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俗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帝国是诗的国度,唐代诗歌光芒四射,光照千古,因而自古及今,世人对唐诗的研究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唐文的研究虽不如唐诗那样热闹纷繁,但也不绝如缕,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唐诗研究的门庭若市,唐文研究的日益升温相比,唐代俗文学活动的研究则有些岑寂冷落。事实上,唐代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唐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因而唐代文化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
     唐代文学的发展,有一种日益俗化的趋势。至中晚唐时期,各种俗文学活动热闹纷繁、异彩纷呈。可是,由于俗文学历来不受重视,因而文献记载较少,加之有些俗文学形式乃口传心授,本不易流传,所以俗文学的研究既受到观念的影响,也受到资料匮乏的羁绊。而唐代雅文学与俗文学是唐代文学母体的双翼,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唐代文学,俗文学之研究自然不可忽视。
     近年来,随着敦煌文献的发掘,唐代俗文学的研究日益丰富深入,但多为具体篇目地探究,宏观整体地把握较少。即便是有些宏观地研究,也多集中在基本内容地介绍,相对来说,还缺乏较为深入地整体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唐代俗文学活动生成的原因及条件,唐代俗文学生成与都市民俗风情的关系,唐代俗文学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特征,唐代俗文学活动与雅文学的互动,唐代俗文学活动对后世俗文学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做新的探索性研究。
     俗文学作品的分类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现存的许多分类中常有标准不一的现象。针对唐代俗文学的实际情况,参照赵景深先生的观点,笔者将唐代俗文学活动按照表现形式,分为口承俗文学活动和笔传俗文学活动。口承俗文学活动包括:俗讲、变文、话本、戏曲、民谣、颜语等等。笔传俗文学活动分为:俗诗、词文、俗赋、曲子词、唐传奇、竹枝词等。当然,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唐代口承俗文学的成就是最为耀眼的,其参与者非常广泛。笔传俗文学留下了更多士人的手迹。笔者在此对唐代各体俗文学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与总结。
     唐代俗文学生成的原因及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我们常说的政治经济等原因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如仪式宗教,多元开放,城市繁荣以及人们对功利目的地追求等等,都促进了唐代俗文学的发生发展。历史传承是唐代俗文学的历史渊源;俚俗都市是唐代俗文学的市民热情;寺庙酒肆是唐代俗文学的活动中心。
     在整个人类文学创作与审美活动中,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高雅文学活动的参与者相对较少,而通俗文学活动的参与者相对较多,这是人类雅俗文学活动的普遍倾向。除此之外,唐代文学还呈现出明显的雅俗共赏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唐代的雅俗文学在当时都很受欢迎;同时,很多文人士子既能创作雅文学,又能创作俗文学,可谓雅俗兼擅。
     唐代俗文学与诗歌、散文等正统雅文学的发展处于相融互补的关系之中,文人雅士往往从当时流行的口授心传的俗文学作品中获取再创作的素材,而俗文学则借助于文人再创造使自身得到提高,同时在书面化的过程中获得更为广泛的流传。因而形成唐代文学发展中这种雅俗互动、雅俗互补的现象,对后世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俗文学活动作为文学活动的一部分,它包括俗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活动。唐代俗文学活动的生产消费特征包括实用性的俗文学活动,夸示性的俗文学活动,人格化的俗文学活动。俗文学的实用性即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使俗文学活动更注重其审美娱乐功能。
     20世纪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布伦提出了“夸示性消费”的理论,借用这种理论来分析唐代俗文学活动中的一些现象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唐代的一些俗文学活动背后也存在着惊人的夸饰性消费成分。
     唐代俗文学的各种文体,既是在继承前代各种文体尤其是俗文体基础上的大发展,又对唐代及其后文人创作具有极大的影响与渗透。唐代俗文学创作题材和内容相当广泛,艺术成就同样引人瞩目。唐代俗文学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也从多方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因而具有文学史与社会历史的双重价值。
     唐代俗文学对后世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戏曲说唱结合、以演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应当深受敦煌变文的影响。而从后世戏曲的创作题材看,许多作品深受唐代说唱文学,甚至唐传奇的影响。同时,历史题材变文的基本要素乃至历史素材,对宋元话本及承变宋元话本之历史演义小说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现代以来,随着敦煌遗书的大发现,唐代俗文学得到空前的重视与研究。一方面,整理研究唐代敦煌俗文学的成果层出不穷,一方面,唐代俗文学继续发挥着其久远的影响力。
The Tang Empire is the kingdom of poetry, and the Tang poems have been shinning through the age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ang poems has always been a hot spot from ancient times to present day. Though the study of Tang literature is not as hot as that of Tang poems,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Compared with the hot study of Tang poems and Tang literature, the study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seems to be ignored. In fact, the developed economy, the enlightened and compatible cultural policies of the unified Tang Dynasty have created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 opening-up policy adopted by Tang Dynasty, frequent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strengthened national integration have caused the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to show a sight of overall prosperity.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literature appears a trend of secularization. In the late Tang, a variety of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are great lively. However, since the popular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neglected, there are scarce documentary records of it. Coupled with the "word-for-word" teaching of some popular literary, it is not easy to spread them, and thus the study of popular literature is obstructed by both the concept and the lack of materials. Elegant literature and popular literature in Tang Dynasty are the two wings of Tang literature. That is why the study of popular literature can not be ignored if we want to carry on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of Tang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Dunhuang literature, the study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is increasingly abundant and deep, but most of them focus on the specific articles, rather than from a macroscopic angle. Even some are from a macroscopic angle, they usually concentrat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 Relatively speaking, they still lack an in-depth and all-round study.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s, this article tends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of generation of Tang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tion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and urban folk customs, the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ng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the elegant liter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new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on the post-sec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Classification of popular literature is a divergent topic, so there are different standards concerning them. In connec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and with reference to Zhao Jingshen' s view, 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ies into oral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ies and written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ression forms. Oral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ies include the popular talk, transformation text, scripts for story-telling, opera, ballad and proverb. Written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ies are divided into the popular poetry, word text, popular Fu, song words, Tang legend, and folk songs with love as their themes and so on. of course, this classification is not absolute. The achievements of Tang oral popular literature is the most dazzling. And the participants encompassed a wide range. While Tang written popular literature has left more scholars'handwriting. Here, the author describ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situations of each kind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y.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are from many aspects. Except for that we often sa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 there are still many other reasons such as religious ceremony, multi-openness, urban prosperity as well as the people's pursuit of utility, etc., which all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i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secular urban is full of public enthusiasm for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the temple and wine shop are the activity centers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entire human literary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elegant literary activities are relative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due to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productivity level and the overall social cultural level. This is a general tendency of human beings for elegant and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Besides of this, the Tang literature shows a tendency of suiting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that Tang elegant and popular literature are both popular at that time. Meanwhile, many scholars have not only created the elegant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popular literature,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coexist.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poetry, prose and other orthodox elegant literature are in a harmonious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The scholars can obtain the materials from oral popular literature for recreation, and the popular literature is improved for the scholars'recre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us more widely spread in the written form. Therefore, the interaction of elegant and 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literary has provided useful enlightens for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post popular literature.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as a part of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include the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opular literature work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generated in the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include practical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exaggerated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personalized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practicality of popular literature refers to its utilitarian, and this utilitarian causes the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ie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s function of aesthetic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20th century, the famous American economist and sociologist Veblen claimed the theory—"exaggerated consumption". And it is suitable to borrow this theory to analyze some phenomena in the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activities. The key point is that behind some Tang popular literary activities, there also exist exaggerated consumption components.
