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就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相关内容,如生活世界的内涵、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生活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在新全球化时代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是人类精神家园荒芜的救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救赎。
     论文首先分析了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在当代遇到的历史语境和面临的各种挑战。论文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新的生产方式导致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多元生活思潮的涌现,共同构成了全球化的世界图景。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并存;政治稳定与体制改革并进;主流文化与文化多元化并存,这使得生活世界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反思当今时代的全球性问题,如何与多元社会思潮对话,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为迎接这些挑战,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必须创新其出场方式,在与多元社会思潮的对话中,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就论文内容而言,本文梳理了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在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折的时代,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马克思本着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怀,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状况,为人类生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对人、生活、实践等哲学概念的探索和思考,有其理论渊源,那就是西方哲学的传统。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肇始,为马克思研究生活世界的相关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更是直接给予了他们思想的影响。
     与其他任何理论一样,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是生成的,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841年——1844年是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发端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对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重大意义,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劳动异化现象的根源,异化劳动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工人阶级只有采取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从异化劳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才能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1845年——1848年是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形成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通过这两部著作,有关生活世界的主体、内容、目标、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都已经基本完整。1849——1867年是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全面展开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通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等著作的深入分析,马克思对生活世界的物质基础和未来实现目标的分析更加精确和细致。1867年之后,马克思对生活世界的研究进入深化时期。
     在理清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生成过程之后,论文对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和内容结构进行了分析。生活世界在马克思这里指的是现实的人的生成过程,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生活世界的主体是历史生成的现实的人。作为生活世界主体的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也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人,它与旧哲学所理解的“抽象的人”具有本质的区别。生活世界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实践是现实的人的生存方式,而物质生产实践形式是整个生活世界的物质基础。生活世界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人与自身之间的精神交流。人与自然、他人以及自身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历史的生成。生活世界理论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马克思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论文在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突出了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主要特征。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具有生成性特征。不但生活世界的主体——现实的人是历史生成性的人,而且,生活世界的实践基础更是现实的人逐渐积累的过程。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作为生活世界的主要内容,也有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每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历史的生成性特征。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具有实践性特征。实践的思维方式是生活世界理论理解人的方式,实践的生活态度是生活世界理论把握世界的方式。生活世界理论具有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了形而上学,彰显了生活的现实性;同时,强调物质实践的基础作用,彰显了生活主体的现实性。这些与胡塞尔具有先验性、形而上学精神的虚幻的生活世界理论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胡塞尔没能为生活世界寻找到一条回归之路,而马克思则始终站在历史现实的土壤上实现生活世界之理想。
     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马克思人学理论而言,生活世界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素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生活世界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从理论上讲,生活世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的新视角;从实践上讲,生活世界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通过分析生活世界理论的历史命运,笔者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生活世界理论缺席了。同时,在当代西方,许多理论家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发展了生活世界理论。从中国视域讲,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
     论文通过历史地研究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结了其理论内容和主要特征,指出了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凸显了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生活世界理论的历史命运,得出结论:在当代中国,生活世界理论需要实现其中国化以促进其继承和发展。
The thesis studys on the life_world theory of Marx systematically, including its connotation, fundmental content,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he life_world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im and production of marx's theory exploration. The survival condi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face to new chances and challenges on condition of globalization. Marx's life_world theory is salvation for human deserted spirit and the capitalism economic crises.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hallenges the life_world theory facing in current era. It points out the new production mode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social stratum, the formation of multipolar world pattern 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ple social thought, these form the world view in globalization era.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ssues common exist, politics stability and reformation common exist,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common exist. These situation give the life_world theory mang challenges:how to rethink the global problem, how to dialogue with multiple social ethods, how to contact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face these challenges, the life_world theory must innovate its appearance path and combin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dialogue with multiple social ethods.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life_world theory of Marx firstly. Marx analysed capitalistical economic and politics and pointed out the future of human.in the era from workshop to modern industry. Marx's exploration about human, practice and life has theoretical source:the western philosophy trandition. Ancient Greek philosiohy as the beginning of western philosophy provides abundant thought resources for study on life_world theory of Marx.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directly gives theoretical sources.
