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40年代改良旗袍与上海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良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上海社会的女装样式,至20世纪40年代末渐渐淡出当时妇女的日常穿着。改良旗袍成为近代上海妇女社会地位及时尚变化的历史记忆。清末,经过长期的统治与漫长的社会变迁,满族妇女的旗袍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代表上层高贵与典雅的服饰,这种符号化的服饰语言的形成是近代旗袍复兴中不容忽视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近代上海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为改良旗袍在上海复兴提供了条件。改良旗袍不仅是当时上海妇女的名片,也是上海风情流行的媒体。改良旗袍的出现迎合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妇女身份的重塑。20世纪20到40年代上海妇女的职业道路、消费心态和家庭婚姻生活,反映在改良旗袍上是近代上海社会妇女矛盾身份的写照。同时改良旗袍在上海社会的变化受到了政府力量的控制和社会舆论的关注。政府通过对旗袍式样的控制实现对妇女身体的规训和控制,上海妇女则通过对旗袍的改良实现与社会的互动。社会舆论也通过各种形式重塑了符合当时上海文化的新女性形象,并通过改良旗袍这一符号语言展现了出来。民国年间以改良旗袍为代表的上海服饰能够引领全国的时尚潮流与上海文化的外向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影响与左右,改良旗袍的发展与演变也呈现出了独特的上海特色。改良旗袍,是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反映。它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带给我们关于20世纪20——40年代上海社会时尚的遐想。
In 1920s, the reformed cheongsam came into existence in shanghai society as a lady’s clothing, and it gradually disappeared from women’s everyday dress until the end of 1940s. Thus, it became a historical memory of social status and fashion changes for women in modern shangha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cheongsam of Manchu women evolved as a garment which represented the nobleness and elegance of upper class throughout a long reign and sustaining social chang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is signified clothing language proved to be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revival of cheongsam. However, the uniqu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provided conditions for its revival in modern shanghai. The cheongsam was not merely the name card of shanghai women, it was also the medium of popular amorous feelings in shanghai. Moreover, the emerge of the reformed cheongsam catered to social changes and the remolding of women identities of the time. During the 1920s and 1940s, the career path, attitude of consumption and marital family life of shanghai women were reflected in the reformed cheongsam and they were the authentic portrayal of women’s contradictory identities in modern shanghai society. Mean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eongsam had been subjected to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power and the close attentions of public opinion in shanghai society. The ruling government achieved their purposes of disciplining and controlling women’s body through regulating their cheongsam patterns, yet the women in shanghai also realize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public by modifying cheongsam. Futhermore, the public opinion simultaneously reshaped the new female figure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and forms in line with shanghai culture, and thereby displayed these changes by cheongsam, a kind of symbolic language. In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shanghai style represented by the reformed cheongsam led a nationwide fashion trend, which probably had intimate relation with the extraversion of shanghai culture. Owing to the inevitabl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reformed cheongsam presented a particular shanghai characteristic. The reformed cheongsam, as a 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reflection of shanghai urban culture, brought us fanciful senses of fashion in shanghai society during the 1920s and 1940s.
