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焦南黄”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焦南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焦菊隐和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作为同一时代活跃在中国话剧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导演和戏剧家,焦菊隐和黄佐临之间的比对研究较为匮乏。本课题尝试从“北焦南黄”的比对观照中对他们分别代表的戏剧理想、艺术观念甚至时代精神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整体性研究。因循人格、经历与艺术思想渊源——戏剧方法与实践——戏剧观念与理论的脉络,论述二人在多层次多方面的异同表现及其根源,进而在二元比对中提供审视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新视角。
     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结合时代发展大背景,分析两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并尝试透过具体事件深入他们的不同个性与心态,以及在不同阶段接受到的艺术观念的影响与思想渊源。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角度看两人的生活境遇与个人的反应、动作;在关注文化、戏剧进程之于个人投影的同时,探讨生命的成长与精神的归所。
     第二,焦菊隐、黄佐临两人作为职业导演在演剧方法与形式上的探索与成就的比对。首先,以历时性的视角强调勾勒外部环境下的两人自身演剧历程的比较。随后,从导演与演员表演,舞台时空处理,剧本与二度创作等等导演实践要素进行具体剖析。最后对两人导演艺术的特质与区别作出总论。焦菊隐在斯坦尼和丹钦柯的影响下借鉴戏曲精神制定出具体细致的导表演及舞台演出法则,以写实话剧为本位创造出了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北京人艺风格。黄佐临则以其“写意戏剧”为最高原则,以粗犷自由的笔触勾勒理想的蓝图。
     第三,焦、黄两人在戏剧观念和理论表达方面的异同表现。首先从两人多次在理论陈述中提到的“意”字入手,包括“诗意”、“写意”、“意境”等,试图深入两人戏剧观念的核心地带阐释异同。随后,探讨两人关于话剧民族化和戏剧现代化建设的观点和理论处理,包括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在话剧现代化与民族化及其关系上的不同态度等问题。
     “北焦南黄”的出现既代表了中国现代戏剧进程中的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又总结和播种了过往“民族化”的成果和其后“新时期”的探索。对中国戏剧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借鉴意义。
“Northern Jiao and Southern Huang”, Jiao Juyin as general director of the BeijingPeople's Art Theatre and Huang Zuolin as president of the Shanghai People's ArtTheatre, both are the most active and influential drama directors and dramatists duringthe identical era. However, concern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Jiao Juyin and HuangZuolin is relatively scarce.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study ontheir different dramatic ideal, artistic concept and the times’ spirit that can reflect theirera’s features. From multiple levels of ideological origins of personality andexperience, dramatic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and theatrical concept and theory, thedissertation further intends to seek the comm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basedon Chinese contemporary dramatic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times,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different experiences between them based on their different lives and makes aconclusion about their personality and attitude by concrete events, and their artisticconcepts and ideological origins. Also,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cultural angles, it analyzes different living circumstances leads to various personalresponse and ac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rowth of life and the destination of spirit.
     Secondly, comparison between Jiao Juyin and Huang Zuolin’s dramaticmethodology and achievement as professional directors. First, from the diachronicperspective, the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to compare two drama experiences under theexternal environment. Subsequently, from the practical elements of director andperformers, the stage space-time processing, the script and the second creation, etc., itcarries out specific analysis.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general conclusion fortheir direc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ions. Specifically, Jiao Juyin referring toStanislavski and Danchenko develops a specific and detailed guide shows and stageperformance laws, and creates a national aesthetic style of Beijing People's Artstyle-based realist drama; but rather Huang Zuolin regards freehand play as thesupreme principle to express and outline the free and rough ideal blueprint.
     Thirdly, the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s two kinds of theatrical concepts andtheories. First, from the angle of "meaning" mentioned in their theoretical statements,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seek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performanceby analyzing their "poetry","impressionistic", and "mood". And then, it explores theirdifferent dramatic ideas and theories on drama 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including the issu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ma and traditional opera, dramatic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different attitudes.