     The life_world theory of Marx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process just like other theories. In1841—1844, the life_world theory began to form.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1844is a mark of its beginning. In this manuscript, Marx analys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labour for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istorical progress, he pointed out that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was the cause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Alienation of labor would bring huge disaster for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entire people.The working class only took the real communist action, overthrew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could get ability from alienated labor to liberation, to realize the human liberation.In1845—1848, Marx's life_world theory formed. The German Ideology and Communist Manifest ar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lie_world theory main body, content, target, basic aspects of the basic theories had been basically complete in those two works. In1849—18467, Marx's life_world theory entered its development period, this period representative works is the Capital. Marx analysed accurately the material basi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fe_world. After1867, Marx study on life_world entered deepenth period.
     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Marx's life_world theory generation proces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nt structure of life_world are analysed. The life_world in Marx here refers to the reality person generation process,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daily life and non-daily life unity. The subject of life_world is the historical generative human. The reality human is people who engaged in the activity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had inter subjectivity. It has distinction with the old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tract person. The material basis of life_world is human production practice. The mai content of life_world includes the obj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men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and himsel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uaman and himself is the necess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life_world theory looks each man's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s the ultimate goal.Marx pointed out one of method to get the goal was overthrow the capitalist rule,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all mankind.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theory on its content. Marx's life world theory has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 The subjecet and mental basis of life_world are historical genera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uman and himself are also generative. Each man's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goals has different forms of expression in each kind of social morphology of different stage. Marx's life world theory has practical feature. Practice way of thinking is the method to understand human of life_world theory, practical attitude to life is the way of the life_world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Reality is the based feature of life_world theory. Marx's life_world theory critiques Metaphysics and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life. At the same time it emphasis on material practice foundation function and shows the reality of life subject. These features make contrast with Husserl's priori metaphysical spirit, the unreal life world theory. At last Husserl can not find a way to back to lifeworld, but Marx stands on life-world soil to realize his ideal.
     The life_world theory of Marx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Marx's huam theory, the life_world theory provides theoretical material for i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direction. Theoretically speaking, the life_world theory begins a new prospective for the study on Marxism. From the point of practice, it gives theoretical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By analyzing its historical destiny, the writer finds out that the life_world theiry was abs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By the same time, many theorists developed the life_world theory from their own philosophical position. From Chinese position, the life_world theory faces with its sinicization.
     The thesis studie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fe_world theory, summaries the main bod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fe_world theory, points out its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al significance, emphasizes its theory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the life_world theory and comes to a dicision: the life_world theory has to realize its sinicization in current china to advance its development.
引文
①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1页。
    ②[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王炳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1--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①杨学功:《世界观的概念和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观》,《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②范世珍:《关于生活观的马克思哲学之浅见》,《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①白玉国:《胡塞尔生活世界内涵探析》,《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②孟叶:《胡塞尔生活世界及其现实意义》,《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③赵志勇:《语言乌托邦的生活世界与真实生活世界—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长白学刊》,2008年第6期。
    ④万勇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
    ①赵志勇:《语言乌托邦的生活世界与真实生活世界—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长白学刊》,2008年第6期。
    ②张淑燕、赵继伦:《关于情感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教育科学》,2008年第1期。
    ③王晓丽:《摆脱人的现代困境的三种理论尝试》,《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④安道玉:《从知识的明证性到生活世界—胡塞尔关于知识明证性思想的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⑤贾喜玲:《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谈道德理性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5期。
    ①水淑燕:《大学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②李创斌、蔡建昌:《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榆林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③查晓峰、王燕:《对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性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7期。
    ④李红、黄海平:《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代意义的理性审视》,《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①郭丽丽:《反思生活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个向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②雷鸣:《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③祁振伟、杨松峰:《道德教育回归何种生活世界》,《中国德育》,2007年第6期。
    ④叶飞:《德育课堂的困惑:在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
    ⑤张中文:《关于生活世界重建的实践唯物主义思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尹卫燕:《“生活世界”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①阳小华:《语言·意义·生活世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7页。
    ②[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页。
    ①[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页。
    ②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2—353页。
    ①任平:《走向差异之途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
    ①[德]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页;36-41页。