引文
1冉光旭:《民族服装的时代感与传统性——调查分析不同地区、年龄的中国妇女对旗袍的认识》,潘坤柔主编:《首届北京国际服装基础理论研讨会文集》,轻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1费著撰:《蜀锦谱》,中华书局1 9 9 1年版。
    2兰奇·佩尼:《世界服装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3原田二郎著,丹野郁等译:《西方服饰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沈从文、张兆和:《沈从文全集·第3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宇清:《中华服饰图录》,世界地理出版社1984年版;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中华袍服织绣选粹》,1977年版;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清代服饰展览图录》,1986年版。
    1华梅:《服饰社会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
    4 Davenport·Millia,,The Book of Costume,Crown Publishers,1948;Evelyn·Hugh,,History of Costume,the Nineteenth Century. Plays, Inc, 1968。
    5 Buck, Anne,Victorian Costume,Costume & Fashion Press. 1984;Hope, Thomas. Costumes of the Greeks. 1962.;Norris,·Herbert., Nineteenth Century Costume and Fashion. Dover Publications,Inc. 1998。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华梅:《服装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
    3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文化服装讲座》,展望出版社1981—1984年版。
    4施莱贝尔:《羞耻心的文化史》,三联书店1996年版;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等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馆2008年版;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等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三联书店1973年版;顾建华:《衣食住行话文明·服装》,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伊丽莎白·赫洛克著,孔凡军等译:《服饰心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罗玛:《开花额身体:一部服装的罗曼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刘国联:《服装心理学》,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苗莉、王文革:《服装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5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罗兰·巴特著,敖军译:《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版。
    2 John Fitzgerald,Awakening China:Politics,Culture,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华梅:《服饰社会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4郑嵘、张浩:《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于君:《女性与旗袍》,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于金兰:《中华旗袍》,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李霞芳:《时尚与典雅旗袍》,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蒋明:《东方旗袍》,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01年版。
    5包铭新等:《世界服饰博览——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6白云:《中国老旗袍——老照片老广告见证旗袍的演变》,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7袁杰英、沈菱:《中国旗袍》,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1刘业雄:《春花秋月何时了:盘点上海时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冉光旭:《民族服装的时代感与传统性——调查分析不同地区、年龄的中国妇女对旗袍的认识》,潘坤柔主编:《首届北京国际服装基础理论研讨会文集》,轻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3石磊:《近代上海服饰研究及上海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1期。
    4唐勇:《从女性意识角度看旗袍的兴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陈蕴茜:《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中山装的流行》,《学术月刊》2007年9月。
    2罗苏文:《论清末上海都市女装的演变(1880—1910)》,游鑑明主編:《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
    3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张琰:《〈良友〉与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时尚想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
    2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中华书局2006年版。
    4张竞琼:《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装交流史》,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包铭新:《世界服饰博览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2戴云云:《上海小姐》,上海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1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装饰》2003年第11期。
    2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装饰》2003年第11期。
    1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3包铭新等:《世界服饰博览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4黄宗羲:《深衣考》,《蜀锦谱》,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9页。
    5周瘦鹃:《我不反对旗袍》,《紫罗兰旗袍特刊》1925年第一卷第5号。
    6李寓一:《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81页。
    1权柏华:《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89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http://202.121.55.10:918/web/index.htm。
    3舒心城等:《辞海》,上海辞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152页。
    1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1页。
    2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5—164页。
    1S.A.M.Adshead:《Material Culturein Eroupe and China,1400—1800:the Rise of Consumerism》pp.100。
    2味灯室主人:《沪北新乐府·红风兜》,葛元煦撰,郑祖安标点《沪游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3申左瘦梅生:《沪北竹枝词》,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
    4李寓一:《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81页。
    1肖伯青:《旗袍六十年》,《旧京人物与风情》,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
    2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大华出版社1974年版,第45页。
    1唐振常:《近代上海探索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2姜水居士:《上海风俗大观》,上海新华书局1922年版,第306页。
    3李寓一:《近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男女装饰的变迁》,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80页。