     Various styles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develop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and especially the popular style. It has a great impact and penetration on the scholars'creation in Tang and subsequent dynasties. The subjects and contents of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have a rather wide range, and its artistic achievement is equally impressive.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not only has extremely high historical value, but also shows the social history in many ways, so it has dual values both in literary value and social value.
     Tang popular literary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aftertime literature. In fact, the Chinese ancient opera adopts a "talk and sing" form, with singing as its main form.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Dunhuang transformation text. From the subjects of later opera, many work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ang talk and sing literature, even the Tang legend. Meanwhile, the basic elements of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text and even historical materials can also not be ignored for its impact on "huaben"in Song and Yuan period and historical novels adapted from "huaben"in Song and Yuan period. In modern times, along with the discovery of ancient literature from Dunhuang,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has obtain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and study. On the one hand, the study results of Dunhuang popular literature in Tang Dynasty are flourish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Tang popular literature continues to unleash its long time influence power.
引文
①鲁迅: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15页。
    ①参见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本书在1978年始得出版。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2页。
    ①姜彬:《俗文学论·对俗文学的再认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②陈钧:《俗文学论·俗文学的概念与特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③吴同瑞等:《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1997年版,第5页。
    ④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中国唐代学会主编:《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3页。
    ①朱子南编: 《中国文体学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5页。
    ②段宝林,祁连休编: 《民间文学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08页。
    ③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等主编: 《文学百科大辞典》,华龄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53页。
    ④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等编: 《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1页。
    ①詹福瑞: 《文化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209页。
    ①袁行霈编: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②赵景深: 《曲艺从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69页。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0-21页。
    ②周绍良:《五代俗讲僧圆鉴大师》,佛教文化,1989年第00期。
    ③[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3《唱导科总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21页。
    ①[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3《唱导科总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21页。
    ②同上,第521-522页。
    ③[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卷243《唐纪五十九》,胡三省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④据王重民先生等辑校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版),及潘重规教授编辑的《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版)整理而成。
    ①[宋]黄伯思撰: 《宋本东观余论》,卷下“跋吴道玄地狱变相图后”,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14负。
    ②[唐]朱景玄撰,温肇桐注: 《唐朝名画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①据王重民先生等辑校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版)及潘重规教授编辑的《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版)整理而成。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25页。
    ①周绍良:《五代俗讲僧圆鉴大师》,佛教文化,1989年第00期。
    ②李正宇:《敦煌俗讲僧保宣及其<通难致语>》,社科纵横,1990年06期。
    ③[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页。
    ④[日]圆仁撰,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69页。
    ⑤[唐]赵磷:《因话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⑥[宋]张齐贤撰:《洛阳缙绅旧闻记》,卷1《少师佯狂(杨公凝式)》,知不足斋丛书本,第12页。
    ⑦周绍良:《五代俗讲僧圆鉴大师》,佛教文化,1989年第00期。
    ⑧这篇变文共发现两个抄本,一为英藏S3491号,后部残缺;一为法藏P3051号,前部残缺。王重民先生据二本整理成全本,并作有校记,收载于《敦煌变文集》下集765-771页。
    ⑨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69-771页。
    ①李正宇:《敦煌俗讲僧保宣及其<通难致语>》,社科纵横,1990年第6期。
    ②[宋]钱易:《南部新书》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③同上。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34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7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71页。
    ⑥《全唐文》卷3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92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2,姚合:《听僧云端讲经》,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1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97,姚合:《赠常州院僧》,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5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41,韩愈:《华山女》,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23页。
    ④[唐]赵磷:《因话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⑤[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6《释善伏传》,《大正藏》第45册,第328页。
    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①[唐]崔令钦等著:《教坊记 北里志 青楼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页。
    ②[宋]钱易:《南部新书》戊,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③[唐]孟棨:《本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①[清]王国维,《戏曲考原》,见《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201页。
    ②曾永义:《中国戏曲的形成》,艺术百家,2009年第01期。
    ③胡明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①王灼:《碧鸡漫志》,转引自施议对:《.词与音乐的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1页。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五十六,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宋本,第819页。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中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623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54页。
    ⑤同上。
    ⑥任半塘先生言此处专司俗乐,由此选伎之优者入教坊,参见《唐戏弄·杂考·梨园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①[唐]魏征,令狐德棻等著:《隋书》卷15,《音乐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1页。
    ②[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46《乐六·散乐》,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29页。
    ③[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④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20-921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③《全唐文》卷297,郑万钧:《代国长公主碑》记载,武则天时,歧王年仅5岁,便知“弄《兰陵王》”。
    ④[唐]释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大通书局,1985年版,第868页。
    ⑤[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11,张祜:《容儿钵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9页。
    ②同上,第979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九下《郭山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70页。
    ④[唐]崔令钦:《教坊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⑤[宋]宋敏求:《长安志》卷6,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144页。
    ⑥[宋]王溥:《唐会要》卷33,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99页。
    ⑦[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1页。
    ①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②《春秋左传注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1980年版,第1488页。
    ③[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页。
    ④[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九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71页。
    ⑤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载《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①[唐]赵磷《因话录》卷一所谓: “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是也,“荷衣木简”(姚宽《西溪丛语》(下)引《吴史》:“徐知训怙威骄淫,调谑王,无敬长之心。尝登楼狎戏,荷衣木简,自称参军,令王髦髻鹑衣,为苍头以从。
    ②[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艳阳词”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3页。
    ①引自钟敬文主编,韩养民等著:《中国民俗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0页。
    ②[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4页。
    ③张树波编著:《国风集说》(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9页。
    ④[清]杜文澜辑:《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52-1074页。
    ⑤《敦煌曲子词集》,《敦煌曲子词·望远行》,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931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65,刘禹锡《竹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12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900页。
    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③[宋]苏洵:《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897页。
    ②同上。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919页。
    ④《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⑤[唐]张鷟撰:《朝野佥载》,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页。
    ⑥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⑦[唐]孟棨:《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
    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误放》,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8页。
    ③[唐]张鷟撰:《朝野佥载》,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无名子谤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3页。
    ⑤[唐]张鷟撰:《朝野佥载》,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页。
    ⑥[唐]张鷟撰:《朝野佥载》,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49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868页。
    ①汪辟疆编:《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3页。
    ②同上,第117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16页。
    ④[清]杜文澜辑:《古谣谚》,岳簏书社,1992年版,第505页。
    ⑤《王梵志诗·身卧空堂内》。据冯翊《桂苑从谈》及《太平广记》卷82记载:王梵志,卫州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日: “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
    ⑥[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⑦同上,第645-651页。
    ①[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②同上,第186页。
    ③刘复辑:《敦煌掇琐》三○引伯希和卷三四一八,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71页。
    ④[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9页。
    ①[清]杜文澜辑:《古谣谚》卷67引《广神异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73页。
    ②[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9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899页。
    ④[宋]孙棨《北里志·张住住》: “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⑤《新唐书·隐逸传·陆羽》“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⑥[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66《令狐楚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00页。
    ⑦[宋]工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4-745页。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②《宋书·五行志》曰:“吴孙亮初,公安有白鼍鸣童谣。按南郡城可长生者,有急,易以逃也。明年,诸葛恪败,弟融镇公安,亦见袭。融刮金印龟,服之而死。鼍有鳞介,甲兵之象也。”《白鼍呜》: “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无成。”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一《礼仪志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32页。
    ②[清]杜文澜辑:《古谣谚》,卷57,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82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06页。
    ②[清]杜文澜辑:《古谣谚》,卷57,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78-679页。
    ③[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56页。
    ①[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四》,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73页。
    ②[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0页。
    ③[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5《歌舒翰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70-4571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658页。
    ⑤《夜坐谈鬼而怪至》,(《龙城录》,又名《河东先生龙城录》,唐代传奇小说。《古今说部丛书》本。二卷四十三则。旧题柳宗元撰,但历来学者对此存疑。主要记述隋唐时期帝王官吏、文人士子、市井人物的轶闻奇事。
    ⑥[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02《李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6页。
    ①[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24《郭崇韬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7页。
    ②[唐]王勃著,谌东飚校点:《王勃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92页。
    ③[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引《辛氏三秦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64页。
    ④[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斛,曰: ‘槐花黄,举子忙。’”[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槐花黄,举子忙’,你不去求官,则管裹恋着我的女孩儿做甚么?”参阅[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卷。
    ⑤[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升沉后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5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一《张果传》,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55页。
    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1页。
    ⑧[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258“郝象贤”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11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四《马周传》,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55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7《唐纪十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324页。
    ③张福清编注:《中国传统训诲劝诫辑要 女诫——妇女的枷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④[唐]元稹:《代谕淮西书》,见《全唐文》,卷六五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36页
    ⑤[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见《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6页。
    ⑥[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99《崔仁师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20页。
    ⑦[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0页。
    ⑧齐豫生,夏于全编:《诗经》,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0《音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1090页。
