] [清]徐珂.清稗类钞·狱讼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0]觉罗乌尔通阿等.官箴书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1997.
    [41]刘海年,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2] [元]叶留等撰.为政善报事类[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3] [清]汪辉祖纂.续佐治药言[M].
    [44]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5]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6]杨鸿烈.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7]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4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9]罗时润等译释.洗冤集录今译[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0]霍存福.权力场——中国人的政治智慧[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51]霍存福.复仇报复报应刑——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2]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53]高敏.云梦秦简初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54]栗劲.秦律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55]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6]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7]乔伟.唐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8]钱大群.唐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9]汪潜.唐代司法制度——〈唐六典〉选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
    [60]曹漫之.唐律疏议译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61]戴炎辉.唐律通论[M].台北:台湾国立编译馆,1970.
    [62]薛梅卿.宋刑统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63]周密.宋代刑法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4]戴建国.宋初法制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5]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66]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67]薛梅卿,赵晓耕.两宋法制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8]怀效锋.明清法制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9]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0]张铭新,李贵连.清朝命案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71]陈顾远.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8.
    [72]蒲坚.中国法制史丛钞:四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73]中国古代办案百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4]陈逸飞等.古代清官断案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
    [75]高潮.古代判词选[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
    [76]聊斋志异中的冤案疑案[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
    [77]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78]郭建.古代法官面面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9]杨奉琨.疑狱集·折狱龟鉴校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80]巩富文.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81]襟霞阁.陆稼书判牍[M].上海:中央书店,1935.
    [8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3]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全十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4]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85]张晋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M].成都:巴蜀书社,1999.
    [86]郭成伟.官箴书与官箴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87]郭建著.中国法文化漫笔[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88]李贵连.沈家本年谱长编[M].台北:中国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
    [89]杨鹤皋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3]费孝通.乡土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1985.
    [94]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95]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4.
    [9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7]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98]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9]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0]闫晓君.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01]陈光中,沈国峰.中国古代司法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102]田涛等.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03]刘伯山.徽州文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4]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06]苏力.法律与文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07]李善春等.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08]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09]徐忠明.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10]林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
    [11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2]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
    [113]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4]范忠信等.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15]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6]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与暗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2.
    [117]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8]顾元.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1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20]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二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1]汪世荣.中国古代判词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22]汪世荣.中国古代判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2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2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25]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26]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7]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28]田心铭.认识的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9]陈朴生.刑事证据法[M].台北:三民书局,1985.
    [130]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
    [131]卞建林.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32]李善春等.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0.
    [133]樊崇义.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34]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35]锁正杰.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3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7]沈达明.英美证据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138]蒋铁初.明清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139]宋英辉,汤维建.中国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40]宋随军等.刑事诉讼证据实证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41] [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42]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43]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4] [日]仁井田升原著.唐令拾遗[M].栗劲、霍存福等编译,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
    [145]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6] [美]唐·布莱克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M].郭兴华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47] [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M].严存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48] [美]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
    [149] [美]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2001.
    [150] [美]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51]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52]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53] [美]高道蕴,等.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54]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55] [日]谷口安平.程序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6.
    [156] [日]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王亚新,梁治平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57] [日]堀毅.秦汉法制史论考[M].萧红燕,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158] [美]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M].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3.
    [159] [美]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60]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1]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62]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63]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164] [美]摩根.证据法之基本问题[M].李学灯译.台北:世界书局,1982.
    [165]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166] [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
    [167] [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M].强世功,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68]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9] [英]苏珊·哈克.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M].张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李华.宋代证据制度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3.
    [2]杨波.法律事实建构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 [美]黄宗智.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四个陷阱和一个问题[M].//[美]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2-133.
    [2]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M].邓正来译.//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1998:73-171.
    [3]杨廷福,钱元凯.宋朝民事诉讼制度述略[C].宋史论集,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
    [4]季怀银.中国古代诉讼文明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两宋证据制度[C].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化—’93中国法律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5] [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M].//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王亚新,范愉,陈少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18.
    [1]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3):1-18.
    [2]霍存福.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与熟语为中心[J].吉林大学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5-14.
    [3]霍存福.唆讼、吓财、挠法清代官府眼中的讼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129-137.
    [4]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蕴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1-12.
    [5]黄文艺.多元法律文化的多元透视[J].吉林大学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15-21.
    [6]何勤华.明清案例汇编及其时代特征[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107-115.
    [7]陈景良.讼学、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2(1):58-73.
    [8]陈景良.试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律观念[J].法学研究,1998(4):148-159.
    [9]徐忠明.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6):3-25.
    [10]范忠信.中国传统司法的伦理属性及其影响[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4-5.
    [11]李晓英.汉代证据制度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5(5):60-62.
    [12]王致萍,王勇.从《详情公案》看明代诉讼制度[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30-32.
    [13]刘愫贞.清代判词语言的法文化视角[J].学术交流,2005(11):135-139.
    [14]何勤华等.事实的乌托邦——法律真实的本源及运行机制的现实考察[J].法学论坛, 2005(6):28-36.
    [15]齐延平.中国制度传统的知识与生活基础[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6(5):3-7.
    [16]杨凯.司法能力:关于法官裁判艺术的理性思辨[J].法律适用,2006(2):24-27.
    [17]徐凤侠,林嘉志.试论神示证据制度[J].绥化学院学报,2006(2):50-53.
    [18]张友好,张春莉.论我国古代证人之作证责任[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4):104-110.
    [19]何家弘.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J].外国法译评,1994(4):32-51.
