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
     本文是关于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研究,其基本观点在于当代的视觉文化就是一种后现代文化,所以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点将贯穿全文。本文的基本结构是:首先在前言中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情况,简要说明全文的写作思路。然后分析视觉文化的内涵,并指出视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通过总结后现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指出其中蕴含的矛盾,也就是视觉文化的发展困境。然后找出这些困境出现的原因,指出超越这些困境的可能途径。最后结合具体的中国语境,对中国的视觉文化问题做了一些思考。下面我将具体讲述一下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一、在第一章中,首先在第一节中阐明了视觉文化的涵义。这对本文的写作非常关键。因为视觉文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历史中所有与视觉相关的文化;二是特指当代的视觉性的文化。而后一种含义上的视觉文化是本文讨论的要点。然后从两个角度讨论了当代视觉文化的主要内涵,一是在于它的视觉性,这也是视觉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二是视觉文化的后现代性,这是当代视觉文化的特殊性之所在。我认为视觉文化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当代视觉文化是感性文化、虚拟文化、日常生活文化并且与消费社会关系密切。在第二节中,简要梳理了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目的在于从视觉文化的这种演变中更为清晰地界定出当代视觉文化的涵义和特殊性。在这节中不是以视觉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来梳理的,而是依赖于一些学者对于文化的具体分期来梳理视觉文化的发展过程。比如詹姆森、丹尼尔·贝尔、福柯、波德里亚、米尔佐夫等人对文化乃至视觉文化的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后现代视觉文化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表现的最为明显。一个是日常生活方面,一个是视觉媒介方面。在日常生活方面具体分析了:“读图时代”与图像转向,这主要体现在当今的图像化趋势以及图像的拜物教性质;身体与视觉文化,介绍了身体理论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以及视觉文化对身体的作用方式;城市景观与旅游体验,解读了城市本身是如何具有视觉文化的意义的以及旅游这种方式的视觉体验意义;视觉消费与视觉文化,具体分析了在消费社会中视觉性产品与非视觉性物品的视觉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炫耀性消费这种现象。在视觉媒介方面,把视觉媒介分为:传统视觉媒介的后现代化,主要审视了摄影、电影、电视这些传统视觉媒介是怎么样成为后现代意义上的视觉媒介的;电脑这种典型的后现代化视觉媒介,在这里重点解读了基于电脑和互连网所产生的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游戏,并且在对网络游戏这一具体形式中分析电脑的后现代性意义;在后现代化的新视觉媒介中,主要分析了一些近十年来才开始兴起的一些新的视觉媒介,主要焦点放在一些移动化的视觉设备上,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
     三.通过对视觉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发生机理的研究,得出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存在着这样几个困境:图像对人的围困,这主要表现在图像以权力的形式形成对人的压制,以及图像泛滥所导致的审美泛滥、人们对日常审美的厌倦;视觉文化真实性的消失,主要体现在视觉文化的虚拟性,导致了“超真实”的出现;视觉媒介造成的时空屏障,在于人们之间交流的真实性、可信性并没有随着视觉媒介的发展而得以消除,反而出现了视觉屏障;视觉文化中的虚假幸福,即视觉文化带给人们的虚假的幸福意识,这主要体现在消费被等同为幸福。
     四.视觉文化形成并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图像的人性基础,因为图像不但是人们把时间以空间化,从而满足人们掌控时间的一种需要,更是因为图像代表着一种更为感性更为直观的文化形式,也更易于与其它感官相结合。当这几个原因遭遇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方式,图像文化就以感性解放的形式复活,因此视觉文化在根本上是更直观地符合人性本能的一种文化形式;消费社会的形成,对视觉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主要在于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形象化;视觉技术的发展,视觉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新型的文化形式,而当代复制、虚拟的视觉技术,也必将产生当代这样的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文化、以及伦理状况,对于生成视觉文化的影响;审美方式的转型与艺术的生活化,则是更为直观地影响了视觉文化成为这种重视体验、重视外观审美的文化形式。这些原因既是视觉文化的形成原因,也是当今视觉文化陷入困境的原因。
     五.通过分析视觉文化和视觉困境的产生原因,得出要想走出视觉困境并在一定意义上超越视觉文化,必须经过这样几个途径:审美传统的回归,建立更加独立的审美意识和理性的审美方式;走向自然的真实视觉,减少对于视觉技术的过分依赖,在肉眼与真实自然的接触中,重获视觉的真实性;建立相对直接的交流模式,减少视觉媒介的中介作用;重建真实的幸福意识,这主要依赖与使生活摆脱对于消费的虚假依赖,并且建立独立的消费意识和超越的人生信仰和理想,去除消费所带来的虚假平等和幸福。
     六.对如何把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同中国语境结合起来做了一些思考。这主要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即后现代视觉文化框架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相结合的问题。
Study on Postmodern Visual Culture
     This article is about postmodern visual culture studies, the basic point is that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is a postmodern cultur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point of postmodernism view will be throughout.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are: First introduced the situation of visual culture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refac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full text of writing ideas. Then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visual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By summar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postmodern forms of visual culture, that it contains contradictions, that is the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culture. Then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iculties arise and the ways beyond these difficulties. Finally, done some thinking about how to research on visual culture with the specific Chinese context. The following article I will elaborate on what the main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I. In the first chapter, I first set out the meaning of visual culture in the first section. This is critical to write this article. Because of visual culture, there are two meanings: First, all human history associated with the visual culture; the second is specific to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The latter meaning of visual cultur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points. Then discussed in terms from the two main connotations of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first is that it is visual, which is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visual culture; second, postmodern