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作为现代性的反思者和批判者,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在现代性所塑造的生存格局和制度安排中日益陷入片面化和物化的命运。
     作为一个价值规定与历史现实规定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代中国仍具有根本指导和价值导向作用。在当今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物化和工具化现象的日益加剧,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丰富、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具体实现科学发展观,还可以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指导方针和方法原则,为人的塑造、人的培养、人的教育和人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依据。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论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与演绎路径,总结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研究现状、理论成果和不足,阐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第二章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入手,揭示了人的生存方式的历史变革,阐释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马克思在承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论证和设计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抽象的人性的陷阱。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实践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人(社会)和自然的统一,逻辑的和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人类总体与个体的统一,真(认识论)、善(伦理学)、美(审美观)的统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获得了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更为活跃的内容。
     第三章着重考察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他们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将之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这一思想的中国化。他们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并为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都可圈可点。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善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阐释,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和提升。
     第四章以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视角阐述了当代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价值诉求。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深层底蕴和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合理内核,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与人的现代化、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相互协调、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物质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和物质保障;精神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转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着眼点是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的基点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The theory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Marxist theory and is the basic value goal which Marxism pursued. As a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and repudiator of modernity, Marx revealed human’s gradually one-sided and materialized fate in the human’s survival situation and system arrangement which modernity molded.
     As a scientific theory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value regulation and actual regulation,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of fundamental and value-oriented use for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set in market economy and knowledge economy,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materialization and instrumentalizati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theory value of this theory is obvious. To enrich, develop, and deepen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favorable to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favorabl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lso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dditionally, it can offer theory basis, guideline and principle for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duction route of the theory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study,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clarifies the aim, significance, and approach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s with Marxist theory of three forms of human’s development, reveal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human’s mode of existence, and expounds the deep inten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cknowledging objective rule of social development, Marx demonstrated and designed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n got rid of the trap of abstract humanity of utopian socialism.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view and historical view, human and nature,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mad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Marx and Engels founded more wide, more profound and more active.
     The third chapter observes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our party. They inherited and promoted Marxist theory and combined it with Chinese practice, and then made the sinicization of this theory possible. They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s development and made great effort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ields. Mao Zedong Thought about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Deng Xiao-ping Theory about new generation of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moral integrity, good education and a strong sense of discipline are both remarkable. Jiang Zemin considered this theory a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Marxism regarding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society, which perfect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an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chapter expounds the value appealing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n the view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latter is the essential need of the former.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rational cor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ultimate value goal of the latter is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effective approach to realize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the conditions and approache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which develops, coordinates, increases with people’s moderniza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is the basic condition and material securit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ovides dynamism. Political civilization provides system security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elerat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transforms people’s mode of life and thinking and lays the economical foundation for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realize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our respect, to realize people’s modernization is our goal, and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all ways is our basic point.
引文
①[苏]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汤侠声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页。
    ②[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①[苏]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汤侠声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8-29页。
    ②西方学者对文艺复兴评价甚高,认为这一时期是“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的伟大时代。
    ③[美]大卫.戈伊科奇等:《人道主义问题》,杜丽燕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④Corrliss Lamont, Humanism As A Philosophy, Philosophy Librarg, New York,P32.
    ⑤[瑞]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262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9页。
    ③《圣西门选集》,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50页。
    ④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②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6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③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①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①姜迎春、何怀远:《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②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③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①宋元林:《培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②潘可礼:《虚拟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前沿》2007年第7期。
    ③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④蒋笃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理论前沿》2006年第16期。
    