     The appearance of “Northern Jiao and Southern Huang” does not only representthe Chinese modern drama development, but also generalize the outcome of“nationalization” and carry out further deep exploration for the new era. In general, it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drama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引文
1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3页
    2蒋瑞《焦菊隐的艺术道路》——《焦菊隐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442页
    3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7页
    1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9页
    2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0页
    3殷子纯《焦菊隐早年的文学活动》,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第78页
    4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卷,第17页
    5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卷,第19页
    1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3页
    1黄蜀芹《我的爸爸——黄佐临》,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35页
    2黄蜀芹《我的爸爸——黄佐临》,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35页
    3黄佐临著《往事点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78页
    4黄蜀芹《我的爸爸——黄佐临》,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34页
    1黄蜀芹《我的爸爸——黄佐临》,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23页
    2黄蜀芹口述张仲年顾春芳整理《回忆我的父亲黄佐临》,《档案春秋》2010年第4期,第24页
    3黄蜀芹《我的爸爸——黄佐临》,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34页
    4同上,第429页
    5黄佐临著《往事点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21页6同上
    1黄佐临著《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2页
    2黄佐临著《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2页
    3黄佐临著《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7页
    4同上,第21页
    5同上,第29页
    6同上,第39页
    1黄佐临著《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3页
    1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卷,第32页
    2同上,第18页
    3黄蜀芹,《我的爸爸——黄佐临》,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25页1黄佐临著《往事点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68页
    1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50页
    1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一卷,第23页
    2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卷,第233、234页
    3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卷,第355页
    4同上,第356页
    1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71页
    2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64页
    3同上,第70,73,74页
    4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卷,第131页
    1同上,第430页
    2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卷,第435页
    1黄蜀芹《我的爸爸——黄佐临》,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22页
    2黄佐临遗著《介绍我的导演恩师圣丹尼》《戏剧艺术》2008年第3期,第5页
    3转引自宫宝荣著《法国戏剧百年1880-1980》,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版,第43页
    4黄佐临著《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页
    5转引自曹树均《黄佐临痴迷莎士比亚》,《世纪》2004年第6期,第62页
    6黄佐临著《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53页
    7黄佐临著《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页
    1转引自李乃忱《佐临和丹尼老师在国立剧专》,《戏剧》1996年03期,第24页
    1孙浩然《尽在不言中——谈佐临与舞台艺术》,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35页
    2孙浩然《尽在不言中——谈佐临与舞台艺术》,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35页
    1卢弘《不该忘了她——纪念焦菊隐想起李伯钊》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6-07-06/24893.html
    2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15页
    1卢弘《不该忘了她——纪念焦菊隐想起李伯钊》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6-07-06/24893.html
    2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29页
    3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39页
    4《正确贯彻“推陈出新”方针的思想武器——回忆周总理在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的讲话》,李门,《人民戏剧》,1979年09期
    1一九七九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
    2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卷,第5页
    3《虎符——五幕古装历史剧》,杨静,北京人艺院刊,2005年第4期,总第12期
    4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46页
    1梁秉堃,《文艺界的好书记赵起扬》,北京人艺网站,戏剧沙龙,http://www.bjry.com/main.asp?Url=Play/content.asp?id=1615
    2张定华口述辛夷楣执笔,《我所认识的焦菊隐》,文汇报,2009年5月6日
    3梁秉堃;《新闻与写作》,News and Writing,1998年第8期
    4方子春,《恩师系列-焦菊隐》,方子春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3e93c01008096.html
    1赵起扬,《“文革”中的焦菊隐》,《纵横》2005年第12期
    2黄佐临著《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页
    1黄佐临著《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页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人民日报》,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
    3黄佐临:《回顾·借鉴·展望》,《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420页
    1纪宇著《喜剧人生·黄佐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21页
    2黄佐临著《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页
    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史1950—1994》第121页
    1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史1950—1994》第15页
    2《百年回眸看佐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扉页
    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史1950—1994》第158页
    4黄佐临著《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4页
    1黄佐临著《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29页
    1崔可迪《梦话三千》,《百年回眸看佐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第68页
    2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30页
    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史1950—1994》第121页
    4黄佐临著《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30页
    5同上,第229页