    ③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8页。
    ①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9页。
    ②同上,第897页。
    ③同上,第885页。
    ④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商务印书馆,1950年初版,第3821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杨炯:《从军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1页。
    ②杨庆存:《敦煌歌词新论》,见吴熊和,喻朝则,曹济平等著《中华词学第3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③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93页。
    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93页。
    ②赵仁硅主编:《唐五代词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68页。
    ①[日]内田泉之助:《唐诗的解说与鉴赏》,《王梵志诗校辑·前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页。
    ②[日]石田十之助:《隋唐盛世》,《王梵志诗校辑·前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1页。
    ③张锡厚校辑:《工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9页。
    ①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页。
    ②同上,第163页。
    ③同上第157页。
    ④徐光大编:《寒山子诗校注:附拾得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⑤同上,第65-66页。
    ⑥同上,第84页。
    ⑦同上,第57页。
    ⑧同上,第79页。
    ①[唐]顾况:《顾况诗集》百花洲文库,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46页。
    ②同上,第44页。
    ③同上,第96页。
    ④同上,第115页。
    ①杨宝玉:《<敦煌变文集>未入校的两个<下女夫词>》残卷校录》,载《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①载《叶鲁番出土文书》第5册。
    ①[唐]元稹:《元稹祺集》卷十,《酬翰林白学上代书一百韵》,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6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②[宋]洪迈:《唐人说荟·凡例》,今本《容斋随笔》不见此言,此言见于清人陈世熙《唐人说荟》“例言”所引“洪容斋”语,扫叶山房石印本,1922年版,第1页。
    ③[明]桃源居士:《唐人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④东汉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 “若其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①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626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29,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7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31,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8页。
    ⑤[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中华书局丛书集成本,1985年版,第91页。
    ⑥[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⑦[宋]吴可:《藏海诗话》,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67,顾况:《竹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1,白居易:《竹枝词四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9页。
    ③同上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1,白居易:《听竹枝赠李侍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7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62,白居易:《听芦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4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1,白居易:《竹枝词四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9页。
    ⑦[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小序,见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2002年版,第2838页。
    ①[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中华书局从书集成本,1985年版,第9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0,刘禹锡:《纥那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8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65,刘禹锡:《杨枝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1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65,刘禹锡:《踏歌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2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85,张籍:《送枝江刘明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335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74,郑谷:《寄南浦滴官》,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6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74,郑谷:《渠江旅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7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10,于鹄:《巴女谣》,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4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53,方干:《蜀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70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67,顾况:《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5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9,张籍:《江南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74,孟郊:《教坊歌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4页。
    ②王士祯言,见刘大勤编:《师友诗传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3-900贝。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65,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2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1,白居易:《竹枝词四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9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65,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2页。
    ①邵祖平:《七绝诗论七绝诗话合编》,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2页。
    ②[清]杨际昌:《国朝诗话》卷1,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1页。
    ①周绍良:《五代俗讲僧圆鉴大师》,佛教文化,1989年第00期。
    ②汤用彤校注本,[梁]慧皎:《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7页。
    ③参照丁福保《佛学人辞典》“唱导”条,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4418页。
    ①汤用彤校注本,[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3《唱导科总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21页。
    ②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243《唐纪五十九》云:“释氏讲说,类谈空有,而俗讲者又不能演空有之义,徒以悦俗邀布施而已”,第7850页。
    ①[唐]释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大通书局,1985年版,第868页。
    ①[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1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372卷,孟郊:《弦歌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4页。
    ③[清]董诰等:《全唐文》,卷896《罗隐(三)·市傩》》,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52页。
    ④转自蒋星煜《<唐人勾阑图>在戏剧史上的意义》,载《戏剧艺术》,1987年第2期。
    ①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②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4页。
    ③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上海古籍出版礼,1997年版,第128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64-576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7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8《康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10页。
    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19《武平一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93页。
    ③同上
    ④[唐]白居易:《胡旋女》,“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⑤[宋]钱易:《南部新书》巳,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7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200《安禄山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68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5《舆服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30,白居易:《秋日怀杓直(时杓直出牧澧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2页。
    ①[梁]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7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2,姚合:《听僧云端讲经》,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1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97,姚合:《赠常州院僧》,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50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④[唐]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全唐诗》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5页。
    ⑤[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五《怪术》篇载,定水寺僧诋李秀才为“望酒旗,玩变场者,岂有佳者乎!”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页。
    ①[后晋]沈昫等:《旧唐书》,第30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1090页。
    ②丘琼荪遗著,隗芾辑补:《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③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第三章,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版,第122页。
    ④[唐]杜佑撰:《通典》,卷146《乐六》,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20页。
    ①[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211,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4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79,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07页。
    ③[唐]南卓:《羯鼓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④[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98,王建:《温泉宫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5页。
    ②[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④[清]刘熙载:《艺概》,卷4《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6页。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一九《武平一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93页。
    ②[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③[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④《新乐部》(大日本史卷三百四十七),转引自《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70页。
    ①任半塘:《唐戏弄》,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65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65,李白:《舍利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88页。
    ③[隋]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选自徐坚《初学记》,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7958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19,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7页。
    ⑤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卷五一,《上云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4-576页。
    ⑥同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06页。
    ②章培恒:《经济与文学之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86《薛大鼎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4788页。
    ②《旧唐书》卷五九,《李袭志传》附《袭誉传》,《唐会要》卷89,《通典》卷二
    ③[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1《地理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81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20,杜甫:《忆昔》,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0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830,元结《问进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60页。
    ②[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46页。
    ③同上
    ④[唐]李林甫撰:《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6页。
    ⑤[唐]李林甫撰:《唐六典》,卷22《少府军器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04页。
    ⑥[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0贝。
    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7《五行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866页。
    ⑧同上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27,白居易:《缭绫》,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45,万楚:《五日观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78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69,李白:《赠裴司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0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25,杜牧:《偶呈郑先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1页。
    ⑤[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2,《少府军器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77页。
    ⑥[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28页。
    ⑦《法门寺佛宝记》,《光明日报》,1987年6月14日。
    ⑧[唐]长孙无忌等撰,刘后文点校:《唐律疏议·名例四·平赃及平功庸》,1993年版,中华书局,第92页。
    ①[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九五《杂录三》邹凤炽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62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86《关市》,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453页。
    ③同上。
    ④[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
    ⑤[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836页。
    ①[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2页。
    ②[唐]张祜:《纵游淮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977页。
    ③[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全唐诗》卷30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30页。
    ④[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
    ⑤[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九五《杂录三》邹凤炽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62页。
    ①丘琼荪遗著,隗芾辑补:《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卷4《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6页。
    ③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53页。
    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欧阳烔《花间集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⑤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7页。
    ①温庭筠:《上裴相公启二首》,《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8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0《温庭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9页。
    ③[唐]韦庄:《关河道中》,《全唐诗》卷695,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7页。
    ①李映辉:《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②郑炳林,李强:《唐代佛教寺院地理分布的缉补——兼评《唐代佛教地理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2,姚合:《听僧云端讲经》,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12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41,韩愈:《华山女》,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23页。
    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6《释善伏传》,《大正藏》第45册,第328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③[宋]钱易:《南部新书》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④《佛藏要籍选刊》第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23页。
    ⑤[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徐智通”条引《集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48页。
    ⑥李志宏:《文学通论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⑦《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30《玄宗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9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8《王缙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18页。
    ①[唐]释圆珍:《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大正藏》卷56,第226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纪五十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③[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5页。
    ④同上
    ①白寿彝等主编《文史英华·文论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197页。
