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时间词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五灯会元》记录了两千多位禅师的言行,在禅宗思想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它也有丰富的语言价值,是研究唐宋语言的重要资料。它既包含浅近的文言,又有纯粹的白话,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言面貌。其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对《五灯会元》中的时间词语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梳理现代汉语时间词的发展脉络。
     本文主要对《五灯会元》中的时间名词、时间名词短语、时间副词进行分析。其中的时间名词分为表时点和表时段的两大类。表时点的时间名词包括表示一天之内的时间词语和时间流上表示时点的时间名词。表时段的时间名词包括表示确量时段和约量时段。时间副词不同于时间名词、时间名词短语,其意义已经虚化,不能独立指代时间,只能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功能相对比较单一。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五灯会元》中时间词语用法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五灯会元》中时间词语的特点:第一,时间词语数量众多,既有上古汉语的时间词语,也有中古出现的词语;第二,词语形式多样,既有双音节词语,也有单音节词语,其中的双音节时间副词多是由副词加词缀构成;第三,《五灯会元》中的一些时间词语还含有禅宗特有的色彩和意义。
Wu Deng Hui Yuan(五灯会元)recorded more than two thousand Buddhist monk's words.It has high value and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Zen Buddhism, and contains a rich language value.It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language. It contains small classical Chinese, and purely vernacular, to more fully reflect the face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time words in this book, on the research of time words can help us sort out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time wor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ime noun, time noun phrases, time adverb in this book. Time noun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time point and a period of time. Time noun represents the time the words in the day and time point in the flow of time.Term time period,includingthe amount of time that the word really and that is not really content with the time period terms. Unlike time nouns and time noun phrases, the meaning of time adverbs has been weak, and not to refer to the time independent, it can only be used as adverbial to modify a verb, relatively single func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ime words in Wu Deng Hui Yu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words can be summed up:firsly, it has a large number of time words, not only ancient Chinese words,but also the latest words. Secondly, time words have disyllabic words and monosyllabic words, the disyllabic time adverbs multi adverbs plus affixes constitute. The third,some words also contain a special Zen color sense.
引文
①史存直 《汉语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62页。
    ①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②参《汉语大词典》“早晨”条。
    ①郭杰《〈祖堂集〉时间词语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①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①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162页。
    ①曾宪通《秦汉时制刍议》,《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①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24页。
    ②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93页:何亮《“过去”、“现在”和“未来”》,《语文学刊》2006年第5期。
    ①阚绪良《“处”表示时间的原因》,《文史知识》,1997年第4期。
    ②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③刘百顺《古代年月日表达法考察》, 《语言科学》,2004年第9期。
    ④郭杰《<祖堂集>时间词语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①杜翔《论时间标志词的来源与流变》,《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②郭杰《<祖堂集〉时间词语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①张永言等《世说新语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5页: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页:王镁《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页。
    ①江蓝生《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刘利《对〈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一文的两点补充》,《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8页。
    ①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71-172页。
    ②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72页。
    ①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8页
    ①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83页
    ①阚绪良《(五灯会元)虚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28页。
    ①郭在贻《唐代俗语词杂释》(《郭在贻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9页;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48页。
    ①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51页。
    ②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8页。
    ③香坂顺一《(水浒传)词汇研究·虚词部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67页。
    ①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85页。
    ①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49页。
    ②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①阐绪良《〈五灯会元〉虚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33页。
    ①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66页。
    ② 朱德熙《说“屯(纯)、镇、衡”》,《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
    ①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12页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宋]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曹小云.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4]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董志翘.中古语言文献论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0.
    [6]董志翘.中古近代汉语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M].合肥:黄山书社,1997.
    [9]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
    [11]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何亮.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13]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14]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5]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8]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9]黎锦熙.新著国文语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0]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1]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3]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24]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和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25]刘百顺.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札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6]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7]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29]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2]史存直.汉语史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3]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4]王海菜.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6]王力.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7]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8]王锳.诗辞曲语辞例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9]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40]王云路.词汇训诂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41]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2]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3]魏耕原.唐宋诗词语词考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4]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5]香坂顺一.《水浒传》词汇研究·虚词部分[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46]徐时仪等编.佛经音义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7]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48]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
    [4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0]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51]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成都:巴蜀书社,1993.
    [52]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53]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0.
    [5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5]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6]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57]邹海清.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功能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58]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9]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湾: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1]陈坤德.试论古代汉语的表时结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2]董志翘.《五灯会元》词语考释[J].中国语文,1990(1)
    [3]董志翘.中华书局版古籍标点献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1)
    [4]杜翔.论时间标志词的来源与流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4)
    [5]段文清.“次”的时间义及其源流[J].四川大学学报,1991(1)
    [6]方霁.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时制系统及其表达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7]龚千炎.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J].中国语文,1991(4)
    [8]郭杰.《祖堂集》时间词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9]韩晓旭.《史记》时间词语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黄灵庚.《五灯会元》标点正误二则[J].古汉语研究,1998(1)
    [11]黄灵庚.《五灯会元》词语札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3)
    [12]黄维东.《红楼梦》(前八十回)时间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3]惠红军.《五灯会元》中的处置式[J].贵州名族学院学报,2009(4)
    [14]阚绪良.《五灯会元》虚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15]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
    [16]金昌吉.汉族人的时间观念及其表达[J].河南大学学报,1991(2)
    [17]金昌吉.谈时间短语中的介词“在”和“当”[J].许昌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1(3).
    [18]李向农.论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的功能类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2).
    [19]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1999(3)
    [20]刘百顺.汉魏六朝“年(岁)”、“月”、“日”的表达[J].中国语文,1997(6)
    [21]刘百顺.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8(4)
    [22]刘凯鸣.《五灯会元》词语补释[J].俗语言研究,1994(1)
    [23]柳士镇.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J].南京大学学报,2002(5)
    [24]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
    [25]马丽娟.《左传》时间词语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6]孟艳红.《五灯会元》程度副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
    [27]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4).
    [28]孙占林.“去”的“往”义的产生[J].古汉语研究,1991(3)
    [29]邢福义,丁力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J].中国语文,1990(1)
    [30]项楚.《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J].古籍出版整理简报,1987(172)
    [31]项楚.《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J],见《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32]殷伟.《五灯会元》反复问句及选择问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3]袁宾.《五灯会元》词语释义[J].中国语文,1986(5)
    [34]袁宾.《五灯会元》词语续释[J].语言研究,1987(2)
    [35]袁宾.《五灯会元》口语词探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7(5)
    [36]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2003(5)
    [37]张美兰.论《五灯会元》中的同形动量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
    [38]张美兰.《五灯会元》词语二则[J].古汉语研究,1997(4)
    [39]张锡德.《五灯会元》词语拾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4)
    [40]张玉金.论卜辞中表示一事为另一事时间背景的虚词[J].古汉语研究,1990(1)
    [41]张玉新.论现代汉语的时间结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86(2)
    [42]邹仁.《五灯会元》动态助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3]曾晓洁.隋前汉译佛经复音连词概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