    1崔可迪《梦话三千》,《百年回眸看佐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第67页
    2邹红,《从焦菊隐到黄佐临:中国当代话剧导演理念的二度转向》,文艺研究,2007年07期
    3纪宇著《喜剧人生·黄佐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40页
    1参见黄佐临著《往事点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目录
    2柯灵《佐临与上海抗战戏剧》,《新文学史料》,1995年02期
    3黄佐临著《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4页
    4黄佐临,《从传统·创新·政治看中国与全世界各地华人的话剧情况》,上海戏剧,1993年01期
    5纪宇著《喜剧人生·黄佐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75页
    1参见陈达明,《佐临——一位可敬的喜剧老人》,《百年回眸看佐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第40页
    2黄蜀芹;张仲年;顾春芳,《回忆我的父亲黄佐临》,《档案春秋》,2010年04期
    3向能春,《一个未圆的梦——追忆佐临先生为创建喜剧院所经历的艰辛》,《百年回眸看佐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第63页
    1黄佐临著《往事点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32页
    2陈奇,《改革创新的头脑,高尚人格的魅力——纪念黄佐临冥辰一百周年》,《百年回眸看佐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第124页
    3纪宇著《喜剧人生·黄佐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63页
    1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36页
    2焦世宏/刘向宏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07页
    1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64、79页
    2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二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56页
    1转引自苏民等著,《论焦菊隐导演学派》,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60页
    1苏民等著《论焦菊隐导演学派》,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74页
    2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13、118页
    1纪宇著,《喜剧人生·黄佐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23页
    2柯灵,《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1程之,《我这一辈子》,南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2麦耶,《七夕谈剧》,《杂志》,1944年9月,13卷第6期
    3白文,《佐临氏在“苦干”时期的艺术活动》,《佐临研究》,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第388页
    1纪宇,《喜剧人生·黄佐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91页
    2于良,《话剧的导演们》,《杂志》1943年6月,11卷3期
    3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58、359页
    4屈楚,《我们怎样写出了<抗美援朝大活报>》,《新民报》,1951年3月31日
    1《聂米罗维奇-丹钦科的戏剧生活》,《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155页
    2《于是之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3邹红,《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152页
    4《导演·作家·作品》,《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5《导演的艺术创造》,《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6《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350页
    1邹红,《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151页
    2转引自姜涛,《论“佐临的风格”与梦想,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221页
    3黄佐临,《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1页
    4黄佐临,《介绍我的恩师圣丹尼》,《话剧》,1991年第9/10期
    1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34、335、339页
    2佐临,《漫谈导演<家>的一些体会》,《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第12期
    3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47页
    4黄佐临,《介绍我的恩师圣丹尼》,《话剧》,1991年第9/10期
    1《于是之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8页
    2米歇尔·圣丹尼,《戏剧训练》,第216页,转引自《佐临的风格与梦想》
    3《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4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14页
    1黄佐临,《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79页
    2《关于讨论“演员的矛盾”的报告》,《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218、
    219页。
    3《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1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148页
    2潘之恒,《鸾啸小品·情痴》,同上,第176页
    3张岱《陶庵梦忆·彭天锡串戏》,同上,第253页
    1李渔,《曲话·语求肖似》,同上,第304页
    2《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3齐如山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1101、1826、1832页
    4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页
    5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14页
    1朱琳,《戏曲表演在话剧中的消化和运用初探》,《戏剧报》,1959年第12期
    2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54、541页
    1《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3参见《<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1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现代戏剧》创刊号,1929年5月
    2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58页
    3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2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4刘章春编,《<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39页
    1蒋瑞编,《<龙须沟>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241、235页
    2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89页
    3黄佐临,《说明书中<导演的话>选录》,《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59页
    1刘章春编,《<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35页
    2康心,《话剧装置与装置家》,《杂志》,1945年第14期
    1参见白文,《佐临氏在“苦干”时期的艺术活动》,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80、381、384页2同上
    3于是之等著,《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06页
    4黄佐临,《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08页
    1苏民、蒋瑞,《<蔡文姬>的舞台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2刘章春编,《<蔡文姬>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60页
    3苏民、蒋瑞,《<蔡文姬>的舞台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4转引自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1980年第4期,第15页
    1黄佐临,《布莱希特<中国戏剧艺术的陌生化效果>读后补充》,《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28页
    2孙浩然,《尽在不言中》,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页
    1黄佐临,《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277页
    2布莱希特,转引自,《电影艺术译丛》,1979年第2期,第71页
    1黄佐临,《<中国梦>导演的话》,《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53页