    ②[唐]薛用弱:《集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③王振芳:《白居易所作墓志铭简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72页。
    ④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55,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0页。
    ②[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5页。
    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3页。
    ④同上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55,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0页。
    ⑥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3页。
    ①转引自程国赋:《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②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页。
    ③鲁迅:《鲁迅选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3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204《乐·懿宗》,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47页。
    ⑥[明]陶宗仪辑:《说郛》,卷11《玉泉子真录》,1986年版,第1页。
    ①[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3,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9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2《唐纪六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380页。
    ③[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8-29页。
    ③郑国铨:《文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2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2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52页。
    ⑤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6页。
    ①[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从·四部正讹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页。
    ①[晋]刘义庆:《世说新语》,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504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①[梁]慧皎:《高僧传》卷十三,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8页。
    ②同上,第521页。
    ③[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页。
    ①吴讷,徐师曾著:《文章辩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0《音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1090页。
    ③聂石樵:《唐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13页。
    ④[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3页。
    ①转引自[清]沈雄:《古今词话》,卷上《词话》,《词话从编》第五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页。
    ②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卷26《忆梦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04页。
    ③[清]翁方纲:《石州诗话》卷二,陈迩冬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830元结《问进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60页。
    ②[宋]李防:《太平广记》,卷四九五《杂录三》邹凤炽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62页。
    ③[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页。
    ④[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全唐诗》卷301,中华书局,1960年,第3430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7,白居易:《望亭驿酬别周判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8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97,韦庄:《过杨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8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0,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8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7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6,章孝标《少年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4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17,贺朝《赠酒店胡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47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68,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4页。
    ①[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②[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2《礼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5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29《追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40页。
    ④同上,第537页。
    ⑤同上,第541页。
    ⑥同上。
    ⑦同上。
    ⑧[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6页。
    ⑨同上,第376页。
    ⑩[宋]王溥:《唐会要》,卷29《追赏》,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41页。
    11同上,第537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63《萧瑀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03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58页。
    ③[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57《长安西明寺塔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97页。
    ④[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9《慧胄传》,《大正藏》第50册,第697页。
    ①[日]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57年版,第204页。
    ②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39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3,李翱:《断僧通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14页。
    ④[后晋]刘峋:《旧唐书》,卷1《高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页。
    ⑤[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7《遣使宣抚诸道诏》,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54页。
    ⑥[清]董诰等:《全唐文》,卷78《武宗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9页。
    ⑦[宋]王溥:《唐会要》,卷89,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619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8《元宗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9页。
    ②[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三《裴玄智》,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047页。
    ③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56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54《省号上》,中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940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九下《郭山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70页。
    ②[唐]崔令钦:《教坊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8,《唐纪六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36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31,祖咏《宴吴王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15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9,阎朝隐:《夜宴安乐公主新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
    ⑧周侃:《唐代中后期宫廷宴飨与乐舞、百戏表演场所考察——以勤政楼、花萼楼、麟德殿、曲江为考察中心》,《中华戏曲》第38辑,2008年第12期,第50页。
    ⑨[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八《音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1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36,储光羲:《秦中岁晏马舍人宅宴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3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69,李群玉:《长沙陪裴大夫夜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73,李白:《寄王汉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2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7,白居易:《对酒吟》,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3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39,白居易《江楼宴别》,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1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7,白居易《城上夜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5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94,施肩吾:《夜宴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4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0,王建:《田侍中宴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1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2,姚合:《穷边词二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4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1,王建;《夜看扬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8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17,曹松:《夜饮》,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98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7,白居易:《望亭释酬别周判官》,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8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0,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8页。
    1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17,贺朝:《赠酒店胡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47页。
    1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1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8,《唐纪六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36页。
    ①[唐]元稹:《元稹集》卷十,《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6页。
    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1页。
    ③[唐]高彦休:《<唐阙史>序》,商务印书馆民国38年排印本。
    ④[唐]沈既济,《<任氏传>尾语》,见黄霖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⑤[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徐智通”条引《集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48页。
    ⑥[唐]李冗:《独异志》(卷上),收于《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⑦[宋]钱易:《南部新书》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①[明]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1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04,元稹:《哭女樊四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41,李商隐:《骄儿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9页。
    ④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新集孝经十八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06页。
    ⑤[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五《怪术》,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04,元稹:《哭女樊四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3页。
    ①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23《寒食拜扫》,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39页。
    ③[清]董诰等:《全唐文》,卷30《玄宗许士庶寒食上墓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1页。
    ④[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11,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6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61,薛能:《影灯夜二首》《正月十五夜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3页。
    ③[五代]王仁裕,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页。
    ④同上,第38页。
    ⑤[清]董诰等:《全唐文》,卷795《乞巧对》,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32页。
    ⑥[唐]陈鸿:《长恨歌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
    ⑦[五代]王仁裕,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36,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0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58,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6页。
    ⑩丘琼荪遗著,隗芾辑补:《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①[宋]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中),《大正藏》第54卷,第2127页。
    ②[唐]慧立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6页。
    ③[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李可及戏三教》,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页。
    ④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89上《陆德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4页。
    ②[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9《李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31页。
    ③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31页。
    ④[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壬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8页。
    ①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③[唐]赵磷:《因话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纪五十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2,姚合:《听僧云端讲经》,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12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5,许敬宗:《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清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2,白居易:《玉真观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8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41,韩愈:《华山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33页。
    ④[清]董诰等:《全唐文》,卷896《罗隐(三)·市傩》》,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52页。
    ①[北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2页。
    ②《大正藏》第5卷《隋朝传译佛经录·论场》,财团法人佛佗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189页。
    ①王水平:《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兼论中古时期庙会与戏场的起源及其结合》,河北学刊,2008第6期,第73页。
    ②[唐]魏微等:《隋书》,第15卷《音乐志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9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1《隋炀帝大业六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5页。
    ④[唐]郑棨撰:《开天传信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9,张九龄:《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5页。
    ①[宋]钱易:《南部新书》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8,《唐纪六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36页。
    ③[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四《崔炜》,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6页。
    ④[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徐智通”条引《集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48页。
    ⑤[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一《黑叟》,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9页。
    ⑥[宋]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3页。
    ⑦[唐]释道宣:《量处轻重仪本》第1卷,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卷《诸宗部》,第848页。
    ⑧[唐]赵磷:《因话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⑨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03页。
    ⑩[唐]崔令钦等著:《教坊记 北里志 青楼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页。
    ①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89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341卷,韩愈:《华山女》,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23-3824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58页。
    ④[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57《长安西明寺塔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97页。
    ⑤[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9《慧胄传》,《大正藏》第50册,第697页。
    ⑥[日]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57年,第204页。转引自孙昌武《唐代长安的佛寺》,《觉群》2003年第3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高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页。