    ①[英]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87页。
    ①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①Sim S. Post__Marxism:a reader. Edinburgh [uk]: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88, p2.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
    ②[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门洪华、安增才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①任闵:《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8期。
    ②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③孙春祥:《我国首次公布基尼系数,官方承认贫富差距较大》,《北京晨报》,2013年1月19日。
    ①王和兴:《当代十大全球性问题》,《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0期。
    ②谭利娅:《英报告称2010年尾气污染致亚洲210万人死亡》,《环球时报》,2012年12月18日。
    ③林科:《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中国农村科技》,2004年第2期。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
    ②李娜:《全国5年至少742名厅以上高官落马》,《法制日报》,2013年2月8日。
    ③周英峰:《961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被移送司法》,《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月10日。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
    ②徐艳红:《三类作风最伤民心》,《人民论坛》,2012年6月(下)。
    ①徐伟利是1990年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链球冠军,2012年6月30日,退役已经13年的昔日冠军徐伟利到医院看病,却因各种原因导致差400元而交不起600元的治疗费泪流满面。
    ② 2006年1O月,曾经的长跑冠军艾冬梅,因生活所迫,1000元出售自己获得的国际马拉松比赛金牌。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年4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④李松涛、潘圆:《囚徒困境下,教育消费何去何从》,《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16日。
    ①王婷婷:《去年毕业生近一成失业》,《法制晚报》,2012年6月11日。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
    ①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②李新:《世界银行发布<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敦促采取更均衡的全球发展模式》,《港口经济》,2002年第5期。
    ②焦翔、牛瑞飞:《国际禁毒合作需要共担责任》,《人民日报》,20110年7月5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①张华夏、杨维增:《自然科学发展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449页。
    ②[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册,李珩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9页。
    ①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2页。
    ①[英]w.C.丹皮尔著,李珩译:《哲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2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页。
    ③荣震华:《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册,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33页。
    ④荣震华:《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册,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5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①韩秋红、史巍:《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页。
    ①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6—3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0—43页。
    ②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①韩秋红、史巍:《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页。
    ②韩秋红、史巍:《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页。
    ①[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2—73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4页。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47页。
    ④[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6页。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0页。
    ②[德1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0—411页。
    ③[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0—421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4页。
    ①[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22页。
    ②[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页。
    ③[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
    ①[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2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2页。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3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30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523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7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449—450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2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15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14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16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46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5页。
    ④《费尔班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8—5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5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8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77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436页。
    ①李文阁:《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唯物主义之反思》,《哲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②贺来:《现实生活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③尹树广:《生活世界的现实及其价值》,《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①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②杨国荣:《现代化过程的科学向度与人文之维》,《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③王晓丽:《生活世界视阈下人的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④黄旭敏:《深度技术条件下生活世界的危机与重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⑤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②赵修义、童世骏:《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②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③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③[德]胡塞尔:《现象学和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③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④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①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②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4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① I. Kant.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Frankfurt A.M. Suhrkamp Verlag,1989, p 252.
    ② I. Kant.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Frankfurt A..M. Suhrkamp Verlag,1989, p7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③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④李百玲:《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④吴炳海:《立体实践观:人在实践中的三重关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②吴炳海:《立体实践观:人在实践中的三重关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9页。
    ①[苏]戈卢宾科:《自由和必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②[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页。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7页。
    ④[苏]戈卢宾科:《自由和必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问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7页。
    ①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1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①吴国盛:《自然哲学》,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②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③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①韩庆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①[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②[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下卷,倪梁康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87页。
    ①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②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①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③[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①[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页。
    ③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2—353页。
    ① Henri Lefebvre, Toward a Leftist culture:renmarks occasioned by the centenary of Marx's death,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P87.