    ①周苏玉:《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略释》,《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3期。
    ②徐斌:《制度变革与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③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①隋从容:《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性》,《东岳论丛》2007年第3期。
    ②付洪:《浅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条件的理论》,《南开学报》2008年第3期。
    ①之后发生的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战应该说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价值论指导,为今天的人本主义和和谐社会留下了遗传基因。
    ②潘晓:《28年后“潘晓”再问:中国人怎么了?》,《凤凰周刊》2008年第35期。
    ③中国社科院学者访欧代表团:《访欧纪要之二:欧洲学者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2期。
    ①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这是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裁决。“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汉语里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希腊语逻各斯,意即语言、定义,其别称是存在、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等,它们都是关于每件事物是什么的本真说明,也是全部思想和语言系统的基础所在。
    ②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王孔雀、赵小刚:《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基础和丰富内涵》,《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亢安毅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载中国期刊网。
    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固然由于他们找到了新的出发点,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从这个起点出发,一步步地深入探索社会关系的奥秘。
    ②Cross.N.‘Research in design thinking’in N.Cross,K Dorset and N Rosenberg (eds) Research in Design Thinking.Delft University Press,1992,.P3-1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王永祥:《也谈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与我国“当前的迫切任务”》,《河北学刊》1999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6—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页。
    ②同上,第109页。
    ③同上,第103-104页。
    ④同上,第1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页。
    ②张军:《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③胡红生、张军:《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看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学术界》2003年第2期。
    ④李大兴:《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变革》,《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①胡红生、张军:《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看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学术界》2003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④同上,第294页。
    ⑤同上,第243页。
    
    ①[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页。
    ②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③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①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④[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⑥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①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②同上,第141页。
    ③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②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3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⑤沈晓阳:《马克思“有个性的个人”思想探析》,《探索》2002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版,第514-5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①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①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②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③陈桂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2页。
    ①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王贵明:《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和实质的新提问方式与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③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①傅洁琳:《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2期。
    ②王贵明、邱光政:《马克思自由个性理论的几个问题》,《探索》2005年第4期。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④江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同上,第73页。
    ③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界定》,《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②刘卫平:《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凸现》,《江淮论坛》2003年第4期。
    ③有学者将今天的时代巨变概括为: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人们存在方式的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参见孙正聿:《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①[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页。
    ②德里达认为:“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参见[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②阎建平:《能力新论——简谈人的能力及其发展规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7期。
    ③张晓敏:《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理论学刊》2005年第12期。
    ④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①傅洁琳:《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2期。
    ②陈蓉霞:《达尔文和密尔张扬个体价值150年》,《东方早报》2009年11月25日。
    ③[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叶启芳、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3页。
    ①孙正聿:《哲学与人生》,《光明日报》2009年4月16日第10版。
    ②沈晓阳:《马克思“有个性的个人”思想探析》,《探索》2002年第1期。
    ③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图景与目标》,《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①陈学明:《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功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②王贵明:《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和实质的新提问方式与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①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图景与目标》,《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①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1页。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3页。
    
    ①著名诗人贺敬之有过如此评价:“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15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
    ④辜堪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坐标》,《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5期。
    ⑤《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①《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8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6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革”中形成高潮,又在70年代末猝然结束。这场运动起因复杂,兼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考虑。尽管饱受争议,人言人殊,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政治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这一举措在解决温饱和就业、加强工农联盟、教育青年、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应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③《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9周年》,《人民日报》1966年8月1日社论。
    ④彭平一、钟翡庭:《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陈卫平、晋荣东:《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③同上,第14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③同上,第237页。
    ④同上,第37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③同上,第322-3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5页。
    ②同上,第15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4页。
    ④鲁鹏:《论生产力发展中的政治上层建筑问题》,《文史哲》2005年第1期。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同上,第144页。
    ③同上,第322页。
    ④同上,第33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②同上,第120页。
    ③同上,第190页。
    ④同上,第41页。
    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③同上,第111页。
    ④同上,第11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⑥韩振峰、纪淑云:《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学海》2002年第5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②同上,第5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37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
    ③同上,第332页。
    ④[苏]《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257-25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1页。
    ②同上,第647页。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11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①王孔雀、赵小刚:《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基础和丰富内涵》,《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郑永廷、石书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②刘卫平:《论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党政论坛》2003年第3期。
    ①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①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②吕静峰:《和谐社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理论前沿》2008年第5期。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9-7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①陈艳玲、姬汝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动研究》,《江汉论坛》2008年第8期。
    
    ①杨芷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王伦光:《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2006年第3期。
    ②洪波:《马克思人学视野下和谐社会与人的生存发展》,《求实》2007年第7期。
    ③邓伟志:《和谐社会笔记》,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①徐春:《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周苏玉:《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略释》,《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3期。
    