    ②[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7《遣使宣抚诸道诏》,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54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89,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619页。
    ④[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8《元宗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9页。
    ⑤[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三《裴玄智》,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047页。
    ⑥李映辉:《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①[后晋]刘峋:《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古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5页。
    ②[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72辛替否《陈时政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60页。
    ③[后晋]刘峋:《旧唐书》,卷88《韦嗣立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7页。
    ④宿白:《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王亚荣:《大兴善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⑤[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7,《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209页。
    ⑥[唐]慧立、彦惊,孙毓棠等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9页。
    ⑦畅耀:《大兴善寺》,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⑧[唐]慧立、彦惊,孙毓棠等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页。
    ⑨[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24卷,《唐纪四○·大历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95页。
    ⑩[清]董诰等:《全唐文》,卷81唐宣宗《重建总持寺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9页。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5期,第322-321页。
    ②柏明:《唐长安太平坊与实际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8《王缙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3页。
    ④[唐]慧立、彦悰,孙毓棠等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4页。
    ⑤[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30《慧胄传》,《大正藏》第50册,第697页。
    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9《唐纪一五·贞观二二年》胡注引《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64页。
    ⑦[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19,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7页。
    ⑧[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84,段文昌:《桃园僧舍看花》,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772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0,姚合:《春日游慈恩寺》,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727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68,耿湋《春日游慈恩寺寄畅当》,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77页。
    12[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36页。
    13[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237,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1196页。
    ①[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4页。
    ②[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0页。
    ③[宋]李昉:《太平广记》,卷52《殷天祥》,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1页。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2页。
    ⑤[唐]温庭筠撰,刘学锴校注:《温庭筠全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0页。
    ①[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213《周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31页。
    ③[唐]赵磷:《因话录》,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90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24卷,《唐纪四○·大历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206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24卷,《唐纪四○·大历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206页。
    ⑥[宋]李防等撰:《太平广记》,卷342《华州参军》,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713页。
    ⑦[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362《姜皎》,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77页。
    ⑧[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234《资圣寺送甘二》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1178页。
    ⑨[唐]刘禹锡著,瞿蜕园校点:《刘禹锡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⑩[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9《慧胄传》,《大正藏》第50册,第697页。
    11[宋]钱易:《南部新书》戊,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①[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徐智通”条引《集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48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48卷,《唐纪六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36页。
    ③[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83“续生”条引《广古今五行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32页。
    ④[唐]赵磷:《因话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⑤同上
    ⑥[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6《释善伏传》,《大正藏》第45册,第328页。
    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⑧[明]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12页。
    ⑨[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9《慧胄传》,《大正藏》第50册,第697页。
    ⑩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页。
    ①[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41《黑叟》,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9页。
    ①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7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79,李白:《九日登山》,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5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31,白居易:《醉后题李马二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9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24,杜牧:《遣怀》,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4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74,徐凝:《汉宫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9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69,李群玉:《长沙陪裴大夫夜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2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73,李白:《寄王汉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21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52,方干:《陪李郎中夜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2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7,白居易:《对酒吟》,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3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39,白居易:《江楼宴别》,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1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7,白居易:《登城夜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5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55,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0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1,王建:《夜看扬州市》,中华书局,1960年,第343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39,储光羲:《留别安庆李太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5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89,韦应物:《饯雍幸之潞州渴李中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9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17,曹松:《夜饮》,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98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27,蒋肱:《永州陪郑太守登舟夜宴席上各赋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7,白居易:《望亭释酬别周判官》,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8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0,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8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85,张籍《寄元员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3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17,贺朝《赠酒店胡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47页。
    ⑩夏承焘:《唐宋词论从·四库全书词籍提要校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16页。
    11王文才,万光治:《杨升庵从书》(六),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150页。
    12郭顶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68页。
    1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04,鱼玄机:《赠邻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56页。
    ①[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24,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8页。
    ②[唐]康骈:《剧谈录》卷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2,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85,刘驾:《上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8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37,白居易:《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7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92,曹邺《杏园即席上同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4页。
    ②[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9《选举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09页。
    ③[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56页。
    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3《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2页。
    ⑤[五代]王E保:《唐摭言》,卷3《散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4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06,林宽:《曲江》,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69,章碣:《曲江》,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8页。
    ⑧希克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6页。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1页。
    ②耿占军:《唐代长安的休闲娱乐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9《唐纪二十五》,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96页。
    ④[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第28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1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8《本纪第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0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本纪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5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7下《本纪十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4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85,张籍:《寒食内宴》,中华书局,1960年,第4337页。
    ⑤[唐]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五《怪术》,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页。
    ⑥[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六九酷暴三“宋昱韦儇”条引《谭宾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09页。
    ①白寿彝等主编《文史英华·文论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197页。
    ②[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5页。
    ③夏承焘:《唐宋词论从·四库全书词籍提要校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16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75,白居易:《与元九书》,1983年11月第1版,第6888页。
    ②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第3编《全唐诗续拾》卷56,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6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5,无名氏:《涟水古冢瓶文》,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26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04,鱼玄机《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57页。
    ⑤[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42册,第809-810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第28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1页。
    ①[唐]郑棨撰:《开天传信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5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九下《郭山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70页。
    ④[唐]崔令钦:《教坊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第28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1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第16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5页。
    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⑧[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页。
    ⑨[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8上《文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4页。
    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8,《唐纪六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36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31,祖咏:《宴吴王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15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9,阎朝隐:《夜宴安乐公主新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69,李群玉:《长沙陪裴大夫夜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73,李白《寄王汉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2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52,方十:《陪李郎中夜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2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2,姚合:《穷边词二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4页。
    ⑤[唐]元稹:《元稹集》卷十,《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6页。
    ⑥[唐]孟棨:《本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⑦[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徐智通”条引《集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48页。
    ①[唐]李冗:《独异志》(卷上),收于《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②[宋]钱易:《南部新书》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③[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四《崔炜》,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6页。
    ④[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一《黑叟》,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9页。
    ⑤[唐]崔令钦等著:《教坊记北里志青楼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页。
    ⑥同上,第22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2,姚合:《听僧云端讲经》,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12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04,元稹:《哭女樊四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3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41,李商隐:《骄儿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9页。
    ①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新集孝经十八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06页。
    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五《怪术》,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04,元稹:《哭女樊四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3页。
    ④《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佛教导航,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15351656983.html.