    4李寓一:《近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男女装饰的变迁》,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80页。
    5权柏华:《近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男女装饰的变迁》,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89页。
    6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1新侬女士述,马儿先生记:《上海妇女之心装束谈》,《申报》1924年12月18日。
    2权柏华:《近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男女装饰的变迁》,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89页。
    3劣僧:《改良》,《申报》1912年3月20日。
    4葛元煦撰,郑祖安标点《沪游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5张丽兰:《流行界的悲喜剧》,《美之创造——美容与时装》,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1页。
    6《新服草案图说》,《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第8版。
    1《妇女装饰别论》,《申报》1 9 2 4年1月1日。
    2豂子:《论妇女装饰》,《申报》1924年1月1日。
    1权柏华:《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89页。
    2《妓女的衣着》,《红杂志》1922年第13期。
    3《沪妓之服饰》,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66页。
    4《开化妇女之服饰》,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66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http://202.121.55.10:918/web/index.htm。
    1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2张爱玲:《更衣记》,《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3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
    4高讯、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306页。
    5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534页。
    6朱鸳雏:《旗袍》,《紫罗兰(旗袍特刊)》1925年第一卷第五号。
    7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8周瘦鹃:《我不反对穿旗袍》,《紫罗兰(旗袍特刊)》1925年第一卷第五号。
    1屠诗聘:《上海市大观(下)》,中国图书杂志社1948年版第20页,21页。
    1禹燕:《女性人类学:雅典娜一号》,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2徐光启:《农政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卷三十五第1167页。。
    3樊树志:《上海谭乌泥泾——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1樊树志:《上海谭乌泥泾——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2袁祖志:《海上竹枝词》。摘自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3葺余:《南湖的船娘》,《申报》1932年11月4日。
    4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大华出版社1974年版,第135页。
    5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48页。
    6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72页。
    7包天笑:《上海竹枝词》,顾炳权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83页。
    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35页。
    9方洪恺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第五卷工业概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1曙梅:《上海妇女的生活》,《民国日报》1920年6月24日。
    2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3《中外新闻》,《上海新报》1869年10月23日。
    4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5醉里颓唐生:《上海之妓》,《新上海》1930年第12期。
    6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7易人:《夜市街头——漫谈浙江路》,《上海生活》1937年第5期。
    8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1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6166页。
    2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66页。
    3屈半农:《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93页。
    4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1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2页。
    2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3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4李维清著,吴健熙标点:《上海乡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5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6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页。
    7申报年鉴社编辑:《申报年鉴:1934年》,申报年鉴社1934年版,第86页。
    8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中共党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9《上海工厂劳工统计》,上海市社会局出版1964年版,第16页。
    1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9页。
    2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页。
    3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1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页。
    2吴红婧:《职场丽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3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页。
    1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页。
    2《上海竹枝词》摘自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425页。
    3《书朱陈氏愿归原夫事》,《申报》1883年8月7日。
    4颠公:《三百六十行营业谣》选自胡祖德著《沪谚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页。
    5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编《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版,第51页。
    6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摘自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425页。
    7程乃珊:《上海LADY》,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1申左瘦梅生:《沪北竹枝词》。摘自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页。
    2六勿山房主人:《申江杂咏百首·娘姨》。选自葛元熙编著:《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3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183~187页。
    5《论男女无耻》,《申报》1879年9月27日。
    1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摘自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2郭建英绘,陈子善编:《摩登上海:三十年代洋场百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3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414页。
