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兼并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最初的选题冲动,来自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关注和对经济体制改革取向的思考。可要弄清中国的企业兼并问题,就须把它置于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即企业兼并一般的“普照之光”之下。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兼并是企业行为。所以,寻求兼并与企业制度类型及其产权结构状况的理论联系,既是本文的基本任务,亦属本文最具特色的部分。可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的行为又必然受到政府偏好的影响。为此,探讨企业兼并与政府制度供给的一般原理,也是本文不可或缺的内容。研究一般是为了服务于特殊,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把一般与特殊结合起来。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兼并的现状,把握中国企业兼并的未来就成了本文的最后归宿。以上便是本文叙述的自然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
     除序章之外,本文是通过7章结构来展开对企业兼并问题的论述的。
     序章实际上是一个“引子”。因为在其中仅概括地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识、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等。
     作为开篇章,第一章从企业制度演化的角度对西方企业兼并的历史进行了透视。而在审视兼并史之前,首先对兼并概念作了限定,并给出了兼并与企业制度间的联系环节,即提出了企业兼并度假说。
     广义的兼并概念涵盖收购的内容,属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范畴,因而本质上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即企业间为获取控制权而展开的竞争。产权交易有全要素交易和股份交易之分,相应地,兼并也就有全要素兼并和股份兼并之别。
     企业兼并度即企业兼并行为的强度,是指由企业制度类型所规定的企业兼并动机的强弱和兼并能力的大小。企业兼并度是可以衡量的,其衡量指标主要有产权分散度、产权流动度、债务责任度、经营能力度和组织稳定度等。企业制度类型不同,兼并度就不同;兼并度不同,兼并行为的特征就有差异。具体而言,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兼并具有分散性和间断性,而股份公司的兼并则表现为集中和持续。历史地看,随着主流企业制度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间的顺序更替,兼并的类型也就由分散、间断走向集中和持续。
     现实地看,三种企业制度又是相互并存的。在这种并存结构中,兼并的横向分布星非均匀状态,即兼并是群集或极化于股份公司的。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只是西方国家企业制度系列中的基本系列,在此之外还有由合作企业和国有企业等组成的企业制度补充系列。在这一总的并
引文
1、吴仁洪:《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经济研究》 1990年第2期。
    2、厉以宁:《资源配置两层次和企业体制改革两层次》,《中国企业产权转让》,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
    3、吴德庆谢学军:《经济增长中的企业兼并机制》,《企业兼并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4、常修泽:《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1]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破府管制》第3页。上海三联书店 1989年版。
    [9] 同[7],第148页。
    [11][12] 同[8],第2-3页;第199页。
    [13] 参见Shay Lvermore,The Success of Ind ustrial mergers,Quareerl:Joarnal of Economics,No.50:p.68—95.转引自史正富:《现代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1、陈传明:《比较企业制度》,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张军:《现代公司的理论与经验》,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版。
    3、曹思源:《中国企业兼并与破产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年版。
    [1] 在对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进行概述的过程中.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一律摘自《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第685—689页。
    [2][3][4] 同[1],第361页;第649—650页;第650页。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第493页。
    [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第182页。
    [7][10] 同[6],第497页;第831页.
    [8][9] [美] 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页。
    [11] 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ons of Capitalism", Free Press. New York. P.26.
    [12][13]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本,第456页;第346页。
    [14] 参见Dodd Ruback, 1977; Bradley, 1980.
    [15] 参见Bradlea, Desal arid Kim, 1983, 1986.
    [16] 参见Ross, 1977.
    [17] 参见Jenaen and Meckling, 1976.
    [18] 参阅Olikre E. Williamson: Markets and Fli-rars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Free Press, 1975; The Economic Institll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19] 吴德庆:《企业兼并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308页.
    [20] 田福庭:《中国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第1页.