    
    ①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聂锦芳、刘秀萍:《超越“后发展”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②刘友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②徐春:《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赵继伦:《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理论前沿》2008年第2期。
    ②史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理论前沿》2007年第10期。
    ③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①姜迎春、张亮:《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①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6期。
    ②同上。
    ③徐春:《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陈学明:《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功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10页。
    ②俞吾金:《也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④王贵明:《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和实质的新提问方式与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①陈学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6期。
    ②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4年3月1日。
    ③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据人民网2009年12月24日报道,由人民论坛杂志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腐败问题、分配不公、基层干群冲突、高房价与低收入矛盾、信任危机、民主、政治改革低于公众预期、环境危机、人口老龄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未来10年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峻难题和挑战。而“蜗居”、“蚁族”更是当下不少草根年青人生存发展困境的生动写照。
    ④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董瑞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12月15日。
    ②何中华:《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语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③喻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探索》2002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同上,第79页。
    
    ①许崇正:《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增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②杨耕:《深化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
    ③许崇正:《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增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④同上,第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②同上,第765页。
    ③张雄:《学习与解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写了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①按国际通用测量法,幸福的指标包括: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心理调适、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尽管幸福很难用几个指标就能量化出来,但显而易见的是,单纯的物质享受并不意味着幸福,也并非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丝毫勇气、丝毫节制、丝毫正义、丝毫明哲(智慧),世人决不称他为有福(快乐)的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③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①金鑫:《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论人的全面发展》,《学习时报》2009年5月18日第3版。
    ②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③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①雷振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②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243页。
    
    ①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②雷振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②图表出处同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页。
    
    ①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②[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9页。
    ③朱庆成:《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②同上,第212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②蔡元培:《教育的命运》,《读书》1993年第10期。
    ③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9期。
    ④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⑤程斯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①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②同上,第29页。
    
    ①王焕勋:《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页。
    ②[苏]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257-258页。
    ①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③[瑞]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19页。
    ④就大学而言,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认为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跌、泡沫学术抬头、计划经济严重、人文精神模糊、改革步伐缓慢。
    ①陈佑清:《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①叶澜:《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②于建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①王友文、刘华蓉:《再艰难也不走回头路—山东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透视(下)》,《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12日。
    ②顾明远:《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③“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笔者认为,营造个人能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和制度条件应是此问之正解。
    ④[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⑤俞家庆、于建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
    ①杨国荣:《道德与价值》,《哲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①龚天平:《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77页。
    ③[美]J.P.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孟庆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④[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6页。
    ①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②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③侯健:《论民主与法治社会中的德治》,《复旦学报》2003年第3期。
    ①龚天平:《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黄明理:《论伦理学研究视角的创造性转换——兼论当前道德信仰弱化的理论根源》,《学海》2005年第5期。
    ①董瑞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12月15日。
    ②史少博:《人与“自我和谐”》,《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③[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1页。
    ④[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①Berlin Vico and Herder: Two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Hogarth Press,London,1970,P37.
    ②禹国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
    ③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①朱贻庭:《“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载《党的创新理论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②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①卞敏:《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功能》,《新华文摘》2007年第5期。
    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①郭榛树:《浅析政治文明的要素和结构》,《学习时报》2002年7月15日。
    ②鲁鹏:《论生产力发展中的政治上层建筑问题》,《文史哲》2005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⑤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①包心鉴:《政治文明的社会功能分析》,《理论前沿》2003年第17期。
    ②邱柏生:《从条件论角度看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江汉论坛》2006年第9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①董瑞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12月15日。
    ②[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8页。
    ③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②张涛:《马克思的民主观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③甘绍平:《扩展性民主的道德意蕴》,《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④[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①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2007年第1期。
    ②张春生、阿喜:《再谈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河北法学》2001年第2期。
    ①俞可平:《再说民主》,《学习时报》2009年2月25日。
    ②赵汀阳:《民主的最小伤害原则和最大兼容原则》,《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页。
    ④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页。
    ⑥[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②[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陈郁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3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7页。
    ④同上,第407-408页。
    