    4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页。
    5《镛记大世界广告》,《申报》1933年9月28日。
    1霍塞:《上海近代百年小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2贤影:《职业女子访问所得:新亚酒店女职员的思想与生活》,《申报》1936年9月9日。
    3吴红婧:《职场丽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4《国航7代空乘的历史回顾:两航起义时期陈智慧》中国民航资源网,网址http://www.carnoc.com/txtm/article/878.html
    1影客:《女卖票》,《生活》1930年3月30日第5卷第16期。
    2朱文炳:《海上竹枝词》。摘自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3《长沙禁止妇女奇装之纷扰》,《申报》1929年7月13日。
    4章英:《妇女服饰的派别》,《申报》1925年12月21日。
    1包天笑:《上海春秋》,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396页。
    2包天笑:《上海春秋》,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370页。
    3汤笔花:《电影明星群穿土布旗袍》。华道一主编:《海上春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页。
    4《女学生的职业》,《申报》1921年6月27日。
    5《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31页。
    1杨公怀:《上海职业界的女职员》,《上海生活》1939年第4期。
    2毓白:《谈谈提倡短衣的问题》,《申报》1932年1月4日。
    1《上海工厂劳工统计》,上海市社会局1964年版,第21页。
    2罗琼:《恐慌深化时期中的中国产业妇女》,《妇女生活》1937年第4卷。
    3《上海工厂劳工统计》,上海市社会局1964年版,第21页。
    4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9页。
    5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7页。
    6吴红婧:《职场丽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1包天笑:《上海春秋》,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296页。
    2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3朱文炳:《海上竹枝词》摘自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4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编:《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版,第51页。
    5程乃珊:《上海LADY》,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232页。
    1叶期:《娘姨们的烦忧》,《上海生活》1930年第7期。
    2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编:《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版,第54页。
    3叶期:《娘姨们的烦忧》,《上海生活》1930年第7期。
    1孙曜东口述,宋路霞整理:《浮世万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7页。
    2申报广告,《申报》1937年3月13日。
    3漂泊王:《无穷的希望》,《时代漫画》1934年9月。
    4贤影:《职业女子访问所得:新亚酒店女职员的思想与生活》,《申报》1936年9月9日。
    5鸥守机:《上海闺秀:一个八旬老人的人生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6茜:《挣扎在职业线上的小学女教师座谈会记录》,《妇女生活》1935年第一卷。
    1李维清著,吴健熙标点:《上海乡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2徐国桢:《上海的研究》,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59页。
    3《绮华公司重要宣言》,《申报》1926年12月16日。
    4徐国桢:《上海的研究》,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62页。
    1癫狂生:《西妇之刺绣与衣服》,《申报》1926年5月21日。
    2陈鹤侣:《将来欧美服装之推测》,《申报》1926年12月16日。
    3漱梅:《服装漫谈》,《申报》1925年12月20日。
    1N.C.:《美丽衣服的发源地》,《申报》1926年12月16日。
    2《中华百货商店大减价》,《申报》1932年11月14日(申报本埠增刊)。
    3心宽:《秋式衣料图案》,《申报》1933年9月9日
    4《鸿翔大婚服》,《申报》1940年9月30日服装特刊。
    1郭建英绘,陈子善编《摩登上海:三十年代洋场百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1鸥守机:《上海闺秀:一个八旬老人的人生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2鸥守机:《上海闺秀:一个八旬老人的人生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3王人:《真善美的女性衣服》,《申报》1925年12月21日。
    4秉钧:《买的门径》,《上海生活》1938年第2期。
    1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06页。
    1黄式权著,郑祖安标点:《淞南梦影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2《论防淫》,《申报》1978年12月16日。
    3申左瘦梅生:《沪北竹枝词》。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页。
    4申左瘦梅生:《沪北竹枝词》。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页。
    5朱文炳:《海上竹枝词》。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6邓伟志、胡申生:《上海婚俗》,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7殷李涛:《挖空心思录》,《申报》1926年3月7日
    1Susan Glosser,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1915——1953,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pp﹒91—93﹒
    2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3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7页。
    4辛子牛:《申城旧狱上海滩十大名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1《楼主妇罚洋十元》,《申报》1929年9月24日。
    1《钱珠凤风情艳史》,《申报》1929年12月17日。
    1胡祖德著,陈正书、方尔同标点:《沪谚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194页。
    2《诱拐妇女为娼》,《申报》1929年12月17日。
    3《舞女陈海伦刑诉徐冠南父子》,《申报》1933年9月20日。
    4《行凶后畏罪自杀》,《申报》1935年1月10日。
    1《夫被妻欺》,《申报》1873年4月4日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61页。
    3《野鸳鸯服毒》,《申报》1929年11月29日。
    4郭建英绘,陈子善编:《摩登上海:三十年代洋场百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1胡祖德著,陈正书、方尔同标点:《沪谚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
    2徐国桢:《上海的研究》,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75页。
    3琼:《摩登妻子应具备的条件》,《玲珑》1933年第123期。
    1张伟:《近代中国不同城市离婚原因略论》,《人口学刊》2001年第1期。
    1玄:《艳装与妇女》,《申报》1934年8月20日
    2禹燕:《女性人类学:雅典娜一号》,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页。
    1《女职员之绰号》,《玲珑》1933年第123期。
    2周作人:《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理性与人道——周作人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308页。
    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妇女杂志》(上海)1924年8月1日第十卷第八号。
    1徐国桢:《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67—72页。
    2《受过教育的妇女到哪里去了?》,《申报》1924年3月8号。
    1张爱玲:《更衣记》,《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2 Ruth P. Rubinstein:Dress Codes,Meanings and Message In American Culture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5),P.83.