    2黄佐临,《<中国梦>导演的话》,《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54页
    1黄佐临,《<中国梦>导演的话》,《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54页
    2《和青年导演的谈话》,《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四卷,第239页
    1米歇尔·圣丹尼,《戏剧训练》,第37页,转引自《论“佐临的风格”和梦想》第116页
    2黄佐临《介绍我的恩师圣丹尼》,《话剧》,1991年第9/10期
    1《<家>剧导演阐述》,《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28页
    2黄佐临《漫谈导演<家>的一些体会》,《业务资料汇编》,1985年,第12期
    3《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85页
    4《与兄弟团体探讨导演艺术问题》,《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四卷,第44页
    5《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三卷,第465页
    1《导演·作家·作品》,《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卷,第223-226页
    2《话剧导演的职能》,《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P346、354页
    3《黄佐临先生访谈录》,《百年回眸看佐临》,《话剧》编辑部出版,第369页
    4《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卷,第101页
    1黄佐临,《前言》,《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1黄佐临,《从<新长征交响诗>谈起》,《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269页
    2《焦菊隐文集》,第二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201页
    3焦菊隐,《<武则天>导演杂记》,《焦菊隐文集》第四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1焦菊隐,《导演·作家·作品》,《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226页
    2《话剧导演的职能》,《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P344页
    1黄佐临《谈谈我的导演经验》,《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97页
    1黄佐临《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06页
    2黄佐临《漫谈“戏剧观”》,《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72页
    3黄佐临《谈谈我的导演经验》,《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98页
    1黄佐临,《漫谈“戏剧观”》,《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70页
    2焦菊隐著,《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
    94页
    3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1焦菊隐,《关于话剧汲取戏曲表演手法问题》,《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93、
    396页,
    2焦菊隐,《导演·作家·作品》,《焦菊隐文集》,第四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1黄佐临,《漫谈“戏剧观”》,《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83页
    2孙慧柱、龚伯安,《黄佐临的戏剧写意说》,《戏剧艺术》,1983年第4期
    3黄佐临,《<中国梦>——导演的话》,《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57页
    4黄佐临,《布莱希特<中国戏剧艺术的陌生化效果>读后补充》,《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27页
    5黄佐临,《<中国梦>——东西文化交溶之成果》,《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541页
    6黄佐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457页
    1黄佐临,《布莱希特<中国戏剧艺术的陌生化效果>读后补充》,《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34页
    2黄佐临,《中国式的史诗剧》,《戏剧界》,1984年第2期
    3黄佐临口述,余秋雨执笔,《一种意味深长的撞合》,《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85页
    4焦菊隐,《导演·作家·作品》,《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5焦菊隐,《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465页
    1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2曹禺,《这样的戏剧艺术家_纪念焦菊隐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中国戏剧》,1996年第01期
    3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1黄佐临口述,余秋雨执笔,《一种意味深长的撞合》,《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85、93页
    2黄佐临《在<伽利略传>排练厅内的讲话》《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178页
    3黄佐临,《漫谈“戏剧观”》,《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73页
    4黄佐临口述,余秋雨执笔,《一种意味深长的撞合》,《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93页
    1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四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2黄佐临,《黄佐临与美国留学生的谈话》,《戏剧艺术》1983年第4期。谈话如下:贝:你的意思是指应当有中国自己的方法,你觉得以后应当是怎么样的?黄:跟中国戏曲比较接近的一种方法。下一步,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就变成中国自己的方法,中国戏曲的方法来演出话剧,这是将来的方法。
    3孙慧柱、龚博安,《黄佐临的戏剧写意说》,《戏剧艺术》1983年第4期
    1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2焦世宏,《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47页
    1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2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四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5页。
    3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461页
    4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四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页
    1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2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页
    3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页
    1黄佐临,《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80页
    1黄佐临,《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80页
    2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421页
    3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316页
    1黄佐临口述,余秋雨执笔,《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85、87、92页
    2黄佐临口述,余秋雨执笔,《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85页
    【英】爱德华·戈登·克雷,李醒译:《剧场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法】安托南·阿尔托,桂裕芳译:《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苏】阿·波波夫,张守慎译:《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美】艾尔逊等,李醒译:《论观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德】彼得·斯丛狄著,王健译,《现代戏剧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英】彼得·布鲁克著,于东田译《敞开的门》、《谈表演和戏剧》新星出版
    社2007年12月版
    【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戏剧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德】布莱希特丁扬忠译《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博物馆编《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10月版