    ①胡玉鸿:《法学中的人文精神》,《法制日报》2003年1月16日第11版。
    ②夏锦文等:《论中国法制化的观念基础》,《中国法学》1997年第5期。
    ③石泰峰:《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法治理念》,《文汇报》2006年12月4日第10版。
    ④刘作翔:《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100页。
    ⑤[英]哈耶克著:《通往奴役的道路》,滕维藻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3-74页。
    ①李友谊、于秀艳:《人的现实生活:法治生长的土壤》,《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李伟迪、曾惠燕:《人性与法治》,《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9月21日。
    ③孙育玮:《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法的现代性建构》,载周鸿刚、李进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①[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页。
    ③同上,第383页。
    
    ①马洪宝:《生态文明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③王正平:《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②许素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学术交流》2008年第6期。
    ③胡素清:《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解读生产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②马洪宝:《生态文明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③[德]狄特富尔特:《人与自然》,周美琪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50页。
    ①王正平:《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陈学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6期。
    ①方世南:《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①罗骞:《人的解放与自然的全面复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②高德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求是》2003年第18期。
    
    ①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卷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2页。
    ②魏运才:《新时期人的现代化问题》,《江淮论坛》2008年第5期。
    
    ①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②金奇:《人的现代化素质略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③[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④同上,第4页。
    