    ⑤[清]董诰等:《全唐文》,卷677《白居易二十二·刘白唱和集解》,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20页。
    ⑥[宋]晁公武,孙猛校:《郡斋读书志校正(上册)》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82页。
    ①[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小序,见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2002年版,第2838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65,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65,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1页。
    ④[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6《跋刘梦得竹枝歌》,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本。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85,张籍:《送枝江刘明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5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74,郑谷:《寄南浦谪官》,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6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74,郑谷:《渠江旅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7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10,于鹄:《巴女谣》,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5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53,方十:《蜀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9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65,王周:《再经秭归》,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893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65,蒋吉:《闻歌竹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895页。
    12[清]永瑢,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日》,卷150《集部·别集类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90页。
    13[清]董诰等:《全唐文》,卷607《刘禹锡(九)·天论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27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6,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18,元稹:《乐府古题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1页。
    ③[唐]元稹:《元稹集》卷二十三,《织妇词》,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0页。
    ①《元氏长庆集原序》,《元稹集》附录。
    ②[唐]元稹:《元稹集》卷十《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6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9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4页。
    ①[唐]裴廷裕《东观奏记》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91《温庭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8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80,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9页。
    ①[南宋]黄昇:《花庵词选》卷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5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第4卷《司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0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1,温庭筠《更漏了》之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3页。
    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第17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125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1,温庭筠《菩萨蛮》之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2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1,温庭筠《梦江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1页。
    ⑦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9页。
    ②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体诗的自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③[清]叶燮:《原诗》,《内篇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①冀勤点校:《元稹集》,《叙诗寄乐天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3负。
    ②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③白居易:《白居易集》,《与元九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68,崔护:《题都城南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8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97,宣宗宫人:《题红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2页。
    ①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②吴怀东:《唐诗与传奇的生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8页。
    ③吴怀东,余恕诚:《论传奇小说对中晚唐诗歌的影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3页。
    ②余恕诚:《论小说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
    ①陈寅恪撰,程会昌译:《韩愈与唐代小说》,转引自汕头大学中文系编《韩愈研究资料汇编》,1986年,第176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第116卷《白居易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04页。
    ①元稹:《制诰自序》,见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第3部第3册,2000年版,第7380页。
    ②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③[唐]元稹:《元稹集》卷十《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6页。
    ①李嘉言:《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
    ②[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见《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1,王建:《新嫁娘词三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5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19,元稹:《酬孝甫见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6页。
    ⑥萧涤非:《杜甫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①[宋]吴可:《藏海诗话》,见《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19,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3页。
    ③[明]王嗣爽:《杜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27,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1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29,杜甫:《白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31,杜甫:《又呈吴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6页。
    ②[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5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64,顾况:《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657页。
    ④[唐]元稹著,杨军等选注:《元稹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195页。
    ⑤元氏和诗十首见《全唐诗》第418卷《梦上天》等。
    ⑥见[宋]苏轼:《祭柳子玉文》。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6,白居易:《余思未尽力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4页。
    ⑧[清]董诰等:《全唐文》,卷653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41页。
    ①[唐]杜牧:《唐故平庐军节度使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樊川文集》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②[清]董诰等:《全唐文》,卷797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59页。
    ③[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5页。
    ④[唐]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引自张少康著《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见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商务印书馆,1950年初版。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0《音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1090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6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19,九稹《法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7页。
    ⑤[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40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卷890,韦应物: 《调笑令》,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7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卷890,戴叔伦: 《调笑令》,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7页。
    ③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④郑临川: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说唐诗》,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卷889,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1页。
    ⑥[后蜀]赵崇祚: 《花间集》,欧阳烔《花间集序》,1990年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⑦转引自郭绍虞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2页。
    ①何丽娜:《李商隐诗歌对词体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蕴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58-4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98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4页。
    ②汉代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诸了略序》中有一段:“《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己。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5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49,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57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47,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2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97,姚合:《赠常州院僧》,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5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02,姚合:《听僧云端讲经》,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1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35,贯休:《蜀王入大慈寺听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0贝。
    ④[唐]赵磷:《因话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敬宗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纪五十九》,胡三省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22,李洞:《赠入内供奉僧》,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718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高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页。
    ③[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7《遣使宣抚诸道诏》,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54页。
    ④[宋]宋敏求《唐大诏令》,卷113《唐开元十六年四月癸未诏》,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92页。
    ⑤[宋]王溥:《唐会要》,卷60《御史中丞》条,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74页。
    ⑥[唐]释圆珍:《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大正藏》卷56,第226页。
    ⑦[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40《杂科声德篇》,《大正藏》第50册,第706页。
    ⑧孙楷第:《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见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41,韩愈:《华山女》,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23页。
    ②[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7,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页。
    ③施蛰存:《韩愈<华山女>赏析》,见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1585。
    ④[唐]崔令钦等著:《教坊记 北里志 青楼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页。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②[五代]欧阳烔:《花间集序》,见《花间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同上
    ④[宋]陈世修:《阳春集序》,见《温韦冯词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1页。
    ①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7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69,李群玉《长沙陪裴大夫夜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47,白居易《对酒吟》,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3页。
    ④[唐]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01,王建《夜看扬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0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0,白居易《长相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8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1,温庭筠《忆江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1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8,王建《宫中调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1,温庭筠《南歌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1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2,韦庄《荷叶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8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2,韦庄《思帝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7页。
    1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4,顾藑《诉衷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508页。
    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91,杜牧《八六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3页。
    ①[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55,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0页。
    ③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9页。
    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3页。
    ⑤[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2页。
    ①[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从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版,第49页。
    ②[清]董浩等:《全唐文》,卷43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47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55,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0页。
    ④丁如明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3页。
    ⑤夏承焘:《唐宋词论从·四库全书词籍提要校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16页。
    ⑥白寿彝等主编:《文史英华·文论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197页。
    ①[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42“乐府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8页。
    ②[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4页。
    ③同上,第555页。
    ①[清]董浩等:《全唐文》,卷82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78页。
    ②[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4页。
    ③[唐]沈既济:《任氏传》,见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页。
    ④同上。
    ⑤[唐]李公佐:《庐江冯媪传》,见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9页。
    ①[唐]沈既济:《任氏传》,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页。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卷三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④同上,第48页。
    ⑤[法]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罗钢,王忠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7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57“陈癞子”,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01页。
    ②[宋]李昉:《太平广记》,卷41“黑叟”,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9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8《本纪第八·玄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0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8《音乐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6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李隆基:《游兴庆宫作<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诗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2《志第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1页。
