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套逻辑结构完整、逻辑条理清晰、逻辑论证充分的幸福理论,马克思幸福观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并对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分析,客服了传统幸福观对幸福本质认识的抽象性、片面性、直观性,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幸福理论。作为对现实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幸福思想,马克思幸福观一直是当代中国幸福思想的理论源泉,也是我国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最高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全面深入地解读马克思幸福观对于当代中国人幸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1章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概念与哲学根源”分析了西方幸福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幸福概念的理论价值与理论缺陷,界定了马克思的幸福概念,归纳了马克思幸福概念的多重意蕴,梳理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来源。第3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演进”将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与形成的历史过程分为萌芽、形成、确立和深化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经典本文进行研读,并围绕着这些代表性作品论述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剖析其思想转变的动因与内在逻辑。第4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与特征”系统解读了马克思幸福观基本内容与逻辑理论思维形式,阐述了马克思幸福观的特征。第5章“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中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回顾了马克思幸福观在中国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了我党积极探索实现人民幸福的成功经验,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挖掘了马克思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As a completely structured, well organized and fully illustrated theory of happiness, Marx's outlook on happiness not onl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Marxism theoretical system, but also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established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heory of happiness to overcome the abstractness, one-sidedness and intuitiveness of traditional outlook on happiness through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As the thoughts which have revolutionary impacts on the world, Marx's outlook on happiness has always be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outlook on happiness in modern China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comprehensiv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Marx's outlook on happiness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achieving the happiness.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targe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nalysis of this theme. It also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research method.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defect of three typical definitions of happiness in the western history of outlook on happiness. It also defines the happiness in Marx's theory and concludes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Marx's definition of happiness. The third chapter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outlook on happiness into four phases which is infancy, formation, establishment, and deepening stage. In each stage, Marx's classic texts have been chosen and researched to underst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arx's outlook on happiness and to analyze the reason and logic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rx's thoughts. The for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outlook on happines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arx's outlook on happiness in Marxism theoretical system, review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Marx's outlook on happiness in China,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achieving the happiness of Chinese,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outlook in happiness in achieving the "China Dream".
引文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29.
    ① 罗敏.幸福三论.哲学研究,2001(2):32.
    ② 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66.
    ① 王鲁宁.西方幸福论若干经典命题之分析.哲学分析,2011(8):66-78.
    ①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5.
    ①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1
    ① [储]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99.
    ① 孙英.幸福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① John Kekes. Moral Wisdom and Good Lives.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①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0.
    ② 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学术短论,2010(2):60-6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① [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34.
    ① 宋洁人.柏拉图“善”的理念试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3):26-31.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
    ②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
    ① 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7.
    ①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6.
    ②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1.
    ① 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
    ② 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00.
    ①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2-613.
    ②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7.
    ③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7.
    ① 李蜀人.道德王国的重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25-126.
    ② 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76.
    ③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6.
    ① [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17-21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6.
    ① [英]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49.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4-115.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07.
    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窒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8.
    ⑤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03.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3.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97.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4.
    ①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5.
    ②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4.
    ③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3.
    ①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90.
    ②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77.
    ③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73.
    ①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6.
    ②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0.
    ③ 张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哲学研究,2003(5):23-27.
    ①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6-87.
    ① Aquinas. trans. by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 Revised by Daniel J. Sullivan. Summa Theologica volume II. William Bent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1988:620.
    ② Aquinas. trans. by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 Revised by Daniel J. Sullivan. Summa Theologica volume II. William Bent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1988:629.
    ①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68.
    ② [英]麦金太尔著.龚群译.伦理学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
    ① 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① 朱学平.异化的扬弃: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9.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
    ① 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河北学刊,2009(1):14-2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0.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3.
    ① 赵家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学习与探索,2012(6):1-1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51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① 聂立清,郑永廷:人的本质及其现代发展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现代哲学,2007.(2):104-10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 徐堃.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0(03):32-36.
    ① 肖潇.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观的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311-31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31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73-7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5.
    ① 陈天庆.马克思“新自然本体论”解读.江海学刊,1995(4):85-92.
    ① 李培超.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主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6):28-3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③ 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7):20-26.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0.
    ② Bertrand Russell.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M].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200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① 许斗斗.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彻底性转向——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新探.学术研究.2013(4):15-2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② 杨永志,张艳.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当代解读.理论建设,2013(5):10-1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②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77.
    ①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北京:人民出社,1997:935.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7.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71.
    ③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
    ①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②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7.
    ③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
    ⑤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9.
    ①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8
    ②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79.
    ③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97.
    ④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72.
    ⑤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35.
    ①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②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78-179.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83.
    ②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9.
    ①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8.
    ②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2.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5.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7-208.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1.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巾只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耍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90.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0.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② 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2013(1).
    ①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03月18日第1版.
    ②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8日第1版.
    ①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03月18日第1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①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03月18日第1版.
    ②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如报,2013年1月6日.
    ①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03月18日第1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10-13,16,19,21,25,30-34,44-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耍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耍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2013.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巾只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2013(1).
    [1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03月18日第1版.