    1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
    2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3陈蕴茜:《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1韦息予:《上海》,大江书铺1932年版,第28页。
    2庶景鹏:《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96页。
    1庶景鹏:《二十五年来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第296页。
    2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113页。
    1徐国桢:《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28—29页。
    2徐国桢:《上海的研究》,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35—37页。
    1毕倚虹:《旗袍》,《紫罗兰旗袍特刊》1925年第一卷第五号。
    1严亚明主编《权利的阐释》,严锋译:《权利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2《服制条例》,《国民政府公报》第二十六册,(台北)成文出版社,第3页。
    3俞松年、矛家义、毛大伦、刘支萱:《生活名物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1叶家弗:《女子的服装》,《民国日报》(上海)1928年11月20日。
    2《取缔妇女奇装异服联席会议》,《申报》1928年7月17日。
    3《京公安局关怀风化》,《申报》1929年6月8日。
    4《取缔奇装异服》,《申报》1929年9月24日。
    5徐国桢:《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33—34页。
    1《教育部最新公布之几种重要规程》,《教育杂志》1929年3月20日。
    2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台北)中国旗袍研究会1975年版,第101页。
    3《鸿翔公司广告》,《申报》1930年9月10日。
    4仰鞥:《服装与礼仪》,《申报》1930年9月30日。
    5《时装表演大会广告》,《民国日报》1930年3月26日。
    1蝤时:《时装表演大会》,《民国日报》1930年3月25日。
    1姚惠泉:《我的服用土布谈》,《申报》1933年9月28日。
    2王映霞:《郁达夫的衣着》,华道一主编:《海上春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3《大陆商场广告》,《申报》1933年9月28日。
    4林语堂:《论西装》,老品选编:《名人笔下的衣食住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5陈嘉震:《大上海的热景》,《良友》1934年第92期。
    1张心漪:《健美之路》,富人画报社编:《美之创造——美容与时装》,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9页。
    2张丽兰:《晚春流行总决算》,富人画报社编:《美之创造——美容与时装》,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34页。
    3《惠罗公司广告》,《民国日报》(上海)1930年3月14日。
    4天马:《从裸体运动想到的话》,《申报》1933年7月20日。
    1张丽兰:《流行界的悲喜剧》,富人画报社编《美之创造——美容与时装》,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3页。
    2张丽兰:《流行界的悲喜剧》,富人画报社编《美之创造——美容与时装》,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3页。
    3妙神:《女子解放和不穿女袴》,《申报》1934年6月14日。
    4《告诫妇女服装》,《申报》1930年9月21日。
    5暮气:《断袜文腿》,《北洋画报》1930年第511期。
    6《不穿丝袜》,《北洋画报》1933年第614期。
    1萧继宗:《新生活运动史料》,(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2页。
    2萧继宗:《新生活运动史料》,(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2页。
    3玄:《艳装与妇女》,《申报》1934年8月12日。
    4曹聚仁:《一个抗议》,《申报》1933年8月24日。
    1《蒋委员长取缔妇女奇装异服》,《申报》1934年6月10日。
    2宸:《取缔妇女奇装异服》,《申报》1934年6月14日。
    3萧继宗:《新生活运动史料》,(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2页。
    4徐杅:《论女子的衣领》,《论语》1934年第34期。
    1徐杅:《论女子的衣领》,《论语》1934年第34期。
    2曾迭:《破坏摩登的重演》,《人言周刊》1935年第23期。
    3《三四年趣味》,《妇人画报》1934年第17期。
    4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
    5《着戎装披大氅主席精神焕发赴粤之行因故作罢》,《新民晚报》1946年5月4日。
    1朱鸳雏:《旗袍》,《紫罗兰》1925年第一卷第5号。
    2周瘦鹃:《我不反对穿旗袍》,《紫罗兰》1925年第一卷第5号。
    3《袍而不旗》,《民国日报》1926年2月27日。
    4徐郁文:《衣服的进步》,《申报》1925年12月21日。
    5徐郁文:《衣服的进步》,《申报》1925年12月21日。
    6李介眉:《制西装之选择》,《申报》1926年12月6日。
    1吴守拙:《矫正妇女服装之我见》,《申报》1926年2月24日。
    2宸:《取缔妇女奇装异服》,《申报》1934年6月14日。
    1关燕生:《女性美的科学分析》,妇人画报社编《美之创造——美容与时装》,良友图书公司发行1935年版,第14页。
    2《衣服之美观问题》,《玲珑》1932年9月第67期。
    3《法国女子服装颜色》,《玲珑》1933年7月19日第103期。
    1莲:《欧美妇女服装的变化》,《玲珑》1934年2月21日第131号。
    2《曲线美》。叶仲钧:《上海鳞爪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1郭建英绘,陈子善编:《摩登上海:三十年代洋场百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9页。
    2少飞:《女子装束谈(一)》,《申报》1926年2月16日。
    1撷奇女史:《女子新装谈》,《申报》1926年3月10日。
    2少飞:《女子装束谈(四)》,《申报》1926年2月23日。
    3癫狂生:《西妇之刺绣与衣服》,《申报》1926年5月21日。