visual culture, which is the special nature of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I think that the postmodern visual cultur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is the sensibility culture, virtual culture, everyday life culture an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In the second section, I briefly review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visual culture, the purpose is this evolution more clearly define the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and particularity. In this section I don’t study visual culture to sort out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but some scholars of culture depends on the specific stage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culture. Such as Jameson, Daniel Bell, Michel Foucault, Baudrillard, Mirzoeff, who on the cultural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visu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division.
     II. Postmodern visual culture, primarily through two channels show the most obvious. One is the ereryday life, one is visual media aspects. In everyday life, I specifically discussed: "Reading Pictures Time" and image shift,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oday's pictures time, and the nature of the image worship; physical and visual culture, introduces the phys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visual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visual culture on the body means; urban landscape and travel experience, how to interpret the city itself is the meaning of a visual culture, and tourism significance of visual experience in this way; visual consumption and visual cultur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onsumer society, non-visual products and the visual significance of visual items, and the resulting phenomenon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visual media, I put into visual media: the traditional postmodern visual medias, mainly examined the photography, film, television these traditional visual media, are how to become postmodern sense of the visual media; computer that the typical postmodern visual media, where I focus 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 are based on the emergence of new cultural form : online games and online games on this specific form, the analysis of postmodern meaning of the computer; in the post new and modern visual media, I have mainly analyzed the rise of some decade ago, some of the new visual media, the main focus of the vision on the number of mobile devices, including mobile phones, tablet PCs and so on.
     III. Form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through the visual and the mechanism of research, I have com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stmodern visual culture that some difficulties exist: the siege of image for human ,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rm of images of power to suppress the formation for human and aesthetic image caused by the proliferation of spread, people tired for the daily aesthetic;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authenticity in visual culture , mainly in the virtual nature of visual culture, resulting in a "super-real" appearance; visual media time and space due to barriers that people of exchanges between the authenticity, credibility, and no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media can be eliminated, but there a visual barrier; visual culture, the myth of happiness, mainly visual culture to bring people a false sense of happines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consumption was equated with happiness.
     IV. The formation of visual culture and struggling because of: human basis of the image because the image is not only the people of the time, space, time to meet a need for control, but also because the image represents an even more sensibility cultural forms as intuitive and more easily combined with other senses. When it encounters a number of reasons postmodern way of thinking, the image on the sensibility cultural liberation in the form of resurrection, so fundamentally visual culture is more visually consistent with a cultural form of human instinct;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visual culture had a very big impact. This is mainly due to visualize consumption society commodities; visual technology, visual technology will generate new forms of culture. The contemporary copy and the virtual visual technology, will also produce such a vis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postmodern ideology, mainly the philosophy of postmodernism, cultural, and ethical conditions, the impact of visual culture for the generation; Aesthetics diversification and art with daily life, it is more intuitive impact on the visual culture has become such a great importance to experience,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the cultural forms. Both these reasons are the causes of visual culture is in trouble today .
