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诗歌论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诗歌的诞生,与世纪之交的市场化、全球化浪潮有关,与价值多元的后现代文化语境有关,更与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有关,是九十年代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诗歌已逐渐成为当下诗歌的一种重要形态,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它们是在网络上创作并通过网络发表、可以获得广泛传播与即时交流的网络原创性诗歌作品,具有自由性、平民化等特征。网络诗歌的大量涌现,必将导致现代汉语诗歌全方位的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美学革命和文体革命。
     网络诗歌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以诗歌网站的创办为前提和标志,思考他们的网络诗学主张,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这些论坛的主要诗人诗作进行文本研究,是整个研究的切入点。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后现代文化的美学特征可以归纳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等几个方面。正是在这些文化精神的层面上,网络诗歌凝聚着解不开的后现代情结。网络的诞生,适应了人类渴望加强沟通和交流的要求,它很快以其鲜明的个性赢得了最具魅力的“第四媒体”的称号,网络媒介对诗歌创作具有强大的的渗透力和能动作用。诗歌与网络的结合,也的确产生了一些渗透着网络文化特征、具有明显网络语言特点和精神特质的诗歌文本。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网络技术优势的诗歌样式,他们将是一个时期内“网络体诗歌”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平面媒体上陷于窘迫境地的当代诗歌,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便捷的传播途径和直接的互动性,极大地刺激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同时诗歌也“挽救”了互联网。诗的写作方式由书面写作时由诗人先写诗,然后等着发表或出版的“历时性写作”转变成即写即发表的“共时性写作”。网络的兴起正可以为诗歌场的紧张、压抑和冲突提供新的“出口”,而且这个“出口”恰恰符合了诗歌场的种种要求和想象。网络艺术是一种交流艺术,网络的出现催生了诗歌网站,同时带来诗人的存在方式、诗歌的文本方式和诗歌的阅读方式的变化,网络诗歌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网络诗歌就此打开了通向“民间写作”和“业余写作”的通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和制度化的藩篱。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网络诗歌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在给予创作者更多的表达自由和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了创作主体的退隐。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对中心话语模式的消解,网络诗人作为民间的边缘化群体,其消弭主体的创作姿态导致了网络诗歌作品主体性的消解。在消费社会里,消费的文化化与文化的消费化是一体的两面,这种社会表征在促进了网络诗歌加速繁殖的同时,也成为了网络诗歌美学升华的天然瓶颈。网络体诗歌适应了消费文化时代的审美表达,同时也消解了诗歌语言的美学意蕴。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也恰似一柄双刃剑,正是由于其具有种种的不足,才使得其拥有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当然,网络诗歌给现代汉诗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网络诗歌创作的随意性、自由化,发表的低门槛,导致当代汉诗出现了“热而乱”的情形,出现了文字垃圾成堆、诗歌精品缺乏的局面。从总体来看,目前的网络诗歌还“处于一种幼年状态”,它表现出许多方面的不成熟性,如无序的随意状、网络写作的质量不高、网络诗歌的“原创性”差等,这些都阻碍了网络诗歌品质的提升。
     21世纪的诗坛由于网络诗歌的冲击而形成了官刊、民刊与网络诗歌三方良性互动的空间格局,出现了诗歌资源的整合趋势。各个诗歌网站所推出的网刊正在逐渐取代过去自费印刷的纸刊,成为民间刊物的新的表现形式。网络加民刊将会是新世纪中国诗歌继续向前发展的最大保障。网络诗歌已经成为传统刊物选稿的重要传送带。众多诗歌爱好者重新回归队伍,诗歌的土壤、气候、氛围得到改善。网络诗歌和民刊的发展不但预示了新世纪诗歌发展的多元化,而且还能够在后现代的视野下张显诗歌写作者的自我个性。网络诗歌、民刊不断与正式诗歌出版物、年度诗选等相互融合,为造就诗人、诗歌和诗歌理论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生事物,网络诗歌所拥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都很明显,只有切实加强网络诗歌理论研究和引导,推进网络诗歌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才能把网络诗歌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实现从量的膨胀向质的提升转变,使网络诗歌实现从婴儿到巨人的伟大跨越。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poetry i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Chinese poetry in 1990’s. It concerns with the tide of marke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ith the postmodern cultural context of multi-values and with the rapid developing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fter over ten years development, network poetry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important form of nowadays poetry and caused concerns from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They are internet original poetic works, written on the internet , published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may be spread and exchanged widely with their free and popular feature. The massive emergence of network poetry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the omni-directional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cause new esthetic revolution and literary form revolution.
     In a certain sense, the appearance of network poetry is premised and mark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some poetry website, so it becom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whole study. Their network poetics view will be considered and the major poets and poetical works from the forum will be researched according to the vers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As a new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esthetic feature of postmodern culture could be concluded as: depth pattern being chopped, historical awareness disappeared, subjectivity lost, the sense of distance vanished. It is on the range of these cultural spirit, network poetry condensed inextricable postmodern complex. The birth of network meets the demands of human’s thirs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hange. With its distinctive individuality, it wins the most attractive title“the forth media”. The network media has powerful permeating and active ability towards poem writing.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network does produce some poetics with network cultural features and with evident network language features and psychic quality. Hypertext poetry and Multimedia poetry are the poetic styles which reflect network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to the largest extent, and will become the main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network form poetry in the next period.