    [21] 这些书主要的有:
    马洪主编:《论企业买卖》,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田源主编:《中国企业产权转让》.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
    田福庭主编:《中国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9年版。
    阎承宗主编:《企业兼并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杜飞进、吴勇敏著:《企业兼并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吴德庆、邓荣霖主编:《企业兼并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刘世庆著:《企业产权交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芮明杰着:《中国:企业兼并的理论与操作》,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缩著:《中国企业兼并与破产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年版。
    常修泽主编:《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席迎春著:《企业兼并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孙黎主编:《公司收购战略——产权交易最高形式的操作》.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年版。
    宋宁著:《存量贺源的再配置:中国经济面临的新课题》,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22] 唐丰义:《产权流动:大趋势与新挑战》,《改革》1994年第5期。
    [23] 转引自《关于企业产权交易的调查报告》,《管理世界》1994年第4期。
    [24] 朱志刚等:《国有企业产权交易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25] 张冀湘:《加强国有产权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1994年第9期.
    [26] 厉以宁:《控股·收购·潜力发挥》.《证券市场导报》1993年11月。
    [27][28] 陈明森:《国有企业兼并:问题和对策》,《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4期。
    [29] 王岩:《试论我国企业兼并市场的发育与成长》,见吴德庆等主编的《企业兼并问题研究》第109-142页。
    [30] 胡舒立:《“中策现象”:关于“引资政造”的解析与思考》,《改革》1994年第3期。
    [31] 同[22].
    [32] 上述观点转引自《对中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载《管理世界》1994年第4期。
    [33] 黄速建:《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了望》1995年第1期.
    [34] 周昌贡:《浅议实现国有资产产权流动和重组的方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5年第4期。
    [1] 对这一争论过程的描述和考核情况参见[美] 罗杰·弗朗茨和马建堂的有关论 著.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11月版,第40~50页;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11月版,第23—35页.
    [2] Betle and Means,The Madern corpe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rlarcourt.Brace and World Ine,1993.转引自[日] 松本正德:《经营管理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第153页.
    [3] 转引自陈传明:《比较企业制度》,人民出版社 1995年4月版,第58页.
    [1][6][14][17] 张道根:《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比较》,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11月版,第403而;第78页;第157-158页;第84—86页;
    [3][5] 银温泉:《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治埋结构制度比较》,《改革》1994年第3期。
    [4][18][20] 詹小洪摘译:《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概观》,《改革》1994年6期。
    [7] “抵押机制”的提出首先受到加野护忠男和小林孝雄二位先生的启发。他们在《资源抵押与退出障碍》一文中,对日本产业社会中独特的交易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但是,从“兼并替代”的角度全面阐述这一问题,却是由笔者所为。二位先先的文章参见今井贤一主编:《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5年中文版。
    [8] 在日本,有纵向关系的企业问常常结成企业系列,如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的所形成的流通企业系列,组装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所形成的制造企业系列等。但这里,仅以典型的产生企业系列中的“下包关系”为例来进行代表性分析。
    [11] 同[7],第67~79页。
    [12] “看板式”交易也就是“看板式”发包订贷。即汽车制造公司在对各生产线每月、每周、每天、甚至每小时的生产状况作出周密的分析之后,要求接受订贷的企业,在“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场所,供给必要的数量。”
    [15] 詹姆上·C·阿伯格伦等着:《企业经营国际化战略》,新华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第219—223页。
    [19] 韩朝华:《在国际比较中看日本的股份制》,《世界经济文汇》1987年10期。
    [1] 参见肯尼思·W·克拉克森著:《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9年中文版,第129—130页。
    [2] J·S·Barricrs to New Gompctition, Harrard Universioy Press, 1956, P.3
    [3] 该文参见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9年10月中文版,第69—73页。
    [4] 见W. J. Baumol. J. C. Panzar和R. D. Villing. Gontcstablc Markcts and The Ttary Of Industrtry Structure. Harcourt Barce. Jovanovich, Ine, 1982.Ghap.10 可竞争性理论的中文评介,请看张军:《垄断和竞争的新理论——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和公共产业》,《世界经济文汇》。1987年第4期。
    [5] 参见方甲主编:《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316页。
    [6] [韩] 《韩国日报》,1984年6月15日。