     V. By analyzing the visual culture and visual difficulties cause, I think if we want to go out from visual difficulties, and in a sense, beyond the visual culture, must through several ways: the return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e aesthetic sense of a more independent and rational aesthetic way; to the true nature of visual and reduce over reliance on visual techniques. Use our eyes contact with real nature, to regain visual authenticity; establish relatively direct communication mode, to reduce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visual media; rebuild real sense of happiness, which mainly relies on and make life out of false dependence for the consump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life beliefs and ideals, brought about by the removal of the false equality of consumption from happiness.
     VI. Do some thinking on how the visual culture of postmodern together with the context of China. In my opinion, mainly related to such problem, namely, how the framework of postmodern visual culture combine with the traditional resources of China.
引文
[1]、[10]、[11]、[20]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6页、134页、170页、第38页。
    [2] W.J.T.Mitchell:Showing Seeing a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in Nicholas Mirzoeff:ed,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Routledge,2002,p.87.
    [3] Irit Rogoff: 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Nicholas Mirzoeff:ed,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Routledge,2002,p.24.
    [4]比如在研究当代视觉文化的历史的时候,采用一种时间上更为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更为恰当。
    [5]、[6]、[7]、[21][美]尼古拉斯·米尔左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页、第8-9页。
    [8][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第77页。
    [9]、[1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95-99页。
    [13][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29页。
    [14][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419页。
    [15][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85页。
    [16]邹铁军等:《现代西方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475页。
    [17][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92页。
    [18]、[19][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与交换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4月,第76页。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08545.html
    [2][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2页。
    [3]同上,第7页。
    [4][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3页。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328页。
    [6]、[7][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第156页。
    [8][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66页。
    [9][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第112页。
    [10][德]瓦尔特·本雅明:《拱廊计划》,选自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29页。
    [11]同上,第128页。
    [12][美]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选自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32页。
    [1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97页。
    [14]同上,第108页。
    [15][美]尼古拉斯·米尔左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8页。
    [1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承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64页。
    [17]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7-8页。
    [18][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万华、曹飞廉校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39页。
    [19]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70页。
    [20][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7月,第13页。
    [21][美]尼古拉斯·米尔左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09页。
    [22]王颖吉:《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文艺争鸣,2010年1月,第125页。
    [2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45页。
    [24][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第273页。
    [25]蔡骐,全燕:《后现代主义电视文化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9月,第92页。
    [26]华维:《西方学者谈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哲学动态,1999年8月。
    [27]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05-10/04/content_976313.htm
    [28][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34页。
    [29]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59045841d1575.htm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研究报告(2009年度),第8页。
    [30]做任务:网络游戏中的一个名词。在大多数网络游戏中,通常用户控制的虚拟角色能力的高低是依赖于角色级别的高低所体现出来的。所以要想提升角色的能力必须提高角色的等级。而升级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杀死游戏中的怪物获得升级所需的经验值,二是通过完成游戏所设定的各种虚拟任务来获取经验值。PK:Player Killing,指网络游戏中用户所控制的虚拟角色之间的争斗、厮杀。网路游戏中通常会引入PK机制,以此刺激出用户升级、更换更好的虚拟武器装备的欲望。最终目的在于延长用户的在线时间、增加用户的经济投入,从而使网络游戏运营商可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3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34页。
    [32]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4页。
    [33]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59045841d1575.htm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研究报告(2009年度),第16-17页。
    [34][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62页。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第78页。
    [2]同上。
    [3]http://www.taihainet.com/lifeid/hsml/hssslx/200702/97410.html
    [4][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97页。
    [5][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第77页。
    [6] Mark Poster:ed.,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72.
    [7][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6页。
    [8]徐长安,吕蓁:《视觉文化时代的生存困境分析》,学术论坛,2004年5月,第178页。
    [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22页。
    [10][德]芭芭拉:《超越民族志电影:视觉人类学近期的争论和目前的话题》,杨美健、康乐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月,第38页。
    [1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383页。
    [1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承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页。
    [13]同上,第3页。
    [14]同上,第29页。
    [1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第68页。
    [1]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31.
    [2]梅琼林:《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6月,第95页。
    [3]Susan Sontag:On Photography, New York:Farrar,Strauss and Girous, 1973,P.15.