     Fallen into the embarrassed circumstances in the plane medium, the contemporary poetic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developing space in the internet. The convenient dissemination way and direct interchanging quality extremely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etic art, meanwhile, poetics also saved the internet. The way of writing poems changed from diachronic writing in written writing, those poems written by the poets first, and then waited being published, into synchronic writing, these poems written and pu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The upspring of network exactly provides new exit for the poetic field, which was full of tenseness, constraint and conflicts, and this exit exactly accords with all varieties of demands and imaginations in the poetic field. Network art is a kind of interchanging art.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hastened the parturition of the poetic website and brought about some changes in poet existence pattern, poetic text pattern and poem reading pattern etc. The reading-screen pattern of network poetry clears up the poetic sentimental experience in plane medium poetry reading. Thus, network poetry opens the passage from the folk writing into the amateur writing and breaks the discourse monopoly authority and institutionalized fence of the traditional medium.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post-modernity, the mechanism of network poetry’s production and propagation provides the writers more expressive freedom and spac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sults in the subject withdrawal. The essential quality of network culture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the dispersion central discourse pattern. As the folk borderline groups, the network poets hold the attitude of subject withdrawal , which leads to the subjectivity dispersion of network poetry. In the consuming society, the consuming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are regarded as a whole with two aspects. This social indication accelerates the reproduction of network poetry, meanwhile, it turns into the natural bottleneck of network poetry esthetic sublimation. The network form poetry adapts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of the consuming culture era, meanwhile, it clears up the esthetic connotation of poetic language. The masses cultural traits of network poetry just like a sword with two edges, just because it possesses a variety of scarceness, then and only makes it own further developing broad space. As a matter of fact, network poetry brought some negative a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 easy and free writing and the low-threshold publishing of network poetry result in hot and confusing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arising piles of character rubbish and lack of poems with high quality. As a whole, the network poetry at pres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te, which shows us a great deal of immature aspects, such as the disorder condition at will, low-quality of network writing, poor of poetic initiation etc., all of these factors hinder the promotion of network poetic quality.
     Due to the lash of network poetry, the circles of poetry in 21st century formed the space structure with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official periodical, folk periodical and network poetry, appeared the integrating tendency of poetic resources. A lot of poetic websites are putting out web periodical, which has gradually taken the place of the former paper periodical printed at one’s own expense, and become new expressive form of the folk periodical. Network and folk periodicals will be the strongest guarantee of Chinese poetry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is new century. Network poetr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veyer belt for traditional publication to select materials. Numerous poetic lovers has anew returned poetic groups, poetic soil, climate, atmosphere has been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oetry and folk periodical can not only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pluralism of new century poetry, and also publicize the poetic writers’ego individuality under the field view of post modernization. The mergence of network poetry, folk periodical and official poetic publication and annual selected collections of poems established solid foundation for poets training, poems training and poetic theory dissemination.
     As a new-born thing, both the preponderance and challenges of network poetry are obvious. Only the research and guidance of network poetry theory would have been feasibly strengthened, the scientized and systemized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oetry theory would have been advanced, th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of network poetry could be changed into literature’s powerful preponderanc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y expansion to quality promotion could be realized, the great stride of network poetry from the infant to the giant could be achieved.
引文
①郎毛、吴元成,杨晓民论,诗探索,2001年第3-4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②胡慧翼,向虚拟空间绽放的“诗之花”——“网络诗歌”理论研究现状的考察和刍议,诗探索,2002年第1-2辑。
    ③杨晓民,网络环境下的诗歌写作,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杨晓民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第577页。
    