    4癫狂生:《西妇之刺绣与衣服》,《申报》1926年5月21日。
    1毓白:《谈谈提倡短衣的问题》,《申报》1932年1月4日。
    2宸:《取缔妇女奇装异服》,《申报》1934年6月14日。
    3二闲:《文明的象征》,《申报》1930年9月30日。
    1林语堂:《论西装》,老品选编《名人笔下的衣食住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4页。
    1布罗代尔著,顾良等译:《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卷一,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67页。
    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白云:《中国老旗袍老照片老广告见证旗袍的演变》,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包铭新等:《世界服饰博览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包铭新:《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东华大学出版2004年版。
    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大华出版社1974年版。
    包天笑:《上海春秋》,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伯海:《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2001年版。
    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陈红民:《中华民国史新论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卷》,三联书店2003年版。
    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程乃珊:《上海探戈》,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程乃珊:《上海LADY》,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初旭、马清福、许科甲、李哲:《旧事重新闻—民国十大报文摘晨报》,辽宁教育出版1996年版。
    初旭、马清福、许科甲、李哲:《旧事重新闻—民国十大报文摘大公报》,辽宁教育出1996年版。
    初旭、马清福、许科甲、李哲:《旧事重新闻民国十大报文摘申报》上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戴云云:《上海小姐》,上海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樊树志:《上海谭乌泥泾——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费著撰:《蜀锦谱》,中华书局1991年版。
    葛元煦撰,郑祖安标点:《沪游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葛元熙编著:《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顾建华:《衣食住行话文明·服装》,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费正清、章建刚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1912一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郭建英绘,陈子善编:《摩登上海:三十年代洋场百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妇人画报社编:《美之创造——美容与时装》,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哈瑟:《近百年来上海政治经济史1842一1937》,文海出版社1998年版。
    胡铭、秦青:《民国社会风情图录服饰篇》,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华梅:《服饰社会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
    华梅:《服装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
    胡祖德著:《沪谚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姜水居士:《上海风俗大观》,上海新华书局1922年版
    江晓敏、王淑贵、张利民:《老新闻—民国旧事(1912一1915)》,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蒋为民:《时髦外婆:追寻老上海的时尚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一1937)》,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6年版。
    兰奇·佩尼:《世界服装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上海商务印书1936年版。
    李欧梵:《上海摩登二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一1945》,北京大学出版2001年版。
    李少兵:《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李维清著,吴健熙标点:《上海乡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李秀莲:《中国化妆史概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李贞德:《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子云、陈惠芬等主编:《中国百年女性形象—美镜头》,珠海出版2007年版。
    梁立诚等:《民国名人罗曼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刘国联:《服装心理学》,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中共党史出版社1985年版。
    刘业雄:《春花秋月何时了:盘点上海时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刘云、黄诚等:《老新闻—民国旧事(1920一1923)》,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云、周俊旗等《老新闻—民国旧事(1928一193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陆满平、贾秀岩:《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