    [4]Johan Berger:Ways of Seeing, New York:Penguin,1972,p.8.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95页。
    [6]刘伟斌:《消费社会若干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2月,第76页。
    [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简明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6月,第36页。
    [8]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承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3页。
    [9][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418页。
    [10]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01-103页。
    [1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第123页。
    [12][英]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第1页。
    [1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许琦玲译,选自《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61页。
    [14]同上,第62页。
    [15][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32页。
    [16]摄影和电影的发展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我把这个转变称为电影或摄影的后现代化。这个转变体现在,至少在诞生之初摄影和电影都是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手段,但是在发生后现代化的转变之后,这种记录现实的功能被逐渐削减了,取而代之的是其虚拟性。这在第二章中有比较详尽的论述。
    [17]Johan Berger:Ways of Seeing, New York:Penguin,1972,p.8.
    [18][美]尼古拉斯·米尔左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0页。
    [19]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12月,第230页。
    [20]姚大志:《语言哲学的终结》,哲学研究,2007年7月,第27页。
    [21]同上,第28页。
    [22]高宣扬:《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60页。
    [2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238页。
    [24][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433页。
    [25][英]贝尔:《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第4页。
    [26]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四卷)二十世纪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501页。
    [27]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62页。
    [28]利奥塔:《非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2-103页。
    [29]刘伟斌:《消费社会若干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2月,第78页。
    [30]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85页。
    [3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第333页。
    [3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许琦玲译,选自《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33页。
    [1][美]格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72页。西美尔强调时尚的这种流动性是从较高阶层流向较低阶层,其实这并不全面。时尚也经常反向流动,即从较低阶层流向较高阶层。例如,牛仔裤本身是蓝领工人的一种工作服饰,现在却成为全社会青年人的时尚服饰。再比如,街舞和蓝调音乐(布鲁斯)开始也仅仅在黑人群体中比较流行,但是现在也广受很多白人等较高阶层的喜爱。
    [2]周宪:《重建阅读文化》,学术月刊,2007年5月,第9页。
    [3][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第140页。
    [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第274页。
    [2]Jean-Francois Lyotard:Answering Question:What is Postmodernism,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p.79.
    [3]Jean-Francois Lyotard:The Inhuma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5-34.
    [4]Nicholas Mirzoeff: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1999,P.4.
    [1]Irit Rogoff: 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Nicholas Mirzoeff: ed,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Routledge,2002.
    [2]Johan Berger:Ways of Seeing, New York:Penguin,1972.
    [3]Jean-Francois Lyotard:Answering Question:What is Postmode-rnism,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1984.
    [4]Jean-Francois Lyotard:The Inhuman,Stanford University Pre- ss,1991.
    [5]Susan Sontag:On Photography,New York,Farrar,Strauss and Girous,1973.
    [6]Mark Poster:ed.,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7]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8]Nicholas Mirzoeff: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Lo- ndon:Routledge,1999.
    [9]W.J.T.Mitchell:Showing Seeing a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 in Nicholas Mirzoeff:ed,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2.
    [10][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简明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6月。
    [1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1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14][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5][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
    [1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
    [17][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18][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
    [19][美]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选自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20][美]格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
    [21][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万华、曹飞廉校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2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
    [23][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4][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
    [25][美]尼古拉斯·米尔左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2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
    [27][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
    [28][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与交换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4月。
    [29][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承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30][英]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
    [31][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7月。
    [32][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
    [3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许琦玲译,选自《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34][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
    [35][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6][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37][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2月。
    [38]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9]岛子:《后现代艺术系谱》,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
    [40]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4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2]汝信:《西方美学史(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43]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44]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12月。
    [45]邹铁军等:《现代西方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46]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47]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
    [48]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49]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1][德]芭芭拉:《超越民族志电影:视觉人类学近期的争论和目前的话题》,杨美健、康乐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月。
    [2]蔡骐,全燕:《后现代主义电视文化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9月。
    [3]华维:《西方学者谈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哲学动态,1999年8月。
    [4]梅琼林:《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6月。
    [5]王颖吉:《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文艺争鸣,2010年1月。
    [6]徐长安,吕蓁:《视觉文化时代的生存困境分析》,学术论坛,2004年5月。
    [7]姚大志:《语言哲学的终结》,哲学研究,2007年7月。
    [8]周宪:《重建阅读文化》,学术月刊,2007年5月。
    [9]刘伟斌:《消费社会视觉文化若干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2月。
    [1]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05-10/04/content_976313.htm
    [2]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59045841d1575.html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研究报告(2009年度)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08545.html
    [4]http://www.taihainet.com/lifeid/hsml/hssslx/200702/97410.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