    ①杜国清,网路诗学:21世纪汉诗展望,东南学术,1998年第三期。
    ②桑克,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诗探索,2001年第1-2辑。
    ③王本朝,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05期。
    
    ①王本朝,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05期。
    ②李霞,汉语网站众生榜,转引自李霞博客http://lxpoem.blog.tom.com。
    ③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王本朝,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②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③马铃薯兄弟编选,中国网络诗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④尹小松,“网络”诗歌的前世今生,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3期。
    ⑤王璞,对“网络诗歌”的初步考察和研究,原发于诗生活网站“诗观点”上,见http://www.poemlife.com:9001/Wenku/wenku.asp?vNewsId=1002。
    ①广东诗歌节:现场的狂欢与表达,转引自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gb/content/2005-11/07/content_2289151.htm
    ①张清华,语词?闪电?如歌的行板——关于〈扬子鳄〉的感想片断,上海文学,2005年第1期。
    ①转引自http://hk.netsh.com/bbs/1522/html/tree_6097538.html,广东诗歌节:现场的狂欢与表达。
    
    ①桑克,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诗探索,2001年第1-2辑。
    ②今日美国,转引自桑克,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诗探索,2001年第1-2辑。
    ①转引自http://srpx.netsh.com/fbh.html
    ①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版。
    ②(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评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37-38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79-180页。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26卷,第3期。
    ①(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78页。
    ②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1页。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26卷,第3期。
    ②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转引自董学文、荣伟编《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75页。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26卷,第3期。
    ①十品,诗歌的原创性的坚持与审美性的超越,转引自诗歌报网站http://www.shigebao.com/shi/images/article/1097.html。
    
    ①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②十品,诗歌的原创性的坚持与审美性的超越,转引自诗歌报网站。
    ③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伊沙,现场直击: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芙蓉,2001年第2期。
    
    ①蓝野,一份关于诗歌状态的问卷和一次研讨会,诗刊,2002年第1期。
    ②王本朝,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20世纪西方哲学译丛》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33页。
    ②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③http://freshair.netchina.com.cn/ blackcoco/doc/doc-5-2.htm。
    ①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62页。
    ①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文学评论,2000年4月。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页。
    ③同上,第10页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页。
    ②同上,第60页。
    ③同上,第61页。
    ④胡慧翼,向虚拟空间绽放的“诗之花”——“网络诗歌”理论研究现状的考察和刍议,诗探索,2002年第1-2辑。
    ⑤张闳,网络时代的诗歌风暴,南方都市报,2004年3月23号。
    