    《民国春秋》编辑部:《民国艺苑风景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罗苏文、宋钻友、许敏:《上海通史》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1995年版。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中华书局2006年版。
    罗兰·巴特著,敖军译:《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罗玛:《开花额身体:一部服装的罗曼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等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馆2008年版。
    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等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马国亮:《良友忆旧一一个画家与一个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莫振良、汪寿松、滕兴成《老新闻—民国旧事(1932一1934)》,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南静子:《巴黎近代服饰史》,艺风堂出版社1990年版。
    南兆旭主编:《老照片一二十世纪中国图志》,台湾出版社1998年版。
    鸥守机:《上海闺秀:一个八旬老人的人生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潘君祥、王仰清:《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1995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57年版。
    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三联书店1973年版。
    苗莉,王文革:《服装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原田二郎著,丹野郁等译:《西方服饰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文化服装讲座》,展望出版社1981—1984年版。
    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编:《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版。
    上海图书馆:《老上海风情录(三)一行业写真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申报年鉴社编辑:《申报年鉴:1934年》,申报年鉴社1934年版。
    施莱贝尔:《羞耻心的文化史》,三联书店1996年版。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
    沈从文,张兆和:《沈从文全集》第3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宋家麟:《老月份牌》,上海画报出版1997年版。
    舒心城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孙曜东口述,宋路霞整理:《浮世万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唐振常:《近代上海探索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唐纳德·雷诺兹、罗斯玛丽·兰伯特、苏珊·伍德福特:《剑桥艺术史第三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王芳、石仁主编:《百年老照片第一册》,经济日报出版1997年版。
    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汪寿松、周俊旗等:《老新闻—民国旧事(1916一1919)》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宇清:《中华服饰图录》,世界地理出版社1984年版。
    吴红婧:《职场丽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中华袍服织绣选粹》,1977年版。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清代服饰展览图录》,1986年版。
    屠诗聘:《上海市大观(下)》中国图书杂志社1948年版。
    夏衍:《包身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先施公司编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版。
    谢其章:《老期刊收藏》,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徐光启:《农政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徐国桢:《上海的研究》,世界书局1929年版。
    徐国桢:《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0年版。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
    郁慕侠:《上海鳞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禹燕:《女性人类学:雅典娜一号》,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袁杰英,沈菱:《中国旗袍》,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伊丽莎白·赫洛克著,孔凡军等译:《服饰心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版。
    吴友如、庄子湾:《海上百艳图》,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赵平、吕逸华:《服饰心理学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年版。
    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