    ②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Ⅰ, P.97。
    ③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Ⅰ, P.42。
    ①唐魁玉:《国内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与进展》,《学习论坛》,2012年第1期。
    ②[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①[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②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5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0.[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版。
    11.[德]胡塞尔:《胡塞尔文集》第一卷,张宪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倪梁康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吕祥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4.[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5.[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孙周兴选编,三联书店,1996年版。
    18.[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三联书店,1992年版。
    20.[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1.[奥]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许志强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1、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2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4.[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5.[日]饭田隆:《语言的界限》,包羽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观念通释》,三联书店,2003年版。
    27.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
    28.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29.王子铭:《现象学与美学反思——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美学向度》,齐鲁书社,2005年版。
    30.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阳小华:《语言、意义、生活世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32.王晓丽:《生活世界视阈下人的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杨楹:《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5.[英]安德鲁·埃德加:《哈贝马斯:关键概念》,杨礼银、朱松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陈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37.李百玲:《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8.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李文阁:《生活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年版。
    41.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2.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3.张廷国:《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年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深层解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6.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上海科学院出版,2002年版。
    47.姚纪纲:《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8.陈学明、吴松:《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9.段伟文:《被捆绑的时间——技术与人的生活世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尹树广:《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最新西方哲学原著译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5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4.[美]赫尔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55.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6.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王南湜:《追寻哲学的精神——走向实践哲学之路》,北京能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0.韩秋红、史巍:《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1.韩庆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2.[美]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邹乔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 Husserl. The crisis of Europe Scirence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0.
    2. 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Harper Torchbooks,1971.
    3. Habeermas. J.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1),polity press,1991.
    4. Habeermas. J.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2),polity press,1987.
    5. Agnes Heller. Everyday Life,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ress,1984.
    6. Alfred Schutz and Thomas Luckmann,The Structure of the Life_worl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
    7. Jay Martin. Marxism and Totality, From Lukacas to Habeerm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8. Steve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the Guilford Press. 1997.
    9. Sim S. Post__Marxism:a reader.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88.
    10. Laclau, E and Moffe, C. H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Verso Books,1985.
    1.张莎莎:《“日常生活”的出场、发展及工业文明下的遭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张涛:《“物自体”的两种扬弃:生活世界和现实世界——胡塞尔和马克思的一种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王浩斌:《从类生活到生活的类——马克思人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李长虹:《从抽象思辨世界到现实生活世界——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意蕴及其现实可行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朱荣英:《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及其对生存悖论的实践解决》,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6.孙承叔:《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思考》,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杨楹:《“感性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域》,三明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8.于林龙、曾波:《关于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期。
    9.柳祥美、张长明:《简析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0.李中祥、高新民:《解构传统哲学研究范式、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学习论坛,2007年第5期。
    11.鹿林:《科学认知与审美创造:生活世界理论的两个根本维度》,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
    12.何期、潘永云:《理论的生活世界与实践的生活世界——胡塞尔与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13.刘怀玉:《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批判》,求是学刊,2007年第3期。
    14.柳祥美、侯力:《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15.柳祥美、侯力:《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自然概念》,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16.叶德明:《论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及其意义》,学术论坛,2009年第3期。