    ①杜国清,网路诗学:21世纪汉诗展望,东南学术,1998年第三期。
    ②王珂,网络诗将导致现代汉诗的全方位改变,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③(美)H·加登纳,智能的结构,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9月版。
    ①黄鸣奋,互文性: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义的追思,转引自http://www.philosophyol.com/bbs/dispbbs.asp?boardid=53&id=4117
    ①王珂,网络诗将导致现代汉诗的全方位改变,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②王璞,对“网络诗歌”的初步考察和研究,原发于诗生活网站“诗观点”上,见http://www.poemlife.com:9001/Wenku/wenku.asp?vNewsId=1002。
    ①黄鸣奋,电脑艺术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73-174页。
    ②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85页。
    ③霍俊明,塑料骑士·网络图腾·狂欢年代——论新媒质时代的网络诗歌写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卷,第2期。
    ①王璞,对“网络诗歌”的初步考察和研究,原发于诗生活网站“诗观点”上,见http://www.poemlife.com:9001/Wenku/wenku.asp?vNewsId=1002。
    
    ①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②钟嵘,诗品序,见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3页。
    ①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见何文焕,历代诗话(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688页。
    ②张爱玲,论写作,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③黑格尔,美学(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页。
    ④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47页。
    ⑤欧阳友权,网络人文精神解构与建构,转引自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7545.shtml
    ①王本朝,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①胡慧翼,向虚拟空间绽放的“诗之花”——“网络诗歌”理论研究现状的考察和刍议,诗探索,2002年第1-2辑。
    ②杨晓民,网络环境下的诗歌写作,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杨晓民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同上)
    ④萨伊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年版,第115页。
    ①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卷,第1期。
    
    ①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②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26卷,第3期。
    ①王璞,对“网络诗歌”的初步考察和研究,原发于诗生活网站“诗观点”上,见http://www.poemlife.com:9001/Wenku/wenku.asp?vNewsId=1002。
    ②艾若,中国网络诗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小鱼儿,中国网络诗歌的现状与未来,诗歌报季刊,2002华语网络诗歌大展专号。
    ②蓝蝴蝶紫丁香,为网络诗歌鼓与呼——在首届“福建青年诗人交流会”上的发言, http://www.shigebao.com/shi/images/article/877.html。
    ①于洋等,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28页。
    ①马克·波斯特,德里达与电子写作,见王逢振主编,先锋译丛5:网络幽灵,宁一中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82页。
    ②于洋等,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28页。
    ③聂庆璞,网络叙事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66页。
    ①蓝蝴蝶紫丁香论中国网络诗歌的自由指向,转引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poem/1/91883.shtml
    ②肖晓英诗歌精神的自由飞翔,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4月。
    ①谢向红,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卷,第1期。
    ②李霞,21世纪:网络涅槃汉诗,转引自诗歌报论坛,http://www.zmcode.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9&topic=944&show=150。
    ③肖晓英,诗歌精神的自由飞翔——网络诗歌窥探,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16卷,第2期。
    ①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②张清华,“好日子就要来了”么——世纪初的诗歌观察,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③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转引自http://www.wsjk.com.cn/gb/paper21/7/class002100004/hwz51262.htm。
    ④东岳,有什么不行的,转引自http://w0.5ilog.com/cgi-bin/mybbs/t/tangshige/view.asp?j=0&id=1704881
    ①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http://www.wsjk.com.cn/gb/paper21/7/class002100004/hwz51262.htm。
    ②可风,生活,转引自“影响”论坛http://bj2.netsh.com/bb8/79761/。
    ①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74页。
    ②王一川,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大家,2000年,第1期,第85-89页。
    
    ①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4页。
    ②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75页。
    ③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克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97页。
    ①http://www.wenxue.com/yuejing/loveletr.htm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49-152页。
    ②李怡,走向文化时代的诗歌与美学,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第16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先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第16页。
     ①于洛生,水的新生,转引自http://bbs.xgjk.com/lofiversion/index.php?t82.html。
    ①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78页。
    ②吕进,论中国现代诗学的三大重建,文艺研究,2003年2期。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56页。
    ①向荣,日常化写作:分享世俗盛宴的文学神话,文艺评论,2002年,第2期。
    ①杨晓民,网络时代的诗歌,当代作家,1998年第1期。
    