    伯彬著:《中国话剧史稿》,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陈世雄著:《三角对话》,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陈大悲著:《戏剧ABC》,世界书局,1923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丁罗男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文匯出版社1999年3月版
    丁罗男主编《上海话剧百年史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杜定宇编《西方名导演论表演与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3月版
    董健、胡星亮《中国当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9月版
    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陈永国译:《布莱希特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高音《北京新时期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版
    【苏】古里叶夫:《导演学基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黄佐临著《往事点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
    黄佐临著《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
    黄佐临著《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胡叠著《上海孤岛话剧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胡导《干戏七十年杂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黄宗江《剧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胡导《戏剧表演学—论斯氏演剧学说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年版
    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版
    胡伟民《导演的自我超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6月版
    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焦菊隐著《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纪宇著《喜剧人生·黄佐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焦世宏等著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人物·焦菊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年6月版
    焦尚志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东方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姜涛著《论“佐临的风格”与梦想》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6月版
    焦菊隐著:《焦菊隐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季玢编,《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康洪兴《戏剧导演表演美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刘章春编《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剧目<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
    社2007年6月版
    刘章春编《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经典剧目<蔡文姬>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
    版社2007年6月版
    刘彦君《东西方戏剧进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刘烈雄主编《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林克欢《舞台的倾斜》花城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美】理查德·谢克纳:《环境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马俊山《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马森《中国现代戏剧的两度西潮》联合文学2006年版
    【苏】玛·克尼碧尔:《论聂米洛维奇·丹钦柯导演方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年版
    【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苏民等著《论焦菊隐导演学派》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上海艺术研究所话剧室编《佐临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2006年增刊《百年回眸看佐临》上海话剧艺术中
    心2006年10月版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黄佐临年表》,《业务资料汇编》第27期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黄佐临个人档案卷》
    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施怀仁、张余编,《话剧研究资料要目索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翟白音译:《演员创造角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年11月版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
    版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翟白音译:《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版
    石挥:《石挥谈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石曼:《重庆抗战剧坛纪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田禽:《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6版
    田本相:《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苏】T·苏丽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王卫民编:《中国早期话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吴光耀:《西方演剧艺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薛晓金著《戏剧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徐晓钟:《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版
    夏衍、于伶、宋之的:《戏剧春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于是之等著《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杨村彬《导演艺术民族化求索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余秋雨《戏剧思想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波】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7月版
    余匡复著:《布莱希特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祝勇主编《黄宗英》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张建安主编《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周靖波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序跋集》(上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周靖波主编:《中国现代戏剧论》(上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张冰独著《上海观剧杂记》,中华文化出版公司,1946年版
    邹红著《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邹红著《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角中的北京人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1—3),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话剧艺术家传》(1—4),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郑雪莱选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张仲年、顾春芳:《导演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张仲年:《戏剧导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张殷编著:《中国话剧舞台演出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奇虹:《导演艺术构思》,中国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新剧杂志》、《剧场月报》、《春柳》
    *《戏剧》、《晨报》、《戏剧与文艺》、《剧场艺术》、《独幕剧创作月刊》、《话剧界》、《剧场新闻》、《戏剧与文学》、《新演剧》、《青年戏剧》、《小剧场》、《话剧界》、《戏剧时代》、《剧场新闻》、《戏剧岗位》、《戏剧时代》、《文艺月刊》、《矛盾》、《光明》、《万象》、《杂志》、《女声》、《现代》、《文学周报》、《申报》
    *《戏剧报》、《剧本月刊》、《新文学史料》、《文艺研究》、《外国戏剧》、《戏剧学习》、《戏剧艺术》、《戏剧界》、《戏剧论丛》、、《中国戏剧》、《剧作家》、《戏剧论丛》、《艺术评论》、《戏剧文学》、《话剧》、《上海戏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