    17.阳海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18.姚明淑、陈立影:《论西方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的实践的生活世界》,湖湘论坛,2009年第4期。
    19.于林龙、吴宪忠:《论支撑哈贝马斯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外语学刊,2009年第6期。
    20.李嘉美:《马克思“实践”概念对哈贝马斯的启示》,理论界,2010年第3期。
    21.许大平:《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批判及其存在论意义》,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22.王浩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述评》,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23.张志顺、王鹤岩:《马克思生活观的人文意蕴》,理论探讨,2008年第4期。
    24.崔唯航:《马克思生活观的三重意蕴》,哲学研究,2007年第期。
    25.张志顺、王鹤岩:《马克思生活观的四重维度解读》,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26.贾英健:《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精神实质及价值意蕴》,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5期。
    27.刘建新:《马克思现实生活世界理论的实践根基》,理论月刊,2007年第9期。
    28.柳祥美、张长明:《马克思哲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界说》,湖湘论坛,2007年第2期。
    29.汪怀君:《生活世界的交往特性》,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
    30.鹿林:《生活世界理论的重新定位》,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31.陈咸瑜:《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江汉论坛,2007年第11期。
    32.吴苑华:《生活世界:从殖民化走向合理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观概析》,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3.吴苑华:《论作为视域的“生活世界”——兼与鹿林商榷》,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
    34.李联华:《试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35.邹兴明、李芳英:《走出生活世界“研究之困境”》,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36.赵坤阳:《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路径》,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3期。
    37.焦文峰:《亚里士多德的公共生活世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期。
    38.沙平:《艾思奇与毛泽东的哲学情》,党史博采,2007年第7期。
    39.夏巍:《论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实践意义域中的劳动概念的批判》,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40.吴云、王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作用机制——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哲学解读》,高校教育管理,2007年第1期。
    41.韩德信:《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5期。
    42.张庆熊:《维特根斯坦对先验问题的重新思考》,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43.王晨霞:《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44.庞立生:《转向生活世界的伦理学变革》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8期。
    45.刘梅:《在“沉默”与“言说”之间——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6.欧阳彬:《赫斯、马克思、西美尔:货币化生活世界批判的三种路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7.马慧婷:《回归生活世界德育模式的构建》,教育育人,2010年第2期。
    48.李鸿波:《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改革初探》,教育科学,
    49.王晓丽:《中国语境中的“生活世界”》,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0.王声平:《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研究述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1.何林:《许茨与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比较》,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52.张金荣:《解析青年毛泽东的“观念造成文明”》,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
    53.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
    54.谢妮:《想象的生活世界与真实的教育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55.罗安平:《劳动生活、休闲生活、生理生活——对马克思哲学中生活思想的新解读》,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下)。
    56.薄洁萍:《当代学术史应当关注日常生活世界》,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
    57.祁振伟、杨松费:《道德教育会对何种“生活世界”》,中国德育,2007年第6期。
    58.苗启明:《论马克思人本理论哲学的应用伦理关怀:生命、生存、生活关怀——兼论“三生教育”的哲学基础》,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第31期。
    59.彭立群:《论马克思生活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0.杨楹:《论马克思生活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两种生活思维之比较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1.糜海波:《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2期(上)。
    62.杨楹、李志强:《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视域中的“宽容”》,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63.陈春莲:《马克思论人的精神生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4.邹晓东、吕旭峰:《论陶行知对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超越——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6期。
    65.朱磊:《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探析》,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66.徐湘荷:《“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中国德育,2008年第6期。
    67.叶飞:《德育课堂的困惑:在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
    68.王永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史人类的生活观》,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
    69.罗儒国:《“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研究评析》,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6期。
    70.王维国:《走向生活世界:回归实践认识论理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与重建》,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71.彭立群:《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72.查晓峰、王燕:《对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性思考》,教育与职业, 2006年第7期。
    73.李恒威:《生活世界和胡塞尔的科学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74.郭丽丽:《反思生活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个向度的理解》,理论界,2009年第3期。
    75.杨柳:《返回生活世界:关于社会工作课程列为高校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4期。
    76.陈忠:《马克思生活哲学的三重内涵——马克思“原点语境”中的“生活哲学”》,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77.尹旭辉:《返回生活世界——晚年胡塞尔对欧洲危机的思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78.陈石明:《马克思哲学的生活维度新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9.王永强:《马克思哲学基本问题新论》,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80.邓晓臻、温立武:《真理: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科学把握》,学术交流,2009年第1期。
    81.吴苑华:《马克思中学时代的生活伦理思想》,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2.肖祥:《马克思主义生活概念的历史性与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生活概念解析之一》,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3.李军、丁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当代价值》,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4.车美萍:《日常生活世界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85.王浩斌:《日常生活世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抉择》,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9卷第1期。