    [7] 此矛盾又谓“马歇尔冲突。”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曾提出,由于竞争的压力和对利润的追逐,企业必然寻求规模扩张,而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大企业出现和垄断的形成;垄断会破环境竞争条件,阻断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使价格受人为因素控制,进而无法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8] “有效竞争”概念首先是由小克拉克(J.M.Clark)在1940年提出来的。自从这一概念提出后,形成了两种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一是所谓的“市场结构基准”,强调从市场结构寻求有效竞争,并由此规定有效竞争的条件;二是所谓的“市场效果基准”,即强调从市场效果来判断市场竞争是否有效,而不管结构如何。但当把这两个基础用以分析实际问题时,就立即显示出它们是一些含糊不清的东西了。
    [1] 这种观点以曹思源为代表,参见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中国企业兼并与破产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113页.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谭向东说得更为直率:中国“企业兼并基本上是靠行政推动,原因是为了掩盖破产”。参见胡定核:《剪断愁云天更高——中国企业收购兼并面面观》,《政革》1995年第5期第99页。
    [2] 这种规点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的秦海为代表。参见秦海:《企业收购兼并中的产权向题》,《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第14页。
    [3] 《人民日报》1990年6月15日。
    [4] 此案例详见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中国企业兼并与破产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
    [5] 参见《人民日报》1989年8月10日。
    [6] 常修泽、戈晓宇:《产权市场论》,《学术月刊》1988年第12期。
    [7] 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动状况参见关山、姜洪主编:《快快经济学》,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204页。
    [1] 田源、戴国庆:《论发展社会主义企业买卖市场》,《经挤日报》1987年6月16日。
    [2] 关于资产和产权、资产交易和产权交易的区别,参见朱志刚、倪吉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3] 先后解雇了总经理的著名大公司有: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数字设备公司、康帕克电脑公司、古德耶橡胶公司,田纳西科技公司、美国快运公司,西屋机电公司等。参见樊纲:《对所有权问题的思考——西方大公司经理被解雇风湖引起的联想》,《管理世界》1994所第1期。
    [4] 所谓“行政性市场垄断”,是指政府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借行政权力,行市场行为”而形成的一种垄断。即经济活动当事人或经济组织借行政权力对市场运行过程的排他性控制。对行政性市场垄断的表现、特征,后果、成因的分析,参见张德霖:《产权——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2—59页。
    [5] 这一办法最先由吴敬琏教授提出。参见吴敬琏:《大中型企业政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58页。
    [6] 张维迎:《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版.第305—306页。
    [8] 以上数字引自中国产业经济技术研究联合会等编著的《中国产业组织经济规模》第三部分,即“产品经济规模研究”专题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2年版.
    [9] 邱靖基:《机构工业结构》,见马洪,孙尚清主编的《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327页。
    [10] 过度竞争,是指在垄断程度低的产业中,生产企业过多,许多企业的利润率很低或陷于亏损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却不能顺利地从该产业退出,使低的或负的利润率长期维持。日本经济学者对这方面有较多研究,见[日] 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社 1988年版第65页。
    [11] 1994年上市公司曾掀起真正以控股为目的的兼并浪潮,如嘉宝集团控股上海东锦仪器有限公司,东北华联兼并四平金龙集团,山东渤海兼并济南火柴厂,宁波中百购买5家宁波的国有零售商店,青岛啤酒厂收购扬州啤酒厂,康佳收购进牡丹江电视机厂60%股权等。参见胡定核:《剪断愁云天更高——中国企业收购兼并面面观》,《改革》1995年第5期。
    1、孙黎编:《公司收购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2、G·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潘振民译。
    3、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陈传明:《比较企业制度》,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6、吴德庆:《企业兼并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7、田福庭:《中国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9年版。
    8、杜飞进,吴勇敏:《企业兼并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9、刘世庆:《企业产权交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0、唐丰义:《产权流动:大趋势与新挑战》,《改革》1994年第5期。
    11、朱志刚等:《国有企业产权交易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12、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13、张道根:《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比较》,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版。
    14、[日] 奥村宏:《法人资本主义》.三联书店 1990年中文版。
    15、詹小洪摘译:《各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概观》,《改革》 1994年第6期。
    16、[日] 今井贤一:《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5年中文版。
    17、方甲:《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18、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中国企业兼并与破产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年版。
    19、泰海:《企业收购兼并中的产权问题》,《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20 关山、姜洪:《快快经济学》,海洋出版社 1990年版。
    21、樊纲:《对所有权问题的思考》,《管理世界》1994年第1期。
    22、张德霖:《产权——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年版。
    23、吴敬琏:《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12月版。
    2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