    [17]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18]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5卷),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0]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2]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3]欧阳康,张明仓.在观念激荡与现实变革之间: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4]欧阳康.欧阳康自选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5]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26]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7]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8]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9]陈根法,吴仁杰.幸福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0]孙英.幸福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1]冯俊科.西方幸福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3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3]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4]徐亦让.人道主义到唯物史观:马克思世界观的飞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5]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6]江畅,周鸿雁.幸福与优雅.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7]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8]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9]陈瑛.人生幸福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40]胡贤鑫.人性及其根据.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3]郑忆石.马克思的哲学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4]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5]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6]王伟光.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
    [47]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8]刘建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阈中的人的全面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9]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0]鲁路.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1]靳凤林.道德法则的守护神——伊曼努尔·康德.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2]李蜀人.道德王国的重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北京:人民出社,1997。
    [54]巴图.生存温饱发展:毛泽东的人权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55]许新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再解读.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6]欧阳英.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哲学阐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7]李景源.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8]北京大学哲学系.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59]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6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2]胡景钊,余丽嫦.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3]袁贵仁.人学的一种开拓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1).
    [64]袁贵仁.人的理论:马克思的回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65]袁贵仁.主体性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杂志,1993(1).
    [66]袁贵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探索,1993(5).
    [67]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理论课教学,2005(7).
    [68]赵家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学习与探索,2012(6).
    [69]俞吾金.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0]俞吾金.幸福三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71]罗敏.幸福三论.哲学研究,2001(2)
    [72]皮家胜.论幸福是人生的终结目的.江汉论坛,2003(8)
    [73]聂永清,郑永廷.人的本质及其现代发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现代哲学,2007(2).
    [74]方同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新解读与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8(12).
    [75]林剑.幸福论七题.哲学研究,2002:(4).
    [76]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11(8).
    [77]王鲁宁.西方幸福论若干经典命题之分析.哲学分析,2011(8).
    [78]江畅.德性论与伦理学.道德与文明,2010(4).
    [79]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理论探讨,2004(1).
    [80]冯显德.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81]罗晓颖.宁静?抑或自由?——试析伊壁鸠鲁幸福观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现代哲学,2011(6).
    [82]邓安庆.论莱布尼茨的伦理思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83]龚秀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湖北社会科学,2005(5).
    [84]王东,纳雪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发点新探.江汉论坛,2012(2).
    [85]孙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86]邱爱辉,成晓曼,姜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及主要贡献.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87]胡伟.从经典文本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世纪桥,2008(12).
    [88]隽鸿飞.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学习与探索,2013(2).
    [89]杨丽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8).
    [90]汪亭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概括: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科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人民性的统一.政治学研究,2011(1).
    [91]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学术短论,2010(2).
    [92]宋洁人.柏拉图“善”的理念试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3).
    [93]张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哲学研究,2003(5).
    [94]赵林.中世界基督教哲学中的奥古斯丁主义和托马斯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5(1).
    [95]蒙爱军.自由与自觉之意义——人类活动的无限可能与自我限制.求实,2007(7).
    [96]朱学平.异化的扬弃: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7]仰海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1(1).
    [98]隽鸿飞.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学习与探索,2013(2).
    [99]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河北学刊,2009(1).
    [100]李培超.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主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6).
    [101]徐堃.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0(03).
    [102]万国敏,梁晓宇.完整理解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03]姚纪纲,刘晓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理论探索,2007(1).
    [104]乔洪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科学主义,2004(6).
    [105]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与研究范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
    [106]肖潇.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观的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
    [107]许斗斗.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彻底性转向——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新探.学术研究,2013(4).
    [108]杨永志,张艳.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当代解读.理论建设,2013(5).
    [109]罗军伟.论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社科纵横,2011(11).
    [110]万庆.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111]刘孝菊.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杭州:浙江大学,2013.
    [112]邓先奇.社会幸福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13][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1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1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17][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8][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9卷),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21][英]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何新译,北京:北京友谊出版公司,2001.
    [122][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3][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4][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25][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6][英]约翰·密尔.功利主义,叶建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127][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6卷),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8][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9][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30][英]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13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2][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33][英]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4][英]哈维·弗格森著.徐志跃译.幸福的终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5][英]贝特兰·罗素著.傅雷译.幸福之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36][英]贝特兰·罗素.快乐哲学,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137][德]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严蓓雯、韩雪临、吴德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38][英]柏林.马克思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90.
    [139][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0][美]马丁·塞利格曼著.赵昱鲲译.持续的幸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41][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42][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3]Wilson W.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 67 (2).
    [144]Bradburn N M.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hicago:Aldine, 1969.
    [145]Diener E, Suh E.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1998,17(5).
    [146]Watson D, Clark I. Negative Affectivity:The Disposition to Experience Negative Affective State.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1,96(3).
    [147]Hayo B. Happiness in Eastern Europe.5th Conference ISQOLS, Frankfurt, Germany, 2003.
    [148]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volume II, trans, by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 Revised byDaniel J. Sullivan, William Bent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1988.
    [149]John Kekes. Moral Wisdom and Good Lives.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
    [150]Robert E. Lane. The Loss of Happiness in Market Democracies. Bost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151]Noddings.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2]Bertrand Russell.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2009.
    [153]Julia Annas. The Morality of Happines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