    ①高清海、余潇枫:《“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②李丽芳:《人的自觉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现代哲学》1999年第2期。
    ①同上。
    ②安然、王洛忠:《试析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人的现代化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③张海:《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①赵克荣:《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②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4日第11版。
    ③陈金明:《理想与现实: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和当代形态》,《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②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③俞吾金:《也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④[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4页。
    ①赖金良:《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②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7][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
    [8][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英]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1][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12][俄]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13][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5][苏]鲍.季.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M].汤侠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6][瑞]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8]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19][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0][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1][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3]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4]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5]陈刚.人的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6]瞿葆奎.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7]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8]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9]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0]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1]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3]邸建新、王宝平.人学理论研究争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34]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5]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6]王正平.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7][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8]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9]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0]张述元.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41]王克婴.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变迁与人的全面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2]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3]刘建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阈中的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4]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5]陈新夏.认识.主体.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6]陈卫平.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7]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8]周鸿刚、李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微[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9]胡伟.现代化的模式的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0]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1-3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1]芦琦.古代受教育资格与权利实现的考察与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2]杨国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文向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3]鲍宗豪、张华金等.科学发展观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4]刘京.现代社会与异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5]孙力.政治的透视:转变社会中发展战略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6]赵修义、童世骏.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7]程伟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8]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9]徐春.人的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60]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1]张步仁.西方人学发展史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62][美]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3]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4]沈恒炎、燕宏远.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65][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66][英]莱士列.斯蒂文森.人学的世界[M].李燕、赵建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7]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68]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0]杜跟旺.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71][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3]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4]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5]俞可平等.人的基本理论研究[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76]张忠良.毛泽东人学思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7]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
    [78]吴旭坦.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3.
    [79]张志辉.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贡献[D].湖南师范大学,2003.
    [80]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5.
    [81]肖萍.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6.
    [82]H.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58.
    [83]Erich Fromm. Marx's Concept of Ma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1961.
    [84]Selim Jahan. Measuring Human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UNDP working paper, 2002.
    [85]Philip Alston & Mary Robinson. Human Rights and Development: Towards Mutual Reinforce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86]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Deepening Democracy in a Fragmented Worl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2.
    [87]Oakeshott. On Human Conduc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75.
    [88]Corrliss Lamont. Humanism As A Philosophy, Philosophy Librarg, New York,1949.
    [1]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J].中国社会科学,1983(3).
    [2]秦麟征.国外“人的发展”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6(1).
    [3]衣俊卿.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4]吴文新.近代西方主流思潮的人学考察[J].晋阳学刊.2000(5).
    [5]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J].哲学研究.2004(2).
    [6]李志.面临多重物化的个人——晚期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探析[J].哲学研究,2008(11).
    [7]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8]罗凤礼.关于人的研究和人性[J].史学理论,1989(2).
    [9]叶舒宪.马克思主义人学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3(3).
    [10]黄德兴.开拓人的研究创立人的学说[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1).
    [11]袁贵仁.人的哲学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4).
    [12]陈信泰、张武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1982(2).
    [13]薛永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J].哲学研究,1988(2).
    [14]陈桂生.全面地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J].教育研究,1984(8).
    [15]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J].中国社会科学,1994(4).
    [16]顾乃忠.关于人的生成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海学刊,1996(5).
    [17]韩庆祥.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的商榷[J].哲学研究,1990(6).
    [18]陈太福.从理性经济人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根本观点[J].改革与战略,2000(2).
    [19]陈晓明.论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的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0(2).
    [20]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1]孙正聿、陈志良、韩庆祥、何中华.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J].学术月刊,2002(1).
    [22]丁立群.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1992(7).
    [23]杜金亮.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0(4).
    [24]赵卫.究竟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兼答韩庆祥同志[J].哲学研究,1992(4).
    [25]李淑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思考[J].南开大学学报,1997(5).
    [26]徐春.对马克思人的现实生存理论的当代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1).
    [27]方军.论人格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兼谈人格理论的问题与方法[J].哲学研究,1992(8).
    [28]方世南.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2002(2).
    [29]冯建军.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兼与韩延明同志商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6).
    [30]丰子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2(4).
    [31]薛克诚.对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几点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3(4).
    [32]张文喜.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逻辑基础探讨[J].理论探讨,1999(1).
    [33]叶壬虎.人的占有.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1991(11).
    [34]杨河.时间节约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11).
    [35]姚伯茂.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科技革命的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36]梁渭雄、田丰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笔谈)[J].学术研究,2001(12).
    [37]叶敦平.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素质优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6).