    张韩:《图说民国一百年叱咤风云录》,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张竞琼:《现代中外服装史纲》,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竞琼:《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装交流史》,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张乃仁、杨藕琪:《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张耀铭:《娼妓的历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郑嵘、张浩:《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版。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朱剑等:《民国影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朱谦甫:《海上光复竹枝词》,民国第一图书局1913年版。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包铭新:《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旗袍》,《艺术设计双月刊》2000年第5期。
    卞向阳:《论晚清上海服饰时尚》,《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5期。
    陈婷:《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追述民国年间旗袍发展》,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勾爱玲、赵凯:《浅谈旗袍的发展与审美》,《美与时代》2004年第8期下。
    郭斐:《从旗袍的变革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走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郭慧娟:《民初京城旗袍流变小考》,《民艺之窗》2004年第7期。
    郭守运:《“病态美脚的文学呈现与指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郭晓霞:《史话旗袍》,《美与时代》2004年第10期下。
    何晏文:《关于民族服饰的几点思考》,《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
    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胡克庆:《旗袍——永远的时尚》,《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第2期。
    黄强:《变化中的时尚风景—百年女性服饰回眸》,《江海侨声》1999年第17期。
    黄展骥:《新旗袍的小夙波及“余波”》,《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02)年第2期。
    姜长麟:《女学生的服装问题》,《妇女杂志》1924年第10期。
    李子云、陈惠芬:《谁决定了时代美女?—关于百年中国女性形象之变化》,《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6期。
    乐正:《清末上海通商与社会心态变异》,《文史哲》1988年第6期。
    李健鸿:《身体与消费文化》,东吴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
    刘建萍:《面料热塑性对旗袍塑型方法影响的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林育如:《「贩卖玩美」:女性身体意象于影像艺术表現之创作》,高雄师范大学视觉设计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
    吕枫韵:《试论女性服饰文化的流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
    邱丽珍:《女性杂志美容美体论述的结构》,(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家政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桑梓:《话说旗袍》,《中国对外贸易》1995年第3期。
    宋署生:《旗袍》,《上海工艺美术》2000年第2期。
    唐振常,《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二十一世纪》(香港1992年第6期。
    万芳:《民国时期上海女装西化现象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王国桓、陈宏、刘红弦:《旗袍的演变和流行》,《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吴家翔:《解读美体瘦身广告的身体形塑意涵》,世新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
    吴健绫的《重爱/宠爱身体──身体书创作与教学的行动历程》,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吴珮琪:《解读少女杂志广告中的美貌迷思》,(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
    夏惠芬:《旗袍小史》,《龙门阵))1992年第6期。
    熊月之:《历史上的上海形象散论》,《史林》,1996年年第3期。
    阎玉秀、金子敏:《旗袍造型演变探讨》,《丝绸技术》1996年第4期。
    张浩、郑嵘:《旗袍》,《说古道今》1997年第1期。
    张阂:《中国女人:性感旗袍介于掩饰与暴露之间》,《南方周末》2004年4月。
    张宏:《女性美审美标准的演变和时代特征》,《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10期。
    郑逸梅:《服御之变迁》,《纺织染工程》1946年第4期。
    周汛:《中国服饰的演变历程》,《上海艺术家》1996年第3期。
    周爱红:《中国旗袍文化研究》,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周怡君:《化妆实践中女性认同的构成》,(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良友画报》,良友印刷公司1926年。
    《妇人画报》,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1922年。
    《玲珑》,上海玲珑杂志社1934年。
    《美术生活》,美术生活杂志社1934年。
    《女子月刊》,女子月刊出版社1932年。
    《上海生活》,上海联华广告公司出版部发行1935年,
    《上海漫画》,上海漫画社1928年。
    《申报》,上海申报馆1872年。
    《申报月刊》,上海申报馆申报月刊社1932年。
    《申报(图画周刊)》,申报馆1930年。
    《新女性》,妇女问题研究会编辑上海开明书店发行1926年。
    《永安月刊》,永安公司永安月刊社出版1939年。
    《战时生活画报》,健康生活社1937年。
    《紫罗兰》,紫罗兰月刊社1924年。
    《永安公司时装表演特刊》,永安公司永安月刊社出版193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