    ①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页。
    ②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页。
    ③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0页。
    ①蓝蝴蝶紫丁香,论中国网络诗歌的游戏精神,转引自天涯社区。
    ②段新权,网络诗歌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③(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1页。
    ④(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7页。
    ①(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2000年版,第73页。
    ②黄鸣奋,互文性: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义的追思,转引自http://www.philosophyol.com/bbs/dispbbs.asp?boardid=53&id=4117。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80页。
    ②吕进,吕进诗论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17页。
    ③转引自news.sohu.com/20051107/n227415892.shtml
    ①小引,森林里的花豹子,http://www.zgsgxh.cn/html/wkdeqi/202/2005061831.htm。
    ②广东诗歌节:现场的狂欢与表达,转引自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gb/content/2005-11/07/content_2289151.htm
    
    ①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4页。
    ②转引自张德明,网络诗歌研究,成都: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第9页。
    
    ①(同上,第10页)
    ②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①向荣,日常化写作:分享世俗盛宴的文学神话,文艺评论,2002年,第2期。
    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③霍俊明,塑料骑士·网络图腾·狂欢年代——论新媒质时代的网络诗歌写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卷,第2期。
    ①张德明,网络诗歌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②朱威廉,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0月,21日。
    ①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卷,第1期。
    ②http://cq.netsh.com/bbs/762856/html/tree_13500118.html
    ③http://www.lesun.org/edu/print.php?id=5179
    ④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①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卷,第1期。
    ①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沈浩波,香臭自知——沈浩波访谈录,诗文本(四),2001年。
    ②http://www.poemlife.com/ReviewerColumn/articleDownload.asp?vArticleID=10616
    ③张清华,“好日子就要来了”么——世纪初的诗歌观察,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①http://hk.netsh.com/eden/bbs/6411/html/tree_4095335.html
    ②李霞,21世纪:网络涅槃汉诗,转引自诗歌报论坛,http://www.zmcode.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9&topic=944&show=150。
     ①转引自张清华,“好日子就要来了”么——世纪初的诗歌观察,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①刘玉海、唐艳,诗歌,不再是公共的事件——中国诗歌20载冷暖自知,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4日。
    ①南鸥,强烈要求“中国青年报”刘玉海唐艳向中国诗人公开道歉,转引自http://www.zgsgxh.cn/cgi-bin/bbs/topic.cgi?forum=8&topic=1201。
    
    ①http://news.qq.com/a/20061026/000092.htm。
    ②王珂,网络诗将导致现代汉诗的全方位改变,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③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卷,第1期。
    ②严力等,为诗歌寻找表达——“网络时代的诗歌命运”五人谈,诗歌报月刊,2006年9月,第29页。
    ③马铃薯兄弟编选,中国网络诗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95页。
    
    ①西渡,诗歌在网络,南方都市报,甲申风暴·21世纪中国诗歌大展话题,新浪网。
    ②韩东,论民间, 1999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③段新权,网络诗歌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0卷,第2期。
    ①王璞,对“网络诗歌”的初步考察和研究,原发于诗生活网站“诗观点”上,见http://www.poemlife.com:9001/Wenku/wenku.asp?vNewsId=1002。
    ①李霞,21世纪:网络涅槃汉诗,转引自诗歌报论坛,http://www.zmcode.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9&topic=944&show=150。
    ②黄鸣奋,网络诗歌的承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文艺评论,2000年,第4期。
    ③李洁非,FREE与网络写作,文学报,2000年4月20日。
    ④王一川,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大家,2000年第1期。
    
    ①王宏图,网络文学路在何方,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②谢向红,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卷,第1期。
    
    ①肖晓英,诗歌精神的自由飞翔——网络诗歌窥探,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6页。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③西川,民刊:中国诗歌小传统,见“诗生活”网站“诗观点”文库。
    ①徐敬亚,历史将收割一切,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
    
    ①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636
    ②王本朝,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①徐敬亚,历史将收割一切,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
    ②(同上)
    
    ①张德明,网络诗歌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于坚,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①杨克,民刊对中国诗歌的意义,南方都市报,2003年8月25日。
    ②伊沙,民刊对中国诗歌的意义,南方都市报,2003年8月25日。
     ①于坚,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①陈仲义,近5年网络诗坛诗象观察,http://hk.netsh.com/bbs/741/html/tree_12958242.html
    