    ④[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1页。
    ⑤同上。
    ⑥[唐]郑棨撰:《开天传信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9,张九龄《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李隆基:《游兴庆宫作<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诗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②[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③[唐]郑棨撰:《开天传信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④李颜伟:《美国改革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①柯灵:《散文——文学的轻骑队》,人民日报,1961年2月28日。
    ②吴若增:《关于作家的等次》,文学报,1990年8月2日。
    ③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9贝。
    ①[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28,王维:《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02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35《李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31页。
    ④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68页。
    ⑤[东汉]王充:《论衡》,超奇篇第三十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0《温庭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9页。
    ①[清]曾益等:《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杜,1998年版,第25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78,温庭筠:《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80,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7页。
    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3页。
    ⑤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页。
    ①[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①[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②《全唐文》卷297,郑万钧:《代国长公主碑》记载,武则天时,歧王年仅5岁,便知“弄《兰陵王》”。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音乐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79页。
    ④[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六,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20年铅印本,第125页。
    ⑤[宋]工溥:《唐会要》,卷33,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99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②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8页。
    ③同上,第36页。
    ①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5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88页。
    ①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9页。
    ②同上,第94页。
    ③同上,第96页。
    ④同上,第114页。
    ⑤同上,第121页。
    ①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页。
    ②同上,第38页。
    ③同上,第40页。
    ④同上,第44页。
    ①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8页。
    ④同上,第11页。
    ⑤同上,第17页。
    ①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页。
    ②同上,第27页。
    ③同上,第98页。
    ①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4页。
    ②同上,第46页。
    ③同上,第1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4页。
    ①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72页。
    ②陈海涛:《敦煌变文与唐代俗文学的关系》,社科纵横,1994年第4期。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刘禹锡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29页。
    ②[宋]惠洪等撰,陈新点校:《冷斋夜话》,卷1《老妪解诗》,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页。
    ③李明《敦煌变文与元白平易诗风》,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05-108页。
    ④陈允吉:《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兼述<长恨歌>与佛经文学的关系》,复口.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142-156页。
    ⑤马丽娅:《俗赋传播的途径与方式》,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
    ①伏俊连:《敦煌俗赋的文学史意义》,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第55页。
    ②见工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商务印书馆,1950年初版。
    ③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
    ④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①[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49页。
    ②[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③[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工梵志诗校注》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④[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⑤[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40页。
    ⑥[清]程德全:《寒山子诗集跋》,见[民国]叶昌炽撰,张维明校补:《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06,寒山子:《寒山子诗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6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06,寒山子:《寒山子诗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65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4076页。
    ④同上,第4066页。
    ⑤同上,第4067页。
    ⑥同上,第4066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07,《拾得诗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0页。
    ⑧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1《李陵变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1页。
    ①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4《降魔变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61页。
    ②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1《伍子胥变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页。
    ③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页。
    ①见曹济平选注:《唐宋风情词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93页。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0页。
    ②伏俊连:《试谈敦煌俗赋的体制和审美价值》,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③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页。
    ④徐光大编:《寒山子诗校注:附拾得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①张锡厚校辑:《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页。
    ②[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4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06,寒山子:《寒山子诗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63页。
    ④同上,第4096页。
    ⑤[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55页。
    ⑥[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48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06,寒山子:《寒山子诗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98页。
    ⑧同上。
    ①钟书林:《敦煌李陵变文的考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90-93页。
    ②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卷1《张议潮变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8,《神鸡童谣》,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39页。
    ②[唐]张鷟撰:《朝野佥载》,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③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第3编《全唐诗续拾》卷16,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44页。
    ①翟翠霞:《汉唐俗赋浅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6期。
    ②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演唱形式》,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③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56,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88页。
    ④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六十七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0页。
    ⑤[南宋]费衮:《梁溪漫志》,卷10《梵志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30,贯休:《寄赤松舒道士二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191贝。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42,齐己:《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1贝。
    ②罗时进:《唐代寒山诗的诗体特征及其传布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③王宜早:《论打油诗》,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①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108-109页。
    ②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隋唐五代卷》,郑振铎《云谣集杂曲子·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92页。
    ①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②同上,第133页。
    ③同L,第135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87《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21页。
    ①孙见喜:《贾平凹前传(第一卷)·鬼才出世》,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360-361页。
    ②萧云儒:《<秦腔>:贾平凹的新变》,小说评论,2005年第4期,第76-79页。
    ①金英镇:《论寒山诗对韩国禅师与文人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①周晓琳、胡安江:《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东晋)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梁)慧皎.高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唐)魏征.隋书·音乐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唐)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唐)崔令钦.教坊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唐)孟棨等.本事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唐)元稹,冀勤点校.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唐)元稹著,杨军等选注.元稹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唐)赵磷.因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唐)孙棨.北里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唐)徐坚.初学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唐)范摅.云溪友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唐)王梵志著,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唐)白居易,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唐)薛用弱.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唐)高彦休.唐阙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9.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自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温庭筠撰.刘学锴校注.温庭筠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唐)康骈.剧谈录[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唐)裴廷裕.东观奏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刘禹锡著.瞿蜕园校点.刘禹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李冗.独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唐)温庭筠等著,曾昭岷校订.温韦冯词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李肇等.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五代)王仁裕.曾贻芬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五代)赵崇祚.花间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宋)罗烨.醉翁谈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宋)王灼等著.碧鸡漫志乐府指迷词源词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宋)吴可.藏海诗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宋)晁公武,孙猛校.郡斋读书志校正(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8.
    (宋)李防.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王谠,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宋)阮阅.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明)赵廷瑞修,马理等纂.陕西通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嗣爽.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明)陶宗仪.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清)王国维.戏曲考原[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清)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清)杜文澜.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1958.
    (清)赵翼.瓯北诗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清)翁方纲,陈迩冬校点.石州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三联书店,1979.
    任二北.敦煌曲校录[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M].上海:上海万叶书店,195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M].科学出版社,1959.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
    夏承焘.唐宋词论丛[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萧涤非.杜甫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陈汝衡.说书史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
    王重民辑校.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赵景深.曲艺丛谈[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
    傅惜华.北京传统曲艺总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2.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等.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王捷三.唐代诗人与长安[M].北京:王捷三遗著编委会,2000.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卞孝萱.唐传奇新探[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周绍良.唐传奇笺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
    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译丛(唐代的入冥故事——〈黄仕强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大正藏[M].台北:财团法人佛佗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霍松林,傅绍良.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张弓.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赵文润.隋唐文化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朱士光.古都西安[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李炳武.唐代历史文化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岳珍.碧鸡漫志校正[M].成都:巴蜀书社,2000.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中国俗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陈少峰.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李浩.唐代关中氏族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焦文彬等.秦腔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孙昌武.道家与唐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M].上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张铭洽.长安史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
    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伏俊琏.俗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陈钧.俗文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王文宝.中国俗文学发展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朱栋霖.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2-3合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黎邦正.中国古代史(下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文物隋唐史(彩色图文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李志宏.文学通论原理[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丁放,余恕诚.唐宋词概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乔象钟,陈铁民.唐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陆永峰.敦煌变文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0.
    颜廷亮.敦煌文学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朱子南.中国文体学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段宝林,祁连休.民间文学词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文学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1.