    [38]徐春.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1).
    [39]叶壬虎.人的“占有”?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1991(11).
    [40]雍涛.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深圳大学学报,2003(4).
    [41]于丽.略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J].学术交流,2002(3).
    [42]俞吾金.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J].学术界,2001(5).
    [43]周国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1998(4).
    [44]祝成生.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3(3).
    [45]朱泓、董秀英.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J].学术交流,2000(6).
    [46]邹广文.论文化自觉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1995(1).
    [47]鲍宗豪.“发展”逻辑论[J].学术月刊,2007(3).
    [48]金邦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当代蕴涵[J].思想理论教育,2009(9).
    [49]姜建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依归[J].社会科学战线,2009(2).
    [50]白立强.人的全面发展:经典阐释与现实历程[J].河北大学学报,2009(3).
    [51]高国希.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意蕴——马克思的贡献初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5).
    [52]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53]刘卫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凸现[J].江淮论坛,2003(4).
    [54]姜义华.人的解放与异化——批评性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7(1).
    [55]张璐.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2009(8).
    [56]赵万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2).
    [57]刘同舫.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3).
    [58]段文灵.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看生存与发展之争[J].浙江学刊,2006(6).
    [59]郭大俊.论邓小平的人的全面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
    [60]李大兴.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变革[J].哲学研究2006(6).
    [61]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图景与目标[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62]姜迎春.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
    [63]吴敏英.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64]龚天平.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J].哲学研究,2006(4).
    [65]韩庆祥.应深入研究国民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J].求实,2006(1).
    [66]徐斌.制度变革与人的全面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67]杨鲜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6).
    [68]李景源.现代性与人的全面发展探讨[J].学习与探索,2005(5).
    [69]隋秀英.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6).
    [70]辜堪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坐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5).
    [71]徐统仁.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价值彰显[J].理论探讨,2005(5).
    [72]梁跃民.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视阈[J].科学社会主义,2005(4).
    [73]罗文东.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学术界,2005(4).
    [74]汪信砚.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75]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
    [76]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8(6).
    [77]孙正聿.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J].中国社会科学,2008(6).
    [78]许崇正.论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J].学术月刊,2006(10). {79}衣俊卿.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80]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81]李璞玉.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82]杨芷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
    [83]张雄.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J].哲学研究,2008(11).
    [84]李志.面临多重物化的个人——晚期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探析[J].哲学研究,2008(11).
    [85]马俊峰.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解读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8(9).
    [86]王小章.从韦伯的“价值中立”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J].哲学研究,2008(6).
    [87]朱德生.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反思[J].哲学研究,2008(3).
    [88]梁苗.中国人学研究及人学理论建设的新起点——“科学发展观与人学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7(3).
    [89]史少博.人的“自我和谐”[J].哲学研究,2007(2).
    [90]李志.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J].哲学研究,2007(1).
    [91]齐鹏.人的感性解放与精神发展[J].哲学研究,2004(4).
    [92]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
    [93]赖金良.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J].哲学研究,2004(5).
    [94]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J].哲学研究,2004(2).
    [95]陶富源.哲学.人学.人[J].哲学研究,2003(11).
    [96]胡健.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价值意蕴与中国当代价值精神的定向[J].哲学研究,2000(5).
    [97]邹广文.马克思的消费社会观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
    [98]冯颖红.论主客关系中的人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99]李俊文.科学发展观中的人的发展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100]王晓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诠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01]杨伟才.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102]臧峰宇.“物象化”视域中的“人”——兼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规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103]吴敏英.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104]萨基凯.福库达.帕尔.人类发展分析路径:检阅、反思和前瞻[J].陈雪莲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6).
    [105]陈家刚.民主治理与人类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6).
    [106]郝建生.重新了解“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107]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108]黄楠森.“三个代表”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109]诺姆.乔姆斯基、蒙塞拉.桑斯.人道主义的价值[J].张慧君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6).
    [110]乐黛云.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J].学术月刊,2008(1).
    [111]李乐为.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及当代价值[J].求索,2009(7).
    [112]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哲学审视[J].学术月刊,2002(11).
    [113]张旺.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科学与人文和谐教育[J].教育研究,2008(7).
    [114]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8(4).
    [115]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
    [116]黄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教育研究,2003(6).
    [117]周谷平、徐立清.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历程初探[J].教育研究,2002(10).
    [118]周震豪.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观[J].教育研究,2006(8).
    [119]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复旦学报,2008(4).
    [120]孙筱泠.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解读谈起[J].复旦学报,2006(2).
    [121]陈蓓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及其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J].复旦学报,2006(2).
    [122]张晓理.社会形态演变中的人与自然[J].复旦学报,2003(2).
    [123]周建超.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9).
    [124]奚广庆.在历史的研究与反思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2).
    [125]吕安兴.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的个性追求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3).
    [126]张志宏.论科学发展观旗帜下人的价值追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2).
    [127]梁孝.从抽象的“知识人”到“现实的人”——对西方社会科学的文化反思[J].探索与争鸣,2007(7).
    [128]贺善侃.从主体结构看人的全面发展[J].社会科学,2003(8).
    [129]汪信砚.社会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J].社会科学,2003(2).
    [130]俞吾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之我见[J].探索与争鸣,2002(8).
    [131]王振亚.人的政治主体性建构的理性自觉——解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另一种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5(3).
    [132]郁建兴.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思想初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33]白奚.中西方人类中心论的比较与对话[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134]蔡曙山.论技术行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135]韩庆祥.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论题.方法和理论框架[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1.
    [136]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
    [137][意]马塞洛.马斯托.重新发现马克思[J].李百玲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4).
    [138][法]阿兰.巴迪乌.共产主义的构想[J].赵文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10).
    [139][美]迈克尔.阿尔伯特.马克思主义:价值与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5(6).
    [140]陈学明、金瑶梅.以人为本:以“什么样的人”和“人的什么”为本[J].哲学研究,2009(8).
    [141]陶富源.也谈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性[J].探索,2004(5).
    [142]钟宜.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三层含义[J].探索,2002(5).
    [143]罗文东.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学术界,2005(4).
    [144]汤文曙.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5).
    [145]何玲玲、文海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探讨——澄清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远景发展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7(4).
    [146]郭宇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
    [147]朱红文.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探求人的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5(5).
    [148]王南湜.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张力[J].江海学刊,2005(5).
    [149]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重建信仰的人的发展维度[J].哲学动态,1999(4).
    [150]陈丽杰.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