    ①转引自http://srpx.netsh.com/fbh.html。
    ②转引自http://my.clubhi.com/bbs/661550/31/42751.html。
    ①林舟,面对刺激与挑战—第三代诗人网上活动述评,载《中国网络诗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①见http://www.mediaundo.com/blog/A11055-17/index.html。
    ②陈祖君,论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1980年代文学期刊,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五期。
    ①见诗生活网站诗论专栏。
    ②忧郁岛,当代民间诗刊的三维透视,转引自诗生活论坛http://bbs.poemlife.com:1863/forum/add.jsp?forumID=58&msgID=2147455455。
    ③转引自http://dstdl.com/llfzweb_Show.asp?ArticleID=1035
    ①2005年中国最佳诗歌·序
    ②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③赵丽宏,网络会给文学带来什么,榕树下图书工作室,2000年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
     ①杜国清,网路诗学:21世纪汉诗展望,东南学术,1998年第三期。
    ①王珂,网络诗将导致现代汉诗的全方位改变,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 (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赵丽宏《2000年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3.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
    4.张德明《网络诗歌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5.徐敬亚《历史将收割一切,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马铃薯兄弟编选《中国网络诗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
    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8.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9.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评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0.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
    11.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2.吕进《中国现代诗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5月版。
    13.吕进《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14.吕进《对话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札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5.吕进《现代诗歌文体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6.吕进《吕进诗论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17.吕进主编《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8.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
    19.李怡《阅读现代一一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聂庆璞《网络叙事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1.王逢振主编《先锋译丛(5)网络幽灵》,宁一中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2.于洋等《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24.杨晓民主编《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5.萨伊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26.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27. (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8.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
    29.黄鸣奋《电脑艺术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0. (美)H·加登纳《智能的结构》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9月版。
    31.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2.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20世纪西方哲学译丛》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33.董学文、荣伟编《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
    34. (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35.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
    36.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0月版。
    37.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选《2004年中国文论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8.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9.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版。
    40.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体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41.何学威、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
    42.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版。
    43.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转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44.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
    4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版。
    46.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版。
    47.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49.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50.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2月版。
    51.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鹂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52.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53.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54.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
    55.鲁枢元《超越语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
    56.鲁枢元《猞猁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版。
    57.耿占春《改变世界与改变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58.张荣翼《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59. (美)马森·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
    60.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版。
    6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2.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63.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4. (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
    65.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66.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现代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8月版。
    67.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68.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9.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
    70.钱钟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1月版。
    71. (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72. (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73.郑敏《思维·文化·诗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7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1月版。
    75.陈本益《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76. (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
    77.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
    78.胡壮麟、刘世生主编《西方文体学词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79. (法)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蒋梓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80.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0月版。
    81.王光明《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82.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83.梁淑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版。
    84.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85.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86.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87.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88.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9月版。
    89.陈本益、向天渊、唐健君《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90.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11月版。
    91.温儒敏、李细尧编《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92.彭立勋、曾祖荫《西方美学与中国文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93. Hassan, Ihab,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94. Featherstone, Mik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990.
    95. Jordan, Tim, 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9.
    96. Mari-Laure., Cybertext, Virtuality, and the Text. Cyberspace Textuality. Indiana UP, 1999.
    97. Prisant, Barden, What Does the Internet Mean for Art, Art Business News V. 27 no.9, Sept.2000.
    98. Poster Mark, The Second Media Ag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
    99. Peter Barry,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100.Geroge P. Landow, Hypertext: The Convergence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992.
    101.Espen Arseth J., Cybertext: Perpectives on Ergodic Literature.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P. 1997.
    102.Steven Earnshaw, The Direction of Literary Theory. Macmillan Press LTD, London, 1996.
    103.Bonnie Steven Klomp & Larry L. Stewart, A Guide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searc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