    胡明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柯玲.民俗视野中的清代扬州俗文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黄霖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江守义.唐传奇叙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徐翠先.唐传奇与道教文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
    胡光舟.唐传奇赏析[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张燕瑾,赵敏俐.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隋唐五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王红,周啸天.中国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金宽雄,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上)[M].武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田兆元,范长风.中国传奇[M].苏州: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高琛.中国古代小说简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陈维昭,张兵.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吴怀东.唐诗与传奇的生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丁如明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耿占军.唐代长安的休闲娱乐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王文才,万光治.杨升庵丛书(六)[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版.
    杨宝玉.敦煌语言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李珺平.创作动力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伏俊琏.俗情雅韵——敦煌赋选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程德全.寒山子诗集[M].清宣统二年苏州程氏思贤堂重刊本.
    丘琼荪.燕乐探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陈绶祥.隋唐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于左.玩在唐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李嘉言.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王亚荣.大兴善寺[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安大明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柏明.唐长安太平坊与实际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陈钧.俗文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孙见喜.贾平凹前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日)圆仁撰,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日)内田泉之助.唐诗的解说与鉴赏.北京:中华书局,1983.
    (日)石田干之助.隋唐盛世.北京:中华书局,1983.
    (日)村上哲见.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美)Victor H. Mair,王邦维、荣新江等译.绘画与表演[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宿白.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J].考古,1978(6).
    陈允吉.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兼述<长恨歌>与佛经文学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刘彦钊.唐代传奇小说简论[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5).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谢桃坊.再论宋代民间词[J].贵阳:贵州社会科学,1987(4).
    吴金夫.唐代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重要时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1).
    周绍良.五代俗讲僧圆鉴大师[J].佛教文化,1989(1).
    陈衍德.试论唐后期奢侈性消费的特点[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1).
    李正宇.敦煌俗讲僧保宣及其《通难致语》[J].社科纵横,1990(6).
    张弓.唐代佛寺群系的形成及布局特点[J].文物,1993(10).
    陈海涛.敦煌变文与唐代俗文学的关系[J].社科纵横,1994(4).
    薛若邻.目连戏的思想内涵与民俗特征[J].文艺研究,1994(5).
    廖奔.从梵剧到俗讲讲——一种文化转型现象的剖析析[J].文学遗产,1995(1).
    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J].陕西师大学报,1995(2).
    熊海音.唐人小说与大众文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曾云在.唐代俗谚正误三则[J].敦煌学辑刊,1997(2).
    王文宝.民俗语言在俗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J].民俗研究,1997(4).
    伏俊连.试谈敦煌俗赋的体制和审美价值[J].敦煌研究,1997(3).
    詹福瑞.文化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J].文艺研究,1997(3).
    张跃生.佛教文化与唐代传奇小说[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李映辉.唐代历史地理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4).
    翟翠霞.汉唐俗赋浅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6).
    王景科.文学作品与作家人格[J].发展论坛,1999(8).
    王赛时.唐代的夜生活[J].东岳论丛,2000,(4).
    王永平.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兼论中古时期庙[J].史学月刊,2000(3).
    傅才武.文人与诗妓——诗妓在诗词传播中的作用探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
    艾丽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滥觞——唐代敦煌话本[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吴功正.初唐丽化与俗化并生现象论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J].敦煌研究,2001(2).
    伏俊连.敦煌俗赋的文学史意义[J].中州学刊,2002(2).
    金英镇.论寒山诗对韩国禅师与文人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2002(4).
    孟晋.唐代长安休闲娱乐文化的盛衰及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4).
    马丽娅.试论汉魏六朝以后俗赋的传承[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演唱形式[J].敦煌研究,2003(2).
    吕肖奂.唐代文人谣刍议[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李德辉.水陆交通与唐人诗文的传递[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1).
    王振芳.自居易所作墓志铭简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
    王宜早.论打油诗[J].南京社会科学,2004(12).
    杨文榜.唐传奇小说兴起的原因[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伍晓蔓.从《庐山远公话》看早期话本的文学渊源[J].宗教学研究,2005(2).
    萧云儒.<秦腔>:贾平凹的新变[J].小说评论,2005(4).
    陈东有.社会经济变迁与通俗文学的发展——明嘉靖后文学的变异与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6).
    章培恒.经济与文学之关系[J].学术月刊,2006,5(38).
    郑炳林,李强.唐代佛教寺院地理分布的缉补——兼评《唐代佛教地理研究》[J].世界宗教 研究,2006(3).
    高人雄.多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唐代文学繁荣[J].新疆社科论坛,2007(2).
    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伏俊琏.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4).
    钟书林.敦煌李陵变文的考原[J].西北大学学报,2007(2).
    袁风琴.诗中有“戏”——唐人绝句戏剧性因素初探[J].中国戏剧,2007(7).
    左汉林.论教坊曲与唐代文学的关系[J].中国诗歌研究,2008(00).
    周侃.唐代中后期宫廷宴飨与乐舞、百戏表演场所考察——以勤政楼、花萼楼、麟德殿、曲江为考察[J].中华戏曲,2008(2).
    雷乔英.<石州>曲的流传及其文学影响[J].乐府学,2008(00).
    周晓琳,胡安江.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2).
    崔际银.唐诗与唐人小说用诗流程之互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高月.雅与俗的二度转变——论唐代文人竹枝词的发展演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吴怀东,余恕诚.论传奇小说对中晚唐诗歌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3).
    李明.敦煌变文与元白平易诗风[J].广西社会科学,2009(2).
    余恕诚.论小说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9(3).
    曾永义.中国戏曲的形成[J].艺术百家,2009(1).
    王运熙.中国中古文人对俚俗文学与时俗文学的态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马丽娅.俗赋传播的途径与方式[J].艺术百家,2009(5).
    王子今.竹枝词的文化品质[J].中国投资,2009(7).
    胡杨.论唐代寺院讲经变文的产生及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张天虹.从“市”到“场”——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姚春华.试论旗亭与唐代文言小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赵一霖.从精怪小说看唐人小说创作的娱乐诉求[J].学术交流,2010(4).
    李娟.《李娃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结尾之比较[J].学语文,2010(4).
    李作霖.唐传奇的叙事成规[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李剑国.唐传奇校读札记[J].文学遗产,2010(5).
    黄仁生.论唐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演进与贡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孙岩.论唐传奇是“小说的自觉”[J].名作欣赏,2011(1).
    成松柳,彭琼英.唐代娱乐文化与唐传奇演变[J].船山学刊,2011(1).
    何丽娜.李商隐诗歌对词体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蕴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汤涒.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
    鲍震培.中国俗文学史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报告,2004.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
    李锦.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武彬.唐传奇中的佛、道观[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樊庆彦.古代小说与娱乐文化[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宇恒伟.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9.
    张同利.长安与唐小说[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
    周兴泰.唐赋叙事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0.
    王早娟.唐代长安佛教文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梁建华.元代婚恋剧与唐代爱情传奇作品的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张介凡.论唐代文学观念与小说创作[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冯淑华.《唐声诗》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王巧玲.唐代小说的史料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5.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李拜石.敦煌说唱文学与古代信息传播[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刘子芳.唐代寓言赋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徐芳.陇右文化与唐传奇[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吴小永.唐曲江园林文化活动述略[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
    韩洪波.唐代变文对明清神魔小说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硕十论文,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