    [20]李华.宋代司法官员的证据观念及实践[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23(1):105-108.
    [21]莫家齐.南宋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管见——兼论中国古代不采法定证据制度[J].法学季刊,1985(2):63-67.
    [22]贺林波.融惯于特定场景中的规范、事实与证据——以司法过程为例[J].时代法学,2006(4):52-58.
    [23]廖依娜.论证据状态的阶段性划分[J].宜宾学院学报,2006(7):56-59.
    [24]尹路,赵宁.一则案例引发的关于证据合法性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增刊):149-150.
    [25]李奋飞.对客观真实的几点批判[J].政法论丛,2006(3):76-82.
    [26]马念珍.试析中国古代诉讼中的证据制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6(5):46-49.
    [27]沈大明.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及其特点[J].社会科学,2006(7)139-145.
    [28]李承华,伍浩鹏.口供的证据地位及其可采性[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3):55-57.
    [29]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中的目的智慧——追求法律的实用性[J].法学论坛,2005(4)53-56.
    [30]陈光中,陈海光,魏晓娜.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与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J].中国法学,2001(1):37-52.
    [31]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1):21-28.
    [32]张建伟.证据法学的基础理论[J].现代法学,2002,24(2):34-48.
    [33]易延友.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为中心[J].法学研究,2004(1):99-114.
    [34]李力,韩德明.解释论、语用学和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J].法学研究,2002(5):3-23.
    [35]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J].中国法学,2002(1):24-38.
    [36]周建漳.实用主义真理观平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91-97.
    [37]周建漳.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反思——关于史学中认识一致性问题的哲学分析[J].哲学研究,2000(11):41-47.
    [38] [美]罗蒂.实用主义:过去与现在[J].国外社会科学,2002(4):18-24.
    [39] [英]乔纳森·科恩.证明的自由[J].外国法译评,1997(3):1-12.
    [40]李浩.论法律中的真实——以民事诉讼为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3):31-40.
    [41]葛洪义.法理学基本问题的形成与演变——对法理学知识谱系的一种考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2):62-74.
    [42]刘田玉.论“法律真实”的合理性及其意义[J].法学家,2003(5):124-133.
    [43]黄金荣.法的形式理性论——以法之确定性问题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0(3):289-310.
    [44]郑定,杨昂.不可能的任务:晚清冤狱之渊薮——以杨乃武小白菜案初审官刘锡彤为中心的分析[J].法学家2005(2):46-55.
    [45]范忠信.中国传统司法的伦理属性及其影响[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55-67.
    [46]孙笑侠.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4):5-12.
    [47]杨建军.事实的真实与非真实:法学的表达与司法的实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6):17-25.
    [48]张继成.事实、命题与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1(5):136-145.
    [49]裴苍玲.也论事实、命题与证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3):63-71.
    [50]魏道明.中国古代遗嘱继承制度质疑[J].历史研究,2000(6):56-165.
    [51]霍存福,章燕,吐鲁番回鹘文借贷契约[J].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129-137.
    [52]锁正杰,苏凌.“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比较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5):82-91.
    [53]杨一凡.中华法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误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说质疑[J].中国社会科学,2002(6):78—94.
    [1]刘子平.我国古代的几种审判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6-5-22-(B02)
    [2]陈光中.诉讼中的真实与法律真实[J].检察日报2000年7月13日(3)
    [1]杨过.略论中国奴隶制证据制度[EB/OL].(2005-08-27)[2007-01-15] . http://www.gf99.cn/article.asp?ID=343
    [2]张永泉.论亲亲相为隐与证据秘密保护制度[EB/OL].(2004-04-22)[2007-03-18].http://www.dffy.com/faxuejieti/ss/200404/20040422200641.htm
    [3]王海燕.古代中国证据制度刍议[J/OL]. [2007-08-13] http://www.law-star.com/pshowtxt?keywords=&dbn=lwk&fn=047-2000-4-54.txt&upd=1
    [4]刘治斌.经验方法在司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局限性[J/OL].(2006-09-28)[2008-07-23] http://xhuzhijian.fyfz.cn/blog/xhuzhijian/index.aspx?blogid=111848
    [5]张旭.论中国古代物证技术的发展[EB/OL].(2005-10-07)[2008-08-17]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6005
    [6]王志强.清代的法律推理——以刑部“致他人自尽”案的裁判为中心[EB/OL].(2006-05-21)[2008-10-15] http://www.studa.net/faxuelilun/060521/09262822.html
    [7]郑志华.试论清代刑案裁判的正当性论证[EB/OL].[2008-11-10]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4651
    [8]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EB/OL].(2002-06-19)[2008-12-24]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4319
    [9]奚玮,吴小军.中国古代“五听”制度述评[EB/OL].(2006-03-30)[2009-01-05] http://www.studa.net/faxuelilun/060330/16161250-2.html
    [10]王少杰.中国古代证人制度及其特点[EB/OL].(2006-07-03)[2009-02-11]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10231
    [11]郭东旭.宋朝的物价变动与计赃论罪[EB/OL].[2009-02-22]http://www.studa.net/lishi/060417/15145710.html
    [12]张文显.法律文化的释义[J/OL]. [2009-03-23]http://www.legaltheory.com.cn/asp/info.asp
    [13]张德美.略论中国古代诉讼的证明标准[2007-08-13] www.legalhistory.com.cn/admin/down/trans
    [14]李启成.“常识”与传统中国州县司法——从一个疑难案件展开的思考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7399[2008-11-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