    86.杨魁森:《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长白学刊,2007年第1期。
    87.张晓明:《宪法哲学:在公民生活世界里培欲宪法的根基》,长沙理工大学学 报,2009年第4期。
    88.水淑燕:《大学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9.陈雪英:《高校德育应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6期。
    90.杨学功:《世界观的概念和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观》,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91.鹿林:《视域置换与模式创新——论生活世界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2010年第3期。
    92.张翠:《葛兰西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93.胡鋆:《试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时代经贸,2009年10月中旬刊。
    94.张琳娜:《试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5.李红梅:《试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启示》,学理论,2009年第12期。
    96.李文阁:《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学”这个概念》,长白学刊,2007年第1期。
    97.陈湘珍、汤树松:《作为人的生活世界和历史空间的社会》,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98.孙周兴:《我们如何得体地描述生活世界》,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99.李红、黄海平:《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代意义的理性审视》,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100.车凤成:《哈贝马斯“生活世界”观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101.宋铮:《“生活世界”里的“交往行为”——论哈贝马斯的人类学观》,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102.尹卫燕:《生活世界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6期。
    103.陈卓:《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两种生活的抗拮》,云南电大学报,2008年第1期。
    104.王恒:《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及拯救的法律之道》,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05.赵志勇:《“语言乌托邦”生活世界与真实生活世界》,长白学刊,2008年第6期。
    106.于双胜:《沉论与挣扎——解析<烦恼人生>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07.陆宏生、梁子浪:《从“生活世界”到“社会世界”》,河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08.曹志平、艾战胜:《胡塞尔的“科学与日常生活世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9.孟叶:《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及其现实意义》,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10.贾可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1.潘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12.林定忠:《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念与普遍哲学理想》,唐都学刊,2002年第4期。
    113.谢劲松:《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及其悖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14.朱刚:《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健谈欧洲科学与人的危机及其克服》,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15.张典:《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历史精神》,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116.段俊霞:《胡塞尔生活世界观的教育意义》,教育评论,2009年第6期。
    118.徐海铭:《回到生活世界:一种探索语义的人文策略》,外语学刊,2009年第3期。
    119.朱兴国、郭本禹:《回归生活:表演心理学的哲学溯源》,宁波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20.刘桂梅、彭忠义:《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现 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4期。
    121.冉坤玉:《回归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课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22.迟延萍:《回归生活世界:教育观的重建》,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6期。
    123.梁亚娟:《回归生活世界——从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谈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2006年第2期。
    124.张云龙:《回归生活世界——当代哲学的基本精神》,理论导刊,2004年第5期。
    125.肖朗:《回归生活世界——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道路》,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9期(下)。
    126.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与构建文化哲学:论世纪之交哲学理性的位移和发展趋向》,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
    127.邹兴明:《回归生活世界——重返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28.张艳涛:《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马克思哲学》,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5期。
    129.唐涛:《交往的家园——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30.彭未名:《交往及“生活世界”:交往德育之存在》,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131.程广云:《解读马克思:从文本到现实生活世界》,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132.刘森林:《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实践”的几种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33.敬礼:《科学危机,技术危机与生活世界危机: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学说》,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5期。
    134.李荣:《理性的重建于人性的复归》,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135.李培超、张芳:《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36.万勇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
    137.赵长太:《论马克思现实生活世界理论的革命变革》,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38.王福民:《论日常生活哲学的内在价值》,三明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39.许晓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从生活世界观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2009年第2期。
    140.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7期。
    141.班建武、付涛:《在超越中适应: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教育学文摘,2009年第4期。
    142.王敬华:《事实与价值:道德教育悖论及消解途径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43.檀传宝、班建武:《应然与实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2期。
    144.林国标:《实践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45.闫芳杰、关姗姗:《诗性乌托邦与理性乌托邦——列斐伏尔和哈贝马斯日常生活世界批判思路之比较》,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1期。
    146.邹诗鹏:《生活世界转向:意义及其边界》,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147.闫伟:《生活世界中的自我与他人——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为轴心》,惠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48.杨魁森:《生活世界转向与现代哲学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49.李佃来:《生活世界之市民社会理论的再构建:柯亨与阿拉托的努力》,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
    150.高秉江:《生活世界与生存主体》,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